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塞罕坝的气温一直偏低,春夏来得好像也比往年晚一点儿。不过天气回暖后,这片林子就会更绿、更美。”塞罕坝机械林场场长陈智卿说。陈智卿口中的这片林子,是营建于荒漠之上的世界最大人工林,也是三代塞罕坝务林人60年艰苦创业的结果。
从“一片苍茫景象”到“林的世界、花的海洋、云的故乡”,塞罕坝不仅为京津阻沙涵水筑起了“绿色长城”,而且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范例”。
2021年8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塞罕坝机械林场考察时强调,“抓生态文明建设,既要靠物质,也要靠精神。要传承好塞罕坝精神,深刻理解和落实生态文明理念,再接再厉、二次创业,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再建功立业。”
近年来,燕赵儿女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努力建设“天蓝、地绿、水秀的美丽河北”。如今,燕赵大地的绿色版图日渐扩展,美丽河北的生态底色愈加亮丽。
“抓生态文明建设,既要靠物质,也要靠精神”
在海拔1700米的塞罕坝大唤起林场天桥梁望海楼上,瞭望员赵福州正在顶楼仔细观察着林区,一刻也不敢放松。
接近正午时分,妻子陈秀玲的手擀面已经做好,负责山顶防火巡查的儿子赵东杨也正好到达父母所在的望海楼。
“之前我是塞罕坝森林消防大队的一名消防员,半年前申请当了护林员。”几分钟就吃完面条的赵东杨说,以前每天是训练,为森林扑火时刻准备着,现在几乎都是在巡护4900亩责任林区的路上。从“打”到“防”,虽然身份换了,但都是为了守护好这片林子。
守护,这个词在采访中不止一次地被提到。“我父亲是第一代塞罕坝务林人,这片林子是他们留给后人的财富,‘护好林’就是我这一辈子坚守的事!”61岁的赵福州趁着吃饭的当儿聊起来。
39年的坚守,赵福州和陈秀玲几乎都是在望海楼度过的,望远镜换了3个,电话不知道用坏了多少部。在孤独寂寞的生活中,树木茂盛了,工作条件改善了,他们也老了。
2021年就该退休的赵福州是被林场返聘来的。他说,护林已成为一种使命。午饭后,老赵又登上了顶楼,继续着别人眼中“枯燥”的日常瞭望生活;小赵也沿着巡山的路线转林子去了,边转边查看树木病虫害的情况……
“抓生态文明建设,既要靠物质,也要靠精神。”正是一代代塞罕坝人的默默坚守,才让这片林子越来越绿。陈智卿说,塞罕坝人工林不仅能有效阻滞浑善达克沙地南侵,而且每年为滦河、辽河下游地区涵养水源、净化淡水2.84亿立方米;每年防止土壤流失量513.55万吨;每年可固定二氧化碳86.03万吨,释放氧气59.84万吨。其实,塞罕坝更大的绿色还在路上:到2030年森林面积将达到120万亩,森林蓄积量将达到160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86%。
青山已青,绿水正绿。此时,距离塞罕坝几百公里外的白洋淀内碧波荡漾,芦苇拔节生长,苇草丛中鸟儿随风起舞,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让人心旷神怡。
然而,这颗“华北明珠”曾一度“蒙尘”。以前由于上游城镇生活污水、工业污水排放等原因,白洋淀水质不断恶化。
“决不让一滴污水流入白洋淀!”河北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李晋宇说,河北坚持内外共治、标本兼治、治补共举,统筹推进城镇、工业、农业农村、淀区内源污染治理等,实施九大类66项水质提升保障工程,精细治理流域污染。
2021年,白洋淀淀区整体水质达到Ⅲ类,创30年来最好水平,步入全国良好湖泊行列,“荷塘苇海、鸟类天堂”的胜景得以重现。
“像对待自己的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在生态治理和修复的道路上,河北的脚步从未停止。
在石家庄,滹沱河已变成花海成片、鱼翔浅底的美丽之河;在前南峪,荒山秃岭已蜕变成“太行山最绿的地方”;在雄安新区,“千年秀林”拔地而起,18平方公里的郊野公园美景纷呈……
这里的天更蓝了——2021年,PM2.5平均浓度38.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5.3%;优良天数269天,占比达到七成以上。PM2.5平均浓度、优良天数比率均创有监测记录以来历史最好水平。
这里的地更绿了——全省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5%以上,森林面积达到9901万亩,森林蓄积量达到1.75亿立方米。
这里的水也更清了——近岸海域国考点位水质优良比例连续四年达到100%;劣Ⅴ类断面全部消除。
