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内参君为您分享的第1049期内容;新朋友点标题下蓝字或搜索微信号cylbnc关注。
“
有人说,创业要学会“用别人的钱交学费”。
套路比海深的餐饮业更应该如此,否则一不小心踏入无底洞,恐怕到死都毕不了业。
下面这位餐饮人首曝七年创业的学费清单。前人之鉴,后人之师。就让我们来看看,做餐饮要提防的“学费”有哪些。
? 餐饮老板内参 曾莉 发自北京
学费 1:定位找错对标对象
▽
水果先生创始人米登燕最初是想在水吧领域闯出一片天地,所以走的是水吧模式,2009年一口气开了12家店,但发现并不赚钱,大部分店面呈亏损状态。
米登燕跑遍市场,分析大量竞争对手的情况后,方才醒悟,他在对标上就找错了对象。
△
找准对标,才能找到自己的目标市场
水吧模式的特点是“三低一高”,即单价低、面积小、客人忠诚度低,房租高。一般水吧的产品定价在5-8元间,力求人人消费得起。
而水果先生的产品均价在25元左右,客人难以接受。而且,水吧的顾客大多是解渴需求,要求快。而水果先生的产品要求“鲜榨”,制作过程需要5分钟。
最后,米登燕总结,“从产品到模式,水吧完全不匹配水果先生的定位。”
在不断摸索中,他把目光逐渐转向星巴克。星巴克主要为顾客提供独特的“第三空间”体验。水果先生就以鲜榨果汁为核心为顾客提供健康生活方式。
学费 2:产品线试图做人人满意的“万人迷”
▽
很多餐饮人都想做人人满意的“万人迷”,于是不断增加产品,只求“总有一款你喜欢的”。
“这是个谬论。开辟再多产品线,也无法做到人人满意,且会影响出品。一款产品一月只有几次的点单率,厨师的练手次数少,很难把控出品质量。”
虽然现在这样说,但米登燕最初依然犯了迷糊。在2010年到2013年间,为了“活下来”,水果先生不断做加法,先后增加过早餐、坚果、甜点、奶茶等品类,最疯狂的时候多达13个产品线。多产品的结果是做得很累,却并不赚钱。
△
漫无目的的寻找,不如锁定一个方向
“我们提供的东西好像很多,又好像什么也没提供,13个产品完全模糊了我们是干什么的。”
于是,米登燕开始做减法,把与鲜榨果汁无关的产品全部砍掉。
然而砍产品是很痛苦的,尤其盈利产品。在2014年9月彻底取消早餐之前,早餐占其民生店日均营收的1/3,对于追求微利的民生店来说,早餐的取消意味着亏损。
尽管团队很反对,米登燕坚持砍掉,结果证明此举是对的。每日营收在5000元左右的民生店,在早餐下架后,营业额不降反升,增至6000元/天。
学费 3:选址人流量越大越好?
▽
最初水果先生选址要求是,一天早晚客流超过3000人的位置就OK。后来发现高人流不意味着高回报。“有的Shopping mall人流数量大,但质量并不高。”米登燕分析道。
例如原先在公益西桥的一家店,紧挨华联超市,早晚人流量高达6000人,但经过分析发现,这些客流目标明确,全是去超市购物的,很少会停下享受一杯纯果汁。
现在,他逐渐摸索出一套选址方法——系统调查分析。
学费 4:客户关系只求买卖关系,忽视心智关系
▽
米登燕最初认为,跟客户完成一单交易,我赚了钱,你享受了产品,咱们就没有关系了。这样做的结果是,即使跟客户有过几十单交易,品牌与客户之间依然无法建立联系,老板对自己的客户仍然一无所知。
现在,米登燕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原则,采取多项措施全面建立会员体系:
①与朋友合作研发支付系统,顾客线上点餐,就会留下消费痕迹。根据数据分析客户消费行为,建立精准用户画像,借此帮助公司进行决策。②专门设立品牌运营部,运营官方微博、微信公号,通过内容向顾客传播品牌文化、价值观,现在每篇文章的平均阅读量达到3000+。③建立水果先生的粉丝群,聚集粉丝,通过线上互动增加品牌与客户的沟通,建立更加牢固的联系。
学费 5:营销幻想花小钱办大事
▽
所谓的老板思维就是总幻想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化的利益。这无可厚非,但在营销这点上很难“美梦成真”。米登燕就曾在这上面吃了大亏。
刚步入餐饮这行,新店开张做活动,米登燕考虑更多的还是“成本”二字。“前3天8折优惠”,这是米登燕反复计算后作出的决定。
“其实这样的活动很正常,也很普遍,几乎所有老板都会这样做。但实际效果很一般。”开业前几天的生意平平,甚至一点看不出是新店开张。
几个新店的营业效果都是如此,米登燕得出一个血的教训,“开店前3天生意不行,那么这个店就永远不行了!”
