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酒精”饮品选址一般在年轻人密集的商业区
河南商报记者马千惠文/图
曾经,“茶饮”与“酒精”在人们的心中是有“时差”的。去年,周杰伦的《Mojito》不仅唱火了鸡尾酒“Mojito”,也唱醒了一个名叫隋歆媛、1996年出生的小女生。
“如果将鸡尾酒装进奶茶杯,消费者会不会接受呢?”当想法在脑海里产生,她便立即做出决定,在商场推出一个主打“轻酒精”饮品的茶饮店品牌,通过“茶”与“酒”的结合,为自己的商业版图开辟一个新的赛道。
那么,这一新模式在郑州行得通吗?
酒精类饮品月销量超5000杯,近半为夜间外卖
在酒氧正弘城店,酒精与茶、牛奶、果汁的搭配,以及镭射面的奶茶杯,吸引了不少人前来打卡。店里的菜单被分为“无酒精茶饮”“轻酒精茶饮”“重酒精调酒”三大类。
是什么让隋歆媛有了做酒精类饮品店的想法呢?
“去年疫情比较严重的时候,很多酒吧都在尝试推出鸡尾酒外卖,让消费者可以自己在家DIY鸡尾酒,当时我觉得这样做挺好玩的。可是后来,我们朋友聚会时发现,自己在家调制鸡尾酒其实特别麻烦,有时连个合适的杯子都没有。有了这样的体验后,跟合伙人在一次次的讨论中,碰撞出了开酒精类茶饮店的想法。”河南酒氧品牌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隋歆媛说。
想法落地,主打“轻酒精”饮品的茶饮店生命力如何?“来我这里消费的人群年龄段多在20岁左右,也就是刚上大学的那个年纪,此外店内也有无酒精茶饮搭配着卖。”隋歆媛说,目前酒氧品牌已在正弘城和国贸360开设了两家店。以国贸360店今年1月和2月的平均数据来看,“轻酒精茶饮”和“重酒精调酒”的月销售量超5000杯,占总销售量的80%,其中夜间外卖占45%。到了晚上9点过后,每日外卖酒精类饮品在50~80杯。这一数据,对于一个刚开业4个月左右的新品牌来说已十分可观。
“小酒鬼”和“女酒鬼”剧增,“健康微醺”受欢迎
“现在在郑州已经有很多人逐步接受调制酒的喝法了,如果下午和朋友逛街时,想喝点下午茶和下午酒,这里同时可以满足。”隋歆媛说。
在一个行业开辟一个新赛道,对于隋歆媛来说可谓是“压力山大”。产品研发时,她每天要喝将近40杯调制酒,“写字楼里的年轻人也是我们的客户群体之一,下午喝杯酒氧的奶茶解解乏,晚上加班到深夜时喝杯调制酒,微醺的感觉特别解压。”
赫兹餐饮商学院CEO乔亚萌说:“其实我是不喜欢喝酒的一个人,但是我已经在酒氧消费两次了,我很喜欢这种加了果汁的调制酒,没有了酒的辛辣味,喝完又有一些酒后的微醺感,我很喜欢。”
乔亚萌和隋歆媛所提到的“微醺感”,事实上也是当代年轻人所钟爱的一种酒后体验。
《2020年轻人群酒水消费洞察报告》显示,在90后、95后消费人群中,无论是酒水消费人数还是人均消费水平都呈现持续增长态势,95后的人均消费增速提升最快。此外,“女酒鬼”已经占据当代酒场的半壁江山,90后女性酒水消费人数已经超过男性,2019年至今,90后、95后女性酒水消费人数增速也显著高于男性。
随着“小酒鬼”和“女酒鬼”增加,多元细分、新潮尝鲜、健康微醺、香甜果味成为当代青年酒水消费的四大趋势。“小酒鬼”和“女酒鬼”不同于“老酒鬼”动不动就一醉方休的喝法,他们在喝酒上显得更为理性,推崇“适量饮酒”和“健康微醺”。
大咖支招
加强资本化意识,适当借鉴新消费品牌运营模式
在饮品里加酒精最初起源于“咖啡+酒”这一模式。