“再不下决心调整结构,就无法向历史和人民交代”
生态环境的改善,来之不易。
曾经,河北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资源型、重化工型产业较为集中,能耗高、排放大的传统发展模式也备受诟病。
“全国10个污染最严重城市河北占了7个。再不下决心调整结构,就无法向历史和人民交代。”2013年9月,在参加河北省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习近平总书记既一针见血指出问题,又指明了努力方向。
掷地有声的话语,激荡起河北干部群众“拨霾见日”的信心和力量。治沉疴,需下猛药。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河北要树立知难而上的必胜信念,坚决去、主动调、加快转”的要求,一场“爬坡过坎”的硬仗在燕赵大地拉开了帷幕。
位于京津保三角地带中心的霸州,曾是河北重要的钢铁基地之一。知情人士介绍,霸州曾经严重依赖钢铁产业,除去霸州市新利钢铁和河北前进钢铁两家大型钢铁厂,以霸州市胜芳镇为中心的东部乡镇,近80%的民营企业都在经营钢铁及相关产业的加工厂。
不过,到2017年年底,霸州就在河北省率先完成了两家钢厂产能退出工作,退出炼铁产能416万吨、炼钢产能498万吨……当地也随之成为“无钢市”。
当地人士表示,霸州之所以大力推动去产能工作,正是当地党委、政府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在制约发展的结构性问题上动大手术,以短期的“阵痛”换取长远的发展。
不止是霸州,“十三五”期间,河北钢铁生产企业由107家减至68家,钢铁产能由峰值的3.2亿吨压减到2亿吨以内,石钢、唐钢等城市钢厂退出主城区,宣钢产能全部退出,廊坊、保定、衡水、张家口成为“无钢市”。
“钢铁产能压减的背后,其产业布局也在优化。”河北省工信厅原材料工业处处长石起伟表示,现在河北钢铁产能主要集中在沿海临港和资源富集的唐山、邯郸两地,钢铁工业实现了由“遍地开花、零星分散”到“临港沿铁、精品发展”的转变。
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不止这些。在石家庄市鹿泉区,经营了10多年水泥厂生意的高洪波,几年前突然转而做起了现代农业产业园。
“我从1996年就做水泥生意,不过,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我意识到发展现代农业更符合未来方向,于是我便在鹿泉宜安镇承包了300亩荒山,搞起了绿色农产品种植示范基地。”高洪波接受采访时说。
据介绍,石家庄市鹿泉区曾是昔日的“水泥之乡”,20世纪八九十年代,全区水泥厂最多时有160余家。不过,随着河北省去产能和环保措施趋严,很多水泥厂都被关停了,水泥厂老板们也改行做起了别的生意。这其实也是河北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转型,进而谋求绿色高质量发展的缩影。
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河北共压减退出粗钢产能8212万吨、煤炭产能5590万吨、水泥产能1194.9万吨、平板玻璃产能4999重量箱、焦炭产能3144.4万吨、火电产能234万千瓦,全面实现了重点行业产能压减目标。
据介绍,近年来,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和举办冬奥会等发展机遇的叠加,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等产业纷纷落户燕赵大地,河北的产业结构也随之改变。
统计显示,现在河北产业结构在“二三一”转变为“三二一”的基础上正持续优化提升,这也意味着,河北省迈入了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轨道。
“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
巍巍太行,壮丽山河。太行山深处的保定市阜平县骆驼湾村,进村公路峰回路转,整个村子群山环抱、山峦叠翠,一排排崭新的房屋错落有致,路旁的湖水碧波荡漾,置身其中,心旷神怡。
村内,山货特产店、望山茶室、骆驼湾年画馆、民俗技艺坊、酒坊、豆腐坊、古朴的新民宿、飘香的小食街随处可见,昔日的贫困山村变身远近闻名的“旅游打卡地”。
