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千年气候的流变与文明的分化中,中国的饮食伴生出了明显的地域特点。
从现在的汉族八大菜系向上追溯,粤菜、闽菜由清代的广式菜系分化而来,苏菜、浙菜和徽菜由清代的苏式菜系分化而来,鲁菜、川菜则由清延续至今,遂为清代所言的“鲁、川、粤、苏”四大菜系。
继续向上游回溯,则明代又划分为京苏广三式,进而至宋元以前,汉地菜系大体只以南北划分。
< class="pgc-img">>《清稗类钞》第四十七册 饮食(上)商务印书馆发行
换言之,在汉族饮食图谱的搭建过程中,苏式饮食是体系化过程相对较早的一个分支。谈及苏菜时所涉及的种种传统与掌故,大体都穿越了数百年乃至上千年的时光。
< class="pgc-img">>苏菜 松鼠桂鱼
咸甜嬗变,随经济中心移动的舌尖快感
苏帮菜口味偏甜,这大体是一个常识。
尽管苏州本身在苏帮菜所能覆盖的范围内已经算是饮食较为清淡的一处,但这种以甜味调动鲜味的烹调方法,仍然会给初次尝试的食客留下过于深刻的印象。若将视线沿着海岸线南北扫射,更会发现这种甜味在中国的东部沿海并非主流。
< class="pgc-img">>苏州糕团
元末明初,平江人韩奕著食经《易牙遗意》,记载了150多种调料、饮料、糕饼、面点、菜肴、蜜饯、食药的制作方法,其中的49种菜肴中,用盐者33种,而用糖者只有7种。
再向上追溯,宋代成书的《新雕皇朝类苑》和《梦溪笔谈》均留下了“南人嗜咸,北人嗜甘”的说法,其依据均来自于隋朝时期,吴郡向隋炀帝进贡的螃蟹需经过蜜渍工序的掌故。
< class="pgc-img">>《梦溪笔谈全编》卷二十四“杂志一” 北宋沈括 述 万历三十年沈儆烗延津刊本
< class="pgc-img">>纪录片《螃蟹的征途》
不过,这种蜜渍工序,其实是《齐民要术》中载明的“藏蟹法”,主要目的在于保鲜。当然,选择以糖而非盐腌制,仍可看出口味偏好。或者说,在平衡好腌渍食物本身的口感、风味与色泽的基础上,以糖为腌渍剂的做法培养出了消费者们相对喜甜的习惯。故而“嗜甘”与其说是彼时北人的口味特点,莫若说是能够消费得起这些远途运输食材的贵族阶层的口味特点。
< class="pgc-img">>苏州小吃 梅花糕
< class="pgc-img">>泥浆脱色法制白砂糖 来源:《天工开物·甘嗜》
中国制糖技术的进步与糖产量的爆发,发生于明代嘉靖年间。《广阳杂记》载:“嘉靖中,一糖局偶值屋瓦坠泥于漏斗中,视之,糖之在上者,色白如霜雪”。这块意外掉落的泥巴,催生出了“黄泥水淋糖法”,即通过粘土矿物吸附溶有色素的剩余糖蜜。
这个方法也被记载于《天工开物》中,即“去孔中塞草,用黄泥水淋下,其中黑滓入缸内,溜内尽成白霜。最上一层厚五寸许,洁白异常,名曰西洋糖。下者稍黄褐”。
< class="pgc-img">>《姑苏繁华图》中的糖行 徐扬 清 辽宁省博物馆藏
自此,这种简单易行,品质突出的白糖制作方法被推广开来,中国制糖效率大大提升,广东和福建一带广种甘蔗。入清之后,闽粤糖在全国最大的消费市场便是手工业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每年贩运上亿斤,初步实现了“商品化”与“庶民化”。卖糖的同时又从江南买走棉花,即所谓的“花糖行”。
《清稗类钞》中有载:“苏人以讲究饮食闻于时,凡中流社会以上之人家,正餐小食无不力求精美,尤喜食多脂肪品,乡人亦然,至其烹饪之法,概皆五味调和,惟多用糖,又喜加五香。”苏帮菜的咸甜嬗变至此完成。
< class="pgc-img">>《红楼梦》(局部)孙温 清 旅顺博物馆藏
苏式饮食的咸甜嬗变,与其说是这块土地的口味特立独行,莫若说是这片土地以明清时期相对全国较高的消费能力,与在贸易路线中的重要节点地位,而维持住的受大众欢迎又较为昂贵的口味。如胡椒,如蔗糖,如辣椒,无数物产在扩散中塑造了今天人们的口腹之欲,自然这种改变也不会是人类舌尖上的最后一次。
