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埋点是一种常用的数据采集方法,方便产品/运营系统性的统计分析复杂的用户数据。我们在App端所设置的自定义事件,就是通过数据埋点的方式,实现对用户行为的追踪,以及记录行为发生的具体细节。在网站日益成熟后,管理者可通过统计分析数据来获取网站使用情况。如何全面、完整地统计网站的访问情况和运行情况需要产品经理结合业务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一、前置工作
1. 全面记录系统日志
日志记录的完整性决定了后续统计的数据来源。日志记录一般需要记录用户的操作、业务线、访问模块、操作说明、操作时间、响应时间、数据来源、异常说明等信息。
其中,访问UA又可进一步解析,从中提取出使用的操作系统、浏览器和设备型号,便于后续更好地维护。
日志记录不仅仅从用户的操作层面去记录,更要从业务线的角度进行记录,在涉及到业务的统计时仅靠操作日志是难以出结果的,具体的业务线需要产品经理进行定义。
比如用户提交一个事件,以事件为单位,记录该事件的提交时间,审核时间、处理时间、办结时间、反馈时间等。记录全流程的过程,可统计办结率、平均办理时间等,这就是从业务的角度去记录。
2. 日志存储和读取方式
日志的数据量大,通常以TB为单位,那么如何存储这么大的数据量,如何在大数据中读取数据并解析是需要提前考虑的问题。
目前市面上主流的处理方式是使用Hadoop进行处理。
3. 日志解析和清洗
日志一般获取到的形式为一长串的字符。需要从中提取出有效信息,才能方便后续的统计。所以要将UA解析为结构化的日志模板和参数。
比如UA为Mozilla/5.0 (Windows NT 10.0; Win64; x64) AppleWebKit/537.36 (KHTML, like Gecko) Chrome/127.0.0.0 Safari/537.36 Edg/127.0.0.0 ,可以解析出浏览器、渲染引擎、操作系统、设备型号和CPU信息。
同样的,访问失败日志也需要从报错信息中解析出相关的信息。
数据清洗是将数据中一些脏数据、缺失数据进行处理。具体包括去除重复数据、填补缺失值、处理异常值和转换数据格式等操作,是为了提高后续统计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也是数据预处理中重要的一环。
4. 日志应用
日志的记录目的在于运维和系统分析。
一方面是对运维来说,能够快速定位到用户操作,通过对用户操作的日志分析,可以得出操作失败的原因。或模拟用户的访问环境进行模拟登录,还原用户访问失败的场景。
另一方面,可用于系统分析,统计不同时间段的访问量、访问人数、不同应用的访问量和人数、较同期、上期的对比数据等。从统计的数据中得出某些结论从而反哺于系统是我们的终极目的。比如根据用户的使用系统时间段高峰期可以预测用户的集中使用系统时间,在该时间段内加强系统监控,提高其稳定性高,减少系统更新,都有助于优化用户的使用感受,提高口碑。
还可以根据系统的访问情况得出最好用的某业务以及最难用的业务,取长补短,进行分析改进。根据用户的访问习惯对用户进行画像分析,得出用户感兴趣的某些领域,并推荐相关联的信息。
从日志信息中能挖掘的的信息很多,具体要看产品经理如何去分析,最好是有大数据相关背景的人士进行指导和讨论,结合具体的业务,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日志的作用。下面会展开讲具体的统计维度和分析角度。
二、系统统计
1. 统计概况
常见的统计包括浏览量、独立访客、IP、访客次数、新独立访客数、平均访问时长、人均浏览页数、平均访问深度,跳出率,以下是上述统计项的具体定义和算法,用户可根据自己的系统和统计项进行取舍。同时要确定统计的时间维度,一般来说,会有四个统计维度,按日,按周,按月,按年,且统计时间一般截止到昨天的24:00,今日的数据要明日才能统计出来。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统计项的定义和算法。
