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节刚过三天。
很明显感觉,大家的生活越来越看中仪式感了。
这不,才刚立秋,
“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又刷屏了朋友圈。
你能想象,在源头供应链茶饮企业集聚的汉口北酒店用品城咖啡名品街上,
商家为了满足大家“奶茶仪式感 ”消费,纷纷推陈出新,除了不断亮剑“特色茶咖新品”外,
连店铺都要大装特装一番了。
不信?你们看!
在汉口北已经营10年之久的咖啡茶饮供应链企业金捷成,
又双叒叕在咖啡名品街,开出了265平方米的品牌体验中心。
此店的亮相,
也直接传递了正在全新升级的咖啡名品街 时尚、前沿、引领风潮 。
从清爽简单的店面形象直入内场,
第一直觉:供应链企业的产品链专业、大气、丰盛,不是盖滴!
咖啡茶饮原材料、水吧台设备、一次性包装材料等应有尽有,
一店满足所有个人、公司、办公咖啡消费需求。
金捷成品牌拥有自己的工厂和贸易公司,更有专业的产品研发人员和经验丰富的营销团队,
咖啡原料全都采用世界各国原产地名优咖啡品种。
公司定位:以市场为导向,以品牌为领军,以平价位、优质量为形象,可依下游客商需求,为其量身提供店面及吧台设计,产品培训及研发,原物料及设备供应、售后和维修。
读起来文绉绉,但每一句都很“实诚待人”。
另一家店重装升级品牌门店蓝山咖啡,
店内刚上新一系列茶饮原料及新品设备,
更嘹亮的是,门店除原有近300平方米的商铺和库房外,
直接在店外拓展出220平方米的露台,
可容纳150人同时饮茶、品咖,
场地开个新品发布会或者落地一场高质量路演,一点不在话下。
店内像是一座微型咖啡文化博物馆,
推开玻璃窗,户外露台则充满意式风情,
绿植、鲜花,遮阳伞,水流潺潺……
天气好的时候,三五好友还可以享受店里店外、隔窗对话的美妙。
这波体验消费营销,真是赢麻了!
再说秋季奶茶新品。
奶茶已经成为人们的快乐源泉,
学习累了、工作疲倦、朋友聚会都会喝上一杯奶茶……
现在上班族们“贴秋膘”,已经由大鱼大肉转化为奶茶这种“新式快乐水”。
咖啡名品街上,聚集近30家茶饮供应链企业,
这一季的爆款新品步调出奇一致,
轻乳茶。
金捷成的轻乳茶新品,6大系列,近30种,
白兰轻乳茶,以白兰乌龙冲泡,茶汤里加牛乳、冰块、黄金果糖;
伯牙绝弦轻乳茶,在伯牙绝弦茶汤中,加入咖啡奶、纯牛奶、冰块、黄金果糖;
……
调制好后,奶昔机打几秒,口感立马上升几个段位。
蓝山咖啡的轻乳茶新品,20余款,
白兰乌龙、茉莉绿茶、锡兰红茶、鸭屎香、武夷山红茶、纯牛乳等,都是茶饮原料。
总之,主打一个健康饮品消费。
正待全新提档升级的汉口北酒店用品城咖啡名品街,
汇聚全球产地源头好豆、好饮、好料,
“链”接世界咖啡之都,造咖啡茶饮“微工厂”,
以“链”赋能,建圈强“链”,
满足中部咖啡饮品原料及用品一站式采购需求,
欢迎来品、来搭讪~
源:半月谈
年轻人在免税店挑选化妆品 郭程 摄
“超市购物300元,购物袋两毛嫌贵不买”“100元包邮,买!90元商品+10元邮费,不买”“18元奶茶说喝就喝,15元一个月的视频会员账号求了30个人借”……当代年轻人神奇的消费观引发热议,网友纷纷表示,“是我本人没错了”。
有人将这种年轻人消费观总结为:一千可以花,十块必须省。这种“神奇消费观”背后,折射出年轻人怎样的消费心理?
