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市新建区大塘坪乡的一个叫“墎墩山”的小山坳里,安葬着汉武帝之孙、“汉废帝”、第二代昌邑王、第一代海昏侯刘贺。
2011年3月的某一天,一个14米深的盗洞打破了这里的平静,万幸的是盗墓贼并未得手。抢救性发掘由此展开,当时人们还不知道,墓主就是那个被传称帝27天内干了1127件荒唐事的刘贺。
随着考古工作的进行,两千年前汉代侯国的神秘面纱被逐渐揭开。考古工作者从刘贺墓园中提取了一万余件(套)各类珍贵文物,创下秦汉考古史的多个“第一”,为人们了解西汉列侯等级葬制打开了一扇门。
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公园依托以刘贺墓园为核心的大遗址单元建成。一期建成入口功能区、博物馆区和刘贺墓园等,2020年9月对外开放至今,已接待游客逾四百万人次。
作为二期建设重点项目的刘贺主墓今年年底前将首次面向公众开放。侯爷长眠两千多年的地方是什么样子?汉代“事死如事生”的葬俗如何在墓中展示?身临其境“探墓”,又将给我们带来哪些震撼?
如果说出土文物是未经加工的史料,是历史场景的真实记忆,那么刘贺主墓这个“母体”将成为我们回眸大汉风云的一缕光,照见刘贺跌宕起伏的人生,以及那段扑朔迷离的历史。
仿佛与刘贺“面对面对话”
海昏侯墓考古发掘专家组组长、中国秦汉考古学会会长信立祥曾用“标本墓”来形容海昏侯墓园的发掘意义。
之前考古发现的汉代列侯墓,要么沿用旧制,如长沙马王堆列侯墓用的是战国楚制埋葬方式,要么主墓被盗掘一空、破坏严重,无法真正让人们了解西汉列侯等级的葬制。
再来看看海昏侯墓园——
墓园占地面积约4万平方米,错落有致分布着9座墓葬和一座车马坑,祠堂、寝殿、道路和排水系统等各类地面建筑基址,布局之完整、祭祀体系之完备,为考古史上罕见;
第一代海昏侯刘贺的主墓保存完好,出土了金器、青铜器、铁器、玉器、漆木器、陶瓷器、纺织品和竹简等各类珍贵文物一万余件(套);
墓园周边还发现了几代海昏侯的墓葬区、贵族和平民墓葬区,以及当时的海昏侯国都城、面积达3.6平方公里的汉代紫金城遗址……
综上,专家组认为,海昏侯墓园是目前考古发现的唯一一座以汉制埋葬的列侯“标本墓”,而海昏侯国系列遗存构成的大遗址单元,是目前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好、内涵最丰富的汉代侯国聚落遗址。
2016年,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管理局成立,负责该遗址的文物保护、文物研究、文物展示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工作。
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公园就是依托大遗址单元建成的,一期建成入口功能区、博物馆区和刘贺墓园、祠堂岗墓区等约2平方公里,2020年9月对外开放,2021年5月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22年底入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但过去,人们前往刘贺墓园只能看到相关礼仪性建筑的夯土基址以及水井、道路和排水遗存,墓园核心部分的刘贺主墓自考古发掘以来一直处于保护施工的状态。
“考古遗址是探寻历史源流的‘第一现场’。我们希望通过原貌展示、考古复原、数字演绎等多种手段,活化历史场景,让公众沉浸式地与考古遗迹面对面,感受文化遗产的本真魅力。”海昏侯国遗址管理局党工委书记夏清平介绍说,经过前期的保护修缮后,刘贺主墓保护展示工程于2022年8月启动建设工作,近期通过竣工验收后,即将面向广大游客开放参观。
在刘贺主墓正式开放之前,记者提前探访这个平面呈“甲”字形的汉代高等级墓葬,为您带来独家的探墓体验。