2016年,星巴克推出了第一款酒精饮料“EspressoCloudIPA”,在咖啡中加入精酿啤酒。2017年底,在星巴克臻选上海烘焙工坊开业后,“EspressoCloudIPA”正式被推向国人眼前。随后,星巴克在2019年夏天又尝试推出了8款灵感源自鸡尾酒的“玩味冰调”系列。
2018年,奈雪的茶在华南地区试水“诗酒茶”系列,第一次尝试酒+水果茶的组合。2019年夏天又开设酒吧“奈雪酒屋”,又称BlaBlaBar,主打度数较低、口味偏甜的鸡尾酒,以及一些无酒精饮料。
不过,这些轻酒精饮品均未在郑州落地,这也给了隋歆媛机会。
乔亚萌认为,酒氧品牌对市场的观察十分敏锐,从2019年起,日式居酒屋、静吧在郑州大面积开业,说明休闲酒精饮品消费的认可度开始在郑州提升了,这个时候做主打“轻酒精”饮品的茶饮店的时机较为成熟。但是,对于“酒氧”这一新消费现象的代表品牌,乔亚萌建议,年轻人经营这类品牌更容易打开市场,因为他们最懂当代年轻人的消费心理。但是,这一品牌一定要用互联网思维来经营,通过不断地创新,不停地刷新消费者对品牌的记忆点。
此外,这类品牌如果想要获得更大的发展,未来在开拓市场方面,需要投入的时间、资金还有很多。作为区域市场赛道开拓者和创新者,可以加强资本化意识,适当借鉴新消费品牌运营模式。
源:【海报新闻】
卷小料、卷水果、卷糖分、卷厚椰轻乳……这回,一众茶饮品牌开始卷起了配料表。
近日,奶茶届头部品牌喜茶一口气公布了40多款茶饮产品的配方原料、营养成分和原料溯源信息;新兴奶茶品牌“霸王茶姬”上线了“热量计算器”;多个标榜“健康”的现制酸奶品牌,更是直接把主要成分表贴在杯身上……
为了摘掉“不健康”的骂名,茶饮品牌们恨不得把配料表放大加粗,递到消费者眼前。
霸王茶姬官方小程序里的“热量计算器”。(图/霸王茶姬)
一杯奶茶里都有啥?
新茶饮头部品牌纷纷公开配料表
今年以来,茶饮市场掀起了一场基底乳升级大战,多家茶饮品牌纷纷与植脂末划清界限。基底乳的迭代还没完,茶饮成分营养表就陆续上线。
10月26日,喜茶宣布公开所有在售产品的配方原料、营养成分和真品质原料溯源信息,并配上了第三方检测报告。除产地信息外,每一个公开配方的产品都有多项“品质保障”。以烤黑糖波波牛乳为例,芝芝会强调“不添加奶盖粉、植脂末”,牛乳是“无奶精零添加”,就算黑糖也要写“不添加防腐剂”。
喜茶官方小程序里的“配料表 ”。(图/霸王茶姬)
每一杯茶饮的成分介绍,都在极力证明自家原料的超群出众。实际上,喜茶并不是第一家公开配方和营养成分的茶饮品牌。
今年9月,“霸王茶姬”推出“热量计算器”,消费者可在手机上查询到37种饮品的产品热量、营养成分和第三方检测报告。热量计算器还显示了咖啡因含量。据霸王茶姬的小程序显示,一杯伯牙绝弦(中杯)的咖啡因含量约为103.9毫克,与星巴克美式(小杯)的咖啡因含量不分伯仲。
此外,受“涉嫌使用植脂末”的争议影响,“茉酸奶”的产品都写着满满的求生欲:一杯“薄荷椰皇酸奶奶昔”的成分表长达13行,把酸奶里的9种益生菌逐一列出。
在网友眼里“卷”得最夸张的,要数这家酸奶品牌,杯壁上贴的配料表和营养成分表多达4张,益生菌、维生素、微量元素密密麻麻,占据半个杯身。
另一家现制酸奶品牌Blueglass Yogurt的配料表,更是茶饮界的一大奇景。新品“Buff畅系列”,一杯集合各类维生素、叶酸和膳食纤维等,三张配料表占据了半个杯身。消费者感觉喝的不是酸奶,而是酸奶状的营养补充剂。
Blueglass Yogurt把微量元素都拉爆了。(图/小红书@T美T)
奶茶如何喝得更放心?