省钱是一种乐趣
“愿意花的必须花,没必要的绝不花。”25岁的陈敏这样定义自己的消费观。
今年研究生毕业后,陈敏在上海一家房地产公司上班。喜欢网上购物的她,对于如何在网购平台用最少的钱买最贵的东西,她玩得头头是道。
陈敏告诉半月谈记者:“一旦有促销活动,我绝不会放过任何优惠券,而且价格能砍就要砍,我还参与各类砍价小游戏,有时候甚至会骚扰非好友来帮我助力。”
“每次结算时看到自己的优惠券能帮自己节省几十上百来块钱,心里特别满足!”陈敏说。
徐仁翠是武汉大学的在读博士生,同样有着“能省则省”的消费观。
“有一次和男朋友吃焖锅,用餐费几百元,但店家两元一包的供餐纸巾需要额外付钱,男朋友提出要购买一份,但我带了纸巾,最后拒绝了购买。”徐仁翠说,“我当时还‘教训’了男朋友一番,提醒他要节约,不必要的就不要买。”
“吃饭付钱和买纸巾付钱完全是两个概念,这家店的饭菜口味独特,不具有可取代性,吃自己喜欢的可以多花点钱,但是纸巾都是一样的,不如自备一些。”徐仁翠认为。
越贵的东西,花钱越不手软
许多年轻人认为,花钱理由千千万,买了就是对自己好一点,不买就是亏欠自己。
“贵不贵没关系,值不值才是最重要。”对于花钱能省则省的陈敏来说,同样有着“大手笔”消费的经历。
陈敏爱好跳舞,总会抽出周末的时间去舞房练练舞,但对她而言,一张3000元的跳舞卡是一笔不小的支出。“虽然能省则省,但省钱也是为了买自己喜欢的商品。”陈敏说,“练习跳舞能塑造身形,让自己更自信,所以舞蹈卡再贵也要买。”
许多年轻人虽然工资不高、生活费不多,但对于什么钱值得多花,什么钱没必要花,内心都有着自己的一杆秤。
“平时我的衣服都是一二百元,但是遇到自己喜欢的款式,上千元我也会买下来,我觉得这样很值,穿上喜欢的衣服内心会有很强的满足感和自信,感觉钱花在了刀刃上。”徐仁翠说。
武汉理工大学学生陈龙酷爱打篮球,平时喜欢收藏篮球鞋,他的鞋柜上摆满了各类绝版球鞋,上千元的不在少数。“每双鞋背后都有着特殊的意义,虽然花大钱买来,但它们对于我来说,更像是自己的一种陪伴。”陈龙说。
“神奇”消费心理不神奇
对于当下年轻人“能省则省,该花就花”的消费心理,心理学专家认为,这属于常见的“心理账户”范畴,即人们会把各种支出或收益划分到心中不同的账户中,而这些账户在大多数时候是不互通的。上千块钱的衣服符合他们的消费心理预期,不会觉得贵,说买就买;10块钱运费本来不在他们的消费预期之内,突然让他们花这个钱,就不大容易接受了。
这种消费观可以帮助人们快速做出决策,做好自己的理财和金钱分配规划,好处显而易见。但现实中,这种认知也会受到商家恶意宣传的影响,形成不合理的金钱分配理念,将大笔钱款用于购买“看上去很值得花”的商品。
思政研究者认为,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消费观念不成熟,重物质、轻文化的消费现象颇为常见。一旦不合理的金钱分配理念形成,年轻人在日常消费中就会容易产生“感觉什么也没有做,钱却没有了”的感觉。
专家建议,年轻人警惕这种消费观的负面影响,学会避坑,避免冲动消费、不合理消费和超前消费行为。比如,可采取记账的方式,做好消费平衡,反思自己的每笔支出是否有价值、有意义。(记者 田中全)
是乱花钱
2019年度支付宝年度账单即将出炉。这一年你用支付宝花了多少钱?估计会有不少“90后”被自己的账单吓到:我哪来的这么多钱?
