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的一场文化盛宴中,重庆的“火锅机器人”以其独特的魅力和科技含量,成功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这场活动不仅是一场关于美食的聚会,更是一次科技与餐饮文化深度融合的展示。
< class="pgc-img">>在重庆悦来国际博览中心举办的第13届中国(重庆)火锅美食文化节暨火锅产业博览会上,普渡科技旗下的多款智能送餐机器人成为了现场的一大亮点。这些机器人包括智能送餐机器人“欢乐送”、高端送餐机器人“贝拉”、主打通知呼叫功能的机器人“好啦”、配送迎宾机器人“葫芦”以及楼宇配送机器人“闪电匣”。它们以精准的定位、高效的运行和人性化的设计,为观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餐饮体验。
“欢乐送”和“贝拉”等送餐机器人在展会现场穿梭,为观众和展商们提供着便捷的送餐服务。它们通过自主研发的PUDU SLAM多传感器融合算法,能够在各种复杂环境下精确感知和持续稳定运行,实现厘米级定位和高精度地图构建。这种技术不仅提高了送餐效率,还大大减少了人力成本,为餐厅的标准化经营和管理数智化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持。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楼宇配送机器人“闪电匣”。这款机器人是全球第一款可以和人“挤”电梯的机器人,它能够在楼宇内与电梯、闸机、门禁等各类终端设备通信联调,自动控制闸机、通过门禁、乘坐电梯,并能在无需人工操作的情况下自动呼叫顾客取物。这种全自主完成跨楼层配送任务的能力,无疑为酒店、写字楼等场所的数字化管理和服务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此外,展会现场还设置了一个充满年代记忆与烟火气的“重庆勒座火锅城”展区。这里不仅有集合了全国火锅品牌的火锅大观园、汇聚重庆特色美食的美食广场与潮流跨界的火锅文创天街,还有万人火锅宴让观众沉浸式体验老街小巷、拾阶而上的山城旧貌。在这样的氛围下,“火锅机器人”的出现更显得别具一格,它们仿佛成为了连接传统与现代、科技与文化的桥梁。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场文化盛宴中,“火锅机器人”不仅展示了其技术实力和应用价值,还成为了人们热议的话题。许多观众纷纷表示,这些机器人不仅让餐饮服务变得更加便捷高效,还为火锅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内涵。他们期待着未来能有更多这样的科技产品出现,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便利和惊喜。
< class="pgc-img">>总之,重庆“火锅机器人”的亮相不仅是一次技术的展示和应用的推广,更是一次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和碰撞。它们以独特的魅力和价值为火锅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也为人们带来了更加丰富多彩的餐饮体验。
至今年6月14日,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新三板)中,71家挂牌渝企中有66家挂牌渝企披露2023年年报。
同花顺数据显示,这66家挂牌渝企共实现净利润7.71亿元,较2022年的7.38亿元,增长4.5%。
对比2022年,当时有71家挂牌渝企实现净利润7.31亿元,较2021年的9.48亿元,下降22.89%,有了明显改善。
上游新闻记者统计获悉,“医院信息化大王”中联科技去年净利润2.12亿元,列净利润绝对值第一,同时以1.88元列每股收益第一;大美游轮以357.95%列净利润增速第一。
中联科技去年净利润2.12亿元
同花顺以及新三板相关数据显示,2023年净利润在5000万元以上的新三板渝企共5家。
2023年新三板渝企净利润第一为中联科技,达2.12亿元。
中联科技全称为重庆中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年7月21日,注册地是重庆市两江新区康美街道礼环北路7号,主业为医疗信息化软件的研发、销售和服务,属于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行业。
2021年6月11日,中联科技挂牌基础层,转让方式为集合竞价转让。企业法定代表人、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均为胡涛。
中联科技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6.67亿元,同比增长13.00%,归属于挂牌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12亿元,同比增长24.74%,基本每股收益为1.88元,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2.30亿元,同比增长8.24%。
中联科技目前总股本为1.13亿股,拟按每10股派17元(含税),即向全体股东派发现金红利1.97亿元。
净利润第二为渝欧跨境,去年实现净利润1.39亿元。
上游新闻记者获悉,渝欧跨境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40.54亿元,较于上年同期减少0.61%;归属于挂牌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39亿元,同比增长6.88%;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挂牌公司股东(扣非后归母)的净利润1.40亿元,同比增长8.04%;基本每股收益为1.26元。
