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 杨立赟
近日,太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下文简称“太兴集团”)向香港联交所主板提交了上市申请资料,由交银国际担任其独家保荐人。
虽然太兴集团成立于2017年12月成立,至今仅一年多时间,但该集团旗下最出名的“太兴茶餐厅”的历史能追溯到1980年代。其的前身为“太兴烧味”,第一家店诞生于1989年的香港西湾河太安楼,此后30年间,在香港、内地迅速扩张,旺角菠萝油、港式烧鹅、冰镇原味奶茶、菠萝咕噜肉等都都是这家餐厅的明星菜品。
目前,太兴集团已经发展为一家多元品牌休闲餐饮集团,除旗舰品牌“太兴”外,还有台湾菜品牌“茶木”、主打鲜鱼汤粥的“靠得住”、香港传统冰室品牌“敏华冰厅”、越南牛肉粉品牌“锦丽”、日料品牌“东京筑地食堂”、京川菜品牌“渔牧”、快餐食堂品牌“饭规”等,在中国内地、香港、澳门共开出了185家餐厅,其中122家在香港,62家在内地,1家在澳门。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2017年,太兴集团在香港和内地自营休闲餐饮餐厅市场的收益排名分别位列一、二位、在香港台式休闲餐饮市场的餐厅数量排名第一。
招股书还披露,2016财年、2017财年及2018年前9个月,太兴集团的营收分别为25.13亿港元、27.71亿元港元和23.49亿港元;净利润分别为1.97亿港元、2.1亿港元及2.89亿港元;新开门店数分别是28家、32家、23家,大部分门店通常能在2至3个月内达到收支平衡。
目前,太兴餐厅依然是整个集团中营收贡献最大的部分。以2018年前9个月的数据为例,太兴茶餐厅在报告期内的日均销售额为5.51万元,排在第二的“茶木”也有5.05万元。对比客单价来看,太兴集团旗下“渔牧”的顾客人均消费额为176.5元,其次是“茶木”、客单价在96.5元。
太兴集团表示,上市融资的目的是把资金用于开设新餐厅、翻新旧餐厅,加强及拓展香港食品厂房及内地的食品厂房。目前,太兴集团已广东东莞筹备兴建内地食品厂房,可支援内地约200家餐厅及香港100至200间餐厅产品的生产,确保太兴在内地餐饮业的进一步发展。
未来,从2019至2021年,太兴集团计划在香港、内地分别增设餐厅63家和36家,并通过与台湾合作伙伴成立合资公司进入台湾市场,并在当地开设6家餐厅,从而进一步提升市场份额。
月30日,经营太兴、茶木等餐厅品牌的太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6811)开始公开招股,筹资不超过10亿元(港币,下同),预计在6月13日挂牌上市。
首日市场反应一般,7家证券公司一共借出3393.1万元保证金,公司公开发售部份集资额为7至9.5亿元。太兴将发行2.5亿股,招股价在2.8至3.8元,以每手1000股计算,入场费为3838.29元。
今年1月,太兴向香港联交所主板提交了上市申请资料,由交银国际担任其独家保荐人。
从1980年代的太兴茶餐厅开始,太兴集团已经发展为一家多元品牌休闲餐饮集团,除旗舰品牌“太兴”外,还有台湾菜品牌“茶木”、主打鲜鱼汤粥的“靠得住”、香港传统冰室品牌“敏华冰厅”、越南牛肉粉品牌“锦丽”、日料品牌“东京筑地食堂”、京川菜品牌“渔牧”、快餐食堂品牌“饭规”等,在中国内地、香港、澳门共开出了185家餐厅,其中122家在香港,62家在内地,1家在澳门。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2017年,太兴集团在香港和内地自营休闲餐饮餐厅市场的收益排名分别位列一、二位、在香港台式休闲餐饮市场的餐厅数量排名第一。
招股书披露,2016财年、2017财年及2018年前9个月,太兴集团的营收分别为25.13亿港元、27.71亿元港元和23.49亿港元;净利润分别为1.97亿港元、2.1亿港元及2.89亿港元。
<>< class="pgc-img">>源:火箭财报(ID:insiderpost)
继2012年翠华上市之后,又一餐饮龙头企业太兴集团(6811.HK)将于6月13日在港交所挂牌上市。最新发布的招股书显示,上市后,包括主席陈永安在内的四名元老仍然持有太兴集团51.2%的股权,保持对公司的控制权。
太兴2018财年的营收达31.3亿港元,是翠华的近两倍。太兴的餐厅总数191间,也是翠华的2.5倍多。毫无疑问,港交所将迎来餐饮业的又一巨头。
四名元老持股51.2%
太兴招股价每股2.80港元至3.80港元,计划发行2.5亿股新股,占经扩大后股本比例为25%。公司最多集资9.5亿港元。