米面易位,劳工与行商在改变城市
常说“南稻北麦,南粉北面”,而苏式面又是一种打破人们固有印象的物产,它是精致的,“网红”的,甚至奢侈的,但它的底色是方便和实惠。
唐德宗元年至唐懿宗元年的八十年间,中国面临着进入信史时代以来的第五次大降温期,冬季海水结冰的南界推进至今连云港一带。所以与韩愈、白居易等人笔下的漫天春雪相伴的,也不乏频繁的自然灾害与病虫害,但江南地区因降水量降低,农业生产条件反而有所改善。
而入宋之后,江南也出现了大旱。这场大旱引发了占城稻的推广、水利田的建设以及稻麦轮作制度的铺开,江南地区一跃成为中国的粮食主产区。
< class="pgc-img">>《嘉禾草虫图》吴炳 南宋 台北故宫博物院
换言之,自江南地区告别饥馑,这里便被注入了食麦的基因。而进入明清时代,当棉花种植铺开、整个地区进入手工业化,稻与麦两种作物对需要买粮消费的运河节点而言,差别便更加微小。街坊之间,面馆汤锅中蒸腾的水汽翻涌弥散。而面条与浇头,就在这头汤水汽中逐步发展起来。
< class="pgc-img">>苏式面
苏式面条的前身为南宋中期出现的“药棋面”,为昆山县特产,南宋淳祐十一年成书的《玉峰志》记载:“药棋面,细仅一分,其薄如纸,可为远方馈,虽都人、朝贵亦争致之。”这种脱水耐贮的干面细面,在扩展了面条销售时空限制的同时,也掩盖了南方小麦筋度低,韧性差,口感一般的缺点。
至明代,苏城面馆中流行各式鲜鱼面,春刀鱼,夏鳝丝,秋蟹糊,冬爆鱼,四季有别。入清之后,四方客商与口味汇聚苏州,苏式面的面条与浇头都出现了进一步发展,今日人们熟知的老字号也大体从清代兴起。
乾隆年间,松鹤楼创立,以夏季供应的卤鸭面名噪一时;城外以黄鳝骨提鲜,酒酿增香的枫镇大面亦以其风味席卷全城;至道光年间,糕团店黄天源以肉馅团子馅心制作的炒肉面又成食客新宠;同治年间,观正兴创立,所制焖肉面肉型完整,肥而不腻,瘦而不柴,咸中带甜,面汤鲜香,入口即化,焖肉面遂成为苏式面馆的拳头产品。
杭州城中也出现了大批苏式面馆,记载咸、同年间杭州风物的笔记《杭俗遗风》中便列有“苏州馆”一条,介绍当时的在杭苏式面馆供应火鸡、三鲜、焖肉、羊肉臊子、卤子等各式浇头的苏式汤面,面细且软,还供应炒面、清汤素面、铜锅大面等特色苏式面条。
< class="pgc-img">>苏州小吃 酒酿饼
随着近代面粉工业兴起,粉厂密布的江南使得机制面成为了苏式面条的主流,制面效率与便捷程度都得到了提升,苏州面馆同业公会也与馄饨业、糕团业、馒饼业合建为点心同业公会,经营范围与市场渠道均获拓展。
面以浇变、吃法多样、响堂服务的苏式面特色也在这一时期形成。1926年出版的《吴中食谱》中载:“苏城点心,惠而不费,而以面为最普遍”。
现已更名观振兴的原观正兴,当时除焖肉面外,还以蹄髈面闻名;万泰饭店的开洋咸菜面;朱鸿兴的三虾面、爆鳝面、排骨面;近水台的刀切面;四时村小肉面;鸿兴馆葱油蹄髈面;大东粥店的烂糊面和雪冬肉丝面;昆山奥灶面;常熟蕈油面;太仓双凤羊肉面等,皆为一时名吃。
< class="pgc-img">>三虾面
而苏式面馆变化多端的吃法也基本在这一时期形成,梳理下来,大体有五种。
第一是以面浇头名称定吃法,如肉面称“带面”,鱼面称“本色”,鸡面称“壮鸡”。
第二是以面浇头数量定吃法,如双浇称“二鲜”,又称“鸳鸯”;三浇称“三鲜”;鱼、肉双浇称“红二鲜”,鸡、肉双浇称“白二鲜”。
第三是以面条价格定吃法,肉类双浇为“大面”,浇头分量较轻为“中面”,减少面量而增加浇头为“轻面”,没有浇头的称为“光面”或“免浇”,也就是所谓的“阳春面”。
第四是以面浇装盘方法定吃法,冬季浇头放置于面下称为“底浇”,浇头另置于盘中则为“过桥”。
第五则是以个人嗜好和人群特点定吃法,如硬面或烂面,炒面或煎面。
比较有趣的是出自张锦记面馆的一种做法,即对于劳工阶层,提供增加面量的“重面”,以满足其体力劳动消耗;对于精致食客,则减面加肉,使得同一碗面在不同的赛道中均体现出了优势,也算是充分回应了“惠而不费”的行业特点。
