茉酸奶新出产品定价最低68元#
#茉酸奶应该叫茉奶昔#
#喝茉酸奶5天胖了6斤#
近日网红品牌茉酸奶
接连登上微博热搜
引发网友热议
除了一杯65元的价格外
让大家争议的焦点还在于
茉酸奶疑似使用了植脂末
8月4日傍晚,茉酸奶发布文章称,8月1日起,茉酸奶全国门店的所有酸奶奶昔产品将升级使用全新版本奶基底。这款奶基底无植脂末、无氢化工艺、无人造反式脂肪酸。
针对消费者对其原料的关注,茉酸奶在文章中指出,其酸奶奶昔系列是由草原酸奶+奶基底+不同水果或坚果等搭配而成。奶基底是酸奶奶昔系列的原料之一。
茉酸奶称,从2014年品牌创立至今,茉酸奶一直在不停迭代升级所有的原料,包括奶基底,所以网络上会流传出各种版本的原料照片,“那是企业一路走来留下的过往记录”。
此前产品含有植脂末?
茉酸奶称已召回全部原料
尽管茉酸奶从未直接承认产品原料中含有植脂末,不过此番推出“无植脂末”的奶基底,不少消费者认为茉酸奶变相承认此前产品中含有植脂末。
针对“是否使用植脂末”这一点,此前,茉酸奶总部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同样未给出正面的回应,而是表示,“我们的配料和产品符合有关国家规定。”
在宣布升级奶基底后,有消费者担心茉酸奶门店可能依然使用冰淇淋原浆作为奶基底,对此,8月4日,茉酸奶回应消费者质疑时称,茉酸奶在7月31日已经全部召回了旧原料。
陷入争议后的茉酸奶
门店生意下滑明显
茉酸奶于2014年在上海创立,创立多年,茉酸奶的门店不多,并且主要都在上海,直到2021年,茉酸奶调整经营战略,放开加盟,其门店数量才快速增加。窄门餐眼显示,截至8月4日,茉酸奶在全国拥有门店1390家,其中有1352家门店是去年和今年开业的。
在因为植脂末而陷入争议之前,茉酸奶第一次引起大众关注是其不久前发布的一份调查问卷。7月7日,茉酸奶发布调查问卷称,其榴莲奶昔的原材料要更换成猫山王,价格将无可避免要上调,想征集消费者心目中的价格,价格选项分别为68元、88元、108元以及“我不买”。
这个调查问卷被外界视为茉酸奶上调产品价格的试探。茉酸奶的整体产品价格在20-43元,其中主打产品牛油果奶昔系列售价在29-34元之间。
2022年年初,喜茶、奈雪集体低下头颅,产品价格带从30元下移至20元,今年,瑞幸、库迪等咖啡品牌们将产品价格压低到9.9元,在调查问卷中将饮品价格最低价定为68元,茉酸奶将自己送上热搜。
对于问卷调查引发的争议,茉酸奶总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本次调研是市场部的常规调研。市场部通过这种方式收集消费者意见。调研内容并不代表企业战略。”
在价格引起争议之后,茉酸奶又因为产品中疑似使用植脂末而陷入风口浪尖。受到此次风波影响,多家茉酸奶门店生意下滑明显。
就在7月中旬,茉酸奶招商部经理向记者透露,最近茉酸奶门店的生意确实受到影响,不过公司已经找专业团队在处理了。
8月4日,贵州一名茉酸奶加盟商告诉记者,自茉酸奶引起争议以来,其门店营业额每天直线下滑了一半,至今尚未恢复,他一直在等总部给消费者一个回应。
此外,来自重庆的一名茉酸奶加盟商同样告诉记者,自风波以来,其门店的营业额下滑了20%-30%。
在陷入争议后,除了升级产品原材料外,茉酸奶也在通过促销活动提高产品销量。比如在7月下旬,其在椰子系列产品上新时推出买一送一或第二件半价活动;其近期在电商直播间推出促销活动,单款饮品低至14.9元。
“无论是升级奶基底还是促销,这些补救措施对茉酸奶作用有限,茉酸奶的核心问题还是定价问题。”餐饮业分析师、餐宝典创始人汪洪栋告诉记者,茉酸奶的定价策略跟当下的消费趋势不太相符,如果追求规模,就意味着不能卖高价;如果卖高价,就不要追求规模。现在主流的茶饮品牌几乎都推出了酸奶奶昔,价格基本在20元上下。如果消费者无法感知到茉酸奶所谓的产品力,茉酸奶就没有什么竞争力,一定会受到其他品牌的影响。
来源:南方都市报
?
