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法人员依法扣押印有侵权商标标记的吸管和外包装袋。(通讯员供图)
株洲新闻网1月13日讯(记者 陈彦圻 通讯员 张雅淇 高兴)1月4日,我市市场监管部门接到“益禾堂”商标所有权人(武汉熠汇饮科技有限公司)投诉举报,称在云龙示范区智慧路有一家奶茶店未经其授权许可,擅自在店铺招牌、店堂广告、产品外包装上使用与“益禾堂”注册商标相同或近似的商标标识,涉嫌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请求市场监管部门予以查处。
经执法人员现场调查取证,被举报的奶茶店经营的品牌名实为“奶茶益选堂”,却在店内装潢、产品外包装及销售小票上均印有“益禾堂”或包含“益禾堂”字样,门店装修风格以及产品外包装与被侵权人高度相似,确实存在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行为。执法人员立即对其进行立案查处,责令其将包含侵权字样和图标的广告牌予以拆除,依法扣押印有侵权商标标记的吸管和外包装袋,并拟作出行政处罚。
据悉,今年来经开区市场监管部门按照全市市场监管工作统一部署,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目标,以园区相关企业、科研单位、高等院校为重点,一手抓促进,一手抓保护,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不断加强知识产权服务,支持商标专利申请,推动园区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和保护,调研园区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所遇到的知识产权方面的问题,组织相关培训与知识讲座,为园区知识产权工作与园区企业提供知识产权服务支撑。同时,全面开展打击知识产权侵权专项行动,进一步加大对辖区商标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更好地保护消费者和商标权利人的合法权益,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和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
点名单位:深圳市龙岗区丹竹头益禾堂饮品店
介入处理单位: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龙岗监管局
南都讯 记者覃仕林近日,深圳一顾客称花5毛钱在益禾堂奶茶中喝出了三个标签,次日早晨出现腹泻,医院诊断为细菌感染。该门店法定代表人表示确有此事,目前已有专人跟进处理。南都记者了解到,目前龙岗区市场监管部门已介入调查。
据当事人透露,2月18日21时许其在某平台上预订了益禾堂饮品丹竹头店的一杯奶茶并约定于第二天(19日)12时许送达。但2月19日中午,当已经用吸管喝了一半,撕开封膜准备把分装的布丁倒进去时,当事人就发现奶茶水里竟泡有3个标签。其表示,当时是参加了益禾堂的一个活动,实际购买奶茶只花费了5毛钱。
事发后,该顾客就通过微信小程序12315报案,并于第二天中午收到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龙岗监管局回电了解相应情况。目前政务短信显示,市场监管部门已经受理相应投诉。
当事人称,在奶茶杯中发现异物后,第二天早上便出现了腹泻的情况,随后与益禾堂的品牌负责人,门店店长、老板前往医院检查,诊断为细菌感染。在随后的协商中,该顾客表示,其不能接受多方给出赔付1000元及检查、误工费用并要求当事人删除发布于某平台相关内容的协商方案。
她告诉南都记者,益禾堂品牌相关负责人2月22日上午致电表示,涉事门店现已暂时停业进行整改,承诺会带该顾客去做身体检查,并且给予相应的赔付。
2月22日,南都记者致电深圳市龙岗区丹竹头益禾堂饮品店法定代表人,对方证实确有此事,但后续协商沟通情况并不清晰,目前已经有专人跟进处理此事,具体情况尚未反馈。截至南都记者发稿时,尚未收到门店负责人的最新反馈。
随后,南都记者从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龙岗监管局了解到,市场监管部门已就相应相投诉展开调查,目前仍在调查处理中。
全网征集!
