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天,一个#中国哪个小县城名字最好听#的热搜在微博上火了。
无数网友在话题下面纷纷留言,写下自己心目中最动听的名字和最美的地方。可能不一定是县城,也可能描述不够准确,但却反映出网友对这个话题的热情,和对自己家乡的热爱。
在这里不得不得提到甘肃的地名了。
甘肃的地名,既有彰显刀光剑影中的“武功军威”,也回荡着大漠孤烟里的声声驼铃。既是一部残酷的战争史,也是一首动人的边塞诗;既有帝王将相拓土开疆的荣光,也饱含千百年来普通民众的梦想。
敦煌古城,驻守边陲,身后是无边无际的荒漠。摄影/胡文凯
甘肃,是取甘州(今张掖)、肃州(今酒泉)二地的首字而成。由于西夏曾置甘肃军司,元代设甘肃省,简称甘。
又因省境大部分在陇山(六盘山)以西,而唐代曾在此设置过陇右道,故又简称陇。
甘肃,这片神秘而多彩的土地不但孕育了风流的文人名仕,各个城市的地名,亦都有卓尔不群的来历。
甘肃平凉崆峒山,中华道教第一山。摄影/李平安
地名里的历史积淀
在甘肃,不得不提河西走廊,它是一段通往文明交汇的道路,是商旅绵延的古道,也是中西文化交融碰撞的通道。公元前138年,27岁的张骞手持汉武帝授予的符节,凿空西域,自此,河西走廊被大汉王朝所控制。据《汉书·武帝纪》,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匈奴昆邪王杀休屠王降汉,以其故地置酒泉、武威两郡。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又分置张掖、敦煌两郡。因地在黄河上游以西,故称河西四郡。
武威,是汉武帝为彰显大汉帝国军队的“武功军威”至此而得名,又称雍凉之都。
张掖,以“张国臂掖,以通西域”而得名。
酒泉,是河西走廊四郡中最早设立的郡,因“城下有金泉,其水若酒”而得名;相传霍去病曾在这里的金泉边庆功,顷御酒入泉与将士同饮,遂名酒泉。
敦煌,为盛大辉煌之意,以其广开西域,故以盛名。
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个名字连起来,大概是汉朝征战匈奴那段历史最简短生动的描述。
除了河西四郡,还有很多有着深厚历史沉淀的地名。
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时取道于此而得名。汉时为通往西域各地的门户。故址在今敦煌西北小方盘城。
焉支山,两汉时期《匈奴歌》中有载:“失我焉支山,令我妇女无颜色。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所谓“胭脂”,实际上是一种名叫“红蓝”的花朵,花开之时被整朵摘下,然后放在石钵中反复杵槌,淘去黄汁后,即成鲜艳的红色染料。故因山上盛开胭脂花得名。
位于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的文殊山,是祁连山北麓坡地的一条支脉,隋曾名昆仑山,唐又称洞庭山,后建文殊寺称今名。又传说文殊菩萨曾居此得名。
雪落文殊山。
地名里的历史故事
甘肃,是一个具有历史故事的地方。每一个地方,每一个地名,都可能隐藏着不广为人知的故事。
仇池山是传说中华夏人文始祖伏羲的诞生地和神话传说中刑天葬首的地方,也是古代氏族的发祥地,魏晋南北朝时期,自公元296年氐族首领杨茂搜在仇池山建立政权,至公元442年被南朝刘宋政权攻灭。仇池国先后存在了134年。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渭源为陇西郡所辖九县之一。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置首阳县,治今清源镇东北,属陇西郡。西魏大统十七年(公元551年)改称渭源县,以渭水发源于境内鸟鼠山而得名,为渭源郡治。
嘉峪关,因设址在嘉峪山上,故得名嘉峪关。清廷内忧外患,左宗棠就是从这里,抬棺出征,收复新疆后在嘉峪关巍峨的城楼上,亲手提字“天下第一雄关”。
嘉峪关,万里长城的西起点。摄影/李文博
宕昌,别称宕羌。宕昌最早见于郦道元《水经注》中“羌水东南六经宕昌城东”的记载。《说文解字》:“昌,美言也,从日从曰。一曰日光。”宕昌即有日光的洞屋,宕昌羌即居住在有日光洞屋的人,宕昌国就是居住在有日光洞屋的羌人建立的国家。
地名里的安定昌盛
甘肃的地名,也寄托了老百姓饱尝流离战乱之苦后,最真挚的心愿。比如定西、安宁、安定、永登、永昌、永靖、和政等。包括甘肃,甘肃的“肃”,隋时为“肃振国威,以通西域”,取意“肃静宁边”。甘肃的地名,自西汉时期霍去病打通河西走廊之后确立,大部分在数千年来保持稳定,未曾变动,沿用至今。
平凉之名,一说前秦苻坚358年攻伐凉州,取“平定凉国”之意。
