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来源:时代财经 作者:周嘉宝
曾在多国抢先注册Supreme商标,并在全球范围内高调开店的意大利山寨品牌“Supreme Italia”的故事终于有了结局。
图片来源:Pexels
彭博社报道,英国伦敦一家法院近日认定Supreme Italia创始人父子犯欺诈罪,分别判处有期徒刑8年和3年。Supreme Italia位于伦敦的国际品牌公司被处以750万英镑的罚款,以支付给Supreme。
Supreme Italia不仅在中国上海的闹市区开过店,还与国际知名电子品牌三星闹出合作“乌龙”。不少消费者对时代财经表示,上海店内商品设计与正牌几乎无异,普通消费者难以区分,误认为是美国潮牌Supreme而购买,目前该店铺已关闭。
2020年11月,成立于1994年的美国潮牌Supreme正式被Vans母公司VF威富集团收购。目前,Supreme在全球仅有13家门店,其中6家位于日本,另外7家分布在纽约、纽约布鲁克林、旧金山、洛杉矶、伦敦、巴黎和米兰。Supreme米兰店是在今年5月才正式营业的。
国内Supreme 山寨店成风
在中国开山寨店的,不只是Supreme Italia。
“大概三年前,我花了1800元在一家Supreme店买了2件长袖卫衣,只知道这个logo和样式很流行。”在深圳工作的90后女生王品品(化名)告诉时代财经,那是她第一次买潮牌,900元/件的价格是她平时购买一件卫衣价格的3倍。
“我没买过正品,所以完全分辨不出来,在款式设计上和我心中的Supreme没什么差别。买回去才知道衣服的品牌名是Supreme NYC,别人说是山寨,就再也没有穿了。”
2018年,Supreme在深圳开中国首店的消息引起了潮流圈的轩然大波,该店铺从装修风格到产品设计均抄袭了美国潮牌Supreme。等到众多消费者前去打卡之时,才发现在Logo设计上保留了美国潮牌Supreme红底白字的同时,右上角却加了一个非常不明显的NYC小圆圈。衣服标签上的品牌名也并非与LV联名的Supreme,而是一个叫Supreme NYC的品牌,在当时,该品牌商标是已注册的合法商标。
不过,随后遭到了正主的维权。中国裁判文书网显示,Supreme NYC商标所有者和使用者都曾遭到过正主章节四公司提起的诉讼。
一篇关于申请号为17076038的“Supreme NYC”服饰类诉争商标的判决书中明确写道,该诉争商标由英文“Supreme”和圆圈中的英文字母“NYC”组成,和章节四公司“Supreme”引证商标均含有英文“Supreme”,且在英文发音、含义、整体视觉效果方面近似,已构成近似商标。易使相关公众认为两者来源于同一主体或者其提供者之间具有特定联系,从而对商品来源产生混淆、误认,最终判决结果为该商标无效。
王品品的经历并非个案。“杭州西溪天街有一家,是假的吗?”“海口有家实体店在日月光场,还特别大”“全国三四线城市好多店呢”“国内还有奶茶店耀武扬威”在新浪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Supreme Italia创始人面临监禁的新闻也引发了不少网友关于国内Supreme山寨现象的讨论。
Supreme奶茶店 图片来源:大众点评
时代财经发现,这些山寨Supreme门店,不仅开在了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近两年,看准三、四线城市消费市场的山寨Supreme店铺也不少。
山寨商标被判无效,但生意照做
在广州白云区三元里,坐落着数十家皮具箱包批发商城,来自全国各地的经商者都来这里进货,也有不少年轻的消费者专程过来打卡,想要淘便宜又实惠的一手货源。