七成受访者更关注健康问题
根据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和《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等要求,预包装食品必须在包装上标示能量、4种核心营养素的含量,以及营养素参考值的百分比。
按照通则要求,奶茶等现制现售饮品可以豁免强制标示,是否有标签和如何标注均可由经营者自行决定,并无法律强制规定。
除了部分头部品牌,实际上,市场上不少现制现售饮品经营门店仍存在未公示奶茶成分,未进行消费警醒性提醒,声称“无糖”“0卡糖”误导消费者(实际用代糖替代蔗糖),鲜奶奶茶中不含鲜奶、配料加多少全凭手感等现象。
蓝莓牛油果酸奶奶昔的配料表多到一张纸放不下。(图片来自网友分享)
《中国新式茶饮大数据研究及消费行为》调查显示,49.4%的消费者会担心“健康问题”,42.2%的消费者更在意是否长胖。另据《2022现制奶茶奶原料消费者认知调查报告》,超七成受访消费者对奶茶产品中的奶原料品质非常关注。受访消费者希望喝到有营养的产品,并且超半数(54.65%)十分排斥使用了植脂末的奶茶产品。
从行业端来看,《新茶饮配方透明化、产品健康化倡议》于近日正式发布。新茶饮倡议中写明,提倡各新茶饮企业公开产品配料、用料,公示营养成分等信息,加强企业自律,保障消费者知情权。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主任何计国认为,“新茶饮健康与否,关键在于原材料的品质。植脂末氢化过程容易产生反式脂肪酸,长期食用会增加患心血管疾病风险。”
在经济学家余丰慧看来,奶茶配方是商业秘密和商业知识产权,而配方公开则源于消费者越来越关注饮品的品质和健康。产品带给人们的消费体验、情绪价值,不完全取决于是否使用了高端原料和透明的配料表。在喝一杯奶茶的时候,能感受到品牌的用心和想传递出的清晰信号,这种“同频共振”的快乐才是大多数人在意的“品质”。
“乐乐茶”在今年夏天曾推出和“国际知名品牌”Six God六神花露水的联名奶茶。
新茶饮“卷”出竞争理性
行业或进入配料表时代
众所周知,在餐饮界,配方常常是商业机密。此番新茶饮品牌主动“泄密”为哪般?答案很多,如迎合消费者的健康诉求、通过营销吸引流量、塑造品牌形象等,但追根溯源还是竞争使然。
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数据,去年年底在业的新茶饮门店总数达到48.6万家,比2020年年底的37.8万家增长28%。伴随越来越多参与者入局,各式门店遍地开花,新茶饮市场趋于成熟,也加速迎来行业洗牌。从过去的“喝不起”到现在的“喝不动”,当新茶饮告别野蛮生长,进入存量争夺阶段,未来的市场竞争将会更加激烈。
未来,或许每款现制饮品都会有一个产品标签,包含配料组成、营养成分,甚至热量分析,极有可能形成行业的一道新风景。
今年,郑州奶茶届开启了一场胡辣汤到底能不能和奶茶联名的battle。
为什么我们戒不掉奶茶?
很多人嘴里叨咕着:“奶茶不健康、不健康……”,却每天都在炫奶茶:“给我来大杯、超大杯……”。吸入奶茶的一瞬间,脸上真诚地写满了开心!
