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君
近年来,随着国产古装剧在服道化上越来越精致,剧中人所戴佩饰也成为一大看点。比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里盛明兰的发簪、《长安十二时辰》里对情节推进有关键作用的金鱼袋、《长歌行》中李乐嫣的压襟等,不仅每每引发网友的“科普”热潮,还催生了市面上不少“某某同款”。
随身佩饰之美,最能引起我们对生活与红尘的眷恋。无论是贴身佩戴的旧时相识,还是流年偶遇的惊鸿一瞥,那种器以载道的宁静与丰足,带着岁月静好的怡然与安稳,让人在喧嚣的俗世中安下心来。小小的佩饰之上,充盈着平淡的日常与从容旧时光的沉淀。
中国迄今最原始的佩饰可追溯至“山顶洞人”时期。原始时期的佩饰尤以项饰和腰饰为主,很大程度上以人体性征区域为重点,用以人体美化、自我炫示以及吸引异性,并带着巫术祈祷的概念。他们将动物的毛皮、牙齿、骨骼穿戴在男性身上以求收获与平安;将植物的果实或种子串挂在母性身上以祈求子孙繁衍昌盛。在欧洲也有原始的佩饰被发现。十七世纪末十八世纪初,西方考古学家在欧洲文明的发源地克里特岛发现了指环、饰针等饰物。在米诺斯壁画中也出现有贵妇以发带束额,长长的几缕头发则用念珠和宝石穿起并拧成发络,既美观又实用,显现出精致、宁静与平衡之美。
佩饰乃随身或贴身之物,也成为有情人之间的信物。睹物思人,只盼朝暮伴君,相期终始。《诗经·郑风》中有“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释名》曰:“佩,倍也。言其非一物,有倍贰也。有珠、有玉、有容刀、有帨巾、有觽之属也。”表明之前的佩饰常以琳琅满目的组佩形式出现,有情人分开之时,“解佩分袂”,只待不日重逢。西汉刘向《列仙传·江妃二女》中,郑交甫与江妃二女分开时“请子之佩”,二女便解下玉佩给他,“交甫悦,受而怀之,中当心”,回头间却如梦幻泡影。
更多的古代佩饰兼实用功能,伴随着日升月落的每一天,合心称手,宛如旧人。
【簪钗与耳挖】
用以束盘长发的簪钗,常与鲜花为伴,其中有种耳挖形发簪,既用来簪发美发,闲时又可挖耳自娱,还能防身应急,显示出古人可爱而实用的生活美学;男性发簪更加一物多用,遇到特殊情况,还能充作货币应急
簪始称为“笄”,是最早的一种实用性发具。先民渔猎穴居的年代,人们便已懂得束盘长发。李渔说,“一簪一珥,便可相伴一生。”繁钦的《定情诗》中还有:“何以结相于,金薄画搔头;何以慰别离,耳后玳瑁钗”,说的是簪钗之物,既能结同心,又能慰别离。簪钗贴近于身体发肤,日夕耳鬓厮磨,沉醉柔乡,而其整体形制,又像是决绝的利器,有种“美人如玉剑如虹”的浓情缱绻与冷艳痴绝。
温情之处,比如《西京杂记》的记载:汉武帝宠爱李夫人,一次随手取下李夫人的玉簪用来搔头,这便是簪子又名“搔头”的由来,充满肌肤相亲的爱意。冷厉之处,只见《红楼梦》五十二回中写道,坠儿偷了平儿的金镯子,正在生病的晴雯觉得丢人,“向枕边拿起一丈青来,向他手上乱戳”。
“一丈青”的名字形象动人,长而俏,也有说由毒蛇名字而来,指的是一种耳挖形发簪。清代诗集《邗江三百吟》中提到“一丈青”:“斜簪雅鬓雀生角,低亚云鬟星有芒。侍婢若来蛮互触,檀郎猝遇戒其伤。”说明“一丈青”既用来簪发美发,闲时又可挖耳自娱,还能防身应急,显示出古人可爱而实用的生活美学。考之史料,唐代还流行过一种铜制的耳挖簪,非常实用,一边是耳挖,另一边则是镊子,或用作耳镊,或用于修理眉毛。簪于发间,便有了“宝镊见珠花,分明靓妆点”的佳话。
耳挖簪的源头众说不一,而从遗存的实物来说,从元代以后开始大量出现。有单头的,也有双头的,材质与形制多样,往往中间部分錾刻有精美的花果图案。清代是耳挖簪款式最多样化的时代,可以点缀花鸟虫鱼等组件,也可以装饰流苏,或接续弹簧细丝。一方面让女子走动时风情万种、摇曳生姿;一方面在晃动过速之时,也时时提醒女子放慢步子,不要大步流星花枝乱颤,表达出古代端正而矜持的日常审美,一如岁月静好。耳挖簪东渡到日本,最有特色的就是日本花魁那一头夸张的耳挖长簪,还有流苏簪,花簪,丸簪等等,显得繁复而奇诡,富有一种隆重而虚无的仪式感。古装电影《倩女幽魂》中,王祖贤的某个造型就明显借鉴了日本花魁的打扮,显得梦幻而诡异,别有天地非人间。
谢肇淛《五杂俎》中记载:“笄不独女子之饰,古男子皆戴之,《三礼图》:‘笄,士以骨,大夫以象。’盖即今之簪耳。”可见古代男子亦普遍使用发簪。以明代为例,明代男子皆束发绾髻,因此发簪是各阶层男士必不可少的用来固发的首饰。男簪的种类与样式大都见于女簪,但在形制与题材上更偏于男性审美。比如有比德意义的岁寒三友题材,尤其是“劲节棱棱”的竹,很适合男簪的表现。
男性的发簪更加一物多用,充分体现了器用合一、器以载道的美学思想。男簪大多比较厚实,遇到特殊情况,还能充作货币应急。《儒林外史》中,三公子想买鸭子,拔了耳挖簪下来戳一戳鸭肉的肥瘦。《金瓶梅》中把耳挖簪称为耳翰儿,应伯爵等人宴请西门庆,临时从头上拔了银耳挖簪子抵作酒钱。徐霞客《楚游日记》里记载,他在湘江遇强盗而堕水,获救后周身无一物,仅发髻中尚有银耳挖一事,用之酬谢馈赠衣物的戴姓客人。徐霞客感慨道:“余素不用髻簪,此行至吴门,念二十年前从闽返钱塘江浒,腰缠已尽,得髻中簪一枝,夹其半酬饭,以其半觅舆……此行因换耳挖一事,一以绾发,一以备不时之需。”