在梓元南街与梓元岗路交叉口往里走百米,一家名为“锋·态度酒店”的7层独栋建筑与周遭的环境格格不入,酒店外墙被大面积现代涂鸦占据,除了酒店名称,还有巨大的红白色Supreme NYC Logo映入眼帘。这一Logo和美国潮牌Supreme经典的Box Logo几乎没有区别。
“锋·态度酒店”外观 时代财经摄
在一楼,一家10平方米左右的Supreme NYC店里摆满了行李箱、双肩包、收纳包、化妆箱等数十款商品,价格从几百元至几千元不等,大部分商品的设计和美国潮牌Supreme十分类似,标价也不便宜,其中一款20寸铝镁合金行李箱标价为2599元,29寸则为3499元,而另一款牛皮双肩包标价为3898元。
Supreme NYC 箱包店 时代财经摄
“拿货价是标价的3-3.5折,行李箱4折封顶,混拿最少10件,这家店是Supreme NYC品牌唯一一个批发店,成都、武汉、海口都有客户来拿货,也有单独的门店。”店内工作人员对时代财经说。
“我们有很多客户,有些是单独开门店,但更多的是开潮流集合店,集合店不用铺很多货,陈列一部分,卖了就补,之后我们可以一件代发,价格也按照批发价。”该名工作人员对时代财经透露,自从2017年美国潮牌Supreme与奢侈品巨头LV首次联名以来,Supreme在中国便声名大噪,于是公司老板在2018年搞到了Supreme NYC品牌,“国内客户占70%-80%,还有20%-30%是外国客户,日本、中东的都有”。
“我们在对面皮具城3楼有一个面积约300平方米的展厅,但目前在装修。”他说,2018年-2019年,该展厅的销售额能达到每月400万-500万,但现在生意差了很多,展厅中也开始进驻其他品牌。即便如此,据该名工作人员透露,与批发店仅相隔十余公里的天河城专柜,该品牌一个月零售销售额能达到10万元。
“Supreme NYC产品设计基本靠复制,偶尔有小部分自己设计的产品,但销量不好。毕竟是打擦边球,我觉得这个牌子可能做不了太久,有些款式已经停产,现在卖的很多是存货,有些货可能拿着拿着就没了。”该工作人员对时代财经表示,他微信里有很多来自五湖四海的客户,但都很少发朋友圈,“有些涉及到高仿,甚至以假乱真,不会发这些。”
值得注意的是,店内商品均已极其显眼的Supreme NYC标志进行设计,但是在商品标签上印的品牌名却是TOMAS MAIER(托马斯迈尔)或OXUS。制造商均为广州市庚寅商贸有限公司。
Sepreme NYC旅行箱 时代财经摄
中国裁判文书网显示,2019年,广州市庚寅商贸有限公司与春态公司、白武士公司一起,被美国潮牌Supreme商标持有者章节四公司起诉,并索赔1亿元。
章节四公司认为春态公司、白武士公司、庚寅公司的实际控制人操纵他人注册美纽有限公司,并从美纽有限公司获取了第17075841号“SupremeNYC商标”的使用授权,开展了SupremeNYC品牌的运营,生产、销售了大量带有“Supreme”、“Supreme及图标识”的箱包仿冒产品,构成不正当竞争,严重侵害章节四公司合法权益,目前时代财经查看该商标状态,已宣告无效。
让薇娅“翻车”的授权商联名服务费一年超百万
除了产品本身,美国潮牌Supreme在世界范围内大火离不开它的各种“奇葩”联名,比如和奥利奥推出的联名饼干、与《纽约邮报》的联名报纸、与电器品牌SMEG的联名冰箱……“万物皆可Supreme”本是对Supreme品牌联名精神的概括,但也让一部分人看到了“商机”。
今年5月,“带货一姐”薇娅在一款GUZI与Supreme联名的挂脖电风扇产品上“翻了车”,这款电风扇产品制造商GUZI联名的是四川速普锐品牌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旗下的Supreme,北京潮品品牌管理有限公司持有该公司99.9%的股份,两公司法定代表人均为解宜鑫。
