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艳鑫 摄影)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姜艳鑫 黄兴利 北京报道
4月27日,千禾味业公布2021年财报,为调味品企业2021年的成绩汇报画下句号。
作为大众生活中的消耗品,调味品市场规模大、消费频次高,在消费赛道中一直是门赚钱生意,受益于经济发展及人口红利等因素,调味品行业多年来持续稳定发展。但从各家公布的财报数据中来看,过去的一年,调味品企业的发展并不十分顺利。去年“酱油茅”海天味业营收净利增速降至个位数;中炬高新6年来营收增速首次负增长;加加食品则出现2008年以来首次亏损,在过去的2021年,企业们都经历了什么?
调味品“溃不成军”
2021年,海天味业的行业地位仍然稳固。去年其实现营收250.04亿元,但9.71%的增速较前年的15.13%出现放缓;归母净利润66.71亿元,4.18%的增速较前年19.61%出现放缓。值得注意是,虽然业绩保持着正增长,但这份成绩单创下海天味业11年来最慢业绩增幅记录。
“酱油老二”中炬高新去年51.16亿元的营收同比下降0.15%;7.42亿元的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16.63%。相比海天味业营收及归母净利润增速双降,中炬高新则出现营收净利润负增长的情况。
除此之外,另外两家A股调味品企业加加食品、千禾味业去年分别实现营收17.55亿元、19.25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8016.39万元、2.21亿元。加加食品也成为四家主营酱油调味品企业中唯一出现亏损的企业,四家相比之下,千禾味业的业绩增速则较为稳定。
除了四家主营酱油的企业外,A股醋企上市公司恒顺醋业也已公布去年业绩,去年其收入为18.93亿元,较前年同比下降6.45%;归母净利润为1.19亿元,较前年同比下降62.28%。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10月、11月,海天味业、加加食品、千禾味业、恒顺醋业因原材料价格上涨宣布产品涨价,但从目前来看,涨价带来的效果仍需要时间。
关于业绩疲软的原因,记者在翻看各家财报后发现,新冠疫情影响整体市场环境、原材料价格上涨这两项成为影响企业业绩的外部原因。作为行业头部的海天味业与中炬高新也难逃这些冲击。除此之外,恒顺醋业与加加食品均在财报中表示,去年在销售费用上的支出有所增加。
对于调味品企业整体发展不佳,餐宝典创始人、餐饮分析师汪洪栋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去年,受到疫情的影响,消费者出门消费的频次变低,而调味品作为餐饮企业供应链中的一个环节,在餐饮企业受到影响的同时,它受影响肯定是也免不了的,特别是客户群体在B端的企业。”
东兴证券曾在去年的研报中分析,2021年第四季度至2022年上半年调味品公司将面临更大的农产品原料成本压力。受到市场影响,调味品企业们在二级市场表现也令人糟心。近半年以来,海天味业、中炬高新、千禾味业、加加食品、恒顺醋业在内的调味品企业股价跌跌不休。
各有新的业绩增长方法
面对自身经营遇到的坎,企业们解决问题的方式各有侧重。
记者翻看财报发现,去年调味品企业在研发费用上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海天味业研发费用为7.72亿元,为投入额最多的企业;中炬高新研发费用则从前年的1.54亿元增长了10.36%到1.7亿元;恒顺醋业研发费用35.96%增长幅度为上述企业最大,千禾味业研发费用增幅也达22.49%。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去年加加食品成为5家企业中研发费用唯一下滑的一家。
不过,汪洪栋认为,调味品虽然同质化比较严重,但能够进入市场的产品也是经过各种测试的,旧产品与新产品之间即使是细微的变化,新品研发出后对企业的发展也会带来优势。
有意思的是,各家企业均有相同的产品在售,但行业中迄今为止未出现另一个海天味业。这或许与产品渠道离不开关系。
在电商与新零售未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前,大家购买调味品多是习惯在线下进行。现在线上与新零售则作为调味品的一个补充渠道在发展,从线下渠道来看,海天味业仍是优势明显,去年其线下渠道营收占比达到97%,中炬高新线下比重也是达到了97%。
近日,本报记者走访了北京的几家大型商超,发现各企业产品在商超中的投放量也是十分悬殊。其中海天味业的产品占据多个货架的情况十分常见,其次货品较多的是厨邦、李锦记等,但千禾味业、加加食品、恒顺醋业的产品占比极小。在北京的一家南二环物美超市中甚至未见到加加食品的产品,店员告诉记者:“加加的产品在去年就已经撤出了。”对此,加加食品的相关人员则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与北京市场那边确认了,(与物美)还有合作关系。”
在汪洪栋看来,B端餐饮企业为保障自身食品安全与质量多数会选择大品牌,C端消费者也一样,大品牌的宣传会加深群众对它的记忆与认知。但是这也导致线下渠道留给中小型企业的机会不多了。
在此情况下,加加食品、千禾味业等则在线上与新零售渠道中寻找新业绩增长点。去年千禾味业线上收入占比从前年的15.35%增长到19.94%;加加食品来自线上的营收增长了221.48%。
“线上相比较线下几乎是一个新的渠道,但线上对企业经营团队的要求非常高,所以对于企业来说引进电商专业人才非常重要。”汪洪栋对记者表示。
< class="pgc-img">号所有文章均已开通全网维权,未经授权一律举报
>- 首发|首席商业智慧
- 作者|首席商业智慧
引言:被明星大腕挚爱的火锅,也撑不住了?