北宋西夏时期,甘肃也被两国争夺,宋军收复甘肃境内的故地后,便以“安定西边”之意设定西。定西平凉与河西四郡一样,地名沿用至今,颇有大汉遗风。
兰州的安宁区、西固区,最初都是军堡,筑堡设防,抵御外侵。安宁堡,取“安宁无患、不受侵害”之意;西固在宋时为西关堡,明代重修时因其古老,改名为西古城,清代又改为西固。
兰州深安大桥,连接着西固区与安宁区。摄影/杨文杰
陇南诸县,每个都有好听的名字。康县,原名永康县,取“永宁康泰”之意;文县之名,是平定战乱后的“偃武修文”;西和县,是祈愿国家休战议和。如果把陇南的武都区、康县、文县、成县、徽县、西和县、礼县、宕昌县合起来,就是“文武成康、礼和徽昌”,巧妙地暗合上古贤王之名,也是对民情国风的期盼。
陇南宕昌县官鹅沟鹿仁村。摄影/冉创昌
白银的景泰县,期景象繁荣、国泰民安;平凉崇信县,取“尊崇信任”之意,如今这里的人们依然推诚重信;和政县,是愿政通人和。
还有“永远昌盛”的永昌县、“永远丰登”的永登县、“永远安定”的永靖县等等,都反映出甘肃人安家定国的永恒向往。
永靖县黄河三湾。摄影/叶子
地名里的神话传说
甘肃,也是一个充满想象力的地方,中国的许多上古神话传说,都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
敦煌三危山,《尚书·舜典》载“窜三苗于三危”,后在《史记》五帝篇中也有记载“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于是舜归言于帝,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在远古神话传说中,三危山是西王母与三青神鸟居住的地方。
天水素有“羲皇故里”之称,天水之名也源自“天河注水”的美丽传说。
临夏的积石山,源于《尚书·禹贡》中大禹“导河积石”的记载。相传,这里曾是大禹治水的源头。临夏,这个像是邻家少女的名字,古称河州,有“大禹导河之州”的苍远别称。
临夏积石山
平凉的崆峒山与灵台县,也留下远古时代帝王的传说。“崆峒”最早见于春秋时期成书的《尔雅》:“北戴斗极为崆峒”。《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曾“西至空桐(崆峒),登鸡头。”至于灵台,《诗经》里记载“经始灵台,经之营之。”相传这里是古密须国都邑,周文王攻占古密须国后,便在此筑台祭天,灵台因此得名。
鸟鼠山,是渭河发源地,源于古代神话中鸟鼠同穴的佳话。《禹贡·导水》:“导渭自鸟鼠同穴。”《尔雅》:“鸟鼠同穴,其鸟名。其鼠名鼵。”《山海经·西山经》有“鸟鼠同穴之山”。“鸟常在外,鼠常在内共穴而居,故山以是得名。”
渭水源头鸟鼠山。摄影/尼玛次仁
诗词里的精神寄托
甘肃的地名并不都弥漫着战争的硝烟。古代诗词歌赋中对边塞的浪漫描绘,也让甘肃的地名充满画意诗情。
西汉时设立的凉州,相当于今天的省级行政区,治所位于武威郡。狭义的凉州,是武威的另一个名字。
南北朝时期,凉州曾是“五凉京华”,“车马相交错,歌吹日纵横”。到了唐代,凉州更是全国三大经济中心之一。但在诗人眼中,凉州寄托的依然是边塞的全部想象。凉州一词不曾留下帝王将士的身影,却在众诗人的追捧下,以曲调“凉州词”顺利出圈。
《全唐诗》里以《凉州词》为题或以凉州为背景作的诗有100多首。其中,王翰借汉代之“古”抒己怀: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张掖山丹军马场,相传由霍去病始创。摄影/黄雪峰
王之涣则描绘了一幅经典的边塞风景: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城的夜色,让诗人岑参眷恋不已:
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凉州古城夜景。摄影/捕光捉影,图/图虫·创意
“出圈”的不只有凉州,还有杜甫停驻的秦州:
秦州城北寺,胜迹隗嚣宫。
苔藓山门古,丹青野殿空。
还有卢照邻的兰州(皋兰):
骝马照金鞍,转战入皋兰。
塞门风稍急,长城水正寒。
兰州五泉山是皋兰山的一部分。摄影/李琼
还有岑参的瓜州:
白发悲明镜,青春换敝裘。
君从万里使,闻已到瓜州。
始建于晋代的瓜州锁阳城遗址。摄影/蔡骁翔,图/图虫·创意
当然,还有阳关与玉门关。听一首“阳关三叠”,满是送别友人的伤感: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渭城曲》
放眼荒凉的边境,还有戍边生活里的孤寂与悲壮: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
这些美丽的名字
都有其独特的气质和美感
那是我们心中
对祖国河山的美好想象
也是我们一生永远的羁绊
你心中最美的地名又是什么?
评论区一起聊一聊吧,
还有丝绸之路自驾游护照相送哦,
带着这本诚意满满的护照
亲自探索甘肃最美地名背后的人文内涵!