这些“春点切口”支撑起了苏式面馆的响堂服务,堂倌还会以抑扬顿挫的音调将顾客点单拉长声音后念出,喊声直传厨房,并会规避不吉利的词语,如“四碗”,便要化为“两两碗”。
不时不食,一个概念的流变
苏式饮食中最鲜明的“不时不食”传统,出自《论语·乡党第十》,曾是整个中原农耕社会的共同准则。不过根据杨伯峻等人考证,这一准则或是最初教导人们按时吃饭,而非按时令饮食。其全文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惟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 class="pgc-img">>《四书章句集注》论语卷之五 朱熹集注“乡党第十” (南宋)朱熹 著 刻本
不过在《汉书·召信臣传》中也记载了这样一段奏表:“太官园种冬生葱韭菜茹,覆以屋庞,昼夜燃温火,待温气乃生,信臣以为此皆不时之物,有伤于人,不宜以奉供”。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关于温室种植技术的记载,此时的“不时之物”便真正成为了不合时令之物。
“不时不食”的概念开始出现变化,与《黄帝内经》中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理论相结合,食物与时令的绑定愈发紧密。譬如秋风,便能吹起人们关于菰菜羹、鲈鱼脍的思绪。
< class="pgc-img">>《张翰帖》欧阳询 唐 故宫博物院藏
< class="pgc-img">>莼菜银鱼羹
然而顺应时令的饮食方式,要以足够丰富的副食品供应为支撑。在清代人口“爆炸”后,为“补救民食”在内地进行了过度土地开发,尤其是对水域和山地的滥垦,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使包括长江中上游和珠江流域在内的大多数农耕地区,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无法提供足够种类和数量的地产副食品,还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和水患。
上百年的副食品匮乏,却让已经手工业化和商贸化的江南的饮食口味,逐渐成为了富足乡的土俗民风。
如春之七头一脑、甲鱼塘鳢;夏之三虾黄鳝、白玉青种;秋之太湖三白、八仙肥蟹;冬之羊肉东阳,红桔雪菜。江湖丘陵之间的富足住民,赖江湖丘陵馈赠,可得一年鲜食。
及至副食品供应完全放开的年月,普通人家的饮食也愈发精细,旧的传统得以复苏,新的讲究得以称道。船上摇来了点心几盏,旧织造府中的技艺也得以广播民间。
苏帮菜的烹制技艺,也终于在2016年成为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之一。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姑苏繁华图》中的农田 徐扬 清 辽宁省博物馆藏
苏式餐饮,与苏州的工商业相伴兴起,它本就是兼容并蓄,雅俗共赏的,是中国数千年的农业传统,在苏州凝结融合的产物。
而今天,饥饿本身已离人们远去,身处开放前沿的苏式饮食,也将再开融合,像上千年间它曾一次次实践的那样,满足人们的味蕾,也任由时代食之品之。
来源:吴文化博物馆 媒体选稿编辑:李俊锋 系知名文化传媒人、新媒体运营师、高级摄影师、《现代苏州》杂志特约撰稿
国的地域差异十分明显,在饮食风俗上就有典型的“北面南米”。
中式面食经过历代演变,呈现出千变万化的地域性面食——北京炸酱面、山西刀削面、河南烩面、兰州牛肉面、四川担担面……
作为这些美味面食的主角,消费者爱吃的面条可能会有哪些消费雷区?