另外,簪钗常与鲜花为伴。梁代张隐《素馨诗》中描写:“细花穿弱缕,盘向绿云鬓。”说的是以细线穿花,盘在鬓发四周。唐代《簪花仕女图》中佩簪插花、气定神闲的贵族女子形象,更令人过目不忘。《浮生六记》卷四中描写花船鸨儿的装扮:“鸨儿呼为‘梳头婆’,头用银丝为架,高约四寸许,空其中而蟠发于外,以长耳挖插一朵花于鬂……”簪花的长耳挖簪旁逸斜出,颇添几许风情。
而古时男子亦簪花,或用时令鲜花,或用金银、绸绢等制成假花插于发髻或发冠,所簪之花样式繁多,常有茱萸、木槿、蔷薇、梅花、杏花、棠梨、茉莉、牡丹、菊花等,堪称花样美男。《水浒传》里描写梁山好汉们头上簪花的情景便着实不少。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记有一件奇事,扬州太守韩琦在自家发现一株枝开四朵的芍药,每朵花瓣中间都嵌有金线。便邀请王安石、王珪、陈升之前来饮酒赏花,每人各簪一支。四人后来先后拜相,芍药也因此被称为“花相”,这便是“四相簪花”典故的由来,寄托了男性的优雅情致和世俗理想。
【压襟与蹀躞】
压襟,古人作为衣襟佩饰,令肥阔的衣物平顺,体现出人的仪态美。它往往下端以银链缀着微型的刀枪剑戟、镊子、牙签、耳挖、粉盒等小件,少的两三样,多则九样,可以和各种珠串混搭佩戴
三年前《延禧攻略》的热播,使“压襟”这一物事火遍全网。《阅世编》描绘了宫廷压襟的面貌:“环佩,以金丝结成花珠,间以珠玉、宝石、钟铃,贯串成列,施于当胸。便服则在宫装之下,命服则在霞帔之间,俗名坠胸,与耳上金环,向惟礼服用之,于今亦然。”可见佩饰之间亦讲究呼应错落,层次井然。在故宫博物院藏清代东西两宫太后绘像上可见,头戴“一丈青”的太后,珊瑚珠玉与沉香珠串“贯串成列,施于当胸”,与簪花的发饰相与映照呼应。
压襟,又名“事件儿”,自唐代出现,盛行于明清时期,古人作为衣襟佩饰,可理解为“压住衣襟之物”,令肥阔的衣物平顺,体现出人的仪态美。行走时压襟上的坠饰相与碰触,发出轻柔细碎悦耳的声响,可谓声情并茂、活色生香。压襟上端一般以链子系在胸口的扣子上,中间用金银、象牙、翡翠、玛瑙等做成“事件压口”,雕琢成蝉、蝙蝠、鱼鸟、牡丹、如意、云雀等形状,饱含吉祥美好的寓意。
压襟亦直观体现古人的实用美学,往往下端以银链缀着微型的刀枪剑戟、镊子、牙签、耳挖、粉盒等小件,少的两三样,多则九样,加上材质可称作“金三事”“银九事”等等,可以和各种珠串混搭佩戴。孙机先生曾撰文《三事儿》,说的就是明代的一个经典组合:耳勺、镊子、牙签,都是小而细长、随身常用的。有的还会在上面增加一枚筒状物,提溜起来那些小件收拢在筒中,更为精巧便携。明代王士琦墓曾出土仕女形状的金事件,整体样式就是手捧寿桃、身着立领斜襟的仕女,其中空的体内可收拢耳挖和牙签。“事件”类饰物常垂挂在胸前,又名“坠胸”或“坠领”,也有系在汗巾一角,收在袖子里的,《金瓶梅》中亦有描述。明代徐蕃墓也出土过系有银索的汗巾,银索另一端拴有一根银牙签。
压襟的存在,可以和另一种实用佩饰“蹀躞”相关联。《刺客聂隐娘》中,片中女主角聂隐娘初次出场时,身着黑色长袍脚蹬皮靴,腰间佩挂有垂带的腰饰,便称之为“蹀躞”,颇具气场和时尚感。在昭陵唐墓壁画中,蹀躞是出现较为普遍的唐人佩饰。唐太宗外甥女段简璧墓出土的两幅《三仕女图》和新城公主墓出土的七幅《二女侍图》中,那些男装仕女均腰束革带,革带上佩有蹀躞带。
蹀躞的来源,归功于赵武灵王推广胡服骑射。当时人们觉得胡人的腰带颇有特色,英姿飒爽,遂引入中原地区。蹀躞带上通常挂有“算袋、刀子、砺石、契苾真、哕厥、针筒、火石袋”这七件物品,俗称“蹀躞七事”。精致的汉人又附加了许多小环或小钩,便于将各种常用小物件随身携带。《梦溪笔谈》记录道:“中国衣冠,自北齐以来,乃全用胡服。窄袖绯绿,短衣长靿靴,有带,胡服也……所垂蹀躞盖欲佩带弓剑、算囊、刀砺之类。”可以想见,浪迹江湖的大侠们将酒壶、笛子和宝剑用蹀躞带固定在腰间,亦酒亦歌,又飒又酷,豪气冲天。
唐代朝廷曾有“大带制度”,以带上的装饰品质地和数量来区别官品权位。开元以后,又立新规,一般官吏不再佩挂蹀躞带。但在民间,特别在妇女中间,蹀躞带却更为流行。唐代女子心态自由开放,喜着男装,腰佩蹀躞带,更重在装饰和渲染气场。宋代张枢《谒金门》词云:“重整金泥蹀躞,红皱石榴裙褶。”真有一种美人如玉剑如虹的唯美英雄气概。
【香囊与鱼袋】
唐人浪漫,随身的香囊、荷包皆名目繁多。其中,香熏球用于随身佩戴或室内熏蒸衣物被褥,还可以取暖,更体现了当时的黑科技;承露囊由眼明囊演变而来,百官敬献它隐喻为沐浴皇恩,民间亦将其用作腰间佩饰并以盛杂物
