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作为中国美食的一大代表,早已深入人心。而在这其中,宽板凳火锅更是以其独特的魅力,从巴渝小巷走向了全国餐桌,成为无数食客心中的传奇。今天,就让我带你们一起,探寻宽板凳火锅的传奇之旅。
记得那是一个寒冷的冬日,我走进了一家名为“宽板凳”的火锅店。店内热气腾腾,人们围坐在一张张宽大的板凳上,欢声笑语,好不热闹。我好奇地问店主,为什么店名叫“宽板凳”。店主笑着告诉我,宽板凳代表着宽敞、舒适,他希望每一位顾客在这里都能感受到家的温暖和放松。
宽板凳火锅的传奇之旅,要从它的起源说起。据说,宽板凳火锅的创始人是一位地道的重庆人,他热爱火锅,更热爱分享。为了让更多的人品尝到正宗的重庆火锅,他决定开一家自己的火锅店。于是,他在巴渝小巷里,摆起了火锅摊,用宽大的板凳迎接每一位顾客。因其独特的口味和亲切的服务,宽板凳火锅很快就在小巷里传开了,成为人们口口相传的美味。
宽板凳火锅的传奇之旅,离不开它的独特口味。我品尝了店里的招牌麻辣锅,那浓郁的麻辣味道,让我瞬间感受到了重庆的热情。而那鲜美的食材,更是让我欲罢不能。我好奇地问店主,为什么宽板凳火锅的食材如此新鲜。店主告诉我,为了让顾客品尝到最新鲜的食材,他们每天凌晨就去市场采购,确保食材的新鲜和品质。
宽板凳火锅的传奇之旅,更离不开它的创新精神。在传统火锅的基础上,宽板凳火锅不断创新,推出了许多新口味和新食材。比如,我品尝了一款名为“荔枝味”的火锅,那酸甜可口的味道,让我惊艳不已。店主告诉我,他们希望通过不断创新,让顾客在宽板凳火锅店总能找到新鲜感。
宽板凳火锅的传奇之旅,还离不开它的文化传播。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火锅文化,宽板凳火锅店经常举办各种活动,如火锅制作表演、火锅知识讲座等。我参加了一次火锅制作表演,看着厨师们熟练地翻炒底料,我不禁感叹,原来火锅制作也有如此多的学问。通过这些活动,宽板凳火锅将火锅文化传递给了更多的人。
如今,宽板凳火锅已经走出了巴渝小巷,遍布全国各大城市。每当我走进一家宽板凳火锅店,总能感受到那份熟悉的味道和亲切的服务。我想,这就是宽板凳火锅的传奇之旅吧,它将美食、文化和情感融入其中,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未来,我相信宽板凳火锅的传奇之旅还将继续。它将继续传承火锅文化,不断创新,为更多的人带来美味和温暖。而我,也将继续在这场传奇之旅中,寻找那份熟悉的味道,感受那份独特的魅力。
京报讯(记者 王洪春)今日(7月3日),北京市民马先生反映,在石景山区台湾街宽板凳老灶火锅店就餐时,酱料碟中疑似出现蛆虫。涉事火锅店店长表示,以火锅的高温,不可能存在活体,怀疑是恶意中伤。今日下午,新京报记者从石景山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八宝山食药所了解到,已收到相关投诉,“正在处理。”
马先生在酱料碟中发现疑似蛆虫。 受访者供图
马先生介绍,今日上午,他在石景山区台湾街宽板凳老灶火锅店就餐时,发现酱料碟中疑似出现蛆虫。“当时酱料快吃完了,准备去加时看到的。”其提供的视频显示,一疑似蛆虫在酱料碟中蠕动。马先生怀疑是夹肉时落下的,他向店家反映这一问题后,工作人员提出为其免单。
下午,记者致电涉事火锅店,工作人员表示该顾客酱料碟中出现的虫子并非蛆,而是飞虫。“蛆的话肯定是死的,火锅里怎么会有活的东西呢?是飞过来的。”其称,已向该顾客道歉,并为其免了单。