2020年5月,《消费者报道》整理了国家及省级市场监督管理局以及原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015年8月至2020年4月关于面条产品的质量抽检情况。
结果显示,监管部门在此期间共抽检到不合格面条127批次,包括挂面、拉面、婴幼儿面食等。不合格项目涉及10个指标,其中标签、脱氢乙酸及其钠盐、二氧化钛、柠檬黄项目不合格问题尤其突出。
从品牌看,“中益得”上榜次数最多,其次为“谭乡居”“百乐麦”“托福”“竹田拉面”等。
“中益得”不合格次数最多
抽检结果显示,标称生产企业为山东中益粮业有限公司生产的面条不合格高达7次。
上述的7批次不合格面条包括:中益得鸡蛋风味面(500g/包,2017/11/29)、中益得刀削面(1.5kg/包,2017/12/17)、中益得双喜挂面(500g/包,2017/10/15)、中益得爽滑面(500g/包,2017/11/29)、中益得长寿面(500g/包,2017/11/29)、中益得鸡蛋风味挂面(2kg/包,2017/11/29)、中益得精制挂面(1kg/包,2018/1/11),不合格原因均为二氧化钛,该种成分按规定不得添加于面条。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频上质检黑榜的面条主要还涉及婴幼儿辅食。
如标称由青岛百乐麦食品有限公司委托青岛君盛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百乐麦黑米核桃燕麦阶段面(240g(6袋分装)/盒,2018/9/4)、百乐麦原味钙铁锌阶段面(240g(6袋分装)/盒,2018/9/5)以及标称由长沙楚成食品贸易有限公司进口的由台湾三风食品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宝贝滋养南瓜面(200克/瓶,2018/2/6)、宝贝滋养蕃茄面(200克/瓶,2018/2/6)、宝贝滋养山药面(240克/盒,2018/8/30),5批次婴幼儿面条皆因钠指标不合格被通告。
在127批次不合格的面条中,有29批次不合格面条是小店自制手工面。不过,抽检中也发现部分知名品牌,如“中鹤”“貝因美”“金紫阳”。
标称由杭州健康伴侣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貝因美果蔬营养面条(适合6~36月龄婴幼儿食用)(208克(8×26克)/盒,2019/1/22)维生素A含量与标称不符。
标称由浚县中鹤营养面业有限公司生产的中鹤麦香劲爽面(挂面)(1千克/把,2018/1/19)铅超标。
标称由遵义金紫阳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金紫阳福面(800g/包,2015/4/15)标签不合格。
标签不规范、乱用食品添加剂成不合格主因
抽检结果显示,此次面条不合格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标签不合格,占比48.0%。常见的如配料中食品添加剂、营养成分表等标注不规范,标注或者暗示了具有预防、治疗疾病作用的内容、标注的产品执行标准已作废等。
二是超范围或者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包括防腐剂(脱氢乙酸及其钠盐、山梨酸及其钾盐)、人工色素(柠檬黄)、食品增白剂(二氧化钛)。
三是其他方面。包括营养素(钠、维生素A)与标称不符,共有8次;其次是金属残留超标,其中铅超标有4次,铝超标有3次;再为卫生指标菌落总数超标。
< class="pgc-img">>
脱氢乙酸及其钠盐是一种食品防腐剂,对霉菌和酵母菌有较强的抑菌能力,其是苯甲酸钠的2~10倍。这就意味着,它只需要使用更少的量,就能起到更好的防腐效果。
根据GB 2760-2014《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其可按生产需要适量添加于腌渍的蔬菜、面包、糕点等10多种食品的生产加工,最大使用量根据食品种类的不同,从0.3g/kg至1g/kg不等,但当中并不包括挂面、拉面等。
因此,此次抽检中发现的28批次脱氢乙酸超标的面条,全部属于违规添加。
由于脱氢乙酸能够迅速而完全地被人体组织吸收,进入人体后分散于血浆和许多器官中,有抑制体内多种氧化酶的作用,大量食用此类防腐剂会对人体产生危害。
