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设计是设计学科内新兴的跨专业方向。它的设计内容是多维度的,包括品尝的心理学、感觉的美学、材料科学,以及可持续的系统性设计等,不一而足。它以食物为媒介,解决、反思社会问题。以食物为中心的设计行为,亦刻画着人类在大生态环境中的状态以及和它千丝万缕的关系。
关注人在品味食物时味觉的综合感知;从食物的创造美学中汲取灵感;从饮食文化入手描绘后现代新的生活方式,最终使设计介入可循环的食物经济,关怀永续农业。本文从以上三条线索出发,展列“+86 食物设计大赛”的参赛作品,同时配以部分国内外相关实践案例,综合呈现“以食物为中心的设计”及其系统性、未来性和它的社会意义。
设计的形式衍生拓展在不同领域,常见的有产品设计、演出和活动策划,以及新材料研发。它们不约而同地折射出历史演化中食物烹饪与品尝的文化、人们的社会关系与互动。产品设计的落地可以是通过食器的再设计,改善烹制过程或食物口感,也可以是对新饮食方式的研发,甚至是对新食物商业形态的策划。演出和活动策划包括当下非常受喜欢的快闪体验店和为会议或大型活动提供的仪式性用餐体验。不论是何种设计形式,以食物为中心的设计都在自我反思下探讨食物在社会关系中的价值,映射出人们当下以及期待的生活形态。
如今更多设计师用实验的方式研发探索创新材料,用系统性思维参与更庞大的循环系统讨论。设计师以食物为媒介,用叙事的手段构建未来新的可持续的生活方式。设计师们不再只关注于生产和产品,他们肩负眺望大生态体系的使命,体恤各类社会角色,并在重塑人的社会价值中找到了新的方向。
1
案例1 《米的节奏 吃的口感》(设计:李卓欣;指导老师:张欣琦、段丽莎,广州美术学院)
在这份设计课程作品中,学生用米粒为元素制造不同形态的米团,并配合音乐模仿饮食中的视听感受
2
案例2 《吃·爱·布达佩斯》EAT LOVE BUDAPEST(设计:马莱依·沃格赞,荷兰)
作者在多瑙河的一艘船上搭建了一个特殊的餐饮空间,船舱被白色的垂帘分隔成10 个独立的包房。吉普赛人以勺子喂食的方式,向食客提供个人记忆中的食物并讲述自己的故事。食客们看不到谁为他们服务,在完成这具有仪式感的饮食体验后,喂食者手上散发的香味和喂食者的声音便成为一种具有个人意义的记忆。通过设计,作者试图帮助两个不同族群(吉普赛和匈牙利)更好地融合与理解彼此
3
案例3 《吃什么豆腐》(“吃豆府”食物设计实验艺术项目)
笔者领衔的“吃豆府”设计团队联合食品检测师与营养师,携手四位甜点师及两位大厨,设计并组织了这场食物设计互动展览。团队打造了两个封闭的物理空间,通过新媒体技术把内部氛围实时呈现在外部影像上。参展者通过影像本能选择:冷峻理性,还是撩起食欲的芳香四溢?在冷峻理性的空间中,看不到食物的样貌,只有营养元素和制作者信息被分享在统一的白盒子上。参展者通过选择品尝之后,回答三道叩问:你认为豆腐性感吗?你将来会成为素食主义吗?你选择食物的本能和冲动是什么?豆腐作为素食主义者的主要蛋白质来源,在中文中又有晦涩的性暗指。对食物如此执着的中国人,会对植物基假肉感兴趣吗?百余人参与了这场展览并留下了他们热烈讨论的观点。这场活动旨在以豆腐创新食品为媒介,探讨人类饮食欲望为何所趋的话题
4
案例4 《今天台湾吃什么》(设计:赵薇、温江亭、邵琪雪、沈鑫、胡一琳;指导老师:丁肇辰,北京服装学院新媒体系)
这是一本集认知、绘本、故事、音频、视频于一体的童书。全书收录台湾最火的三百种小吃,用孩子的可爱笔触真实还原每种小吃的典故、发源地、做法,有浓浓的“台湾味”
5
案例5 《摊吃》(设计:高昊、易涛、张劭耕、黄文锋、李雅娟、金一凡;指导教师:张凌浩、陆一晨,江南大学)
“摊吃”是针对街边美食消费群体的探吃体验创新系统设计。设计基于地摊经济盛行的背景,将设计赋能于由地摊、店铺等组成的美食街区,创造以年轻消费群体为主的探吃新体验。整个体验系统打造“摊吃”品牌,以线上平台为核心,为消费者和商家提供服务,不仅可以促进商家间的合作共生,也可以让消费者与商家更好地了解彼此,消费者之间还可以互相推荐美食,进一步激活地摊经济。整套系统包括线上App、搭配餐具、商家端辅助产品
6