在中产人群银根紧缩的大背景下,将一顿火锅吃成“高级饭”,被成龙、谢霆锋、周杰伦等港台明星到上海后会经常光顾的火锅餐厅,也开始不被买账了。
门店不断收缩、净利润连年亏损、股价持续暴跌......这些都是发生在曾经红极一时的“辉哥火锅”身上。
暴跌90%!
上半年亏损扩大近1.5倍,门店仅剩9家
2004年,在上海巨鹿路一家老洋房里,一个名叫“辉哥火锅”的餐厅诞生了,其主打高端粤式火锅。
那个时候,一个服务员的月薪也就不过800元,上海遍地是人均消费20-30元的小火锅店。
而辉哥火锅的人均消费在500元以上,吃嗨了,上千元也是常有的事。
人均消费那么贵,自然有它的理由。
辉哥火锅从香港特聘名厨掌勺,以鲜活的海鲜与日本牛肉为特色,还配有高端红酒,而且环境非常高档,以精致包厢为主,把火锅吃出米其林的感觉,这在当年的绝多大数火锅店里,是根本不敢想的。
也就是这么一家火锅店,吸引了一众明星的光临,所以辉哥火锅才有了“明星最爱的火锅店”之称。
明星效应下,当年辉哥火锅的名气也确实很大,即使那么高的客单价,也不妨碍大家“前赴后继”来打卡,自2010年起更是扩店至北京、深圳、南京、杭州。
2011年,辉哥火锅的创始人苏锦存不甘心只做有钱人的生意,他还想赚大众的钱,继续把火锅生意做得更大。
苏锦存
>于是,2012年4月27日,在上海五角场,其又开出了一家主打中端、价格更加亲民的“小辉哥火锅”。
短短几年,小辉哥火锅的发展也很迅速,先后在北京、合肥、无锡等城市开出了多家门店。
此外,辉哥火锅还在2016年及2017年连续两年获得了中国十大火锅品牌的荣誉奖项。2017年,小辉哥火锅也同样荣获新美大品牌餐厅势力榜TOP20的奖项。
风头无两的“辉哥火锅”和“小辉哥火锅”,其母公司“龙辉国际控股有限公司”更是在2018年7月6日于香港主板挂牌上市,是借壳上市的。
借的是一家老牌地方性乳企“大庆乳业”,这家企业在2012年曾因涉嫌财务造假其被停牌并接受调查,后来摇身一变成被辉哥火锅借壳上市的公司,其之后也更名为“龙辉国际”。
只不过,也还是逃不过“上市魔咒”,自从2018年借壳上市以来,龙辉国际控股的营业收入就连年下滑,从2019年的4.19亿元下滑至2022年的0.72亿元。
近期发布的2024年中期业绩,更是只剩下区区两千多万人民币,而且负债累累,截至2023年末,资产负债率超过520%!