参与规则:
1、在本文文末留言,说出你认为最美的地名,并说出背后所蕴含的故事或含义,微游君精选通过后,分享邀请好友为其留言点赞。
2、时间截止到4月2日12:00。
3、对留言获得30个以上点赞且排名在前3名的网友,将获得一本《丝绸之路(甘肃)自驾游护照》!
*点赞数量需过30,刷票将被取消资格。
*奖品寄送方式:快递,需自付邮费。
兰州市用户也可在工作日自取。
地址:兰州市城关区农民巷甘肃旅游大厦后院2楼。
新甘肃跨年系列策划⑥·话年俗】腊月二十三,糖瓜儿粘
今天是农历腊月二十三,是北方地区的小年,传统中国年也是从这一天拉开序幕。俗话说“二十三,糖瓜儿粘,灶君老爷要上天”,传说今天是送灶王爷上天的日子。
【新甘肃跨年系列策划·手绘福卡】小鼠闹年俗。设计手绘:王春培、郝嘉、石静瑜、王梦荻(实习)
< class="pgc-img">>说起糖瓜,总会勾起人们的童年回忆。新甘肃·每日甘肃网通讯员 何大龙 党文博/摄
在民间传说中,每家都有一位灶王爷,灶王爷会记录一家人的生活起居、善恶功过,待到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便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为了让灶王爷在玉皇大帝面前多美言几句,腊月二十三这天,每家每户都要进行祭灶的仪式,在灶王爷的画像前摆上酒水和各种祭品。
< class="pgc-img">>花型糖瓜。新甘肃·每日甘肃网通讯员 何大龙 党文博/摄
为了让灶王爷能够“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人们在祭灶的时候会摆上又甜又粘的糖瓜,希望灶王爷吃了糖瓜嘴巴就会变甜,能多讲些甜言蜜语,让一家人来年的日子更加平安顺遂。这就是腊月二十三祭灶的习俗。
< class="pgc-img">>长条型的“关东糖”。新甘肃·每日甘肃网通讯员 何大龙 党文博/摄
说到“糖瓜”,“糖瓜”又称“灶糖”、“麦芽糖”,是一种用小米和麦芽熬制成的粘性很大的糖,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
【甘肃各地特色小年民俗】
“过了小年就是年”,从今天开始,就意味着进入过年的节奏了。如今,过年的方式越来越多,但有些传统的记忆却始终未变。在甘肃很多地方,“小年”这天除了祭灶神,还有着更加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民俗。
做糖瓜——定西通渭
在定西通渭,常家河镇王庄村张庄社的糖瓜远近闻名,社里18户人祖祖辈辈都有做糖瓜的传统。糖瓜制作手艺人张书义每年立冬后就要开始制作糖瓜,一冬下来,张书义一家人白天黑夜连轴转能熬出30余锅糖瓜。做糖瓜需要的食材非常简单,主要是小米、麦芽和水,但制作工艺非常繁琐,需经过浸泡、生芽、蒸米、烧糖、发酵、铲糖、拉制等数十道工序,每道工序都得精心制作,半点不能马虎。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在通渭县常家河镇王庄村张庄社,传统手艺人张书义正在制作糖瓜。新甘肃·每日甘肃网通讯员 何大龙 党文博(摄于2019年12月)
庆阳合水县
【新年特别策划·年味儿】合水麦芽糖(来源:新甘肃客户端·陇视频)
逛灯会——兰州西固灯会
“要看灯,到西固”。早在清朝末年,每逢春节,西固区新城镇、河口镇一带就有专人以各类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为主题制作各式花灯,筹办灯会。近年来,“西固灯会”在每年的小年夜亮灯,一直持续到正月十六。30多年来,春节期间到西固赏灯,已经成为兰州乃至周边民众过年的老传统,成为人们翘首以盼的春节精神文化“大餐”。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2019年1月27日,金城西固迎春灯会全面亮灯调试。 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蒸年馍——张掖山丹