贴身的香囊因为带着特别的香气和暧昧的情味,成为男女之间情致绵长的佩饰信物。香囊的历史可追溯到先秦时代。据《礼记·内则》记载:“男女未冠笄者……皆佩容臭,昧爽而朝。”郑玄注:“容臭,香物也。”佩戴香囊在当时是一种日常礼仪。屈原在《离骚》中有“扈江篱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即把装满香草的香包带在身上。恋人之间更把香囊当作特殊的礼物相互赠送。三国时繁钦有《定情》诗:“我既媚君姿,君亦悦我颜。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后。”随身的香囊,是一份寤寐思服的心意。在《红楼梦》中,黛玉送的香囊总被宝玉藏在里面贴身戴着。而“香囊暗解,罗带轻分”的离别之际,更令有情人黯然销魂。
用香之风由来已久。相传轩辕黄帝曾燃用“沉榆之香”,利用香药消毒。人们也常以艾作熏料,“古以肃艾达神明”。各种香气浓郁的芳香植物不断加盟于日常生活,所谓“烧柏子香读周易,滴荷花露写唐诗”,在一室之内亦可冥想绿野风烟、平林草木、东山歌酒的情致。唐代的香熏球也是香囊的一种,用于随身佩戴或室内熏蒸衣物被褥,还可以取暖。令人惊叹的是它体现了唐代的黑科技,无论球体如何滚动,在机环和香盂重力的双重作用下,囊中香料绝不会倾覆,因此可作被中香囊使用。而在欧美,发现这一陀螺仪原理,要远在一千多年之后,后来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海领域。安史之乱后,唐玄宗从蜀地返回长安,十分思念杨玉环,密令高力士开墓改葬。据说贵妃“肌肤已坏,而香囊仍在”,她身上佩戴的香囊,应该就类似于何家村窖藏出土的葡萄花鸟纹银香囊。想当初红绡帐暖,绣被香浓,怎不让玄宗对之潸然。
唐人浪漫,随身的香囊、荷包皆名目繁多。杜牧《过勤政楼》诗:“千秋令节名空在,承露丝囊世已无。”承露囊也是一种荷包,由眼明囊演变而来。古俗农历八月初一凌晨,女子以彩帛之囊盛装花木上的露水,相传以此洗眼,使人耳聪目明。百官敬献“承露囊”隐喻为沐浴皇恩。民间亦用作腰间佩饰并以盛杂物,也是唯美兼实用的典范作品。
另外,还有一种官员的随身佩饰“鱼袋”。从《新唐书·车服》所载可知,自高宗始,五品以上官员开始佩鱼袋,出现“佩鱼者众矣”的局面,逐渐演变成为官员身份等级的象征。而唐代妇女的服饰使用一般都遵循“妇人从夫色”的穿戴原则,常在钗首处饰以精美的鱼型,从而与男性官员的鱼袋相辉映,同样是一种身份与荣耀的象征,也是夫唱妇随的爱情见证。韩愈《示儿》诗称:“开门问谁来,无非卿大夫。不知官高卑,玉带悬金鱼。”唐朝低级官员出使国外时,甚至借用高级官员的紫金鱼袋抬高身份,谓之“借紫”。
也有一种文雅的随身佩饰“印笼”,是香囊与鱼袋内涵的扩展。印笼原产自中国,据目前可考安阳出土的饕餮纹铜玺可知,最少在商代出现了玺印,印笼即是盛放印章的容器,便于随身携带。传入日本后,印笼大受欢迎,除印章之外,还用来盛放药片等细碎之物。到了武士道盛行的江户时代,印笼逐渐成为男士居家出行的必备装饰物,也被视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印笼往往由一堆小型嵌套盒子组成,包括竹木、象牙、兽骨、漆器、金属等质地,筒身分为数段,图饰题材涵盖人物、动植物、文字、山水等,还有很多日本民间传说、鬼怪故事等。其中以螺壳与海贝磨成薄片镶嵌在器物上的螺钿工艺和利用金粉推光的莳绘漆工装饰,与尊贵的物主相映成辉,最富日本古典特色,浓缩了一个时期的东方文化和艺术。
人与物的相逢,就像人与人的相逢,都是和合而生的因缘际会。往事风流云散,而旧物长存,千秋万载,一如初见。
(作者为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副教授 博士生导师)
来源: 文汇报
后,阳光从明亮的窗户洒入,照亮了西安翻译学院的西区图书馆。桃木色的书架间,满是静谧,不少学生手捧书本在此阅读。环境优美、设施先进的图书馆为师生提供了优质的学习及阅读服务,营造了爱读书、读好书的良好氛围,为校园文化建设增添了一抹亮色。
西区图书馆新馆外观。西安翻译学院 图
作为中国高教资源最富集的城市之一,西安除了众多耳熟能详的公立院校之外,民办院校也是高教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有37年办学历史的西安翻译学院,便是这些民办院校中的佼佼者。
三十七年筚路蓝缕的办学实践,西安翻译学院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产教融合,形成了以文为主、外语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专业布局。
学院先后有翻译、英语两个外语类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高级英语(I、II)获批国家级一流课程。学校还致力于为社会培养具有开拓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外语类人才,西译学子在全国外语赛事中取得了诸多骄人成绩,曾应邀为诸多重大国际赛事、外国大使参观接待等重要外事活动提供语言志愿服务,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
