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生活佳选
电影《花样年华》有一个经典镜头:穿着西装的梁朝伟与穿着旗袍的张曼玉,坐在卡座里吃牛排。
乍看以为是西餐厅,其实他们身处茶餐厅,在吃一种很有广东特色的豉油西餐。
< class="pgc-img">>豉油西餐这个叫法,最早起源于19世纪60年代的广州。当时正宗西餐价格昂贵,不少餐厅会把进口肉换成本地猪、鸡肉,以降低成本,再用姜、葱、豉油等代替西餐酱汁,做成豉油牛扒。
当年就连意大利面,也是用中式豉油爆炒的!西式形态下,却是中式食材和调味,堪称中国最早的融合菜(Fusion菜)。
< class="pgc-img">>细数起来,很多人以为的经典粤菜,其实都带着混血基因。比如美极虾、叉烧酥、菠萝油,它们都是广东人从舶来食物改良而来。
后来,这些改良流传到上海、香港,深刻影响了一代人对西餐的认知。回溯这些融合菜的来历,能拼凑出半部中国西餐起源史。
如今时髦的fusion菜
粤菜早在160年前就开始玩了
中国最早的中西融合菜,也许是起源于广州的豉油西餐。
在清朝闭关锁国的政策下,只有广州能“一口通商”,西餐伴随着商贸往来被引入。
虽然时髦,但当时吃一顿正宗西餐非常昂贵,“每客上等四元,中等也要三元,而工厂女工月入不过一块五毛”。
< class="pgc-img">>直到粤仆这个群体出现,西餐才在广州实现了第一次普及。
这个带有很强侮辱性的词汇,其实是指为洋行(或接待外国商人的单位)担任帮厨侍仆的广东人。他们习得了西餐技艺,成为国内首批西厨,以至于后来在上海、天津的外国人要找厨师,也指明要广东人。
其中一位粤仆徐老高,和老板闹翻了,干脆自己出来摆路边摊煎牛扒,攒够钱之后,开了中国第一间华人经营的西餐“太平馆餐厅”。
那是在1860年,而上海第一家西餐厅,直到20多年后才开业。
徐老高最伟大的创造在于,将本地食材、口味和西餐技法结合,改良出豉油西餐,后来还传入香港,前后风靡了一个世纪之久。
< class="pgc-img">>如今广州的太平馆餐厅早已被餐饮集团收购,和徐氏无关。
他主要做了两件事:
一是用本土食材代替进口食材,降低成本,让更多人吃得起。当年普通家庭的月收入大约是几十元,而太平馆的菜定价为“烧乳鸽1元,葡国鸡5元,焗蟹盖6毫,牛尾汤4毫。”
二是用广东人熟悉的元素,代替西式香料和酱汁,适应本地人口味。比如用豉油煎牛扒、炒意大利面,还有用姜葱调味的烟鲳鱼,都成了当年有名的招牌菜。
< class="pgc-img">>其中最出圈的一道菜,是瑞士鸡翼。
它跟瑞士没啥关系,而是借鉴了西式高汤的做法,在洋葱、西芹、鸡骨汤的基础上,加入生抽、老抽、冰糖,一同熬成近似于甜卤水的酱汁,以此浸煮鸡翅。
< class="pgc-img">>图源:太平馆
据说外国人评价的“Sweet”(甜美),被误读为“Swiss”(有瑞士风味),这道菜就被翻译成了瑞士鸡翼,高汤酱汁也有了新的名称“瑞士汁”。
因为瑞士汁的风味大受欢迎,后来还衍生出一系列菜式,如瑞士汁炒牛河、瑞士汁炒乌冬、瑞士汁卤蛋、瑞士汁排骨等等。
最好笑的是,由于瑞士鸡翼传入香港后名气太大,以至于瑞士驻香港领事馆专门在2019年8月发文表示,
瑞士并没有这种食品,当地也不流行吃鸡翼。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日军侵华期间,徐老高后人南下香港开设同名店铺,将豉油西餐传到香港。如今,香港的太平馆餐厅依然属于徐氏后人经营。(图源:stheadline)
自从太平馆开创先河之后,许多粤菜酒家都开始售卖平价改良西餐。
1905年,岭南酒楼就在报纸上打出广告:“烹调各式西菜,美味无双,并巧制西饼,全餐收银五毫,大餐收银壹元”。老牌餐厅爱群也推出了洋葱牛扒。
现在看来,这些手法都是略带生硬的模仿,虽然保留了西式摆盘与用餐形式,但食材和调味,其实是熟悉的本土元素。
然而在160年前,豉油西餐就如同一个引子,成为广东人对西餐的初启蒙,让粤菜从此走上fusion之路。
< class="pgc-img">>图源:openrice
从豉油西餐到有机融合,实现Fusion而非Confusion