为什么喝奶茶会让人快乐又上瘾呢?要从我们的大脑说起。大脑中存在奖赏系统,可口美味的食物可以通过激活大脑奖赏系统,使多巴胺释放增多,机体获得满足感和愉悦感,从而对美食成瘾。甜食、脂肪尤其如此,可以激活中枢神经,刺激多巴胺的产生,让人获得满足感和快感。
然而,研究显示,奶茶喝多了可能会高兴不起来。清华大学和中央财经大学的研究人员分析了我国5281名大学生的奶茶饮用习惯,发现经常喝奶茶可能会导致成瘾,增加抑郁、焦虑的风险,其中性别、年龄与奶茶成瘾程度显著相关。
有时候,我们爱喝饮料不是饮料本身多有营养,而是营销的力量迷惑着人们的舌尖和心间。要是实在忍不住,那么下次点奶茶前,多看两眼营养成分表吧。
海报新闻编辑 俞春红 综合中国青年报、中国商报、中国食品报、科普中国等。
本文来自【海报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源:央广网
数据显示,近三成“90后”“00后”消费者每月花400元喝新式茶饮,由此也催生出了千亿级的现制饮品市场规模。
在这背后,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关注奶茶对健康的影响。日前,央广网记者在北京、郑州多家奶茶店走访调查,并抽取相应比例奶茶样品进行检测。调查发现,市面上不少大众熟知的品牌存在“无糖”奶茶仍有糖、用奶精混淆鲜奶、含有咖啡因未提示特殊人群等问题。
此次参与实验的奶茶来自CoCo都可、一点点、米芝莲、鹿角巷、喜茶、奈雪的茶6个品牌,检测指标涉及总糖、咖啡因、蛋白质、脂肪等8项。因现制现售饮品没有相应“国标”,本次实验采用多地消保委奶茶检测使用的“GB/T 21733-2008《茶饮料》”标准。
本次比较实验样本(注:奶茶中涉及的总糖、咖啡因、蛋白质、脂肪等8项指标检测结果均来自河南聚谷检测。其中,咖啡因、蛋白质指标参照北京市理化分析测试中心检测结果。本次比较实验结果仅对所购买的产品负责,不代表同品牌不同批次、不同规格产品的质量状况。)(制图:央广网记者王勇生)
8杯奶茶含糖量对比图(制图:央广网记者梁爽)
“无糖”奶茶是否真的无糖?
实测鹿角巷“无糖”奶茶含糖22克
随着人们不断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低糖、少糖产品越来越受到大众追捧。
记者走访发现,很多奶茶店店员都表示可以做“无糖”奶茶,还有部分店员默认“无糖”就是“不另外加糖”。另外,在外卖平台,部分奶茶品牌“甜度”一栏也有“无糖”“零糖”选项。
“无糖”是否绝对零糖?参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 28050-2011)》规定,“无糖”的要求是指固体或液体食品中每100克或100毫升的含糖量不高于0.5%(即0.5克)。
但从检测结果看,并没有符合标准的“无糖”奶茶,检测样品均含有总糖。其中,甜度为“无”的一杯鹿角巷鹿角三巷奶茶含糖22g,远高于上述“无糖”标准。
记者关注到,2018年6月12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强现制现售奶茶果蔬汁监督管理的通知》提到,产品宣传中使用“无糖”“低脂”“鲜奶”“现切水果”等内容的,要与实际相符。
有奶茶店店员告诉记者,“无糖”奶茶是指制作过程“不另外加糖”,但奶茶中物料本身可能含糖。对于一些只能食用无糖食物的特殊人群,“无糖”的宣传是否会对其产生误导作用?