刘贺主墓坐北朝南,规模宏大,总面积约400平方米。为了保护遗址本体,游客要从墓室上方另外建好的通道进入刘贺主墓,从观景台上能俯瞰整个墓室的布局。墓室深约8米,南北向长约16米,东西向宽约17米,一条长约16米的墓道斜向从南边连入墓室。
这是一座采用汉制埋葬的西汉列侯等级的大型土圹木椁墓,主椁室由内藏椁、回廊形外藏椁、过道和甬道等构成,居室化风格明显。展馆复原展示的是考古发掘过程中墓室被部分揭露的样子,并通过裸眼3D技术对主墓各库室藏品的基本情况进行了动态呈现。
墓室中的回廊形外藏椁象征着地上建筑空间,分别代表着厨具库、乐器库、钱库、粮库、酒具库等不同的功能分区;内藏椁映衬着侯爷“东寝西堂”的日常起居生活,东面是刘贺主棺的位置,西面用出土文物的仿制品打造了侯爷的会客室;与墓道连接的甬道放置了若干偶乐车,这是侯爷的出行仪仗队。
墓葬是刘贺生前就开始建造的,建造材料为当地生长的樟木和名贵的楠木,厚实的木料对文物起到了较好地保护,也让墓葬两千多年后重见天日时依然弥散着幽香;
刘贺死后,他的后人按照汉代的厚葬之风,并遵循“事死如事生”的原则,参照死者生前居住的场景安排墓室布局,依次将其主棺及其生前所拥有的财物悉数下葬;
随葬品依次进入地下墓室后,筑墓人又按照礼制在上面夯实了“高四丈”(约今9.24米)的封土,但封土的形状与常见的圆形或椭圆形有别,反而与西汉帝陵的覆斗形相同,颇为耐人寻味;
下葬后,墓园中开始修建寝殿、祠堂、厢房等相关祭祀性建筑,由专人负责守墓和祭祀,这种守墓制度持续到海昏侯国除国为止……
在刘贺主墓遗址里参观和在遗址博物馆里看文物,是完全不一样的体验。在现代技术的加持下,遗址的一砖一石仿佛都活了过来。这里是孕育文物的“母体”,这种空间感让记者仿佛穿越到历史长河当中,与刘贺面对面地对话。
多个“第一”,见证历史
“盗洞直通主椁室的中心位置,但主棺位置没有在这里,盗墓贼产生了误判,这才让刘贺主墓逃过一劫。”海昏侯墓考古领队、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杨军至今仍感到庆幸。
刘贺墓园出土文物种类之多、数量之大、品质之精,为西汉王侯墓考古所仅见,形象再现了西汉时期王侯的奢华生活,也为我们揭秘海昏侯国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震撼世人的“黄金大墓”。刘贺主墓出土金器480件,金器种类涵盖文献记载的所有类型,有饼金、钣金、麟趾金和褭蹏金,是汉代考古出土金器数量最多、种类最全的一次,总重量约115公斤,超过此前考古出土西汉金器的总和,也让刘贺一度被人们称为“金多多”。经科学检测,这些金器的纯度均超过95%。
出土的385枚饼金,每个重约250克。其中,100枚被放置在刘贺主棺的底板上,共20行、每行5枚,刘贺就隔着一层包金丝缕琉璃席躺在上面;5枚墨书饼金,其上用隶书写着“南藩海昏侯臣贺所奉元康三年酎黄金一斤”,是刘贺为交纳侯国每年向汉庙献金助祭的“酎金”。20块钣金发现于刘贺主棺南部头箱位置。长方形,扁平呈板状。重量在814-1191克之间,可能是制作金器的原材料。
最值得一提的是褭蹏金和麟趾金。它们是汉武帝为祥瑞寓意而制作的黄金纪念币,麟趾和褭蹏分别指的是麒麟的趾瓣和天马的蹄。48枚褭蹏金和25枚麟趾金出土于刘贺主墓的内藏椁中,出土位置为东寝刘贺主棺的头箱部位以及西室放置榻及榻下的地方;另有两枚小的褭蹏金出土于刘贺长子刘充国墓中,专家推测被刘充国握在手中。
“这是来自皇帝的特殊赏赐。没有获得赏赐的臣子,即便是诸侯王,也不配拥有、不能仿制。在刘贺墓园发掘之前,仅在中山怀王刘修墓中有过少量出土。”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管理局彭局长说。
遗址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多金”,它还创下了秦汉考古史上的多个“第一”。
——发现我国最早的孔子像。内藏椁西室出土了一组绘有人物形象的衣镜组件,在人物下面还有题字。题字部分除能辨认“孔子”“颜回”“叔梁纥”等人名外,还能看清楚“野居而生”字样。
