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历来是吃货的天堂
大大小小的餐厅饭店布满全城
可俗话说“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
有些餐厅虽然生意火爆
但由于各种“天灾人祸”不得不退出历史舞台
今天就来聊聊锡城那些曾经辉煌
而如今却消失的餐厅的故事
卢记火锅最早开在东大街老巷子内的民房里,后来转战保利和阳光,至今还有人惦记这里免费无限量的鸭血、豆腐、花枝、酸梅汁……
后来卢记的台湾老板去美国发展了,没功夫照顾店内生意,最后转让了,成为了一段传奇~
东门保利广场的首批餐饮商家,开在了三楼,当年餐厅品质和环境都非常不错,自助色拉吧和牛排逐渐有了固定的消费群体。
后来保利一楼二楼改造直接把客源堵住了,来餐厅用餐要绕一个大圈,非常不方便,于是关门。
是否还有人记得,吃自助餐的时候会有烧烤师傅端着各种烤翅、烤菠萝、烤香蕉、烤牛臀来问你要不要,这种特色服务就起源于豪牛士。
新颖的烧烤方式很快引来本地品牌亚马逊自助餐厅的注意,亚马逊便开始模仿,或许老板到关门都不知道自家烧烤师傅里有人在偷师!真是“强龙难敌地头蛇”啊!
无锡人口味偏好甜、鲜,很多餐厅为了使味道浓重吸引食客菜里多少都会放些味精,而梁溪路上这家店偏偏剑走偏锋,提倡不使用味精。真的什么菜都不放。
结局可想而知了,火了一阵之后就没声了,毕竟你家的口味不符合本地市场啊!就像川菜不放辣,可能吗?
原来开在人民中路上,精准的市场定位、实惠的价格,深得老百姓的喜欢。夜宵也是做得风生水起!连锁店一家接一家~
人一旦有了钱就容易飘,随后老板开始挥霍,输了很多钱。很多人看着他一步步做大的,真是令人扼腕。
开在南禅寺向阳路的一家酒店,店名源于鲁迅笔下小说,一进店莫名想起课文:“温一碗酒,要一碟茴香豆”。
至今还在怀念他家的腌大黄鱼、小钵头醉鸡、臭豆腐!
“小吃名气大,老酒醉人多”。可自从南禅寺门口的那条马路全封闭改成内街后,咸亨酒店就蔫了。他的歇业绝对是受了道路的影响!非常可惜。
2007年太湖蓝藻爆发,无锡市桶装纯净水一度卖到了50多元一桶,位于南长街的东鼎火锅从外地进了10多吨桶装水,来吃火锅就送,得到认可。
他家用米发酵的酸汤锅底绝对好吃。夏天的酱骨龙虾也是非常回味!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后来火锅店发生事故,赔了许多钱!无奈关门。
开在东门,浅水湾浴场对面,讲真小编就是从他家知道有韩国烤肉这种东西的,生菜叶卷五花肉蘸孜然辣椒粉真的好吃啊,满嘴流油!
自打韩企大量来无锡后,这类烤肉店可发了!
可惜由于种种原因,韩企搬迁、道路重新规划、加上其他品牌的竞争,多因素综合,这家店没能撑下去~
目前好吃的韩料店大多在新区新地那块~
位于人民路,非常欢乐的一家餐厅,吃着吃着会有菲律宾妹子来带大家载歌载舞,一顿饭下来非常嗨皮。
他家的烤乳猪、咖喱蟹,还有其他咖喱味的菜品都巨入味巨好吃!
虽然价格小贵但生意一直很好,吃完了还能去楼上钱柜K个歌~可惜的是后来开始修地铁了,餐厅被围挡围起来,生意自然一落千丈。
台湾美食家、古董收藏家蔡辰男开的一家饭店,位于人民路1号,就是现在东门的光大银行。
2006年开张的,菜品都很入味,据说里面的所有碗筷餐盆都是景德镇定做~
装修也是金碧辉煌,大家应该能猜出来了,压垮他的是价格。
这里的菜是真的贵。给人感觉性价比不是很高。
位于蠡湖中央公园,非常高端大气上档次,中间有露天舞台,可以人工造雪放户外电影,进门入口和楼梯,全是镜子铺在上面的。店内全放的是舒缓的英文歌曲。
开业就遇上了席卷全国的“非典”,虽然无锡没有爆发疫情,但那段时间也是人人自危的。
再加上这么高逼格的档次,人均150多元,在当时的无锡恐怕没有多大市场。
每天不一样的主题,中山路老喜来登二泉西餐厅当年在荷兰主持巴特的料理下,有声有色。甜品和明档海鲜当年在无锡可谓是独步江湖。
坊间传闻是老板资金链断裂,周转不开,无奈中山路喜来登被转手卖出,二泉西餐厅也随之消失,现在那里取而代之的是君乐酒店。
梁溪路上的一家餐厅,贵妃沙发,精致的餐具,温馨的小物件,各类竹装饰。这是颠覆无锡餐饮的一家店。
当年没有任何一家饭店用高背的靠椅,配了洁白的餐布真是令人耳目一新!