此次抽检中发现脱氢乙酸添加量较高的多来自小店生产的面条,其中标称由汝城县南粉北面餐饮店生产的面条(2018/9/17)检出脱氢乙酸及其钠盐含量最高,为0.729g/kg。
二氧化钛俗称“钛白粉”,其作为添加剂被广泛应用在多个行业。
二氧化钛是防晒霜中最常见的成分之一,其主要是作为UVB波段的物理防晒成分来阻挡紫外线的;一些美白牙膏中也能发现二氧化钛的踪影,因牙膏中的二氧化钛会有少量附着到我们的牙齿上,就能产生“美白”的假象。
据资料介绍,二氧化钛是世界上最白的东西,1克二氧化钛可以把450多平方厘米的面积涂得雪白。在食品工业中,食品级二氧化钛通常作为着色剂和增白剂使用,用于糖果包衣、口香糖、固体饮料等。
二氧化钛的安全性较好,其进入人体之后约有99.9%通过粪便排出,但剩下了0.1%可以被肠道吸收进入人体器官。
然而,按照规定,二氧化钛并不能用于面条“增白”。
抽检结果显示,9批次面条违规添加二氧化钛涉及中益得(7批次)、张店鱼面(1批次)和润泉(1批次)。其中标称由西和县润泉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润泉苦荞挂面(500g/袋,2016/2/29)二氧化钛的检出量最高,为0.03g/kg。
【特别声明】:本篇内容所采用的原始数据均源自国家各级市场监管部门官方网站,数据客观真实。如相关抽检结果数据经政府有关部门核实及认定后确认有变更事实的,请及时联系本刊。
020年12月,第一家“曾三仙米线”(重庆江北店)正式开业。2022年10月其成都首店开业,一个月后成都锦江一心桥店也顺利营业,并快速登上大众点评成都小吃快餐热门榜第一。有数据显示,成都首店开业后每天营业8小时,单日翻台高达13次,日营业额能突破2万,月营业额已突破60万,营业一个多月后复购率达到了20.02%。
2023年以来,曾三仙米线加盟扩张速度明显加快。其官网信息显示,2023年2月门店达到100家(含筹建中的门店);2023年3月全国门店已拓展至300家(含筹建中的门店)。截至2024年3月,全国签约门店突破900家。目前,该品牌的门店已辐射至重庆、成都、江苏、上海、湖北、云南、北京、安徽、陕西等全国多地,并长期制霸着各地高德、美团、大众点评等平台的热门榜。
一、曾三仙米线的的创新
1. 独特的产品:提供特色三仙、番茄、药膳、泡椒、酸菜、牛油火锅等6种口味的米线,辣度有不辣、中辣、特辣三种选择,并提供26种荤素配料,还提供虎皮鸡脚、虎皮猪脚、炸蛋、豆腐泡等小吃。坚持每天现熬大骨原汤做底,汤底不过夜,保证米线汤鲜味美。
2.浓郁的市井气息:店面简约,具有红字白底的招牌,店内装修简单,充满老重庆味道,墙上有各种横幅标语。其米线用类似“瓢”的容器盛装,附赠小碗分装,这种独特呈现方式吸引了消费者拍照传播。
3.高性价比:人均20左右的价格,线量大且配菜丰富,让消费者能轻松实现配菜自由。
4.明档动线可视化与快速出餐:门店坚持每天现熬大骨原汤,确保底料、配料标准化供应,保证米线口感和品质的同时实现快速出餐,最快1分钟就能出餐。
5. 玩转线上流量:品牌创立之初便精准抓取线上流量,通过在抖音等平台发布创意内容,打造个性化个人IP,吸引了众多精准流量。
二、曾三仙米线的市场定位
1.曾三仙米线的市场定位主要是打造具有高性价比的特色米线品牌,目标客户群体较为广泛。
2.它提供了多种口味的米线和丰富的配料选择,能满足南北方消费者的个性化口味需求。其产品定价适中,人均20元左右的价格符合大众日常消费水平。
3.在品牌形象方面,曾三仙米线注重营造具有浓厚市井气息的用餐环境,店内装修简洁,充满重庆味道。同时,采用独特的水瓢器皿盛装米线,给顾客带来新奇体验,引发顾客的兴趣和互动,促进了品牌口碑的传播。
4.从经营层面来看,曾三仙米线深入研究消费者的消费倾向和心理,除了考虑顾客的比较心理,在产品特色和价格上具有优势外,还关注顾客的综合心理,注重菜品、服务和环境给消费者带来的感受,致力于为顾客提供味道好、菜量足以及愉悦的用餐体验。
例如,其米线口味多样,包括特色三仙、番茄、药膳、泡椒、酸菜、牛油火锅等6种口味,还可选择不辣、中辣、特辣三种辣度,同时提供酥肉、腰花、猪肝等多种肉类和素菜配料;为保证产品的“鲜”,采用每日现熬的大骨原汤打底,保证汤底绝不过夜;在食材选择和用料上也颇为讲究,创始人曾跑遍200家米线供应商,每天亲自采购新鲜食材。
5.此外,曾三仙米线也善于利用线上流量进行营销,打造个性化的个人 IP,吸引了众多消费者的关注。
