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越多的餐饮创业者选择通过加盟的形式开店,一是想降低自己创业失败的风险,二是想抱上知名品牌的大腿,享受总部提供的培训和资源,将总部的盈利模式复制下去。无奈梦想很饱满,现实很骨感,加盟有风险,签约需谨慎!
但是赶蟹海鲜自助是你美好的选择。心之所向,有大海的地方。看到大海能够让我们的心胸变得宽广,让我们的心情变得开心,变得明朗,正所谓面朝大海,心暖花开。大海不光能够让人们的心情变得好,还能够让人品尝到美食,来自带孩的美食如此丰富,让我们的心情变得也随着变得美好起来。
来自赶蟹海鲜的美好,让人们能够享受到时尚的生活,美好的享受。它有着时尚的装修风格,人人都想要有杰克船长的美好风光,赶蟹就有着时尚的装饰。让人们能够领略到来自时尚大海的气息,美味是你所向往的。
赶蟹融入自己多年的海上豪情,一家以英雄与海盗为主题的餐厅赶蟹餐厅就此开启。不管是什么时候我们都希望满足我们的食欲,满足我们的胃,独特的口味让我们能够享受到时尚的美好,享受到美食为我们带来的幸福生活。
>为依海而生、向海而兴的典型城市,青岛在“向海掘金”的道路上一直走在前。当前,青岛加快培育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提档升级海洋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海洋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海洋未来产业,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建设。
据初步核算,青岛上半年海洋生产总值2671.6亿元,同比增长7.7%。海洋一、二、三大产业分别增长4.8%、8.2%和7.5%,海洋三大产业结构为2.3:47.5:50.2,海洋经济呈现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
近日,记者深入青岛走访,探寻当地“向海掘金”的“密码”。
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聚集区(8月14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郭绪雷 摄
以科技创新绘就发展底色
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里,研究人员埋头于实验器材之间,加班加点推进抗肿瘤海洋医药研究项目。这款自主研发的名为BG136的抗肿瘤海洋一类新药已完成一期临床试验,安全性良好,有望为治疗恶性肿瘤增添新方案。
向海问药,一直是当地“向海掘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以中国海洋大学(时称“山东海洋学院”)管华诗为代表的科技工作者,以海藻为原料,提取褐藻胶,进行药效研究、技术攻关,相继研发出海洋药物藻酸双酯钠PSS(1985年)、甘糖酯(1992年)、甘露特钠胶囊GV971(2019年)等三款现代海洋药物,有力推动我国海洋药物研发。
“提速海洋生物医药发展需要科技成果‘井喷’力量来推动。”管华诗说,青岛持续强化支持海洋生物医药领域创新团队,深度实施“蓝色药库”开发计划,以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为目标,正着力形成全链条高水平科学研究体系。
青岛拥有富集的海洋科创资源。全国30%的涉海院士、40%的涉海高端研发平台、50%的海洋领域国际领跑技术在此集聚。当地有崂山实验室、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黄海水产研究所等涉海科研机构55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6个,全职涉海院士23人,全市海洋人才总量达37.65万人。
南美白对虾是中国老百姓饭桌上经常见到的海虾种类。但很长一段时间,国内自主培育良种市场占有率低,种源70%依赖国外进口。
为扭转南美白对虾种源对国外的过度依赖,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等单位,建立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水产动物多性状复合育种技术体系,研发出凡纳滨对虾55K育种芯片“黄海芯1号”,选育出 “壬海1号”、“海兴农2号”和“海兴农3号”等三个新品种,依赖国外进口的状况大大改善。
全球首个南极磷虾基因组图谱在青岛发布,中科院海洋所研发国际首个适用于深海的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插入式探针,中国海洋大学自主研制的6000米级海底电磁采集站在西太平洋成功完成了海底大地电磁长期观测,2023年度全省海洋科技创新奖评选中青岛获奖总数超过70%……
