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热锅咕嘟嘟冒着热气,三五好友围坐一圈,随着秋冬季节到来,全国火锅市场迎来消费旺季。近日,中国饭店协会联合美团发布《2023火锅品类发展报告》,全面拆解火锅行业现状和区域化发展的新特点,火锅连续三年登上“正餐细分品类中市占率第一”的宝座,其中四川火锅门店数全国首屈一指。
伴随服务零售需求扩大,火锅消费市场呈现出品质化、下沉化等新面貌,推动餐企加速开启健康化、年轻化、连锁化的新进程。
美食遍地有,火锅最销魂。据美团综合洞察,火锅门店数占比及堂食订单量连续三年居正餐品类之首,连锁化率较2019年提升63%,长期呈现供需两旺的发展态势。区域分布上,四川是全国火锅门店最多的省份,无愧“火锅第一省”称谓,“潮汕牛肉火锅”大本营广东省则紧跟其后。同时,中部崛起为火锅市场注入新活力。
今年以来,消费持续回暖,街头巷尾也重燃“烟火气”。前三季度,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940.6亿元,同比增长9.2%,增速高于全国2.4个百分点。记者关注到,其中餐饮消费增长较快——前三季度,全省餐饮收入同比增长16.1%。
消费持续回暖,离不开政策支持。
根据记者了解,今年以来,四川打出系列“组合拳”提振消费,省财政投入近2亿元支持汽车、餐饮、家居等重点领域消费,统筹21个市州,政企协同发放“蜀里安逸”消费券4.5亿元,引导14万家企业开展1.6万余场活动,实现销售额超1000亿元。此外,还实施消费新场景五年培育计划,今年首批40个消费新场景带动就业14万人,吸引消费者2.7亿人次。
“政策+活动+场景”三轮驱动,全省接触型消费加速恢复,餐饮收入已连续6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不仅如此,在火锅市场竞争激烈下,行业正在顺势发生变化,“火锅+小酒馆”“火锅+卤味”“火锅+国潮”等全新火锅模式不断涌现,并借助“触网”走上更广阔的舞台,给年轻人提供了更多的社交选项,也推动行业向着“年轻态”发展。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孟浩 责任编辑 何齐铁 编辑 王淇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影/吴学文
当谈及火锅,这一融合了各地风味与文化的餐饮形式时,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在今日纷繁复杂的火锅市场中,各式火锅争奇斗艳,其中粤式火锅的温润、北派火锅的豪迈、云贵火锅的酸香以及江浙火锅的鲜美各具特色。
< class="pgc-img">>然而,在众多火锅流派中,川渝火锅凭借其独特的辣椒魅力,独占鳌头。
随着消费市场的快速复苏,在过去一年,火锅作为重社交、减压经济的代表,其发展势头愈发强劲。
< class="pgc-img">>在“2023年度火锅十大品牌”榜单中,海底捞凭借其深厚的品牌底蕴和卓越的经营能力,预计上半年盈利将超过22亿元,再次巩固了其行业领头羊的地位。
同时,呷哺呷哺、小龙坎、巴奴毛肚火锅等知名品牌也展现出强大的市场扩张力,纷纷在全国各地开设新店,以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求。
< class="pgc-img">>值得注意的是,在“2023年度火锅十大品牌”榜上,川渝火锅品牌以绝对实力霸榜。这不仅彰显了其独特的口味魅力和文化底蕴,也反映了消费者对这一类型火锅的深厚喜爱。
//////////////
百年火锅史,凭什么川渝称王?