渝欧跨境全称为重庆渝欧跨境电子商务股份有限公司,注册地在渝中区,成立于2014年,以跨境电子商务方式,从事母婴食品、母婴用品为主的母婴类产品的境内外贸易及零售业务,实际控制人为苏毅。
净利润超5000万元的还有三家
上游新闻记者获悉,此次新三板渝企净利润在5000万元以上的,还有三家。
分别为纽米科技9824万元、大美游轮6478万元、玛格家居6222万元。
纽米科技全称为重庆恩捷纽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0年2月4日,主要产品与服务项目为高性能锂离子电池隔膜的研发产销。
李晓明家族是实际控制人,家族成员为Paul Xiaoming Lee、Yan Ma、Sherry Lee、李晓 华、Yanyang Hui、Jerry Yang Li。
2023年纽米科技实现营业收入4.39亿元,同比增长9.43%;归属于挂牌公司股东的净利润9824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4.93%;基本每股收益为0.34元。
玛格家居全称为玛格家居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全屋定制家居产品研发、设计、生产、销售及服务的企业,注册地在巴南区。
法定代表人和实际控制人均为唐斌。玛格家居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9.33亿元,较上年同期减少1.26%;归属于挂牌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222万元,同比下滑29.20%。
临云资本贺庆认为,这些企业也具有上市潜力。
另外,3000万元到5000万元的有6家,分别为左岸环境4804万元、千叶眼镜4586万元、神州能源3859万元、康刻尔3592万元、大正仪表3560万元、多普泰3485万元。
大正仪表每股收益达1.65元
上游新闻记者获悉,中联科技为每股收益第一,达1.88元。
每股收益第二为大正仪表,为1.65元。
大正仪表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1.75亿元,同比增长117.17%;归属于挂牌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560万元,同比大增173.22%,基本每股收益为1.65元,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1046万元,同比增长33.55%。
作为重庆市“专精特新”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大正仪表全称为重庆市大正仪表股份有限公司,注册地在北碚区,主要研发产销温度传感器及配套装置,包括贵金属热电偶、钨铼热电偶和廉金属热电偶,客户为航空、能源及电子集成设备生产商,实际控制人为周洪琴。
每股收益第三为左岸环境,为1.57元。
左岸环境全称为重庆左岸环境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4年12月6日。公司主业为城市环境的清洁与美化,营业收入由环卫清扫、绿化养护、垃圾分类、工程业务构成,主要为环卫清扫,实际控制人为罗玉林。
2023年左岸环境实现营业收入3.32亿元,同比减少2.67%;归属于挂牌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804万元,同比下滑12.24%。基本每股收益为1.57元。
报告期内,公司定向发行股票数量154万股。公司期初注册资本为3020万元,股票定向发行新增注册资本154万元,发行完成后公司注册资本增至3174万元。
净利润增速王为大美游轮
这66家渝企中,实现净利润正增长的有32家。
从净利润增速来看,大美游轮357.95%列净利润增速第一。
大美游轮2023年实现营收2.03亿元,同比增长391.77%,归属于挂牌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478万元,同比增长357.95%;基本每股收益0.94元,同比增长354.05%;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8487万元,较上年同期大增7330.01%。
2023年,大美游轮全面恢复营运华夏神女三艘游轮,游客接待规模创历史新高,全年发船114艘次,为2022年同期的4.22倍;全年游客接待量8.42万人次,为2022年同期的6.25倍;游轮平均负载率90.98%,较2022年同期上升32.05个百分点。
大美游轮全称为重庆大美长江三峡游轮股份有限公司,注册地在忠州区,主营长江干线重庆至宜昌豪华游轮旅客运输、酒店住宿餐饮和旅行社业务,实际控制人是陈清琼和罗炜皓。
净利润增速第二为旭德教育,增长241.15%。
旭德教育2023年营业收入1735万元,同比减少1.77%,归属于挂牌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4万元,同比增长241.15%;每股收益0.0464元,同比增长400.00%。
旭德教育全称为重庆旭德教育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注册地沙坪坝区,为处于高考报考咨询服务行业的教育咨询企业,现阶段采取直营模式,收入来源主要为高考报考一对一咨询服务收入,实际控制人为唐兴伟。
