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辈杭州人的美食记忆,大多以邮电路为原点,然后向外辐射到浣纱路、国货路、延安路……
于是乎,这爿不大的地界上可谓卧虎藏龙,开业十几二十年的餐厅比比皆是,若是一一都吃过,绝对算得上是杭城美食饕餮客了。
今天吃货妹子就来盘点一下,这些藏在邮电路周围的年代级老底子餐馆。
一口福
开在浣纱路国货路口的“一口福”,就是这样一家深藏不露的街头小馆。相比起这两年声名鹊起的三姐妹、金猪,一口福低调的多。临街门头和旁边的商家紧挨在一起,一楼望进去也就寥寥3张桌子,别看门头毫不起眼,它却是有着31年资历的老底子家常菜馆。
来这里吃饭的人,绝不计较环境,餐厅至今仍旧保留着90年代初的装修风格,打扫的清清爽爽。一共三层楼,除了2个包厢外,拢共也就7张桌子。中午十一点开始陆续上客,我去的那天是个下雨的周二,可是十二点刚过三分,店里就坐满了,可见来一口福吃饭,得趁早。
餐厅里的食客大多有些年纪,讲着地道的杭州话,略一打听,有一半以上是吃了十多年的回头客。老板娘杨建英招呼他们的时候仿佛像在和老友拉家常,“今天几位?你们解百的人最喜欢点炒随便了,现在的雪菜冬笋肉片也好吃吃的,铁板鲈鱼先帮你烧起来啊。”
杨建英可以说是出身烹饪世家,父亲、舅舅、姨夫、妹夫都是掌灶大厨,于是在1989年的时候,丈夫响应号召下海经商,就在自家房子里开起了一口福,杨建英张罗前厅,杨爸爸负责把关后厨,因为价廉物美,一口福渐渐打出名气,成了周围单位的“小食堂”。
翻看一口福的菜单,价格大多在十几二十块钱,48块一份的铁板鲈鱼已经算是贵价菜了,性价比极高。杨建英说,开业31年,一口福很少涨价,“来的都是老客人,不好意思涨价的。”今年猪肉进货价几乎涨了一倍,成本实在扛不住,这才把菜单上的肉菜提了2、3块钱,素菜和水产类的,仍旧维持原来的价格。
现在的厨师已经在一口福工作了十多年,“身经百战”的大厨对菜单上的菜可以说是信手拈来,即便店里客人坐得满满当当,一桌菜仍旧能在20分钟左右就上齐。
招牌菜铁板鲈鱼几乎每桌必点,木劳劳大的一条现杀鲈鱼才48块,物价感人。鲈鱼炸的刚刚好,蒜瓣肉带着汁水,外壳却是酥脆,淋上酸甜的酱汁,因为有热铁板垫底,一直吃到最后都是热的,着实是湿冷冬日里一份慰藉。
糖醋里脊亦是点单率极高的招牌菜,传统的琥珀色糖醋汁,均匀包裹软炸里脊,里脊条外壳蓬松,肉条软嫩,糖醋汁调的见功夫,吃到最后也不会澥汁。
雪菜笋片里脊是老板娘推荐的时令菜,正当时吃冬笋的季节,大片的粉嫩里脊肉片,搭配咸鲜的雪菜和鲜甜的笋片,这大概就是杭州人舌尖上的年味吧。
结账时,路过隔壁桌,听到刚从日本出差回来的食客说,自己一落地就直奔一口福,“日本的刺身哪里有这里的钱江锅仔好吃。”
地址:上城区浣纱路43号
电话:0571-87065191
别饮居
说到邮电路,当然不得不提“别饮居”。想当年,TA也是名气响当当的餐厅。可是,最近有不少吃货反映,找不到它了。
其实,别饮居就在原处,只是门面小了很多,如果开车经过,车速稍快一些,甚至难以发现它的存在。
王圣荣,别饮居的当家人。老王从1981年开始在龙翔桥做水产生意,积累了不少食材渠道和餐饮圈的人脉。于是,1993年就开起了别饮居,算起来和杭州的“澳毛头”、“王大姐”、“二盅”这些餐厅的老板们是同一辈人。
别饮居一开业生意就非常火爆,当时楼上楼下总共四层,面积有一千平米,很多人喜欢在别饮居请客,店门口经常是车水马龙,排队等位是常态。很多名人明星也会慕名前来,刘德华、任达华琦琦夫妇、那英、孙悦、刘嘉玲、黄圣依......他们通常在晚上9点以后低调到店。