直到20世纪初,粤菜和西餐,才真正实现融会贯通。
得益于欧美食品工业蓬勃发展,调味品、速食品、罐头食品、半成品等陆续从远洋进入中国。广州作为国内通商的第一口岸,也有机会接触到更多舶来品。
< class="pgc-img">>广东省博物馆藏的画作,描画了广州千年通商的荣景。
这个阶段,广东厨师对西式调味品的运用,明显更大胆了,很多还保留至今,成为经典粤菜必不可少的部分。
比如粤菜馆常见的美极鸭下巴、美极虾等菜式,其中的美极,既不是指做法,也不是指味型,而是来自瑞士的一个调味汁品牌Maggi。
美极早于1930年代已进入广州市场,它的口味与豉油相似,但咸味较轻,适合腌煮,是当时粤厨最爱用的酱料之一。尤其重口味的宵夜菜式,美极简直是调味担当。
< class="pgc-img">>还有喼汁。在传统粤菜里,其实鲜有这种味型:说醋不像醋,说辣不像辣,就是甜酸带辣的复合味。
它其实是英国经典的伍斯特酱——
是的,在上海又叫辣酱油。
< class="pgc-img">>跟上海吃炸猪排必须有辣酱油一样,广东不少炸物也标配喼汁,比如早茶里的炸春卷。还有一道老菜名为“龙王凤肝卷”,也要用喼汁解腻。
喼汁不止能配炸物,跟清蒸牛肉球也是好搭档。
后来,连本地调味品巨头如致美斋、海天也纷纷出产喼汁,以致于大家都忘了,这种酱汁原本来自英国。
< class="pgc-img">>我们翻阅老菜谱,还发现一道失传的鸳鸯虾,甚至会用到咖喱、椰汁、牛油(黄油),说明当年粤菜对外来酱料已经运用自如了。
不只是调味品,粤厨对西式烹饪手法的理解也越发纯熟,创造出真正意义上的融合菜。
很多人也许不知道,不少经典的早茶点心、糖水,其实都深受西餐影响。
比如榴莲酥,就借鉴了西点里黄油开酥的方式,以及烤焗技法;莲蓉餐包、叉烧餐包,也是源于西式包点。
就连糖水里的芋蓉西米布甸,也是在西式布丁基础上,进行换材改良。
< class="pgc-img">>粤菜正餐里,也不乏西餐的影子。
一些餐厅镇场面的硬菜,比如芝士龙虾伊面、粟米斑块、芝士酿蟹盖等等,还能明显看到借鉴西餐的痕迹。
还有一道少见的老菜,虾多士,是将鲜虾包进吐司中酥炸而成,有点模仿西式三文治的意思。
< class="pgc-img">>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它们几近无缝融入日常,早已成为粤菜的重要组成。
大融合的终极形态
港式茶餐厅
论融合,茶餐厅是避不开的话题——它不仅实现了全球饮食终极大融合,更发展成一种独有的文化符号。
< class="pgc-img">>茶餐厅虽然是香港名片,但历史没有你想象中长,追溯起来,直到1946年才出现第一间正式以茶餐厅命名的食肆,而广泛出现在媒体上,已经是1960年代之后的事了。
在香港这移民大熔炉,茶餐厅为了满足大众需求,除了餐食要多样廉价,还得照顾多地人民的饮食习惯,融合程度更高。
< class="pgc-img">>港产系列动画《麦兜故事》,就有一个关于“快餐常餐特餐”的段子,调侃茶餐厅餐食形式看似丰富,实则局限。
茶餐厅里最标志性的融合单品,是受英国影响的港式奶茶。
传统英式下午茶,会配一杯英式红茶,可以加奶饮用。但港人嫌它口味淡,而且新鲜牛奶价格高昂不易得,于是把茶加浓,撞入成本更低、更耐储存的淡奶,创造出极具本土特色的港式奶茶。
< class="pgc-img">>2017年,奶茶被香港政府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仅有的三种入选食物之一。
茶餐厅在饮品上的融合创意,远不止于奶茶。
把西式咖啡加入奶茶,就是鸳鸯;把cream苏打加入鲜奶,就是忌廉沟鲜奶(忌廉梳打+鲜奶),组合灵活多变,把混搭玩得风生水起。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明显受西式技法影响的,还有蛋挞、菠萝包这些经典点心。
从前黄油昂贵,茶餐厅就把西点里的黄油,以中式猪油代替,再混合砂糖、鸡蛋,烤出菠萝油顶上的迷人酥皮。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还有早期的蛋挞,也是以猪油开酥,加入奶粉制作。后来黄油普及后,才出现牛油酥皮做法,口感接近西式曲奇。