< class="pgc-img">>这是新消费智库第2098期文章
新消费导读
深陷舆论漩涡,品牌该如何收场?
作者:乐乐
编辑:竺天
审核:Single、ZZ
来源:新消费智库
从“社交货币”到“众矢之的”,茉酸奶仅用了一周时间。
简单梳理下这轮“刺客”风云的时间线——7月7日,茉酸奶在其官微中表示,新品“猫山王系列”预计于8月上市,品牌以调查问卷的方式征集消费者对于新品定价的意见,其中三个价格选项分别为68元、88元、108元,吐槽声渐起;7月14日,茉酸奶被曝原料中疑似使用植脂末,再次被不少网友诟病;7月16日,有消费者爆料喝茉酸奶5天胖6斤,看似绿色健康,实则是热量炸弹……
面对质疑,茉酸奶回应称,问卷不等于实际定价,对于后续相关产品的推出,公司仍在做考量与权衡。针对饮品是否健康,品牌表示茉酸奶的酸奶采自乌兰察布,冰淇淋原奶采自KANPAK LLC星洲康派克,牛油果经过严格筛选,但对于产品是否使用了植脂末,却避而不谈,只是模糊称将用产品升级进行回应。
品牌部分回应
图片来源:茉酸奶官方微博
多轮爆料和回应,将茉酸奶推至舆论漩涡中心,消费者的评价也是毁誉参半。但不可否认的是,诸多的争议,使得茉酸奶破了圈,反而走到了更多人的视野中。近半月,茉酸奶频登微博热搜,数据显示,#茉酸奶回应被改名# 、#揭秘茉酸奶背后公司#话题阅读量过亿,传播量相当硬核。
看上去负面,实则是一种传播。在《新消费智库》看来,回到最初,“酸奶刺客”更像是一次翻车式营销。
图片来源:茉酸奶官方微博
在追逐流量、爆款的当下,做出抢占大众眼球的内容,就能快速拿到高流量、强曝光、高转化,自带网红基因的茉酸奶自然深谙此道。只是品牌可能没想到,伴随爆火而来的,还有巨大的反噬。
高价茉酸奶翻车?
背后暗藏炒作玄机
随着种草时代来临,成为网红品牌,被人讨论,成了大多消费品牌努力和向往的方向。
这其中,有“无意为之”成为网红的,这些品牌意外的被推荐,口口相传形成了口碑效应;也有“处心积虑”想成为网红的品牌,不断用带有噱头的话题引流。
图片来源:茉酸奶官方微信公众号
在消费降级的趋势下,68元~108元一杯的酸奶,必然会让消费者感到背刺。设置这个问卷之初,或许茉酸奶已能预想到消费者的反应,价格带的设置,可能是一种极致营销手段。
在茶饮赛道中,茉酸奶擅长话题营销。此前,小红书上不少博主玩梗,例如“每天清晨都要来一杯35元的茉酸奶,不是炫富,只是为数不多的爱好”,抖音上更是涌现不少“茉酸奶榴莲系列”打卡视频,强调品牌“新中产” icon的存在。
在线下的走访中,杭州某茉酸奶门店表示,最贵产品是43元,并没有超68元的饮品,不清楚总部为什么搞这样的调查问卷。
所以我们猜测:起初,借由问卷调查,茉酸奶是想再次强化自己的高端、高价标签。有讨论度的同时,还能让目标客群找到满足感和认同感,何乐而不为?