净利润增速第三为千叶眼镜,2023年营业收入为4.55亿元,同比增长38.61%;净利润4679万元,同比增长193.83%;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1.27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53.88%;基本每股收益0.77元,同比增长185.19%。
千叶眼镜全称为千叶眼镜连锁股份公司,注册地渝中区,是重庆地区销售规模最大、门店数量最多的眼镜零售连锁企业,门店主要覆盖西南地区,并逐步向全国辐射,实际控制人为叶定坎。
盈利企业44家多于亏损企业
从盈利和亏损来看,这66家披露2023年年报的新三板渝企中,盈利企业有44家。
亏损企业有22家,亏损额前三名分别为创高股份9776万元、先融期货3809万元、熊猫雷笋1692万元。
创高股份全称为重庆创高装饰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8年,其注册地址位于重庆市九龙坡区科园一路,属于建筑装饰行业,实际控制人为叶铠、罗雪。
创高股份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1.20亿元,同比下滑65.75%;归属于挂牌公司股东的净利润-9776万元,较上年同期亏损增长266.80%。主要原因系为应对市场环境变化,对业务的承接更加谨慎,主动缩减了业务承接量。
先融期货2023年净利润-3809万元,较上一年同期减少159.98%;注册地在渝中区,营业总收入1.64亿元,同比减少68.27%;基本每股收益-0.04元。
先融期货全称为中电投先融期货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5年,主业为期货经纪、期货投资咨询等,实际控制人为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熊猫雷笋2023年营业收入143万元,同比减少88.30%;净利润-1692万元,亏损增加11.97%;基本每股收益-0.39元。
熊猫雷笋全称为重庆沁旭熊猫雷笋股份有限公司,为注册地在大足区的民企,主要在大足区流转土地进行雷竹种植,建立雷竹基地示范园区。
上游新闻记者 刘勇 实习生 陈丹丹
月18日,重庆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2023年度重庆市十大科技进展。这是我市首次集中发布重大科技进展。
经专家多轮推荐评议,超级数智汽车平台SDA成功上线搭载、镁合金一体化超大压铸件试制成功、全球首款18MW级集成式中速海上风电机组正式下线、国内首个尼龙66全产业链绿色制备技术实现产业化、急性脑卒中治疗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庆油3号成为我国油菜当家品种、国际首次利用三维电镜揭示纳米金厘塑性变形微观机制、国际首套超高精度纳米圆时栅角度基准装置获批启用、国内首个10万吨级燃煤燃机全流程CCUS装备投入商运、“天目一号”气象星座实现在轨组网运行等入选2023年度重庆市十大科技进展。
涉及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先进材料等多个领域
去年,全市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紧扣“416”科技创新战略布局和“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取得一系列科技创新进展和成效,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不断加强,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涌现了一批原创性、引领性的重大成果,彰显了重庆科技创新的“硬核”力量。
“这是我们首次发布年度重庆市十大科技进展。”重庆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入选的十大科技进展,涉及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先进材料、智能制造、精准医疗等多个领域,都是重庆正在积极布局发展的重要战略领域,体现了重庆一体化推进原始创新、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战略部署。
“首款”“首次”“里程碑”等关键词比比皆是
记者梳理发现,十大科技进展中,“首次”“首套”“里程碑”等关键词比比皆是。其中,多个科研团队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坚持原始创新,比如陆军军医大学杨清武团队提出早期静脉使用新型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替罗非班治疗致残性卒中的新疗法,破解了近30年急性非大血管闭塞性致残性卒中救治的世界性难题;重庆大学黄晓旭教授团队利用自主研发的三维透射电镜技术,围绕纳米金属塑性变形展开研究,刷新了国际学术界对纳米金属塑性变形行为的认识。
有的团队实现了关键技术突破。比如,重庆华峰化工有限公司联合重庆华峰聚酰胺有限公司、重庆华峰锦纶纤维有限公司开发出尼龙66全产业链绿色低碳成套工艺技术,建立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尼龙66全产业链,彻底摆脱己二腈长期受制于国外的局面。
有的团队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锻造发展新优势。比如,长安汽车首发超级数智汽车平台SDA,开启了“数智新汽车”的新纪元,将加快推动重庆打造万亿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航天天目(重庆)卫星科技有限公司构建“天目一号”气象星座,将助力重庆卫星互联网产业发展,加快抢占新赛道,培育未来产业集群。
