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lass="pgc-img">>饮连锁品牌希望通过上市赢得子弹,但目前看来,在港股市场的IPO中断属于客观受限
文|成孟琦 张建锋
编辑|郭楠
“霸王茶姬最近的操作确实比较令人困惑,也很激进。一系列举措,或许是为快点推进上市。”一名消费投资人表示。的确,前有创始人放话“2024年目标是销售额超越星巴克中国”,后有业内大量挖人传闻与公示店员身份证的操作频上热搜,叠加偏高端的营销策划路线,将霸王茶姬这家奶茶品牌推向了行业甚至市场热度高位。
对于市场热议的业内挖人举动,霸王茶姬方面回应道,随着公司的快速发展,肯定需要各领域的优秀人才加入,这是正常的企业发展阶段。霸王茶姬不会把招聘视野聚焦在某些具体的公司,而是根据岗位职能和公司需要,面向全社会招聘适合的人才。但对于上市地点和时间,霸王茶姬不予置评。
时至如今,霸王茶姬到底要去哪里IPO仍然是个谜团,不少业内人士认同霸王茶姬上市路径上的弃港赴美脉络逐渐清晰,还有分析人士表示,霸王茶姬宣传策略上的激进与赴美上市可能性大增,背后折射出的正是连锁茶饮行业所面临着的两大困境:一方面是茶饮赛道同质化竞争已到白热化阶段,另一方面是上市融资路径的受限。
为何说茶饮企业上市融资路径再次受限?其实,蜜雪冰城、古茗、茶百道和沪上阿姨曾接连向港交所递交了上市申请文件,只有茶百道成功上市并拿下港股上半年募资规模最大的IPO,只不过上市即破发,如今市值已缩水四成。7月2日,蜜雪冰城、古茗在港交所递交的上市申请文件同一日过期,沪上阿姨的上市之路也没有任何新消息,这一度被看作是茶饮连锁品牌的香港上市路遇见“集体断崖”。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目前,茶饮连锁品牌在A股上不了,曾经想去港股,但港股上市的标准,包括会计、税收、供应链、食品安全、扩张策略等,要求还是比较高的,茶饮公司在港股市场的IPO中断并不是主观中断,而是客观受限。”不过也有投行人士认为,港交所的上市标准一以贯之,不会出现改变。
霸王茶姬月薪九万挖人才显野心
近日,霸王茶姬正从星巴克、Tims、华为、小红书等企业大量挖掘人才的消息引发互联网热议。
对此,霸王茶姬方面回应道,随着公司的快速发展,肯定需要各领域的优秀人才加入,这是正常的企业发展阶段。霸王茶姬不会把招聘视野聚焦在某些具体的公司,而是根据岗位职能和公司需要,面向全社会招聘适合的人才。
不久前,霸王茶姬正紧锣密鼓筹备进军香港市场,所谓“军马未到粮草先行”,店铺还未开门之时,招聘平台的信息先一步引发讨论。霸王茶姬在港招聘的多个岗位中,办事处负责人薪酬最高,职责涵盖战略规划、品牌管理、风险管理、团队搭建等,月薪为港币5万至8.9999万元,此外还有一定的佣金;另一岗位是“选址开发经理”,职责包括选址拓展、商圈调研、市场分析、客户谈判等,月薪3万至6.9999万元,同样还有额外佣金。
< class="pgc-img">>一位餐饮行业资深人士分析,以上两个岗位的薪金上限比市价要高,预计霸王茶姬是想要挖掘行业资深甚至“地头蛇”式人才。
对于进军香港及招兵买马的动作,一位消费行业投资人认为,霸王茶姬的操作确实比较令人困惑,估计可能看到之前茶百道、老铺黄金的IPO成功,想快点推进上市。不过,由于价格内卷,茶饮行业今年的整体业绩可能不会太好。
< class="pgc-img">>正在装修中的霸王茶姬香港首店,显示九月开业,位于尖沙咀河内道18号K11,附近有喜茶及奈雪的茶
招聘方面的消息虚虚实实,上市路径上,霸王茶姬一度传出放弃香港转赴美股IPO。
“霸王茶姬目前确实是行业热度较高的茶饮连锁品牌,已经进驻了一些城市的顶级商圈,在品牌运营和公司调性方面确实可能还是需要借鉴星巴克和华为这样的企业,霸王茶姬最近较为激进的运营手段其实更多是希望能够把品牌立住。”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此外,赴美IPO这件事也可以理解,因为现在香港对于消费品上市要求还是比较高的,茶饮连锁品牌肯定是希望通过上市能够赢得子弹,为未来更好的发展做准备。”
现制茶饮行业“排排坐”
不但上市路径上取道美股的可能性大增,霸王茶姬连竞争目标也瞄准了美国老牌咖啡连锁巨头。
今年5月,霸王茶姬创始人张俊杰一度放出“狠话”,称霸王茶姬2024年的目标是销售额超越星巴克中国。
在这场新制茶饮品牌和老牌咖啡连锁巨头的较量中,双方各有怎样的底牌?
