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捞有个说法,叫"嫁妆"。一个店长离职,只要任职超过一年以上,给8万块的嫁妆,就算是这个人被小肥羊挖走了,也给。
张勇解释:因为在海底捞工作太累,能干到店长以上,都对海底捞有贡献,应该补偿。他说,如果是小区经理(大概管5家分店左右)走,给20万;大区经理走,送一家火锅店,大概800万。海底捞至今十几年的历史,店长以上干部上百,从海底捞拿走嫁妆的,只有三个人。
< class="pgc-img">>企业是要为股东创造价值,为社会作出贡献,给客户提供产品和服务,为员工带来回报和机会的地方。
扯远了,说海底捞针对员工的各类管理制度设计。
< class="pgc-img">>相信大家都去海底捞吃过火锅,有没有被那周到到“瘆人”的服务吓到过?
还是说你会在心里为海底捞啧啧称叹,这是怎么管理得像一只军队一样如此井井有条的?
< class="pgc-img">>额。。说到像军队一样,估计富士康不服了。不过不同是海底捞是服务型企业,富士康是制造型组织,所以还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咳.....言归正传。
来,我们来抽丝剥茧:海底捞的周到服务是因为他的员工有干劲,员工有干劲是因为福利好,干的好就奖金多,福利好奖金多是因为他的薪酬体系设计得好。另外,海底捞的晋升制度和放权制度也设计的很好。
就是这些种种管理上优良的“激励手段”和严谨的“管理制度”造就了海底捞火锅界的传奇!
张勇曾经说过:“其实每个人来公司是想打工挣钱的,当一个没怎么念过书的员工发现他还可以成为领班成为经理的时候,可能就会迸发出格外的激情,要想留住员工,归根结底还是机制问题,一个公平的、公正的、合理的升迁体系是保证员工愿意干下去的一个前提,除此之外,没有办法。”
< class="pgc-img">>海底捞为何能让员工如此忠诚敬业?它的管理制度是怎么设计的?
一、薪酬管理制度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二、福利制度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三、考核制度
< class="pgc-img">>四、晋升授权制度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五、流程制度创新
(一)、流程(制度)创新的提报
任何人均可用自己身份证的姓名提报自己的创新(发送到管理邮箱),同样的修改先报先得。
(二)、奖惩细则
创新得分持续4个月,第5个月至第6个月以内打5折,第7个月至第10个月以内再打5折,第11个月归零。
1、文字或标点修改但未改变本条意思的,奖励创新人20元。
2、改变了本条内容(含增加、删除)的,奖励创新人500元、至少2分。
3、废除整个制度或新建一制度,奖励创新人3000元、至少5分(注:新增制度,制度发布后奖励500元,若3个月后制度仍在使用则在下次发放奖励时兑现其余奖励)。
(三)、审核人及审核时间
以上创新由小区经理及以上人员投票,2/3以上通过,总经理签字方可生效。
每月20日之前(含20日)提报的创新,当月必须出具审核结果。如确有必要通过调研再决定的,创新办公室需在月底最后1天之前书面向创新人回复。
(四)、创新奖金发放
创新奖金每月1号由创新办公室导入人事系统工资表中,各门店将创新奖金与当月工资一起发放。
若有员工或者管理人员提报视频/答疑手册类的创新,则不给钱不给分。
六、业务创新
(一)、创新的提交(备案)及试验
1. 任何人均可用自己的身份证姓名在平台中提报自己的创新;