如果将火锅简单地视为“在沸水中煮熟食物后享用”的过程,那么中国火锅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极其久远的先秦时期。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汉朝,火锅的形制有了进一步的创新。
< class="pgc-img">>一种内部设有多个格子的鼎应运而生,其设计之精巧,与现代的九宫格火锅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而关于川渝火锅的确切起源时间,学界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但根据多种说法和历史记载,可以大致推断其起源于晚清至民国之间。
其中,四川自贡盐场说流传范围最广。
< class="pgc-img">>在那个以牛力为主要动力的年代,自贡盐工们面对无法继续劳作的病牛,没有选择放弃或浪费,而是创造性地将其转化为餐桌上的美味。
花椒与辣椒的加入,不仅掩盖了牛肉可能存在的异味,更赋予了这道菜肴独特的麻辣风味,使得原本可能被遗弃的食材焕发了新生。
< class="pgc-img">>随着时间的推移,川渝火锅逐渐从自贡盐场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其独特的麻辣口感、鲜亮的色泽以及低廉的制作成本,使得它迅速在川渝地区乃至全国范围内流行开来。
就连西餐厅也开始尝试宣传火锅的好处和味道,这无疑是对川渝火锅美味与独特性的高度认可。
川渝火锅的成功并非偶然,它的魅力,在于它的无界限与平等性。
在这个小小的世界里,没有食材的贵贱之分,没有客人的身份之别。
< class="pgc-img">>无论是身着华服的达官显贵,还是身着简朴的平民百姓,围炉而坐,当那一片片鲜红的辣椒在舌尖跳跃,带来的是同样的刺激与畅快。
正是这种“能走进人民群众的美食才是真的美食”的理念,让川渝火锅能够早早地统领全国火锅市场,成为餐饮界的一颗璀璨明珠。
//////////////
重庆与四川的“火锅联姻”
当然,川渝火锅在火锅界之所以能够“笑傲江湖”,就不得不提,四川与重庆“火锅联姻”。
这一联姻,不仅仅是地理上的相近带来的自然融合,更是两地深厚文化底蕴与独特美食传统的完美碰撞。
< class="pgc-img">>首先,四川火锅以其麻、辣、鲜、香著称,汤底醇厚,食材丰富多样,每一口都是对味蕾的极致挑逗。
以小龙坎为例,它作为四川火锅的代表之一,以其独特的口味和优质的服务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 class="pgc-img">>而重庆火锅,则以其独特的牛油红汤、重麻重辣的口感闻名遐迩,让人一试难忘。蜀大侠作为重庆火锅的佼佼者,将这一特色发挥得淋漓尽致,让食客们充分体验到重庆火锅的热烈与激情。
当这两种风格迥异却又同样诱人的火锅文化相遇时,它们并没有选择相互排斥,而是以一种开放包容的姿态,相互学习,相互融合。
< class="pgc-img">>在现代的川渝火锅连锁店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红油翻滚的锅中,既有来自四川的细腻豆皮、鲜嫩的黄喉,也有重庆特色的毛肚、鸭血等食材。
这种跨地域的食材融合,正是川渝火锅联姻的生动体现,它不仅丰富了火锅的口味层次,也让更多消费者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美食享受。
< class="pgc-img">>此外,川渝火锅的联姻还体现在品牌合作与市场推广上。
不少川渝火锅的知名品牌,虽然分别以“成都火锅”或“重庆火锅”自居,但在实际发展中,它们都积极吸收对方的优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 class="pgc-img">>//////////////
取长补短,合作共赢
从《2023—2024中国火锅行业年度发展报告》中可以看到,四川火锅企业的总量接近6万家,占全国的14%。
< class="pgc-img">>这或许要归功于四川的火锅品牌不仅在保持传统口味的基础上,还不断进行创新,推出各种新颖的锅底口味、食材搭配和用餐体验,并且十分擅长运用多种营销手段来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 class="pgc-img">>如通过社交媒体平台进行品牌推广,利用KOL(关键意见领袖)的影响力吸引年轻消费者;举办各种主题活动和节日促销,增强消费者的参与感和归属感等等。
而重庆全市火锅企业达1.77万家,门店数量更是突破3.7万家,火锅消费超过720亿元,全产业链产值更是惊人地超过3000亿元。
< class="pgc-img">>然而,尽管重庆火锅店遍布大街小巷,但能够真正在全国范围内打响知名度、形成强大品牌影响力的企业却并不多。
这可能与重庆火锅行业长期以来形成的“豪爽、接地气”文化有关,许多经营者更注重产品的口味和性价比,而在品牌运营、市场营销等方面投入不足。
< class="pgc-img">>面对这一现状,今年2月,重庆印发了《重庆市推进火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为重庆火锅产业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在加强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的同时,注重产业链整合和创新。
但不管怎么说,无论四川还是重庆,川渝地区的火锅品牌在全国范围内可谓遥遥领先。
< class="pgc-img">>基于两者的互补性,或许这又将成为川渝火锅迈向进一步发展的又一次联姻。
注:文中图片除标注外均来源于网络,侵权告之删除
参考:
《“2023年度火锅十大品牌”出炉,火锅“新势力”强势突围!》
《百年火锅史,凭什么川渝称王?》
《传承千年的火锅文化,揭秘川渝火锅的独特魅力》
-END-
新县志,
县域经济、文化IP打造、乡村振兴、城乡链接器
< class="pgc-img">>| 职业餐饮网 焦逸梦
秋冬季,寒风侵袭,如果能和好友一起吃上一顿热气腾腾的火锅,热热闹闹,碰杯下菜,从胃暖到心,真的无法想象会有多快乐!
