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年来,它的馄饨经历了变大又变小、变多又变少,表面上看只是一个简单的产品迭代,背后潜藏的却是一家餐企整体的发展路径。
这过程不仅体现了它对市场变化、顾客需求的敏锐捕捉,更彰显出一个老餐饮品牌敢于自我否定、自我颠覆的勇气和魄力。
文 | 职业餐饮网 程染整编报道
对于以产品力致胜的餐企来说,产品创新能力就是企业的生命力。
有一个餐饮品牌,它靠一碗小馄饨红了22年,从20平小店到近3000店餐饮帝国,从过去单店日卖1000碗到年营收15亿元!
它就是吉祥馄饨,22年它围绕一碗馄饨不断迭代升级,其强大的产品力让很多连锁餐企敬佩。
3月29日,在职业餐饮网主办的首届中国餐饮BOSS大会上,吉祥馄饨副总裁刘开永分享了 《吉祥22年的产品力致胜法则》,希望能给各位餐饮人带来一些思考。(以下为演讲实录:)
< class="pgc-img">>(吉祥馄饨副总裁刘开永)
作为一个22年的老品牌,吉祥馄饨从1999年创立到现在,在整个的22年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在产品研发、创新和改造上,主要坚持了“变”与“不变”核心原则:
一个是对品类和品类认知的坚守,坚持深耕同一品类,让品牌和产品,深入人心;
另一个对新产品的探索,不断感知顾客消费行为的变化,通过创新性的产品让顾客保持新鲜感。
我们基本上坚持了这两个原则做产品力的一些变化,好,我们回过头来看一下,吉祥馄饨在整个的20年的发展过程中,经历过的几个产品比较关键的阶段。
< class="pgc-img">>第一个阶段:突围
把馄饨变大,20平小店日卖1000碗,成初代网红
第一个是在20年前,把馄饨做大,打造出“个大、汤浓、馅鲜”的明确产品标签。
吉祥馄饨创立于1999年,第一家店开在了上海市人民路,大概只有20个平米的小店,当时吃馄饨很多人会在家里包,很小一只。
但是吉祥馄饨创造性地把馄饨的个儿变大、汤变浓,馅变鲜,引发很多顾客天天来排队,20平米的小店创造了一天卖掉了1000碗的记录。
用今天的话来讲,可能在当时确实也是一个非常不错的网红品牌。
可以说,吉祥馄饨的起步也是产品力创新所带来的。
(1999年,吉祥馄饨第一家店开业)
第二个阶段:加法
把馄饨做多,高峰期高达200种产品,提高复购率
第二个阶段,我们做了加法。
1999年、2000年上海的餐饮竞争并不是非常激烈,如何吸引到更多的顾客持续来门店?
我们把馄饨的品种从家常的三四种,扩展到了最高的时候是200多种,大家可以看一下我们的产品库,当时可以入馅的产品我们都做了。
(为了吸引更多的顾客,吉祥馄饨产品库里最高达到过200多种)
在那个时候段有非常多的顾客,一个月每天都来吃馄饨,今天吃这个品种、明天吃那个品种、后天吃另外一个品种,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事情。
我们都知道现在的快餐店。顾客如果一个月来一次,这个消费频率已经是非常高了,当时我们创造性地把馄饨发展到了200多个品种,吸引了到了很多顾客。
但基本上在正常门店销售的过程中,会保留在60个品种。
第三个阶段:减法
减少馄饨品种,提高供应链和门店操作效率
第三个阶段,我们做了减法。
随着门店数量的增加、中央厨房的产能的增加,这个时候我们发现后端的供应链、门店的操作系统变得越来越复杂。
我们每天要生产60多个品种,门店每天还要销售60个品种,包括从产品的储存、保存一直到出品,整体变成了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