案例6 《牛格格》(设计:杨洁;指导老师:邢蓬华,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潮州牛肉火锅文化里极其注重涮牛肉的细节:不同肉的部位对应精确的时长,以达到最鲜美的口感
7
案例7 《野菜民俗活化馆》(设计:赵媛媛、鲍佳琪;指导老师:胡方、田进,中国美术学院)
现代人对于野菜的认知大多局限在饮食上,而设计师通过田野调研找到了人与野菜的另一种纽带关系——玩,即游艺民俗。设计师结合民间染指甲以及古籍记载慈禧太后做染唇纸、腮红纸的方法,设计了凤仙花染色的体验装置,以玩乐的野菜记忆给体验者带来一种新的自然认知方式
8
案例8 《豆花饮》(设计:徐溪婧、吴甜;指导老师:胡方、田进,中国美术学院)
“豆花饮”展示装置,制作的流程被有意地调整、简化。传统器具被更具说明性的直观工具取代。食客参与到制作的关键步骤,共同完成“食物秀”,互动地、体验式地展示了黄豆从食材变成饮品的过程
9
案例9 《括弧里的面》(设计:刘悦;指导老师:Prof. Luca Fois,米兰理工大学)
这是一套多感官互动装置,向使用者展示了一种结合中意面条文化的制作与食用新鲜面条的新的方法。它强调了传统工艺的价值、手作的仪式感以及在跨文化与慢食的社会语境下用心准备一盘餐的社会意义,同时也充分利用了烹饪过程中产生的直接感官愉悦。这件作品旨在向人们传达一种讯息:一次“好”的烹饪,是“好”的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10
案例10 《面团发酵肌理》(设计:郭裕进;指导老师:张欣琦、段丽莎、陈旭,广州美术学院)
作品为“CMF 与产品系统课程”的作业,以身边的食材为题材展开课程教学,在不断的实验过程中发现新的设计亮点。灵感来源于做馒头时加入酵母的面团发酵后体积膨大,用手拉扯后出现美丽又丰富的蜂窝孔洞。利用这一特性,将配好比例的面团擀成厚薄一致的片状,通过实验人为干预撕下表皮后留下的面团肌理,就是物体表面的肌理效果
11
案例11 《可以吃的塑料:海藻胶可食用复合材料的创新设计》(设计:刘思陈、钱欣妍;指导老师:胡方、田进,中国美术学院)
设计师运用海藻酸钠与钙离子反应后形成水凝胶的化学现象,不断尝试不同浓度海藻酸钠与钙离子结合后晒干获得薄膜的实验。这是在分子料理中被用来制作食物的方式,也是被海外设计师所关注的热门可持续材料。在毕业设计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们有的尝试设计整套化学反应所需的器具与人之间交互的流程,也有的尝试增加不同物质(如明胶、植物色素等)或改变晒膜的形式来影响薄膜的制成。最终她们制作出百余种不同性状的材料试片,以其立意的深度和话题的新颖获得外界关注
12
案例 12 Morphing Pasta( 设计 :陶冶等 17 名研究人员,来自浙江大学、浙大城市学院、卡内基梅隆大学和雪城大学,专业领域为材料科学、机械工程、数字制造和设计)
在美国麻省理工媒体实验室 (MIT Media Lab) Tangible Media Group 作品“变形美食”(Transformative Appetite)的研究基础上,团队着手以面为材料实现变形的概念。受乌贼与腰花烹饪时割刀的启发,研究人员使用凹槽技术改变面片两面的膨胀率,从而使它在水煮时产生形变。这一系列变形食物将材料科学、食品工程与设计结合在一起。扁平的面条可以减少包装空间,在远足时不易折断,减少了运输成本。同时也可以减少因烹饪而引起的碳排放量,因为煮熟它比管状空心面所需时间更少。这一方法同样适用于具有类似溶胀属性的材料,因此这项技术未来可能会应用在软体机器人和生物医学设备中,为食物设计和跨学科合作注入了新的灵感(图释:研究人员使用计算机仿真及厨房实验,探索不同意面及其烹饪后的变形状态,图片来自卡内基梅隆大学变形实验室)
13
案例13 Cooking Material :APeel(设计:宋悠洋,德国柏林白湖艺术大学)
APeel 试图通过材料的创新与设计革新人们的生活方式。通过生物降解材料减少浪费,打破皮革、塑料及传统纺织品的材料限制。宋悠洋专注于开发biowaste 与海藻的潜能,通过科技与设计将它转化为美学与高性能并重的环保可生物降解材料。它可以完全回收再利用,也可从容地回到大自然的永续循环中。APeel 的多样性可以满足不同行业的需求,打破单一材料特性的限制。目前作者宋悠洋获得欧盟及德国政府的创业支持,新材料APeel 被选为2021 年度最有潜力新材料,同时获得生物新材料德国设计专利