图片来源:该公司联名合作书内页截图
天眼查显示,北京潮品品牌管理有限公司共申请了6个与Supreme有关的商标,2个等待实质审查,4个商标状态为申请中,涵盖啤酒硬料、餐饮住宿、灯具空调、广告销售等分类范围。值得注意的是,解宜鑫担任法定代表人的另一家名为广州中研制药有限责任公司,从2017年7月至今共申请了43个与Supreme有关的商标,其中部分商标已宣告无效。
“按照去年的标准,年销售额不低于1000万。”时代财经从四川速普锐品牌管理有限公司指定运营中心范星文化传媒(广州)有限公司内部人士获悉,薇娅卖的GUZI与Supreme的联名产品正出自他们之手,其他联名案例还有Supreme与VTV电子烟、台湾奶茶品牌TEA 18等。
图片来源:该公司联名合作书内页截图
在该内部人士给出的资料中,还提及了与中粮集团长城酒业合作联名的起泡酒产品和与长盈精密合作生产的“Supreme×NRN”口罩。时代财经咨询天猫长城葡萄酒官方旗舰店,客服表示未听过该产品,其他渠道则不清楚;而“Supreme×NRN”联名口罩产品,在淘宝平台搜索有售,在其中一家店铺,白色3个装售价为104.54元。
图片来源:该公司联名合作书内页截图
“我们的Supreme品牌,在美国的公司叫至高无上品牌管理有限公司,被授权的中国公司有两个,四川公司主要做联名,北京公司主要负责Supreme线下渠道为主的项目,大多数产品都不是自己经营,都是和品牌方联名合作的。”该名内部人士告诉时代财经,除了服装、箱包、滑板这些品类,其他都可以做联名,“万物皆可Supreme”。
“合作产品一般是3-8款,我们需要审核联名产品的销售计划,月销售额大概要在80万-100万。”根据该名内部人士所说,联名的门槛并不低,此外,品牌授权方还将根据具体产品的利润率约定联名产品销售额5%到30%的抽成比例,也就是品牌服务费,这一费用一年约100万到150万。
尽管他对时代财经强调,他们的Supreme和1994年创立的美国潮牌Supreme品牌不是同一个,但是在其随后发送的数十份材料中,却引用了多个与美国潮牌Supreme相关的数据、产品图片和联名案例,弱化了自己品牌的来源和品牌影响力。
当时代财经提及关于薇娅带货GUZI与该公司合作的联名产品翻车事件的担忧时,该名内部人士给出了如下建议:“因头部主播他们本身就有一大批黑粉,中国也有一大批对Supreme认知一知半解的潮人博主,章节四公司的Supreme没有机会进入中国,同时他们也看不上中国市场。所以我们不建议找头部主播合作,他们的合作条件是极端苛刻的,中小企业根本搞不定他们。”
“凉茶不仅仅王老吉,还有加多宝、和其正,他们也都是正宗凉茶。”他说。
中国的Supreme山寨故事还能一路狂奔?
像Supreme Italia一样大张旗鼓宣扬山寨文化的企业毕竟是少数,而正牌Supreme也正在不断加大在中国的维权力度。
中国裁判文书网显示,近年美国潮牌Supreme商标产权所归属的章节四公司在中国的大部分维权都迎来了好的结果,有些诉争商标被宣告无效,还有些不法商家则被判高额罚款。
但值得关注的是,即便商标被判无效,也并不意味着企业生产销售的停止。
“一般来说,商标被宣告无效后,继续生产、销售使用了该商标的产品,并不必然违法,因为未注册的商标也是允许被使用的。但是,如果商标被宣告无效是由于其注册是基于恶意抢注或其他不正当手段取得,那么意味着该商标的使用行为有可能侵犯到相同或近似商标持有人的合法权益,可能构成违法。”广东广信君达律师事务所知识产权律师李浩对时代财经解释到。
除了山寨产品,山寨联名行为又该如何规范?