归母净利润也是没眼看,2022年亏损0.62亿元,2023年亏损0.14亿元。今年上半年股东应占亏损561.7万元,同比扩大到了147.23%。
这样的财务状况,难怪股价会如此惨淡。
这两年,龙辉国际控股的股价就一直在低位保持,不过在今年的4月份,公司股价曾有过一段时间的拉升,7月26日盘中涨至4.74港元/股,这期间股价涨幅超7倍,然而上升的趋势也就在此停住了,之后股价便开启连绵跌势。
在8月7日这一天更是迎来“闪崩”,跌超90%!创下了当日港股市场的最大跌幅。
紧接着第二天,股价也是继续下跌超28%,这两天的暴跌就把龙辉国际控股之前四个月的全部涨幅给吞掉了。
有媒体称,龙辉国际控股这种长时间持续上涨+短时间内突然暴跌的走势,疑似庄股常用的“杀猪盘”手法。
除此之外, 近年来龙辉国际控股旗下的门店数量也是在不断减少,截至2023年底,辉哥火锅和小辉哥火锅,仅剩下在上海大本营的9家门店了,其中包括4家辉哥锅及5家小辉哥火锅。
要知道,在2017年的时候,小辉哥火锅在全国还拥有上百家门店,如今门店仅剩下个位数,缩至一成,可见,火锅赛道的优胜略汰有多残酷。
在经济整体不景气的大环境下,餐饮行业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辉哥火锅和小辉哥火锅的处境,只是当下火锅行业的一个缩影罢了。
网红餐厅,割不动消费者了
上海这个地方,从不缺各种各样的火锅,这里人的口味也很刁钻,近段时间,在上海倒闭的网红火锅店是一批又一批。
比如这家源自泰国的网红火锅品牌“就是泰Just Thai泰式火锅”(下称Just Thai),就被曝出在上海的8家门店全部关了。
巅峰时期,Just Thai日均排队3小时,上海人排队抢着去吃,而且在2017-2023年还连续7年蝉联上海必吃榜。
只可惜,前期有多热情,后期就有多冷淡,不仅被消费者抱怨菜品难吃,而且还被吐槽是疯狂营销出来割韭菜的。
喜新厌旧的上海人对于网红餐饮的热情,总是那么短暂,他们可以排队五个小时吃一顿饭或者买一个上百元的吐司,但是他们也会在回归理性后立马把这些网红餐饮抛弃。
除此之外,曾经的排队网红“熊猫老灶火锅”也已经接连关闭了在上海的6家门店,如今仅剩下G60科创云廊店和七宝店这两家门店在正常营业,而这两家门店是加盟店,其余关闭的都是直营店。
这家火锅店也是很多上海时髦精爱去的,曾连续四年稳坐点评榜前三,有人曾为它排了5个小时的队。
而且龚俊、张艺兴、吴尊、蔡依林、邹市明等明星也都捧场过这家熊猫老灶火锅店,名副其实的“沪上火锅顶流”。
网红,吸引的就是毫无忠诚度的那批“潮”人,所以熊猫老灶火锅的结局也自然可想而知,毕竟火锅行业门槛很低,没有什么创新技术,大家吃的东西基本是同质化,火锅行业靠的就是噱头、体验和服务,谁能一直保持创新,谁就能一直吸引消费者,火锅龙头海底捞,就是一个例子。
“熊猫老灶火锅”以前靠的就是熊猫跳舞噱头,后来熊猫不跳舞了
>< class="pgc-img">>而如今熊猫老灶火锅的直营门店已经全部关闭,其所属的公司也已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企业法人丁飞被限制高消费。
这两年餐饮业都不好过,亏损的亏损,倒闭的倒闭,破产的破产,而火锅作为最容易复制的餐饮业,同时也是倒闭的重灾区之一,去年全年,火锅餐饮相关企业就注销了超3万家。
消费疲软下,商家笑不出来
经历了三年口罩事件的涤荡,大众理性消费的心态开始盛行,让线下消费风向直接转变了。
导致本想着在口罩事件结束后大干一场的企业,都遭到了当头一棒,不仅没有焕发起生机,反而涌现了一波“倒闭潮”。
不少连锁餐饮品牌为了应对消费疲软,开始以短期降价、促销套餐、推出副牌等方式来激活消费。
像是海底捞就全新推出子品牌“嗨捞火锅”(后改名为“小嗨火锅”),主打平价火锅,锅底低至9.9元。
怂火锅也喊出“锅底8元起,荤菜9.9元起”的口号、呷哺呷哺套餐单价普遍下调10%以上,平均客单价不超60元......