这个时候我们想到了做减法,做减法看着非常简单,但却是一件很困难的事。
最大的挑战来源于心智,做加法相对简单,因为做加法,不会少掉客人。但做减法,很多门店会想,顾客特别喜欢你的某个品种,如果你取消了他就不来了。
然而,考虑到当时的竞争环境,抱着减少品种可以让品质更高更好的原则出发,我们开始缩减品种,我们大概从60个逐渐缩减到40个,后来到20个,后来到十几个。
大家可以看一下这是我们新版的菜单。
第四个阶段:产品同心多元
坚守品类认知的基础上,再走产品多元化道路
缩减完品种之后,如何满足顾客想一餐吃更多口味的习惯,这个时候我们开始了产品多元化的阶段。
其实大概在2004年左右,很多馄饨品牌都开始做多元化的产品,加了饭、面等很多新品类。
我们到底要不要改,要不要学?当时对吉祥馄饨也是一个挑战,这个挑战不是来源于市场层面,而是来源于心智层面,
后来我们内部开会讨论,我们还是一家小店,小店做单一的产品努力做可能做到80分,但是同时做三、四类产品,可能最多能做到60分,抱着把品类做好的初衷,我们在当时放弃了多元化产品的扩张。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大概是2010年左右,我们也开始尝试推馄饨以外的产品。
大家可能会问,为什么之前不做?因为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在顾客心中吉祥馄饨品牌和品类的认知关联度已经非常高了。
在坚守顾客认知相对稳定的基础上,我们开始了产品“同心多元”的过程,这个同心多元不是盲目的,我们基本上是按照给馄饨找一个非常棒的搭档的原则来做,增加了一些饭类、面条类的产品,但比重都不会很高。
第五个阶段:围绕场景消费创新
馄饨再变小,推出女性虾仁小馄饨
我们做了很多产品的创新,增加了很多品种,减了很多品种,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个问题:不管产品怎么改变,我们都是卖馄饨,但是门店销售额并不会因为你推出了一个什么墨鱼馄饨、虾滑馄饨而变增加,而门店最终的目的是要提升业绩。
于是我们想到了如何在不同的场景下,满足顾客的就餐。
在三四年前,我们推出了小馄饨。
推小馄饨本身是一个不是很难的事情,难在对整个体系的影响,对加盟门店的影响以及对成本的控制。
因为小馄饨售价低,那么我们要面临着和加盟门店之间利益分配和成本控制的问题,很多加盟门店会说,你推的小馄饨不如卖大馄饨挣钱。
但我们发现随着消费趋势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年轻的女性顾客喜欢吃小馄钝,越来越喜欢吃口味相对清淡一些,品种稍微小一点的品类,在这样的趋势下,我们还是果断推出了小馄饨。
后来为了优化产品结构,我们又推出了毛利相对比较高的虾仁小馄饨;同时我们也从内部,从供应链端不断优化成本,尽可能把利润往门店端倾斜。
如今,小馄饨已经成为吉祥馄饨销量最高的一个品类。
第六个阶段:爆品打造
不简单模仿复制,原创出蛋黄烧麦爆红
关于爆品,吉祥在整个20年的产品力创造过程中,我们比较自豪的一款产品就是——蛋黄烧卖。
这个产品怎么来的呢?
吉祥一直在尝试非常新的东西,来触摸消费趋势,我们一直在寻找和馄饨的最佳搭档,后来在市场中我们发现,我们竞争对手推出了烧卖。
我们把人家的产品搬过来,结果把这个产品推向市场,却卖得非常差。于是我们想如何做一款属于我们自己的烧卖?
