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司马庄耳羹
奶茶为蒙古高原游牧民族的日常饮品,蒙古高原是游牧民族的故乡,最正宗的就是蒙古奶茶。在大中华地区、中亚国家、印度、阿拉伯、英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区都有不同种类奶茶流行。
蒙古高原和中亚地区的奶茶未改变,当今仍然是日常饮用及待客的必备饮料。其他地区则有不同口味的奶茶,如印度奶茶以加入玛萨拉的特殊香料闻名;香港的丝袜奶茶和台湾的珍珠奶茶也独具特色。奶茶兼具牛奶和茶的双重营养,是家常美食之一,风行世界。奶茶品种包括奶茶粉、冰奶茶、热奶茶、甜奶茶、咸奶茶等。
分类
草原奶茶
蒙古族、哈萨克族等北方游牧民族做的奶茶统称草原奶茶,蒙古奶茶、新疆奶茶均属于草原奶茶。
草原奶茶是所有奶茶的鼻祖,用砖茶混合鲜奶加盐熬制而成。北方草原气候寒冷,喝热的咸奶茶可以驱寒。草原奶茶风味独特。
蒙古奶茶
蒙古高原是游牧民族的故乡,也是奶茶的发源地,最初最正宗的就是蒙古奶茶。蒙古族主要居住在蒙古国及内蒙古自治区及其毗邻的一些省、区,蒙古族牧民以食牛、羊肉及奶制品为主,粮、菜为辅。砖茶是牧民不可缺少的饮品,喝由砖茶煮成的咸奶茶,是蒙古族人们的传统饮茶习俗。在牧区,他们习惯于"一日三餐茶,一顿饭"。所以,喝咸奶茶,除了解渴外,也是补充人体营养的一种主要方法,每日清晨,主妇的第一件事就是先煮一锅咸奶茶,供全家整天享用。蒙古族喜欢喝热茶,早上,他们一边喝茶,一边吃炒米,将剩余的茶放在微火上暖着,以便随时取饮。通常一家人只在晚上放牧回家才正式用餐一次,但早、中、晚三次喝咸奶茶,一般是不可缺少的。
蒙古族喝的咸奶茶,用得多为青砖茶或黑砖茶,煮茶的器具是铁锅。煮咸奶茶时,应先把砖茶打碎,将洗净的铁锅置于火上,盛水2~3千克,烧水至刚沸腾时,加入打碎的砖茶50~80克。当水再次沸腾5分钟后,掺入牛奶,用奶量为水的五分之一左右,稍加搅动,再加入适量盐巴。等到整锅咸奶茶开始沸腾时再放少量炒米进去,才算把咸奶茶煮了,即可盛在碗中待饮。
新疆奶茶
新疆各少数民族酷爱喝奶茶并不是没有原因的。因为在牧区和高寒地区肉食较多,蔬菜很少,需要奶茶来帮助消化,这是其一;冬季寒冷,夏季干热,冬季大量饮奶茶可以迅速驱寒,夏季可以驱暑解渴,这是其二;其三,牧区人口稀少,各个居民点之间距离较远,外出放牧或办事,口渴时不容易找到饮料,离家前喝足奶茶,途中再吃些干粮,可以较长时间耐渴耐饿。
奶茶的原料是茶和牛奶或羊奶。奶茶的一般做法是:先将砖茶捣碎,放入铜壶或水锅中煮,茶烧开后,加入鲜奶,沸时不断用勺扬茶,直到茶乳充分交融,除去茶叶,加盐即成。但也有不加盐的,只将盐放在身边,根据每个人的口味放入盐量。新疆奶茶不像普通奶茶是特殊的咸口,因此大家对它的喜爱都有所不同。
在少数民族家中喝奶茶有许多讲究,客人中年纪最大的坐首席,递茶时也先递给他。你喝完第一碗奶茶,如果还想喝,则把碗放在自己面前或餐布前,主人会立即接过碗给你盛第二碗;如果不想喝了,则用双手把碗口捂一下,这表示已喝够了。如果你不懂规矩,而老是把碗摆在餐布前,好客的主人就会一直不断地为你添奶茶,直到你"求饶"时为止。当然,这只是一个玩笑,如果您确实不想再喝时,用手势表示,主人也是会理解的。
珍珠奶茶
于台湾盛行的珍珠奶茶,则于奶茶内加入粉圆,煮熟的粉圆外观乌黑晶透,遂以"珍珠"命名,另可针对自己的喜好加入各式各样的配料,调制出不同的味道。传统的英式奶茶以茶为主,只下少量的浓牛奶,杯的体积较小,一般于早餐、下午茶或晚餐后聊天时饮用。
印度奶茶
"Chai, Chai garam(茶,热茶)"你从梦中醒来,眼睛未及完全睁开,便叫住小弟,为自己要了一杯。茶装在土色的陶杯里,散发着奶香。你慢慢地喝完,环顾四周,此时的二等车厢里,几乎人手一杯茶,车窗外正闪过半池红莲一群圣牛。