问题是梁溪路在当年太折腾,一会儿拆一会儿修,路刚弄好,又开始修地铁了。
一条街上的商家纷纷关门。所以说买房开店,地段真的很重要啊!
原址位于学前东路和振奋路交叉口,风雷立交一上来就是,当年是川菜代表,味道正宗价格亲民。
毛血旺、冒菜、辣子鸡都是原汁原味。吃饭时候还能欣赏到正宗的川剧变脸,很有意思。
由于后来要造火车站北广场修城际铁路了,道路拓宽改造,因此无奈关门,建筑也被拆了,可惜啊。
蓝天无限、新港辉煌,想当年清扬路上的蓝天新港的粤菜把无锡的本帮菜打得稀里哗啦!
去吃饭永远没有车位的,菜肴出品,服务质量都在当时的无锡引起了很大震动。
但公司高层后来做出了更换管理团队的决定,更换后,无论菜品还是服务与原来大相径庭,生意就一落千丈了!
这些餐厅,多少承载了一些我们的记忆
它们或是因为管理,或是老板,或是运气
都消失在了大众的视线中,令人唏嘘
你还知道哪些消失的餐厅的传奇故事呢
欢迎讨论分享
END
来源:无锡生活播报
<>< class="pgc-img">>丨职业餐饮网 王可
他从路边果汁小店,到开创了上海排名第一的牛油果轻食品牌,50平单店月营收50万元;
从白手起家,到收获2轮融资,在上海核心商区连开6店,估值3000万!
他就是谈淼淼,和他一手创立的轻食品牌“瓜牛”。
然而,融资后短短1年,瓜牛单店的毛利率却突然“腰斩”,随即现金流断裂,门店全关,被供应商雇人上门追债……
宣告瓜牛破产后,谈淼淼感慨道:“这是我花了500万和3年青春得来的教训!”
餐饮创业3年多,他和瓜牛到底都经历了什么?
初创阶段:
赶着“互联网+”潮流,3万元白手起家
谈淼淼,是一位连续创业者,从高中时期就爱“折腾”,在2013年创立了创业学习社群“淘米分享”,赚了第一桶金。
1、受“O2O”影响,开启餐饮创业梦
2014年4月底,谈淼淼带着社群用户在北京参加O2O行业峰会,当时“O2O”和“互联网+”冲击着各个传统行业,谈淼淼也深受影响。
受有人在地铁口加微信送果汁的启发,谈淼淼想到:
“通过鲜榨果汁把用户都加到微信里,如果我开100家店,岂不是能加100万粉?”
“如果在餐饮外卖的基础上,如果每一次交易都是靠谱的、值得信赖的,那么附近3公里范围内的用户资产和商誉,就可以逐渐被积累,这就不是一家餐饮公司,而是打通社区物流最后1公里的互联网公司了!”
借用轻餐饮的好现金流以战养战,逐渐做出有价值的品牌和企业,瓜牛的模式雏形也在那时诞生!