品牌方究竟知不知道与自己联名的Supreme是山寨?生产发售联名产品,品牌方是无意之举,还是故意为之?这些问题在三星、薇娅等众多和Supreme有关的“翻车”事件中,一直是大众争议的焦点。
李浩指出,如果在联名合作活动中,联名活动参与方因误认为其联名的Supreme商标是另一个经营者持有的Supreme商标,即重大误解而签订相关合作合同,或者提供Supreme商标使用授权的一方在签订或履行联名合作相关合同过程中存在欺诈,则误解方或被欺诈方有权在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之日起一年内请求法院或合同约定的仲裁机构撤销相关联名合作合同,并有权要求返还财产及赔偿损失。
另外,如果参与商标联名活动的经营者,明知其联名的商标系模仿、抄袭他人在相同或近似商品服务类别下的注册商标或未注册驰名商标而来,即一般消费者通常所说的“山寨品牌”,仍然生产、销售使用了该商标的产品,则容易导致消费者对相关产品的混淆误认,该行为确实涉嫌欺骗消费者。
李浩对时代财经强调,这种情况下,如对消费者的欺骗行为达到欺诈的程度,则消费者有权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要求实施欺诈的经营者退货退款,同时有权获得相当于所受损失的三倍赔偿。
者 | 李果
编辑 |
你可能还记得深圳有一家在商标上花了小心思的“山寨”Supreme服装店,而最近深圳又开了一家新“Supreme”店——而且还是一家奶茶店。
7月16日,深圳海岸城保利文化广场开出了一间名为Supreme tea的饮品店。白色的门头配上红底白字的招牌,让它很容易能从周边诸如卤味店“卤人甲”、糕点店“汤姆大师傅”一类的店中“脱颖而出”。
而进到店里,红色系的空间布置主题、墙面上挂满的各种滑板,随处可见的“Supreme”字样,都让人不能忽略这是一家有“Supreme基因”的奶茶店。如果买上一杯饮品,从小票上可以读到这样一段话:
Supreme作为美国街头文化的缩影,潮流艺术的代名词,寓意至高无上。而tea则源于中国源远流长的茶道文化,是中国精神的一种物质载体,更是懂得如何放慢生活的轻奢体验。
Supreme tea旨在以源自美国街头的纯粹奶昔让每一位消费者感受生活中的美好,回味属于自己的小幸福。
从菜单看,这家店的主要产品包括奶昔、咖啡、珍珠奶茶、果茶等。从售价看,Supreme tea的产品定价与喜茶一类的新式茶饮品牌趋同,最贵的“爆炸奶昔”系列售价为38元/杯。咖啡和果茶产品售价较低,单杯价格在20元上下。
这家店开业的两周里,多数时间,前往店铺都需要排队。这其中有一部分消费者是冲着“Supreme”的名声而去。毕竟在深圳的不少本地生活公众号中,这家店都被冠以“2019年茶饮黑马”、“Supreme跨界在深圳的第1家门店”之类的名头。
可也有不少人提出了疑问:这家店真的得到了美国纽约Supreme的授权吗?