多个团队得到持续、稳定的省市级和国家级支持
十大科技进展中,多个科研团队都得益于长期以来省市级和国家级项目支持,在各自领域取得突破。
来自市科技局的数据显示,重庆大学潘复生院士团队所在的镁合金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近5年牵头承担或参与国家项目36项、获财政资金1.82亿元,承担市级(含其他省市)项目28项、获财政资金0.4亿元。
中船海装风电有限公司依托国家海上风力发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近5年牵头承担或参与国家项目19项、获财政资金2.24亿元,承担市级(含其他省市)项目25项、获财政资金0.9亿元。
此外,依托重庆理工大学刘小康教授、彭东林教授团队纳米时栅项目,我市已启动建设精密机械检测技术与装备工程研究中心,并纳入科技创新基础设施重大项目支持。
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市将持续一体化推进原始创新、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充分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为我市“416”科技创新战略布局和“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打造提供有效技术支撑,引领支撑现代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张亦筑 实习生 郑佩茹
2023年度重庆市十大科技进展发布
超级数智汽车平台构架图
镁合金一体化超大压铸件结构图
全球首款18兆瓦级集成式中速海上风电机组
华峰化工48万吨/年环己醇装置(重庆涪陵)
相关研究成果发布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
庆油3号青荚期表现
纳米金属镍压缩变形前后的三维晶体取向重构图
超高精度纳米圆时栅角度基准装置
国内首个燃煤燃机全流程CCUS装备
“天目一号”星座卫星运行轨迹
2023年,全市科技战线全面贯彻落实重庆市科技创新和人才工作大会部署,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和人才强市首位战略,紧扣“416”科技创新战略布局和“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基础研究扎实推进,产业技术创新发展,科技成果竞相涌现,创新实力不断提升,创新创业创造氛围日益浓厚,加快推动四大科创高地、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取得新成效。
近日,重庆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组织各行业领域专家经过多轮推荐评议,遴选出2023年度重庆市十大科技进展。
一、超级数智汽车平台SDA成功上线搭载
2023年9月,长安汽车首发超级数智汽车平台SDA最新的技术成果,并公布了其搭载的首款产品。
为解决传统汽车通信及计算能力薄弱、软硬件耦合,无法支持高阶智能驾驶落地与软件持续迭代等难题,长安汽车联合行业内50余家领先企业,打造了超级数智汽车平台SDA,全球首发产业化中央+区域环网架构,攻克了国内领先的“RateX操作系统”、多合一高压动力系统等关键技术,率先在行业内实现“软硬解耦、软软分离”平台化开发。
SDA实现了超级快充、超强动力,充电5分钟、续航150公里,百公里加速时间3秒级;智能驾驶系统响应时间小于5微秒,处于行业领先;多模融合鸟瞰视角感知算法每秒最低可完成1500次感知模型推理,在全球权威机构评测中排名第一。预计2030年SDA累计搭载量将超800万辆。
二、镁合金一体化超大压铸件试制成功
镁合金一体化超大压铸件尺寸大、结构复杂,但常用镁合金的铸造流动性不能满足工艺要求,熔体纯净化不达标,铸件易产生充不满、热裂和气孔等严重缺陷。2023年6月,重庆大学潘复生院士团队牵头攻克高流动性高性能压铸镁合金设计、大体积镁合金熔体纯净化、镁合金铸件结构设计与压铸工艺优化、压铸缺陷预测与控制等多项关键技术,成功试制出一体化车身铸件和新能源车电池箱盖等两个镁合金超大汽车压铸结构件,投影面积均大于2.2平方米,是目前世界同类产品中最大的镁合金汽车压铸结构件。上述两款铸件与常用的同类铝合金铸件相比力学性能相当,减重32%,展现出巨大的轻量化应用前景。
三、全球首款18兆瓦级集成式中速海上风电机组下线
2023年1月,由中船海装风电有限公司研制、具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全球首款18兆瓦级集成式中速海上风电机组完成下线。
该机组突破了我国大功率海上风电机组在载荷优化、超大型叶片材料及制造、主控与变流器一体化控制系统开发、高功率密度发电机、高扭矩密度齿轮箱、智能运维等领域的技术难题,风轮直径首次突破260米,功率等级达到18兆瓦,叶轮扫风面积约5.3万平方米,整机一级部件国产化率高于99%,对比主流的半直驱传动链路线,其功率密度提升10%,单位千瓦投资成本降低20%以上,将成为我国未来深远海风电市场的主流产品,标志着我国已具备超大型海上风电机组及其关键部件自主研发和制造能力。
四、国内首个尼龙66全产业链绿色制备技术实现产业化
