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 土生土长的青海小伙儿侯文泰,回忆起小时候的美味感叹道,最难忘的还是奶奶做的那碗甜醅,甜醅是小时候夏收完常喝的一种饮品,夏季时分,甜醅往往被一家老小当成了解暑“饮料”,口渴了喝上一大碗,顿时神清气爽……
“小时候最期盼的就是过节过年的时候,家里的长辈都会煮一大盆甜醅,家里都舍不得干吃,舀一小勺甜醅,倒大半碗水,就已经觉得是天下无敌的美味,姐弟们一人会分到一小碗,甘甜如饴,吃了还想吃。即使吃没了,也要把碗舔得干干净净。”侯文泰说道。
早些年,在青海蔬菜、水果等品种比较单一时,甜醅也是招待宾朋的一道美食,只要逢年过节,青海人家的妇女们就会早早开始忙碌,做出美味的甜醅,供客人食用。
除居家酿制外,在西北大多数城市,都能在市面上看到甜醅的身影。白洋瓷盆用纱布盖着,一个个小碗倒扣着码放在桌子上。桌子旁边放着两三个保温瓶。食客来了,掀开纱布,拿过一只碗,用勺子盛满递过去,然后又盖上纱布。一碗入口,甘甜如饴,满嘴生津。
制作甜醅的好手苏红讲道,甜醅好不好吃,关键的就是放“曲子”(甜醅曲),曲子一定要掌握好量,放入拌匀后封存好,盖上保温物,待其发酵,此道工序青海人叫做“窝甜醅”。大约24小时后,甜醅就“诞生”了。在制作甜醅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卫生。
“甜醅选料一定要精细,选粒粒饱满的青稞,青稞(去外皮)簸净,清水洗去杂质,入锅煮熟(表层开口),沥出凉冷,加入甜醅曲和匀,一般15斤中兑入25克甜醅曲,装进坛中密封,保持恒温(15℃上下)。一端碟子,则醇香扑鼻,入口醅甘汁浓,绵软可口。”苏红一边洗着手中的青稞一边对记者说道。
据业内专家介绍,青稞是世界上麦类作物中β一葡聚糖最高的作物,据检测青稞β-葡聚糖平均含量为6.57%,是小麦平均含量的50倍。β-葡聚糖通过减少肠道粘膜与致癌物质的接触和间接抑制致癌维生物作用来预防结肠癌;通过降血脂和降胆固醇的合成预防心血管疾病:通过控制血糖防治糖尿病。具有提高机体防御能力、调节生理节律的作用。
青稞甜醅这么好,那就赶紧来上一碗,让美景与美食相融,把青海大美深深“烙印”在心间。
海新闻网讯 “这百米美食展台拍一条抖音肯定能收获很多颗点赞的小红心。来青海的第二天就能碰到如此盛大的美食节,我们运气真好。”7月16日,首届青海地方特色小吃大赛暨西宁美食节城东分会场上,江苏游客范辉民带着妻女不停地用手机拍下眼前琳琅满目的青海特色小吃,转发到各大网络社交平台。试吃环节近万名市民、游客更是大饱口福。随着我省不断挖掘地方特色美食文化,越来越多的美食展示活动成为青海游的一大特色,“美味经济”成为我省旅游产业升级后的生力军。
礼品馓子、青稞蛋糕、甜醅奶茶、洋芋酿皮、手抓伴侣辣酱……当天的美食节上,除了游客耳熟能详的传统美味之外,一道道改良升级后的美食,既带着浓浓的青海特色,又能迎合食客更挑剔的味蕾,在创新中求突破成为越来越度多商家的共识。“青海的特色小吃本来就很有代表性,如今在好政策的支持下,我们也能通过更高大上的平台来展示这些特色美食,让市民、游客知道青海餐饮界也在努力升级,让消费者品尝到更多、更优质的青海小吃。”有着近二十年特色小吃制作经验的厨师马龙辉说。