在众多优质科技创新平台和资源的“加持”下,这座海滨城市的整体海洋产业结构正由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转变,由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转变,形成海洋发展新优势。
以多维产业推动蓝色引擎轰鸣
数十套压载水处理系统错落有致地排列,工人们有条不紊地操作着自动化设备加工各种部件……位于青岛市崂山区的海德威科技集团(青岛)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记者看到一派热火朝天的生产景象。
在远洋船舶中,船舶通过将压载水注入或排出舱,来调节船舶在航行、装卸、停泊等不同工况时的排水量及船体平衡。据总经理曹学磊介绍,经过近10年持续研发,目前公司生产的过滤器已经迭代了四代。第四代W型过滤器每次反冲洗仅需10秒钟压差即可恢复到正常值,在公司实验室培养大量藻类的水质中,不间断持续运行超过200个小时没有任何堵塞。
“凭借先进技术以及遍布全球的服务网络,我们迅速打开国际市场大门,赢得众多公司青睐,订单量和市场占有率稳居行业前列。”曹学磊说。
据青岛市工信局相关人士介绍,经多年布局发展,青岛海洋产业门类齐全,28个海洋及相关产业均有布局,海洋渔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业、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等产业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
“经略海洋,从一颗海藻开始。”在青岛明月海藻集团有限公司科技馆的入口,印着这样一句话。医用敷料、面膜、果冻、宠物粮……在该公司的科技馆,记者被琳琅满目的产品吸引。工作人员介绍,这些产品都是由一颗颗海藻“变身”而来。
“从婴儿辅食米饼,到美妆护肤面膜,再到用于高端医疗的植入用纯海藻酸钠,小小的海藻是我们发展的命脉。”青岛明月海藻集团有限公司科技馆副总经理张德蒙说,超纯度海藻酸钠在医药领域应用甚广,国际市场售价曾高达每克800美元,属于“卡脖子”产品。近年来,公司通过自主创新,实现了海藻酸钠的国产化替代,成为全球第二家能生产该产品的企业。
青岛博益特生物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也是如此。该企业从螃蟹壳中提取出壳聚糖粉末,突破精深纯化工艺技术,实现体内植入级医用壳聚糖原料的规模化生产。利用该原料研发的“术益纱”体内可吸收手术止血材料,已在百余家三甲医院、千余家二甲医院应用。
2022年,博益特成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董事长聂仁克看来,公司走的是“科技工贸”路线,先由科学家在实验室做基础研究,再创立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然后实现大规模生产,最后面向市场销售,每一步都稳健有力。
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加盟”青岛海洋优势产业。青岛琅琊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北京工商大学、中科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等,深耕海洋生物领域,对海洋微藻、鳕鱼等进行深加工;青岛国信集团在养殖工船产业外,与中国生物制药、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开展战略合作,进军具有海洋特色的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共建“蓝色药库”……
从培育一个个海洋优势产业,到加快构建更加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近年来青岛还出台了支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企业倍增计划等多项政策措施,助力海洋产业、海洋企业做大做强;集中推进总投资2100亿元的140个海洋重点项目,持续引进落地一批强链、补链、延链项目,推动海洋产业提质升级。
据介绍,青岛还将加快出台《关于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全面推进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建设的意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培育打造海洋新质生产力行动方案(2024-2026年)》等政策措施,着力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