14
案例14 《肉肉狂想》(Protein Fantasy)(设计:涂蕴雯,美国加州艺术学院)
该设计项目基于“干净肉”(clean meat)的生物技术,构想了未来家庭的生活环境和食物生产方式,并且设计了未来蛋白质类食物的外观和饮食文化。希望通过这个系统的未来思辨设计去提出对工业化农业、食物以及消费主义的反思和改革。这个项目畅想了在自主农业(Food Autonomy)的背景下,人们家中拥有自给自足的智能养殖系统。她的方案名为“肉肉狂想”,是一种对“肉类” 及其生产方式进行再设计、让人们能继续享受美味肉食的可持续方法
15
案例15 PowerStation《未来蛋白城市养殖系统:东西方食虫文化活化与未来健康饮食方式的创新概念设计》(设计:傅誉煜、卞诗瑜;指导老师:胡方、田进,中国美术学院)
环境恶劣、粮食短缺等问题导致社会再也不能继续目前的食物消费。在对云南等地的食虫文化进行田野调查的同时,设计师大规模搜集了50 年后食品科技、生活方式的预测。以此为知识构架,设想了一套未来“ 城市昆虫蛋白模块垂直养殖系统”。Power Station 系统分成:中央预孵化系统、包装厂、配送、可视化养殖网点供应站及携带式可食用实体产品五个模块
16
案例16 《餐桌上的小农场》(设计:Dan Luo; 项目参与:Agusta Montt, Agnese Porazzi, Isabella Pogrebinski, Wei-jen Chen, Dan Luo,米兰工业设计学院)
本项目针对未来人类饮食习惯进行探讨,随着人口增长,城市化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土地面积更加稀少,但人们追求健康的意识不断增强。Home Grow 家庭种植的概念在未来可能成为趋势,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未来的饮食用餐习惯。针对此趋势,作品探讨了如何帮助人们在享有家庭种植的条件下,拥有更好的用餐体验
17
案例17 Rebrush(郑静蓓,瑞典隆德大学)
通过探索性和实验性的方法,将微妙的意识和柔和的情感带入原材料设计的过程中,并结合了哲学和诗意的概念。“ Rebrush”是一种可再生的厨房清洁套装,可为用户带来愉悦的清洁体验,不会影响环境。受到丝瓜这种天然和传统材料的启发,REBRUSH在其现代实用工具中探索了新的可能性
18
案例18 Freshness with GLOB(设计:赵晓玉,米兰工业设计学院)
随着少吃量、吃多种食物的趋势,塑料包装越来越多地被使用。而塑料包装的替代物在市场上的售价和表现尚有问题。Glob 是一种生物可降解包装,它透明,可保鲜,可直接打开。对于一些肉类、海鲜或其他供一人食的物品非常适用。以琼脂Agar-agar 为原材料,直接倒入食物与模具之间。琼脂干燥之后为食物提供一层保护膜,便于高效储藏、打开和丢弃
辑导读:新式茶饮凭借着其良好的口感和优秀的营销,赢得了很多年轻人的喜爱,喜茶就是其中之一。在众多奶茶品牌中,喜茶是如何脱颖而出的?本文将对其私域运营进行分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hi,我是夕萤。这是我9月初的一篇拆解,用于野生训练营拆解营,特别感谢独孤菌老哥对本文创作过程中的指导~
喝过喜茶的同学,put ur hands up!没喝过喜茶的同学,长得好看的请后台联系我,长得不好看的请打开微信 – 搜索 -「喜茶go」自己下单点一杯。
据网查资料,在今年的月31日,喜茶再次融资5亿美元,虽然一再否认上市计划消息,但从2016年到2021年到五年时间里,喜茶共获得了4轮5次的融资,估值更是已经达到了600亿,已经刷新了中国新茶饮的融资估值记录。
官方数据显示,截止到 2021 年第一季度,小程序喜茶go 的会员数量已经超过 3500 万,喜茶线上下单率占 81%。喜茶作为第一批使用小程序线上点单的企业,早已经把星爸爸远甩身后。
那么对于积累了这么多私域流量的喜茶,是怎么提高自己的私域变现的呢?