消费的升级也带来了供给转变。如今,省城西宁各区旅游、商务部门及商家都在努力增加特色餐馆、主题餐厅、地方小吃,引导现有餐饮店在菜品开发、用餐环境、服务水平上提档升级,加快形成风情美食一条街,打造游客就餐首选之地,让“忘不了的青海美食,舌尖上不一样的味道”成为国内外游客到青海旅游的时尚选择。
独具魅力的生态资源给了青海旅游十足的底气,随着“青海风景独好”知名度和影响力越来越大,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越来越强,到青海的游客越来越多,因旅游致富的百姓越来越多,旅游发展的后劲越来越足。
“原来我们所在的美食城面积不大,青海小吃种类不全,客流也一般。后来商场改变经营模式,将美食城搬到楼上更大的地方,环境好不说,你能想到的和你想不到的青海特色小吃这里都有,一户一特色也让我们经营户更安心,大家齐心协力做好美食城,让游客对西宁、对青海的美食留下好印象。”前来参加此次美食节的商户刘伯年说。
为期一个月的美食节还在继续,省城西宁已变成一座大型美食城,在全面展示青海地方特色小吃和美食文化的同时,更凸显我省旅游产业升级的供给成绩。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几个朋友吃饭,听嫁到南方的北方姑娘吐槽“这边吃的花样就是太少”。惹得在座的南方人集体瞪圆了眼:南方的物产哪样不比北方丰富,你倒说说哪个花样太少?
富庶的“鱼米之乡”啥都不缺,唯独少了西北家乡花样繁多的主食和杂粮做成的小吃,再美的蔬果鱼虾也安抚不了那颗思念荞麦凉粉、洋芋搅团和莜面鱼鱼的肠胃。
中国人顿顿都离不开主食,但除去白米白面,碳水的多样性却一直是被低估的。要想补上这一课,欢迎来到甘肃,“多吃五谷杂粮”不仅是一句标榜健康的口号,更实实在在地撑起了这里餐桌的半边天。
< class="pgc-img">>甘肃自古是塞外之地,总给人一种金戈铁马的硬朗印象,就像一提起“杂粮”,人们难免把它跟“口感粗粝”联系到一起。
然而凡事无绝对,来到郁郁葱葱的“陇上江南”,吃一碗香辣绵软的天水“呱呱”,一切固有成见不攻自破。
< class="pgc-img">>外地人第一眼见到“呱呱”,心里大概有一百个黑人问号:这粉扑扑的坨状物到底是啥,瞅着可不咋好吃。
看上去“不修边幅”的呱呱,实际上是西北人“杂粮精吃”的典型。从荞麦中提取的荞麦淀粉,经复杂工序熬煮,成型后就像一个巨大的果冻。
< class="pgc-img">>用最直白的方式徒手捏碎,浇上红油辣子、蒜汁和醋等调料,呱呱兼具绵软与弹滑的口感,是天水人雷打不动的早点。
< class="pgc-img">>淀粉类食物,吃的就是口感迥异的乐趣。同一块荞麦淀粉,至少能变换出三种花样。
用带孔的漏勺一旋,凉粉即成细条,取名“捞捞”;若用刀削成薄片,则形象地称其“削削(xue)”。靠近四川盆地的天水,在语言上也秉承了叠字的呆萌,早点卖出了对接头暗号的效果。
< class="pgc-img">>陕甘宁地区不少食物的变换,实际上就是碳水的变换。譬如漏鱼,既可用豆类淀粉,也可用荞麦、玉米等杂粮淀粉。
我一直怀疑开封菜里的鸡汁土豆泥在西北地区没有市场,因为人家的“洋芋搅团”比普通土豆泥筋道、丝滑得多,加上油泼辣子、浆水和酸菜,亦饭亦菜,还有荞麦和玉米口味可选。鸡汁土豆泥在西北地区,就像星爸爸在意大利一样没有吸引力。