以未来思维探索强海新路
日前,在山东港口集团青岛港前湾港区,海洋石油工程(青岛)有限公司进口的一批船舶工程料件到港卸船。企业利用“云港通”智慧查验平台,在手机上办理完毕海关查验、港口提货手续,快速运往工厂。
据介绍,平台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融合海关查验、港口物流流程,使海关查验效能提升30%,每年可为港口通关查验企业节约成本3500万元。同时,平台引入AI智能客服系统,为进出口企业提供“AI+人工”的线上应答和服务支持。
人工智能与海洋产业深度融合,成为青岛经略海洋的又一生动注脚。“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已应用于海洋医药研发。比如在研发前期,我们运用人工智能大模型从大量的数据、物质中查找筛选所需的分子,能够有效节省时间和精力。”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副院长杨金波介绍。除此之外,人工智能技术还可以预测药物毒性、模拟临床应用等,对提高海洋医药研发效率和安全性有显著作用。
面对“AI+海洋”等新赛道,青岛早已为未来发展开始布局:数据方面,建立全球领先的海洋大数据存储体系,汇集训练数据总量超过30PB;算力方面,中国算力平台(青岛)城市节点日前启动,算力调度服务平台也正式上线,算力规模处于国内头部方阵;算法方面,发挥崂山实验室“虹吸效应”,汇集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清华大学领衔的研究团队,完成多个与海洋相关的人工智能大模型……
除此之外,青岛出台《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集聚区建设实施方案》,海洋领域AI大模型——“瀚海星云”和“问海”发布。镭测创芯测风激光雷达获批国家气象专用技术装备,国数信息科技依托海洋通信探测技术平台入选山东省“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
未来产业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战略必争之地。进军人工智能领域的同时,青岛还大力发展海洋物联网产业,以海洋传感器与海洋技术装备、海洋电子信息为发力重点,构建“感、传、存、算、用”海洋物联网全产业链条,突破海洋探测、海面通信、水下组网等关键技术,逐步实现海洋传感器和关键零部件的国产化替代。
若想在未来海洋产业发展中持续占据优势,必须抢占深海开发产业赛道。当地积极布局深海采矿业务、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积极引育水下机器人、管道传送装置等关键设备生产企业和研发机构,规划建设集维修、保养、设备组装等功能于一体的深海矿产运输船母港和集运基地,构建深海开发全产业链条。
近日,中国海洋大学与招商局工业集团举行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与装备专项2024年首批次项目群签约,双方继联合成立海洋工程装备协同创新研究院之后,在海洋资源开发技术及装备领域合作进入到实质推进阶段,将促进深海工程装备的研制及创新应用,带动海洋资源开发。未来已来,已成为当地涉海洋相关人士的共识。(记者 张武岳 王凯 李志浩 高天)
来源:经济参考报
一篓小笼走上海,是老无锡人的一个老习惯。
从前无锡人去上海走亲访友,总要扎两篓伴手礼:一篓无锡小笼,一篓油面筋。篓子是细竹丝编的,分量轻巧。两只篓子不同的是,装小笼包的竹篓里多衬了一张荷叶。现在油面筋全部改用塑料袋包装,小笼也改用了考究的纸盒包装,但竹篓依然保留着,一些怀旧的客人还是喜欢老包装。
小笼包是上了世界美食榜的。几年前,曾有国外网站调查,评选出各国最受欢迎的小吃,美国人最爱吃的是甜甜圈,意大利人最爱炸米肉丸子,荷兰人最爱松饼,澳大利亚人最爱肉馅饼,中国人最喜爱的是小笼包。
不同地名下的小笼包
顾名思义,小笼包是用小蒸笼蒸制的小包子。一般大包都用大蒸笼,而小笼蒸制的小包子自然更加精致、细腻。小笼包一般一笼蒸10只,计划经济时代,4只小笼收一两粮票,一笼就是二两半。大包则是一两一只。北方的小笼面皮是发酵过的,如天津的狗不理包子,北京的庆丰包子,徐州的两来风包子;南方则用紧面薄皮,不经发酵,如上海的南翔小笼、江苏的无锡小笼,包子面皮里不仅馅心充足,且有汤卤,无锡有家小笼包的广告语就说:“一只小笼一勺卤,甜而不腻刚刚好。”