下面就从喜茶小程序「喜茶GO」来详细拆解一下,喜茶的私域营收的秘密武器。
(拆解地图奉上)
一、喜茶:明确定位,小程序高曝光!
喜茶一杯30,奈雪一杯25,茶百道一杯15,蜜雪冰城甜蜜蜜……
喜茶从出生,就定位了自己的产品和人群:走高端路线,主打年轻群体。
观察他们的门店布局不难发现,几乎大部分都在一二线城市的核心商圈或CBD写字楼。作为新茶饮界的大哥,喜茶最初打造小程序下单,只是为了缓解当时线下门店排队过爆的情况,将传统线下点单转移到线上,无疑是双赢的解决措施之一,用户侧降低了排队等待的时间成本,商家侧则积累了大量私域用户,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去延长用户的生命周期。
前段时间麦当劳的私域运营文章火遍了整个运营圈,喜茶和麦当劳一样,也大致属于“产品标准化、客单低、决策成本低、复购频次高、用户数量大、低需求强度,1对1转化ROI合不来”的产品。
这样的产品该如何通过小程序刺激自己大量的私域用户多次下单呢?
目前,喜茶公司旗下的微信小程序有两个,一个是我们经常用到的「喜茶GO」,另一个叫「喜小茶」,是喜茶的新品牌,我看了下,似乎目前也只有广东地区有。
线下的触达方式主要有:门店扫码指引、店员提示
线上的触达方式:公众号、微信搜索喜茶
在喜茶的线下店你可以发现,几乎从落地窗到墙壁、立牌,到处都是小程序下单的程序码。当你进入店面内之后,还会有店员指引你扫码下单,免去排队方便又省事儿。
而喜茶的公众号,作为微信生态里最大的品牌曝光平台,更是无处不在的提醒你:
“三点几了,饮茶先啦!”
不仅在公众号底部菜单栏入口有鲜明的「立即下单」,放在第一个位置。
在喜茶每篇推文中,都是长图下插入了小程序卡片超链接的模式,只要你对这个产品感兴趣,随点就能随下单。
而你一旦扫码点单,从微信授权的那一刻起,你就成了喜茶的大众会员,门槛极低。
而这样线上+线下多次反复出现,刺激消费的“组合拳”,不恰恰是心理学的曝光效应嘛!
(我在后期跟很多小伙伴交流的时候,发现大家对这个的理解各有不同,我认为喜茶在其他外卖平台和点单平台,并没有发力,更多想把用户沉淀在自己的小程序上,利用多曝光引导的方式,让用户习惯和喜欢用小程序点单,培养用户习惯~)
一拍大腿,接下来咱们就从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一下,喜茶小程序都“偷偷”用了什么科学手段,来进行私域用户变现的!
二、首页:疯狂的心理暗示
喜茶的首页和瑞幸、星巴克都有所不同,进入喜茶go小程序的首页,在第一屏内,除了占据1/3的新品海报轮播图,中间最醒目的位置,全部都是“购买方式”,无论是要「门店自取」,还是「外卖」,或者和好友「一起喝」。
没有任何复杂的设计,简单明了,用户自己按需分类,直接解决痛点。
对没错,喜茶要做的只有一件事,让你明白——只要你进来,你就是来下单的。
当然除此之外,喜茶也开拓了不同的消费方向,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不支持的。
想看周边?「喜茶百货」直接跳转周边购买页面。
想定团餐?「阿喜团餐」随时online,根据数量上优惠!