在此之前,Supreme在中国已遇到多次商标侵权问题。除了之前提到的山寨Supreme NYC深圳海岸城店,意大利Supreme在上海淮海路开出的品牌店也曾经引发热议。
而这家奶茶店也的确存在着一些疑点。其中最显见的是Supreme的饮品塑封物料印着的还是类似Supreme与Louis Vuitton推出联名合作时的花样。且不说这个印花的真假,按照行业惯例和法律常识,Supreme tea如果能合法使用这款联名图样,除了Supreme的授权,它还需要得到Louis Vuitton的认可,活着至少需要得到一个额外的联名花样的授权。
另一个疑点是,界面时尚通过天眼查查询得知,Supreme tea的注册商标属于“武汉渠道连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而这家公司存在抢注海外潮牌商标,并以此进行虚假品牌和产品宣传的可能。
该公司目前可查询到的商标注册信息有73条。除了将潮牌Supreme商标与奶茶杯混合的Supreme tea商标,该公司还注册有包括OFF-WHITE Tea、HIPANDA Tea等属于43类-餐饮住宿分类的商标,以及包括方便食品、广告销售、服装鞋帽等多个品类的Supreme、Supreme tea等关联商标。
而且值得注意的是,Supreme tea正在全国范围内招募加盟商。界面时尚通过一个疑似其全国加盟招商官网的网站,咨询了一位名为“Supreme tea总部招商”的在线客服,得到该品牌的确为正版Supreme授权品牌的答复,并被告知可在登记联系电话或微信后,得到包括授权证书、意向加盟地区加盟资料、优惠政策、报价、利润、投资额等详细加盟资料。
搜狐号、Tom.com等多个平台发布的一篇稿件提及,截止7月16日深圳店开业前,“Supreme跨界品牌Supreme Tea对外宣传已签约80家区域合伙人,并计划发力供应链建设,将品牌的销售渠道扩宽至200城。”这种扩张速度和规模,也与Supreme一贯为人熟知的控制稀缺性的发展策略不相符。
界面时尚拨打Supreme tea在店铺公开的“全球客服热线”,以及深圳海岸城店大众点评页面预留的联系电话,想就上述疑点进行求证,但截至发稿均未能接通。而Supreme Tea的官网目前也无法正常打开。
而据Supreme公司代表表示,此事与正版Supreme无关,是假货。
Supreme跨界茶饮创办Supreme tea子品牌,这是Supreme首次跨界,从服装跨界餐饮…”
“1994年,Supreme 诞生于美国纽约曼哈顿,至今已经成立25周年,擅长跨界联名。中国制茶、饮茶的文化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此次美国街头文化与中国茶饮文化的碰撞交融会有怎样的火花?”
< class="pgc-img">>看到这些激情澎湃的商业宣传语,是不是想马上加入他们,小赚一个亿?
来自长沙的付某可因此次加盟“赔了夫人又折兵”。
案情简介
2019年8月初,付某在网上看到某高公司的官方网站有大量关于美国supreme公司跨界奶茶的宣传资料,遂想进行加盟合作。在与某高公司的工作人员取得联系后,付某到某高公司进行实地考察。某高公司接待人员告诉付某,其公司为美国合资公司,并向付某出示美国supreme公司的授权证书及视频。
随后,付某与某高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约定某高公司授权付某使用“supreme tea”标识,并为其提供指导培训服务,为此付某需要支付加盟费等相关费用。
为证明该品牌为美国supreme联名合作奶茶,双方还签订了附属合同,合同中某高公司承诺如果因品牌未授权等原因发生纠纷,将向付某进行赔偿。
< class="pgc-img">>合同签订后,付某向某高公司支付了加盟费用150000元、材料款46933元、软包装费12550元和物料款2457元。
由于疫情原因,某高公司从2020年春节假期至4月仍未开业。付某联系某高公司数名工作人员均未得到回复,并发现某高公司当初提供的授权证书系伪造的,美国supreme并未授权某高公司,遂提起诉讼。
原告付某:
我选择与某高公司进行合作,是想要加盟supreme品牌经营奶茶店。某高公司向我提供的授权证书系伪造的,属于欺诈行为。
我要求撤销加盟协议,被告返还加盟费并赔偿损失。
被告某高公司:
虽然我方目前尚未取得商标权利,但涉案合作协议书并未约定我方必须提供商标授权,且我方已取得“Supreme tea”作品著作权授权,系合法经营该品牌。
我方是否进行特许经营备案,不影响涉案合同的履行。付某的店铺实际营业,并已使用我方的培训内容、产品技术,涉案合同实际履行。