后来的新店开张,米登燕变得十分土豪范儿:
① 开业前5天,所有产品6折优惠;
② 售价35元一杯的招牌产品牛油果果汁免费送出500杯(以优惠券的方式发给所在CBD的白领们,请人上门品鉴)。
花大价钱的效果也是十分喜人:活动期间日流水最高达三万八千多元,后期也逐渐稳定在两万元左右。
这让内参君想到另外一个案例:
北京曾有一家卖羊蝎子火锅的餐馆,新店开张做活动:开张前三天,上门即送一锅羊蝎子。效果很好,顾客全部带俩馒头去蹭饭了,最后还上了报纸。内参君问朋友:“那他损失那么大,应该倒了吧?”朋友回句“没有啊,活的好好的呢。人家就靠几百锅羊蝎子,让全北京人知道了他,赚大发了”。
朋友的话引人深思,营销上面与其花小钱没效果,不如干票大的一鸣惊人。
▼ 戳我,大家都在看
— 点击下列关键词,获取更多内参干货—
统筹:张琳娟|编辑:王艳艳|视觉:陈晓月
商务合作请加微信tinachenjiao
转载原创请加微信neicanmishu
< class="pgc-img">>3岁的朱海琴成立云海肴时,其实已经算是第二次创业了。
不过,朱海琴在北京后海开的第一家云海肴餐饮店,却铩羽而归,每天平均赔5、6千块钱。
与合伙人复盘之后,他们找到了问题所在。
5年之后,云海肴遍布各大城市,开了200多家直营店,成为餐饮界的巨头之一。
朱海琴是如何做到的呢?
文艺女青年,有一颗不羁的心
朱海琴说自己是一个典型的文艺女青年。
2005年,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读大一的暑假里,朱海琴干了一件特别文艺范儿的事。
为了宣传北京奥运会,7月18日至8月21日,她与其他三位校友组成“励耕车队”,开始了珠海——北京的骑行活动。
炎炎夏日,烈阳高照。
车队以骑自行车的方式,从珠海分校出发,途径广东、福建,安徽及江浙一带,再穿过山东、天津以及河北等地,最终到达北京,穿越了大半个中国。
途中,她们会在预定的定点城市及高校,进行奥运会相关知识的宣传、交流和签名活动。
这一路,行程超过3000公里。
在接受采访时,她曾说:
“人的生命是由空间和时间组成的,而空间决定了生命的质量。
第一次如此近距离接触世界,第一次为自己幼时的理想而追寻,有过兴奋,有过疲惫,有过憧憬,有过失望。但真真切切地让我有了那种18年都未曾有过的感觉。
以前觉得出行是自己的事情,这次才体会到团队的力量。
这一路走来,每天都在踏着不同的足迹,收获着不同的阅历,虽然很累,但很开心。
从后期她的创业经历可以看出,这次活动对她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
因为这次宣传活动,后来她被选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火炬手。
活动结束后,她开始走向外面的世界,在大二时,靠着敏锐的嗅觉,她开了一家甜品店。
凭借着“励耕车队”队员的名气,以及质量不俗的食品,这一次开店,她获得了成功,赚取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而且,从活动中,她体会到团队力量的无穷,并在第二次创业中,这种认知让她的云海肴转危为安。
创业:选择比努力重要
大学毕业后,她来到北京,在一家管理咨询公司上班。
可是,第一次创业带给她的甜头和充实感,让她不想再做一个朝五晚九的上班族,她特别想再开一家店。
因为手上资金有限,她开始寻找合作伙伴,并让朋友们帮忙打听哪里有店面出租。
很快,第一个合作伙伴,还在人民大学读研究生的赵晗出现。
两人通过交流,各方面都比较合拍,很快决定合作。
在考虑开什么店时,因为觉得不管是开茶馆、还是咖啡店、民宿等,风险都太大。
而民以食为天,两人一致认为开餐饮店还是靠谱一些。
可是,餐饮要想做好做大,必定要有一定的特色才行。