别饮居主打传统杭帮菜和一些江浙菜,用料讲究,口味地道。宁式鳝丝、炸响铃、松鼠鳜鱼......是店里点击率非常高的招牌菜,其中一道糯米酱鸭荷叶鲜,还得过杭州餐饮协会颁发的金奖。
杭州的餐饮江湖竞争非常激烈,2013年,老王开始逐渐缩小经营规模。菜单虽没有以前那么让人眼花缭乱,但留下的都是精华,除了杭州卷鸡、三鲜鱼圆、西湖醋鱼、红烧狮子头等这些传统杭帮菜,为了适应周边游客的需求,厨房还增加了红烧鱼头、牛蛙鸡爪等这些兼容性较强的菜。可是,店里最吸引人的招牌菜却依然是酱货。
老王做的酱鸭舌是招牌菜中的招牌,用的是内蒙古大白鸭鸭舌,干净,个大肉厚,一口咬下去滋滋冒油,浓郁的酱香会随着咀嚼慢慢散发,特别解馋。有位相声大师在杭州开了个会所,经常派人到店里买鸭舌,一买就是五六斤。
问起老王新年的发展计划,老王很坦率地说:“没什么计划,店里现在虽然主打是酱货,但是全靠手工,对天气也特别依赖”。
别饮居26年来,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再从大到小。老王对“初心”和“坚守”这两个词有了更深的理解。自己餐厅周边游客很多,经常有外地客人吃不习惯别饮居杭帮菜和酱货的口味。但是,老王认为既然自己做的是传统杭帮菜,就不能做个“半吊子”,不能为了营业额妥协,有真正属于自己的风格,才是生存之道。
地址:上城区邮电路46-1号
电话:0571-87035122
万人缘酒楼
藏在解百奥莱后门小巷子里的万人缘酒楼,从1988年开业至今已经走过32个年头,从开始的一爿单间小店,到如今的三层酒楼,看店坐镇的主事人从创始人老陈,变成了他的儿子小陈。
四年前万人缘曾经遭遇一场大火,重新开张之后生意越发好起来,忙起来的时候,一张桌子要接待三四拨客人。一边和我说着,小陈还在催促后厨处理刚接到的外卖订单,一中午手机几乎没停下。
每当饭点走进去,店里永远人声鼎沸,前后左右大多是上了点年纪的,讲着地道杭州话的食客,带着浓重的烟火气。在湖滨这样寸土寸金的地段,只消花上人均五六十块钱,就能吃一顿落胃的正餐,实属难得。你若是想寻找老底子杭帮菜的味道,懂行的老杭州大多会推荐你来这里试试看。
家常菜馆选购食材,就像家里姆妈烧菜,大多不往稀奇名贵上走,图的是个新鲜,而附近的菜场,就是最好的选购地。但是,万人缘在调味料上却有几分计较,西湖味精、李锦记酱油、美心番茄酱……散装杂牌货是绝不肯用的。
店里做的最好的,是各种江鲜河鲜。干炸小鲫鱼和乾隆鱼头是店里的人气菜。寸把长的小鲫鱼炸到骨头都酥了,再撒上椒盐辣椒粉,一口下去咸鲜酥脆,是一道极好的酒肴。
乾隆鱼头算是杭州的传统菜式了,绵软入味的包头鱼头,合着炸豆腐、木耳,满满一煲端上来带着富贵相,也不过48块钱。其他诸如钱江肉丝、蒸双臭、鱼头豆腐汤,也都是经过无数杭州好吃嘴验证,地道落胃的老底子味道。
虽是主做老底子杭帮菜,但是菜单上也不乏有创新,比如好评率颇高的粽子牛排,江南独有的小只糯米粽和牛肋排一起红烧,牛排酥烂脱骨,粽子沾满肉香。腐皮炒青菜也带着和别家菜馆不尽相同的香气,问小陈是不是用了菜油。小陈笑而不语,只让我趁热多吃点。
年根底下,许多餐厅都开始张罗起来年夜饭菜单,可是小陈却摇摇头,说万人缘从开业以来从不做年夜饭生意,不仅如此年假也格外长,从除夕开始一直带薪休假3个礼拜,“厨师和服务员都辛苦一年了,总得要好好过个年吧。”
听到小陈的话,万人缘之所以能留得住员工和食客的原因,我似乎懂了。
地址:吴山路6号
电话:0571-87077565
你还知道邮电路附近藏匿着什么神级小店吗?