“设置或标注‘无糖’选项,就必须保证产品真的达到无糖标准,否则就涉嫌欺骗和误导消费者,甚至构成欺诈,消费者可以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或食品安全法要求惩罚性赔偿。”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学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在接受央广网记者采访时表示。
在外卖平台上,鹿角巷、CoCo都可、喜茶(顺序从左到右)均有“无糖”“零糖”选项
值得注意的是,全糖、少糖、半糖、三分糖、不另外加糖......类似这样的甜度分类,在奶茶店里很常见。但当记者问及这些甜度是否对应具体含糖量时,店员要么称“差别不大”,要么告诉记者“以消费者口感判断”。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这样模糊的甜度分类,几乎已经成为奶茶市场上甜度的“现行标准”。
“这已经是行业的一个潜规则。”中国品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朱丹蓬在接受央广网记者采访时表示,细分的甜度标准看上去好像很专业,满足消费者多元化需求。但事实上,甜度到底是七分还是五分,很难凭口感判断,更多的是一种营销手段而已。
而值得关注的是,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议,控制添加糖的摄入量,每人每天摄入不超过50g,最好控制在25g以下。而检测结果显示,一杯一点点波霸奶茶正常糖就含糖35.5g,一杯米芝莲港式现拉丝袜奶茶常规糖含糖26.5g。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黄越告诉央广网记者,从检测结果看,被检奶茶的蛋白质含量普遍较低,从侧面反映出牛奶成分含量较低,所以这次实验可以将测得总糖近似看待为添加糖,从膳食指南的建议来看,可以认为是含糖量较大。
国家高级食品检验师、中国HACCP食品体系内部审核员王思露表示,市售奶茶之所以好喝,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含有较多的糖类物质,而饮用过多的奶茶就会摄入较多的糖类物质,糖摄入越多,机体患肥胖、高血糖、糖尿病、痛风等疾病的风险就会增加。
奶精混淆鲜奶
CoCo都可、一点点等被测奶茶蛋白质含量均偏低
在调查中记者发现,一些商家打起擦边球,在菜单上模糊概念,将鲜奶与奶精(植脂末)制作的奶茶混为一谈,使消费者误以为其产品均为牛奶制成。另外,目前市售现制奶茶包装杯上,均没有标注任何营养成分表,消费者无法了解一杯奶茶到底包含什么成分、多少成分。
其中,记者走访北京丰台、西城等地包括CoCo都可、一点点、米芝莲等数十家市面上常见的奶茶店,多数店主对奶茶中的牛奶成分“含糊其辞”。2月24日,在CoCo都可北京丰台永旺梦乐城店,记者看到,有三四个人在排队购买奶茶。当记者问及奶茶成分时,一位店员指着柜台上放着的两箱物料明确地说:“成分全是牛奶。”记者看到,物料箱上写着“乳源纯正、安心美味”。记者反复询问是否全部品类均使用牛奶时,对方又称:菜单上第一排用的牛奶,别的不是。
记者通过线上与线下的方式,购买了包括CoCo都可在内的6家品牌奶茶店8款现制奶茶,通过检测发现,奶茶的蛋白质含量普遍不足。其中,一杯市售500克CoCo珍珠奶茶、一点点波霸奶茶、鹿角巷鹿角三巷奶茶,三款奶茶蛋白质含量均不超过2克。上述品牌检测含量是否合理?王思露解释说:“我们国家对液体奶茶中的蛋白质没有限量标准,特别是‘现做饮品’。若据我国GB/T 21733-2008《茶饮料》参考,蛋白质含量标准不得低于0.5g/100g。”
那么,根据实验结果,一点点、CoCo都可、鹿角巷均未达到以上标准。
8款奶茶蛋白质、脂肪含量对比图(制图:央广网记者梁爽)
某奶茶品牌加盟店兼职人员告诉记者:“都要加奶精(植脂末)勾兑的,这样喝起来更顺滑,不然就没有奶茶味了。”
为了解其他奶茶企业的制作方法,记者以加盟为由,咨询某电商平台上一家售卖“一点点”饮品的培训机构工作人员,对方称用奶精代替牛奶,成本就低了,每杯奶茶的利润可达60%左右。“不会被发现的,都这么弄。”该人士称。