2012年12月29日,在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习近平总书记鼓励当地干部群众,“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坚定信心”“找对路子”“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开发生态旅游则搞生态旅游”。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阜平县骆驼湾村立足自身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深挖绿色生态资源,以红带绿、因地制宜地发展旅游产业,通过“公司+村委会+农户”的模式,让更多的村民凝聚在乡村旅游这个产业链上,让更多的老百姓受益。据统计,当地村民人均纯收入已经从2012年的950元发展到2021年的17480元。
乡村旅游让骆驼湾村摘掉了贫困的帽子,也让众多群众看到了就业创业的广阔空间。在骆驼湾的小吃一条街上,有不少店铺的老板就是返乡创业的村民。此前在北京干餐饮的骆驼湾村村民顾彦平说:“我去年4月份回来的,村里的变化,我们都看在眼里,发展机遇一点儿也不比外边少,所以我特别有信心。”
发展食用菌和高山林果等扶贫产业、引进旅游公司、打造民宿旅游业……骆驼湾村依托优美的生态环境,蹚出一条以乡村生态旅游为主线,食用菌、林果、休闲渔业等富民产业共同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
这厢忙着推进乡村振兴,那厢抢抓“后奥运时代”发展机遇。“我们正忙着准备山地自行车赛、户外露营等夏季避暑旅游项目,预计,7月份就会向公众开放。”张家口市崇礼区太舞滑雪小镇常务副总裁李永太介绍说,借助冬奥会东风,如今的崇礼名气日盛,越来越多游客慕名到崇礼滑雪的同时,也发现了崇礼独特的生态魅力。由此,当地加快发展多季旅游,特别是大打避暑旅游牌,深受市场和消费者青睐。
当地人士表示,2022年,张家口市将紧抓“后冬奥”时代的溢出效应,充分释放冬奥影响力,把加快建设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与发展“后冬奥”经济结合起来,将体育文化旅游作为赛后发展的重点,要把奥运效应转化为发展优势。
“就在几天前,河北省体育局又出台了《推进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建设实施方案》,以后崇礼的发展肯定越来越好。”李永太表示。
除了后奥运时代发展机遇,更多地方瞄准京津冀协同发展来发力。来自河北省工信厅的信息显示,近几年,一大批京津先进技术相继在河北落地,腾讯、阿里、百度、京东等一批知名数字企业也纷纷选择到河北投资兴业。
数据显示,2022年1~4月份,河北省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8%,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4.2个百分点,其中,集成电路制造增长54.9%。
身披绿色新装的河北,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愈发坚定。七千万燕赵儿女正朝着建成“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目标不断奋进,努力谱写美丽中国的河北新篇章。
来源:人民网-河北频道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月19日上午,“花开北疆 相约正蓝旗”2024正蓝旗金莲花节开幕式暨大型融媒体直播《大美中国行——美丽的草原我们的家》首站直播在金莲川草原开启。当日,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汇聚在金莲川草原,在歌舞的海洋中,在元上都遗址的见证下,深度体验草原之美。
本次直播串联起生态之花、文明之花、团结之花、奋斗之花、发展之花“五朵金花”五大篇章, 结合嘉宾访谈、创新秀演、沉浸体验, 多维呈现草原上的世界文化遗存、历史底蕴、东方美学、生态治理、社会经济及乡村振兴的发展成果, 探究草原时光流变中的一脉相承与继往开来。
< class="pgc-img">>这是一场见证草原生态、展示北疆文化内涵的主题直播活动,更是一场视觉与心灵的双重盛宴。湛蓝的天空、缤纷的花海、牧马的群众、漂亮的奶食……构成了一幅天然唯美、生动鲜活的舞台背景画面。额尔古纳乐队、阿都沁组合,著名歌手哈琳、孟根、娜日莎及青年马头琴演奏家苏尔格等激情放歌,与现场嘉宾和游客共同点燃正蓝旗的活力盛夏。专门为本次活动改编创作的民乐表演《青花瓷》、新创歌曲《金莲花》、《故乡的蓝天》更是为观众营造了沉浸式的音乐体验。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直播中预告了国家文化记忆和传承中的重点项目——纪录片《人类的记忆——中国的世界遗产·元上都》即将上线。而文旅短片《心之所向 金莲川》、生态短片《浑善达克守绿人》、民族团结短视频《党在我心》、奋斗主题短片《浑善达克沙画 匠心独运》等多部紧扣主题的短视频,让人们通过镜头感受活力多彩的正蓝旗。
