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中国食品报】
“五一”过后,天气逐渐炎热,“保质期”的话题引发公众热议。有不少消费者问,哪些食物容易保存?过了保质期的食物还能食用吗?什么会导致食物变质?在这里为大家逐一解答。
食物变质的原因有哪些
食物变质最常见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微生物活动,二是脂肪氧化。其中,微生物繁殖后可能产生3种后果:一是会产生多种酶,改变食物的气味和口感;二是一些致病微生物增殖后,可能造成细菌性或病毒性食物中毒;三是致病微生物增殖后会产生各种毒素,可能会引发急性或慢性中毒。
要想抑制微生物繁殖,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减少微生物活动所需要的水分,比如降低食物中的水分活度,或者在食物中加入大量糖、盐。此外,还可以在食品里加入酒精或防腐剂,抑制微生物繁殖;或者把食品放在冷冻室里,以低温抑制微生物的增殖。
专家表示,以方便面为例,方便面中水分活度低,微生物无法大量增殖。所以只要方便面没有受潮,基本不用担心微生物会引发食品安全问题。有人不禁要问,既然微生物不能繁殖,食品可以一直保存下去,那么为什么方便面还要标注保质期呢?这是因为除了微生物活动外,脂肪氧化等化学反应也会导致食物变质。
天然脂肪在有氧条件下会自动发生氧化反应。自动氧化反应是由自由基引发的,在光、热、射线、单线态氧、金属催化剂等的作用下,极少数的不饱和脂肪酸分子会变得“不安分”,它们脱去氢原子成了自由基。被自由基“攻陷”的脂肪酸,会变成氢过氧化物。它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分解产生一些有难闻气味的小分子,让人们感觉到食物变味了。俗话说的“哈喇味”“油耗味”等,都是脂肪氧化后产生的味道。当食物中的这种味道明显时,就不适合食用了。
氧化变质的食物不仅是味道不好了,还含有很多容易产生自由基的物质,以及有毒有害的氧化分解产物。同时,其中对人体有益的维生素E和必需脂肪酸,也会损失大部分。
方便面、曲奇饼干、薯片、锅巴、花生、瓜子、烹调油、芝麻酱……只要是含有油脂的食物,都会因被氧化发生变质变味。
遗憾的是,脂肪自动氧化是一个难以彻底解决的问题。干燥也好,冷冻也好,都不能使这一过程完全停止,只能延缓其进展速度。
过了保质期就不能食用了吗
专家表示,保质期并不代表只能在规定时间范围内食用,而是“产品在正常条件下的质量保证期限”,即在保质期内,可以保证食物最佳口感和品质,所以建议消费者在保质期内食用。但保质期并不是认定食物是否变质的唯一标准,有些食物过了保质期也是可以食用的。那么,要如何判断食物是否真的过期了呢?
主食类主食可以按照含水量分两类:水分较多的面包、馒头;水分较少的饼干。对于水分较多的面包类,一般保质期是3—7天,过了保质期,如果仅仅只是发干,还可以做成面包渣吃;如果发霉变酸,那就需要扔掉了。对于水分较少的饼干类,如果是密封包装,保质期一般在1年以上,只要不漏气受潮,即便过期了,味道没变依旧可以吃。
罐头类罐头都是密封包装,保质期一般较长,有的在2年以上。如果过了保质期,打开发现没有变味,可以加热食用。如果发生胀罐,说明食品被细菌污染了,应立即扔掉;如果罐内有锈蚀,也不应食用。
奶制品 奶制品根据工艺、包装不同,保质期在48小时到7天不等。过了保质期,如果牛奶呈黏稠且不均匀的溶液状,或有凝块、絮状物,就不宜食用。只要适当冷藏,大多数牛奶在过了保质期1周左右都是可以饮用的。需要注意的是,在夏天,即便牛奶看上去正常,也最好先煮一下,如果煮开后产生凝块,说明也不宜食用。
肉制品 如果是真空包装的肉制品,保质期可达3年,如果在干燥、冷冻的条件下放置,过了保质期后虽然营养会损失一些,但还可以在加热后食用。肉制品一旦出现“哈喇味”或肠衣发黏,就不能吃了。
食用盐 食盐中的氯化钠化学性质非常稳定,长时间储存一般不会出现变质。
蜂蜜蜂蜜中水分较少,含糖量很高,大部分微生物无法繁殖。同时,蜂蜜中还有大量酶,具有很强的抗菌能力,因此蜜蜂在密封良好的情况下,可以长时间保存。但是蜂蜜产品依旧有保质期,因为如果温度合适,一些微生物仍能缓慢繁殖,导致蜂蜜发酵,出现产生气泡、瓶盖鼓胀等现象。发酵蜂蜜会产生轻微的酸味、酒味,品质口感有所降低,但不影响食用。
大米在正常环境中,大米存放时间长了并不会霉变。但为了防止污染,可将大米在太阳下晾晒后继续食用。
专家表示,还有一些食物并不适合放到冰箱,不然会加速变质。这些食物如下:
土豆、番薯 土豆中含有丰富的淀粉,而低温会将土豆里的淀粉分解,影响口感;而且冰箱有制冷功能,环境潮湿,容易加速土豆发芽,而发芽后的土豆中,龙葵素含量会增加,食用后可能会使人中毒,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