想送礼?「阿喜有礼」,各种面值和卡面的会员储值卡蓄势待发。
三、点单:“三部曲”
1. 稀缺心理+社会认同度+品牌权威
进入点单页面,可以发现在页面最上方,会优先匹配最近的店铺,并在此显示该店铺当前的订单与制作进度,可进行「切换门店」操作,降低因订单过多,等待时间过长或无法点单造成的流失;可以说是非常合理的资源分配。
基本上整个点单页面的布局,和传统餐饮点单页面没有太大的区别。
据网上的资料说,喜茶小程序的点单页是千人千面的,老用户和新用户左边菜单栏的排序会有差异,但目前我找了几位同事,还并没有发现这个情况。
但细看,就会感叹,喜茶真的太会了!他们把用户这点小心思拿捏的死死的!
首先,左边有个「当季限定」,并设定成了进入「点单」页面的首栏,在这一栏,我似乎就看见了四个大字“稀缺心理”!
同志们,当季啊!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啊!
这意味着啥,过了这个季节可能这个就没有了!新品可能就只上线一段时间而已啊!你不冲不亏吗?!
同样的,还有「人气必喝榜」,堪称新用户和选择困难患者福音!
接着点开详细单品,你会看到该产品超级详细的口味调配设置,并且会把推荐项用??标注出来,完全的私人订制上,又能再次降低选择困难患者和新用户的决策成本。
并且在火爆的产品详情下方,还能看到对应的好评展示。
评价区还不够,喜茶的每个单品,弹窗的右上方,还有个小小的分享按钮,点这里,你不仅可以分享给某位微信好友,还能微信「圈子」。
这样一来,用户看到就会觉得,“这么多人好评/这么多人买,跟着买肯定没错”,这不是妥妥的社会认同原理嘛!
除此之外,在左边菜单栏,不难发现有两个似乎和菜单“毫无关联”的项目:
「灵感提示」、「共同抗疫」
在这两栏里,喜茶放了自己的企业初心、原则还有一些服务特色与饮品正常现象提示,包括配合抗疫所做的工作。
不仅让用户放心,也体现了品牌的人文关怀与细节,品牌权威营销,该死,又被它掌握了!
2. 百货:品牌文化+粉丝经济
谁说新茶饮做不久!
据统计,2018年,喜茶一共推出过69次、近100种周边产品,种类涵盖美妆、服饰、生活三大类。比如说口红、衣服、帽子、音响、包、雨伞、手机壳、袜子等等。喜茶相关负责人也透露过,品牌推出周边,并不以盈利为首要目的。
实际上,推出周边产品,就是纯粹为了营销。
但目前年轻人喜欢喝的新茶饮品牌层出不穷,在面对着各式各样奶茶、果茶的竞争下,如何与年轻人建立起更强有力的品牌认知呢?
喜茶把目光放在了周边IP的打造上。
品牌文化+IP形象+粉丝经济,是从调性和用户认同度入手,进一步提升私域用户忠诚度。
除了在这个方向做的风生水起的星爸爸,雪王新出的12星座盲盒前段时间也确确实实火了一把。
但目前,我在小程序中,除了几款杯子之外,还没有看到喜茶的其他周边产品。
四、我的:互惠心理,yyds!
在常规的「我的」界面里,我发现了喜茶的新天地,这里除了有用户的个人信息之外,还有喜茶自己的用户等级和会员管理体系。
喜茶的会员分为常规「GO会员」和「星球会员」,不同的会员都会有不同的经验值等级与积分,普通会员2元积1分,星球会员1元积1分,向下取整。
积分商城作为积分出口,可以兑换无门槛的外卖券,并且所有的优惠券都是有时效的。
GO会员升级赠送的券和开通星球会员赠送的优先券和免配送券一样,都需要在限定时间段内使用,否则将会过期。
而作为用户的我们,每次都会中这样的“互惠圈套”。
尤其当你发现券马上要过期的时候,便会觉得需要立马消耗掉这张券,好像这样才不亏。
所以互惠心理在营销上,真的是永远的神!