总体而言,曾三仙米线凭借特色产品、高性价比、独特的用餐体验以及创新的营销策略等,在米线市场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以下是一些曾三仙米线市场定位成功的案例:
1. 成都首店:2022年10月开业,在没有任何营销推广的情况下,占据大众点评成都小吃快餐热门榜第一名。该店每天营业8小时,单日翻台高达13次,日营业额能突破2万,月营业额已突破60万,营业一个多月后,复购率达到20.02%。其店内的米线产品用类似“瓢”的容器来盛装,附赠小碗分装,独特的呈现方式吸引顾客拍照分享,实现自发传播;提供特色三仙、番茄、药膳、泡椒、酸菜、牛油火锅等6种口味,以及26种荤素配料选择,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坚持每天现熬大骨原汤做底,底料、配料标准化供应,保证米线汤鲜味美且出餐快速;人均25元左右的价格,具有较高性价比。
2. 成都锦江一心桥店:开业后快速登上大众点评成都小吃快餐热门榜第一。其市井风的装修、明档展示的动线、丰富多样的产品以及高性价比的体验,吸引了众多消费者。
3. 北京百子湾店:店内设计充满重庆市井风,用“瓢”装米线的独特方式,让顾客产生拍照分享的冲动。明厨亮灶的呈现,使顾客能看到操作过程,吃得安心。其提供的多种口味米线和丰富的小吃、配菜,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需求。该店旁边就是知名火锅品牌楠火锅,在竞争中也获得了良好的市场反响。
曾三仙米线的市场定位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产品特色化:曾三仙米线注重产品的独特性,提供多种特色口味的米线,如三仙、番茄、药膳、泡椒、酸菜、牛油火锅等口味,满足不同消费者对于口味的多样化需求。并且在食材搭配上较为丰富,给予消费者丰富的选择空间。
2. 价格亲民化:其产品定价适中,人均消费相对较低,一般在20元左右,符合大众消费水平,能够吸引更多的消费群体,尤其是对价格较为敏感的学生群体、上班族等。
3. 消费场景多元化:既可以作为消费者的日常快餐选择,也可以是朋友聚会、家庭用餐的选择之一。无论是在店内用餐,还是外卖点餐,都能满足不同场景下的消费需求。
4. 装修与氛围营造:店铺装修风格充满市井气息,打造出具有烟火气的用餐环境,使消费者在就餐过程中感受到亲切、轻松的氛围,增强消费者的用餐体验。
5. 目标人群广泛:产品口味多样、价格亲民、消费场景多元等特点,使其能够吸引不同年龄、性别、职业和收入水平的消费者,具有广泛的目标客户群体。
6. 强调品质与新鲜:通过每日现熬大骨原汤、保证汤底不过夜等方式,向消费者传递产品新鲜、健康、高品质的形象,吸引注重饮食健康和品质的消费者。
三、对曾三仙米线市场定位的优势和劣势分析
(一)优势
1. 产品差异化:多种独特口味的米线产品使得曾三仙在竞争激烈的米线市场中脱颖而出。产品的差异化能够吸引追求新奇口味和体验的消费者,增加品牌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2. 高性价比:人均 20 元左右的价格定位,让消费者能够以相对较低的价格享受到丰富多样的米线产品。这对于价格敏感型消费者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能够吸引更广泛的消费群体,提高市场份额。
3. 场景适应性广:其消费场景多元化,既适合上班族的快速用餐需求,也适合朋友、家庭聚会等社交场景。这种广泛的适应性有助于扩大消费群体和提高消费频次。
4. 品牌形象独特:市井风格的装修和用餐氛围,给消费者带来独特的体验和记忆点,有助于品牌的识别和传播,能够在消费者心中建立起独特的品牌形象和认知。
5. 食材品质保障:强调食材的新鲜和汤底的现熬,传递出健康、品质的产品理念,符合现代消费者对于健康饮食的追求和关注,有助于吸引对品质有要求的消费者。
(二)劣势
1. 品牌溢价空间有限:由于走的是平价亲民路线,价格相对较低,在未来品牌发展过程中,提升价格、增加品牌溢价的空间可能相对较小,可能会对利润增长造成一定的限制。
2. 消费群体分层受限:价格定位和产品风格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对高端消费群体的吸引力,难以满足对用餐环境、服务和食材品质有更高要求、愿意支付更高价格的高端消费群体的需求。
3. 产品创新压力大:独特的口味和产品是吸引消费者的关键,但也意味着需要不断投入研发和创新来保持产品的新鲜感和吸引力,维持产品特色的研发成本和创新压力较大。