< class="pgc-img">>▲ 洋芋搅团
*《风味人间》
< class="pgc-img">>在大西北,主食的变换既弥补了蔬菜的相对单调,也重新定义着人们对食物的称谓。
有一年去新疆,同行的南方小伙伴吃拉条子吃到伤,好不容易在菜单上看到“汤饭”,抱着“等救命”的心情点了一份,没想到等来的是一盆面片汤,绝望得他想当场原地爆炸。
在西北的地盘上叫一声“饭”,麦子如果不站出来说话,大米绝对不敢吱声。面食“假扮”成饭的“套路”,在西北屡见不鲜。
甘肃最常吃的“糁饭”,就是用面粉熬成面糊的质地,炒个土豆丝或就着咸韭菜就是饱足的家常饭。南方的丰饶在于蔬菜、湖鲜,而西北人的选择障碍则在于用哪种面粉:莜面、麦面、玉米面、荞麦面、豆面皆可作为糁饭的备选。
< class="pgc-img">>*陇上风情
豆子当然也属于杂粮:绿豆、黄豆、扁豆、豌豆统统不要抱有幻想——凡是淀粉含量高、饱肚子的食物,都逃不过被西北人磨成粉末的宿命。
如果觉得管面片和面糊叫“饭”太过敷衍,那么张掖的牛肉小饭绝对有“以假乱真”的诚意。所谓“小饭”,是将和好的面团切成米粒大小的小方块,跟牛肉、豆腐、粉皮烩成一锅。汤中的面粒颗颗分明,无论是外观还是口感,都像极了大米做成的粥状物。
< class="pgc-img">>以“米”开头的食物,也不一定就那么“保险”。武威的“米汤油馓子”。“米汤”是用大黄米熬的,调味后配酥脆的油馓子,既是小吃,也能当主食。
< class="pgc-img">>*数字凉州
南方人到了西北,常有一种“饭不是饭,米不是米”的错位感。道理显而易见,北方作为粟、黍、菽(大豆)等中国原产作物的发源地,河西走廊又是通往丝绸之路、引进谷物与杂粮的交通要塞,饮食上天然区别于主产水稻的南方。人们对于食物的命名,就是最好的佐证。
< class="pgc-img">>什么东西爱到极致,就想把它变成讨人喜欢的甜品。主食还不足以证明杂粮的地位,拿下甜品才算完成对西北餐桌的全面占领。
< class="pgc-img">>*世界美食搜罗
我在甘肃旅行时,走到哪吃到哪的甜品就是“甜醅子”。这种“西北范儿”的酒酿是用燕麦或青稞酿制的,临夏等地直白地称其为“甜麦子”。除了似酒非酒的清甜,咬破燕麦颗粒时,绵密的淀粉感会充满口腔,对碳水爱好者来说真是大满足。
聪明的兰州人将甜醅子与奶茶结合,创造出了甘肃甜品的专属定制——甜醅奶茶。嚼着颗粒感十足的甜醅子,想说珍珠真的可以跟奶茶分手了。
< class="pgc-img">>*福桃九分饱
如果说甜醅子是升级版的“米酒”,那灰豆子就有点像重口味的红豆沙。“灰”指的就是兰州牛肉面中加入的蓬灰,为的是让面的口感更加筋道。灰豆子用一种褐色外皮的麻豌豆做成,不加蓬灰熬不出又糯又耙的口感,也缺少一种独特风味。
< class="pgc-img">>*深夜谈吃
对于我这种“小鸟胃”的人来说,一碗甜品下肚,就能产生轻微的饱腹感。西北的质朴和憨厚,都写在了食物的分量里。不过别担心,杂粮中的纤维含量较高,绝不会给体重添麻烦。
碳水爱好者兼减肥人士,知道下一趟行程该安排哪里了吗?
作者:西夏
排版:沉尘
头图:《风味原产地·甘肃》
图片部分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