杨军介绍,衣镜由镜背、镜体、镜掩(镜盖)、镜架等组成。其中,孔子及其弟子画像绘于木质镜背上,画像上的孔子头戴小冠、身穿深衣长袍,腰部有束带,脚上穿翘头履,面目并不清楚但可见长须。“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孔子像,也印证了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崇儒已成为西汉中晚期上流阶层的时尚。”
——发现我国古代最早的中药炮制品实物。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黄璐琦介绍说,通过显微、质谱、核磁及三维重建等现代技术,发现出土的一漆盒虫草类物质为玄参科植物地黄属植物根的辅料炮制品,其外层辅料有淀粉和糖等成分。
而据《神农本草经》记载,地黄可以“逐血痹”“除痹”,与《汉书武五子传》描述的墓主刘贺“疾痿,步行不便”相对应。黄璐琦所在的研究团队通过对出土样品进行分析,还推测出该样品的炮制加工工艺,即先将地黄植物根进行蒸或煮制后,再裹以淀粉和蔗糖等辅料。辅料中淀粉和蔗糖的应用,可能是为了“矫味矫臭、利于服用”。
——长江以南地区首次发现的大型真车马陪葬坑。车马陪葬坑位于主墓西侧,考古工作人员曾在这里发现5辆木质彩绘车、20匹马的痕迹以及3000余件错金银装饰的精美车马器。专家认为,平均四匹马拉一辆车,是诸侯王、列侯及万石以上官员才能享受的驷马安车。
5200余枚出土简牍蕴含多重惊喜。内藏椁西室出土了迄今发现的首份西汉除国诏书实物《除海昏侯国诏》。诏书是标准的“罪免”诏书,也是汉代典型的下行公文文书,记录了刘贺去世后海昏侯国被除国的全过程。一些不为人知的历史也被首次揭示。如,刘贺“九月乙巳死”、昌邑王国“合六县以为国”、海昏侯国“数水旱,多灾害”等信息,可补《汉书》记载之缺失。
据海昏简牍研究团队成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杨博说,汉代郡国并行,诸侯国众多,其中不乏因各种原因被除国者,“但海昏侯国的除国显然有很大不同,不仅经过群臣奏议,还要百官列名,其中隐含了汉宣帝的政治权谋”。
其他惊喜还包括:保存有“智(知道)道”篇题的海昏简本《论语》,这是汉魏时期就已失传的《齐论语》;海昏简本《春秋》,这是春秋经传在出土文献中的首次发现;“六博”棋行棋口诀的首次发现,有助于研究汉代的社会风尚;“养生”书提供了失传已久的“容成阴道”类书的可能面貌。
史书之外,另种真实
刘贺在史书中是一个标签化的人物。
据《汉书·霍光金日磾传》记载,霍光称其“行昏乱,恐危社稷”,上官太后斥之“为人臣子,当悖乱如是邪”,刘贺自己也表示“愚戆不任汉事”。
27天的帝王经历,给刘贺留下一个“荒淫”的烙印,以及“荒淫迷惑,失帝王礼谊,乱汉制度”的罪名。
然而,刘贺墓中的丰富出土文物或许带来另一种真实。
先看看他的礼仪修养。一件绘有最早孔子像的漆衣镜在刘贺的“会客厅”被发现。由于衣镜并不是古代丧葬制度中的必备品,专家推测漆衣镜为刘贺生前所用。汉墓中的陪葬品往往是墓主喜爱的东西,而“人之所好”也是“人之性情”的外在表现。
“崇儒在当时是上流阶层的一种时尚,漆衣镜被摆在会客室,至少证明刘贺是尊崇圣贤的。”海昏侯墓考古发掘专家组副组长、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张仲立说。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仁湘认为,这还可能是一面自省之镜。衣镜文字转述了孔子生平,却在有限的文字中只提孔子修订《春秋》而未提《诗经》,或是衣镜主人有意为之。“孔子修订《春秋》的用意在于‘说世之成败,古今之要义’。刘贺被废后也有过这样的思考,他在等待东山再起的时机,每天照着这面镜子自省其身。”