南都深圳马上办推出“3·15”专题
预付式消费遭遇商家跑路、商品质量问题投诉无门、买到和宣传不符的产品或服务……近日,不少深圳市民向南都记者反馈在汽车、楼市、预付式消费等领域的消费过程吃过亏、上过当,希望推动消费者权益保护,打造更加安全放心消费环境。一年一度“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即将来临,南方都市报马上办栏目开设“315”专题,面向广大消费者发出“3·15消费线索征集令”,征集消费维权线索。
源:凤凰网
凤凰网《风暴眼》出品
核心提示:
2,2021年,益禾堂的门店总数从4000多家增加到了5000多家。今年7月,益禾堂还曾因涉嫌侮辱物化女性的低俗宣传文案引起争议。
3,据凤凰网《风暴眼》根据已披露的数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21年中,已有超过60亿人民币进入新式茶饮赛道。
4,近年来新式茶饮品牌“翻车”屡见不鲜。从传统的茶饮粉末时代到现如今的新式茶饮时代,整个行业处于急速变迁之中,可惜的是,新式茶饮的发展速度并未匹配规范的行业标准。
蟑螂乱爬的益禾堂,已不是第一次出问题了
网红奶茶品牌益禾堂最近接连翻车,引发争议不断。
9月13日,有媒体报道,市场监管部门检查广西柳州柳江区商贸街益禾堂奶茶店时,发现蟑螂乱爬。柜台、货架和墙上除了活的蟑螂外,还有死的小蟑螂。事情曝光后,网友一片声讨。
9月15日,益禾堂通过官方微博对此作出回应。益禾堂表示,针对有关部门责令柳州市柳江区商贸街某益禾堂加盟门店整改一事,公司管理层高度重视,第一时间成立了专项工作组,对涉事门店展开彻查、整改。目前涉事门店已申请新的登记证,“员工未办理健康证”系证件遗失未补,现已安排其补打印并悬挂健康证。
关于店内“多处有蟑螂”,益禾堂表示,现已展开彻底消杀。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益禾堂第一次出现食品安全问题。
今年的6月18日,FM全媒体《维权超给力》报道了福州余女士6岁女儿在奶茶里喝到了一整只完整壁虎的新闻 ,事件随后被网友推上热搜。当天下午,福州市仓山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也来到这家金河路的贡茶店进行突击检查,《维权超给力》也全程网络直播了整个检查过程。
直播最后,FM全媒体记者与工作人员来到附近的一家“益禾堂”奶茶店突击检查,在仓山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工作人员对益禾堂店家开具的监督意见书中,记者发现整改内容包括“冰箱内食品未分类保存未加盖”、“制冰机未定期清理”、“产品启封使用标志不规范”、“冰箱内壁未及时清理”、“垃圾桶未加盖且摆放位置不规范”等卫生问题。
门店数量超5000家,曾因“侮辱女性”低俗文案致歉
值得一提的是,益禾堂还曾因低俗文案引起争议。七月下旬,有网友爆料益禾堂在其新品宣传上配上了“空姐的品质吉祥村的价格”“这么大一杯够你三四个秘书喝”等文案。
事情发酵后,7月25日,益禾堂发布致歉信,表示由于品牌方监管和审核不力,对个人博主在抖音发布的原创的益禾堂打卡视频进行了外卖平台的转载发布,由于原视频中一些用词不当造成误解,导致传播的视频给大家带来了非常糟糕的感受,对此品牌方深感自责。
即便如此,仍引发网友诸多不满。有网友表示:谁给你的脸一边赚女性的钱一边物化侮辱女性?
天眼查App显示,“益禾堂奶茶”关联公司为武汉熠汇饮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8年8月24日,法定代表和疑似实际控制人为胡继红。2021年6月,该公司注册资本增至1010万人民币,增幅400%。
股东信息方面,天眼查显示胡继红占股19.80%,胡继成占股0.20%,大股东是胡继红所担任法定代表人的湖北欣益嘉仁企业管理有限公司,占股80%。
天眼查风险信息还显示,2020年10月,该公司曾因特许经营合同纠纷被起诉。值得一提的是,武汉熠汇饮科技有限公司通过间接持股,拥有超二十家公司的实际控制权。2021年益禾堂已成立近二十家餐饮管理公司。
虽然目前公开信息中未能查询到益禾堂的融资信息,但资料显示益禾堂近年来扩张动作不断,在石家庄、武汉、哈尔滨等多个地方招兵买马。
2021年,益禾堂的门店总数从4000多家增加到了5000多家。不仅如此,胡继红还表示:“现在新签的加盟商已经全部用新版本了,接下来还会大面积地以旧翻新,有计划有步骤地把升级推向全国。”
新式茶饮赛道获资本青睐,超60亿资金疯狂涌入
不过,益禾堂的食品安全问题并非个例。近年来,随着喜茶、奈雪的茶、茶颜悦色、蜜雪冰城等新式茶饮的崛起,食品安全等相关问题也频频被曝出。
凤凰网《风暴眼》发现,仅今年上半年,喜茶、一点点、益禾堂、本宫的茶、贡茶,蜜雪冰城、奈雪的茶等都因安全问题见诸网络。
就在不久前,喜茶上海一门店店员错将样品当做饮品,导致顾客喝完后入院洗胃。
8月2日,新华社曾报道奈雪的茶北京西单大悦城店、长安商场店出现蟑螂乱爬、腐烂水果继续用、产品标签随意更换、手套不戴、抹布不洗等食品安全问题。
作为消费升级下的新生事物,茶饮业在这几年实现了爆发式增长。统计机构的数据显示,2021年新式茶饮门店数量将超过55万家,市场规模将会达到1100亿元。
而新式茶饮行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资本的助推。早在2018年,茶饮赛道便迎来了“融资热”,大额资金疯狂涌入。除了喜茶、奈雪的茶等头部品牌频获融资外,一些细分赛道的中小品牌也受到资本青睐。