当时蛋黄月饼很流行,也有很多美食爱好者包蛋黄烧卖,我们就把他们的产品从网上买回来,请点心师对这个产品进行升级改造。
经过反复测试,我们摸索出一套独特的蛋黄烧麦工艺,且每个烧麦包含二分之一个蛋黄,这个产品一推向市场就爆红,很多的顾客专门冲着它来消费,甚至都打包带回家加热配小馄饨吃,它成为了我们的引流产品。
(吉祥馄饨原创的蛋黄烧麦)
整个过程中,大家看到其实吉祥馄饨在产品力的打造上,坚持对品类的坚守以及对新产品的探索,这一直是我们坚持的两个基本原则。
职业餐饮网小结:
在这22年里,吉祥馄饨经历了馄饨变大又变小、变多又变少的过程,表面上看只是一个简单的产品迭代,而背后却是一个餐企系统化升级的发展路径。
而其产品力打造的“变”与“不变”核心法则的深层次里,则潜藏着它对市场变化、顾客需求的敏锐捕捉和把握,它坚守原则,又有敢于自我否定、自我颠覆的勇气和魄力。
当各位餐饮人站在经营的十字路口迷茫时,不妨看看吉祥馄饨每个阶段的决策逻辑,或许能给你一些启发。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郑喜旺烧烤新密店火爆场景)
文 | 职业餐饮网 旖旎
又到了一年烤串的旺季。
在西南有何师烧烤,在北京有很久以前,在华南有木屋烧烤,各区域烧烤赛道,都脱颖而出一批头部品牌。
在中原腹地也有一家烧烤品牌实力不容小觑,30年用一道“秘制虾尾”做招牌,主打特色烧烤,不仅引得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亲自深夜打卡。
尤其在4月-11月旺季,能容纳200多桌的新密老店依旧人山人海,排队到凌晨四点,创造了日营业额40万的传奇,它就是郑喜旺烧烤。
如今,创始人郑喜旺的儿子郑保君,又将特色烧烤模式搬至郑州,仅用2年时间开出10家千平大店的连锁规模。
究竟它是如何30年持续火爆?郑保君又是如何将特色烧烤店连锁化的?跟随职业餐饮网一起探究其中的秘籍。
夜市起家,30年用一道“虾尾"做招牌
单店日营业额40万
一家烧烤店,单店日营业额40万?
当我们听到这个数字的时候,都以为老板说错了,现在一个生意好的烧烤店,日营业额做到7、8万元就已经很好了。但是郑喜旺比别人整整翻了5倍之多。
是怎样的一家烧烤店,如此火爆?
1、90年代,靠10元一份“虾尾”火遍大街小巷
30年前,郑喜旺烧烤还是一辆“小推车”,1991年开始,郑喜旺在夜市路边摆摊卖招牌虾尾,附带烤串、猪蹄。
90年代,小龙虾是极其高价值的菜,价格高,很多人都不舍得吃。郑喜旺没有选择小龙虾而是锁定相对物美价廉的虾尾。
而且卖10元一大份虾尾,性价比高,还好吃,引得小摊每次都大排长龙。
2、从小摊到烧烤店,做“特色烧烤”聚人气
因为越卖越红火,郑喜旺把路边摊,开进餐厅,开出了第一家郑喜旺烧烤店。
做烧烤店,也要有差异化,有自己的壁垒。郑喜旺和别人不同的是做“特色烧烤”。
一般烧烤做的是“烤串+小凉菜”,但郑喜旺是“烤串+热菜+凉菜+主食”,做特色烧烤顾客吃的更丰富,客群也更广,客流量也更大。
因为招牌虾尾的聚客效应,加上做特色烧烤,让郑喜旺的烧烤店越来越火,从新密县城的小店,到新密城郊能容纳200桌的大店,人气一直不减,每年4月到11月,日日爆满,每天排队上千桌。
但郑喜旺没有只停留在做特色烧烤店,在餐二代他的儿子郑保君接受经营后,将特色店连锁化,围绕郑州30公里内,开出10家千平连锁大店。
3年内开出10家千平店
从特色餐饮到连锁经营
想要把一家特色店开火30年不容易,而把特色店开成连锁规模则更难。
“口味的复刻、菜品标准化、扩张人才储备”种种问题都是走连锁必须面对的。
在2017年,郑保君接手经营以后,他用2年时间,在郑州开出10家千平大店,把特色烧烤店做成了连锁规模。
1、招牌特色菜品标准化,独创“麦片紫薯”等新品
郑保君的连锁化道路开始并不是很顺利,初到郑州开的首家烧烤店就约1300㎡,因团队异地经验不足,开业时间选择失误导致开业即遇业绩寒冬,入不敷出,经营陷入极大困境。
但郑保君没有就此气馁,研发团队历时4个多月时间,集中所有精力在产品的优化升级上,为了让招牌虾尾口感更加丰富深刻,团队专门奔赴四川茂县选购花椒、云贵地区选购八角,所有配料不计成本,在全国范围内优中选优,让菜品的标准化得以实现 。