1)浏览量/浏览次数(PV)
即通常说的PV(PageView)值,选定时间段内访客访问应用的页面总次数。访客每打开一个页面被记录一次,同一页面打开多次浏览量值累计计算。
2)独立访客(UV)
即通常说的UV(Unique visitor)值,一天之内访问应用的独立访客数(以cookie或设备ID为依据),一天内同一访客多次访问应用只计算为一个访客。选定时间段内的访客数为时间段内的每一天访问应用的独立访客数的累计值。
3)IP
一天之内访问应用的独立IP数,一天内同一IP多次访问应用只计算为一个IP。选定时间段内的IP数为时间段内的每一天访问应用的独立IP数的累计值。
4)访问次数
选定时间段内访客访问应用的总次数。访客首次访问或距离上次访问超过30分钟再次访问会被记录为一个新的访问。
5)新独立访客
当日的独立访客中,历史上首次访问网站的访客为新独立访客。
6)平均访问时长
选定时间段内访客访问应用的平均时长。
访客的单次访问中,访问的总时长为打开第一个页面到退出或关闭最后一个页面的时间差。
平均访问时长=访问总时长 / 访问次数
7)人均浏览页数
平均每个独立访客产生的PV。体现网站对访客的吸引程度。
人均浏览页数=浏览次数/独立访客
8)平均访问深度
平均每次访问(会话)产生的PV。体现网站对访客的吸引程度。
平均访问深度=浏览次数/访问次数
9)跳出率
只浏览一个页面就离开或关闭应用的访问次数占总访问次数的百分比。
跳出率=跳出次数 / 总访问次数 * 100%
除了统计上述的数据项之外,还可以进行同期数据的对比,使得数据项的变化更直观。如果要显示今日的数据,则刷新功能必不可少,因为日志的统计是实时的,在页面加载完成后还会有数据的更新。
2. 应用统计
日常的统计按应用角度来。范围广到细可根据:按应用,按模块、按内容三级来统计。应用统计是比较笼统的统计,看的是整体的数据,这个应用的整体趋势和使用情况。统计项可以包括PV、UV、IP、访问时长以及一些同比环比数据等。并且可以统计一些常见的业务数据。
某一应用再按功能可细分为二级模块、三级模块…按需再往下统计具体二三级模块的访问数据。
模块下某些上新的新功能也可做埋点,统计使用情况。比如上新了智能查重功能,就可以统计上线以来的使用次数,最后用该功能提交的文章,从而统计使用率。
按内容统计是最细分的一个统计。这个需要涉及到业务的分析。比如一个讨论群中的人数、发言帖子数。一篇文章的点击量、浏览量、点赞数和收藏数。这些都是精确到某一具体内容。
统计可根据不同的数据进行升序降序排序,统计的时间维度也是按日、按周、按月、按年。
3. 按租户统计
SaaS系统会有多个租户,系统的内容包括统建应用和个性化应用。那么可以根据这两个方面去进行统计。
统建应用统计不同租户下应用的访问量、访问人数,同比数据,然后一些应用的业务数据,比如提交文章数,发布帖子数、讨论数等。从中可看出哪个租户的使用情况最活跃。对使用不活跃的租户进行回访,了解具体情况。
个性化应用需提前定义好需要统计的内容,同样也是统计应用的访问量、访问人数,访问IP数、新用户数、平均访问时长,同比数据和一些应用的业务数据。具体的统计项从上文的【常见的统计项】中去定义。个性化应用中使用得比较好的应用也可以考虑升级为统建的产品,扩大适用范围。
活跃用户数、留存用户数这两项也是考察系统使用情况的重要指标之一。活跃用户数可根据登录次数来定义,日活、月活的定义具体看系统的使用情况。比如有些系统定义一天登录一次,登陆时间超过30min就为日活跃用户。一个月登录3次,登陆时长超过2h就为月活用户。
4. 按设备统计
按设备统计主要是统计用户终端类型、操作系统、浏览器、分辨率、访问地区。用户的终端类型包括移动端设备和非移动端设备,操作系统包括Windows7、Windows10、Windows11、Linux、Mac OS…,浏览器包括360、火狐、谷歌、Safari、搜狗…,分辨率包括1920*1080、1600*900、1536*864…访问IP地区包括北京市、上海市、河南省、河北省…。统计这些维度主要是为了了解用户的使用习惯,把系统做得更适配。