无论北方还是南方,小笼包不仅是一种点心,也常常当作一种主食,在北方一碗稀饭或辣汤,搭配二两小笼包,就是一顿美味;在南方小笼包店里同时卖馄饨和酸辣汤,两下里搭配起来是食客常见之选;如果不在饭点,在街上踱进一家小铺,叫一碗小馄饨外加两只小笼,那就是点心了。小笼包与中国民众生活的关联如此紧密,当得上“最喜爱”的名分。
南派小笼包,可以从北宋汴梁(今开封)的灌汤包找到源头,广东、沪苏浙的小笼包,皆大同小异。沪苏浙小笼包精致,一般以馅料为名,如鲜肉小笼、鲜虾小笼、蟹粉小笼等。以地名命名且具美食品牌意义的只有两种:上海南翔小笼和江苏无锡小笼。老上海和老无锡都用一个很地方的名称来称呼:小笼馒头。在北方人眼里,凡馒头皆无馅,凡有馅都称包子,而上海人和无锡人却总把二者混为一谈。
杭州小笼不算一个严格的品类,因为有发酵和紧面薄皮两种小笼,发面小笼来自嵊州,进了杭州以后改叫杭州小笼了。北京有将近2000家小笼包店,其中有500多家是杭州小笼包,十之八九是北方人喜欢的发面小笼。
嘉兴和湖州则有上海小笼、杭州小笼、苏式小笼、无锡小笼、汤包等多种名称。南京、芜湖把小笼包叫作小笼汤包,与扬州人的叫法接近,扬州和泰州的汤包很出名,但以大包为多,因此不会和小笼包相混淆。汤包的称呼更接近小笼包的源头,仔细审视长三角的小笼包地图,便可以发现这种包子的传播,几乎就是沿着大运河和长江水道而流播发展的。江南发达的水路交通和密切的经济互动,使包括食品在内的商品流通非常快捷便利,长三角各地小笼包的传播和演变,就是餐桌上的历史。
南翔小笼与无锡小笼都用紧面薄皮,但个头大小和口味有明显区别。
南翔小笼体积更小,大约两个才抵得上一个无锡小笼;同样的鲜肉馅心、带汤卤,但馅心不加酱油、不加糖,口味咸鲜,口感偏于汤包;
无锡小笼馅心则咸甜交融,更加紧致。
南翔小笼的传统搭档是小馄饨、开洋馄饨,或者豆腐花、蛋皮汤、酸辣汤,据传是南翔古镇黄家创制于1871年,它从南翔大肉包发端,逐渐改进而定型为南翔小笼,迎合了上海人富裕和精致化生活的需求。
无锡古代为县治,属常州府。据地方志记载,常州万华茶楼在清朝道光年间就开卖加蟹小笼馒头,开始了江南小笼包的历史。苏锡常都是小笼包旺地,常州有小笼包店500多家,无锡有1000余家,苏州约1100家。相比之下,嘉兴小笼包店只有200多家,汤包店却有300多家。湖州小笼包店有100多家,汤包店近300家。镇江有小笼包店100多家,汤包店300多家。南京有小笼包店1100多家,但南京的小笼包与汤包是混称的,南京小笼的代表是金陵汤包。
创新中赢得一方天地
2017年夏天播出了一部电视剧《我的前半生》,以上海为背景,两位女主角——马伊琍饰演的罗子君和袁泉饰演的唐晶,约在一家小笼馄饨店说事,各要了一碗三鲜馄饨,一笼无锡小笼。这家实地拍摄的门店位于上海杨浦区北海宁路,名为“锡缘无锡小笼馆”。
上海以无锡小笼为招牌的约有170来家店,在南京,无锡小笼虽然被金陵汤包重重包围,但也开有几十家店。无锡百年老字号“王兴记”曾在美国、日本开出了小笼和馄饨店。近几年,“锡笼记”也在苏州昆山、常熟、太仓等市县开了门店,生意做得风生水起。
上海是长三角小笼包的高地,有3000多家与小笼包相关的店铺,分布于大街小巷,南翔小笼当仁不让占据老大地位。2020年夏天,上海两家南翔小笼老字号——嘉定的南翔食品公司和上海老城隍庙餐饮公司,曾经为了字号商标权对簿公堂。南翔食品旗下现在拥有直营和加盟的跨地区连锁门店100家左右,老城隍庙餐饮旗下有南翔馒头店十来家。近年又有一家“老盛昌汤包”迅速崛起,主打苏州汤包招牌,是以苏式汤包为招牌的现代快餐店。无锡小笼在沪上的份额依然醒目。
无锡小笼堪称从汤包发展而来,却走得最远的小笼包。所有汤包几乎都以大容量的汤汁为特征,美味尽在汤汁里,馅心几乎可以忽略,即便从大汤包改为小汤包,进而又变身南京汤包的,也都以汤汁为主,而肉馅口感非常松散。但无锡小笼不同,在保留汤包基因的同时,强化馅心口感,无论鲜肉小笼、蟹粉小笼、虾仁小笼,其馅心都颇紧致而富于弹性,不仅让客人感受卤汁的美味,更能享受鲜肉(包括蟹粉、鲜虾)的美味,创新中赢得了一方新天地。无锡小笼正在进一步精致化,许多店家已弃10只一笼的蒸笼,改用4只一笼,出品更为精致。
近代无锡因工商业繁荣而被誉为“小上海”,与大上海的关系密切,大量无锡人进入上海谋生、创业。无锡小笼流入上海,便是客商往来流通的结果。据20世纪40年代游客游记,上海人坐火车去无锡游览,玩过太湖鼋头渚后,坐船回城,乘车返沪前,总会去品尝三凤桥肉骨头和王兴记、拱北楼小笼馒头,顺手还得带一些回去与家人分享;而无锡人去上海探亲、办事,也不会忘记给亲戚朋友带点东西。久而久之,扎一篓小笼当伴手礼就成为一种习惯。
从工业时代到数字时代,交通方式和商品交易有了极大变化,人们完全可以通过网络在网上买到各种美味。但是,小笼包有些特殊,要么在店内堂吃,要么到店里现扎一篓,当天享用,冰鲜之类便逊色太多。所以扎一篓小笼的习惯还会持续下去,无论时代怎么发展,“好吃”是永恒不变的硬道理。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吴歌
来源: 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