在校企合作、国际交流上西安翻译学院也取得了硕果。不仅开辟了高校教育与企业共育人才的新模式,还不断扩大自身的国际“朋友圈”,为产学研深度合作打开新格局。
西安翻译学院举办者丁晶表示,未来,西译将继续秉持“培养知识、能力与素质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的理念,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践行社会责任,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要求,努力实现西安翻译学院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加快建设全国一流民办大学。
育人环境持续优化
在西区图书馆,宽敞明亮的窗户框住了窗外精致的风景,四季变换的树木与不时掠过的云影,为师生提供了一处怡然的景致。
西区图书馆新馆于2023年9月正式开放,内部设施完善,颇具现代化,所有阅览桌均配备独立阅读照明,部分配置无线充电面板,功能一应俱全。宽敞舒适的阅览区配备了软垫椅和大型书桌,为师生提供了一个既可以集中注意力也可以放松身心的学习环境,每一处都展示着图书馆对提高阅读和学习体验的不懈追求。
图书馆阅览区 郑问 图
学生武晓说,只要一有时间,她就会去图书馆学习,馆内经常座无虚席,晚上离开图书馆时,依然灯火通明。武晓时常被这种氛围所感染,可以更加专注地投入到学习中。
4月8日是第29个“世界读书日”。这一天,西安翻译学院将图书馆搬进了学生公寓,开设学生公寓书院,将图书馆服务延伸至师生日常生活中。
“完全开放借阅,让学生离知识更近。”图书馆馆长魏哲铭在学生公寓书院成立仪式上说到,学生公寓书院的设立,丰富了师生的公寓生活,补充了图书馆的开放模式,有助于引导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阅读,养成爱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为校园文化建设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
“学生公寓书院对书香校园建设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图书馆将继续为校园文化建设做出积极探索和努力,为读者提供更加优质、多元化的文化服务,促进校园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他介绍。
布局合理、结构协调、设施精良、功能完善的校园是办好一流大学的基本保障。
据介绍,西安翻译学院始终坚持以本科教育教学工作为中心,以文为主、外语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目前,开设有英、日、德、法、俄、朝鲜、西班牙7个外语语种专业,是西部地区开设外语语种最多的民办本科高校。
外语教学不仅仅是简单的语言传授,如何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系统、高效地进行语言教学是西安翻译学院一直思考的问题。
2019年4月,总投资近5000万元、建筑面积达5200平方米的外国语言与文化实践教学中心落成,设有英、德、法、西、俄、日、韩等外语文化场景教学馆和外语虚拟仿真实训室、同声传译实验室、多功能厅等实验实训室16个。这里承担了学校十余个语言类专业,五十余门课程的教学任务。
西安翻译学院党委宣传部老师辛波介绍,教学中心具有浓厚的多国文化氛围,突出情景教学优势,彰显外语特色,是集外语教学、文化体验、跨文化交流实践为一体的多功能实践教学基地,“除了外教是俄罗斯人,教学馆内的陈设有些是老师从国外带回来,也有部分在国内采购。比如俄罗斯馆摆置的套娃以及民族服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俄罗斯的风俗与文化,打造一个沉浸式的教学环境。”
外国语言与文化实践教学中心的俄罗斯馆。郑问 图
英国馆内的陈列。郑问 图
近年来,西安翻译学院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内涵建设为抓手,不断加大教育基础设施投入,大力改善办学条件,持续开展美丽校园、智慧校园、人文校园和生态校园建设,以此提升师生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辛波介绍,为打造智慧校园,学校利用5G、WiFi6和云技术,建成集智慧环境、智慧教学、智慧管理、智慧安全与保障为一体的智慧校园综合管理系统,有效支撑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需求。
目前,学校共有智慧教学楼5栋,智慧教室211间,建成集教学、文化体验、实习实训为一体的体验式教学楼3座。建成的多功能报告厅、演播厅、运动场、体育馆等场所及改造提升的校史馆、国政馆、语言文化体验与实验教学中心、学前教育实验实训教学中心、新闻传播与影视实验教学中心、空乘实训馆等一批建筑设施,极大满足了学校教学及校园文化生活的需要。学校还投入5.87亿元在西安高新区建成集实习实训、校友投资创业的现代化开放共享的大学综合产业园。