对于飞虫一说,晚些时候,涉事火锅店店长表示,上述工作人员系下午上班,可能不了解上午的情况。该店长强调,以火锅的高温,不可能存在活体,酱料也是11时许才现做的,“吃完之后发现蛆虫,我无法接受。”其称,不否认工作中存在一些瑕疵,但开店三年来从未收到过关于蛆虫的投诉,怀疑是恶意中伤。
马先生表示,出于对顾客的食品安全着想,希望相关部门能处理这一问题,已向北京市石景山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投诉。
今日下午,新京报记者从石景山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了解到,已将相关投诉转到八宝山食药所处理。八宝山食药所工作人员表示,已受理投诉,“正在处理。”
新京报记者 王洪春 编辑 白馗 校对 刘军
< class="pgc-img">>庆崽儿到北京开火锅店,第一个月就亏了6万元,一度夭折;
被微博推曝后,门店快速发展26家,却因品牌商标被抢注,忍痛一夜改名;
当踩过无数坑,历经几次升级迭代后,他用自己摸索出的一套体系打爆市场,屹立15年仍稳步扩张。
今天,就跟着餐见君一起,去看看井格创始人王贻达的创业感悟。
化身“京漂”卖火锅,头月就亏了6万
王贻达,一个地地道道的重庆人,原本是一名职业足球运动员,20岁离开运动队,顺应家人的心意,过上了公务员的安稳生活。
故事本该继续如此,从此过上安稳体面的生活。但对于20岁出头想要闯荡一番事业的重庆小伙来说,他计划了“逃离路线”,只身来到北京,开启北漂生活。
▲井格火锅创始人 王贻达
可这个城市,并没有想象中友好,王贻达说他的第一份工作是房地产中介,也正是这份工作,让他对北京的熟悉及对重庆火锅的认知,为日后餐饮之路埋下了伏笔。
虽然北京火锅店有上千家,却没有一家重庆火锅能让他找到曾经的那种味道。味道不被自己看好,但每家生意还是异常火爆,火锅店那么容易赚钱?他在心里打了个问号,萌发了开一家正宗重庆火锅店的想法。
说干就干,第一家店就选择了北新桥雍和宫大街附近,230多平,装修按照重庆当地火锅店的感觉,石桌子、宽板凳、大铁锅、九宫格......因此取名宽板凳老灶火锅,于2006年4月29日开业。
可没多久,现实向这个年轻人露出了锋利的爪牙。
对于没有任何餐饮经验的王贻达来说,餐饮太难了,什么都不懂,什么都得自己摸索。再加上重油重辣的重庆火锅口味,当地市场对它的接受度一般。
“第一个月就稀里糊涂亏损了6万多。”特别是北京奥运会临近,门店所在的一条街都被封了,店里一天只有几百块的营收,一度差点夭折。
商标被抢注,一夜间26家门店全改名
“自己晚上睡觉,都在琢磨怎么盈利,怎样才能不关门。”
他算了一笔账,营业额达到3000元才是盈亏平衡点,于是决定将早晨和中午时间利用起来:早上卖早餐,中午卖盒饭。就这么坚持着 ,店里生意也一点点好转。
真正的转折点是在2011年,微博爆发元年,借着朋友们的微博宣传,门店开始被更多人熟知。
甚至后来很多明星到店打卡,都会在微博上宣传。明星效应+微博裂变式的传播,火锅店一下被推爆了。慕名而来的顾客,从早上10点到晚上11点,一直在排队,一个月流水能达到120万。
眼看着门店生意迎来爆发,王贻达计划将宽板凳门店向外扩张。
除了继续保持微博宣传热度,北京区域几乎所有的美食节目都上过,甚至买断了2010-2013年的地铁电视节目,每期都有他们的身影。
随着簋街店、亚运村店、通州店陆续开业 ,他开始组建团队,建立中央厨房。在2014年战略上做出改变,从街边店走进商场店,而在这一年,宽板凳疯狂扩张了17家。
高光之后,便是长达两年的商标纠纷之争。
不知从哪儿冒出来一家同样叫“宽板凳”的火锅,提前他们两个月注册商标成功了。在这期间,他们先后花了一年时间申诉赢了争议,对方又走法院流程提起上诉,又是一年时间,最终他们输了官司。