想到赵晗是云南人,两人商量,准备在北京开一家有云南特色的餐厅。
与此同时,有朋友给她带来北京后海有店面转让的消息。
两人又找到另外两个合作伙伴后,大家一起筹齐了启动资金,盘下后海的那家店,于2008年冬天,开了第一家云海肴餐厅。
朱海琴作为总经理,统管公司的经营和管理。
不过,理想是丰满的,现实却是骨干的。
因为错过了“十一黄金周”,北京的后海并不热闹,店里的生意惨淡,几乎可以用门可罗雀来形容。
其次,即便有生意时,却时常出现下水道堵塞、污水泛滥、水电不畅等问题。
最后,不仅没有赚钱,面对高额的房租,以及各种食材成本,每天的亏损都在5000~6000块之间。
朱海琴回忆那段时间的情形时,曾说道:“当时被打得措手不及。“
不想坐以待毙的四个合伙人开始复盘,觉得不管是选址,还是菜品以及服务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
对于这些问题,他们开始一个一个找出破解之法。
同时,他们开始坦诚地提出意见及自我批评,明确了各自的权利、义务,重新组建的结构。
后来,朱海琴说:
在创业过程中,选择比努力重要。结构效率大于运营效率。
一个小小的选择,可能就会决定你将来创业,是成功,还是失败。
而团队的精诚合作,必定能够金石为开。
< class="pgc-img">>除了做到极致,没有捷径可走
分析出问题后,他们开始解决问题。
首先,经过实地考察,于2010年,他们选择在北京中关村重新开一家云海肴。
其次,他们将自己的餐饮店进行了重新定位。
做餐饮做出品牌来的,都有自己的特色。
像海底捞以优质的服务为特色,外婆家以优惠的价格为特色,花田里以产品和食材为特色。
朱海琴认为,餐饮以吃喝为住,服务和价格终究是辅,只是加分项,故而,好产品和好食材才是王道。
因此,他们将特色不单单定位为云南菜系,而是细化到云南菜系中的某些产品和食材。
最开始,他们主打的是云南过桥米线,和野生菌。
过桥米线反响特别好,但是野生菌不仅价格高,而且受众比较窄,只有一些懂养生的人会光顾这道菜,最终退出了主打菜系。
后来,通过试菜,他们推出了云南汽锅鸡。
汽锅鸡在云南有着300多年的历史,而且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了推出大众认可的汽锅鸡,他们研发设备,对制作汽锅鸡的锅做了多次改良。
为了在口感方面做到极致,对于是用电,还是用燃气加热,他们也做了多次实验才定夺。
至于做汽锅鸡的原材料,他们选用了正宗的云南铁脚麻鸡。
这道不加一滴水,却可以吃到可口的鸡肉、喝道鲜美的鸡汤的汽锅鸡,一经推出,就一炮而红。
凭着过桥米线和汽锅鸡这两个金子招牌,云海肴打开了市场,朱海琴还推出了刀小蛮等其他系列餐饮店。
到2013年,云海肴和刀小蛮等系列扩张到近200家直营店,成为云南菜品类的第一餐饮店。
这些,都和朱海琴要做、就做到极致的高要求是分不开的。
精益求精、与时俱进
为了持续提供高品质的米线和汽锅鸡,他们前后分别开了米粉厂和养鸡场。
这些年,他们的米线热销海内外,仅2018年,就向美国出口了3吨米线,开创了米线出口的先河。
只是,爆款周期短,而且容易被模仿。
为了确保云海肴的优势和可持续发展,朱海琴制定了一系列举措:
提出爆款产品要定期更新升级,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收市的时候,所有未用完的产品都需要加盖加膜,中午的短休也是如此;
所有产品一经发现日期标签过期,主管和负责该产品的员工都将被罚款;
入职满6个月,职员可以在各个岗位轮岗学习,完成笔试和考核就能升职加薪;
执行28分钟上齐菜品,否则送28元代金券,随时可用,并且不满意菜品可以退换等。
而作为公司的领路人,为了确保自己能够与时俱进,朱海琴一直都在学习的道路上。