说起“90后”的消费,“精致穷”“月光族”“啃老买奢侈品”“超前消费”“1000可以花,10块钱必须省”……种种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被贴上了“畸形”的标签。
“怎么不知道存钱呀!”“别乱用那些分期!”“90后”的父母常常充满忧虑地规劝孩子改变自己的消费方式。
但是很多报告用实实在在的数据,为“90后”的消费方式作出生动解读。他们的某些消费行为在外人看来并不理智,却有自己独特的追求。当他们在消费上精明起来时,又可能超乎你的想象,也超越了他们的父辈。
21世纪第三个十年已经到来,中国“90后”们正在用属于他们的消费消费观念和方式,标记这一代人的独特性格。
挣钱不多,生活品质不能低
“能手机打车干嘛要挤公交地铁?时间最重要。”“生鲜APP能把蔬菜水果送到家,顶多再多花点运费,干嘛自己跑出去买菜?”“工作这么累,周末还加班,再不吃好喝好也太惨了。”“29岁,2开头的最后一个生日,得给自己买个礼物。”懒人式消费、奖励式消费、治愈式消费,许多“90后”秉持精致生活的理念,收入不高,花销却不小。
此外,还有很多消费行为让人迷惑不解。
小高是一个“猫奴”,她养的猫叫大庆。买猫粮、猫砂、罐头、玩具,带它洗澡,每月都有五六百元的固定支出。除了经济负担之外,还要花时间伺候它吃喝拉撒。
大庆有时候尿床,把家里仅有的两床被子都留下“记号”。但是大庆也温柔、黏人。有时会钻到小高的被子里入睡,周末小高也会邀请朋友来家“吸猫”。白净柔顺的毛皮、澄澈的眼睛,大庆给小高带来无尽的温馨。
“有时真的会被它气死,但能从它这里寻求安慰,这是我们这些‘猫奴’自我表达的途径。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没有跟父母说,因为他们很难理解。”小高说。
“90后”另外一个不被人理解的消费行为是对奶茶的追捧。2019年中国现制茶饮市场约为500亿元,消费者中一半是“90后”。
“如果你问我的钱都去哪了,看看肚子上的这几圈肥肉就知道了。”对一名“90后”来说,这肥肉中会有奶茶的极大“贡献”。
“90后”和“00后”养活了各式各样的奶茶店:大商场、商业步行街,住宅区周围,高校食堂和校园外的小吃一条街,永远不会缺少各具特色的奶茶店,很多网红店还排着长队。
这种热爱让人困惑。“90后”何晓雅常常在加班时点一杯奶茶,“寒冬腊月里,买一杯奶茶捂在手心,很温暖,再吸一口珍珠,温润柔软,就像和久未见面的恋人热烈拥吻。虽然知道奶茶中含有让人上瘾的物质,但是不舍得戒掉这个癖好。”
“90后”成长过程中拥有更多的消费选择,商品种类极大丰富,营销工具、“种草神器”深入人心,微信公众号、微博大V、小红书、各种形式的直播,无时无刻不在诱惑他们。
时代赋予这代人一个更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也给他们肩头施加越来越繁重的生活压力和工作负荷。压力催生了“90后”这些不被理解的“迷惑”消费行为和种种冲动消费,也让许多“90后”在消费中更加注重教育和自我提升。
中国新经济研究院联合支付宝发布的《“90后”攒钱报告》显示,年轻人用花呗购买教育类产品和服务的金额同比上涨了87%。
2019年被称作付费自习“元年”。付费自习室迅速赢得职场年轻人的青睐。工作之余,很多年轻人逃离逼仄的居住环境,来到付费自习室找一方安静的书桌,如饥似渴地寻求自我提升。为了更体面的生活和更光明的未来,进入职场的“90后”丝毫不敢懈怠。
分期虽好,警惕掉进“无底洞”
一边是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一边是羞涩的口袋。借助消费金融、信贷工具超前消费或分期付款,是很多“90后”的消费习惯。
据统计,平均每4个“90后”就有1个人在用花呗进行信用消费,近四成“90后”把花呗设为支付宝首选的支付方式,比“85前”高出11.9个百分点,超七成“90后”未来还将继续超前消费。
这是怎么造成的?我们来分析一下。
最开始,也许只是想买一部手机,可是还要交房租,直接买压力有点大,就用了分期。一部价值四五千元的手机,分12个月还清,每月只需还款三四百元,很有可能还是免息的。
手机到手后,觉得电脑用了好多年,反应越来越慢,没开几个程序就很卡,也该换了,于是用分期付款的方式买了一台电脑,分期账单又增加了几百块钱。