王仁湘说,衣镜文字中还有一段孔子与弟子颜渊“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对话,意思是“受到聘用就出任,不受聘用就隐居”。刘贺选择将这则圣人格言写在衣镜上,也许是把这一出世入世的儒家哲学当作自己的座右铭,也许只有这样,他才能抚平心中的郁结。
刘贺墓中还出土了5200余枚竹简。竹简即古代的书籍,墓中随葬的均为刘贺生前阅读或收藏所用。这些竹简经过专家释读后发现,比重最大的一部分是儒家经典及其训传,包括《诗经》、《礼记》类、祠祝礼仪类、《论语》、《春秋》经传及《孝经》等。
刘贺墓中还出土了有“南藩海昏侯臣贺元康三年酎金一斤”字样的墨书金饼,以及刘贺和夫人从元康三年(前63年)至神爵元年(前61年)初多次上书皇帝和太后的奏牍,内容中有“酎金”“秋请”等字样。“昧死再拜”在这些上行文书中出现了多次,这种毕恭毕敬的态度,很难将其同那个在帝位上胡作非为的刘贺联系起来。
王仁湘说,虽然刘贺受封海昏侯时被汉宣帝诏令“不宜得奉宗庙朝聘之礼”,但刘贺依然准备好了酎金,满怀希望地渴求朝廷批准其回长安参加朝聘和宗庙祭祀,恢复其宗室权利。但显然,这一请求没有被汉宣帝批准,最终,这个未圆的秋请梦被刘贺带到了墓中。
刘贺被废黜并非因其荒淫无道,而是不愿意成为傀儡皇帝,并触怒了权臣霍光,才成为权力争夺中的牺牲品——秦汉考古学界和秦汉历史学界的专家学者对此普遍认同。
“史书上所谓‘荒淫’不足为凭。”信立祥认为,从出土文物能判断,刘贺受过良好教育,史书上也有关于他“簪笔持牍(即头上插着笔,手里拿着简牍)”形象的描述。他被废黜更多是因为辅佐他的昌邑群臣对朝中局势的误判以及过早地锋芒外露了。
“刘贺遭遇了人生悲剧,但历史走向因此发生变化,为昭宣中兴提供了重要条件。”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王子今认为,刘贺的际遇恰恰是霍光时代政治史的写真。如果未来能在出土的竹简中发现记录刘贺政治经历的文字,将有助于深化人们对昭宣时期情节复杂的政治史的认识。
文旅融合,福泽后人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中,刘贺只是一颗转瞬即逝的流星,但通过刘贺墓所展现出来的汉文化宝藏,值得我们投以更多的目光。
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公园已成为江西的“网红打卡地”,开园以来累计接待游客逾四百万人次。据不完全统计,遗址公园附近大塘坪乡、铁河乡、象山镇、金桥乡等4个乡镇,有600多名群众捧起了文旅融合的“金饭碗”。
大塘坪乡党委委员杨荣华说,当年为了保护开发海昏侯国遗址,遗址公园规划所在的观西村三个村小组完成了征地2600亩,拆迁面积4.3万平方米,涉及700余户村民。对于村民来说,这里是他们生于斯长于斯的家乡,如今更添了一份守护与传承的责任。
观西村村民裘德华成了遗址公园的保安,负责外围的巡逻工作。“遗址保护范围内分布有40个卡点,我们要求巡逻到达每个卡点,完成打卡、拍照、上传的流程。每天巡逻往返路程将近60公里。看上去也许有点单调,但胜在收入稳定,不离村不离家,还能帮忙宣传家乡的文化。”裘德华觉得自豪。
大塘坪乡中心学校五年级学生程盛去年底开始在遗址博物馆做红领巾讲解员,已经能独立完成讲解。每个周末一有时间,他就泡在展厅里熟悉展品,或者学习其他讲解员的讲解内容。“刚开始会有些胆怯,硬背硬记,但现在我会在讲解中融入自己的感受,让和我一般年纪的游客便于理解。”程盛举例说,像刘贺墓中的褭蹏金和麟趾金,他会告诉同学,这是皇帝给诸侯王的“奖学金”。
1984年出生的罗军返乡创业开起了一家紫金庄园,集餐饮、住宿、垂钓等项目于一体。“刚来了个15桌的订单,遇到假期和周末,每天都要接待千余人,根本忙不过来,房间更是供不应求。”罗军打算,借着“海昏侯”的金字招牌,让游客体验新时代乡村生活——不但要在遗址公园“逛一逛”,还要留下来“住一住”“玩一玩”。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常住人口只有6000人的大塘坪乡,如今已经开办了50余家农家乐,相关从业人员达千余人,人均年收入超过三万元。