欢迎在互动区互通有无啊
· END ·
图文 | 青哥&阿徐
编辑 | 阿徐
源:【浙江融媒体】
最近,开在杭州西湖三墩一处写字楼下的包子铺十分火爆。开业仅4个月,就已经位列大众点评上三墩镇小吃快餐热门榜排名第一。
这里只有中午和晚上营业。每天仅限售200份左右。包子口味独特,皮薄馅大的肥肠包、鸡翅包、鲍鱼包……十分热销。
和传统的夫妻店不同,这是关于4个“大厂离职年轻人创业”的故事。从没做过餐饮的大厂HR、交互设计师、产品经理、运营凑到了一起,“卷”进了餐饮赛道,开着“不正经”的包子铺。
店长大西说,她们贩卖的是情绪和价值——店内随处可见绿植、个性十足的装饰画,以及各种反“内卷”标语横幅。
每到晚上,大家吃着包子,坐下来话聊,分享人生故事,或是玩桌游,拉近彼此的距离。期间,还可以搭配一杯符合自己个性的私人定制调酒。
小店里,松弛感、幸福感刚刚好。
小清妈包子铺门头 俞倩玮/摄
店内装饰主打精致、温馨
每个桌子上还配备了补妆口红
这家“小清妈包子铺”选址有点特殊,就开在偏僻、冷清的写字楼底下,来往行人并不多。步行到最近的地铁站,也需要走两公里。
旁边是两家洗车店,并没有太多餐饮商家。街对面有一家KFC,也没什么顾客。
她们选在这里的理由格外简单:刚好店面空着,便租了下来。
今年4月份,因为任职的互联网企业业务线调整,32岁的大西选择离职了。她不想继续被每个月完成多少KPI困扰,更想做一份简简单单的事业,让成就感来得更直接。
考虑到自己以前做过美食培训,了解商家、行业动态,她和小伙伴一拍即合:不如,开一家接地气包子铺吧。
不到一个月,4个人就完成了装修、选品等环节,开始试营业。
包子铺大约20平方米,主打红色系、暖色调。店内一侧摆放着5张黑色圆桌,另一侧是1米高的红色吧台,上面摆放着各种绿植,下面挂着几排串联在一起的啤酒瓶,风格独特。
吧台对面,墙上张贴的口号格外显眼:“人生是旷野”“一身烟火,去去班味”“何以解忧,唯有包子”……与大厂激烈的竞争环境形成鲜明对比。大西说,这些都是由一位擅长毛笔字的顾客写的,也道出了她们几位离职大厂人的心声。
店内的标语 俞倩玮/摄
角落里,繁花簇拥之下,一台香薰机正缓缓喷洒着薄雾,混杂在包子出炉的肉香味中。
8月12日下午2点多,记者到店时,店里正放着怀旧金曲,两个店员在吧台后忙着揉面、炒料,一位坐在桌边,将卤鸡翅最鲜嫩的肉剥离出来。
店长大西穿着一身玫红色新中式坎肩上衣,画着精致的妆容。几个月前,她还穿着T恤、戴着工牌在格子间忙到抓狂:“开店后能掌握自己的时间了,找到最舒适的生活状态。”
她给记者介绍起店里的招牌:肥肠包、鸡翅包……所有的包子都有严格配比,面粉55克,误差0.5克内,馅料80克,这样做,吃起来包子皮厚实、馅料满满。“我老公是北方人,杭州很少有大包子,我们就想做点家的味道。”
店员正在制作包子 俞倩玮/摄
按大西的话来说,她们用互联网产品的研发思维去给包子迭代,一切都遵循“客户需求”。
最开始,作为一种创新包子,馅里用的是相对便宜的鸡翅根的肉,还有脆骨、鸡皮参杂其中。但做出来之后,顾客反馈口感欠佳,肉比较柴,后来她们就改用了更嫩的鸡翅中的肉,并安排专人手动撕下这部分最嫩的肉。
店员正在手撕鸡肉 俞倩玮/摄
又有人说了:“你们这个馅料这么好吃,能不能汤汁配饭?”