终于保证每一道菜都能百分百高度复刻,而且在效率上,秘制虾尾8分钟即可出餐。
而在原有爆品菜的基础上,郑保君还独创了“麦片紫薯”等创新单品,又成了新一波店内爆款。
新老搭配,让连锁店也开一家火一家。
2、“内部员工招募新人”:奖金激励解决人才输入
想要扩张,就要解决人才的问题。
郑保君和团队制定了“内部员工带新人”的激励方案:
内部员工介绍一个新人入职,这个新人转正以后,第一个月介绍者可以拿到300元奖励,第二个月可以拿到600元奖励,第三个月可以拿到900元奖励。
这样不仅解决了人才招募问题,还解决了留人问题,因为内部介绍的这名员工,更有动力去介绍新人、留人。
郑保君说,有一名员工在自己的村里面招来20多个人,而且基本全部留下了,大大帮助公司解决了招人这个棘手的难题。
3、店长0离职率:用赛马制+顾客满意度评分制激励团队
从2017年到现在,郑保君做到了所有店铺,店长0离职率。
他用赛马制来激励员工,多劳多得。用顾客满意度评分,来优胜劣汰。
对于基层员工:
根据底薪+计件绩效提成来激励员工,比如服务员根据“翻台”次数绩效计件来增加收入。
对店长级别的高管:
基本工资+单店利润60%提点+顾客满意度得分绩效
顾客满意度评分氛围A级(6000元奖励)B级(4000元奖励)C级(3000元奖励)
比如一个店长的底薪是5000元/月,然后单店利润比设定的目标利润多了1万块,顾客满意度评分为A。
那这个店长就能拿到(5000+6000+6000=17000元)的工资/月。
让基层员工有提成,中层员工有分红,高层员工有股份,这是郑喜旺烧烤的人才管理秘籍。
职业餐饮网总结:
到目前为止,郑喜旺依旧每天在新密的总店,天天“盯着”菜品,研究新菜。
郑喜旺烧烤一火就是30年,靠的正是这股对菜品品质坚持的劲头,当然也有其儿子郑保君,新连锁思维下的传承和创新。
当你对顾客以“匠心”,顾客也会回馈他们对品牌的“坚守”。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 职业餐饮网 刘妍
最近几年,北京涌现了一大批私厨餐厅,但大多数都如昙花一现,很快便从市场上销声匿迹了。
而其中有一家私厨,凭借着一系列“反常规”操作,不仅在京城站稳了脚跟,还做成了连锁品牌!
它专门开在“不好找”的地方,还关起门来做生意;顾客要去必须提前预定;店里一份菜单都没有。
它就是“和木 The home”私厨!
近日,职业餐饮网对话了和木的创始人兼主厨杨占胜先生,听他分享和木是如何做商务私房菜并取得成功的。
从业30多年的星厨,
创业做私厨餐厅,连开5家店!
时间倒回到2015年,那一年,杨占胜辞去了五星酒店的厨师长工作,开启了自己的创业生涯。
彼时,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全国各地的私厨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了出来,尤其在皇城根下的北京,火得一塌糊涂。但爆火之后,最终存活下来的却很少。
在这种大环境下,杨占胜在鼓楼脚下的一个四合院里,创立了第一家和木私厨。店里不接零点生意,用餐需要提前预定,不同时令提供不同菜品和不同价位的套餐。
当时,和木所在的四合院位于一条胡同里,里面不能停车,顾客必须在胡同口下车走一段路才能到店里。朋友纷纷质疑:“你这不行!别人找都找不到,怎么进来?”
杨占胜不以为然,他亲自到胡同口接顾客,一边走还一边跟他们讲胡同的历史、北京的历史。
看着市场上的私厨一批批兴起,又一批批倒下,杨占胜认为,私厨这门生意本身是没问题的,问题在于许多人将私厨当成某个厨师的私人菜谱去经营,久而久之就无法给顾客提供超出期待的价值。
在和木,订餐电话打进来,主厨会亲自跟客人沟通,提供基础菜单,根据客人需求或食俗加以变化。比如有人不吃鲍鱼,那就把主菜换成龙虾,有人忌食面粉,那就把主食换成谷物,满足客人的个性化需求。
环境私密,菜品服务专属,凭借着这两点,和木开业三个月就陆续有了回头客,六个月便开始盈利。如今,已经在北京开出了5家店,还评上了黑珍珠。
做人均1000以上的私房菜,
连续四年摘下黑珍珠餐厅!