她会时常聆听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管理学教授,即北大国发院BiMBA商学院院长陈春花教授的课。
还被湖畔大学录取,成为湖畔大学第五期学员。
该学院是创业教父柳传志和马云、史玉柱等大佬联合创办的,旨在传授创业经验的大学。
不管是基于自身的提升,还是云海肴的佳绩,朱海琴连续几年荣誉加身:
荣获中国商界女性·商界木兰奖;
中国A股财富榜前1000名富豪之一;
被福布斯评为中国商界25位潜力女性;
被《中国企业家》评为最具影响力的30位商界女性之一。
而,云海肴也迎来了资本的青睐,完成了A轮融资。
创新变革,突围疫情
2020年初,一场疫情席卷而来。
很多行业都遇到冲击,而餐饮也更是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据恒大研究院的报告估算,仅仅在春节七天的假期里,餐饮业因为疫情而不能开业,所造成的直接损失或将超过5000亿元。
最初,朱海琴对比2003年的非典疫情,乐观地认为营业额最多下跌50%。
谁知道,事情超出预期,几天就跌至0。
为了寻求突破,她快速实施了自求措施:
先是让云海肴菜篮小程序正式上线,在疫情期间,将业务从线下转至线上;
接着,她以门店三公里范围内的小区,建立社群服务站,用现有的供应链和物流优势,帮居民采购以及送货上门,既解决了自身食材堆积危机,也让供应链活了起来;
然后,与盒马生鲜合作,让旗下员工前往盒马上班,缓解自身资金问题;
而后,她开始与美食分享互动社区豆果美食合作,直播卖菜做菜,反响出乎意料地好;
最后,开启无接触的餐厅模式,让顾客用手机点餐,机器人送到取餐点。
不得不说,朱海琴的反应够迅速,措施也非常奏效。
这一系列措施,让云海肴顺利度过了疫情最严重的几个月,得以在疫情过后,迅速翻盘。
朱海琴在混沌在学演讲时,曾说过:
“创业的关键,是将有限的志愿投放到最关键的要素上。这样才能使企业快速成长,事倍功半。”
疫情中她的反应,也说明了这一点。
大家认同她说的吗?
-END-
作者:铜豌豆
< style="">
>业是一段孤独的旅程,常常背负着比常人十倍百倍的压力,在黑暗里死磕,是一个创业者或企业家的常态。
正和岛特开设《心声》专栏,倾听企业家的心里话。第一期《心声》栏目,我们来“听”信良记董事长兼CEO李剑的故事。
李剑是中国餐饮界绕不开的传奇人物。初到北京,他住地下室,靠着心中“挣钱”的强烈欲望,把一个麻辣烫地摊干成了北京最大的企业团膳公司,年纪轻轻就过上了“富豪”生活。
暴富后,李剑染上了赌博的恶习,一夕之间败光家产、企业倒闭,还被追债。
不曾想3年后,李剑东山再起,靠着新辣道鱼火锅翻身。40岁那年,他有胆量创办信良记,死磕一只小龙虾,年销近20亿。2020年,信良记在罗永浩直播间创下单场超5000万的销售奇迹。
大起大落后,李剑对于创业和人生感悟字字珠玑、直击本质。我们整理了李剑的朋友圈分享“日记”,以飨读者。<>
作 者:李剑 信良记董事长兼CEO><>来 源:正和岛(ID:zhenghedao)><>
放弃最容易,“死磕”才有种!
作为创业老兵,我有两点感悟:一个关于欲望,另一个关于死磕。
刚来北京,我住在地下室,站在三环路天桥上,看着车水马龙,万家灯火,我的内心燃起一种欲望:我要挣钱!
这个朴素的愿望是每一个普通人努力奋斗、拼命工作的源头,我们必须重视它、正视它。佛教尚且说:“先以欲勾牵,方令入佛智”,更何况是做企业?
思利及人,创业起于“自利之心”,却败于“自私自利”的贪婪。><>
我有钱后,就开始灯红酒绿、吃喝嫖赌,最后一败涂地。细细想来,引我入魔境的何尝不是这个“欲望”呢?><>
同一个“欲”,既可以带你到高山,看风光无限,也可以引你入泥潭,万劫不复,真的是个双刃剑啊!
想做好企业,我们必须时时洞察藏在每一个人内心深处的欲望,善加利用,予以约束,才可以“上下同欲者胜”!