“考古遗址变身遗址公园,将遗址保护融入城市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当中,较好地体现了其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统一性。”新建区委书记陈奕蒙说,遗址公园已成为带动当地文旅产业发展的“金名片”。未来,新建区作为属地,将全力支持海昏侯遗址公园完善功能布局,切实提高游客的体验感和舒适度。(记者 袁慧晶)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木爷爷,竹编大叔,还有花20天做一把油纸伞的年轻人……
这些中国民间手艺人火遍全世界
专注木工的阿木爷爷,沉迷竹编的浙江大叔,一心扑在油纸伞上的湖南小伙……
近年来,随着视频平台的兴起,一批来自中国的传统手艺人和手工艺术品相继在海外走红,而“匠人精神”“田园生活”“中国文化”是他们圈粉世界的关键词。
“当代鲁班”秀绝活儿
在视频网站“优兔”上,一个名为“阿木爷爷”的账号吸引了超过144万海内外粉丝的关注,其视频总播放量更是高达2.7亿多万次。
点开视频,人们看到一个衣着朴素、头戴蓑笠、头发花白的老爷爷在山林中安静地做着木工活。
一个貌不惊人的老人如何圈粉无数?答案就在视频里。
阿木爷爷是个老木匠,原名叫王德文。他的看家绝活是2500年前战国时期中国木匠鼻祖鲁班发明的榫卯技术,而这也被称作“中式家具的灵魂”。
2017年,身为互联网从业者的儿子王保成决定把老爷子的这门手艺拍成视频、发到海外社交媒体上,让外国人感受一把中国传统手工艺的魅力。
视频中,阿木爷爷向网友展示了如何不用胶水和钉子,只靠一双长满老茧的手和传统的榫卯工艺,让平平无奇的木头变成既实用又美观的艺术品。
账号主页上,一段“全程无钉子,用榫卯打造一座木拱桥”的视频获得了5600多万的播放量和近3万条网友留言。而鲁班凳、鲁班锁、将军案等在现代社会难得一见的古老绝学,也都在阿木爷爷的视频中“重出江湖”。
千万别以为这位年过花甲的老爷爷只会固守传统,尽做些老玩意儿。阿木爷爷可是个大胆创新的手艺人,不仅做出了世博会中国馆的微缩模型,还给小孙子制作了一只行走的木质小猪佩奇。
看完视频,网友纷纷到阿木爷爷的主页下留言“膜拜”。英语、葡萄牙语、西班牙语、韩语、日语……来自世界各地的溢美之词迅速“占领”了评论区。有网友直呼阿木爷爷是“鲁班转世”。一名建筑师网友感叹:“阿木爷爷没有制图软件(CAD),却能在自己的脑海中建模,这是真正的大师!”有网友被老人的匠人精神所打动,直言“要为一生专心只做一件事的老手艺人点赞”。还有网友表示被老爷子为他的孙子创造的美好回忆所感动,“这是一种把爱融入生活的感人故事”。
此外,不少网友们还流露出对中国传统手工艺的“仰慕之情”,希望这种充满智慧的古老手艺在现代社会仍然能够流传下去。一名西班牙网友写道:“我们正在失去的是一种失落的艺术,这是令人深感愧疚的。古老建筑的技术含量更高,寿命更长。感谢阿木爷爷分享技能,让更多的人可以从中学习。”
对于自己“火”了这件事,阿木爷爷倒是云淡风轻,只是说自己不过就是个地地道道的山东农民,也并不打算像其他的网红那样,借助流量红利做直播带货。他只希望自己“能将中国古代工艺与现代技术结合,使之传承下去,让后人记住这是中国古代的智慧结晶”。
竹编大叔“势如破竹”
隐居深山老林而不世出的“民间高手”,还有来自浙江临安的竹编大叔潘云峰。
无需任何测量工具,只用柴刀,就能把几米长的整棵竹子劈成长短粗细一致的竹丝……潘云峰这“势如破竹”的“好功夫”,让无数海外网友惊呼“太神奇”。
14岁学艺,18岁出师,出生自浙江一个普通村庄的潘云峰,原本想靠着竹编手艺养活自己。
无奈的是,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开始,随着塑料、钢筋、水泥这样的现代工业产品越来越多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竹编制品走向没落。