2. 店经理在保证不影响顾客满意率的前提下,可不经小区经理批准,门店即进行创新试验(涉及到设备安全和人身安全需要通过安全管理部同意),如认为会影响顾客满意率的创新项目,需经过小区经理批准后试验;
3. 若小区经理因审批失误影响顾客满意率,则酌情给予小区经理及店经理相应处罚。若试验主体为顾客,不能危害到顾客身体健康,试验品要有相关证书,通过食品安全认证才能试用。
(二)、创新试验费用审批权限
1. 店经理审批权限在1万元以内(含1万元),小区经理审批权限在3万元以内(含3万元),大区总经理审批权限在3-10万元,10万元以上由公司总经理审批。
2. 不管谁审批,该审批人均配套15%的费用,申请人配套15%的费用。
(三)、审核细则及奖励
若该创新被小区内推广,则奖励审批人自己所投入费用的二倍,奖励申请人自己所投入费用的二倍。若该创新被大区内推广,则奖励审批人自己所投入费用的三倍,奖励申请人自己所投入费用的三倍。
1. 店经理作为审核人
审核通过的项目,必须在所辖门店进行使用,效果合格的话,可上报给小区经理审核,并对创新人给予0-300元的现金奖励和0~5分的得分,也可同时向上级为创新人申请银豆豆。
2. 小区经理作为审核人
(1)审核:谁审核谁负责,若无法确定,可申请由上级复审,以邮件形式发送至创新管理办公室,每日汇总发总经理审核。
(2)奖励:一经通过,对创新人及审批人给予0-2000元的现金奖励及0-5分的得分,并根据情况为创新人及审批人奖励银豆豆,也可同时向上级为创新人及审批人申请金豆豆或二级勋章。
(3)推广:小区经理审核通过的项目,必须在所辖片区进行推广(未推广门店须提供理由)。
3. 总经理作为审核人
一经通过,对创新人进行0-10000元现金、金豆豆或二级勋章奖励,并对创新人和各级审批人(店经理、小区经理)奖励创新分0~5分。
4. 审核时限
每天18:00之前,各级审核前一日员工提报的创新,出具审核结果,由系统发送信息给创新人(如确有必要通过试验或调研再决定的,审核人要在系统中向创新人回复)。
5. 关于奖励的说明
每个月总经办对已推广3个月、6个月的创新进行盘点,对于效果持续合格的项目,可为创新人及审批人追加奖励,并给予0—5分的创新得分。
对已推广的创新项目提出优化或改进建议等,由总经理根据价值进行奖励,并给予0—5分的创新得分。
创新办公室每月1日将各级审核人给出的业务创新奖金导入人事系统工资表中,各门店将创新奖金与当月工资一起发放。
(四)、创新失败的处罚
1、 试验失败
自费试验失败的情况:创新人可凭票报销85%的试验费用,个人承担15%;
申请经费试验失败的情况:创新人可凭票报销款项,但要将个人需承担的15%部分上交;该项目的审批人,也需上交试验经费的15%。
2、 推广失败
创新推广3个月、6个月后,总经办会追查已推广项目的效果,对于失败项目进行如下处理:
对于选择推广的小区经理:承担所辖片区浪费金额的15%,从工资中扣除(小区经理保留向推广失败门店经理追回15%费用的权利)。
(五)、如创新未通过
上级不批准费用的,可自行垫资进行试验,其所垫资即为投入费用(未经小区经理批准不可以以顾客为试验主体),奖惩办法同上。
下级对创新是否推广存在异议时:
1)普通员工及领班可以向小区经理申诉,小区经理的裁决为最终裁决;
2)店经理可以至少找到两个店经理认可,同时该创新在相应的店推广;
3)小区经理可以至少找到一个小区经理认可,同时该创新在相应的小区推广。
(六)、对创新推广的奖惩
1. 店经理层面:小区经理根据店经理推广创新的情况进行评比;
2. 小区经理层面:总经办各月分批下发创新项目推广菜单,各片区选择推广,总经办根据推广数量和效果进行评比;
3. 经营发布会上,由各层面主管领导对本辖区内创新工作的落实情况进行总结。
End——
阅后如果喜欢,不要忘记点击“关注”!
欢迎大家评论、交流、收藏、转发!
