上好友,在流淌着柔软灯光的卡座上,就着菠萝油、鸡尾包、鸳鸯奶茶,或是点上一碗粉面,闲聊一番,过去,香港人常常如此在茶餐厅度过早茶、下午茶时光。
20世纪90年代,随着港人到内地经商,茶餐厅这种业态先是被引进广东市场,之后又来到北京、上海等地。不过,随着交通以及三地交流的便利,在内地餐饮文化快速迭代的当下,港式餐饮已经不如当初那般新鲜和吸引。
作为历史悠久的一种香港饮食文化,茶餐厅如何在保留传统的同时又与时俱进?近日,有着30多年从业经历的资深餐饮人、翠华集团中国行政总裁唐一瀚在接受南都湾财荟对话100采访时表示,“老歌新唱”很重要。
唐一瀚直言,老不老看你怎么样用什么语言去重新再包装多一遍。唐一瀚不担心内地餐饮市场层出不穷的网红餐厅带来的竞争,他认为,每一个品牌都要经历转化,网红最终有两种情况,要么关门,要么成为市民生活当中的一部分,“关键是需要知道顾客到底需要什么。”
茶餐厅是香港文化的一种符号
茶餐厅脱胎于20世纪50年代在香港流行的冰室,那时候的冰室售卖三文治、多士、果汁等西式餐点,同时受到英式下午茶文化影响,也售卖咖啡、奶茶等。
后来,随着大众需求的变化,仅有的西式餐点已经不够,供有菠萝包、鸡尾包、多士、鸳鸯奶茶同时又售卖奄列(煎蛋)、通心粉、粥饭等的茶餐厅应运而生,售价也趋于平民化。从20世纪80年代起,茶餐厅逐步取代源于英式传统的冰室,成为香港餐饮市场的主流。
作为港人饮食的重要场所,茶餐厅常常出现在香港经典影视作品中,如《阿飞正传》《堕落天使》《花样年华》等,成为香港文化的一种符号。20世纪90年代,随着港人到内地经商,茶餐厅这种业态先是被引进广东市场,之后又来到北京、上海等地。
于1967年在香港旺角甘霖街开业的一间小冰室也经历了这样的变迁。这间冰室售卖鱼蛋、咖喱牛腩、奶油猪仔包、奶茶等地道小食,食客主要是附近的工人。后来,这间小冰室顺应时代转型,20世纪80年代末,定位为茶餐厅的第一家翠华餐厅在新蒲岗开业。
翠华伴随着茶餐厅的流行迅速发展,进入20世纪90年代,翠华在中环、铜锣湾、佐敦、荃湾、中环威灵顿街等人潮聚集地相继开店,其中24小时营业的威灵顿街店吸引了兰桂坊的一众年轻人,电影《志明与春娇》里有这么一句台词,“从兰桂坊出来后,一定要去翠华。”
在香港站稳脚跟后,2009年,翠华餐厅进军内地市场,在上海开下首家门店。从香港到上海,是因为翠华认为,上海和香港很像,两个城市的融合度都很高。
港式餐饮式微,品牌要如何求变?
然而,伴随着香港电影、港式文化影响力的减弱,交通的便利使得内地居民想要去香港变得更加方便,再加之,内地餐饮、美食业态愈来愈丰富,港式餐饮在内地市场的新鲜感和吸引力逐渐下降,不少品牌关店的关店,收缩战线的收缩战线。
作为一个进入内地市场14年的品牌,翠华餐厅面临着同样的市场变化。“香港是港式餐厅的卖点,但不是唯一。”对于港式餐饮在内地市场的失落,唐一瀚如此表示。唐一瀚15岁时就在香港餐厅半工半读,从后厨做起,一路升到餐厅管理层,并在1992年来到内地,见证了港式餐饮在内地的流行与变化,2018年,他正式接管了翠华集团在内地的业务。
除了港式餐饮式微外,过去三年,摆在翠华面前的还有另一重难关。受到疫情影响,餐饮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艰难和挑战。以前,唐一瀚总是在想如何才能多开一些店,门店“麻木”地在增长,疫情反而倒逼他们把整个餐厅的模型重新调整一遍。
眼下,翠华集团还在不断调整市场策略,包括将业务重心转移到大湾区,这与多个港式餐饮品牌的选择如出一辙。近日,南都湾财社专访了唐一瀚,针对港式餐饮为何集体聚焦大湾区市场,港式餐饮如何求变,他分享了不少独到的见解,以下是对话内容。
对话
港式餐厅是中西文化融合的产物
翠华集团中国行政总裁唐一瀚
南都·湾财社:自1992年你来到内地以来,内地消费者对港式餐饮的认知和需求是否有发生一些变化?