所以一天二十四小时,乡村野店、繁华都市、火车上、公路边,到处都有送茶的人煮茶的摊。甚至在最简陋的旅社里,也有叫早服务,是早晨七到八点间,小弟的送茶敲门声。在印度,不管你是8岁还是80岁,只要管送茶就是小弟(Boy)。
奶茶,印地语叫Chai,发音源自广东话的茶,按中国的茶分类,当属发酵型的红茶,与中国传统红茶不同的是加工时将茶叶切碎,饮用时加奶加糖。奶茶本身也有贵贱之分:贵的称为Masala Chai,新鲜水牛奶中加入豆蔻、茴香、肉桂、丁香和胡椒等多种香料,是王公贵族们的最爱;贱的就只有单纯的奶和茶,顶多加点生姜或豆蔻调调味,是贩夫走卒们每日不可少的饮料。虽说两者口味并无天壤之别,但所加香料品种和数量的多少,决定了每家人家茶的独特味道,喝得多了,第一口就能尝出是谁的手艺。
香蕉奶茶
做法:将香蕉切片,宽约4mm,并把统一巧克力奶茶及二三片的香蕉切片放进锅中冲泡,此量为一人份。
注意:
沸腾过度容易使味道尽失。可依喜好略加些砂糖,然后淋上奶油、放入装饰用的香蕉。为了不使装饰用的香蕉马上沉入红茶中,其诀窍就是将香蕉切成薄片使之浮起来。
玫瑰奶茶
玫瑰果是野玫瑰的果实。它的维他命C的含量是柳橙的20倍,柠檬的60倍。这道玫瑰果奶茶具有提高肝脏功能的效果。适口的酸味加上蜂蜜的甜味,非常好喝。
做法:
用玫瑰果茶包泡茶;在锅中放入200CC牛奶温热,将茶倒入再加热。在奶茶快沸腾前熄火,可按个人喜好酌量加入蜂蜜。
折叠编辑本段产地
因气候的不同,烧奶茶的方式有两种,南方讲究个"拉",两个杯子间牛奶和酽茶倒来倒去,在空中拉出一道棕色弧线,以便茶乳交溶。北方则说的是"煮",将牛奶倒入锅中,煮沸后加入红茶再小火煮数分钟,加糖或盐过滤装杯。
烧茶的工具也不同,烧茶多用一口满是沸腾牛奶的大锅,和一个装煮好酽茶的大铜壶,铜壶带龙头,常画上一只竖眼和三道扛,象征主神湿婆(Shiva),有时还装饰着新鲜的茉莉花串,煮茶则简单得多,一个煤油炉加一口小铝锅,哪里都能开张。拉茶常见于印度南部、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煮茶则遍布中亚和南亚的大部分地区,西藏的甜茶也属此类。
茶原产于中国,沿着古代的丝绸之路传到印度。印度最早栽培茶树的地区是在西北部的阿萨姆,据说英国人就是从当地的部落那里学会喝茶的,由此看来,著名的英国下午茶也是印度奶茶的变种。当今世界最有名的茶产地当属大吉岭,尽管只有150多年的栽培史,其产量已占到印度总产量的25%。最好的头摘茶在国际市场上能卖到1公斤220美元,不过全世界每年销售的六万吨大吉岭茶中,真正出自大吉岭的只有一万两千吨。
中国香港
英国人喝茶学自中国,但喝法却别创一格,喜欢加入糖和奶,或者柠檬片同喝,传入香港后奶茶柠檬茶统称"西茶",以别于传统喝法的"唐茶"。英式奶茶在香港由于口味清淡,香港人并不喜欢,于是有茶餐厅老板灵机一动,在英式奶茶的基础上研制出港式奶茶,茶味浓郁,奶香悠久,风靡香港一百多年而历久不衰。
台湾地区
起源于台湾的珍珠奶茶,则于奶茶中内加入由黑砂糖等材料煮熟后外观乌黑晶透的粉圆,遂以"珍珠"命名,另可加入布丁、椰果等各式配料,调制特殊风味,深受大众喜爱,已传入世界各地,唯欧美地区仍不易见其踪影,且价格亦相对昂贵。
折叠编辑本段品尝
品尝奶茶的优劣也以茶色、香气、形态和味道四个方面进行,而且需要细细品尝,才能够体会到其味道之美。首先将奶茶吸入口中,停留几秒;享受一股清凉或热乎乎的感觉。最后再缓缓咽入喉;直抵脾胃。一杯好喝的奶茶其奶香味与茶香味搭配得非常好。而不是一入口就是满口茶味或奶味,更甚至又甜又腻,饮用时或饮用后有种糊喉咙的感觉。但凡这种口感的奶茶都不是一杯正宗的奶茶。