瓜牛品牌创始人谈淼淼
2、3个“门外汉”凑了12万,路边果汁小店起家
下定决心创业的谈淼淼找来了两个同样毫无经验的合伙人,三个餐饮“门外汉”决定开果汁店。
当时谈淼淼银行卡里总共只有3万元,加上借来的3万元和两个合伙人的6万元,三个人一共凑了12万元,在一处违章建筑里开了第一家瓜牛果汁店。
3、2个月生意面临崩盘,合伙人全部退出
虽然凑钱开了店,但三个创始人都毫无经验,果汁产品也毫无特色,因此瓜牛果汁店的生意一直都没有起色。
两个月后,瓜牛小店面临崩盘,此时2个合伙人全部选择离开。
但谈淼淼却放不下瓜牛这个“孩子”,于是他通过众筹会员卡的方式凑了6万元,如数还给了两个创始人,自己坚定地继续经营瓜牛。
4、靠坚持打动投资人,获10万元“救命金”
2014年10月,谈淼淼发现有机会收下旁边的铺位,于是发起了20万元的债券分红融资计划。
此时事情出现了转机,谈淼淼微信里有一个默默关注朋友圈的好友,他被谈淼淼的坚持所打动,所以两人相约见了面。
双方在沟通后,次日谈淼淼就收到了这位微信好友的10万元打款,甚至连合同都没签,再加上其他的债券融资,谈淼淼凑齐了钱拿下了旁边的铺位,将瓜牛果汁店改造成了果汁咖啡店。
通过产品的调整与增加,瓜牛终于能够营收平衡,但还只是一家毫无特色的小店。
爆发阶段:
聚焦外卖轻食,50平小店月入50万
瓜牛果汁咖啡馆的生意一直不温不火,但通过不断学习,从2015年11月,谈淼淼凭借聚焦产品和裂变营销让品牌走上了快车道。
1、聚焦牛油果,开启“轻餐+饮”模式
谈淼淼发现,牛油果作为一个高增长的网红食材,非常适合切入轻餐饮,它可以将三明治、果汁、沙拉串联起来。
于是谈淼淼决定围绕牛油果打造产品,将瓜牛从饮品模式变成“轻餐+饮”模式。
他在打造牛油果系列产品时有三大方法:
一是将牛油果与其他产品相结合,当时瓜牛菜单中有20多款果汁、10款沙拉和三明治,通过结合,瓜牛推出了牛油果柠檬雪梨果汁、藜麦牛油果沙拉等;
二是推出了一些特色的牛油果产品,如牛油果酱夹心饼,以及牛油果口味的马卡龙、曲奇、雪糕等。
三是将牛油果与网红热点相结合,比如将牛油果与小龙虾、藜麦、冰草,甚至是“卫龙辣条”搭配,做成沙拉等产品。
2、外卖优惠+裂变营销,刷屏女性白领朋友圈
除了将产品聚焦于牛油果,瓜牛成功的另一“法宝”就在于裂变式营销。
当时为了获客,谈淼淼经常派发传单,陆家嘴商圈的100栋写字楼都被他跑遍了。
谈淼淼发现,发传单的用户触发率并不算高,但如果能让顾客帮我“发传单”,那么信任感和触发率都会倍增!
于是谈淼淼通过不断学习与钻研,推出了“海报裂变”的营销方法,瓜牛品牌也就此迎来了爆发。
当时瓜牛的获客方式为“地推+社群运营”,因为轻食产品的主要受众为女性白领,所以谈淼淼安排“小鲜肉”在CBD区域派发传单,客户在扫码关注后,只需要在朋友圈发布“我是牛油果控,我为瓜牛代言”即可获得赠饮。
与此同时,瓜牛在饿了么平台推出“满45元减15元、满75元减20元、满100元减20元等系列满减优惠活动”,通过扫码分享赠饮和减免活动。
凭借减免和裂变活动,在2015年11月开始,瓜牛成为了陆家嘴女白领朋友圈中经常刷屏的品牌,瓜牛品牌也自此迎来了大爆发。
扩张阶段:
连拿两轮融资,估值升至3000万,连开6店!
凭借聚焦产品和裂变营销,瓜牛品牌迎来了大爆发,50平米的小店从月营收15万增长至50万!
1、两轮拿到融资共计230万
2016上半年,在50平米小店取得“漂亮”的数据后,瓜牛品牌估值达到了1000万元,谈淼淼找到投资人融资70万元。
此后谈淼淼用融资的70万开了两家店,生意依旧火爆,瓜牛品牌的品牌估值飙升至3000万元,并在第二轮融资中收获150万元融资。
2、连开6店,单店月均营收40万
在收获两轮融资后,2016年底,瓜牛在上海核心商区累计连开六店:陆家嘴、南京西路、新天地、中山公园、徐家汇、五角场,都能看到瓜牛的“身影”。
此时瓜牛单店月均业绩维持在40万左右,并且还能靠社群影响力做到各商圈第一名!