我是靠麻辣串起家的。
为了学习麻辣烫技术,我从大年初一到正月十五,每天到一位四川大姐的摊位上死磕,开启了第一次创业;><>
为了和老徐合作,连续8个月,我几乎周周飞成都和他“死磕”,才有了后来的新辣道;><>
为了能请到罗维仁老师给我做顾问,不下十顾茅庐的“死磕”,方有他出山助力我三年,成就新辣道;><>
为了组建“湖北小龙虾控股集团”,我连续三个月,几乎每天早上给合作伙伴发几百字短信,极力说服,才有了现在年营业额接近20亿的中国最大小龙虾集团。><>
没有死磕的精神,哪来的随便成功,再说,没有那个痛苦不堪“死磕”过程,哪有事后云淡风轻吹牛逼的资本。><>
创业这事,放弃最容易,“死磕”才有种!><>
做恶老板!严管就是厚爱
><>做企业遇到的头号难题,是如何管人和用人。
我曾经追问过一个女下属某项工作的进度,她有些拖拉,我直接发飙。她委屈地解释了几句,大概意思是手头上同时忙好几件事,但人手不够,小组就她一人。
我马上灵魂三问:“你有加班到半夜吗?”“你周末有休息了吗?”“你有想办法提高效率,穷尽一切办法吗?”><>
在她们眼里,我或许是个“恶老板”,但说了她的工作经历,你就能理解严管与厚爱,菩萨心肠与霹雳手段的意义了。
她的文化程度不高,起初只是个普通服务员,在一家企业干了十几年,才成为了一个年薪近50万的专业性人才。
什么是对员工真的好,我的理解是:><>
1.把企业搞大搞好才是最大的慈悲。为员工提供发展舞台,给他们真正的成长空间,助他们成长才是对他们好,否则都是妇人之仁。
2.给到员工有行业竞争力的工资和福利,合规合法用工,而不是天天画大饼、算小账。
1.自驱力强,不用扬鞭自奋蹄,工作态度积极主动。
2.工作能力强,有专业度,善于学习,讲究工作方法,不是蛮干傻干,工作抓重点,有逻辑性,有计划性,做时间管理大师。
最后总结一句,做企业,严管就是厚爱!><>
百亿老板,必是一个“真”人!
><>我和餐饮界的传奇人物,也是我的老大哥,西贝集团的贾总(贾国龙)见面畅聊。
><>西贝创业到今天35年,我创业28年,都属于半辈子没离开过一个行业,一门精进的第一代餐饮人,自然同感很多,总结下来有四点感悟。><>
一、我们都属于中国餐饮红利期最大的受益者。首先是在餐饮业极度匮乏的年代,创业开了餐厅,那个时候,只要胆子大点,愿意吃苦耐劳,稍微用点心,几乎都很容易赚钱。><>
我们都没有小富即安,而是有梦想、愿意奋斗,赚了钱就开店、投入组织建设、摸索着做连锁、顺势做起了不同的品牌。同时,我们又都抓住了“购物中心”崛起的红利,实现了企业的快速崛起和壮大。><>
现在我们又都紧随趋势,各种折腾搞预制菜,两个老男人的创业史,几乎就是中国餐饮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二、贾总刚从欧洲考察回来,大家都特别看好中餐未来的出海,这个自信来源于对中餐的文化、味道、丰富性的理解。><>
国外市场,无论本土餐饮,还是第一代中餐,都留下了巨大的市场空间。中国好的餐饮品牌,只要脚踏实地的建立系统能力,组织能力,向国外优秀连锁品牌学习,师夷长技以制夷,还有60亿外国人的胃等待中餐去满足,哈哈,有生之年干不完。><>
三、中餐虽然发展了30多年,但是“中餐产业化”才刚刚开始。前30年,只能算序章,是在企业家培养、职业经理人成长、优质供应商成熟等几个方面的漫长进化。><>
疫情算个转折点,就像人要起跳前的下蹲,未来,才是激动人心的“中餐产业化黄金30年”的宏大开篇,和未来比,今天的餐饮产业还是幼苗,还是早上的朝阳!><>
四、关于预制菜带来的效率革命,餐饮资本化,都认为是不可逆的趋势,与其固步自封,不如努力创新、拥抱变化!><>
中间有个小插曲,我带贾总参观我们的实验厨房,当时已经两点多了,正好研发人员在吃饭,贾总说:“饿死我了,上一个会开到一点半,赶过来没顾上吃饭,快让我也吃口。”><>