除了互惠心理之外,我发现在最新版本的小程序里,「我的」页面里还多了一项「星球播报」,不难发现,这里的内容就是首页和订单页轮播图一直在放的上新新闻和推荐。
多次引导用户浏览、多次出现提醒用户,这里其实喜茶也用到了一个叫做“注意力偏见”的心理学小技巧
我们的看法,受我们重复的认识所影响。所以我们常常有这个结论,一个消费者越频繁地看见你的广告、消息,他越有可能从你这里产生购买。
在这样的引导下,用户会产生“不然点进去看看”——“不如尝尝看”——下单的一系列操作行为,毕竟能进入小程序,说明你已经是目标用户了,你的需求已经很明确啦~
最后,细细地拆了一下喜茶的小程序,其实除了私域变现的内容,还能发现他们很多地方的细节都做的很好。
比如外卖添加地址时,可以直接导入微信「我的地址」里的内容;
比如「百货」页面在做「猜你喜欢」类似淘宝首页的展示页;
比如「订单」页面会有更方便用户开发票、看详情、甚至左上角教用户如何分辨正版品牌的提示。无不体现了他们对私域用户的方方面面的细心程度。
作为小程序,微信的主张是“用完即走”,其实很适合作为快销品或其他产品的中间承接平台,用户不需要下载,也可以享受到产品,而企业也能收获更多自己的私域用户。
当然,除了表扬,喜茶也有很多地方还需要继续优化,比如微信生态的联动其实还是有点生硬,比如也可以开始做相关的本地化社群~
本文由 @夕萤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第 3815 期
作者 | 餐饮老板内参 孙雨
火锅开卷食材
有门店按斤称,虾滑比头还大?
2023年至今,火锅行业卷价格、卷品质、卷体验、卷加盟,千亿火锅市场竞争愈加白热化。
艾媒咨询《2024年中国火锅行业发展与消费行为监测报告》的数据显示,2023年,火锅行业市场规模达到5966亿元,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6689亿元。
而往深层挖掘,行业内卷核心在于终端消费者的需求变化。
目前主要有两大消费逻辑:一是“质价比”,即“向上趋优,向下好省”,人们对品质、性能、体验要求越来越高,让所付出的成本相对走低;二是“情价比”,消费者既要“该省省”,也在“该花花”,尤其是对能让他们有认同感和产生情绪价值的事物更舍得花钱。
如此,餐饮品牌要想从红海中脱颖而出,或是更加重视效率,为市场和顾客提供更高质价比;或是更加注重创新,向顾客传递品牌的情价比。
而餐饮核心竞争点,是要具备强大的产品创新能力,而新品高效输出和巧用爆品策略,从而让品牌在市场和顾客认知的新鲜感永远在线。站在消费者角度,他们既需要安全好吃的高品质菜品,还需要用高颜值产品来满足情绪价值和体验感。
始终保持在火锅必点前三的虾滑,在口味、造型、颜值和摆盘上都有无限可塑性,深受顾客推崇。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虾滑食品市场规模达100.6亿元,预计2026年将达173.1亿元。小红书上的虾滑相关笔记72万+。
近期,苏州一家火锅门店因一款比足球还大的虾滑出圈,吸引众多博主打卡并在小红书等社交平台分享,网友直呼"活久见!离大谱!但吃起来爽呆了。"
其实,火锅品牌在创新虾滑爆品的案例已不在少数,切切实实给门店带来营收业绩。
比如,海底捞的招牌大颗粒虾滑,主打一个货真价实,常年为店内必点推荐;吼堂老火锅推出的“五拼虾滑系列”尤其炸裂,秘制青椒味、火龙果鱼籽味、桂花茉莉味等,在虾滑颜值和口味做出独特创新;几年前,热卤品牌盛香亭推出的一米虾滑曾引起业内关注和学习。
大龙燚的一款"火焰虾豆花",采用南美白对虾肉和巴沙鱼精准配比,一口吃下去既有虾肉的鲜美又有豆花的滑嫩;珮姐对于食材味道和品质的高标准,要每一款上桌产品均是千挑万选和保证食材本真的新鲜口味,一款“墨鱼汁马蹄虾滑”汇聚了3个原产地特色,源自热带深海天然墨鱼汁的本色、来自北海的鲜甜大青虾和广西荔浦的清脆马蹄,产品口感丰富,食材健康,有虾肉的鲜嫩Q弹,又尝到粒粒马蹄的清脆。
一边儿,是火锅品牌火拼虾滑爆品;一边儿,是安井、三全、思念等巨头企业入局虾滑赛道,另据锅圈招股书显示,其青虾滑产品目前总收入超7亿元,在产品结构中占比4.5%,这意味着虾滑的消费需求越来越大。
前不久,聚焦虾滑大单品的逮虾记,获得沙利文双项认证:“中国虾滑销量第一”和“中国虾滑第一品牌”。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逮虾记的单月销售额就已经破亿,年产能上万吨,企业整体规模10亿级。
一颗虾滑,从小众单品,到百亿市场大单品,正在开启爆品突围元年。
门店年销量近400万份
单品虾滑成为盈利抓手?