陈音江表示,食品标识应当标注食品的成分或者配料清单,不标注食品成分和配料清单,或者出现用奶精混淆鲜奶的情况,明显违反了食品标识管理规定,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从健康角度,王思露则解释道,植脂末主要是植物油人工氢化制作而成,它可能会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认知障碍症的风险,或影响儿童神经系统发育等。
米芝莲咖啡因含量最高
多款奶茶含有咖啡因未提示特殊人群
记者走访还发现,与瓶装饮料不同的是,目前市面上多数现制现售奶茶在外包装上均没有任何配料信息或者营养标签信息。
以咖啡因为例,抽检中,记者发现,Coco珍珠奶茶、一点点波霸奶茶、鹿角巷鹿角三巷奶茶等全部被检奶茶中均检测出了咖啡因。值得注意的是,在河南郑州与北京分别购买的米芝莲港式现拉丝袜奶茶,其检测结果均显示咖啡因含量最高,分别达795mg/kg、728mg/kg。
记者查阅资料发现,根据GB/T 21733-2008《茶饮料》标准,为了保证包装类调味茶饮料(包括奶茶)中“茶”的成分,标准要求咖啡因含量不得低于35mg/kg,但未设上限。此外,王思露分析称,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认为,健康成年人单次摄入200毫克、全天摄入400毫克咖啡因不会引发安全问题,但单次摄入咖啡因超过500毫克可能会引起一些问题。大量摄入咖啡因会导致焦虑、不安和失眠。
“任何物质抛开剂量后看待毒性,都是不负责任的行为,对于奶茶同样如此。”王思露谈到。
8款奶茶咖啡因含量对比图(制图:央广网记者梁爽)
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的消费者对奶茶中的咖啡因含量并不知情。记者走访的包括CoCo都可、一点点、米芝莲等多家店铺中,均未在门店、商品包装的显著位置给出类似“奶茶含有咖啡因,老人、儿童、孕妇不建议过量饮用”的“温馨提示”。
王思露称:“孕妇每日咖啡因的摄入量不得超过200毫克,否则可能会危害胎儿健康。对于儿童等特殊阶段人群,应该刻意拒绝或严格限量。”
2月25日,央广网记者就咖啡因含量明显较高的问题致电本次检测购买样品的米芝莲河南郑州某店,店员称,没有任何咖啡因,但里面纯茶浓度特别高,晚上购买会提醒顾客影响睡眠等。而对于咖啡因含量超过700mg/kg,米芝莲官方客服回应记者称:“直营店会提醒的,但北京和河南地区都是加盟店,没提醒孕妇等群体的话,那问题出在具体门店上,今后检查会敦促他们。”
现制奶茶标准缺失
专家呼吁尽快出台奶茶“国标”
受访专家认为,现制奶茶的种种现状,根源在于行业标准缺失,建议进一步细化有关奶茶行业标准和监管细则,呼吁尽快出台国家标准。
记者关注到,目前使用的GB/T 21733-2008《茶饮料》标准于2008年出台,将茶饮料分为茶饮料、调味茶饮料、复(混)合茶饮料等三类,并对一些茶饮料的理化指标进行了规定。记者还从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官方网站查询获悉,上述标准为推荐性国家标准。因此,对于市面上奶茶成分到底应该遵循何种理化指标,目前没有判断标准。
《2020新式茶饮白皮书》数据显示,2021年新式茶饮市场规模预计会突破1100亿元。面对日益发展壮大的奶茶行业,陈音江认为,确实应该制定相应的标准和规定,才能更好地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而就在近日,上海市场监管部门突击检查了部分奶茶店,结果全部存在操作不规范问题。在中国品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朱丹蓬看来,这样的“团灭”结果既出乎意料,也在意料之中。朱丹蓬称,现在中国市场上的奶茶已经进入了细分赛道,价格从几块到几十块钱不等,这也就说明成本、食材选取上肯定有区别。而且目前对奶茶成分构成没有国家标准,所以企业的操作空间就比较大一些。
朱丹蓬表示,市场监管部门是从食品安全的角度执法,主要检查奶茶店卫生这一块,但是从奶茶本身的理化指标这块,还没有处罚依据。
“目前奶茶行业监管主要还是依据食品安全法以及有关食品安全标准。”陈音江说,奶茶行业经营主体分布广泛,经营者的食品安全意识不够强、相关部门的日常监管也亟待加强。
陈音江建议,进一步细化有关奶茶行业标准和监管细则。同时,奶茶企业不能只顾策划“网红”营销,吸引消费者眼球,而要把精力和成本花在提升产品质量上。朱丹蓬呼吁,尽快出台奶茶行业相应国家标准,让现制奶茶标准缺失的情况有法可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