大蒜、洋葱冰箱的温度虽低,但湿度也大,大蒜、洋葱在潮湿的环境中容易发霉变质;而且,这两类食物的气味较大,若是切开后放入冰箱,会让其他食物沾上大蒜、洋葱的味道。
咖啡、茶叶茶叶、咖啡等烘干制品,经过干燥处理后,水分活度极低,微生物无法繁殖,只要注意防潮,就能保存很长时间。
此外,冷藏食品、油炸食品等过了保质期后,易存在微生物超标、重金属超标、过氧化值超标等安全隐患,不宜食用。
(曲玥凝 综合整理)
《中国食品报》(2022年05月05日06版)
(责任编辑:高娇娣)
本文来自【中国食品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子晚报讯(记者 姜婧仪 通讯员 杜晓童)食品保质期经常分春冬季、夏秋季,当春夏难以鉴定时,食品保质期如何算?日前,南京市民王先生购买的糕点,生产日期为4月16日,保质期标注为“春冬120天,夏秋60天”。如果按照春季120天来算,则还未过期,如果按照夏季60天来计算,则刚刚过期。那到底过没过期呢?对此,南京雨花台区市场监管局执法人员认为,不应简单地按照其中一个保质期计算,而应按比例计算出具体剩余天数。
按月份划分,通常以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按气象温度划分,当滑动平均气温连续5天大于或等于22摄氏度,则以其所对应的气温序列中第一个大于或等于22摄氏度的日期作为夏季起始日。不同季节的温度导致储存条件不同,因此,此处按照气象温度划分最为合理。
2021年南京入夏的时间为5月27日,这意味着该糕点自4月16日生产,至5月26日春季结束,共度过了40天,占春冬保质期的三分之一,剩余三分之二保质期。5月27日进入夏季,则剩余保质期为夏季保质期的三分之二,即40天,应于7月6日过期。因此该糕点售出时仍在保质期内。
作者:姜婧仪
来源: 扬子晚报
炎夏日,买回来的食物,稍不留意放时间长了,就容易变质。人们在夏季选购和保存食品时,会格外留意保质期。究竟什么是食品保质期?看食品保质期的时候,我们还应该注意些什么?
保质期,通常指预包装食品在标签指明的贮存条件下,保持品质的期限。在此期限内,产品完全适于销售,并保持标签中不必说明或已经说明的特有品质。一般食品的保质期不仅涉及时间这一单一维度,还涉及食品的储存环境,应该在具体保存状态下分析食品的保质期。
注册营养师 北京营养师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刘兰:首先第一个确定的点就在预包装食品,在预包装食品这个点上才能谈保质期。像我们说的 蔬菜水果,这些散装食品,不谈保质期。第二个概念是在标签指明的储存条件下,要么是冷藏,要么是冷冻,要么是常温。第三个是 保证品质的期限。比方说色、香、味,还有它的形态,那么保证它这个品质稳定性。在这样一个节点里面,企业向消费者做出的保质承诺。
保质期越短食品越新鲜越安全 是真的吗?
很长时间以来,网上流传着一个说法:“食品的保质期有长有短,保质期越短就越新鲜、越安全”。真的是这样吗?
保质期的长短与食品品质没有直接关系,食品能够保存的时间与自身性质及生产工艺密切相关,此外还由食品的微生物、物理、化学特性,以及包装材料和包装方式、加工环境条件、预期食用方式、物流条件等因素决定。
注册营养师 北京营养师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刘兰:其实每一个消费者都希望它的保质期越短越好。翻译过来就是它缩短了工业化的产品和原生态产品之间的口感差异,所以我们说保质期越短,相对来说越新鲜,综合来看的话,正规的食品企业生产的这种食品,在保质期内其实都是安全的。
食品添加剂会影响食品品质 是真的吗?
对于食品保质期,还存在一种说法,就是食品添加剂的使用会影响食品的品质,这又是真的吗?
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是为了提高或保持食品本身的营养价值和风味,提高食品的质量和稳定性。同时,也便于食品的生产、加工、包装、运输和储藏。食品添加剂的两个基本要素是 安全性与必要性,在合法范围内的种类和用量,不会损害消费者的健康。
注册营养师 北京营养师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刘兰:防腐剂是添加剂中的一个组分,其实添加剂是一个非常庞大的体系,里面有防腐剂、着色剂,甚至有很多的增稠剂,方方面面的这种不同的组。所以说这个防腐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添加剂也不要说谈之色变, 选择正规的食品企业生产的正规的食品,我们这样的情况下都会按合适添加、允许添加的范围之内去做添加。
来源: 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