唐一瀚:过去,内地的人想去香港、去外国是很困难的一件事情,了解香港主要通过电视或者香港的朋友亲戚,所以内地的人对香港文化有一种追求和幻想。在20世纪90年代到2004年前后这段时间,大家会觉得港式餐厅很特别,它是香港品类的代表。但是,随着香港自由行的放开,交通的便利,大家看得多了,就不会觉得港式餐厅很特别,但是港式餐饮总有它自己的位置。茶餐厅是香港由于有中西文化的融合才慢慢演变而来,所以茶餐厅来到内地,它不只是卖产品的一个地方,它应该是有一种文化在里面的。
南都·湾财社:对于消费者而言,文化可能有点抽象,能否具体介绍一下翠华如何让消费者感受到港式茶餐厅的这种文化?
唐一瀚:我们的菠萝包、蛋挞都是按照传统的做法、手工制作的,而不是由中央工厂生产的。比如,我们的蛋挞外层的酥皮一共有128层,我们就是一层一层地做。原材料可以提升,但是我们会教育我们的员工要用最传统的手艺。翠华的每一个餐品,不能说是艺术品,但是我们都是用心去做的。吃一个菠萝包,吃一个蛋挞,喝一杯奶茶,这就是港式茶餐厅独有的文化,我们会一直传承下去。
南都·湾财社:翠华在内地大量开店后,这种港式文化的独特性是否会被稀释?
唐一瀚:我们是属于有文化的餐厅,但是有文化跟大量开发之间是有点矛盾的,所以我们在发展策略上也要调整。餐厅的个性化跟标准化是两个不同的发展方向,店开多了,个性化減弱了,便会慢慢变成了普遍性的东西。
所以我们又打造了一个新的品牌——翠华express,这个店可以提前在小程序下单,消费者到店即取即走,坪效很高。翠华传统餐厅的顾客群平均年龄在40岁以上,但是翠华express顾客的年龄段在20-25岁的比例是最多的,而且多是女性。这证明我们已经成功让顾客群变得年轻化,这对于传统品牌来说是很重要的,传统品牌需要把品牌重新再玩一遍,就像最近很多音乐表演一样,需要用新的方法重新把它再唱一遍。我们用其他方法重新把品牌再包装一遍,暂时来说是成功的。
翠华express
有文化的传统门店我们不能开太多,在一个区域里面,我们只做一个旗舰店,我们用的策略是一个区域一个旗舰店加N间翠华express,想享受文化的顾客可以来翠华旗舰店,在交通枢纽上,我们就用翠华express去开店。翠华express也会有一些翠华旗舰店的主打产品,但是我们会把分量做小一点,主要以外送为主。
谈聚焦大湾区
大湾区尤其广州市场的坪效最高
南都·湾财社:翠华控股在2022年中期财报中指出,翠华在中国内地的重心已经转移到大湾区和其他个别城市如海口,翠华为何会选择将重心聚焦到大湾区?
唐一瀚:我们的第一个店开在上海,当时我们的想法很直接,上海跟香港都是国际大都会,但是经过了十几年,我们发现,如果我们要大量去开发店铺,并且不需要花很多时间去教育顾客,大湾区可能才是一个比较合适的地方。我们做了验证,大湾区尤其广州市场的坪效最高,顾客接受度也最高。所以我们认为大湾区未来是有发展机会,其中广州是我们重中之重。
南都·湾财社:除了翠华外,一些港式餐饮品牌也在逐步退出华东市场,聚集大湾区,对于港式餐饮而言,华东跟大湾区这两个地区差异为什么这么明显?