为全面提升学生的生活环境,西安翻译学院先后完成19栋学生公寓标准化升级改造工作,安装空调五千多台,学生公寓中均配备了盥洗室、洗衣房、吹风机、咖啡机等服务设施,公寓面貌焕然一新。
为不断提高餐饮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学校对食堂硬件设施和软件管理水平进行了改造提升,将东西区餐厅打造成为了有特色的“文化餐厅”和“网红餐厅”,同时引入第三方外卖平台,实现无接触订餐,获得了师生的一致好评。
全方位培养紧贴社会的高素质人才
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时代的大背景下,较低的高考录取率让很多高考落榜生陷入迷茫与失落之中。但西安翻译学院创始人丁祖诒认为,让高考落榜生走进大学深造,他们也有机会成为人才。
1985年,不惑之年的他辞去了高校外语教研室主任的优厚待遇,靠着省吃俭用积攒的500元和租来的一间办公室,走上了艰难的办学之路。
“高考落榜生犹如烧到七八十度的水,再添一把柴,他们的人生就能升华。”这一办学理念让许多高考落榜生开启了新的人生篇章。丁祖诒也被公认为民办教育的拓荒者,带动了陕西民办教育的兴起,西安翻译学院也因此成为了全国民办教育的一块招牌。
“我曾是一名高考落榜生,感谢西安翻译学院让落榜后的我再度腾飞。”郑艳颖曾是西安翻译学院的一名专科生,如今,她已顺利拿下澳门科技大学的博士学位。
郑艳颖相信高考的落榜只是一个意外。
在西安翻译学院读书后她参加了研究生的考试,最终被华南理工大学录取。2016年,她又拿到了美国密苏里州立大学的offer,顺带实现了自己的留学梦。除了完成基本的管理学课程外,她还额外修读了一个金融证书。她说,从高考落榜生到双学位硕士,她花了16年时间。2020年,她向更高的目标冲刺——备考博士。半年后,她收到了澳门科技大学的博士入学通知书,实现了新的人生跃升。
“认认真真学习,堂堂正正做人。”这是老院长丁祖诒对每一位西译学子的勉励。郑艳颖认为,这种观点传达的是一种自信、务实和坦荡的境界,“不要去妄自菲薄,不要总想着自己的缺点,勇于迈出第一步就是一种自信。”
西安翻译学院2007级校友耿万崇是陕西广播电视台《全省新闻联播》主播,同时也是“五个一工程”获奖者、国家广电总局全国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行业青年创新人才,他曾多次获得陕西新闻奖、陕西广播影视奖。由耿万崇担任总策划的《名企面对面》节目,获得第27届中国国际广告节金奖。
2009年,在校期间,耿万崇参加了陕西人民广播电台举办的“新闻星主播”大赛,并以第一名的优秀成绩敲开了步入省电台工作的大门。
他回忆说,在学校读书期间他就在广播站、电视台进行过扎实的实践,并在很多场校园活动中担任主持人。正是因为学校为学生提供了诸多锻炼机会和平台,助力学生从学习到工作的过渡,再加上自己实习工作的经历,才让他勇敢的站上那场关键性比赛,并最终从事了一份热爱的事业。
在西安翻译学院37年的办学实践中,类似郑艳颖、耿万崇的故事不胜枚举。西安翻译学院为国家培养输送了一批批优秀的毕业生,在各行各业中闪闪发光,为学校赢得了“要学习到西译”的社会美誉。
西译学子不仅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还纷纷回馈母校。李泽成、张菲、朱文柱、沈建鹏等众多优秀校友,为学校捐资成立奖助学金,激励、资助学弟学妹顺利完成学业。
培养众多优秀毕业生的背后,离不开西安翻译学院全方位的人才培养体系。
经过不断地努力和实践,如今,西安翻译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本科毕业生英语四六级考试、计算机二级考试均保持了较高的通过率,大批学生拿到了会计证、导游证、工程管理、翻译证等职业资格证书。
在升学再造方面,应届毕业生累计考取国内外硕士研究生1000余人,其中一半以上就读于国内“双一流”高校和德国欧福大学、英国伦敦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等国际知名院校。
同时,西安翻译学院的学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5%左右,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西译学子在各自岗位的优异表现也赢得了社会的认可。英文学院杰出校友向莉多次为外国政要做随身翻译,还受到巴西总统卢拉接见;优秀学子郑悦、丁倩雯等4名学生获陪同时任国家领导人出席APEC峰会殊荣;刘子硕等学生连续2年获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全国特等奖......