手机拍照虽然像素很高,但有些使用场景还是没法和相机相比,索性再来个相机——也是分期付款。
在家听音乐,手机外放效果终归不能让人满意,要达到“高音甜、中音准、低音沉”的通透感,得买一个高品质的音箱。面对价格动辄上千的音箱,还是靠分期“大法”……
想买的东西越来越多,支付宝花呗上的额度逐渐累积。为了将额度分散,索性再开个京东白条,以降低内心焦虑和负罪感。就这样,微信里的微粒贷、去哪儿网的拿去花、百度的有钱花、银行信用卡甚至是某些不靠谱的网贷账户……种种信贷工具陆续开通,以满足不同场景下超前消费的需求,债务额度不断增长。
如果负债水平还没有严重超标,又有稳定的工作,通过延长信用期限,多付出一些利息倒还不算是很坏的结果。实在不行跟家里人低低头也不失为救急之策,等到资金周转开以后连本带息还上就是了。
最坏的是严重超过负债能力,容易被网贷平台“低息”宣传诱惑入坑,由此导致背上高利贷者大有人在,不仅搭上自己的前途,也拖累整个家庭,更有甚着为此付出年轻的生命。
不过,虽有悲剧发生,整体而言,绝大多数“90后”使用信贷工具都保持着冷静和克制。87%的年轻人近一年内从未出现过逾期现象,仅3.6%的人产生经常逾期和以贷还贷现象。使用3个及以上互联网小额借贷平台的用户占比为3%左右。绝大多数年轻人没有被负债拖垮,反而还存下了不少钱。
据《“90后”攒钱报告》统计:92%的年轻人每个月都会有结余,“90后”每月在余额宝攒的钱,是其花呗账单的4.5倍。受访的“90后”表示,买生活必需品外想买的东西,会充分考虑经济状况。
精打细算,“90后”更会理财
北京市朝阳区三里屯太古里,霓虹闪烁,车水马龙,人流熙攘。记者采访了一位肩挎路易·威登“麻将包”的“90后”女生,她说:“差不多花掉了一个月工资吧,托朋友从法国带回来的。平时会研究奢侈品在哪里买便宜,比如买路易·威登的产品去法国,澳大利亚买古驰的包包,然后找靠谱的代购,能省不少钱。而且这些价格也处于波动状态,需要随时跟进。”
很多收入不高的“90后”舍得买大牌、买奢侈品,但是也对价格敏感,他们会想尽办法找到最便宜的方式选购奢侈品。
在日用品上更斤斤计较。快递不包邮?不买。网上看视频充会员?不存在的。
“90后”的另一个精明之处在于,比父辈更早接触到分期付款和理财产品的他们,也更容易接受和更有利地使用。对于“90后”的父辈来说,贷款买房不是件新鲜事,但是要让他们把信贷工具用于日常生活消费可就难了,而“90后”精打细算薅起羊毛可毫不含糊。
小到用花呗打一个时间差赚点利息:在免息期内还款,现金拿去投资理财。
大到买车分期付款:“90后”小史夫妇住在天津,结婚没多久,摇号中签,打算买辆车,家里给出钱,但是自己想分期付款,省下的现金用于投资。父母却说:“分期太麻烦,还有好多陷阱和强制消费,最后一点也不便宜。”
小两口则认真研究了其中的门道,对记者说,根据4S店的报价,如果使用分期,汽车价款会比全款便宜五六千块钱。不过必须按照4S店的要求上“全险”,而全款则可以自己选择险种,摒弃一些不实用的项目。另外还有GPS安装费、手续费等几项费用,七七八八加起来也是五六千元钱。分期付款总价没什么优势,但是手里的现金多了,还能用来做些投资,想要规避风险,买点收益稳定的基金债券就行。
“90后”的理财意识的确更明显。数据显示,32%的“90后”表示有明确的存款计划,且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每月新增存款比例也有明显提升,六成学生和近八成上班族每月能存下10%以上的收入。
“前几年余额宝刚出来那会儿收益比较高,就把钱放在这里,后来收益越来越低,就考虑其他途径了。”在北京一所高校读博士的杜斌说,现在投资收益是他和朋友们聚会时的热门话题,常常和朋友们交流心得。
研究生毕业后来到合肥的朱锐锋,每个月都会拿出一些钱投资,用自己在学校学习的政治经济常识,指导家里人炒美元,投资收益率超过10%。
北京大学研究员靳戈表示,“90后”是互联网的原住民,也是成长于中国经济腾飞时期的一代,他们对消费和理财的接触都比父辈要超前。再加上这代年轻人有强烈的独立意识和自我保障意识,精打细算、早早理财都是在为未来过好生活做足准备。
康 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