唐一瀚:现在在内地里面发展的餐饮品牌,如果不是为了走资本化、为开发而开发的,不需要跑遍整个中国,不需要做大、做宽,反而要做深、做专,需要深耕一个地方。港式餐饮想要去一些远一点的地方开一个店、两个店没问题,但是很难规模化。过去香港品牌可以宣传自己是从香港过来的餐厅,但是现在很多90后、00后并不认识港式餐饮品牌,所以香港品牌去华东、华北市场发展没有绝对优势。但是在大湾区不一样,这里的人经常去香港,所以对于香港品牌来说在大湾区安全会一点。如果在大湾区已经发展好了,再过去其他地区就会更稳健,因为香港不再是唯一的卖点,内地顾客的认知度提高了很多。
南都·湾财社:这是否也代表过去港式餐饮走得太快,反而现在这种步伐更合适?
唐一瀚:这要看餐厅本来营运的模型怎么样,如果餐厅本身足够标准化,再加上有香港背书在里面,在全国布局可能都会有机会。但是,香港城市发展比较独特的一点是,虽然香港是大城市,但是地域比较小,拥有100家门店的餐厅品牌并不多,内地有100个门店的连锁品牌却很多。
如果单纯用标准化跟香港背书,走全国行不行?根据我从业30余年的经验,我觉得是不可能的。现在内地的朋友接触外面的世界很多,以前我跟你讲东西是这样子的,你会相信,现在你比我更清楚,如果你不相信,我单纯告诉你我在香港就是这样子的,你可能会有怀疑,会不相信,所以香港不是茶餐厅唯一的卖点,它是卖点,但不是唯一。
而且,不是很多餐饮在香港都能做得标准化,因为香港的租金比较高,标准化背后必须要有一个中央厨房来配备,而在香港想开到100家店很困难。既然没有标准化的能力,在内地又如何有把握完完全全标准化去开发呢?所以在逻辑上面,港式餐厅是不具备这个条件,但反过来说,如果港式餐厅在大湾区慢慢有一定的规模,并且足够标准化,也有香港背书了,也在扎根内地一段时间了,再去其他城市,机会就会高很多。
谈传统品牌与网红
“网红”过后还能否继续生存下去
南都·湾财社:最近几年国内出现了很多网红餐厅,你怎么看待餐厅走网红路线,是否有计划将其中的某家餐厅打造成网红餐厅?
唐一瀚:我1992年来内地时,麦当劳在内地的第一家店就在深圳开业,那时候的网红程度是整个广东的人都要坐车过去深圳吃麦当劳。市场上一直都有网红,只不过我们没用这个名词,网红要看最后能不能变成市民生活当中的一部分。网红最终有两种情况,要么关门了,要么已经与市民发生关系。每一个品牌都会经历转化,翠华已经转化完成了。翠华express也是网红,天天都有人排队,但我不会因此觉得很喜悦,我觉得这是一个过程。因为未来当我每一个不同的交通枢纽都有翠华express的时候,它就变成市民生活的一部分,我就需要知道到底顾客需要什么。
我做餐饮做那么久,从经营方面,我觉得,第一,产品要好吃,产品品质好,这个是必须的,单靠网红吸客而产品不稳定不好吃,顾客也不会来。第二个,要从市民的角度去考虑,它和你的关系在哪里,你找到这种关系,“网红”过后,还可以继续生存下去。
南都·湾财社:当网红转换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时,市场上也有另一种声音,会觉得这个品牌是不是老化了,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唐一瀚:Beyond有一首歌《喜欢你》,你去问00后是谁唱的,他们会说是邓紫棋。但是如果问00后有没有听过《偏偏喜欢你》,他们可能不知道是谁唱的,这两首歌在相近年代发行的。《喜欢你》由于有新的人重新翻唱,歌词没变,音乐也差不多,可能编曲有点变化,但最起码00后会继续再听,老不老看你怎么样用什么语言去重新再包装多一遍。为什么我们会有翠华express这个模型,我们香港翠华平均顾客年龄在50岁以上,内地翠华平均年龄在40岁以上,翠华express是20-25岁,从这个角度上看,我通过重新包装让顾客的年龄群变年轻了20年,最起码我能玩多20年时间,年轻人不觉得我们品牌老了。
困难与复苏
今年一季度消费复苏比较明显
南都·湾财社:随着去年年底国内疫情防控措施的调整,餐饮业迎来快速的复苏期,自去年年底以来,翠华在中国内地的经营情况如何?
唐一瀚:疫情刚放开的时候,我们在广州、深圳、珠海的店复苏速度是比较快的。我们广州地区的门店营业状况已经超越2019年了,大概有双位数的增长。
南都·湾财社:在你看来,今年餐饮行业是否真的迎来全面的复苏,还是有可能走出一个高峰又重新回落的曲线?