商标所有权的争夺,对品牌发展也产生了很大影响。只思考了三天时间,王贻达和团队决定更名。重庆汉子特有的豪爽在他的身上展露无疑,“从头再来过嘛。”
2015年2月2日这天,一夜之间北京区域内的26家“宽板凳老灶火锅”摇身一变,挂上了“井格老灶火锅”的招牌。
聚焦“顾客体验”,他用3招重回高光时刻
品牌总是携带着创始人的基因,井格这十几年的发展正如王贻达的个性一般,总是在不断打破、创新。“做餐饮就是折腾,不折腾不行。新餐饮品牌就得求快、求新、求突破。”
为了适应市场竞争,顺应消费者的诉求变化,井格几乎每年都在变。品牌名也从“井格老灶火锅”,改为“井格重庆火锅”。在装修、产品、营销方式上不断升级,但最终落脚点在:顾客体验上。
1、装修更新潮,加入大量重庆元素
从最早的白墙到青砖,以及3.0版本的时尚潮流。井格在不断朝着年轻化需求方向迈进,“新潮”成了井格的主调性和视觉抓点。
店内融合嘻哈、滑板、涂鸦、酒吧等内容,恰好与年轻人的社交需求、精神文化需求相融;用红绿对撞色的风格与“井”文化相融合,在全国各地门店进行升级改造,突显了品牌个性化。
▲也加入了大量重庆元素
2、产品3次大迭代,打造自带传播性的爆品
从创始到现在,井格进行了三次大的菜品迭代:从最早的1.0版本菜品只是一张印了100多道菜的牛皮纸;随着井格的连锁体系逐步升级,2.0版本将SKU缩减到70多道,将招牌菜和推荐菜放在了更加明显的位置,同时设计改为白底彩色的可折叠四联张。
而3.0版本重点在于呈现十大道招牌菜和重庆元素产品这两大板块。
升级后的菜品,更具传播性,比如一经推出便成为人气爆品的拔罐牛肉,需要顾客拔开牛奶罐,浸泡牛奶2分钟搅拌再涮煮,颇具仪式感。据统计,产品上线的第一个月就卖了10万份,点击率高达95%。
3、造节造势,拉动粉丝积极性
井格每年都会举办3次大型品牌营销活动,其中2次是自主造节。一次夏日畅饮节日,主打“38元300瓶啤酒+200瓶饮品”,主要以顾客粘性、拉动营业额做活动。
另一次就是冬季火锅节,旺季中提升品牌势能,做更多参与性活动,增强品牌露出和顾客认知。
每次火锅节的侧重都不同,比如第一届举办“终身免单”活动,快速打造品牌;第二届则更聚焦于抢占顾客心智,推动产品升级。10天时间曝光量就达到了1700万次。
边扩张边实践,踩过的坑都是经验
一说到井格重庆火锅,很多餐饮人都是竖起大拇指。殊不知,井格稳健扩张的背后,是建立在过去一次次跳坑、试错的基础上。
>>体量不足时,自建央厨就是个大坑
2013年,井格只有几家门店,就建立了中央厨房。但品牌的体量不足,导致需求量不足,难以支撑央厨的运转,成本上造成极大的浪费。王贻达一咬牙一跺脚关闭了中央厨房,最终以“跳坑”为结果,选择商贸公司模式。
>>门店布局太散,不利于品牌势能打造
井格在前期的加速扩张中,门店布局是点对点模式,布局太散,觉得哪里好就往哪开打,这样对于供应链,对于管理都是不利的。
2019年调整布局战略,主要围绕京津冀地区,一圈一圈往外突围。比如井格只在京津冀就有60多家店,有足够的品牌体量去抢夺市场。
>>培训坑,外来的和尚会念经?
井格在引进外部人才时,发现“请”进来的员工,行业属性强,过于理论化,缺少贴合自身品牌的实战经验,与门店诉求相差较大。这就需要在后期加大培训,增加磨合时长。
井格便主张推行“自主人才团队培养”。在新员工入职后,他们实行“以老带新,以熟带生,新店新老配比制”的方式,通过系统的培训引导,掌握现有运营管理模块,进行内部会议分享,发掘员工潜能。
井格目前全国有138家店。其中有34家直营店。从单店到多店连锁,他们踩过很多坑,走过不少弯路,也正是在一次次试错过程中,井格越挫越勇,成就了坚韧不屈的品牌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