最初,茉酸奶应该不惧吐槽声,即使风波渐起,但品牌核心目标用户并不受太大的影响。品牌在市场分化的过程中选择了不同的客户群体,锁定了不同的消费层次,茉酸奶本身的用户群体,看准的更多是品牌传递的自然轻盈低负担的理念,愿意为其高溢价买单,这部分群体反而对价格并没有那么敏感。
让品牌没想到的是,本想抖个机灵的营销活动,却意外牵涉出了消费者对饮品用料、质量的的质疑,引爆了部分公众的负面情绪。
从出圈到出格,全网“追杀”茉酸奶
“在任何市场下,品牌基于自身战略、资源、禀赋所作出的定位和选择,都没有对错之分,哪怕在当下消费降级的环境下,仍有品牌逆势而行,有人走下沉路线,有人反其道而行之,开拓高端路线。”胜誉咨询CEO葛柱宇认为。
广东省食品安全保障促进会副会长、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表达了同样的看法,在他的视角中,中国快消品行业进入了全方位、多层次、细分化的发展格局,快消品整体已裂变为六个不同的消费层次:超高端、高端、中高端、中端、中低端、低端,茉酸奶25—40元的价格符合超高端的定位,从市场经济的角度看,品牌定位策略也符合商业逻辑。
这本无可厚非,但真正的危机在于,较高的定位必须保证品牌维持每个环节的稳定,任何一个环节出现漏洞都将制造消费者的不满情绪。
“高端、超高端的定位不只体现在价格上,消费者对品牌的要求也会相应提高。”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表示。
大家接受茉酸奶溢价的核心,在于这是一杯打着“鲜活”、“低负担”、“本真味道”等健康属性旗号的饮品,且品牌会在所有宣传中强化这一属性,比如茉酸奶在一款饮品宣传上指出其含有“9种益生菌,超2倍乳蛋白,8小时发酵”、“蛋白质含量约为国标的2倍”。但没想到,走高端路线的茉酸奶极有可能用了植脂末。
据网络上流传的制作原料,品牌使用了名为“上野曼道牌雪糕”的原料,网友质疑,上述雪糕配料中的“精炼植物油、葡萄糖浆和乳化剂”等成分很有可能是将植脂末的部分成分拆解标注。
在茶饮市场,蜜雪冰城的部分产品中就广泛使用植脂末,但消费者大多会调侃“5块钱还要什么自行车”、“这次我就当没看见”,因为售价较低,其核心消费群体已经默认,蜜雪冰城依靠的就是植脂末、果酱和饮料浓浆,对真奶、鲜果进行了平替,这好比消费者对五星酒店的餐饮要求一定高于路边摊。
用户对蜜雪冰城的评价
图片来源:小红书
而打着低卡,低糖,低脂名头的茉酸奶,显得有些德不配位。继高价、高热量后,由于操作台面不整洁,茉酸奶再牵扯上食品安全问题。公众从值不值,一路延伸到了产品质量、用料、食品安全的全面审视。
从茉酸奶的多次回应来看,目前的态势已超出品牌的可控范围。
是时候给茉酸奶泼杯冷水了
“舆情聚焦之后,每个点上被翻出问题的可能性急速上升,目前来看,对于消费者关注的配料、绿色健康问题,品牌有避重就轻的嫌疑,这个东西其实是茉酸奶价格体系和定位的核心支撑点。”胜誉咨询CEO葛柱宇分析称,茉酸奶或许低估了原料问题对品牌带来的伤害。
葛柱宇认为,从危机公关角度出发,第一、面对公众对于品牌核心支撑的质疑,品牌势必不能拖延,当消费者对品牌不健康的核心印象固化之后,再过一段时间更新配料表,这种心智认知已经难以改变;第二、品牌不光要自查自纠,且要迅速的找权威的第三方机构检验和澄清,去回应大众所关心和质疑的点,打消疑虑,否则口碑就会直线下降甚至面临崩盘;第三、冷处理的态度容易让品牌成为长期典型案例,提到高价酸奶、酸奶刺客,就会关联茉酸奶,帽子戴上去了,以后便不好摘掉。
茉酸奶的价格争议并非个例。此前,先有海底捞因为涨价而道歉,后来又有薛记炒货因价格问题被称为“炒货刺客”、“薛记珠宝店”,还有巴奴火锅18元一份土豆5片事件……这些因价格议题遭遇审视的品牌,给茉酸奶打了个样,可惜,后来者连作业都抄不明白。