4. 快速扩张难度:市井风格的装修和经营模式在快速复制和扩张过程中,可能会面临标准化、管理难度大等问题,如果不能有效解决,可能会影响品牌形象和产品品质的一致性。
四、曾三仙米线的未来发展前景具有一定的机遇和挑战。
(一)机遇方面
1. 品牌热度高:目前品牌在市场上已经获得了较高的关注度和热度,拥有众多消费者的认可,且在多地开设分店,占据了各大平台的热门排行榜。
2.产品创新能力强:以独特的口感和开放的创新氛围引领着米线行业的发展。品牌重视产品创新和品质提升,不断推出新口味的米线,如川式红油米线、泰式百香果米线、豪华火锅米线等,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3.多元化的销售模式和营销策略:采用多元化的销售模式,结合互联网和线下渠道,利用社交媒体和新零售技术进行品牌推广,为品牌推广和销售注入创新元素,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其商业价值和知名度。
4.满足消费者需求:打造了高性价比的产品,定价适中,符合大众日常消费水平;提供多种口味和丰富的配料选择,能够满足南北方消费者的个性化口味需求;其市井风场景和明厨亮灶的设计,为消费者带来较好的用餐体验。
5.品类优势:米线既可作主食,又可作小吃,受众广泛,且投资相对较轻、抗风险能力较强、经营压力较小。
(二)挑战
1.市场竞争激烈:餐饮市场竞争激烈,米线品类也不例外。可能会有其他新的品牌或现有竞争对手的挑战,需要不断保持创新和提升竞争力。
2.网红属性的可持续性:品牌具有一定的网红属性,在规模扩张后,需要思考如何优化管理和运营,使品牌能够持久发展,而不仅仅是短期的火爆。
3.消费者需求变化:消费者的口味和需求可能会发生变化,需要持续关注市场动态,及时调整产品和服务。
4.品质把控和标准化:随着门店数量的增加,如何确保在不同门店都能保持一致的品质和口味,以及保证食材的新鲜度和供应的稳定性,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为了实现更好的发展,曾三仙米线可以继续发挥自身优势,不断创新和改进。例如,持续研发新口味和产品,加强品牌建设和管理,提升服务质量,优化供应链管理等。同时,密切关注市场变化和消费者需求,灵活调整经营策略,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
总体而言,曾三仙米线具备良好的发展基础,但要在未来取得持续成功,还需要不断努力应对各种挑战,保持品牌的竞争力和吸引力。然而,市场情况是复杂多变的,实际的发展前景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市场竞争、经济环境、消费者偏好变化等。
五、曾三仙米线的竞争对手主要有哪些
1.渝记晓天鲜:来自重庆的米线品牌,加盟费1万元,保证金无,特许使用费无。其产品包括米线、牛肉米线、粉面等。
2.幺宝台小锅米线:隶属于南京南厨北面餐饮加盟管理有限公司,2004年成立,加盟费6万元,保证金4万元,特许使用费2万元。提供米线、牛肉粉、过桥米线等产品。
3.来甩米线:成都创客兄弟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旗下品牌,加盟费5万元,保证金3万元,特许使用费2万元。经营米线、米粉等。
4.李米线:发源于重庆,由重庆李米线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运营,加盟费2万元,保证金1万元,特许使用费1万元,产品有麻辣米线、凉拌米线、酸辣米线、番茄米线等。
5.丁老二米线:来自南阳,南阳丁老二米线饮食有限公司创立于1980年,加盟费5万元,保证金3万元,特许使用费4万元,经营米线、米粉等美食。
6.阿香米线:始创于2000年,是国内米线行业的代表性品牌。主打云南风味瓦罐米线,首创瓦罐餐具,其还原传统过桥米线的食用方法受到大众欢迎。
7.云南过桥米线: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口感麻辣鲜香,风格多样。其特色米线包括老坛酸菜米线、近汤肥牛米线、韩式泡菜米线、麻辣红油米线等。该品牌还提供易起步、好创业的加盟模式,总部会负责培训指导,协助店面选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