但瓜牛品牌却未能继续拓张,自此由盛转衰,走起了下坡路。
1年后破产:一月亏50万,现金流断裂
2016年底,瓜牛迎来了自己的巅峰,但在这红火生意的背后却暗藏危机。
2017上半年,谈淼淼联系了100个投资人,却分文未得;
2017下半年,瓜牛的毛利率从50%降至30%,单店利润全部被吃掉,加上总部的成本压力,一个月能亏50多万。
此后,瓜牛的现金流断裂,供应商款项难以支付,不得不接连选择关店。
与此同时,嫉妒瓜牛品牌的同行开始“落井下石”,在外卖平台上对瓜牛恶意举报、差评。
因为现金流吃紧,很多供应商的款项也难以及时给到,因此甚至出现了供应商安排人上门“讨债”,这对瓜牛品牌形象和生意造成了极大影响。
供应商雇人要账
虽然谈淼淼此后试图挽救瓜牛,向投资人借款100万元,却难以力挽狂澜。
2017年11月底,瓜牛总部倒闭,所有门店关停,宣告破产。
短短1年里,瓜牛从估值3000万到快速“死亡”,谈淼淼到底做了什么?
1、两轮融资暗埋失败“伏笔”
在两轮融资中,虽然瓜牛品牌的估值翻了3倍,但在融资过程中,谈淼淼却和投资人发生了矛盾。
在第二轮融资前,种子轮投资人认为瓜牛的数据虽然“漂亮”,但还不能支持品牌快速扩张,希望瓜牛能“慢”下来。
但谈淼淼坚持,瓜牛赶上了外卖和轻食的风口,此时应该快速完成融资并开店。
因为双方的意见分歧,所以谈淼淼在收到第二轮150万融资款后,并没有直接用于开店,而是清退了种子轮投资人。
因此可以说瓜牛后续的开店都是用的自己的现金流,这严重拖慢了瓜牛扩张的速度,减少了品牌的试错空间。
而此后,资本投资轻食餐饮品牌的热潮也渐渐褪去,再加上曾与投资人发生矛盾,因此谈淼淼在第三轮融资中分文未得。
2、盲目扩张,投资150万开大店
据统计,瓜牛有90%的订单来自于线上,因此线下堂食的营业额占比仅占1成。
重外卖轻堂食的瓜牛应该走开小店的路线,但谈淼淼却选择了多开店、开大店。
上海的6家瓜牛全部位于核心商区,此外谈淼淼还选择了投资150万的大店,月租高达8万8千元,让回本周期严重延后,直接影响了品牌现金流。
3、运营跟不上,毛利率从50%降至30%
在裂变营销时,谈淼淼通过社群的方式积攒了大量老顾客,并且通过亲自运营的方式增加了老顾客对瓜牛品牌的粘性。
但随着开店数量增多,顾客数量增加,谈淼淼开始让客服运营社群,老顾客的体验也因此骤然下降,对瓜牛品牌的粘性也由此下降。
4、外卖补贴红利结束
瓜牛品牌的成功是源自外卖兴起+社群裂变。
在瓜牛品牌迎来爆发的时候,它曾经在外卖平台推出“45元减15元、三明治仅需9.9元等系列满减优惠活动”,但随着外卖补贴红利的结束,外卖的利润空间下降,外卖收入占比高达90%的瓜牛变得艰难。
在2017年,外卖的补贴红利逐渐过去,这直接对依赖于外卖生存的瓜牛造成影响。
职业餐饮网小结:
从毫无特色的果汁店到估值三千万,再到两轮融资后全面崩盘。
瓜牛的成功源自于外卖+轻食+资本的红利,而失败也是源自红利的结束。
“赶上风口”是每个创业者的梦想,但在餐饮这个传统行业中,归根到底还是要比拼产品、运营能力、供应链等“内功”。
只有深耕“内功”,才能做好准备迎接风口,并且不至于在风口退去后全面崩盘。
>020年受疫情影响,终端餐饮市场元气大伤,这直接导致小龙虾需求萎缩,供过于求导致今年的小龙虾价格大跳水。
需求暴跌,1斤小龙虾只卖7元!八成养殖户亏本!
每到夏天,很多人就会约酒约虾,“走,喝啤酒,吃小龙虾去!”、“小龙虾我们走”可以为哥们约饭,聚餐的常用词,小龙虾也成为大家的首选。
夜市街头,一盘火红火红的小龙虾带着蒜香味最是让人垂涎。每次忍不住大快朵颐的时候,相信很多人都不禁感叹,虾农、商家们得在这火爆生意里大赚了多少。
但事实上,你所认识的小龙虾早已今非昔比,据相关人士透露,现在的小龙虾1斤只能卖到7块钱左右,尤其是今年新加入的养殖户,80%都在做亏本生意。只是,刚上市的小龙虾每斤基本上都能卖到60元左右,为什么现在的行情就有这般明显的暴跌呢?