价格在下降,租金和原材料却在连年上涨,可以说,餐饮企业这钱赚得不轻松,很多甚至是亏本经营。
比如曾经的小火锅之王呷哺集团,今年上半年就交出了一份亏损的业绩报告,录得收入23.95亿元,同比下降15.9%;税前亏损为2.67亿元,其亏损幅度已经超过2023年全年。
不过,在内卷加剧的火锅市场里,火锅赛道依旧是“热辣滚烫”的,头部品牌依旧强势领跑,也给了火锅餐饮人带来了一丝信心和正能量。
2024上半年,海底捞实现营收214.91亿元,同比增长13.8%;核心经营利润达27.99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3.0%,收入与核心经营利润均创同期历史新高。
而且翻台率达到了4.2次/天,接近2019年的4.8次/天。
海底捞作为火锅巨头,能长红到现在,属实是有两把刷子的。
这个火锅界的“卷王”,靠着花式整活,讨好年轻人,实现了一份超预期的好成绩。
火锅作为一个很难打出差异化的行业,品牌就需要在除产品外的其他地方,建立自己的壁垒,打造品牌竞争力。
像海底捞的服务,就是出了名的,而且人家还不用收服务费,吃完还给你送几袋小零食和美甲券。
吃的过程中还对你嘘寒问暖的,就问哪个人能拒绝。
餐饮的本质,始终还是要回归到服务和品质上来,让消费者感到满意,有更好的服务体验,才能从“网红”转向“长红”。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发表您的意见或者看法,谢谢。
国内运营最早的财经自媒体,百万商界精英的必备读本,聚焦每日热点事件、财经人物、创投故事、财富商机等内容!每日为您提供更真实、更专业的商业报道,欢迎关注@首席商业智慧
意图片/新京报记者 王远征
6月底,北京最后一家金钱豹关门停业。7月3日,新京报新食品周刊微信率先报道了北京金钱豹最后一家门店停业情况(见绿松鼠微信《北京最后一家“金钱豹”已停业!供应商上门讨债称其拖欠2000万元》)。
作为曾经的高端自助餐饮明星,金钱豹的没落引发社会关注。事实上,金钱豹的衰落只是高端餐饮近几年的发展缩影——俏江南上市失败易主,从鼎盛时期的80家门店缩减为44家;湘鄂情2013年出现大面积亏损,最终以1亿元的价格转让其系列商标;净资产曾达到18亿的净雅也陆续关门闭店……
据业内人士透露,大众餐饮目前已经完全占领市场,已经存活下来的高端餐饮也正在转型。品类咨询董事长唐十三分析认为,跟不上消费者需求变化是一些高端餐饮品牌衰落的主要原因。
俏江南:几次易主伤品牌
俏江南于2000年由张兰创办,2007年销售额达10亿元左右。2008年,俏江南引进鼎晖资本2亿元,并一度尝试在A股、H股上市,但均宣告失败。财务状况不佳的俏江南被迫在2014年“卖身”CVC,此后鼎晖资本撤离。
业内人士曾对新京报记者表示,俏江南被CVC接手后,经营管理没有起色,反而出现了门店扩张速度放缓,菜品、环境、服务下滑等问题。俏江南内外环境都不容乐观,短时间内业绩难以反转,市值或继续缩水。公开资料显示,2013年俏江南曾有80家直营门店,目前在其官网上仅查询到44家门店。
2015年,CVC因未如约向银团偿还1.4亿美元收购贷款而出局,俏江南被香港保华接手。2017年,俏江南长沙一分店被曝后厨脏乱差,创始人之子汪小菲发声指责CVC和保华接手俏江南后业绩下滑,伤害品牌。
湘鄂情:转型有误成败因
湘鄂情2009年上市,2011年达到盈利峰值0.93亿元后,于2013年出现大面积亏损,亏损额达5.64亿元。此后,湘鄂情开始向大众餐饮和团餐转型,不过除团餐业务有一定盈利外,其他业务仍处于亏损状态。
为筹集偿债资金,2014年底,中科云网将“湘鄂情”系列商标以1亿元的价格转让给深圳市家家餐饮服务有限公司。同时,湘鄂情开启关店潮,2015年其北京16家门店中已有12家关闭。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湘鄂情的转型尝试从一开始就是个错误,面对2012年后高端餐饮业的不景气,湘鄂情没有从餐饮市场的新变化中寻找新的机会,不在管理和营销上做出改变,却盲目追逐转身互联网和环保行业,其几次转型效果都不理想。
2017年6月19日,中科云网称欲回购“湘鄂情”商标,同时创始人孟凯希望通过“湘鄂情小馆”和“湘鄂情八大碗”两个新品牌发展大众餐饮。
净雅:高成本低利润难竞争
净雅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以经营胶东活海鲜为主,1988年在山东威海成立。作为高端餐饮业的标杆,净雅曾拥有22家全资控股公司,经营范围涉及山东、北京、辽宁、河南四地, 2012年其全国23家门店共实现15亿元营收。
2014年下半年,净雅爆出关店消息。2016年12月,净雅大酒店北京最后一家店关门。2017年4月,净雅济南最后一家门店停业。面对困境,净雅也做了调整,如注重餐饮后台产品研发、重点发展线上业务、开发新品牌、降低菜品价格等,但收效甚微。
对于净雅衰落的原因,北京商业经济学会秘书长赖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其之前多依赖公务消费,市场压缩后又因为成本高、利润低等原因很难在品质上进行市场竞争,因而发展速度和节奏都无法与过去相比,最终导致资金链断裂。
(下转B10版)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