潘云峰迫不得已,选择转行。在之后的数十年间,他为了生计做过油井井长、电焊维修工,还在牙科诊所里给亲戚打过下手。尽管如此,未能如愿做一名竹编师傅,始终是他的遗憾。
近些年,中国短视频行业风生水起,用视频记录生活,成为当代中国人的习惯和日常。正是在短视频平台上,潘云峰发现了“知己”。
2019年,他在抖音上刷到了一名竹编老师傅的视频,看到这条视频收获了上万个点赞,潘云峰颇感惊讶。他随即注册了自己的抖音账号“创手艺”,还特意去学习了视频拍摄和剪辑。
几经尝试和摸索,他发现,其实人们对竹编制品的制作过程很感兴趣。终于,2019年10月一条制作锅刷的视频在短短半个月内获得了近140万个点赞。网友的支持让他看到了希望。
阳伞、竹筛、竹篮、簸箕……潘云峰从此“一发不可收”地发布了各种竹编制品的视频。截至目前,“创手艺”已累积530多万粉丝,并走上了“变现”的道路。
更让他意外的是,他制作的竹编日用品会成为海外网友眼中闪闪发光的艺术品。在Tiktok上,网友“搬运”的潘云峰破竹切丝和锅刷制作的相关视频累计播放量均已超过3000万次。评论区也十分精彩。有网友好奇:“这是什么中国功夫?”有网友惊叹:“这是一个难以形容的精致艺术品!”有网友喊话,想要“海淘”到美国;更有网友直接留言称想拜师学艺。
更有意思的是,一些外国网友上传了分屏视频,记录下自己观看这些竹编视频时的浮夸表情。
眼下,借助短视频平台在海内外走红的潘云峰还不想“躺平”。改良传统工艺,成了他现在的追求。竹制手机支架、竹制键盘鼠标、竹制婴儿床……潘云峰知道,竹编产品若想走得更远,就要在当下找到自己的位置。
寡言小喜惊艳众人
凭借中国传统手工艺在海外出圈的,除了爷叔,还有年轻人。来自湖南的小喜就是其中一个。
互联网上,关于小喜的故事并不多。但凭借这份神秘感和不动声色间亮出的绝活,小喜成了海外网友心中的“田园网红”。
自2019年在优兔平台上线至今,小喜运营的账号“我们的小喜”发布了数十条视频,吸粉超过33万,总播放量高达3800多万。其中,置顶的是一条“耗时20天打造一把古风油纸伞”的视频。
距今有上千年历史的油纸伞,是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的寄情之物,也是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代表之作”。小喜将这一蕴含着中国古典美和浪漫情怀的手工艺品的制作过程,用质朴且唯美的画面呈现了出来。
清雅幽静的山林,悠扬悦耳的丝竹声,视频伊始,浓浓的中国风和自然气息扑面而来。号竹,做骨架,上伞面,绘花,上油……这个眉目清秀的小伙不看镜头,也几乎不说话,但他精湛的制伞技艺悄悄“惊艳”了所有人。
截至目前,这条视频共获得超过152万的播放量和近3000条评论。
“视频里的一切都很精致,当我们放慢脚步,用手和心去创造时,美好的事物就会诞生。”“中国文化令人惊叹,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和简约之美令人折服。”“我从未想过中国传统雨伞的制作会如此繁复,这是妥妥的艺术品!”超多海外网友留言感叹自己被视频中传递出的东方美学刷新了审美认知。
除了油纸伞,小喜还在视频中“科普”了蒸笼、铜香炉、镀锡茶盏、竹编提篮等中国传统手工艺品,以及螺蛳粉、黄焖鸡、碱水肉粽、薄皮灌汤包等中国传统美食的做法。
虽然“我们的小喜”并不高产,但每当制作精良的视频上新,总有激动的网友意犹未尽,留言催更。
“学习这些技能的背后,一定有很多故事。”对于镜头里这个沉默寡言却才华横溢的“宝藏男孩”,外国网友充满了好奇。“我喜欢你的一切,你是一个优秀的工匠和烹饪高手!”有网友隔空“表白”。“他的生活态度教会我,要在这个时代安静地活着。”也有网友表示,小喜田园牧歌般的慢生活,就是他们向往的生活。
近年来,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视频,在海外互联网平台热度居高不下。在Tiktok平台,打上“中国手工艺”标签的视频播放量超过了2.3亿。