只是小龙虾出水价都这么便宜了,明显供过于求的现象,为什么餐馆卖的小龙虾还这么贵,一点也没看出有降价的样子呢?这其中主要还是跟流通渠道有关。因为大部分餐馆都不与养殖户直接对头,小龙虾出水后需要经过多次转手,层层加价才能到达餐厅,繁杂的过程中无疑已经导致小龙虾价格被无声抬高。
如今人们对小龙虾已经慢慢褪去了起初的热度,市场上也不见了往年红火的场面,当然其中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出于小龙虾还是太贵了,一份小龙虾就得上百块钱,这使得人们在餐桌上也很少选择它。
低价并不能刺激消费,销量缩水严重!上千家门店倒闭!
在全国著名的小龙虾产地江苏盱眙,也进入了一年中最忙碌的季节。今年的小龙虾肥不肥?价钱又如何?记者来到了当地市场,深入调查之后发现,虾价下跌,大排档商户营业额减少,小龙虾行情并不乐观。
目前,江苏盱眙全市3000家大大小小的龙虾餐饮企业已经全面复工,大街小巷飘散着小龙虾的香气,十三香、蒜泥、椒盐、泡菜……
上百种口味的小龙虾供人挑选,餐厅里坐满了食客,甚至还有很多人不远千里从外地赶来。
除了门店,盱眙人民吃小龙虾最常去的大桐夜市,几十家大排档一字排开,现买现烧,而且今年小龙虾的价格也特别实惠,不同规格的小龙虾从20元一斤到50元一斤不等。
但是夜市人气还未恢复,虾价下跌也导致客单价减少,大排档商户的营业额也下降了不少。江苏盱眙大桐夜市经营户仇大厨说到,“以往平均一天三四千元钱,像现在一天只能做一千多元钱,到双休日的话,能够做个两三千、三四千元。”
对此,多名水产摊老板表示,从目前情况来看,今年的销量明显不如往年同期。“我这个水产摊口,平时一天差不多能卖八九十斤小龙虾,赶上周末的时候,走量会多一些,多的时候能达到一二百斤。单看去年同期,平时一天也能卖出一二百斤小龙虾,周末多的时候一天能卖出三四百斤。”
“从往年小龙虾的销售情况来看,除了市民少量购买外,小龙虾的销售对象主要是饭店、大排档等,尤其大排档的需求量比较多。但今年饭店、大排档的生意受到疫情影响,市民外出吃饭的频率也明显降低,使得这些商家对小龙虾的需求量明显降低。”
倪老板还说,由于现在小龙虾仍处于集中上市时期,而在市场需求量小于往年的情况下,近期小龙虾的价格或许还有下降空间。他告诉记者,由于今年小龙虾整体销量低,商家为了新鲜卖货,在进货时也比较谨慎,不敢多进货。
除了消费市场受疫情影响,终端餐饮市场元气大伤,这直接导致小龙虾需求萎缩,供过于求导致今年小龙虾市场价格“大跳水”,对此,从事小龙虾收购的龙虾经纪人感受最为直观。
凌晨三点,从事小龙虾收购生意的黄海波正驱车赶往十几公里外的小龙虾养殖塘口。
黄海波向记者说到,“预计今天要收两千多斤、三千斤不到的龙虾。”在江苏盱眙,为了减少小龙虾在运输过程中的损耗,交易往往在塘口进行。
像黄海波这样的小龙虾经纪人,会根据前一天的发货量,和养殖户提前约定好收购数量,养殖户提前把小龙虾捕捞上岸,黄海波只需要验货称重就可以直接交易。
黄海波在塘口收购的小龙虾,分别有3钱以上的统货和4钱以上的统货两种。当天,4钱以上统货的收购价是一斤11.5元,而去年能卖到17元;3钱以上的统货只有8.5元一斤,而去年还能卖到15元一斤。
此次卖虾的江苏盱眙小龙虾养殖户无奈的介绍,“凌晨一点开始起虾的,起了千把斤虾。今年收成也就一般吧。虾长得可以但是价格没上去。”
收完两千斤小龙虾,黄海波和伙伴马不停蹄地赶回营业部,将统货筛成234钱和456钱两个规格,进行包装发货。黄海波的客户主要是长三角地区的餐饮企业和批发市场,长途大巴是最为经济的运输方式,因此他们还得掐着盱眙汽车站的时刻表发货,由于五一假期过后,小龙虾订单大增,黄海波也从一天发一次货改为一天发两次货。
虽然直到半夜十二点,黄海波的营业部还在忙碌地包装发货。但是今年小龙虾的出货量与往年相比还是少了不少,往年这时候黄海波的营业部每天的发货量能达到近一万斤。
【关键字】:小龙虾行情餐饮水产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