2017年11月,董事会主席陈永安、执行董事刘汉基、执行董事袁志明和非执行董事何炳基成立俊发投资公司,分别持有该投资公司的股份比例为70.7%、12.6%、6.8%以及9.9%。上市后,这家名为俊发的投资公司将持有太兴集团51.2%的股权。也就是说,上市后,陈永安将持有大兴集团36.2%的股份,刘汉基持有6.5%,袁志明持有3.5%以及何炳基持有5.1%。
说起这四个人渊源颇深。他们实际上都是太兴的元老,在公司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招股书显示,陈永安在建立太兴之前主要从事肉类贸易业务。1989年,他和袁志明在香港西湾河开设第一家太兴餐厅。1990年,公司开设第二家餐厅时,刘汉基加入太兴。2001年,太兴已经拥有10多家餐厅,何炳基加入太兴。四人一直共同参与太兴的经营管理,2017年11月四人成立俊发投资公司,2018年12月四人签订一致行动协议。
上市后,公司董事会将八名董事组成,包括四名执行董事、一名非执行董事和三名独立非执行董事。其中,四名执行董事分别是陈永安、刘汉基、袁志明和陈淑芳。陈淑芳是陈永安的堂妹,非执行董事是何炳基。
另外,陈永安的儿子陈家强于今年1月被擢升被总经理,主管休闲餐厅的营运,包括茶木、锦丽、东京筑地食堂等品牌。
内地利润率高于港澳
1989年,太兴与翠华同时在香港开设了第一家餐厅。算起来,两家都是拥有30年历史的老字号茶餐厅。太兴进入内地市场也已经近15年,从数量上看,太兴目前在香港有126间餐厅、内地有63间;而翠华在香港有36间餐厅、内地有34家。
< class="pgc-img">>从收入结构上看,2018年太兴只有22.3%的收入来自于内地市场。并且,2016-2018财年这一收入比例呈现了逐年下跌的趋势,从27.0%下跌至22.3%。另一方面,2018年中报显示,翠华的总收入中大概有36.3%来自内地餐厅,比上年同期的33.5%有所提高。
翻阅翠华2012年与太兴现在的招股书,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就翠华的每张账单平均消费额和太兴餐厅的顾客平均消费额这两个指标而言,内地市场都高于香港市场。我们认为,这可能意味着这两家餐厅在内地市场的定价都要高于香港市场。
< class="pgc-img">>上图显示的是翠华餐厅每张账单平均消费额,2012年6月,这项金额在内地市场就高达190港元,而在香港市场仅为74港元,内地市场是香港市场的2.5倍还多。
< class="pgc-img">>太兴集团拥有若干个餐厅品牌,其中太兴餐厅和茶木餐厅是主要的收入来源。就顾客的平均消费额来看,2016-2018年太兴餐厅在香港为61-65港元,而大陆为80-84港元。大陆的顾客平均消费额要高出香港的29%-38%,这是个不小的幅度。
< class="pgc-img">>平均消费额的高企促使太兴在内地的营业利润率远高于香港及澳门市场。2016-2017财年,公司在内地的营业利润率达到30%,而香港及澳门市场的这一数字仅为24.9%和26.5%。2018财年,由于太兴在内地开设四家餐馆、运营食品厂房以及增加员工工资的因素,营业利润率回落至22.4%。
实际上,在内地市场,翠华与太兴不再定位于中档市场的茶餐厅,一份29元的猪扒包和58元的牛腩饭比比皆是,这个价格早已瞄准了中高端市场。在翠华大陆餐厅,每张账单190元的消费额也只够两个人每人点一份饭和一杯饮料;而在太兴大陆餐厅,84元的客单价只是一个人点一份饭和一杯饮料的价格。而这也正是两家公司近年来加快在内地市场开设新餐厅的原因。
下面我们再来看太兴整体的经营情况。2016-2018财年,太兴的毛利率在71-72%左右,与翠华差不多。
< class="pgc-img">>原材料成本、工资以及餐厅租金这三项一直是餐厅行业的主要成本和费用。从最近三年的数据看,太兴的用料成本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呈现了略微下降的趋势,从29.3%降至28.4%。但员工成本和租金成本则显示了上升的趋势,租金成本从13.7%上升为14.5%,而员工成本上升的幅度最大,从29.6%上升为33.0%。
针对租金成本上升的问题,公司表示,太兴绝大多数餐厅都位于商场内,其中香港比例为九城,租约在3-6年;而内地的餐厅几乎全部在商场内,租约在4-8年。商场业主的长期租约能让租金成本保持稳定。
太兴估计,公司将募集所得款净额约为7.7亿港元,其中44%将用于开设新餐厅,35%用于扩展香港以及内地的食品厨房。太兴计划在2019-2021财年在香港开设57家餐厅,在内地开设36家餐厅,主要在一线城市和大湾区拓展。
目前看来,劳动力成本上升是太兴面临的主要难题。在目前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不知这家香港老牌茶餐厅的扩张之路是否顺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