学生的成长成才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的专业素养、品德和人格对学生有潜移默化、至关重要的影响。
长期以来,西安翻译学院积极引进优秀教师,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正如教师梁丽所言,“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和感染到身边的每一位学生。”
2021年6月,受西安翻译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院长亢西民教授的邀请,国家一级演员、著名表演艺术家梁丽加盟,担任该学院表演专业带头人。梁丽曾于1995年在古装历史剧《武则天》中饰演太平公主,1996年在古装剧《水浒传》中饰演孙二娘。在她从事演艺事业的30年间,出演过上百部影视作品,获得过多项国家级、省级奖项。
梁丽表示,多年以前,因为送家里的一个孩子来学校上学而与西安翻译学院结识,当时她就被学校所在地的翠华山和西译校园的美景所吸引,并对丁祖诒老先生产生敬佩之意。从此,西安翻译学院就在她心中留下了美好的印象。选择来到学校任教,不仅仅是被亢西民教授的真诚所感动,更是被学校举办者情系民学和她作为一名教育者的责任和担当所打动。
梁丽加盟西安翻译学院。西安翻译学院 图
在梁丽看来,演员和老师并不是一个概念。“我很认真对待老师这个身份,作为一名老演员,我觉得我有责任有义务、也愿意把自己一生所学所获传授给学生,哪怕是一点点也好。”
课程建设实现新突破,校企合作开拓新局面
今年4月18日,高等教育专业评价机构“软科”正式发布“2024软科中国大学排名”。排名显示,在整个中国民办语言类高校排名中,西安翻译学院位列第三。
近几年,西安翻译学院教学工作硕果累累。
2023年,西安翻译学院的课程建设成果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在教育部公布的《关于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结果的公示》,西安翻译学院共有3门课程榜上有名,荣获国家级一流课程,分别为国际贸易单证实务、国际结算、高级英语(Ⅰ、Ⅱ),成为陕西省获批数量最多的民办高校。
也是在去年,西安翻译学院顺利完成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工作,开启了新的征程。
2023年11月6日—12月1日,学校迎来审核评估专家组线上评估和入校考察。在12月1日举行的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专家意见交流会上,专家组对西安翻译学院自办学以来在改革建设发展中取得的成绩给予高度评价并提出建议。
陕西省教育厅副厅长何玉麒说,“民办高等教育是陕西一张靓丽的名片,西安翻译学院通过多年的办学,一方面培养了一大批应用型人才、高素质人才,一方面树立了自己的办学品牌,在全省、全国乃至更大的范围内产生了重要影响。希望西安翻译学院以此次评估为契机,在办学上实现再次突破,再次提升。”
除了课程建设上的成果,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西安翻译学院也取得了标志性的突破。
2023年,西译与科大讯飞合作创办人工智能产业学院,成立人工智能实验室,开设人工智能本科专业,携手打造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新模式。
西译与科大讯飞共建的人工智能实验室揭牌仪式举行。西安翻译学院 图
西安翻译学院执行董事、校长崔智林介绍,2022年,信息工程学院与科大讯飞公司共同筹划申报“人工智能翻译陕西高校工程研究中心”,并获得陕西省教育厅批准立项,这是学校获批的首个理工类省级科研平台。该中心的成立,为双方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他介绍,今后,西安翻译学院将依托科大讯飞公司及其产业生态链特有多方位优势,培养符合企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共同打造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新模式,全面提高产业学院服务行业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驱动能力,实现校企双赢,共同发展。
发挥优势,扩大国际交流合作
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具有国际视野、能够跨文化沟通的人才越来越重要。近年来,西安翻译学院深化开放办学实践,扩大开放合作平台,不断拓展与国外知名大学的合作与交流,进一步彰显国际化办学特色。
“文化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在人工智能迅速发展的当下,交流合作成为思想碰撞、文化融合的关键途径。” 今年4月19日,西安翻译学院副校长武忠远在学校主办的“多元文化教育”学术研讨会上公开表示,学校始终坚持开放办学理念,深入贯彻国际化发展战略,大力开展国际教育合作、多渠道引进国际交流项目,并把国际化作为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特色化发展的三大战略之一。