重庆华峰化工有限公司联合重庆华峰聚酰胺有限公司、重庆华峰锦纶纤维有限公司开发了尼龙66全产业链绿色低碳成套工艺技术,建立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尼龙66全产业链,彻底摆脱己二腈长期受制于国外被动局面。重庆华峰化工开发12万吨环己烷仿生氧化工艺、氧化亚氮低温催化分解消除等5项核心技术,于2023年6月建成全球最大的48万吨/年环己醇装置和50万吨/年己二酸装置。重庆华峰聚酰胺突破己二酸氨化制备己二腈新技术,实现环戊酮等副产物高效转化为4项新产品。重庆锦纶开发尼龙66工业丝连续聚合技术,建成国内首台套5万吨/年工业化装置。重庆由此成为目前国内唯一的自主己二酸-尼龙66全产业链生产基地。
五、急性脑卒中治疗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脑卒中是威胁全球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是我国城乡居民的第一位死亡原因。陆军军医大学杨清武团队提出了早期静脉使用新型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替罗非班治疗致残性卒中的新疗法,明确了减少急性脑卒中致死致残的关键药物、最佳使用时机及最佳使用剂量,破解了近30年急性非大血管闭塞性致残性卒中救治的世界性难题。
2023年6月1日,研究成果在国际顶尖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以原创论著在线发表,作为静脉溶栓、血管介入再通治疗之外,急性脑卒中治疗的另一突破性进展,具有里程碑意义。该疗法有望改写国际指南,为全球脑卒中患者提供更优的“中国治疗方案”。
六、庆油3号成为我国油菜当家品种
2023年,庆油3号入选全国农业主导品种和国家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目录,成为全国油菜当家品种,在长江流域冬油菜区累计推广近2000万亩。
重庆市农业科学院联合重庆中一种业有限公司通过现代育种技术与传统育种技术相结合,培育了油菜新品种庆油3号,有效改善了我国长江流域冬油菜品种含油量和产量偏低、效益不高的问题,亩产菜籽可达200公斤左右,含油量高达49.96%,刷新了当时我国冬油菜含油量的最高纪录,为保障国家食用油安全、助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七、国际首次利用三维电镜揭示纳米金属塑性变形微观机制
重庆大学黄晓旭教授团队利用自主研发的三维透射电镜技术在纳米金属塑性变形研究领域取得新突破,2023年12月1日,相关成果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科学》上发表。
金属塑性变形是在外力作用下材料形状发生永久改变的过程,绝大多数金属产品在生产加工中都必须经历,深入探究其塑性变形机理,对产品生产制造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黄晓旭教授团队利用自主研发的具有1纳米空间分辨率的三维透射电镜晶体取向重构技术,开创了纳米金属塑性变形微观机制的三维电镜研究,刷新了国际学术界对纳米金属塑性变形行为的认识,并揭示晶粒尺寸在10纳米以上纳米金属塑性变形的微观机制仍由位错运动主导,颠覆了金属塑性变形不可逆的传统认知,为纳米金属设计制备和工程应用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
八、国际首套超高精度纳米圆时栅角度基准装置获批启用
国家计量基准是国家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全国测量准确可靠的源头。重庆理工大学刘小康教授、彭东林教授团队与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薛梓研究员团队经过多年努力,提出了基于关联约束传感新原理的纳米圆时栅全组合测量、基于精度自学习与迭代进化的角度误差标定与溯源等新方法,开展自主核心器件与国际对标器件间的交叉互比,并通过多次循环标定和误差修正,实现角度基准精度的自学习与迭代进化,在没有更高精度参考标准器的条件下,不断提高和验证自身的精度,实现对国际上现有最高角度计量水平的超越。
2023年3月,“线角度基准装置”正式获批为国家计量基准,对精密加工、航空航天、前沿科学等领域起到基础支撑作用。
九、国内首个10万吨级燃煤燃机全流程CCUS装备投入商运
2023年2月,国家电投集团远达环保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国内首个10万吨级燃煤燃机全流程CCUS装备正式投入商运。
远达环保历时多年,成功开发了新一代复合胺碳捕集吸收剂,突破了富液分流、级间冷却等工艺精准控制与低成本运行的难题,打通了“碳捕集+碳运输+碳利用”的全流程CCUS产业链。截至2023年底,该装备连续运行超6000小时,减排二氧化碳近5万吨,较传统工艺节约能耗40%以上,可广泛应用于冶金、电力、化工等领域碳减排,具有二氧化碳捕集效率高、成本低、运行稳定、智能化程度高等显著特点。
十、“天目一号”气象星座实现在轨组网运行
针对我国气象信息探测手段较少、覆盖范围不足、数值天气预报精度不高等难题,航天天目(重庆)卫星科技有限公司研制“天目一号”低轨卫星,于2023年成功发射18颗卫星并在轨组网运行,实现多载荷加载部署和气象信息探测应用。
“天目一号”气象星座是国内首个兼容世界四大导航系统的掩星星座,也是国际上首个实现“海反+大气掩星+电离掩星”一体化探测的商业掩星星座,具有高精度、高垂直分辨率、无需定标等特点,具备全球全天候海洋、大气层、电离层的立体化、一体化业务探测能力。依托GNSS遥感探测技术,可以全方位获取全球大气环境要素信息,服务于高精度数值天气预报、远洋航路气象导航、航空精准气象服务、智慧农业、新能源气象服务等应用领域。
陆丰 图片由重庆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