< class="pgc-img">>这些土炮式的改良,不仅成为港式经典,还实现了反向文化输出。2017年,CNN把港式蛋挞评选为“全球美食第22名”,足见影响力。
在老牌茶餐厅,还能吃到“鸡批”,是英国人带过来的西式派饼,原本的配方以蘑菇和薯仔作馅。到了香港,就变成以鸡腿肉(或者烧鸡肉),调入绍酒、生抽或生粉腌制,经过走油后,成为纯港风味的配茶点心。
< class="pgc-img">>在澳门吃的鸡批也改良得很有意思,是以荽茜牛肉粒为馅。
20世纪80-90年代,随着日韩文化在香港的流行,东南亚离散华人的回归,也让茶餐厅进一步吸纳了亚洲国家的饮食特色。星洲炒米、咖喱鱼蛋、海鲜炒乌冬……都是典型代表。
< class="pgc-img">>但影响力最大的,还是一个来自日本的方便面品牌:出前一丁。它的地位和港产的公仔面不相上下,称得上茶餐厅最强主食双霸。
它能幻化成餐蛋面、炒丁、葱油鸡扒丁、芝士捞丁等,如碟头饭一样组合多变,可汤可炒可煮可捞。
< class="pgc-img">>茶餐厅不仅实现了中西大融合,中国各个地方的食材,也能在这里找到踪影。有些食物甚至在当地都找不到,完全是茶餐厅的独创。
例如雪菜肉丝米线(上海编辑表示真的没见过)、福建排骨、扬州炒饭等等,不一而足。
< class="pgc-img">>有趣的是,深受俄国菜影响的上海式俄餐,后来也传入香港,被二次创作为粤沪融合俄餐。
其中最经典的改良就是“红汤”。原版是俄罗斯菜中的罗宋汤,以红菜头煮制,在上海以番茄替代红菜头,到了香港,番茄又被番茄膏取替,加上本地蔬菜煮制,成为妥妥的香港风味。
< class="pgc-img">>香港作家马家辉曾写道:香港文化就是茶餐厅文化,混血、杂种、不中不西,亦中亦西,既有云吞面亦有鹅肝酱,甚至印度飞饼、越南米线、泰国河粉,茶餐厅就是把世界宇宙包罗在碗筷刀叉之间,是具体而微的全球化象征。
* * *
回溯粤菜的融合史,每个阶段,都受不同时代背景影响而形成。不同地域的饮食文化,来到南粤大地扎根,经粤人之手改头换面,最终造就了粤菜如今的面貌。
事实上,这种fusion不仅仅出现在粤菜里。
以罗宋汤为代表的海派西餐、以奶油烤杂拌、罐焖牛肉为代表的东北俄餐、以葡国鸡、葡挞为代表的澳门土生葡菜、以古早味三明治为代表的台式西餐……都是在融合中发展而成的。
正是一代又一代的大厨,将外来食材、烹饪手法融入本土,才拓宽了菜系的丰富度和可能性。
文 | Sun Sun
编辑 | eimo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政府官网
感谢徐泾业师傅、谭国锋师傅对本文作出的帮助。
参考资料:
《味道 之 味觉现象》梁文道 著
《饮食男女》738期
《本土情味 香港百年饮食口述历史》
《寻根广州西餐 清朝十三行带来的洋菜文化》羊城晚报
《从英式到港式——茶餐厅及其饮食的传承与转化》萧欣浩 ( 岭南大学 中文系,中国 香港 999077)
《失落的鸡批由殖民到本土》梁雅婷
<>近,餐谋军师在后台收到一位新手餐饮老板的留言。
这位餐饮老板的餐厅正在装修当中,预计下个月中旬可以进入试营业期。
最近他在选择点餐收银软件的时候陷入纠结迷茫当中:知名的太贵,不知名又怕有安全漏洞、服务不到位,更怕买下后才发现不适合自己的餐厅。
他在网上搜了大量的信息页也没有找到合适的答案,希望餐谋军师出一篇推文分析市面上各大品牌餐饮智能收银系统,便于餐饮从业者在选择餐饮收银系统时有更多的参考价值,选择到合适自己餐厅的点餐收银系统。
既然餐饮老板有这样的需求,餐谋军师小编当然义不容辞为你解除各种餐饮经营管理疑惑。
目前,市面上的餐饮收银系统生产厂商没有1000也有800,其中比较知名的品牌有旗鱼点餐、客如云、二维火、思讯、哗啦啦等等。
1. 旗鱼点餐
优势:性价比高;所有设备均可实现无线连接,无需布线,节省大量装修布线成本;设备可移动化,可不设固定收银台,一个服务员可身兼多职,节约人工成本。
核心功能:点餐;收银;排队取号;估清;挂单;加菜;实时打印;外卖接单;数据化分析;订单管理;优惠管理;菜品管理;员工管理等。另外还可提供扫码点餐系统功能。