2023年,西安翻译学院与新西兰、匈牙利、加拿大、俄罗斯、马来西亚等国家的高校签署了合作协议,以引进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打造国际合作项目集群。
就在2023丝绸之路教育合作交流会上,西安翻译学院与国立新西兰理工所属的维特利亚理工学院、惠灵顿理工学院签署了合作协议。
西安翻译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维特利亚理工学院是中国教育部首批认可的新西兰大学之一,在新西兰19所理工学院中排名第3位,国际地位等同中国省属重点高校,学校课程实用性强,毕业生就业率高。惠灵顿理工学院拥有百年的建校历史,是新西兰著名理工学院之一,学校百年来秉承其优秀的教学科研传统,致力于为学生提供从本科到硕士学位等不同层次的全面教育。
他认为,此次签约合作是一次契机,未来将探讨更多的合作项目,进一步加强中新人文交流,携手共进、互利共赢。
2023丝绸之路教育合作交流会,执行董事、校长崔智林代表学校与维特利亚理工学院&惠灵顿理工学院签署合作协议。西安翻译学院 图
与此同时,西安翻译学院还大力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致力打造“留学西译”品牌。通过多渠道参与国际交流项目,提升了西译在陕西地区的国际交流影响力,同时也推动同“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高校间教育合作,此举加强了学校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打造了西译一流国际化办学新格局。
今年3月7日,西安翻译学院2024年春季留学生开班仪式在国际交流学院举行,22位来自俄罗斯的留学生参与了此次活动。
“近年来,中国与俄罗斯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日益活跃,中俄两国人民之间友谊也愈加深厚。此次留学生的到来,无疑会为今后我校与俄罗斯院校的友好合作架起一座友谊的桥梁,使两国之间的高校友谊关系更加紧密,合作更加深入。” 西安翻译学院副校长郭炜说到。
事实上,这两年,西安翻译学院亚欧语言文化学院先后有学生赴德、法、俄、日、韩、西班牙等国留学与交流学习。国外也有不少学生来校交流。通过“一对一”的方式,西译提供志愿者服务,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能力,也深化了学生之间的友谊。
此外,学校成功获批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桥”线上团组项目,举办了“巍巍终南译路同行”和“丝路通天下 文明贯古今”交流项目,吸引俄罗斯、哈萨克斯坦、韩国、英国、意大利、津巴布韦等国二百多所大学参加。
同时,开展学术研讨、文化交流、教育推广及专题讲座等各类国际交流活动60次;举办多语种文化艺术节等国际文化活动11场次,为学生传播中国故事搭建平台、拓展传声立言途径、不断扩大国际“朋友圈”。
西译学子行走在校园中。西安翻译学院 图
初夏时节,站在西安翻译学院的校园里,迎面而来的是一张张既青涩又充满朝气的面孔。而西译,犹如一艘方舟,满载着他们的希望和梦想,坚定不移地驶向前方。
祝碧晨 设计
、重量级的二龙山
其实,影视剧的新《水浒传》,对二龙山加盟梁山这件事,改编得有些过分了。
其一,鲁智深抢二龙山,竟然是为了林冲。且鲁智深还一直虚位以待,等林冲来二龙山当老大。这个改编实在有点莫名其妙。毕竟看过水浒原著的人都知道,自鲁智深上了梁山后,跟林冲几乎就形同陌路了。
这点从称谓上就能看出来,原来鲁智深一直喊林冲为“兄弟”,但上了梁山后立马改口为“教头”,显得异常生分,且第一句就是问林冲:你娘子如今可好啊?
之所以造成这种现象,就是因野猪林鲁智深救了林冲后,任凭董超和薛霸,这俩差官如何套词,鲁智深就是极力隐瞒自己身份。哪料鲁智深前脚刚走,后脚林冲就把鲁智深的身份卖了,使鲁智深回京后差点被捉,不得不踏入江湖,并跟杨志一起打下了二龙山。
故而,林冲妥妥的就是一位损友,鲁智深不傻,他如何不明白?还怎么可能,跟林冲继续称兄道弟?
< class="pgc-img">>其二,杨志拒绝让二龙山加盟梁山,改编得最过分!为此不惜搞出来一个,杨志劫持宋江,吴用自杀谢罪,最终杨志一怒之下离开二龙山。反正就是由于“劫持生辰纲”的原因,导致杨志,激烈抗拒二龙山被梁山合并。
但实则在原著中,却是杨志带头提出来了“请宋江”。也就是说,杨志才是二龙山加盟梁山的“首功”好汉。整个过程中,武松不吭声,鲁智深不表态,就杨志嘚瑟得厉害。
所以,影视剧的新《水浒传》,应该是意识到了,杨志的这种反常行为,实在难解释。故而干脆改编得面目全非,让杨志“强悍到底,拒绝上梁山”。
显然,无论在水浒相关影视剧,还是水浒原著,都清楚无疑地表明了,二龙山地位的重要——也没法不重要,水浒三位重量级的好汉,鲁智深、武松和杨志齐聚二龙山,谁敢忽略?但为何却偏偏在二龙山加盟梁山这等重大事情上,处理得如此“不负责任”?并出现了三大反常之处。
< class="pgc-img">>二、三大反常之处
其一:论跟梁山矛盾最深者,非杨志莫属。受到了梁中书重用,押解着十万生辰纲去汴梁给蔡京。只要此行成功,杨志必然前程似锦。结果却被晁盖、吴用和公孙胜等人给坏了杨志的好事,差点导致杨志为此自杀。
如此深仇大恨,却是杨志带头要加盟梁山,反常乎?
其二:论跟宋江最亲密者,非武松莫属。两人是结义兄弟,且在武松来二龙山之前,宋江就指导过武松,去了以后要撺掇着鲁智深和杨志,能招安就招安。
如此深厚感情下,对二龙山合并入梁山,武松自始至终却不吭声,反常乎?