我方认为涉案合同应当继续履行,我方不存在违约或欺诈行为,不应当退款。
法官审判
从原告与被告签订的协议内容看,被告授权原告在约定范围开设“Supreme tea”餐饮店,对原告提供开店管理咨询、项目技术培训、开店设备供应、运营服务等,原告有权使用“Supreme tea”标识,原告需向被告支付费用后才获得被告的指导培训服务并取得“Supreme tea”标识的使用许可,经营售卖“Supreme tea”品牌餐饮。
上述合同条款符合特许经营的法律特征,故双方签订的《合作服务协议书》性质上属于特许经营合同。
< class="pgc-img">>本案中,根据原告提交的微信聊天记录、授权函、网页截图、被告经营场所的宣传照片等证据显示,被告对涉案的“Supreme tea”品牌宣传为“潮牌跨界、美国元素”,被告宣传自身为“中美合资的企业、由美国某高控股公司控股”等内容。
以上证据证明被告在“Supreme tea”项目的宣传中,多次突出强调其经营资源、权利来源于美国相关权利人的事实。但被告无法就其经营资源源自美国相关权利人进行举证。
对于被告提供给原告的授权函,并非原件,也未能就授权函上授权方的主体资料、授权方已将“Supreme tea”项目标识许可给被告使用及被告有再授权第三人使用的权利等进行举证说明。
现原告主张其基于被告关于美国潮牌“Supreme”跨界奶茶的宣传内容而加入到被告的经营体系,且结合本案原告加盟形式虽为“单店使用服务”,交纳的合同款项却高达150000元等事实,对原告系基于上述理由进而选择被告进行加盟合作的主张予以采信。
< class="pgc-img">>(某高公司在宣传中使用的标识)
根据被告提交的著作权授权情况,被告未能举证证明其在我国取得“Supreme tea”相关商标权利,且未证实其已将上述关系到特许经营实质内容的信息告知或明示原告,被告及其工作人员的宣传及提供的相关资料构成特许经营合同中特许经营资源的欺诈行为。
现原告以其签订的涉案《合作服务协议书》是基于被告对于经营资源的欺诈行为,作出的非真实意思表示为由,主张撤销合同的诉讼请求合理,予以支持。
综合考虑原告经营期间、合同约定履行期限等实际情况,结合双方实际履约期限及双方的过错程度,白云法院作出一审判决:撤销双方签订的《合作服务协议书》,被告返还原告合同款及赔偿损失共计160000元。
某高公司不服一审判决提起上诉,广州知识产权法院二审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 class="pgc-img">>商业特许经营合同小知识(一)
随着网红经济的盛行,加盟网红品牌成为许多经营者生财致富的重要选择。一方面,网红品牌较高的社会辨识度与顾客忠诚度给了经营者投资信心;另一方面,其成熟的经营管理模式与营销策略也为经营者降低了经营门槛及成本。
可以说,以加盟方式来开店创业,已不知不觉成为当下很多人希望降低创业失败风险的一大选择。由此,有关加盟的特许经营合同纠纷案件也日渐增多。
< class="pgc-img">>今天,先来向大家介绍特许经营合同纠纷案件的两大显著特点:
从当事人主体来看,原告绝大多数为被特许人。在特许经营合同关系中,存在特许人与被特许人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情形,被特许人对特许人的经营权、商标等经营资源的权属、收益信息等缺乏了解,易被一些别有用心的特许人加以利用。投资者在特许人强大的宣传营销攻势下易于冲动签约,而冷静后常产生终止合同关系的想法。一旦双方就终止合同沟通不成,被特许人往往诉至法院。
另外,也存在少部分特许人作为原告的案件,常见原因为双方合同已经到期终止,被特许人仍继续使用特许资源,因而引发诉讼,特许人起诉主张被特许人立即停止使用并交纳超期使用的费用。
从所涉领域来看,加盟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普遍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紧密关联,并多发于餐饮、物流、服饰、酒店管理等诸多行业。
在这些特许经营合同纠纷案件中,最常见的是网红奶茶店加盟,其受众多为街头年轻消费者群体,且此类网红店铺经营成本低、技术要求不高、具有一定知名度、投资见效快,故成为了当今中小投资者起步创业的重要选择。
来源:广州市白云区人民法院
图片:白云法院、网络
供稿:民三庭 邹宇婷 温翠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