适合的餐饮类型:中小型餐厅,包括;中西餐厅、快餐店、奶茶店、酒吧、小吃烧烤店、火锅店等。
< class="pgc-img">>2. 客如云
优势:从产品功能层面来说,客如云智能餐饮管理系统包含"点餐、收银、第三方平台对接、排队、预定、会员、营销、报表、供应链"九大模块,已经覆盖90%以上的餐饮需求。
从硬件外观质量层面来说,客如云的设备集双屏、扫码、打印于一体,外观也比较好看。
适合的餐厅类型:连锁大型餐厅
不足:台式占用空间大,不可移动;价格相对来说偏贵;有些餐饮朋友反映客如云收银软件有时候会不太稳定,也希望客如云在这块能够不断优化。
< class="pgc-img">>3. 二维火
优势:专注餐饮云收银系统的研发和应用,致力于帮助餐饮等行业实现互联网信息化,例如手机收银替代传统收银硬件、手机扫码点餐/支付、手机管理店铺、会员营销互动、中央厨房等,实现O2O线上线下融合,节省经营成本,提高服务效率。
合适的餐饮类型:中小型餐厅
不足:会有一些用户反映客人手机扫码下单后,出现已经支付成功,但是收银机没有收到订单,客人体验差。
< class="pgc-img">>4. 思讯
优势:思迅软件致力于零售流通业,商业自动化与餐饮娱乐行业信息化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餐饮管理软件、便利店收银软件、超市收银软件、专卖店收银软件、B/S收银软件,SaaS收银软件,O2O软件等,并提供全国范围内4小时覆盖服务网络。
不足:拥有多个行业业务,并不专注于餐饮这个领域
< class="pgc-img">>5. 哗啦啦
优势:哗啦啦,是为餐饮企业提供移动互联网自助餐厅服务的企业。网站为消费者提供网上订位、点菜、支付一站式便捷服务,消费者可以通过PC、手机、Pad随时随地订位、点菜、支付,方便了消费者的用餐需求;同时,加盟哗啦啦网站的网络餐厅也为餐饮企业创造了价值,延伸了餐厅的服务时间与服务空间、提升服务效率、节约了点菜、支付的人工,大大缓解餐厅人工不足的矛盾,影响并改变着餐厅的经营模式。
不足:卡单现象严重,顾客扫码下单支付后,后台打印订单延时。
< class="pgc-img">>6. 银豹收银
由厦门准动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一款收银系统软件,但是不只是局限在餐饮行业,覆盖的行业非常广,比如超市、餐饮、服装、生活服务、母婴等多行业,相比下在餐饮行业适用性不强,功能不是能完全满足需求。
< class="pgc-img">>7. 闪收收银
主打店铺收银,覆盖超市、商店、连锁店、服装店、餐饮等行业,覆盖行业广,但是和银豹收银一样,在餐饮行业适用性不强,功能有点繁琐,可能在商品店会更适用。
< class="pgc-img">>以上几大品牌在产品形态和产品功能上也有很大一部分的区别。其中有基于PC端系统,也有提供软硬一体基于移动端系统的智能收银设备。在产品功能上,有些餐饮系统不但可以实现点餐、收银、排队取号、开发票等基本功能,还可以帮助商家连接线上外卖业务。
所以说,餐饮老板要根据自己餐厅的实际情况,选择最合适的品牌和功能,不然,产品功能、产品形态和餐厅实际需求对不上,那真是浪费时间和成本,甚至还会影响客流和营业额。
随着"移动互联网+餐饮"的深入发展,移动化设备更契合餐饮业的实际需求,也更受餐饮老板的青睐。旗鱼点餐移动收银台体积小,可实现移动化,服务员手持移动收银台在顾客身边就可以实现点餐、收银、打印小票等功能,免去了服务员下单和录单在传统固定收银台和顾客之间来回奔跑的工作量,对于空间较大的餐厅,可明显提高服务员工作效率和上菜速度,提高餐厅整体运行效率。
餐谋军师:百万餐厅的军师谋士。订阅关注餐谋军师微信(canmoujunshi),每天为百万餐饮人解答正餐管理、轻餐管理、外卖管理、新店管理的经营策略。
>< class="pgc-img">>经都说厨师不缺对象,如今厨师找对象却成了老大难。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厨师单身真的是因为职业吗?