喜茶在2018年获得了美团龙珠资本4亿人民币的B轮融资;2019年喜茶获得腾讯、红杉资本两大知名投资机构的加持;2021年,喜茶获得高瓴、腾讯、红杉、淡马锡等5亿美元的D轮融资,刷新了茶饮赛道单笔融资额的纪录。
奈雪的茶在2018年获得天图资本数亿人民币的投资;2020年,奈雪的茶获得了2轮过亿美元的融资,投资机构为云锋基金、深创投、太盟投资等。
除了头部品牌外,7分甜、老虎山黑糖专卖等茶饮品牌也获得资本青睐。老虎山黑糖专卖在2018年连续获得3轮融资,融资金额超过1.5亿元;主做水果饮品的“7分甜”也在2020年10月获得顺为资本、内向基金的1.5亿元A轮融资。
据CBNData数据,2020年全年,茶饮品牌一共有18起融资,较上年增长8起,披露总金额达到17.43亿人民币,同比增长约700%。
进入2021年,茶饮赛道继续被资本看好。天眼查数据显示,截至5月底,茶饮赛道已发生近十余起融资事件,融资总额超8亿人民币。
据凤凰网《风暴眼》根据已披露的数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21年中,已有超过60亿人民币进入新式茶饮赛道。
在资本的加持下,茶饮赛道开始疯狂扩张。公开资料显示,2020年我国新增奶茶店相关企业5.6万余家,年增速超20%;喜茶、蜜雪冰城等茶饮品牌的门店数量也爆发式增长。
相关数据显示,2016年至2018年,蜜雪冰城线下门店数从2500家暴增至7500家,截止2021年8月,蜜雪冰城已经拥有约18000家门店,预计年底将突破2万家。
奈雪的茶财报显示,截至2021年6月30日,其门店数达578家,上半年新开93家。2021年上半年在一线和新一线城市新开门店数占上半年新开门店总数的65.6%。
今年6月25日,新式茶饮品牌沪上阿姨对外宣布,再获近亿元的嘉御基金的追加投资。据沪上阿姨创始人单卫钧透露,品牌门店数量正式突破3000家。
但在茶饮品牌疯狂扩张的过程中,也埋下了许多隐患,食品安全、卫生等问题屡屡被曝出。
尽管这些茶饮品牌在被曝出问题后也都第一时间道歉整改,但往往是曝光一家整改一家,一边道歉一边继续出问题。
扩张、上市背后,食品安全问题何时消?
动辄千万、上亿元融资,备受高领、红杉、腾讯、美团等投资机构青睐的网红茶饮品牌,为何问题不断呢?
有业内人士称,目前的茶饮市场中,头部品牌大力发展直营店,加盟店模式导致产品品质参差不齐,供应链管理能力不足,现做模式不能严格保证产品的卫生健康问题。此外,行业准入门槛低、加盟商管理不严等,导致野蛮生长乱象丛生。
而这些餐饮品牌之所以问题频出,除了与经营主体责任意识差,惩戒手段缺失密切相关外,也与快速扩张而疏于管理有关。
数据显示,新式茶饮品牌的加盟费最低仅需1万元。较低的准入门槛直接影响了行业的整体标准,粗糙的生产流程,以及参差不齐的生产标准,直接导致当下部分新式茶饮门店安全问题频出。
经济日报就曾发文指出,连锁餐饮企业频频“翻车”,快速扩张而疏于管理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华莱士曾以每天新开三家门店的速度迅速扩张,蜜雪冰城在全国门店数量也已突破14000家。门店数量的快速扩张增加了管理难度,品牌方对加盟店管控能力弱也导致各门店管理水平参差不齐。
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对凤凰网《风暴眼》表示:“食品安全问题屡禁不止的原因有很多,其中违法成本过低、监管力度不足或是其主要原因。”
宋清辉认为,对于餐饮企业而言,食品安全是企业的命脉,一旦失守很难收复。如果企业不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问题,最终只能是失去消费者的信任,自取灭亡。
值得注意的是,新式茶饮赛道火热的同时,之前砸入“重金”的资本方,也已经开始谋求推动茶饮品牌上市套现。
今年6月30日,奈雪的茶在港股上市,被称为“新式茶饮第一股”,成为茶饮赛道的标志性事件。但上市首日其股价便跌破19.80港元/股的发行价。上市以来,奈雪的茶股价一路下跌,目前市值已蒸发超100亿港元。
与此同时,坊间关于喜茶、蜜雪冰城将要上市的消息也常被传出。
就在8月25日,又有市场消息指出,蜜雪冰城考虑最早于2022年赴港IPO,可能融资2亿至5亿美元,但最后又有消息指出该传闻被否认。
9月13日,彭博报道称,喜茶考虑最快明年在香港上市,公司考虑聘请瑞银安排其香港的IPO,此次IPO将至少募集5亿美元。不过,对于上市报道,喜茶随后回应称,公司暂时没有任何上市计划。
有行业人士对凤凰网《风暴眼》表示:“尽管喜茶、蜜雪冰城对上市消息给予否认,但实际上,投资机构多年的投入已经到了一个寻求回报的时期。鉴于目前的资本市场环境,这些新茶饮品牌有可能是在等待一个更好的上市时机。”
但上市并不能解决频频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相反,如果上市以后仍然继续出现食品安全、店面不卫生等问题,不仅会失去消费者的信任,股市的投资者也会“用脚投票”。
有分析人士表示,对快速扩张的新式茶饮企业而言,如何在快速获取规模、保持低价位和收益的同时,加强对包括加盟商门店在内所有门店的管控能力,特别是避免出现食品安全问题,是一个共同的课题。
除此之外,在市场趋于饱和,品牌扩张速度放缓,行业存量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的情况下,新式茶饮品牌如何获取新增量,也是其上市后面临的困境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