要熬出一壶醇香沁人的奶茶,除茶叶本身的质量好坏外,水质、火候和茶乳比重也很重要。一般说来,可口的奶茶并不是奶越多越好,应当是茶乳比例相当,既有茶的清香,又有奶的甘醇,二者偏多偏少味道都不好。还有,奶茶煮好后,应即刻饮用或盛于热水壶以备饮用,因在锅内放的时间长了,锅锈影响奶茶的色、香、味。
在多数地方喝奶茶要加少许食盐,但也有的地方不加食盐,只是把盐碟放在桌上,喜欢喝盐味的就加盐,不喜欢盐味的则不加盐。
奶茶一般在吃各种干食时当水饮用,有时单独饮用,则既解渴又耐饥,比各种现代饮料更胜一筹。牧民喝奶茶时,还要泡着吃些炒米、黄油、奶豆腐和手抓肉,这样既能温暖肚腹,抵御寒冷的侵袭,又能够帮助消化肉食,还能补充因吃不到蔬菜而缺少的维生素。所以,在牧区有一句俗
话说:"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的确,蒙古族牧民的一天就是从喝奶茶开始的。这种嗜好在蒙古族是作为一种历史文化延续至当代。当你每天早晨吃早点的时候,新老朋友拥壶而坐,一面细细品尝令人饴情清心的奶茶,品尝富有蒙古民族特点的炒米、奶油和糕点,一面谈心,论世事,喝得鼻尖冒出了汗,正是体现了俗话所说:"有茶之家何其美"的景象。假如你有机会来内蒙古自治区做客,就能在城镇招待所或宾馆茶香飘溢的食堂里,享受这种历史文化带给人们的乐趣。当然在蒙古包里就更是别有一番情趣了
几年前1元1杯的珍珠奶茶十分普及,2014年最新潮流的奶茶店,如街客、大卡司等等,成为新的潮流坐标,价格在4~20元不等。
折叠编辑本段成分
虽然奶茶和牛奶只有一个字不同,但有些奶茶中的奶却并非是牛奶,而是用植脂末代替的。植脂末的主要成分有氢化植物油、葡萄糖浆、酪朊酸钠、硅铝酸钠,而部分氢化植物油则含有反式脂肪酸。科学研究表明,反式脂肪酸的摄入量和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呈正相关。《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每日反式脂肪酸摄入量不超过2克。用植脂末做的奶茶,每300毫升(相当于中杯奶茶)中就有0.5克到2.7克的反式脂肪酸,如果长时间喝奶茶会提高患上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此外,一杯奶茶的含糖量也不容小觑。研究显示,一杯奶茶约等于一瓶可乐的含糖量,即使是低糖、去糖或无糖的奶茶,也都含有糖。《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规定"每天糖的摄入量不要超过50克,最好控制在25克以下",而正常甜度的一杯奶茶含糖量就达到了35克。
除了反式脂肪酸和糖,打造奶茶良好风味和口感的另外一个因素就是脂肪的参与,但是过量的脂肪摄入会引发肥胖,在带有奶盖的奶茶中,脂肪含量尤其高,平均为7克/100毫升。成人每日推荐摄入的脂肪小于60克,喝这样一杯奶茶相当于吃掉了两顿饭的脂肪。所以奶茶虽然好喝,但还是适量为宜。
了一些年轻朋友总结的奶茶历史,可能是不熟悉当年的情况,以至于出现一些谬误,为了让这段历史保持基本的正确,我是经历者,也是见证者,我就给大家捋一捋(有错漏之处,欢迎大家斧正)。
内地的奶茶的确源自于台湾奶茶。但1990年不可能有,因为两岸还没有正常的经贸往来。1992年“汪辜会谈”形成了“九二共识”以后(核心是两岸都只承认一个中国),这才建立了正常的关系。然后国家才有了对台胞投资的优惠政策,而台胞也在“台商协会”的引导和帮助下,加大了各种商贸和实体的投资。也才有了1996年吴伯超先生在上海开设“仙踪林”休闲餐饮店的开始。以及黄普光先生携台湾的外卖品牌“快可立”在深圳落脚,正式开始了国内堂食和外卖式奶茶的历程。