><>< class="pgc-img">>勇,海底捞董事长。本文为2018年9月11日演讲实录。
< class="pgc-img">>麻辣火锅是一种
具有“攻击性”的就餐方式
海底捞是一家火锅店。火锅店就是香港人讲的“打边炉”,只是我们打的是麻辣火锅,口味可能有一些区别。
麻辣火锅大概起源于上世纪初的重庆,那个年代有很多纤夫,白天拉船,到了晚上他们会很饿,吃的食物都变凉了。
有一个船工的妻子非常聪明,就干脆不把食物做熟,等丈夫回来之后再做给他吃。
由于四川地区喜欢麻辣,(底料)用郫县豆瓣炒一下就非常香。
这种方式很快就得到了很多船工认可,这个船工的妻子就在码头用茅草和竹子搭了一个棚屋(做火锅)。
< class="pgc-img">>这个棚屋,我的考证不是很完全,大概就是最早的一家火锅店,在重庆迅速得到了广大市民喜爱。
上世纪80年代,我的老家简阳,离重庆直线距离不是太远,是成都东边的第一个县,但(当时)我们那个地方没有一家重庆火锅店。
80年代末,才逐步出现了第一家火锅店。我是1994年创办的海底捞,很快就在四川全部铺开了,叫四川火锅——那个时候行政区域没有把四川跟重庆分开。
其实重庆才是麻辣火锅的起源地,它很快就征服了全国。
我的亲身经历是,当我到上海,上海和江浙地区的朋友告诉我,他们其实不吃辣的,但很快这种就餐方式就吸引了当地人。
最近的一个例子:我以前一直以为日本人不吃辣,但上个月,我们在日本开了第三家分店,百分之七八十都是日本当地顾客,而且高峰期排队要排两个小时。
这让我产生了一种想象:这种就餐方式是不是非常具有“攻击性”?让人很快就喜欢?
< class="pgc-img">>中国很大,每个地区的口味不一样,不吃辣的地方占大多数。
我们最早分析,上海是一个移民城市,很多消费者来自外地,是不是外地人构成了我们的消费群体?但我们再冷静想一下,其实这些外地人当中,来自吃辣地区的并没有那么多。
我有理由相信,(麻辣火锅)这种方式会不会终有一天开向全球呢?
< class="pgc-img">>中国餐饮几千年
却很难有“全世界都知道的品牌”
海底捞的日常工作只有两点:第一点是一手抓员工。第二点叫做一手抓顾客。
员工怎么抓?我们有一个指导意见叫,员工你要一个一个地去凝聚他。
顾客怎么抓?要一桌一桌地抓,不能过度依赖一些营销政策抓顾客,让顾客蜂拥而至,然后很失望地走了。
< class="pgc-img">>员工呢?每一个地区的员工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他对管理的需求不一致。要想保证到这两点,就得回到餐饮行业本身的行业特色。
我开海底捞24年,餐饮行业存在了几千年。在这几千年当中,无数同行都想尽一切办法把它做好。
但是你会看到一个奇怪现象:除了几个洋快餐开向全球,大多数餐饮,日本菜、意大利菜、法国菜,包括中餐,很难提出一个品牌全世界都知道。
它的规模始终上不去。是什么原因呢?
这么多年,我们总结了几点:
餐饮行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行业。你每去一个餐厅,会看到无数的服务员站在你旁边,而服务员只是你看到餐厅(员工)中的极少部分,还有后厨,还有采购,还有品控,还有管理层,(餐厅)由这些人员构成的。
餐饮业客单价非常低。客单价非常低,一定是低附加值的行业。以海底捞为例,在中国人均消费100块钱左右,扣掉食材、房租、税收,能够支撑到管理上的费用就会非常低。
< class="pgc-img">>餐饮行业实际上是非常碎片化的行当。不像微信,用了之后就离不开,而没有哪一家火锅店或哪一家餐厅是你离不开的。事实上,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一辈子能只吃一家餐厅,总是换着吃。
这几个行业特征带来一个什么样的后果呢?我们觉得它支撑不起一个现代化的管理体系。因为,一个现代化的管理体系需要大量的流程和制度来保证实施。
而保证这些流程和制度实施,又得建立更多的流程和制度。所以说,你看到很多组织里一个一个机构往上面加,加上去之后会形成官僚主义和形式化。
如果在其他行业,盈利可能会大一些,可以支撑住这些费用。
但是非常遗憾,餐饮行业是一个低附加值行业,没有办法建立这一套管理体系,当然也就没有能力把品牌推向一个更高的高度。
< class="pgc-img">>这么多年
海底捞是怎么做管理的?