在张掖山丹县,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要祭拜灶王爷,山丹人祭灶王爷的祭品多种多样,首推窝酥子和糖花子。主要是糖花子,这个馍馍入口香甜,正合灶王爷嗜好甜食的口味,也寄托了老百姓让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届降吉祥”的美好愿望。年馍是不同于平时吃的馍。年馍一蒸,年味就来了。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图为山丹县峡口村村民李文寿一家人一起做年馍馍。新甘肃·每日甘肃网通讯员 杨桂平 摄影报道(摄于2019年1月24日)
祭火神
——酒泉市肃北蒙古族自治县
农历腊月二十三是中国传统小年,也是蒙古族传统中一年一度祭祀火神的祭火节。肃北县蒙古族群众身着传统民族服饰,准备丰盛的祭品,环绕燃烧的篝火进行祈福,祈求国泰民安、万物吉祥,祝愿生活幸福安康。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图为2018年小年夜,肃北蒙古族民众环绕燃烧旺盛的篝火进行祈福。中新网 通讯员乌仁花/摄
打铁花——临夏永靖县
在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县,每逢春节期间,就会有打铁花的表演。灼热的铁水在空中迸散,万千铁屑若一道绚丽壮观的“钢铁烟花”,打铁花的不同打法和散发出来的花样,表达了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家业兴旺红火的美好期望,寄托了镇宅辟邪、增祥瑞、保平安的良好祝愿。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图为2018年小年前夜,永靖王氏“打铁花”表演。永靖县电视台孔鹏学 罗宏宏 孔令瑞/摄
编辑整理:赵博民
来源:综合新甘肃客户端、每日甘肃网、新华网、中国新闻网、永靖县融媒体中心、人民网微博
<>.汉中面皮
面皮被誉为汉中风味小吃的“四绝”之首,它是把大米(最初用面粉)放入水中浸泡四个时辰,然后推(或打)成米浆,上笼蒸成薄薄的饼子,置于通风处降温,抹上菜籽油切成细条,调入精盐、米醋、酱油、胡椒粉、姜汁、蒜泥及红油辣椒等佐料,拌匀即可食用。也可配点萝卜丝、豆芽菜,看起来白里透红,或配以菠菜白绿相间。吃起来微辣微咸,酸香可口。自古而今,汉中人就有用面皮招待亲友的习惯。
面皮起源于秦汉时期。相传刘邦在汉中称王,命萧何修筑山河堰,粮食连年丰收。农民为改善生活,把面粉加水稀释,蒸成薄饼,切条凉拌而食,味道很美。一日,刘邦微服出访,进入百姓之家,好客的农民便以凉拌蒸饼丝条招待。刘邦边吃边称赞,问及名称,农民说不出来,刘邦听了制作方法哈哈一笑,信口说道:“此乃蒸饼也。”后来,人们改用重叠式竹笼,一次可蒸数张,而且又大又簿。切成细条,筋丝柔韧,软而不断,恰像皮条,改名“面皮”。
说起面皮,汉中还流传着一个“面皮知府”的故事。清代康熙年间,汉中人张某在河南汝阳当县官。有一年朝廷派钦差大臣到汝阳视察,张知县未备酒宴,只有家乡的面皮简单招待。钦差大人沿途吃喝,早觉胃口油腻,一尝面皮,喜之不尽。问起制作方法,张知县一一奉告。钦差回朝不久,张知县就提升为洛阳知府。人们一致猜定,很可能是一餐面皮讨得钦差心欢,美言上奏天子而升官爵。此事传回汉中,被老百姓戏称为“面皮知府”。但令人遗憾的是,北京人至今不会蒸面皮。可能是钦差大人把制作方法全忘了,即使想吃也做不出来。
然而,汉中人制作面皮的工艺越来越精。如今早由原来的面粉稀释改为大米磨浆。配料、调味更为讲究。因而,不仅居民农户、大小集镇,处处面皮飘香,近几年一些人还去西安、西宁、洛阳、北京等城市去开小吃店,专门经营“汉中面皮”。
汉中的面皮有悠久的历史。汉中凉皮主要是香在辣椒中的调料上,尤其是在辣椒油的制作上下功夫。辣椒油是凉皮(粉皮)调料中最关键的,好吃不好吃最主要取决于辣椒中的调料. 汉中的面皮有悠久的历史。汉中凉皮主要是香在辣椒中的调料上,尤其是在辣椒油的制作上下功夫。辣椒油是凉皮(粉皮)调料中最关键的,好吃不好吃最主要取决于辣椒中的调料.
2.略阳罐罐茶