作者:陈婉富
编辑:王白石
题图:摄图网
一个会做饭的男生,在婚恋市场上绝对是加分项。因为现在很多女生都不会下厨了,而会做饭的男生,温柔体贴,能加分不少。但是,会做饭的厨师却并没有这样的感觉。
最近,在一些厨艺交流群中,不少年轻厨师反映,找个对象可太难了!去相亲,人家一听是厨师都拒绝了;好不容易有个对象,结果因为工作太忙也黄了。
都说会做饭的男人最帅,怎么会没有小姑娘喜欢和厨师谈恋爱呢?到底是什么导致了厨师单身?真的是因为职业吗?
< class="pgc-img">>“四座大山”,让厨师难找对象
红厨网了解到,大部分厨师认为自己找不到对象,主要原因是职业的关系。具体的有以下四个原因:
1.工作生活圈子单一,女性朋友少
十个厨师,九个以上是男的,因为后厨工作环境差,噪声油烟大,加上经常需要抛锅翻勺等,对从业人员的体力要求比较大。所以,在中餐后厨大多数都是男性为主。即使有一些女性厨师,大多也是集中在冷菜、糕点和西餐等。
厨师每天都忙着炒菜,接触的都是身边的男同事,要发展个啥后厨恋情也难。
当然,后厨没有女性同事,前厅服务员总有吧。以前是“青椒炒肉丝,厨师配服务员”,如今社会就业风向变了,前厅要想招到年轻漂亮的妹子,真的很难。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红厨网摄
“现在我们餐厅的服务员都是大妈大叔的多,年轻人也不太原因做餐饮了。”一位广州的厨师告诉红厨网,不要说年轻的妹子,有时候能招到人就不错了。
确实,现在去餐厅吃饭,我们发现服务员大多都是中年和中老年的大妈。比如,有媒体报道,在太原五一广场附近一家中小型饭店里,5名服务员年龄均在40岁以上。
而在距离它不远的另一家相同规模的饭店里,除了收银员是年轻人外,其余5名服务员也都是40岁以上。。
年轻人都不愿意做餐饮了,厨师要想趁工作“近水楼台”从同事中找对象,可谓太难了。
那是否可以找其他圈子的人呢?可以是可以,但是厨师每天早上九点上班,晚上九点下班,接触的都是厨艺圈里的人,哪里有时间发展其他圈子呢?这就不得不提厨师的工作了。
2.工作忙碌,没有时间交际应酬
厨师的一天是怎么样的呢?早上九点左右上班,准备开档事宜;中午11点左右开始接待客人,忙到两点左右;然后中间可能休息一下,4点开始吃饭,备料准备晚市;之后一直忙碌到9点左右才下班,如果遇到客人临时加菜什么的,等到忙完可能都十点多了。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红厨网摄
按照这样的工作强度和时间,厨师根本没有时间出去应酬交际,有的可能就是约一下宵夜吧。
在餐饮行业,大部分厨师每天的工作时间都在10小时以上。
除此之外,餐饮作为服务行业,放假休息制度也有其独特性。往往是别人放假,餐饮人却是最忙碌的时候。什么节假日,别人都去约会吃饭,厨师在哪里呢?一定是在后厨挥洒这锅铲炒菜的。而轮到厨师休息了,却全世界的人几乎都要上班。
工作日基本没时间刷手机谈恋爱,下班又到了深夜,就算能够调休,可别人都在上班,根本找不到人约会。长此以往,厨师的社交圈子就好像被困在了后厨那几个人里,或是那一间餐厅、一家酒楼里,社交圈子小,接触到女性的可能性就更小,因此找对象就难了。
3.不太注意形象,说话大声成习惯
年轻女性喜欢的厨师是什么样的呢?肯定是影视剧里面优雅干净的帅厨师。可现实中大部分厨师是什么样呢?每天汗流浃背,穿得最多的是或黑或白的厨师服,一讲话就好像开了扩音喇叭,大声得吓人。