< class="pgc-img">>中国文物学会世界遗产研究会主任委员郭旃,内蒙古师范大学北疆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内蒙古博物院名誉院长陈永志,福州大学教授、福建省海洋文化研究中心首席专家苏文菁等专家的分享让观众重新认识元上都的神秘与博大精深;中华环保联合会副主席杜少中,正蓝旗人民政府副旗长阿木吉拉图,正蓝旗公安局退休干部、宝绍岱苏木登吉宝力格嘎查原党支部书记毕力贡达来等,来自区内外的嘉宾,深情讲述了浑善达克沙地治理的非凡成果,生动诠释了正蓝旗人民的勤勉奋斗精神,更让人们读懂了各民族和谐团结的文化基因。著名主持人肖东坡倾情加盟本次直播。
< class="pgc-img">>据统计,截至目前,共有超100家媒体200多个平台同步直播第二季启动仪式及系列短视频,总观看量超4500万人次。下一步,《大美中国行—美丽的草原我们的家》第二季还将走进呼伦贝尔、甘肃等地的美丽草原,继续带动全网网民关注中国“大草原”转型变化,讲述各族人民在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向草原而兴,探索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未来之路的动人故事。
州新闻网12月28日讯(福州晚报记者 郑瑞洋 通讯员 陈建鋆 侯乡音 张存金)昨日,闽侯县举行2019年重点项目第四季度集中开工仪式,闽侯县城公交场站项目、上街邱阳河左侧道路工程、祥谦凤港安置房项目等6个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约15亿元。据悉,今年第四季度,该县累计开工重点项目51项,涵盖社会民生、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领域,总投资约89.87亿元。
闽侯县领导表示,闽侯将进一步提振精气神,紧盯目标,大力推动项目计划再提前、建设再提速、服务再提升,奋力开创新时代新闽侯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新局面。
上街镇路网将进一步完善
昨日上午,位于闽侯县城新区污水处理厂南侧的闽侯县城公交场站项目开工。该项目紧邻荆溪大道,总投资约9500万元,主要建设一栋3层综合管理用房、公交首末站停车场、保修车间、配电房等,并配套建设地下社会停车场,总建筑面积约1.29万平方米。项目建成后,场站内可停放公交车辆122辆、非机动车129辆,地下停车场可停放社会车辆200辆。
在上街镇沙堤村动建的邱阳河左侧道路工程,起于庄前桥,沿途下穿福银高速高架桥,与国宾大道交叉,终点接赤岸桥,道路全长4公里,分为11米与17.5米两种标准宽度,设计时速20公里,总投资2.96亿元。“该道路定位为城市生活性支路,作为片区主干路网的补充。项目总建设工期为365天。”邱阳河左侧道路工程经理黄恋亮告诉记者,道路建成后,将与已经通车的邱阳河右侧道路形成闭合圈,完善福州地区大学新校区的路网配套。
位于祥谦镇凤港村的凤港安置房项目,总投资7.6亿元,规划用地面积约72.93亩,总建筑面积18.8万平方米,主要建设凤港安置房及附属配套设施,预计2023年3月建成。该项目包括一类高层建筑7栋,主要安置祥谦及尚干镇重点项目涉迁群众1500多户。
3个产业项目开工 年产值均超亿元
产业是城市发展的基石,是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昨日,闽侯还有3个产业项目开工建设。
位于鸿尾乡官路村的福州群尚工艺品有限公司厂区建设项目,占地面积14200平方米,将建设3栋工艺品生产标准厂房及附属配套设施。项目建成投产后将实现年产300万件铁、竹、木工艺品生产力,预计年产值可达3亿元。同时,还会为当地带来800多个就业岗位。
地处甘蔗街道陈店湖工业区的福州华链通用机械有限公司厂房建设项目,总投资1亿多元,占地22.5亩,将拆除原有钢构生产车间新建5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标准厂房,用于生产同步带轮、扭力限制器、链轮等产品。项目预计2021年初建成,投产后预计年产值达2亿元,并可增加300个工作岗位。
在闽侯经济技术开发区二期开工建设的闽侯达克工艺品有限公司厂房及生产配套改扩建项目,总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该公司主要生产铁、木家具及家居工艺品,产品远销欧美。项目投产后,公司年产值将超2亿元,新增就业岗位200多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