提到火锅,我们餐饮人更关注火锅行业的发展,这不,我们餐饮人的精神食粮,这就来了!中国饭店协会与美团团购联合发布的《2023火锅品类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新鲜出炉!
随着餐饮行业一点点复苏,作为餐饮行业营收占比最高的品类——火锅,它还坚挺吗?是哪个派别异军突起?如今,火锅主流价格带又是多少?火锅品牌谁在当红,是否有新人笑、旧人哭?一线市场及下沉市场的情形又有何新变化?
太多太多的疑问…
那就让我们带着问题和好奇,一起去探寻火锅行业的趋势和属于自己的品类机会吧!
火锅品类还坚挺吗?
火锅品类还坚挺吗?
之所以有人会不假思索地问这个问题,也有一些蛛丝马迹。
其一,当人们口袋紧缩,大概率会选择在家吃火锅,而不是外出到店。火锅食材专卖店锅圈7年开出近万家店,因开店速度之快,被称为“火锅界的瑞幸”,2022年总营收71.73亿元。
其二,火锅头部企业虽恢复了稳健增长,但更多的是靠提价。翻台率下降,比如海底捞和湊湊2023年上半年的整体翻台率为3.3、2.1,不如2019年各自的4.8、2.9。
我们分析任何问题,都不能脱离其环境。口罩事件持续几年,对强烈依靠线下流量的餐饮来说是不小的考验。
某种程度来说,火锅品类可以看作是餐饮行业的风向标。当我们说火锅行业好像没有前几年火时,我们好像也看到餐饮行业也是如此,甚至今年老乡鸡等十几家餐饮企业的上市之路都异常崎岖,不少行业都不容易。
但在这样的情况下,火锅仍然属于较为坚挺的品类。
《报告》显示:
第一,火锅连续三年登上“正餐细分品类市占率第一”宝座;
第二,2023上半年,美团&大众点评新增收录火锅门店数较2019年增长30%;
第三,2023年截至10月,火锅品类订单量占比近30%;
第四,火锅连锁化率从2021年的20%增长到2023年的23%。
不管从市占率?门店增量、消费占比还是连锁化率来看,火锅品类都在稳步增长。
前面讲到了,黑马锅圈的出现,头部火锅品牌翻台率的降低,但伴随产业创新、品质升级,火锅市场的利润依然坚挺。
海底捞今年上半年的净利润22.59亿,仅上半年的净利润就已经和上市以来盈利最高的2019年全年持平。这也和此前张勇说的海底捞10月会恢复到疫情前的管理水平一致。海底捞仍然是当之无愧的行业第一。而锅圈2022年净利润为2.41亿元。
川渝火锅占了“半壁江山”,
火锅品类有啥大新趋势?
既然火锅未来可期,那现在各个头部火锅品牌的站位又如何了呢?