< class="pgc-img">>略阳罐罐茶是陕西汉中市略阳县的传统茶点饮食,极富民族和地方特色。有水泡茶、油炒茶、面罐茶等种类,其中以面罐茶最为出名。民间曾这样说:“乡土风味罐罐茶,略阳城乡不离它;清早起来挂顶锅,柴棒树根火架大;水倒半罐放茶叶,面拌调合清油下;茴香、藿香、生姜加,边煮边调油盐茶;一人一碗放调料,腊肉、核桃,鸡蛋花;火烤干馍香又脆,肚饱心暖精神佳。”略阳古代为白马氐族的东境地,当地人食以牛、羊肉为主,经常过着游牧生活,罐罐携带方便,随时随地就可熬茶解渴充饥,有易消化耐饥作用,所以倍受青睐。现今通常是用白面加上藿香、茴香、葱头、茶叶、生姜等在面罐中用水熬成流体,倒入碗中再放上核桃仁、鸡蛋、肉丁、豆腐丁等佐料,配以酥脆的馍片食用,其味美爽口,回味悠长,且有健脾开胃,醒脑清窍的作用。熬制罐罐茶首先要准备调料,女主人在火塘里搭上炒瓢,倒上油,炒鸡蛋、核桃仁、麻花,油炸黄豆、豆腐丁、洋芋丁、腊肉丁、锅巴、瘦肉丁等等,这些都是农家的土特产,用时十分方便。备好料后,烤上馍,煨起罐罐烧茶,一个罐罐熬上茶叶、生姜、霍香、茴香、葱根、大蒜。一个罐里煮上水,倒入糊状面汤,添上熬好的茶叶、姜、霍香水,微熬20多分钟倒入碗中,看上去酽酽的、浓浓的,不糊不清,均匀成红褐色。调上香脆的调料,透着浓浓的清香。肉丁沉在碗底是第一层,鸡蛋浮在第二层,豆腐、洋芋丁浮在第三层,核桃仁、锅巴浮在第四层,表面是麻花、黄豆等为第五层,堪称略阳五层楼罐罐茶。食用时,喝了一层又一层,回味无穷。这种调料在烹制中十分考究,就象领导处理问题一样要把握好火候。否则,调料要么炸的过干,浮在表面,要么炸的不够火候,沉在碗底,就喝不出“五层楼”的感觉。
喝着爽口的茶,嚼着香脆的调料,边喝边吃烤黄的馍块,真是一种难得的享受!由于用料健胃、舒活神经、提神、增热,有一定保健作用,冬天,喝了罐罐茶一天都感觉浑身暖和。年长的山民饮茶成瘾,如有一天不喝茶,就感觉一天到晚无精打彩,恹恹欲睡,干活无力,象缺少了什么似的。姑娘小伙们饮茶后,脸上泛起红晕,青春旺盛。国务院督学专家来略阳验收九年义务教育工程时,喝了略阳罐罐茶,意犹未尽,即兴赋诗:“东西南北大鱼虾,不如略阳罐罐茶”。走出略阳的后生,常常忘不了浓浓的油茶情,当他们下了略阳的火车,第一件事就是去西街饮食摊喝久别的罐罐茶。
3.上元观红豆腐
陕西汉中市城固县上元观红豆腐以优质黄豆为原料,以卤水(当地人称之为浆水)点制豆腐,压榨后将 上元观红豆腐。豆腐切为一寸见方,恒温发酵,以食盐、花椒。大香、红叩、桂皮。良姜、砂仁等30多种调味品浸拌淹渍后晾干,再用大曲酒、辣酱调制混合入坛密封。坛体埋入地下,夏遮阳、冬保温,利用自然气温调节坛内温度,促使二次发酵,存放三年而成。外观枣红色,内呈黄色。具有松软、细腻、咸辣不出头、味尾醇厚、清香爽口、余味悠长等特点。问世百余年来一直保待传统制作工艺,质量久享声誉。基本特征
1、地域特征:上元观镇雨量充沛,水份充足,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水质独特,制作的豆腐细腻嫩自,口感香甜。制作的红豆腐外表枣红色,内呈杏黄色,味微辣、味咸,清香爽口,与独特的地域特色是分不开的。
2、原料特征:城固属亚热带地区,夏季日照长,热量充足,雨水适度,昼夜温度较大,生长的原料黄豆和中药调味品,均属绿色天然食品原料,生产的每百克红豆腐中,含蛋,白质20克,氨基酸态氮0.8克,在摄氏20度以内,可保鲜五个月以上,如在盛装红豆腐的容器中浇上少许煮沸的植物油,可保鲜1--2年。
3、工艺特征:上元观红豆腐,从豆腐的制作到红豆腐成品,从器具到工艺流程,基本是原始的传统工艺和作坊式生产,是古老的地道的民间传统工艺。
4、产品特征:上元观红豆腐,采用传统配方,用近三十种中药和调味品制成,并封闭三年之久,产品与四川、湖南、北京等地的豆腐乳、奥豆腐、卤豆腐相比更具有口感醇正,色鲜味美,入口细腻,口味悠长,健脾开胃,补钙强身,帮助消化,增进食欲,预防癌症、肠胃病等特点。
主要价值
上元观红豆腐是传统手工技艺的典型代表,它具备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文化价值。上元观红豆腐是民间作坊传统技艺制作的独具地方特色的小食品,在红豆腐六百多年的发展中,它既是劳动人民智慧结晶的反映,又是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极高的文化价值。
2、研究价值。具有“古、土、陋、俗”四大特色,它的原生态性对研究陕南消费习俗,饮食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
3、实用价值。上元观红豆腐含有人体必需的蛋白质,脂肪、钙、磷、铁、砷、钻、氨基酸态氮等多种维生素,具有健脾、补钙帮助消化,防止癌症肠胃病等特殊功能,长期食用,有极高的保健价值。
4.镇巴树花菜