首先我们要改变我们的组织架构,我们支撑不起这种层层管控的方式。
有没有办法激励我们的员工、店长自发努力工作?后来,我们发现其实可以做到。
当餐厅翻台率达到6时,我问过我的同事,你开心吗?他们回答是很开心。
但我回头想了一下,这里面有水分,为什么呢?其实真正开心的是我。因为员工的收入是基本固定的,而劳动量扩大了几倍,拿到的奖金跟付出不成正比。
所以,我们只要让员工付出的劳动量跟他的收入达到一种正比,他就会迸发出一种积极的工作态度。
管理层也是这样,我们平时一直在讲,要让管理层享受到公司的发展。
但实际上,真正分配的时候不是这样的。我们可能会低估管理层的作用。
所以,我们就建立了师徒制,把管理层的意义跟他的发展结合起来,就可以减少过多的流程制度去监督,成本就可以大幅度降低。
做了组织结构变革之后,我们觉得,在未来新技术的运用非常重要,我们在这方面抱有极大期望。
因为餐饮行业的管理模式,严格来讲是落后于其他行业的。在制造业精细化管理、自动化生产已经用烂了。但是我们没有用到。
就是说,当制造业已经做到机器人做机器人的时候,我们还是完全是靠手工做。现在智能化生产(已经)是比较便宜的一种技术,可以很成熟地运用到餐厅里面,我们在这方面想尽量做一些尝试。
< class="pgc-img">>一家企业不能“大而全”
一家企业不能大而全,第三方服务机构非常重要。
大概七八年前我意识到这个情况。因为我在中国以外的市场看到第三方服务非常强劲,比如供应链管理,很多餐厅依赖于第三方服务机构,包括日本,美国的市场都是这样的。极端的市场中,法务、会计都是外包的。
回到我的工作岗位之后,我发现我们所有都是自己在做。我们建立了大量的职能部门,这些职能部门效率非常低下,因为它的利益跟整个公司门店发展不相关。
以人力资源部为例,我们五年前,招一个服务员成本要一千八百块钱。
当时施总负责这项工作,我跟他商量,能不能把招工成本降到一千五?他非常生气,说我们的同事非常努力,还加班,待遇跟一线比还有一些差距。我听了也很生气。
< class="pgc-img">>最后我想,如果它独立的话,是不是会更好一些?
非常高兴的是,通过独立这几年,我们的招工成本至少降低一半以上。
这里面有一个细节。独立之前,人力资源部如果在成都设立一个办公室,一定要一个好的办公室,因为“我们是一个有品牌的单位,万一来应聘都找不到地方就不好了”。
但是独立之后,(人力资源部)说不需要办公室,小街小巷就可以,理由还是“我们是一个有品牌的单位,他们(应聘者)想来多走几步也可以找到”。
通过第三方服务机构加新技术应用,以及组织结构变革,我有信心把海底捞推向更好、更快的发展高度。
>评编者按
在过去一段时间里,海底捞餐厅已经成为餐饮界的一个热点现象,吸引了众多媒体的关注。
引发人们热议的,除了海底捞独具特色的服务,还包括它创造出的令人羡慕的高昂士气、充满激情的员工团队和出色的业绩。
北大光华管理学院两位教授对海底捞进行了一年多的深入研究,甚至派人“卧底”当服务员,总结出了海底捞的管理经验。
用心创造差异化
1994年,还是四川拖拉机厂电焊工的张勇在家乡简阳支起了4张桌子,利用业余时间卖起了麻辣烫。
14年过去,海底捞在全国6个省市开了30多家店,张勇成了6,000多名员工的董事长。
火锅店五花八门,怎么才能让顾客体会到差异?就是要超出客人的期望,让他们在海底捞享受在其他火锅店里享受不到的服务。