唐一瀚:我们要经历过三年的疫情,这三年时间,大家经济上是相对有一点压力的,所以刚放开的时候,虽然有压力,但是想玩的想吃的人都会出来。零售的压力会比餐饮大一点,疫情期间,高端的消费影响相对比较少,低端的消费影响也比较少,中高端的消费可能影响会大一点,可不消费的东西可能暂时就不消费。今年第一个季度,消费复苏是比较明显的,第二个季度有个暑假也会向好,但到第三个季度,农历新年之前,压力可能会大一点。
南都·湾财社:疫情对餐饮行业是一个重大的考验,翠华控股在内地运营着40家门店,在你的日常经营过程中,在过去三年,是否有遇到过很难的时刻?
唐一瀚:难是大家都难,但是这段时间也让我们可以静下来想一想,到底原来我们经营的模型有什么地方可以做调整。没有疫情的时候,天天都是想怎么样可以开发多一点店铺,可以说是麻木增长,是不健康的。疫情逼着你把整个模型重新再调整一遍。疫情期间,哪些店能支撑员工工资的,我们就继续营业,如果不能负担员工工资的,我们就关掉。当时我跟员工说,我们能顶多久大家一起顶,所以在疫情期间,我们没有员工是因此下岗的。
进步与挑战
因为内地科技发展让我们有所改进
南都·湾财社:在疫情期间,你是否有积累什么经验,哪些经验可以在接下来阶段继续沿用?
唐一瀚:疫情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就已经有做点餐系统的想法,但当时还没有全面铺开。在疫情期间,因为我们不想顾客跟员工接触太多,所以我们把点餐系统全面铺开,有了点餐系统后,我们还可以用小程序做很多不同的连接,用一些方法把顾客吸引过来。我们店里也有机器人送餐,我们的店比较大,员工送餐一天可能要来回几十遍,但现在我们有机器人了,顾客点餐后,机器人送到某一个中心点,员工可以直接把东西就送给顾客。我做机器人不单只为了控制人力成本,而是为了让员工舒服一点、快乐一点,让他愿意留下来。很多人以为我们最大的成本是固定成本,但是员工流失率越高,我们的培训成本就会越高。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尽可能让员工在我们每一个店里面开心一点,愿意留下来,这几年我觉得我们是做得挺好的。这几年,从整个模型尤其是人力成本营运的模型上看,我们完完全全是因为内地科技的发展,让我们能够有所改进。
南都·湾财社:随着餐饮业的复苏,接下来餐饮业也有望更加充分竞争,你认为接下来的竞争中,翠华的优势在哪里,挑战又来自哪里?
唐一瀚:我经常跟我的同事说,如果我们做得好,旁边开任何餐厅都无所谓,但如果我们服务不好,产品不好,哪怕旁边没有竞争对手,明天都会关门,顾客是很急切的,他不跟你讲有什么问题,他就用腿来投票,他就不来了。从这个角度看,我不觉得餐饮同行是我们未来的一个挑战,挑战在于,在这种开发模式下,我们内部的员工能不能跟得上我们的脚步。翠华是一个有文化、有个性的品牌,不可能完全用标准化的模型去经营的,只能有限的标准化,有些东西我必须要在现场做的,像面包,这一点不会改变,但是我如何去培养员工,让他愿意留下来帮翠华做一些个性化的东西呢?未来谁有能力培养人才,谁就在餐饮市场上有一个长远发展的机遇。
出品:南都湾财新闻中心
策划:戎明昌 刘江涛
执行策划:王莹
统筹:王卓江 陈实 马建忠 关健明 任先博 陈养凯 戴越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詹丹晴
摄影:南都记者 李行 实习生 王伟 吴会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来餐饮品牌水土不服接连败走
记者 诸逸文