然后就坐下,都没让加新菜,就着桌上的剩菜,狼吞虎咽的干了两碗炒饭,直呼过瘾,然后继续开会聊天。><>
看来,百亿老板,必是一个“真”人!><>
“人教人教不会,事教人一教就会”
><>我直播连线了3个在餐饮界做一两年的“小白”朋友,他们都是跨行进入餐饮业,结果伤痕累累,寻求帮助的。有一个做烤串的案例特别典型,和大家分享下。><>
他在山西太原创业,两年前做了个烤肉,去年和我连过线,生意和模型一塌糊涂,亏损厉害,基本属于无药可求的状态。我当时建议他,如果实在不行就关店止损。
时隔一年,他又来直播间,说自己关店后,去学习“丰茂烤串”和“很久以前”,在柳巷(步行街)开了一个500平米的串店。><>
前2个月,因为大量低价营销,每天三四万流水;停了营销后,流水降到1万多,基本不赚钱,他一着急就上了川剧变脸等现场表演节目,并把客单价从80多降到60多元,来问我是否可以?><>
哎,一言难尽!><>
1.一个餐饮小白(新入行创业3年内)去考察个好品牌,回家就直接模仿开店,大概率是只能做到“形似而神不似”。><>
这类几十年活下来的老品牌,内功是不可能吃几次就学会的,例如,品牌的多年沉淀,原料和味道的经久不衰,企业的管理风格、内在文化、选址特点等等。><>
2.把烤串选址在太原柳巷这种外地游客为主的步行街,也是极大错误,看着熙熙攘攘的人流,有几个是“朋友聚会”这样场景下吃串的客人,正好相反,当地人一般都会认为这类步行街的品牌,不太正宗,或者人多停车难等。><>
3.开业没磨合好就大量营销,更是灾难,来的顾客要么是羊毛党,没有低价就永不再来,要么就是来了,但体验很差的顾客。可以想象小白刚开业就一天接待四五百人的服务质量。><>
4.停了营销生意不好,马上急病乱投医,上马锣鼓喧天的川剧变脸等,虽然烤串是个吃氛围的欢聚业态,但恰恰不喜欢这种又普通又特吵(朋友几乎无法聊天)的表演,店家多花钱不说,很可能把客人再伤害一遍。><>
怎么办?没法办!><>
像这类“鲁莽汉”+“不学习”(能连个线就听我的关店,但是绝不花5800听我线下讲两天怎么开店)的小白创业者,有句话也许有用,“人教人教不会,事教人一教就会!”><>
真的希望他好好总结经验教训,争取创业成功。><>
放弃很容易,但坚持很酷!
><>我和小伙伴聚餐,大家聊起我每天早上写篇小作文的习惯,坚持了快80天,都很佩服,哈哈,如果能坚持一年,写365篇,是不是很酷,如果是十年呢,岂不更酷!><>
我的人生里有很多次体验都是因为坚持而收获巨大,这让我尝到了甜头。><>
大学时代,初恋女友在其它城市,那时候还没有手机,我差不多有一年时间,每天手写一封情书。暑假见面时候,她拖出来一编织袋的书信,俩人一封一封去读,特别甜蜜,是不是很酷?><>
28岁那年人生低谷,因为讨厌自己的样子,我决定戒烟,当时我的烟龄已经快10年(高中就学坏),每天几乎要要不断火的抽三包“红塔山”。某一天,我选择戒烟,然后一根未吸坚持到今天,是不是很酷?><>
有了女儿后,我决定教她认字。因为有一句话对我影响很深,“会读书的孩子坏不到哪里去”。><>
从她2岁多能坐小板凳,一直到6岁,只要不出差,我每天早上都陪她读“三字经,弟子规”一类的书籍,后来就再没有过问过她学习,是不是很酷?><>
40岁左右的时候,我想清楚了30年后一定要高质量的生活,就决定开始健身,为了激励自己,还把一个让我有动力的图片换成屏保,此时此刻,我就在健身房待着,是不是很酷?><>
两个月前,我决定把自己的创业感言记录下来,每天写点东西,不知不觉,也写了快80篇,想想如果能写365篇,是不是也很酷?><>
><>放弃很容易,但是坚持很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