要做到这一点不能仅靠标准化的服务,更要根据每个客人的喜好提供创造性的个性服务。
从洗菜、点菜、传菜、做火锅底料、帮客人煮菜、清洁到结账,做过火锅店每一个岗位的张勇深知,客人的需求五花八门,单是用流程和制度培训出来的服务员最多能达到及格的水平。
张勇认为,人是海底捞的生意基石。
制度与流程对保证产品和服务质量的作用毋庸置疑,但同时也压抑了人性,因为它们忽视了员工最有价值的部位——大脑。
让雇员严格遵守制度和流程,等于只雇了他的双手。这是最亏本的生意,因为人的双手是最劣等的机器,论力气和每个动作之间的偏差,根本比不过机械。
人最值钱的是大脑,因为它有创造力。
大脑在什么情况下才有创造力?心理学家的研究证明,当人用心的时候,大脑的创造力最强。于是,服务员都能像自己一样用心就变成张勇的基本经营理念。
把员工当成家人
可是,如何让服务员也像自己一样用心呢?毕竟,自己是老板,员工只是做一份工作而已。张勇的答案是:让员工把公司当成家,他们就会把心放在工作上。为什么?一个家庭不可能每个人都是家长,但不妨碍大家都对这个家尽可能做出最大的贡献,因为每个家庭成员的心都在家里。
那么,怎么才能让员工把海底捞当成家?答案很简单:把员工当成家里人。
·海底捞的员工住的都是正规住宅,有空调和暖气,可以免费上网,步行20分钟到工作地点;
·不仅如此,海底捞还雇人给员工宿舍打扫卫生,换洗被单;
·海底捞在四川简阳建了海底捞寄宿学校,为员工解决子女的教育问题;
·海底捞还想到了员工的父母,优秀员工的一部分奖金,每月由公司直接寄给在家乡的父母。
要让员工的大脑起作用,除了让他们把心放在工作上,还必须给他们权力。200万元以下的财务权都交给了各级经理,而海底捞的服务员都有免单权。
不论什么原因,只要员工认为有必要,都可以给客人免费送一些菜,甚至免掉一餐的费用。
聪明的管理者能让员工的大脑为他工作,当员工不仅仅是机械地执行上级的命令,他就是一个管理者了。按照这个定义,海底捞是一个由6,000名管理者组成的公司。
尊敬、希望和公平
有人会问:难道张勇就不怕有人利用免单权换取个人利益?这种情况确实发生过,只不过极少,而且那些员工做第二次的时候就被查处开除了。
两个因素决定海底捞一线员工不会滥用免单权。
第一,管理层除了财务总监和工程总监外,全部从服务员做起。
这条政策极端到包括厨师长的职位,理由是不论你的厨艺有多好,没有亲自服务过客人,就不会知道服务员需要什么样的后厨支持才能把客人服务好。
管理3,000多员工的北京和上海大区总经理袁华强,就是从门童、服务员一路做起来的。至今他还骄傲地说,我是超一流服务员,可以一个人同时照顾4张台。
他和手下每一层的管理者都非常清楚,什么时候必须用免单的方式才能让客人满意。因此,作弊的人怎能骗过他们?
第二,人的自律。人都有邪恶和正义两重性,两者谁占上风经常是生存环境使然。
孟子有言:君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海底捞把员工视为姐妹手足,员工自然把海底捞当作自己的心脏来呵护。那些被偷垮的餐馆,员工在那里很可能受到了土芥般的轻视。
设身处地想想看,如果你既喜欢这个工作,又感激这个公司,特别是你还在意亲戚朋友、同学和老乡对你的看法,你愿意用几百元钱去交换它们吗?如果对员工连这样的信任都没有,你怎么能期望员工把心给你?