公开数据显示,2023年,霸王茶姬销售额108亿元人民币。2024年一季度 ,霸王茶姬单季度GMV超58亿元,预计2024年全年GMV超200亿元。截至2024年5月20日,霸王茶姬注册会员数量已经突破1.3亿人,不到半年实现注册会员数翻倍增长。作为霸王茶姬目标的星巴克,2023年在中国市场全年收入30亿美元,同比增长11%;门店数新增13%,达到6806家,同店销售额增长2%。
对于“对标”星巴克这一策略,霸王茶姬回应道,自成立之初,霸王茶姬就定下了“以东方茶,会世界友”的企业使命,愿景是“未来为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消费者每年提供150亿杯现代东方茶”。
与其他现制茶饮企业相比,霸王茶姬在行业中又处于怎样的位置?
< class="pgc-img">>根据2023年全年营收来看,茶百道营收为57.04亿元,奈雪营收51.64亿元,霸王茶姬营收为40亿元。由于蜜雪冰城、沪上阿姨和古茗并未公布全年业绩,根据其招股书,2023年前三季度,蜜雪冰城、沪上阿姨和古茗的营收分别为153.9亿元、25.3亿元和55.71亿元。
可以看到,一众茶饮品牌中,蜜雪冰城的营收断层第一,霸王茶姬的营收虽逊色于奈雪的茶、古茗和茶百道,但好于沪上阿姨。
有行业分析人士表示,霸王茶姬想要打败星巴克中国,并非只看销售额就行,毕竟星巴克以门店管理体系及晋升体系完善著称。此外,值得注意的是,霸王茶姬在2023年经历了高速发展阶段,其实这个阶段奈雪的茶、喜茶都已经走过了,现在这两家更大的品牌也在慢慢回归常态。
港股上市之路遇阻,美股成希望?
茶饮行业的赴港上市潮发生在2023年与2024年交接之时。彼时,蜜雪冰城、古茗、茶百道和沪上阿姨接连向港交所递交了上市申请文件。
为何“奶茶系大军”几乎在同一时间涌向港交所?华福证券研究所所长助理、大消费组长刘畅曾表示,奶茶企业之所以密集上市,核心原因是现在处于竞争的最后窗口期,属于万米长跑的最后20%赛程,必须加紧努力,如果不上市或者不去密集地再开门店,可能后面就要出局了。
“大家也能看到,奶茶连锁企业下沉力度很大、价格内卷严重。但在这个时候,前期资本继续投资的可能性不大,因为前期资本所剩的子弹不多,而且要求回报是资本的属性。前期资本之前投了很多钱,会有比较强的上市诉求,一方面上市能够锁定部分收益,另一方面能够通过融资在最后的决战当中拥有一席之地。之前也传出奈雪有可能收购一些资金链有问题的奶茶企业,原因就是作为上市公司,奈雪有更多的融资渠道。所以剩下的奶茶品牌都想通过上市方式获得更多融资渠道,同时在行业的发展过程中拥有更多周旋余地。”刘畅分析称。
如今,除了茶百道成功登陆港股市场外,古茗和蜜雪冰城在港交所的招股书都在7月2日这天失效,营收排名最末位的沪上阿姨也没有任何动静。
对于在港交所上市是否有新进展,古茗暂无回应。
茶饮连锁品牌在港股IPO市场上的“集体沉默”,是否意味着茶饮公司密集上市潮中断了?业内人士表示,“目前,茶饮连锁品牌在A股上不了,曾经想去港股,但港股上市的标准还是比较高的,碰壁也可以理解。目前看来,茶饮公司在港股市场的IPO中断并不是说他们自己主观想中断。”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茶百道港股破发被认为是资本市场系统性不看好行业的表现之一。
4月23日,茶百道在港股主板成功上市,发行价为17.5港元,对应市值258亿港元,共募资24.63亿港元,成为港股2024年上半年募资规模最大的IPO。不过,茶百道上市即破发,首日股价一度大跌近40%,创下港股2015年以来募资规模在3亿美元以上的新股上市首日最差表现。
同样的命运,也发生在“现制茶饮第一股”奈雪的茶身上。奈雪的茶上市股价即巅峰,7月18日股价仅为2港元,较最高点跌去近九成,市值仅剩34.3亿港元。
奈雪的茶与 茶百道接连在港交所股价大幅下跌,可以发现香港市场对连锁奶茶品牌买账度不高。那么,还没上市的众多茶饮连锁品牌还有机会吗?美股上市能否成为茶饮赛道一众品牌新的希望?又是否会带来新一轮的竞争?