今年已经是和木走过的第6个年头,这6年来,杨占胜带领着团队不断摸索、创新,让和木在竞争激烈的北京杀出了一条血路。
那么,和木具体是怎么做的呢?它和市场上其他私厨餐厅最大的不同又在哪里?
1、 “价钱不是贵的问题,而是要让客人觉得钱花得值!”
从开第一家店起,和木就将人均定在了800元以上。刚开始店里只有价格分别为800、1000、1200的三个套餐,如今套餐增加到了七个,人均也在1000到1500之间。
当时许多业内人士认为这个价格太贵,接受不了,但在杨占胜看来,和木锁定的就是商务人群,对于这类人群来讲,贵不是问题,关键是要物有所值。
以往提到商务宴请,大部分人想到的要么是酒店或者像湘鄂情这类的大餐饮,要么就是高档会所,都是些装修豪华,场景金碧辉煌的地方。
这类地方乍一看确实很气派,让人觉得有面子,但是人在里面总是难免“端着”,放不开。而且去多了,菜品、环境都容易让人失去兴趣。
而和木所有门店都是采取的包间制,还把服务前置化,从下订单就开始为顾客提供服务,询问对方的饮食喜好、禁忌。
为商务宴请提供了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同时又足够私密,全程给人一种专属、私人订制的感觉。让请客之人感觉到有面子,也让被请之人感受到请客人挑选餐厅的用心,这顿饭的价值就出来了。
2、 专挑景点旁的胡同里开店,闹中取静
目前,和木已经在北京开出了5家店,5家店或紧挨钟鼓楼,或立于前门,或邻近地坛。杨占胜表示,今年年底还将在南锣鼓巷开一家新店。
钟鼓楼、前门、南锣鼓巷……和木的选址全都在这类景点旁的胡同里,杨占胜将其概括为“闹中取静”。
为什么要将店开在这几个位置呢?
虽说商务宴请讲究私密、安静,但是请客吃饭终归是要讲面子的,不可能去到很偏僻的地方,所以一般选的都是繁华、交通方便的地段。可是繁华的地方又太热闹,不太适合谈事情。
而把店开在景点旁的胡同里,既靠近繁华地段又不至于太吵,还能满足顾客吃完饭逛景点的需求。另一方面,景点都是地标性建筑,比较有记忆点,餐厅可以借势,有利于顾客传播。
此外,和木的店基本都是开在四合院里,而四合院是最能代表北京文化的地方,这对外地游客和本地的老北京都是一个价值点。
3、 研发“荷花宴、全蟹宴”等创意套餐,保证菜品常吃常新
传统的私厨餐厅更多的是将“私厨”理解为“私人菜或主人家的拿手好菜”,听上去更像是以厨师的个人喜好为主,不见得所有人都会喜欢,即使喜欢吃的顾客很可能吃了几次也会失去新鲜感。
相比之下,和木没有菜单,店里的菜全都是跟着季节走,每年还会对比国外的米其林餐厅、对比当下最新的一些食材及表现形式,对菜单做出调整,以此来保证菜品常吃常新。
秋天的全蟹宴从头到尾都围绕着蟹进行,而夏天的荷花宴都与荷花有关。
以荷花宴为例,一套完整的菜单里包含9道菜,里面既有传统名菜、清新小食,也有创意新荷菜。无论是前菜、汤品、热菜、甜品,还是冷饮,处处可见荷花的身影。
“在荷花盛开的季节,我一看,为什么不去做一场荷花宴呢,这多有意思,我们做的时候,餐厅里摆的全是荷叶,桌上摆的也都是荷花,每个包间都有荷叶荷花莲蓬。客人来了都很惊讶,因为别地没有。”
在杨占胜看来,厨师就是一个艺术家,不断地在创作,创造出顾客以前没见到,没吃过,没看到过的东西,就这是他的附加值。
职业餐饮网小结:
从厨师到餐饮创始人,杨占胜切换得非常自如,像是日复一日积累过后的水到渠成。
谈及北京这些年私厨没落的原因时,杨占胜曾说:“大多数人做私厨是专业,但做餐饮是业余的,所以做着做着就经营不下去了。”
在杨占胜眼中,专业做餐饮,就是要“全力以赴去做,需要坚持,需要持续不断地投入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