镇巴特产树花菜是陕西省镇巴县的一种地方特产,它是一种灌木植物,我们采摘其鲜叶及花朵经加工而成。镇巴县人素有吃树花菜的传统习俗。该树花菜外观很不中看,但它具有一种特殊的香味,用该产品炖鲜猪肘、鸡肉或烧鱼汤等油而不腻,尤其是树花菜炖蛇肉,汤香味美,深受天下“食客”欢迎,继而镇巴树花菜成为-之货,使其价格倍增。镇巴“树花菜”植物名:省沽油.属于省沽油科.省沽油属多年生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别名水条,地方俗称树花菜、珍珠花,是我国稀有的木本油料、可食用灌木和优良的园林绿化树种。省沽油的食用和药用价值很早就被人们所认识,嫩叶、嫩梢和花蕾中粗脂肪、总氨基酸和必需氨基酸等营养成分质量分数很高,是一种纯天然绿色山野菜.其种子油脂中亚麻酸和亚油酸质量分数分别为9.08%和53.83%。具有很高的营养和保健价值,作为保健用油、食用油和化妆品的新油源,具有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
【异名】树花菜,珍珠花《救荒本草》中有记载,双蝴蝶来源《浙江天目山药植志》。
【来源】为省沽油科植物省沽油的果实或根。
【植物形态】省沽油。属落叶灌木,高达3米。复叶对生;叶柄长3~8厘米有早落性托叶;小叶3枚,椭圆形或椭圆状卵形,长13~7厘米,宽1~3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边缘细锯齿有小尖头,两面脉上疏生细毛;小叶柄极短。圆锥花序顶生;花萼5片,黄白色;花瓣5瓣,约与萼片等长,白色;雄蕊5个,心皮2个,子房被粗毛,花柱2枝。蒴果扁平,倒三角形,长约2厘米,果皮膜质,有横纹。种子圆形而扁,黄色而有光泽。花期6个月,果期7~9个月。
生于山坡路边或溪谷两旁灌丛中。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化学成分】新鲜叶含省沽油素。
【功用主治】治干咳,果实三至四钱,水煎服。治妇女产后瘀血不净,鲜根三两,加红花五钱,茜草一两,水煎,冲红糖、黄酒,早、晚饭前各服一次。
树花菜树是镇巴县特有的一种野生常绿灌木,人们采其鲜叶及花蕊加工成树花菜。树花菜属纯天然绿色食品,粗蛋白含量24.4%,口感嫩爽,煮、炒、凉拌、茶饮皆可,常食用能降血脂,对冠心病及妇女产后瘀血不净疗效显著,止干咳、益肝补肾、防癌健身,其花叶浆汁是润泽皮肤、美容保健之奇品。
5.浆水面
汉中的浆水面,其味酸,辣,清香,别具一格,相传该名是由汉高祖刘邦与臣相萧何在此吃面时所起。它一直是汉中人民喜爱的面食,浆水菜的菜以芥菜(花辣菜)为佳,白菜,芹菜也可。制作时,将菜洗净,在沸水中煮烫至蔫,取出放入瓦盆罐中,加入面汤,一至二日待菜色变为金黄即可,再用食油,精盐,加蒜苗炒熟,配以蒜花,姜末,花椒粉等佐料调好的豆腐丁,烩入炒熟的浆水菜作为潲子。浆水面条要用人工擀制,使之叶宽,条长,片薄。将煮熟的面条入碗,调上浆水菜的潲子,浇上辣椒红油,浆水面即成。它看上去红白黄相间,入口酸辣清香,回味无穷,并具有开胃之功效,是汉中的名小吃。汉中浆水面要了解浆水面首先要从浆水开始,浆水其实做起来很简单。就是用白菜叶子——松散的结不了心那种白菜叶子,放到沸水里煮开,然后将其捞出,用手捏干,或置于竹萝里面再放上一块尺寸合适的石头压干水分,放进坛罐或者大缸里,这是第一道工序;然后,再熬一盆滚烫的清面汤倒进坛罐或者大缸里面,浇上从邻居家里要来的现成浆水两碗倒入,严实的盖住,过三五天即可食用。当然,浆水是发酸的,比泡菜清淡,有清心败火的功效。菜的原料也较多,不一而论。
浆水面就是把葱花过油到稍焦时将浆水倒入炝到微沸即可舀出,然后炒一盘素韭菜做为提味的炒菜。待手工面下熟后浇上浆水,调上炒过的韭菜、油泼辣子、细盐后即可食用。
浆水面是以浆水做汤汁的一种面条。浆水面广泛流行于兰州、天水、定西、临夏等地,而以兰州的最为考究。它含有多种有益的酶,能清暑解热,增进食欲,为夏令佳品。三伏盛暑,食之,不仅能解除疲劳,恢复体力,而且对高血压、肠胃病和泌尿病有一定的疗效。
汉中市城南关的么儿拐的浆水面,其味酸,辣,清香,别具一格,相传该名是由汉高祖刘邦与臣相萧何在此吃面时所起.它一直是汉中人民喜爱的面食,浆水菜的菜以芥菜(花辣菜)为佳,白菜,芹菜也可.制作时,将菜洗净,在沸水中煮烫至蔫,取出放入瓦盆罐中,加入面汤,一至二日待菜色变为金黄即可,再用食油,精盐,加蒜苗炒熟,配以蒜花,姜末,花椒粉等佐料调好的豆腐丁,烩入炒熟的浆水菜作为潲子.浆水面条要用人工擀制,使之叶宽,条长,片薄.将煮熟的面条入碗,调上浆水菜的潲子,浇上辣椒红油,浆水面即成.它看上去红白黄相间,入口酸辣清香,回味无穷,并具有开胃之功效,是汉中的名小吃.