随着一批中国手艺人在海外社交平台上成为“红人”,那些以传统工艺、美食、茶艺、音乐为载体的中国传统文化,也被带到了世界的角角落落。
那些妙趣横生又干货满满的视频,不仅激发了外国朋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也让他们对中国有了更加丰富且多元的认知。“那些我心仪已久的中国传统文化之美,原来就藏在这些看似平凡的生活细节里呀!”一名非洲网友这样说道。
来源: 新民晚报
│马宜超 编辑覃柳笛
近日,一档网络综艺节目上关于“结婚是否该收彩礼”的话题,引起热议。
“彩礼”这件事在如今的中国依然具有普遍性。腾讯新闻谷雨数据发起的《2020年国人彩礼调查》显示:有超过七成(73.8%)的婚姻收过彩礼。山东、河北、广东是调查人群中收彩礼比例最高的三个省,其中山东达到了86.6%。
与“彩礼”相关的社会家庭关系、两性权利义务、道德与法律问题,有其复杂的历史背景与文化渊源;围绕“彩礼”的讨论很难休止,更会随社会变迁而延展出新的角度。
诞生于“换”,发展于“礼”
史学大家吕思勉先生在其著作《中国通史》有关婚姻的章节中,记述了彩礼于中国社会诞生之初的缘起:“游猎之民,都是喜欢掠夺的,而其时可供掠夺之物极少,女子遂成为掠夺的目的。其后虑遭报复,往往掠夺之后,遗留物件,以为交换。”
如《礼记·月令》《疏》引《世本》说:大昊始制嫁娶以俪皮为礼。这“俪皮”即成对的鹿皮,是猎人之物。本质上,“两性分工的经济原因”让彩礼成为某种形式的补偿。
如此看来,彩礼的原初形式可看作是早期经济生活的产物,用以达成两个族系婚姻关系中一种经济上的“平衡”。
在历史的演变中,这种行为逐渐变为一种约定俗成,归入“礼”之行列。“彩礼”亦多了一层“好彩头”的涵义,有对新婚之人的祝福之意。
知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指出:传统的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这一“礼”字是广义的,指“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
“彩礼”即被公认为一种带有仪式感的流程,得到了传承,也见证了时代的变迁。
在陈忠实的小说《白鹿原》中,人物白灵的彩礼是“五(袋)石麦十捆(棉)花”。作家阿耐在《大江东去》中描述一场1980年的婚礼:“有一辆手拉车上,竟然有极其稀罕的一台三洋黑白电视机和一台先锋双声道收录机,而上海产的华生牌台式电风扇反而显得不那么露脸。”
“彩礼”何时开始被质疑和诟病?
据记载,历史上不乏借婚姻索财的现象,“婚礼中的聘礼,即系买卖婚的遗迹,古礼称为‘纳徽’”。为防止不良风气的蔓延,许多朝代都曾明文限制“彩礼”,如唐高宗曾下令“天下嫁女受财,三品以上之家,不得过绢三百匹,四品五品不得过二百匹,六品七品不得过一百匹,八品以下,不得过五十匹,皆充所嫁女资装等用。”
没承想,“过了头”的彩礼竟然成了“历史遗留问题”——现代婚姻中,如若只是双方家庭出于礼节和祝福,适当地“走流程”,可能不至于引起太大争议;而动辄“天价”的不合理彩礼,可能才是让众多家庭不堪重负、引发不和谐的重要原因。
天价彩礼之殇
来自谷雨数据的一份2020“中国彩礼礼金地图”上,浙江以18.3万元的平均值,远超全国平均值69095元,在所有地区中高居第一;黑龙江、福建、江西、内蒙古的平均礼金也都超过了10万元。
“彩礼”早已不是乡村的专属,生活在某省会城市的小杨,2020年10月刚刚与相恋三年的女友结婚。他和普通工薪阶层的父母提前半年就开始为婚事筹备彩礼,不算购买、装修新房的费用,仅聘请婚庆公司、订酒店喜宴、购买首饰衣物、给送亲队伍红包、现金礼金等等杂费,加起来竟有近50万元。
而在三四线城市,以张家口为例,有人算过一笔账,结婚至少需要:一套房价与装修共计64万元左右、80平米的新房,一辆10万元左右的普通代步车,共计2万元、共20桌的中档酒店宴席,4万元左右的首饰、礼服等硬件花费,价值1.5万元左右的蜜月旅游——这样下来,即使没有额外的礼金,也需要91.5万元的“保底”。