于是,她们又上新了至尊肥肠海鲜饭、至尊鸡翅饭、竹林鸡汤、至尊猪蹄饭……搭配一些青菜时蔬。
“现在一天能卖200多份。”大西说,名气逐渐打出来后,也会有些从金华、上海特意赶过来的外地客人。
甚至有人特意私信她:“可以邮寄吗?”留下地址,一次性打包十几份。
极其重视用户体验的4人,还特意安排了点精致的小心思——
每个桌子的调料盘上,都放着一个化妆镜和口红,用的还是知名品牌。“吃包子也可以优雅,吃完可能口红就掉了,我们就想着放口红在桌子上,方便补妆。”
桌子上配备的补妆口红、化妆镜 俞倩玮/摄
这种精致感,还体现在打扫时,她们会让店员往地板上滴香香的精油。
“为什么包子铺一定要像传统的那样?不可以是年轻人喜欢的模样?”大西说。
小店不仅卖包子,还出售情绪价值
私人特调、心理疗愈等活动氛围感拉满
所有的食材都是当天采购,连制作包子的调料,都换成了价格更高的花生油、面粉。
这也直接导致成本较高。
大西直言,开业至今,包子铺仍在亏本。但是,从上个月开始,已经做到了收支平衡。“接了两百多人的团餐单子。”
和在大厂里工作一样,她们也会紧抓风口,关注当下年轻人喜欢什么。为了拓宽销售渠道,几人开始研究市集摆摊。
从7月至今,她们共参与了两场市集摆摊。8月9日周五在萧山的市集活动,她们卖包子和冰豆花,赚了8000多元。
和记者碰面的那天,她们正收拾着晚上练摊的食物:将蒸好的包子打包、切好水果。
还有一位打扮酷帅的小姐姐——调酒师小曾,也是创始人之一,正拾掇着瓶瓶罐罐,把各种鸡尾酒搬上车。这是独属于这家包子铺的特色:没有名字的调酒。
小曾会让客人先抽取一张卡牌,结合对方当天的心情、状态,调一杯个性化的酒。
记者试了一下,抽到一张写着“我是有价值的,也是受欢迎的,我目前就是如此”彩虹牌。
“很符合你的工作属性,每天遇到各种有意思的人,有不一样的感受。”小曾一边说着,一边用养乐多、橙汁、红石榴风味糖浆、气泡水调制了一杯热烈的红黄相间无酒精版特调。
小曾给记者特调的饮品 俞倩玮/摄
“也有人来学习调酒的,包教,包会就不一定了。”小曾笑着打趣道。
小曾之前做产品经理,她的调酒其实也是这几个月新学的。“聊天时,感觉得喝点酒,就想着玩出点新花样。”
一开始,她们也想着弄个酒水单,但总觉得差点意思,有时候刚起完,小曾转头就忘了名字。最后放弃了命名:“客人觉得好喝就行,名字是什么并不重要。”
在这处小小的包子铺,她们希望,每个到店的人都能开心,将各种烦恼抛之脑后。
“卖包子是顺带的,我们真正想出售的是情绪价值和成长。”大西几人还将自己的心理咨询技巧用在了包子铺上——推出疗愈活动。
店内人生重启的桌游卡牌 俞倩玮/摄
她给记者看了本周的一份活动表,每晚8点到10点,精彩不断:派对盲盒、星空观影会、心理咨询圆桌个案、学跳一支网红舞、人生重置桌游游戏……
“我们想让包子铺成为大家交流共享的空间。”大西希望,以包子为一种媒介,将有趣的人串联在此处。
店里的照片展示墙。 俞倩玮/摄
90后小彭是在朋友圈刷到了“小清妈包子铺”的活动。她参加过制作鸡尾酒和塔罗牌活动。
走进包子铺,她认识了志同道合的人,有种被温暖包裹着的感觉。“有认识新朋友,约在西湖逛了一天。那天聊了挺多的,分享了人生观点,也有了新的感悟。”
8月11日,小彭生日。她来参加塔罗牌活动,无意中提到了一句,没想到大西记了下来,给她端上来一份长寿面,还有人偷偷为她定了个蛋糕。
“这里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大家都很真诚和真实,交流起来能够让我觉得很舒服,这种是工作中没有的感觉。”小彭将包子铺比作缓解压力、放松心情的一处“乐土”。
观影活动。 受访者供图