5. 异常数据统计
异常数据主要涉及到上网异常情况、访问失败日志、系统漏洞攻击、报警通知四方面。上网异常情况包括流量激增、用户激增、某一功能点击数激增,在监测到异常访问请款时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分析。
访问失败日志主要包括访问的用户、失败的业务模块、功能、访问失败的原因、报错返回的信息等。系统漏洞的和攻击需要进一步根据情况设计。在系统出现上述异常情况时,可设置自动发送短信功能,及时通知负责人员进行问题的排查,减轻危害。
三、数据挖掘与分析
数据的挖掘与分析是日志的最后归口和产出。如何在海量的数据中挖掘出有用的信息,提高产能和效率是最考验产品经理的一件事。
我们都听过啤酒和尿布的故事,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有婴儿的家庭中,购买尿布的任务往往由年轻的父亲负责,他们会在买尿布时顺带为自己购买啤酒。沃尔玛超市尝试将啤酒与尿布摆放在相同的区域,并通过一次销售两件商品而获得更好的销售收入。对购买信息进行数据分析,得出尿布和啤酒的线性关系,就是一种典型的数据挖掘与分析。
本文只讨论一些简单的分析方法,具体内容还需具体分析。
1. 可视化展示
在文章的第二章节,提到了许多的统计维度,展示的方式不仅仅局限于表格,适合的方式展示会事倍功半。趋势图可以查看系统的使用趋势,根据时间来观察用户使用频率高的时间。
活跃度情况可以用棋盘格来显示,在GitHub中非常常见。
也可用图表结合的方式对统计数据进行展示,统计图是展示分类和趋势,表格展示具体信息,结合起来会效果更好,能反映的数据信息也更多。
2. 分析反馈,优化系统
系统的分析反馈是渗透在统计中的,这需要产品经理有一双智慧的眼睛。
比如系统的访问日志中,有可能出现访问的周期性,那么根据用户习惯在访问频率高的时候推送一些爆点新闻,可提高用户的留存率和用户粘性。系统的报错日志统计出报错最多的前三的应用,每月进行整改。新上线应用使用率高,则应大规模推广,使用率低考虑功能是否便利,解决了用户的问题。
这些都是可以通过系统的统计分析出来的,设置分析的规则需要根据具体的业务来。
3.用户画像(分析用户特征)
用户画像则是对用户的一些使用习惯进行分析,常见的方式有贴标签,特长。
比如很多应用注册时会要求用户选择感兴趣的领域。系统也可根据用户的访问内容的标签进行相关联,用户查看过某一新领域后尝试推送该领域的热门内容,如果继续点开,或者点开率达到50%及以上,那么可为该用户推荐该领域的相关内容并打标签。标签的分类可包括手动选择,自动选择。
比如在知识领域。定义为五个模块,知识创作,知识获取,知识沉淀,知识传播和知识协作。知识获取可定义为下载、浏览文件、查询文件,知识创作可定义为编辑、上传文件。
知识传播可定义为转发文件,知识协作可定义为共享文档的编辑,知识沉淀可根据用户在线查看文档的时长来定义。不同的维度设置定义的角度,为用户生成画像。
4. 故障预测(时间序列)
根据故障出现的周期性可对故障进行预测。防范于未然。统机器学习方法如何应用于时间序列预测,包括循环神经网络、卷积神经网络、Transformer、自回归模型、状态空间模型、支持向量机和随机森林等。故障的预测优先于故障的处理,减少故障发生的频率。
四、结语
埋点日志的统计维度非常多,统计的内容也很多。本文只是根据作者所在行业的系统做的一些思考。还有很多内容可以进行统计,比如业务办结率,地区贯通率等等。
在设计统计分析内容之前一定要做好前置工作,不然真正做起来的时候各种数据的缺失会让工作前功尽弃。
其次,每个数据项的统计规则一定要定义好,跟开发尽可能多地沟通交流。希望大家能根据自己工作的内容来做统计与分析,欢迎评论区交流想法!