1996年是台式奶茶在国内开始的节点。一年后,“上岛咖啡”在海口正式开店营业,这也是专业咖啡以连锁经营形式在国内的开始。然后奶茶和咖啡都同时展开了开连锁式经营。当时的奶茶和咖啡品质都非常棒,全是优质的真材实料,成本不菲,当然售价也不便宜,像奶茶15元/杯,当时的杯容量是360cc。由于国人第一次接触到这样的奶茶,尤其是“珍珠奶茶”这个品名非常引人入胜,(现在大家听滥了,可能没什么感觉,甚至因其长期低端,觉得又土又low,但在当年却是非常夺人眼球,是让人忍俊不住的好品名),加上口感味道各方面都挺不错,生意非常火爆。这也很快成就了“快可立”的快速发展,市场的巨大需求之下,很多品牌也跟了上来,如“葡京小站”“休闲小站”“乐立杯”等等,那个时候的茶料爆品是“咖啡红茶”和“茉香绿茶”,茶是以60克/袋的茶料包形式出现(也有散茶,需要称重后装入煮茶袋),用不锈钢大桶泡(或煮)之后,放入奶粉(或奶精,如“奇异鸟”32A,“三花”C40)以及白砂糖,用手持打蛋器搅打溶解后,放入冰块搅均降温,再放入冰箱冷冻过后,营业员才开始售卖,当时已经有了自动封口机,牌子叫“锦泰”,是台湾产的,非常精致漂亮,一台机大概七千六百元左右。除了奶茶,奶茶店还会售卖“柠檬冰红茶”和“柠檬冰绿茶”,以及刨冰,用刨冰机刨冰之后,浇上带果肉的果酱,还有就是“炸薯条”“炸鸡翅/鸡腿”和“关东煮”。市场的火爆,飞速发展,也就有了化工原料的大规模运用,“奶精、香精、糖精”+自来水,俗称“三精一水”,也就是大家说“粉料”时代是从千禧年以后开始的,而奶茶也在这个野蛮生长的阶段跌入了低点,普遍售价为1.5~3元,最低价为0.5元/杯,可想而知用的是什么样的材料,做出的是什么样的品质。这个时期的代表是“快三秒”,当年其发展的连锁门店据说达十五万之多,创了连锁门店发展的纪录。当时盛行的是“香芋奶茶”“苹果/香蕉/芒果奶茶”等粉料(添加剂)调制的奶茶。化工添加剂大量运用使奶茶遭到了消费者的唾弃,奶茶行业也就此陷入了低谷。
而同一时期,“大卡司”连锁店在广州以同业中最好的品质开始了自救之路,这算是行业的一个亮点,没有他们这把星星之火,奶茶业也许还得在“三精一水”的泥淖里多挣扎一段时间。“大卡司”当年风靡一时的爆品是“炭烧奶茶”,也就是如今所谓“烤奶”类的“爷爷级”产品。“大卡司”在维持住了基本品质的同时,也把价格拉回到5~8元左右;这对行业来说是很重要的贡献,正是有了这样的价格,才有了利润空间,奶茶业也才能进入“广西”时代。聊国内奶茶的历史,不能不提及广西的乡亲,正是由广西乡亲们携亲带友,进行艰苦的开拓,把奶茶普及到了全国各地,把奶茶从一种项目擢升为一种产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是他们奠定了我们今天的市场格局和基础。那一时期的“大台北”“大拇指”“大口九”“街客”“街友”“七杯茶”等等是大家抬眼可见的连锁牌子。当年的小料除了粉圆,最火的当属“椰果”。除了上述全国性的,区域性的牌子也发展得挺不错,像杭州的“晓麟奶茶”“茶桔梗”、当时主打江南市场的“CoCo”(都可)、武汉的“吾饮良品”、汕头的“欧吉”、广州的“咕噜咕噜”和“58°C”、南宁的“地下铁”、贵阳的“宜北町”、昆明的“歇脚小站”等等,也都虎踞龙盘名噪一时。
除了现调奶茶之外,“康师傅”和“统一”的瓶装奶茶也铺满了全中国的角角落落,日本的“午后”也进入了中国的一二线城市。其实,论产业占比的话,瓶装奶茶才是奶茶业的大头。冲饮类的“香飘飘”也在此时冒了出来,靠着明星广告效应,开始了“绕地球ⅩX圈”的畅销之旅。