在萍水西街一栋叫U盘时代的写字楼上班的鲁先生,至今还记得在铜锣湾街头“撞”到翠华茶餐厅时的场景。深夜的航班到香港公干,饥肠辘辘的他看到了这家24小时营业的茶餐厅。一碗鱼蛋粉一杯冻奶茶,五十几块港币。鲁先生说,对于当时杭州的物价来说不算便宜,但是24小时营业这点令他记忆很深,到了凌晨两点茶餐厅里还是人声鼎沸、座无虚席。
2013年9月8日,城西银泰城作为城西板块体量最大的综合体开业,当日客流量就超过了15万。从早上9点起,城西银泰周围的道路就几近瘫痪,到了晚上八点,丰潭路依旧在堵车。开业第二天,鲁先生去翠华吃饭,他回忆说,其他商家都有低至五折的开业活动,但是翠华没有,他却依旧排了一个小时的长队才总算坐下来吃到了翠华。
首次进军杭州的翠华成为了吃货们的聚焦点。这家翠华面积超大,有独立的进出口,占地1300平方米,分上下两层。同时,也在各大论坛引起了吃货们的热议,有的说比香港定价贵,有的说口味与上海的有差异。
作为办公楼附近的就餐选择之一,鲁先生还是会时不时地去一下翠华,打包一个猪仔包或者吃一碗海南鸡饭。正因为是熟客,鲁先生也见证了翠华生意的起落,和品质的日渐下滑。
三年后的8月,翠华在餐厅门口张贴了一张偌大的告示,上面写着:亲爱的顾客,为了配合集团的营运发展,本店将于8月28日晚上22:00郑重和您说声“再见”。“再见”不是告别,而是约定再次相见。
翠华于2012年上市成为“香港茶餐厅第一股”。如今悄悄撤出杭州。
租约到期翠华餐厅撤离杭州 说好的24小时营业从未实现过
“这家餐厅是带着光环开到杭州的。”一位资深餐饮从业人员说道。
从1990年开始,翠华就陆续在铜锣湾、佐敦、荃湾及中环等人口稠密而人流高度集中的地区开设餐厅。这些地区所处位置优越,在提高翠华效益的同时也加强了翠华的品牌形象。
中环的翠华餐厅是个代表,由于邻近兰桂坊,24小时经营是其一大亮点,更成为了不少香港人眼中的潮流餐厅。不只如此,中环的翠华也成为了香港文化的代名词,也是游客到香港必去体验的地标之一,类似于杭州的楼外楼、知味观。
在2013年进军杭州时,翠华就很重视杭州市场,甚至在选址的时候特别选了城西银泰的沿街铺位,原因只有一个:方便开夜宵,不跟着商场的营业时间走,可以自行延长营业时间。在总部的经营理念中,茶餐厅就应该是24小时营业的,从早餐的粥开始到中餐的饭晚餐的面夜宵的粉,都能时时刻刻给消费者提供热乎的食物。
一位从业十年的餐饮记者是这样跟我说的:翠华的总经理亲自到杭州,请我喝了一杯奶茶,并给我讲述翠华集团的品质控制和管理,作为董事会的成员之一,她说,作为成熟的餐饮集团,杭州的翠华食物口味与香港几乎没有区别,就连你在杭州点的一盘菜心,都是从上海总部发货运到杭州的,每一根菜心的长度都差不多,这样出品才会好看,口感也一致,不然咬下去有的老有的硬。
可是,三年下来,并没有看到翠华有延长过营业时间,更别说24小时营业了。
翠华目前在香港的35家餐厅中,仍有5家餐厅是采取24小时营业制的。在杭州,翠华从前年开始,就在营业时间将二楼的区域暂时关闭。
银泰的工作人员说,因为租约到期,也没有续租的打算,餐厅就关门了。
外地餐饮巨头在杭州多水土不服
翠华的败走背后还有一个客观原因,就是日益上涨的各种成本,比如食材的成本、人工的成本和管理的成本。
翠华截至2016年3月31日止年度收益约18.68亿港元,同比增加约3.7%,年内溢利由去年同期1.576亿港元减少约54%,至7247.1万港元,基本每股盈利0.05港元,通过在食品准备过程中减少浪费食材,公司毛利率由69.6%增至71.3%。然而,纯利率由去年同期约8.8%下降至约3.9%。
事实上,翠华并不是第一个在杭州败走的外地品牌。不少上海品牌大张旗鼓地挺进杭州,最后都惨淡收场,比如同样身为上市公司的望湘园和丰收日集团。一个做的是湘菜,一个做的是上海墙门菜,虽然丰收日在进入杭州时创立了丰和日丽宁波海鲜,已经与外地市场有所区分,但是并未如几年前说的会在杭州扩张,目前也只有一家门店。还有像小辉哥也在不久前正式退出了杭州市场,辉哥火锅在上海名气很大,主打高端小火锅,可是杭州人民似乎并不买沪上品牌的账,口袋里的票子还是要算算清楚。