本文由 @汪仔1805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影师 Miles Astray 决定玩一个诡计:在 AI 主题大赛中,提交一张实拍的照片。
拍摄地点在阿鲁巴岛,定格的画面里,这只火烈鸟弯下脖子,用喙挠自己的肚子,似乎没有头,看起来像很多 AI 图片一样,有些不真实。
最终,这张照片获得了评审团奖和大众投票奖,在 Miles Astray 主动坦白后被取消资格。
这场行为艺术宣告完成,证明人类创作并未被 AI 打败。这位摄影师在 Instagram 写下:「大自然和诠释她的人类仍然可以胜过机器。」
还有更多像 Miles Astray 这样老派而固执的人,在 AI 登堂入室的时候,呼唤人类创作的荣光。
1200 名艺术家接力,画一个与 AI 无关的作品
当 AI 可以几秒生成文字、图片乃至视频,人人都可以「创作」艺术,那些一笔一画古法手作的人类作品,又该怎样区分自己?
美国自由插画家 Beth Spencer,想出了一个笨办法。某天在摸鱼时,她拿起 iPad,花 5 分钟画了一个标志。
和很多平滑的 AI 绘画不同,它的笔触简单,画风稚拙,但很有生命力,像是儿童绘本里的图案,上面用英文写着:「用人类智能创造。」
图片来自:Instagram@bethspencerart
然后,她把这个标志了博客,大家可以免费下载,用在自己的网站、帖子、作品集,从而告知访客,这些创作和 AI 无关。
Beth Spencer 原以为有两三个人响应已经不错,结果在发布的第一天,就有 50 名左右的艺术家和作家表示,很愿意用上这个标志。
她意识到,自己大概戳中了未被言说的共鸣,于是「一不做二不休」,把这个标志发布在了 Instagram,欢迎更多艺术家用自己的风格和各种工具重新绘制。当然,AI 被排除在外。
一场有趣的、充满人味的接力开始了。从 6 月到现在,来自世界各地的近 1200 名艺术家参与其中,各显神通。
英国设计师 Poppy Prudden,用手绘纸和彩色铅笔制作了一幅拼贴画,并把它放在自己伏案工作的桌子上。
图片来自:Instagram@poppyprudden
哥伦比亚黏土动画艺术家 Mateo Montoya,花了大约 2 天的时间,完成了一个类似《小羊肖恩》画风的作品,得到了 1.8 万的点赞。
握着红色铅笔的手,由一种叫作冷瓷的黏土制作,再用丙烯酸涂料覆盖。手臂的外套和衬衫袖子如肉眼所见,就是用布料做的。
图片来自:Instagram@clayman_illustration
发布作品时,这位艺术家用西班牙语写道:「我曾经在一家面包店读到过一句标语,用心的东西是用双手制作的。」
布鲁克林艺术家、作家兼教师 Samantha Dion Baker,则用铅笔、墨水和水彩作画,她相信,手绘线条激发出的情感,无法被轻易复制。
图片来自:Instagram@sdionbakerdesign、thornockstudios
除了手绘,也有艺术家以数字化的方式表达自我。美国自由插画家、插画学教授 Christopher Thornock,在 iPad 上用 Procreate 和自定义笔刷,绘制出了铅笔画的感觉。
Instagram 的话题「#hibadge2024」下,还有更多这样的作品。墨水、蜡笔、彩铅、水彩、黏土、拼贴画、数字绘画,都成了艺术家们挥洒创意的工具。
作品本身固然赏心悦目,更重要的是它们所传达的观念。
所谓「文以载道」,自古以来,艺术不仅是用来欣赏的,也是用来交流和表达观念的。当 AI 平等地带来焦虑,艺术家们自觉更应该团结起来,证明自己尚且不可替代。
读者们或许会疑惑,这群艺术家是顽固的守旧派吗?就像卢德运动里那些破坏自动纺织机的失业手摇织工一样?