2010年,虾滑开始出现且凭借高品质和好口感,受到顾客青睐,逐渐成为火锅店必备的核心食材之一。彼时主要以手打虾滑和工业成品虾滑两种组成,10余年来仍然是“有品类无品牌”。
公开资料显示,2015年,在全国约50万家火锅店中,手工虾滑与工业成品虾滑的使用比例持平,但在2020年,工业成品虾滑的使用比例高达90%,手工虾滑大幅下降至10%。
这意味着,餐饮行业对工业虾滑产品的需求大幅增加,同时对虾滑供应链提出更高要求,如何保证虾滑品控供给的稳定性、性价比,以及虾滑在门店端展示的百搭和差异化价值。
首先,虾滑在餐饮行业的可塑空间和优势巨大,它是火锅门店必不可缺的流量大单品。比如研发出不同造型和高颜值的虾滑爆品,为门店引流增量,树立品牌形象和提高影响力。
“火锅界的优衣库”熊喵来了,2023年推出的“黑金黑虎虾滑”、“滑滑姐妹花”,成为其全国门店热销爆款,便是熊喵来了和逮虾记的共创之作。据统计,仅在2023年,熊喵来了合作逮虾记的虾滑就在全国爆卖超386万份。
据了解,“黑金黑虎虾滑”是以个头壮硕的黑虎虾做成的虾滑打底,再铺上一层清脆爆珠黑鱼子酱,最后点缀上一颗金灿灿的蛋黄,高颜值外表配上营养健康的虾滑,三种食材调和后入锅,口感滑嫩,老少皆宜,契合当下的健康消费趋势,成为门店热销产品。
大龙燚、豪渝重庆火锅的虾滑也是来自逮虾记。为保证虾滑供需稳定性和性价比,逮虾记在B端虾滑产品规格以500克大包装为主,少部分基于出品速度和分量推出的120克和150克包装。
在极其内卷的火锅产业,品牌亟需个性化和差异化打造壁垒,又需要借助虾滑爆品满足顾客的质价比和情价比需求。而逮虾记通过自身产业供应链的打造,在逐渐规模化同时能够降低出品成本,从而批量快速输出质价比产品,同时为火锅品牌提供专属虾滑定制化解决方案。
其次,虾滑是餐饮百搭单品,已经不局限在火锅场景。
一方面以手打虾滑为更细分的品类,逐渐开出品牌和新店,成都的虾圆圆·手打虾滑开出近150家店、长沙的李喜欢·手工虾滑门店近160家;另一方面,虾滑+品类的产品出现在中西餐厅,比如虾滑+米线、酸辣粉、牛腩煲、冒菜、麻辣烫,虾滑狮子头、虾滑汉堡等等。
而且,虾滑是一种“鲜物”,是由对虾去头去壳去虾线,简单加工而成的生制品,营养不会流失,味道更鲜美,契合了人们渴望新鲜食材的消费需求。近年来,人们追求现炒、当季、鲜嫩、新鲜美食,现炒快餐、现包水饺、现炒家常菜、火锅对新鲜食材、原产地食材的追求意愿强烈,意味着吃调料的时代落幕,吃原料的时代已经到来。
虾肉大颗粒肉眼可见,营养价值高,口感鲜弹嫩滑,以虾滑搭配出的菜品在门店更有利润空间,提升菜品价值感和口感度的同时,有助于顾客对品牌门店提高好感度和口碑建设。同时,虾滑的制作出餐快、烹调相对简单,契合效率餐饮时代。
虾滑渗透C端市场
有用户认知才有未来
虾滑的高蛋白和低脂肪,使其正在向C端市场渗透。煎炒烹炸、涮烤煮酿,适配各种烹饪技法,成为家庭餐桌必备品。中国营养学会此前发布的2022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中,提倡人们每周至少吃两次水产品,在《2023版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中,首次提出老年人每天的蛋白质推荐量,推荐65岁以上的老年人每人每天蛋白质摄入量应占能量摄入量的15%。
逮虾记便借势发力C端市场,而第一步是要建立鲜明的品牌认知度,逮虾记面向大众传播独特的口号、符号、IP形象、色调视觉风格等;第二步是主攻虾滑零售产品,推出虾滑“95%的虾肉含量”具象化提炼,强化消费者心智。