当然,更重要的是海底捞的晋升制度让他们看到了真切的希望。任何新来的员工都有三条晋升途径可以选择:
管理线——新员工→合格员工→一级员工→优秀员工→领班→大堂经理→店经理→区域经理→大区经理;
技术线——新员工→合格员工→一级员工→先进员工→标兵员工→劳模员工→功勋员工;
后勤线——新员工→合格员工→一级员工→先进员工→办公室人员或者出纳→会计、采购、技术部、开发部等。
学历不再是必要条件,工龄也不再是必要条件。这种不拘一格选人才的晋升政策,不仅让这些处在社会底层的员工有了尊严,更是在这些没上过大学的农民工心里打开一扇亮堂堂的窗户:只要努力,我的人生就有希望。
对他们来说,袁华强就是一个很好的榜样。
他是农村人,高中毕业,19岁加入海底捞,最初的职位是门童,现在是北京和上海地区总经理。他说:“只要正直、勤奋、诚实,每个海底捞的员工都能够复制我的经历。”
这样的事例确实不少。区域经理林忆今年只有21岁,掌管海底捞西单、牡丹园和大慧寺三个店;望京店长王燕只有22岁。
这些大孩子一样的年轻人,独立管理着几百名员工,每天接待上千名顾客,每年创造几千万营业额。他们不曾读过大学,但是他们脸上有着名牌大学毕业生未必能有的自信。
没有管理才能的员工,通过任劳任怨的苦干也可以得到认可,如果做到功勋员工,工资收入只比店长差一点。
不要忽视一个扫厕所大叔的作用,如果他每天都乐呵呵的,那对所有员工都是一个激励和教育。
人是群居动物,天生追求公平。幸福与否主要来自和同类的对比。人不幸福,对别人就不可能友善,更谈不上创造。
海底捞知道,要让员工感到幸福,不仅要提供好的物质待遇,还要让人感觉公平。海底捞不仅让这些处在社会底层的员工得到了尊严,还给了他们希望。
晋升制度是海底捞服务差异化战略的核心保障。
因为管理者要是没有做过服务员,再换位思考也是近台看戏。看戏的,哪怕是票友,也不能完全体会真正靠唱戏为生的压力与追求。
海底捞的晋升政策除了能保证管理层知道服务员的冷暖外,也让普通员工感到公平,于是他们笑得自然,笑得灿烂。
造人优先
海底捞把培养合格员工的工作称为“造人”。张勇将造人视为海底捞发展战略的基石。如何储备更多拥有海底捞思维的管理者和一线员工,占据了他绝大部分精力。
海底捞对每个店长的考核,只有两个指标,一是客人的满意度,二是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同时要求每个店按照实际需要的110%配备员工,为扩张提供人员保障。
企业考核什么,员工就关注什么,于是大家每天都在努力“造人”。完全不知平衡计分法为何物的海底捞,竟把平衡计分法的精髓发挥得淋漓尽致。
看到这里一定有人会问,难道海底捞不考核单店的利润吗?不考核!
张勇认为,利润是客户满意和员工满意的结果,客户和员工满意了,利润自然就来了。单店的利润更多同选址有关,不是店长能决定的。
实际上,海底捞不仅不考核单店利润,在整个公司也不把利润列为考核指标,因为在张勇看来,考核利润同把海底捞开到中国每一个角落的战略目标是相冲突的。
如果硬要考核利润,不仅劳民伤财,还会分散管理层的注意力,海底捞也就不会有现在这样健康、从容的发展步伐。
※ ※ ※
人和生意,成长都需要时间。是一个个具体、不同的人影响了一桩桩具体生意的成败。
人能创造流程和制度,也能改变流程和制度;人能聚财,也能散财;人才是生意的灵魂。流程,制度和资金都只不过是工具。
有人可能会说,如果对手比你的发展速度快,把市场占满了,你的机会不就没有了吗?
这是教科书里的理论,现实中永远不会是这样。人类社会生生不息,人类的错误也不断重复。领跑者的错误永远会给后来者让出空间。
作者简介:黄铁鹰,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访问教授。梁钧平,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组织管理系系主任。潘洋,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组织管理系硕士研究生。
本内容有删节
原文《“海底捞”的管理智慧》
刊登在《商业评论》2009年4月号
4月22日,《商业评论》战略发布会
报名入口现已开启
点击 下图 或 “阅读原文” 即刻参与
* 报名需经《商业评论》审核,仅限15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