2006年,广州白云区增槎路正式成立“三一国际食品城”,这是全国规模最大,品类最全,行业度最集中的奶茶原物料市场。这意味着奶茶的原料端从散乱小开始迈入规范和专业的平台。2007年,“舞茶道”在国内率先推出了“奶盖”产品,也就是现在各种各样“奶盖”的前身,不过这个产品在当时没有大火。在此前后,咖啡的阵营也开始扩大,除“上岛”外,“老树咖啡”“名典语茶”“欧典”等也成了打卡的热门店。意大利的“illy”(意利)“lavazza”(拉瓦萨)和日本的“UCC”(悠诗诗)是最热销的咖啡豆。而奶茶方面,又崛起了“快乐柠檬”以及烘焙+奶茶的“85°C”,还有餐饮+奶茶的“一茶一坐”,厦门的“张三疯”、上海的“沪上阿姨”等等品牌。当时比较有特色产品是“快乐柠檬”的“岩盐芝士奶绿”,小料方面则有包心粉圆、芋圆、寒天、爱玉等。咖啡方面,“星巴克”在成功地进入中国大火之后,也带动了小资类咖啡市场,韩系的“漫咖啡”和“咖啡陪你”也借此在中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2012年是奶茶行业进入品质时期的重要节点,同时也是咖啡的节点,因为这一年兴起了“精品咖啡”热。“贡茶”以12~16元的价格体系成功地让奶茶回归了正常的规律,也正式拉开了行业升级的大幕。一大批追求品质,讲求经营环境的本土新品牌也破土而出,以此为标志的是出现了像“喜茶”和“奈雪の茶”这样现象级的头部品牌,紧随其后的是“1点点”“书亦”“茶百道”“古茗”“益禾堂”“快乐番薯”“桂源铺”“乐乐茶”“KOI”“gogo鲜语”“茶颜悦色”“七分甜”“伏小桃”“蜜雪冰城”等等一大批连锁品牌;新品牌的出现,不仅提升了行业产品品质,更带来了新的经营理念,引入了大数据管理,注重研发,对市场和目标受众更细分,对经营链开始进行了整合。引入了资本,有了资本的运作。在咖啡端,则出现了“瑞幸”这样的大连锁。在媒体方面,诞生了像“咖门”和“中国饮品快报”这样的专业平台,不仅对行业或品牌进行了深度分析、实时新闻、市场动态,也对资本投融资等进行了报道。后面阶段的事,大家基本也都比较熟悉,我就不再赘述。
回首过往,从早期入行,由年富力强到成了茶饮业的“老人”,感恩茶饮行业,也感恩这个伟大的时代,谢谢各位同行!!!
茶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不同文化和地区都有其独特的奶茶发展历程,但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观点:
中国起源说:
一种观点认为奶茶起源于中国的西藏地区,当地居民最早将奶和茶融合在一起饮用,形成了最早的奶茶。这一习惯随后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其他地区。
另一观点提到蒙古高原是奶茶的重要发源地,尤其是蒙古族的传统咸奶茶,使用青砖茶或黑砖茶,加入牛奶和盐巴煮制,是游牧民族的日常饮品。
印度起源说:
印度也是奶茶的一个重要起源地,尤其是在喜马拉雅地区,如马萨拉奶茶,这是一种将茶叶、香料、牛奶和糖混合的饮品,广泛存在于印度的茶文化中,并在19世纪传入英国。
英国起源说:
有观点认为奶茶起源于英国,当中国茶叶传入欧洲后,英国人开始在茶中添加奶和糖,形成了英式奶茶。港式奶茶则是在香港被英国殖民期间发展起来的,强调茶的浓郁和口感的顺滑。
从这些资料来看,奶茶可能并非单一地点起源,而是在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下独立发展或相互影响的结果。中国西藏和蒙古地区的奶茶更多保留了原始的游牧民族特色,偏重咸口和使用砖茶;印度的奶茶则加入了香料,更注重调味和香氛;英国的奶茶则代表了西方对茶饮习惯的改造,偏好加入奶和糖来调和茶的苦涩。
综上所述,奶茶的起源比较复杂,既有东方古老的传统,也有西方文化的融入,是全球化文化交流的产物。随着时间的推移,奶茶不断演变,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熟知的各种风味和种类,成为全球广受欢迎的饮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