2021年开放加盟后,茉酸奶门店逐渐实现规模化,自上海临港开始扩张,数据显示,今年7月已开超过千店,目前茉酸奶更多将目光放在一二线城市外的县级加盟商身上。这次的事件,给一路狂奔的茉酸奶踩了一脚刹车。
杭州某茉酸奶店员店员表示,近期店里的生意的确受到部分影响,店铺已在线下和线上推出团购和优惠活动,希望能有所好转。
图片来源:茉酸奶官方微信公众号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认为,在年轻人对健康管理、颜值管理、体重管理、营养管理普遍重视情况下,现制酸奶饮品仍有一定的刚需市场。
但带来市场机遇的同时,高端的定位也将持续考验茉酸奶产品品质稳定性、食品安全的保障、服务体系的匹配等方面。
在过去几年中,也有部分搭上新消费快车的品牌,通过“网红效应”、炒作快速打开销路,但产品的品质却未能跟上其价格和营销,往往昙花一现,便消失了身影。
争议之下,茉酸奶是时候重新思考梳理品牌价值了,一个品牌爆红的方式有千万种,但想要保持长红却没有捷径可走,唯有低下头用心做产品,不断打磨供应链,打磨产品力,才能获得长期的竞争力,切莫生于流量,败给信任。
本文图片仅用于图片介绍,不作任何商业用途。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者 | 餐饮老板内参 内参君
5月20日,国际权威咨询机构弗若斯特沙利文向现制酸奶品牌茉酸奶颁发两项市场地位认证书,分别是“中国牛油果酸奶奶昔首创者”及“ 2023年全国现制酸奶饮品门店数量第一”。此次,茉酸奶连续获得两项证书,不仅是对品牌实力的肯定,更是其行业地位进一步提升的证明。
茉酸奶正在凭借其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号召力,引领着整个现制酸奶行业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迈进。弗若斯特沙利文是一家具有极高专业性和权威度的市场研究和咨询公司。此次,茉酸奶连收两项认证,无疑是沙利文是对其品牌实力的高度认可。
身为现制酸奶领域的领军企业,茉酸奶首创的原创牛油果酸奶奶昔,一经推出凭借其卓越的品质、创新的口感备受消费者的欢迎,登榜茉酸奶人气产品。数据显示,茉酸奶的原创牛油果酸奶奶昔一年内销售数量已突破2700多万杯。前不久,茉酸奶更是率先公开了原创牛油果酸奶奶昔的配方原料信息,成为现制酸奶领域首家实现配方透明的企业。
除此之外,茉酸奶另外两大人气产品,巴旦木牛油果酸奶奶昔、轻青膳食牛油果酸奶杯,上市以后也深受消费者青睐。前者两年内销售数量已超过1400多万杯,轻青膳食牛油果酸奶杯半年内销售数量近140万杯。
明星产品销量不断创新高的同时,茉酸奶线下门店的数量也在刷新。2021年,茉酸奶正式开放全国地区的品牌加盟。截至目前,茉酸奶已在全国200个城市拥有超过1600家门店,并持续开拓海外版图,目前已在迪拜与马来西亚开启扩张之旅。
众所周知,新消费时代现制饮品赛道处在蓬勃发展阶段,消费者需求也日渐多元化。为不断提升产品品质,为消费者提供口感更丰富的产品以及持续提升自身产品竞争力。今年年初,茉酸奶宣布迈入“有机时代”,逐步将全国范围内的酸奶原料升级为有机酸奶,成为现制酸奶赛道首个使用有机酸奶的品牌。
需要提及的是,茉酸奶一直走在行业的最前沿。宣布公开配方的同时,茉酸奶为向消费者明示一杯酸奶奶昔中的原料配比,在门店设置透明橱柜展示食材品质。而在接下来,茉酸奶将与君乐宝旗下的知名牛奶品牌“悦鲜活”进行合作,在线下门店联名共售产品,继续深化与消费者之间的联系。
未来,茉酸奶将会持续关注产品品质,不断提升对原料的品控,致力于让消费者享受到更有机、美味的产品,同时推动现制酸奶行业向着更高质量、更高标准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