多个外地的餐饮从业人员表示,要把品牌开到杭州必须深思熟虑,而且做好打硬仗的准备。以外婆家、绿茶为首的杭州品牌在外地遍地开花,在餐饮圈吹起了一阵价廉物美的清风,人均50块就可以买到上千万的装修。像翠华这样人均100块的茶餐厅在杭州的确有不小的生存压力。此外,像西餐和轻餐也是时下杭州热门的种类,据悉Hard Rock也选在了杭州重返中国市场。加之翠华在宣传和活动方面也并没有特别花心思,就连杭州关店都没有在官方微信号上通知消费者。爱翠华的消费者只有静静期待翠华的华丽转型再入杭城了。
城西银泰商铺调整 增加轻餐比例
目前正值城西银泰开业三周年,商场正在进行品牌调整,未来在翠华的铺位上,可能会出现Hay家居和wagas餐厅。
Hay在丹麦有五家门店,在欧洲其他各地有六家。Hay亚洲地区首家零售店位于上海泰康路上。
发端于上海的沃歌斯(wagas)餐饮集团,成立于1999年,旗下现有多家咖啡和餐厅品牌,目前遍布中国大陆主要城市。沃歌斯现在全国拥有50余家门店,并正在向更多城市发展。
作为一家“好吃不等位”的轻食餐厅,沃歌斯在门店装修上大胆采用灰白等主色,木质桌椅贴合自然情调,凸显出品牌浓郁的“北欧风情”。值得一提的是,wagas倡导把制作厨房搬到了顾客眼前,以半开放的格局,将餐位和厨房置放于同一空间内,让顾客体验“家”的轻松环境。
从大众点评显示的数据来看,目前城西银泰的餐饮人均消费已经接近一百元。三年运营下来,像新白鹿、绿茶、弄堂里这些人均在60元左右,装修环境时尚的餐厅仍然是当红炸子鸡。鱼非鱼、臻货、胖哥俩这些时尚创意菜在好评度方面也名列前茅。
虽然城西银泰的铺位一直在进行微调,但是今年的调整力度是开业以来最大的。
商场的工作人员透露,当时以餐饮占比较大而闻名的商场打算从餐饮入手调整,从最初的69家大店餐饮调整到46家正餐和52家轻餐饮。工作人员表示,重装和升级的店铺达到50家,约占整体店铺的20%,大部分是服装零售业的品牌,翠华也在这次的调整中。同时关张的还有另一家茶餐厅西旺,曾经火爆一时的餐厅动手吧,还有一些冰淇淋甜品店。餐饮的整体比例,也从最初的25%,稍稍调低到了20%左右。
城西银泰招商部的工作人员表示,这一轮调整的重心,放在了零售上。城西银泰会提升零售品牌档次,引入一些设计师品牌等,让大家有兴趣把钱花在购物上而非餐饮娱乐。江南布衣将把杭州旗舰店放在这里,男装女装一网打尽。最特别的是涵盖家居店,也就是JNBY HOME。
面新闻记者 | 张晓艺
界面新闻编辑 | 牙韩翔
中国香港餐饮公司翠华控股有限公司(下称“翠华集团”)在6月30日发布了截至2023年3月底止的全年业绩。报告期内,该公司扭亏为盈,相比去年同期亏损1.24亿港元,实现净利润0.56亿港元。
不过盈利部分主要来自于出售物业收入、政府补助以及租赁修订收益。2022年4月14日至7月14日,翠华集团完成了部分物业出售,获得收入约0.84亿港元。此外,期内也同比增加了116%的香港政府抗疫和就业补助。
而翠华集团的主营业务仍在等待复苏。
相较2022年,这家公司业绩下跌14.9%至8.46亿港元;其中,中国内地收益下跌25.2%至3.68亿港元。目前,翠华集团在中国香港开设34家餐厅,同比减少1家;而在中国内地门店减少4家至39家。此外,它还在中国澳门和新加坡分别运营着3家门店。
对于业绩下滑的原因,翠华餐厅和同行一样归结为疫情影响。
该公司称,受到疫情影响,在2022年第四季外,餐厅分部的总收入价值于所有其他季度均有所下跌。这样的情况在2023年一季度得到缓解,随着社会全面复常带动,香港政府统计处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第一季餐厅分部的总收入价值达276亿港元,较去年增长81.7%。