6.汉中米面皮子
汉中米面皮子是陕南的著名小吃。它不仅在陕南各县驰名,就是在关中地区的县市和繁华的西安古都,随处可见悬挂“汉中米面皮子”招牌的小吃摊。汉中米面皮子胜过户县秦渡镇面皮子。
汉中盆地气候湿润,水源丰富,土地肥沃,物产丰腴,盛产稻米,素有“鱼米之乡”称誉。汉中米面皮子就是以当地盛产的优质大米为原料,头天将大米淘净,浸泡磨成浆,浆不可过稠过稀,以薄糊状为宜,然后以特制的白铁皮平底圆锅盛浆,置滚水中,稍烫便熟。提出平底锅,凉水中略浸,以筷头顺锅沿一旋,反扣,一张雪白柔软的面皮子便成了。将面皮抹点熟油,叠折后用刀切成指头宽的面条。这面皮柔韧平常,入口绵软,光滑细腻,口感极佳。当然,面皮离不陪衬,一般加点黄瓜丝或滚水氽过的豆芽,豇豆,多为爽脆之物,彼此相得益彰。此外,绝少不了调料:酱油、醋、蒜泥、味精、辣椒、芥末、芝麻酱、香港、一一俱全。尤其辣椒。是最上味的调料,倘缺少了红油辣椒,便少了魂。
吃面皮不分节令,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均有做有卖,随时可得。米面皮子是汉中人待客的上等饭食。大小宾馆,上席便金樽美酒,山珍海味,决不可少一大盘面皮,而且这面皮准定最受欢迎,最先吃净的。即使那病得茶饭不思的人,也想吃碗米面皮子,开开口胃。现在,汉中米面皮子已遍布全省各地。
7.槟豆凉粉
槟豆凉粉是汉中人夏天吃凉粉消暑解渴,冬天则爱吃热凉粉,称热打铁,加上各种调料,吃了回味无穷,味口大开。凉粉是以槟豆、豌豆凉粉为上品,米凉粉次之。汉台区铺镇的槟豆凉粉更为可口。由于汉中人吃腻了凉粉,于是独出心裁变个形式,趁凉粉没有冷却之前佐料热食,便称为吃“热凉粉”。吃法比较讲究,在同一盆中的凉粉可分为两种,即块片和糊状,可任选其一,或兼而食之。
热凉粉的调料与凉粉调料迥然不同。事先要配制,熬好调料汤,把大香、花椒、胡椒等加水煮沸,再加入油盐和少量干粉,熬成稀糊。食用时不用盐、酱、醋,只要在热凉粉碗里浇上红油辣椒和调料汤就行了。味香色佳,经济实惠。尤其冬日之晨吃一碗热凉粉,顿神志清爽,一身轻松,余味无穷。
槟豆这东西外地就很难找到了,貌似汉中周遍原先的野生物,没什么人专门去种植的,当然其他的作物也可做为凉粉材料,主要淀粉多就对了。
做法
1) 准备绿豆或胡豆的淀粉。准备1个1/2杯的量杯。
2) 盛出1/2杯的淀粉到小锅里,再用同一个量杯,倒6份凉水到小锅里,也就是说,淀粉和水的比例是1:6,用什么工具来量并不重要,把比例弄好了就行。另外,关于比例,有人喜欢1:5,有人喜欢1:7。
3) 把淀粉和凉水搅开搅匀,也就是搅成水淀粉的样子。放到灶上,一边加热,一边不停地搅动,等到锅里的混合物全部变得透明,就是好了,关火。注:关于搅动,一开始水还没热的时候,可以比较慢地搅,等到开始热了的时候,就要不停地搅动。
4) 把加热完的混合物倒入一个容器里,慢慢凉却。全部凉下来的时候,就可以很容易地倒扣出来了。若是想凉得快一些,可以中间放到冰箱的冷藏室里,凉后拿出。但是,在冰箱里放久了的话,会比较硬,就不好吃了
5) 把凉好的凉粉扣出在切熟食的案板上,切成喜欢的大小,放在容器里。
8.镇巴菜豆腐
镇巴菜豆腐是陕西省汉中市镇巴县的特色小吃。菜豆腐吃起来口味清爽,不油不腻。豆腐绵甜,汤粥酸香,小菜麻辣,那种难言之妙令人回味无穷。菜豆腐是镇巴风味小吃之一,大多乡下农家妹子,都是做菜豆腐的能手。近年来城乡经济飞速发展,人们更加注重吃喝,菜豆腐不仅变为日常营养饮食,而且门店增多,供应外地游人,生意十分红火。
菜豆腐的主要原料是大豆。能否多出豆腐,浸泡大豆很有讲究。泡的时间长了不行,短了也不行。最好把握在四个钟头左右。如果是家庭自做自吃,可用小手磨磨成豆浆;如果需要供应食客,需求量大,就用打浆机,比较节省时间,但质量稍差。磨成的豆浆需用精箩过滤一下,将豆渣清除。也可用豆腐口袋揉捏,以免浪费浆汁而少出豆腐。入锅烧煮是个关键,待豆浆浮在水面上的“肥皂泡”慢慢向上蹿时,就要用勺子搅一搅,连续反复几次。片刻后豆浆就煮沸了,马上停火。最好用温度计测试一下,待降至七十度左右开始用酸浆水慢慢掺入,称为点豆腐。此举不能心急,欲速则不达。点浆的速度慢,豆腐才显嫩白。假若点过数次后的“浆”清了,就可将指甲盖般的豆花舀入筲箕中让它北凝结成团,再适当地压一压,挤掉过多的浆汁,豆腐便成功了。这时,再将淘净的大米倒进清浆里,煮得大米伸腰时,倒入块状的豆腐,加点小白菜或浆水菜、韭菜之类,就成为名副其实的菜豆腐了。吃这种饮食,一般不佐菜,只需配点豆瓣酱、青辣椒、鲜芫荽(香菜)即可。吃起来酸溜溜,辣乎乎,甜丝丝,极合口胃,老少咸宜。由于菜豆腐容易消化,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是比较理想的膳食,现今已登大雅之堂,走进豪华宴席之中。当人们吃得油腻、倒胃之际,捧一碗别有风味的菜豆腐,真有飘飘欲仙之感!