不过,根据港交所规定,港股拟上市公司招股书有效期为6个月,到期不上市则招股书失效。如果公司在3个月内更新财务资料,视作原上市进程的延续,已经发生的审核结果也继续有效。也就是说,古茗和蜜雪冰城的上市申请还有两个半月的窗口期,才会面临最终的失效。
考消息网7月16日报道据香港《南华早报》网站7月14日报道,在巴黎奥运会即将开幕之际,中国品牌喜茶在巴黎开设了首家快闪店,这标志着这家新式茶饮公司的国际扩张计划迈出了最新一步。
这家总部设在深圳的企业的战略副总裁顾雨佳说:“我们希望用一家店来测试当地顾客的喜好。”
报道称,这家快闪店由喜茶与时尚中餐馆连锁店包子家族合作推出。目前,喜茶在中国和世界各地拥有数千家门店。根据其雄心勃勃的国际计划,该公司已经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加坡、马来西亚和韩国等地开店。
海外市场是像喜茶这样的中国零售品牌扩大收入和实现品牌愿景的重要机会。顾雨佳说,该公司在一些市场取得了好于预期的业绩。例如,它在英国开设了七家门店,还在东南亚和北美增开了门店。2023年12月,它在纽约的第一家门店首日销量就达2500多杯。
报道称,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和美团联合发布的一份行业报告,喜茶的海外扩张正值中国新式茶饮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之际,2025年这一市场规模可能超过2000亿元人民币。
在海外扩张的不止喜茶一家。2021年在香港上市的珍珠奶茶企业奈雪的茶控股有限公司,于2023年年底在泰国开设了第一家门店。根据3月公布的财报,该公司将继续推进海外扩张。
相关调查显示,约三分之一的中国零售品牌表示希望在其他国家开店。
顾雨佳表示,品牌面临的主要挑战是适应目标市场环境,同时保持品牌特征。在国外市场,喜茶使用高品质材料和开放式厨房的商业模式会继续吸引其目标受众,而该公司与其他热门公司推出的联名产品也有助于保持品牌的“年轻”。
顾雨佳还指出了中国消费者和海外市场消费者之间的相似之处——都更喜欢“口感脆爽的水果茶”。(编译/卢荻)
3月23日,在蜜雪冰城位于旺角的一家门店外,顾客排队等候点餐。(新华社)
要
零售业务包括主要零售品牌【天仁茗茶】,根据行业报告,这个品牌在2016年11月1日-2017年10月30日期间以收益计算在香港连锁茶饮市场排名第一,市场份额为24.3%。
分销业务主要是采购海外的食品以及饮料产品,主要涵盖糖果、饼干、蛋糕、酥饼、饮品冲泡粉、肉干产品、茶叶、面条以及调味料等,均采购自日本、台湾、马来西亚、阿根廷、土耳其以及英国等地。根据过往业绩期间,公司提供约100个品牌大约7000个SKU的食品及饮料产品。客户主要包括超市、药房、便利店、百货公司、面包店、糕饼店以及贸易公司等。
宾仕国际的招股时间为2月26日-3月6日,上市时间为3月14日。公开发售1000万股,每股价格为0.8港元-1港元,市值为3.2亿-4亿港元。
一、基本面介绍
1、行业概览
分销业务在香港食品以及饮料行业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因为本地缺少农业生产以及农场,约95%的食品及饮料产品进口自海外。在2012年-2016年期间,食品以及饮料分销的销售价值由408亿港元增加至455亿港元,按年复合增长率2.8%增长。根据预测,受到香港零售行业以及餐饮行业复苏的驱动,销售价值在2021年末将增加至498亿港元。2014年-2015年的销售价值增长率下降主要是因为期内香港零售销售市场整体低迷。
属于香港分销行业下的食品以及饮料零售业务自2013年起增长率放缓,由2013年的6.8%下跌至2016年的2.1%,期内符合增长率为4.4%。放缓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过去5年的整体经济放缓,大陆的游客人数下降。2015年4月开始实施一周一行签证领到香港零售业整体收缩。未来数年,估计食品以及饮料产品的零售销售将缓慢复苏以及2021年年底达到937亿港元,反映了香港的来港旅客以及消费能力的回升。