< class="pgc-img">>其三:论最洒脱自在者,非鲁智深莫属。鲁智深堪称是天然老大,是二龙山的大哥。做事风格鲜明,不是yes 就是no ,根本不存在中间地带。如救金翠莲时,逼着史进和李忠给银子。李忠给少了,他还不高兴。
鲁智深如此有老大气质,性格又如此非黑即白,却全程含糊没有表态。反常乎?
这自然就产生了一个大疑问:武松不吭声,鲁智深不表态,为何要让杨志,主导二龙山加盟梁山呢?
< class="pgc-img">>三、谁才是二龙山真正的大哥?
想搞明白这个问题,就要搞懂二龙山上谁才是真正的大哥。其实根本就不是鲁智深,而是杨志!
比如呼延灼攻击桃花山,李忠派人去二龙山求援时,鲁智深还没说啥呢,杨志就拍板道:“俺们各守山寨,保护山头,本不去救应的是。洒家一者怕坏了江湖上豪杰,二者恐那厮得了桃花山,便小觑了洒家这里。可留下张青。孙二娘。施恩。曹正,看守寨栅,俺三个亲自走一遭。”
那么为何二龙山会是这种模样? 先看看杨志,虽名义上是二把手,但奈何人家老祖宗是金刀杨令公,是武举出身,既有祖宗光环,又是正宗科班出身!而且是鲁智深和杨志联手打下来的二龙山,杨志还是“大股东”。
再看鲁智深,他虽也曾当过军官,但奈何为人刚直,想法简单,虽有老大气质,却根本没有权力欲。
< class="pgc-img">>最后看武松,这位心思缜密,杀伐果敢,可惜却不占“二龙山股份”,他是投奔而来的。而且已经做了头陀,也就是说,此刻的武松也根本没啥权力欲望了。
因而,二龙山虽名义上是鲁智深为大哥,但实则杨志才是真正的老大。因为三人中,就杨志拥有权力欲。
故而随后,当武松带着孔亮来求援,去青州救哥哥孔亮和叔叔孔宾时,武松说道:“我与宋江在他庄上相会,多有相扰。今日俺们可以义气为重,聚集三山人马,攻打青州,杀了慕容知府,擒获呼延灼,各取府库钱粮,以供山寨之用,如何?”
鲁智深立刻赞同。但杨志却表示反对,说:“青州城池坚固,人马强壮,又有呼延灼那厮英勇。不是俺自灭威风,若要攻打青州时,只除非依我一言,指日可得。”然后便提议请宋江!
结果又是杨志一锤定音。这就是为何加盟过程中,武松不吭声,鲁智深不表态的原因。不过此刻武松和鲁智深却并没意识到,这次合作却导致了“合并”。也就是说,鲁智深和武松,认为仅是跟梁山合作一把,然后该干啥干啥,并没想到会加盟梁山。
< class="pgc-img">>四、杨志的考察
既然解决了鲁智深和武松,一个不表态,一个不吭声的原因,那么杨志明明跟梁山有深仇大恨,为何却还要加盟呢?原因很简单!
因为对于杨志来言,他一辈子碎碎念的就是如何光耀老祖宗的门庭,让杨家将再度雄起!这便是为何他权力欲那么旺的原因,跟鲁智深和武松的情况不一样。
宋江和晁盖,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宋江为何有那么大的权力欲,晁盖为何那么佛系?一个道理。宋江能想到招安,杨志就想不到吗?甚至可以认为,杨志对招安这门道,比宋江还清楚。须知杨志曾做过制使,比宋江更清楚体制内的各种玩法。
因此杨志请宋江,其实就奔着把二龙山加盟梁山而来的。至于之前他跟梁山的恩仇,如今彼此都成强盗了,还有必要再提吗?杨志是现实主义者,这点谁也否认不了。否认不了这点,那么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跟仇人合作,会不会就水到渠成了?
< class="pgc-img">>让杨志唯一不放心的就是梁山的实力问题了!故而,当宋江带着梁山人马来到后,全程都是梁山的人马在跟呼延灼较量,直至活捉了呼延灼。这时宋江用招安说辞,劝降呼延灼。而呼延灼则感“意气相投”,便投降了——所谓意气相投者,也有杨志!他跟呼延灼,无非一明一暗罢了。
如今,梁山轻松搞定青州,展现出来的实力,对三山形成碾压之态。同时攻破青州后,宋江又是救助百姓,又是赔偿百姓损失,这形象让鲁智深很满意,所以当宋江提议三山同归梁山后,鲁智深立刻答应了——就算鲁智深不答应,杨志也会跟着宋江走。这是其目标所决定的。
< class="pgc-img">>所以杨志主导二龙山加盟梁山,显然是一次出于个人目的的操作!也就是说,最符合杨志的利益。当然你说杨志过于自私,也是没问题。因为正是因杨志的这种“自私”,这才导致了他在梁山上失去了“权力”,不但未能入选五虎将,还被武松超越了。
这同时也是为何,武松和鲁智深,反对宋江招安时,在梁山上受到了排挤的杨志,却全程无语的原因。哪料最终却是天意弄人,杨志给病死了。不过,站在杨志的角度去考虑,他死后受封,也算是实现了人生目标,主导二龙山加盟梁山,没算白忙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