9.核桃馍
核桃馍是宁强县的著名风味小吃,小如瓷盖,色泽金黄,香味浓郁,油酥可口,耐储存,放置数日也不变色味。王家核桃馍已有百余年历史。传说清末八国联军攻破津京,慈禧太后携光绪帝逃到西安避难,地方官曾将此馍作贡品进陈御用。宁强著名风味小吃“王家核桃馍”,此馍小如瓷盖,色橙黄,味浓郁,人口香酥,尤难得者为放置累日逾旬色味如初。在漫长的岁月里,留下一些有关王家核桃馍的趣闻轶事。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攻破津京,慈禧太后携光绪帝逃到西安避难,地方官闻讯急奔西安参朝,曾将此馍作贡品进陈御用。此事一经传开,这馍在群众中骤然身价百倍。王家馍铺历史悠久,起初,掌案师傅姓王名培录,生于清同治五年(1866),十一二岁就在其父王文选身边学艺。文选的师傅也姓王,清乾嘉间人,开设的铺子叫“福兴老号”,专门精制各种烧饼,兼营满、汉糕点,在本县食品业中,名噪一时,文选于嘉庆年间至“福兴老号”当学徒,其师因无子嗣,平日看轻精干,料定日后必能承业自主,临终前遂将这个铺子的招牌授给文选继续使用。溯自“福兴老号”从乾隆时代问世,至1949年解放,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
文选、培录父子两代,一脉相承,专门精制各种烧饼及满、汉糕点,独具特色,传至现在,惟“核桃馍”秀中之秀,独放异彩。
10.汉中醪糟
汉中人非常喜爱醪糟。汉中市知名书法家徐永基先生说,不仅过年过节必定要自己做了吃,平时也有做了吃的。特别在汉中坝子,以水稻为主的地区,老百姓都要用一块地专门种酒米,以备做醪糟之用。公社化那时,不能自己种,也要设法兑换一点,至少春节时是非做醪糟不可的。万不得已,用大包谷糁子也要做。妇女临产时,家里必定做醪糟,因为吃鸡蛋醪糟对产妇极富营养。红白喜事,盖房上梁,也要有醪糟招待客人。制作时一样先将酒米蒸至八成熟,一样拌以酒曲,一样晾到温凉时入罐,一样用被子盖起来,冬季须放在火炉旁。不同的酒曲与用量的多少,以及制作过程中的温度,决定了醪糟的酸甜度。总以甜中略带点酸为好。吃时除可打鸡蛋花或荷包蛋外,还有许多独特的方法:一是泡了麻花吃;二是把柿饼撕开,投入醪糟汤,一同煮好了吃;三是将核桃仁切碎。拌猪油,与醪糟一起煮着吃;夏天吃凉水醪糟,一勺子醪糟,加些冷水,喝起来打心里感到凉快,一天的暑气都消除掉了。醪糟也是一种酒,不过味较淡,一般不会醉人。但若吃得太多,而又是吃那不经加水煮制的醪糟醅子,醉了时会更深沉,更难醒。明人李实在《蜀语》中说:"不去滓酒日醪糟,以熟糯米为之,故不去糟,即古之醪醴、投醪。"《庄子·盗跖》和《后汉书》中都有关于醪糟的记载,可见确实历史久远,秦汉已经有之。
原料配方:上等江米5000克酒曲50克
制作方法:
1.把糯米5000克用清水淘洗干净,泡1小时后,倒入筲箕内沥干。
2.在蒸笼内铺好纱布,把沥干的江米倒在上面,用旺火蒸1小时后,倒入盆内,用电扇把米温吹降到20℃-40℃时,再将适量的凉开水倒入盆内,用手拌匀。将酒曲研成粉末放入盆内,再一次拌匀。
3.将拌匀的糯米倒入缸内,用手在中间掏一个小窝,再将余下的酒曲粉末加少许凉白开水,洒在江米表面。然后用木盖把缸盖紧,用棉絮包好,放入草窝里面,3天即成醪糟。
........还有很多很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