发起接力的 Beth Spencer,并非全然地反对 AI,也许以后还会用 AI 创作,但至少现在,AI 生成的图片,没有给她留下什么好印象。
它们都有点油腻,就像浸在油里一样,人们会厌倦看到光亮的图像。
AI 的进步一日千里,超越人类并非不可能。与其说,目前人类创作的文字、音乐、视频比 AI 更有价值,不如说,这群艺术家无论如何都不想被剥夺创作的感觉。
越可能失去的,越需要被强调和看见。
AI 也应该被引用,而不是被理所当然地借用
为你非 AI 的原创内容,贴上个贴纸吧。
在 Beth Spencer 之前,一个类似的活动已经在 2023 年初发起——「Not By AI」。
超过 28 万的网页正使用着 Not By AI 贴纸
不管是网站、视频、书籍还是艺术创作,对于非商业用途的作品,只要人类原创内容达到 90%,就可以免费使用这个电子贴纸。如果是商用的,也可以注册并付费使用。
剩下的 10% 是什么?可以是用 AI 翻译、找灵感、修正语法错误、进行搜索引擎优化等等。所以,Not By AI 也不是否认 AI,而是以人为本、以 AI 为辅。
Not By AI 是为鼓励人们持续产出原创内容,且让这些原创内容能被注目而产生。
至于是否符合 90% 原创的要求,「Not By AI」会对付费用户进行人工验证,之后还可能使用检测工具,但负主要责任的、向读者做出承诺的,是内容创作者自己。
为了以身示范原创精神,「Not By AI」声明,他们所有的设计都是设计师用 Figma、Sketch 和 Photoshop 制作的,并且没有用到其中的 AI 生成填充功能。
使用 Not By AI 的示意图
其实很多时候,不存在一个从头到脚的人类原创作品或者 AI 生成作品,我们使用 AI 的比例,可能是 20%、30%。
毕竟,我们没有必要倒行逆施,把 AI 隔绝在外。但这也导致了创作边界的模糊:哪些是我们的?哪些是 AI 生成的?
为此,老牌 Markdown 写作软件 iA,提出了一个另辟蹊径的想法。
去年 11 月,iA 在 Writer 7 版本推出了一个新功能——标记用户复制到文档里的 AI 生成文本,AI 也可以是作者。
AI 生成的文本是灰色的,你自己写的文字是黑色的,如果你微调了 AI 文本,那么重写的部分也会是黑色的,彼此用颜色分出了楚河汉界。
使用这个功能不难,同时复制提示词和回答,iA 就能自动将 AI 生成的内容标记为灰色,但我们也可以手动操作。iA 很佛系,「对自己有多诚实取决于你自己」。
这个功能看似简单,却很有意义。人和 AI 合作,已经是 AIGC 时代的主旋律,但这不代表,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把 AI 生成的内容视为自己的创作。
左:微调前,右:微调后
应该像 iA 说的,「认识到什么是借来的」,而不是像孔乙己那样辩白,「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本质上,Not By AI 和 iA,都在提醒我们一件事:怎么和 AI 一起负责任地创作。
创作是一个人类思考的过程,AI 不是我们的代笔,AI 的创作不等于我们的创作,AI 不应该全权接管我们的职责。
标记 AI 的劳动成果也好,控制 AI 的使用边界也罢,都是在尊重我们自己。
创作本身就是自由的
区分 AI 生成内容和人类创作,更主流的办法,其实是各种防止作弊的 AI 检测器,或者标记 AI 生成内容的水印,但它们不一定靠得住。
从 5 月开始,meta 会自动给 Facebook、Instagram 和 Threads 等社交 app 的一些图片打上「AI 制造」(Made with AI)的标签。
结果,6 月就闹出一个乌龙,印度板球超级联赛的真实照片被标记为「AI 制造」。
AI 是个广义的词汇,使用 AI 是个包罗万象的概念。前白宫摄影师 Pete Souza 的作品也被「误伤」。他怀疑,自己使用 Adobe 工具编辑了照片,才触发了 meta 的算法。
meta 没有解释出错的原因,但表示会改进方法,让标签更好地反映图片中 AI 的使用量。
与此同时,AI 生成的内容占比越来越大,并越来越接近人类的水平。
AI 生成的小红书营销文案、AI 味的地铁广告和软件开屏、满地乱窜的微博评论机器人…… 甚至有人预测,2025 年,90% 的互联网内容将由 AI 生成。
Midjourney 最近更新了 v6.1 版本,更快、更清晰、更美观,更接近摄影。
既然边界越来越模糊,未来,区分 AI 和人类创作还有必要吗?