“很多人都在关注我们,支持我们,让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我想说,35岁的人生,的确有焦虑,但是还有很多东西可以去追寻,我们想把这种价值观传递分享。”采访的最后,大西再次强调——任何时候、任何境遇都应勇敢为梦想而奋斗。
来源:潮新闻 记者 俞倩玮
本文来自【浙江融媒体】,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章然 通讯员 王长伟
1月4日,“诗画浙江·百县千碗”萧山宴品鉴会成功举办。
据了解,本次活动由萧山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萧山区商务局、萧山区湘湖管委会、闻堰街道办事处主办,萧山区餐饮行业协会、宴花海餐饮有限公司承办。
萧山宴有逾千年历史,是萧山的传统宴席,常用于婚宴、喜宴和家宴等场合。萧山宴又名“萧山十碗头”,有着上千年的历史,也是萧山人从小吃到大的“老底子的味道”,九菜一汤之中,包含着萧山人的风俗习惯和文化故事。
扣肉
萧山大三鲜
猪手细炒
何谓“三鲜”?取“山中鲜、水中鲜、田中鲜”之意的萧山大三鲜,用最新鲜的食材,做出最可口的味道,反映了萧山人待客的心意。
让萧山最具名气的‘十碗头’(萧山宴),有萧山大三鲜、猪肉细炒、鲞扣鸡、红烧蹄髈、蒸二冬等传统萧山菜。
菜蒲头河虾
鲞扣鸡是颇具萧山特色的“小众美食”,萧山为古时越地,晒咸鱼的风俗也是传承千年,一到冬天,咸香的鲞配上新鲜鸡肉,可是萧山人冬天最爱吃的美食之一;
还有肉皮白菜、炒时件、干菜扣肉、醋溜鱼块、三丝本芹、佛手细炒、糖醋排骨、菜梗头河虾汤,一道道精美菜肴背后的故事,都极富趣味,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是“舌尖上的萧山”。
鲞扣鸡
据介绍,此次萧山宴的所有菜品,都由宴花海出品,宴会上的每一道菜肴,既有老底子的味道,又有新时代的气息。
在食材、调料、工艺和口味上,萧山宴遵循传统,而在摆盘呈现、上菜方式上,萧山宴则会采用符合现代人审美习惯的新形式。“为了挖掘还原、传承创新这一席萧山宴,我们用了18年的时间,我们遍访萧山老匠人,甄选每一味食材,反复确认每一道工艺,目地就是要展现萧山宴的特色与风采,让更多人爱上萧山菜。”
不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的萧山宴再难觅踪影,甚至成了很多年轻人“听说过、没吃过的美味”,对于此次萧山宴品鉴会的举办,萧山区餐饮行业协会湘湖分会会长章金顺认为,这不止是传承了一席宴,还是对萧山饮食文化的一种传承。
对于萧山宴的未来,浙江省餐饮行业协会会长沈坚也表达了自己的期许,“希望借助‘诗画浙江·百县千碗’活动的圆满落地,能够给萧山餐饮注入满满的活力,让萧山最具名气的‘十碗头’(萧山宴),跨出萧山区,走向大城市,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让更多的世界朋友们,了解中餐的无穷魅力,了解我们中国饮食文化的无穷魅力。”
在活动现场,萧山的餐饮品牌跨湖楼、钱江渔村、新时代餐饮和新亭子餐饮还被授予杭州市“诗画浙江·百县千碗”特色美食旗舰店、体验店的荣誉称号。
在活动现场,嘉宾们不仅品尝到了萧山大三鲜、鲞扣鸡、红烧蹄髈、蒸二冬等传统萧山菜,还品尝到了龙虾、东星斑等高档菜肴。
除了舌尖上的盛宴,嘉宾们还体验到了一场沉浸式的婚礼秀,品尝到了一席视听盛宴,震撼的舞美效果,光与影组成一幅幅激动人心的画面,让现场嘉宾直呼过瘾。
萧山区餐饮行业协会会长陈灿荣说,萧山作为传统饮食丰富、小吃种类繁多的历史名城,如何进行挖掘、探索,并持之以恒地发扬光大,打造独属萧山的餐饮文化大IP,需要萧山每个餐饮人共同努力。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