其实发胖和油腻很多时候真不是厨师不自律,而是因为工作的原因。厨师的工作时间正是饭点,本该吃饭的时候厨师们却得大展身手,在灶台砧板前忙碌。等到他们能吃饭的时候,饭点都过了,长期饮食不规律,自然容易落下各种问题。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红厨网摄
而厨房里油烟重,一整天都泡在厨房里,厨师全身上下都是油烟味是无可避免的。
另外,厨房内噪声大,特别是在忙碌的午餐和晚餐时间,抽油烟机、排风机等夹杂着锅碗瓢盆的声音,厨师想和同事沟通只能靠大声吼。久而久之,嗓音就越来越大,变成了“大声公”。
因此,现实中的厨师大多给人一种没耐心又粗鲁的印象。
4.经常异地,感情难以维系
不少厨师都是哪里有工作哪里去,经常全国各地跑来跑去。红厨网采访过不少厨师,他们的大部分都是天南地北到处跑,基本是哪里有招人,哪里薪酬高就去哪里。对于厨师来说,四海为家是很正常的一件事。
但,万事有利就有弊,厨师在外拼搏闯荡,难免就给人一种不稳定的感觉,哪个女孩子愿意找一个一年见不了几次的男朋友呢?即使有感情,但是常年异地,感情维系也是问题。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摄图网
即使很多厨师结婚了,但是为了一家老小的生计也不得不背井离乡,长久下去,不但婚姻出现了问题,连和孩子的关系也出现了隔阂。
异地工作的本意是为了赚得更多让家人有富足的生活,可夫妻异地久了难免影响感情。夫妻之间尚且如此,男女朋友之间就更难维系了。
可以说,以上四个原因成为了很多厨师脱单的“大山”,也让很多厨师因此生出了转行的念头。但是,厨师真的都难找到对象吗?这不是绝对的。
< class="pgc-img">>厨师要脱单
应该多一些自信和努力
我们常说一件事情的发生总有内因和外因。对于厨师来说,职业的因素造成了他们圈子小,接触人少,甚至没有时间出去应酬交际。但是,回到找对象这个话题,很大概率和自身也有很大的关系。
厨师找老婆是不容易,可也有不少厨师顺利通过重重阻碍,最终抱得美人归。红厨网了解到,曾有一位年轻厨师在一个厨艺交流群里结识了一位同城的女厨师,两人先是交流厨艺,再到分享生活,最终喜结连理,收获了幸福。
此外,也有厨师利用自己厨艺方面的优势,展现了自己爱家顾家的另一面,迎来了爱情。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摄图网
由此可见,厨师想要脱单,还得自己多下功夫,扩展社交圈子,多认识新的朋友。而不是,每天只想着刷手机聊天,要多与外界接触才有可能认识更多的人。
比如,你喜欢运动,那么可以多去健身或者参加同城的一些运动局,爬山也好,打球游泳都好,多出去接触外界,认识的人多了,心胸也开阔了,即使没有找到对象也可以拓展人脉。
如果真的没有时间,相亲、朋友介绍、厨艺爱好者论坛、食材展会……也是很好的脱单途径。在相处中,厨师可以利用自己的职业所长,展示自己的厨艺,从而为自己加分。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摄图网
不过,厨师要想脱单,对自己的形象一定要做一定的管理。不要求说穿多贵的衣服,多时尚,起码把自己打理得干净清爽,让人看了就觉得得体讲究是最基本的礼貌。
当然,厨师的自我提升也不可忽视,多提升厨艺涨收入;关注新闻和时事长见闻;多参加厨艺比赛挣名气,多面提升,女孩子的青睐自然来。
最后,做一个小调查,你觉得厨师找老婆容易吗?你又是怎么遇到自己的另一半的?欢迎留言说一说你和她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