Beth Spencer 的答案比较唯心:「没有任何软件经历过我们创作艺术的挣扎和喜悦。」字里行间,有些「赋到沧桑句便工」的意味。
面对技术的侵袭,人们总是希望保留完成更加困难的事情的权利,哪怕效率比不过 AI。
就像一个流行的互联网梗图里写着:我想让 AI 帮我干家务,这样我就有更多时间玩艺术和写作了,而不是反过来。
《连线》杂志写过一篇文章,说明自己的生成式 AI 使用原则。其中一条是,不发布带有 AI 生成文本的故事。
不仅是因为 AI 无聊、容易出错、产生偏见或者无意抄袭他人的文字,更是因为,以写作为生的人,有责任不断思考,怎么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想法。
历史上也有一个人物,将创作本身摆在至高无上的位置。鲁迅曾说,曹丕的时代是「文学的自觉时代」,因为他提出,诗赋不必寓教训。
意思是,文章不必总是讲道理,而是更追求审美,为艺术而艺术,几乎就和儒家的「立言」?唱反调了。这有些像摄影发展起来后,除了模仿自然,艺术也可以更加抽象,艺术家独特的个人表现力被凸显出来。
至此,我们也就可以更明白,为什么艺术家们如此强调「人类创作」。
用自己的笔墨写文章、画画,为创造而创造,就是一种我手写我心的自觉和自由。这和学习 AI 并不相悖,甚至广义地说,学习提示词生成更好的结果,也是创造。
站在今时今日,我们仍然更容易被人类的作品打动,也容易体会到他们创作的真心,以及对美更苛刻的追求。
也许很多年后,AI 和人类创作的界限终将消失,我们只从美本身去评价两者创作的好坏,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美本身不朽。
张成晨
利若秋霜,辟除凶殃。 工作邮箱:zhangchengchen@ifanr.com
邮箱8
#欢迎关注爱范儿官方微信公众号:爱范儿(微信号:ifanr),更多精彩内容第一时间为您奉上。
爱范儿|原文链接· ·新浪微博
| 黄金屋
编辑 | 黄金屋
想要拥有让人羡慕的幸福生活?那就赶紧关注我吧!点赞关注,让你幸福满满,福星高照!