按零售店铺类型划分,超市占香港食品以及饮料产品零售销售总额的主要部分,在2016年的市场份额为46.8%,其次为其他的零售店,比如杂货店(45.9%)以及百货公司内的超市(7.3%)。按产品类别划分,2016年的面包、点心、糕点以及饼干占零售销售总额的最大部分,市场份额约30%,其次为鱼类、牲畜、以及家禽(28.6%),还有其他,比如米饭、面条、奶制品、鸡蛋以及非酒精类饮品(27.1%)。
2、公司简介
宾仕国际是香港的一家食品及饮料公司,在香港已经有27年的经营历史。公司有两个业务,分别是零售业务和分销业务。
零售业务包括主要零售品牌【天仁茗茶】,根据行业报告,这个品牌在2016年11月1日-2017年10月30日期间以收益计算在香港连锁茶饮市场排名第一,市场份额为24.3%。
3、财务分析
2017年3月31日止,分销业务的收入为2.43亿港元,零售业务收入为1.24亿港元。
截至2017年3月31日止年度,分销业务的毛利为6924万港元,毛利率为28.5%;零售业务的毛利为2194万港元,毛利率为17.6%,要低于分销业务。
在最后可行日期,有42间由集团开设的自营零售店以及根据管理协议管理的一间零售店,品牌分别有:天仁茗茶、彻思叔叔、hotel Chocolat、九汤屋。
截至2017年3月31日止年度业绩,天仁茗茶的毛利为1966万港元,彻思叔叔的毛利为207万港元。
天仁茗茶零售店为集团零售业务的最大收益来源,目前在香港有32间天仁茗茶零售店,主要是提供台式外卖茶饮,包括我们平常喝的珍珠奶茶、果茶、果汁等。
天仁茗茶的同店销量如下:
于截至2015年、2016年以及2017年3月31日止年度还有截至2017年8月31日止5个月,集团向五大供应商所采购分别约9690万港元,9100万港元,1.2亿港元,以及5650万港元,分别占集团总采购额的约52.5%、53.5%、59.8%以及63.5%。
4、公司竞争优势
根据行业报告,香港食品及饮料分销行业的竞争激烈、高度分散,市场上涵盖各色各样的业者。2016年有超过8000名食品及饮料分销商。根据预测,食品及饮料分销行业将维持稳定增长,销售总值于2017年及2021年分别达到463亿港元以及498亿港元,由2017年至2021年的复合年增长率约为1.9%。
另一方面,香港的连锁茶饮市场高度集中。于2016年11月1日—2017年10月31日期间,连锁茶饮市场的三大业者占总收入的62.4%份额。集团旗下的天仁茗茶零售店于2016年11月1日至2017年10月31日期间录得销售收益1.35亿港元(不包括茶叶产品以及配件产生的收益),市场份额为24.3%,按收益计算名列香港连锁茶饮市场第一。
5、风险因素
1)集团的业务营运及财务表现以来品牌拥有人或供应商供应成品和原材料;
2)集团以来客户将分销产品渗透入零售市场
3)集团若干具备重大议价能力的零售商占集团分销销售重大比重
4)集团一般不与客户签订长期协议
5)由于经营零售业务的零售店所在的物业是租赁而来的,面临与商业房地产租赁市场有关的风险。集团可能和业主发生争议,而倘若集团未能以商业合理的条款重续现有租约,则集团的业务、经营业绩及实施集团增长策略的能力将受到不利影响。
6)集团的表现依赖于员工的友好劳资关系,如若劳资关系出现任何恶化、劳工短缺或工资大幅上涨,均可能对集团的经营业绩造成不利影响。
二、IPO点评
1、发行情况
2、估值水平
按照发行价0.8—1港元来算,市值约为3.2亿—4亿港元,2017年财年净利润为2826万港元,那么PE为11—14倍。
3、集资用途
4、基石投資者
无
5、股权结构
公众人士持股为25%。
评分
IPO热度(10%):5
市场氛围(20%):6
市场稀缺性(10%):7
估值水平(30%):7
公司成长性(30%):5
加权平均分:6.0
(评分为0-10,10最好,0最差,点评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本文源自格隆汇
更多精彩资讯,请来金融界网站(www.jrj.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