学者靳小怡、段朱清在研究中发现:中国城镇化的进程,一定程度上也会提高乡村的婚姻成本,比如,在城市现代化环境的影响下,农村流动人口的思想观念发生改变,他们会更向往城市的生活方式,预期的婚后生活标准会有所提高;而在跨户籍婚姻中,农村户籍的青年可能需要付出更高的成本,来弥补自己的户籍劣势。
于是,在如今彩礼成本不断攀升的情况下,彩礼“支付方”往往不堪重负。
在学者桂华、余练提出的“婚姻市场要价理论”中,女性一方占据了主导地位,彩礼要价越来越高,男性随之越来越被动。现实生活中,因付不起高额彩礼而“不敢结婚”的适龄男青年大有人在。
对于一些本不富裕的家庭,可能因此将家底和盘托出,甚至“因婚致贫”。特别是对于一些老人来说,可能因此失去了养老的资金保障。
目前,“安徽消防”官方微博发布一则消息:2021年1月26日,安徽宿州一位母亲声称儿子结婚被骗几十万元彩礼,和亲家多次协商无果,站在高楼顶欲轻生,消防员经过3个多小时才将其救下。
而反过来,女性在收彩礼过程中看似是“收益方”,实际情况真的这么简单吗?部分女性发现,在收了婆家的彩礼后,婚后承担更多家庭事务也变得更加“理所应当”,彩礼变身为一种“买断”。
许多学者在研究中也发现:索要彩礼一方面是对父母辈的一种“代际剥削”,另一方面,在多子女家庭可能会形成“代内剥削”:父母借“嫁女儿”,将要来的彩礼留给儿子结婚用。
“天价彩礼”之下,也许很难有绝对的受益者。
该不该收彩礼?
收彩礼,到底谁说了算?
在中国传统婚姻的语境中,结婚从来就是关乎两个家庭、甚至是两个大家族的事情;受父母之命,或是因“家族面子”而被迫收受彩礼的新人不在少数。
于是,在综艺节目的辩题中,“独立女性”群体,被当作对“是否该收彩礼”具有话语权的“新晋”主体,引发了人们对于当今社会中婚姻平等话题的讨论。
而事实上,女性的自立和独立,只是两性关系中的一面。健康、和谐的小家庭,是以双方的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为前提,“平等”与“独立”互为条件。越来越多的青年认为“婚姻是自己的事”,并用独立的经济能力、成熟的思考能力,为自己争取“投票权”,也影响着双方父母的认知与决策。
淘宝主播薇娅在自传中写道:丈夫海锋家在婚前原本要给彩礼钱,被拒绝后,双方父母最终用红包的形式来表示祝福,“由着他们按自己的想法来”;最终两人用多年的积蓄,办了一场彼此都很满意的婚礼。
另一方面,“彩礼”其实也早已不是法外之地。
由于彩礼涉及个人和家庭财产、易引起经济纠纷,且可能会引发道德与社会风气问题,我国法律一直以来都有相关条文对其进行约束。
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四十二条明确规定:“禁止包办、买卖婚姻和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为。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
在同期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解释(一)》中,也对彩礼返还的请求权予以规定:
“当事人请求返还按照习俗给付的彩礼的,如果查明属于以下情形,人民法院应当予以支持:
(一)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
(二)双方办理结婚登记手续但确未共同生活;
(三)婚前给付并导致给付人生活困难。
适用前款第二项、第三项的规定,应当以双方离婚为条件。”
法学教授罗翔曾在《刑法学讲义》一书中讨论过,“订婚的彩礼合同”是一种与市场秩序无关的“经济合同”,如果是“通过谈恋爱来骗钱,直接定诈骗罪即可”。
道德可以约束行为,法律可以界定权利与义务,但归根结底,一份彩礼并不能保障一生的幸福;互亲互爱的初心、无论坎坷携手陪伴的深情,才是理想婚姻最可靠的基石。
来源: 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