酒过三巡人生百味:中国人与酒的不解之缘
昏黄的灯光下,几碟小菜在桌面上投下斑驳的影子,空气中弥漫着酱香、酒香和男人们爽朗的笑声,推杯换盏间,话题从家长里短到国际风云,从柴米油盐到诗词歌赋,仿佛这小小的酒桌,便浓缩了世间百态,也盛满了中国人独有的生活哲学
图片来源于网络
>酒
,对于中国人来说,从来都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像是一种文化符号,一种社交媒介,一种情感表达,从出生时的庆祝到成年后的应酬,从金榜题名的喜悦到失意落魄的苦闷,人生的每个重要时刻,似乎都少不了酒的身影,那么,中国人为何对酒如此情有独钟?这杯小小的酒又如何映射出中国人复杂而独特的情感世界?酒桌上的江湖:推杯换盏间的人情世故
在中国
,酒桌文化可谓源远流长,根深蒂固,它就像一个微缩的社会舞台,上演着各种人情世故、权力博弈和利益交换,无论是商务谈判还是朋友聚会,酒桌往往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交场合,一杯酒下肚,便拉近了彼此的距离,也打开了话匣子图片来源于网络
>“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这句耳熟能详的酒桌顺口溜,便道出了酒在中国社交中的特殊地位,在酒桌上,敬酒、劝酒、挡酒,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语,都蕴含着微妙的社交密码,学会如何“端起酒杯”,也成为了一种必备的社交技能
酒桌文化也并非完美无缺,其中不乏一些陋习,例如劝酒过度、酒后失态等,都给人们带来了不少困扰,不可否认的是,酒桌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依然在当代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承载着中国人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
历史的酒香:从祭祀到社交酒文化的千年演变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中国人与酒的故事
,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代,早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便开始酿造美酒,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酒从最初的祭祀用品,逐渐演变为日常生活中的饮品,并发展出丰富多彩的酒文化翻开历史的画卷,我们会发现,酒的身影几乎贯穿了中华文明的每个角落,从古代帝王的宫廷宴会,到文人墨客的诗酒风流,从沙场征战的壮烈豪迈,到田园生活的悠然自得,酒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曹操的一句诗,道出了多少人的心声,酒,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精神寄托,一种情感宣泄,无论是“借酒消愁”的苦闷,还是“人生得意须尽欢”的豪迈,都在酒杯的碰撞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达
图片来源于网络
>酒逢知己千杯少:从李白到苏轼酒与文学的灵感碰撞
自古以来,酒与文学便有着不解之缘,无数文人墨客,在酒的熏陶下,创作出流传千古的诗词歌赋,也留下了许多与酒相关的佳话
“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李白的一杯酒,喝出了浪漫主义的豪情壮志;“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的一杯酒,寄托了对人生的哲思和对亲人的思念;“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的一杯酒,道尽了离别的伤感和友情的珍贵图片来源于网络
>酒,仿佛一把钥匙,打开了文人们的心扉,也激发了他们创作的灵感,在酒的催化下,他们的情感更加奔放,思想更加深刻,语言也更加富有感染力
酒品如人品:一杯酒照出人生百态
中国有句老话:“酒品如人品,”意思是说,一个人喝酒时的表现,往往能够反映出他的性格特点和道德修养,在酒桌上,有些人豪爽大气,有些人温文尔雅,有些人则酒后失态,丑态百出
图片来源于网络
>酒品与人品并非完全对等
,但不可否认的是,酒桌上的行为举止,确实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有些人喜欢劝酒,甚至强迫他人喝酒,这种行为往往体现出他们缺乏尊重和同理心;而有些人则懂得适可而止,尊重他人的选择,这种行为则体现出他们的修养和风度因此
,在享受美酒的我们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到“饮酒不乱性”,才能真正领略到酒文化的精髓酒这瓶生活的调味剂
图片来源于网络
>酒
,是中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承载着历史文化,也映射着人情世故,无论是喜怒哀乐,还是悲欢离合,一杯酒,便能道尽人生百味在享受美酒的我们也要理性看待酒文化
,适度饮酒,才能真正体会到酒的魅力,让这瓶生活的调味剂,为我们的生活增添更多色彩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与酒的故事
< class="tt-vote-card" data-vote-id="7398355559239385124" data-content='{"title":"感谢您的时间,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观点 ","type":1,"duration":604800,"option_list":[{"text":"我只是路过"},{"text":"这个问题,我有话说"}]}'>>本文弘扬社会正气,无侵犯版权意图,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