在逮虾记CMO刘晓红看来,“逮虾记的C端产品开发思路,不是在卖虾滑,而是在卖一道菜,这道菜要省时省力、不考验厨艺、做起来特别快,还要好吃健康,我们电商爆款‘九五纯虾排’,将泥状虾滑做成饼状,只需撕开包装即可烹饪,时间从30分钟缩短至5分钟。”
随着逮虾记陆续推出的拳头产品设计和“九五纯虾排”创新产品开发,不断重塑和扩大虾滑的消费场景,从配角到主角,虾滑开启了2.0时代。“我们C端的逻辑是围绕人群和场景,让消费者5分钟吃上一顿虾滑大餐。有用户认知才有未来。”刘晓红说到。
同时,在传播路径中,逮虾记通过内容种草和口碑传播,触达C端消费者。比如,在抖音、小红书等平台广泛种草,其中“大户人家虾滑”、“虾多多多虾肉肠”等产品被选入东方甄选、李佳琦、罗永浩等百余位主播大V的直播间。
快速打透虾滑赛道
拿下行业“双第一”
B端规模化,C端做品牌,逮虾记用了三年时间,成为虾滑产业赛道的头部。逮虾记从产业供应链起步,先一步稳固大后方,方才能够做出如今的品牌势能。
其一,抢占虾滑品类先机。虾滑诞生在万亿市场的火锅赛道,而我国火锅连锁化率大约是22%,餐饮连锁化的增长空间依然很大,连锁化率越高,对供应链的需求越大。虾滑是火锅食材的实力单品,只有大赛道才能出大品牌。
逮虾记CEO翟岩涛曾说,他们最大优势在于“精”,想要短期内在饱和且竞争激烈的火锅市场杀出一条血路,就要专注一个赛道下钻到底,“窄、小、深、重”是逮虾记的四字战略方针。
得益于始终聚焦虾滑品类,逮虾记在1厘米的宽度挖出1000米深度,把虾滑从火锅食材的单品,拓展成大品类和赛道,跑出品牌,并获沙利文双认证。
其二,产业供应链思维,步步深入,重做虾滑赛道。在创业初期,逮虾记主打虾滑单品,尚未有品牌知名度,采用“直销”方式,把虾滑产品从工厂直送火锅店,既省去中间环节,又让火锅店拿到高性价比的工厂虾滑。
为快速打开市场,逮虾记在全国组建了超过200人的“特战队”,特战队一个时间周期内跑透一个片区,并将本区域内的所有火锅店登记入表,然后再逐一接触对接,了解他们是否有虾滑产品、使用什么虾滑、如何出品、菜单如何设计、有无营销推广、销售结果如何等,再通过不断深入去做转化达成合作。
据了解,逮虾记特战队最高记录,1个特战队员1天新开8家客户。这也被视为用最苦最累却最直接的方式去“打巷战”。正因如此,逮虾记稳扎稳打,赋能全国超5万家品牌门店。
其三,单厂单品,实力聚焦。2021年,逮虾记在虾资源更丰富、更优质的广西北海,斥资5亿自建88亩(约5.9万㎡)虾滑智造工厂正式投产。“只有扩大生产规模,才能让采购、生产、销售变简单,从而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才能提高。给B端和C端提供高性价比、适配多样化场景和更方便体验高品质的虾滑产品。”刘晓红表示。
据内参君了解,2024年,逮虾记将持续用原料、厂房、研发、设备、资金,根据餐饮品牌和消费者需求推出有市场高共鸣度的产品。
小结
任何品类都值得重塑,逮虾记把虾滑单品,做出了规模和品牌。
历经三年实战和布局,拿下虾滑大单品赛道的头部位置,把优质创新的虾滑爆品在短期内高效输出到门店,助力火锅赛道和餐饮行业的出餐效率提升、产品结构优化、做出品牌差异化。
也只有真正把握住时机、率先冲出的实力派选手,在赛道里面更能永葆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