《报告》显示,海底捞的门店数仍然是火锅品牌中的第一名,下江腩和楠火锅的门店增速依次是超68%、42%;
从切实的订单量增速来看,海底捞依然是第一,芈重山、捞王锅物料理、巴奴毛肚火锅订单量增长超3-4倍。属于行业中高速增长的品牌。
而在我看来,这些增速很快的品牌,其实都或多或少符合当今火锅行业的新趋势,主要有以下5点。
1、火锅细分品类再分化
2023年,美团平台中,川渝火锅贡献了近一半的火锅团购订单量。川渝火锅依然是火锅品类中的“当红炸子鸡”,而这两年势头最猛的当然是重庆火锅了,比如楠火锅、芈重山。
四川是火锅第一大省,这符合预期,但广东省竟然成为了火锅第二大省,原来其主要贡献力量是潮汕牛肉火锅。
其实沿着潮汕牛肉这条路径,也可以推陈出新形成新的火锅品类,比如椰子鸡火锅、猪肚鸡火锅等等。把某一个细分品类做透,形成竞争优势,也能在红海中开辟蓝海。
2、火锅集市化
未来,我们走进一家火锅店,期待的将不仅仅是毛肚虾滑等涮品,更可能是某道九宫格甜品,某个口味的冰淇淋,某杯好喝的茶。
仅靠涮品制胜已经不太够了。从涮品到饮品甜品的搭配,摆盘,都要呈现视觉和味觉的双重盛宴。也不仅仅是传统的火锅菜单模式,还可以是火锅+卤味,火锅+小酒馆……
甚至要有情绪价值,“火锅一开,烦恼拜拜”,为什么人们喜欢简单的大排档式的火锅环境,因为能让人放松。
甚至九毛九推出了怂火锅店,你吃着火锅,会有服务员跳着舞,把气氛推到高潮。这就是火锅集市化,提供了人们自己在家涮火锅所没有的价值。
3、比拼“鲜”
《报告》显示,火锅消费仍以人际100元以内的为主,2023年相比2022年,人均100-300元区间的火锅增长快速,比2022年高3倍。
高性价比,背后需要有极强的供应链保证。而有的火锅店打起了98元6斤羊肉的价格战,就是自掘坟墓。久而久之,火锅店就会困在成本、品质、流量的坑里。
鲜和高品质,也一定是一条能走通的路。火锅店里那些各具特色的、少见的、新鲜高品质涮肉,才是顾客真正“好”的那一口。
左庭右院的“鲜”策略就走出了自己的路子,牛肉鲜配,大众点评的相关图片都突出“鲜”,甚至现在左庭右院有1/3的评论会提及鲜。据了解,左庭右院在美团上的团购订单量已位列全国前十。
4、新一线以及下沉市场火锅发展迅猛
很长时间以来,人们都认为火锅的核心用户在一二线城市,海底捞的店面分布尤其明显。
但其实下沉市场小镇青年对火锅的需求也在,前面提到的门店增速较快“下江腩”就是如此。下江腩今年在美团入驻的门店数同比增长68%,增速非常快。
《报告》显示,近三年,下沉市场火锅团购订单量复合增长率超过13%,也明显快于一线城市。
5、数字化,开店决策的助力器
想要开拓新的市场,数字化必不可少。
静安区茂名北路185号,这里是珮姐老火锅在上海的第一家店,也是从家乡走向全国打响的“第一枪”。
“首店效应”外,家乡重庆及大众点评上积累的口碑也给了门店很强的“背书效应”。开业第一天,很多顾客跟着大众点评的推荐前来打卡,门店早上九点到凌晨两点半,期间一直有客人排队,之后几个月也每天累计排队上千桌。借势美团餐饮商户线上经营体系,珮姐通过门店热度、真实评价、商圈排名等数字化营销工具成功打爆。如今一步步变成了全国连锁。
珮姐只是个缩影。随着线上线下融合浪潮的涌动,越来越多火锅品牌借助美团、大众点评等零售平台,不断突破地域和口味的限制,在全国迸发出更大的热情和活力。
职业餐饮网小结:
以上就是火锅行业今年的最新趋势和新气象,整体还是蒸蒸日上,而谁要拔得头筹,还可从方方面面放开手脚去做。
而除了火锅业,餐饮行业也在稳步复苏。
国家统计局10日18日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1-9月,全国餐饮收入37105亿元,同比上升18.7%。各个餐饮上市公司财报也显示,大多数企业营收净利都呈现强劲增长。
民以食为天,口罩事件淘汰了不少餐饮企业,当然也有很多餐饮企业顽强活下来,并借此完善了产品结构和线上线下渠道,终于获得了增长。
没有撤退可言,干一行爱一行,踏踏实实把该做的事情做好,撞了南墙,继续尝试继续探索,这就是属于餐饮人的生生不息!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