不过,随着香港餐饮行业的复苏,翠华集团也提到短期内餐饮业的劳动力市场供应将更为紧张。而劳工成本增加外,食材成本亦有所上升,加重餐厅营运商的压力。事实上,不仅仅是翠华集团,大家乐首席执行官罗德承在该公司的业绩会上表示,由于人手短缺以及人手成本压力,公司存在加价压力。
翠华集团也称,它已加大力度寻找行业劳动力支持集团业务以应付中港两地出行的全面恢复。
在2022财年重新盈利之前,翠华集团已连续亏损三年。
2019年是亏损的起点,当年8月,受香港社会动荡影响,翠华集团将位于核心商区铜锣湾谢斐道、景龙街的两间分店关闭。截至9月底的2019年中期财报显示,翠华集团实现营收8.38亿港元,同比减少6.4%,亏损4450.2万港元——这是它2012年在香港上市以来的首次亏损。
2020年2月,新冠疫情开始在香港肆虐,直接冲击餐饮行业。3月22日中环兰桂坊附近地标性的翠华餐厅正式停业,是这一危机的集中显现。翠华集团当时对媒体表示,兰桂坊翠华餐厅的暂时停业是由于受疫情影响,市民减少外出用餐,为了有效控制成本而做出的决定。
为应对这一系列突发事件以及不明朗的宏观经济环境,翠华集团采取了一系列控制成本的措施,如高层带头减薪、部分餐厅缩短营业时间甚至暂停营业,积极推广外卖服务,以及推出以售卖独家经营烘焙产品为主的线上电子商务平台。
影响翠华集团业绩的并非只有疫情和社会事件。自2016财年起,翠华集团的业绩便开始逐年缓慢下降。
在这背后是翠华集团自身发展的困境。
一方面,香港餐饮行业竞争激烈,主力品牌“翠华餐厅”的品牌老化它也不得不自我革新,但目前成效微弱。从更换掌舵人开始,翠华集团启动了一系列变革,在新执行董事、翠华集团主席李远康之子李祉键的带领下,翠华集团先后推出了“廿一堂”、 “BEATBakery”、“轻。快翠”、“千羽堂”和“花盛”等若干新餐饮品牌,但如今这些品牌只剩下廿一堂还在运营。
翠华集团随后改变了品牌创新的策略,把更多中国内地地方特色的餐饮风格带到香港。例如它又推出了“坚信号上海生煎皇”、“川辣堂”等品牌,但目前这一轮子品牌还未形成规模,对业绩的推动还难以判断。
另一方面,曾经被翠华集团视为增长引擎的中国内地市场它也没能驾驭。
2012财年,翠华集团一口气在内地新开5家门店,收入2.04亿港元,同比增长152.1%。但随着中国内地餐饮行业的激烈竞争与创新迭代,传统港式连锁餐饮的光环逐渐暗淡。
界面新闻此前报道,对于内地消费者而言,翠华餐厅与其他人均在百元以上的餐厅无异,人们在其中的社交用餐因素远大于一顿便餐。与此同时,随着资本的大量涌入,内地的餐饮市场被激活,竞争逐渐白热化。
面对这样的情况,翠华集团也曾改变策略在2019年6月提出聚焦粤港澳大湾区布局,重点着眼各主要交通枢纽设点,把握业务增长机遇,只可惜的是随后疫情打乱了它这一规划的节奏。
对于未来发展,从财报中的表述来看,翠华集团依旧延续过去的策略,只不过少了疫情因素的印象它可以提升速度。
翠华集团称,它会积极开拓平台和发展新品牌,另外也将重点发展位于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的新餐厅,并推行在每个地区开设一间旗舰店及多间餐厅以“翠华Express”为品牌策略,来提升在中国内地的市场份额。
但这一品牌想要在大湾区能够重新吸引消费者,则需要市场营销、产品研发以及服务上投入更多,毕竟在随手下单就能点外卖,新兴餐饮品牌层出不穷的内地市场,翠华集团目前似乎难言有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