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杨 丽
苏州积极谋划推出“姑苏八点半”品牌,抓紧营造一批标志性的夜间经济消费场景;上海南京东路479号进一步更新升级,将打造成为“沪上首家24小时营业核心商业体”……当城市的“烟火气”慢慢回归,各地纷纷将目光聚焦夜经济,夜间的“灯光”也渐渐亮起来。
美国布朗大学教授戴维威尔研究指出,一个地区夜晚的灯光亮度和它的GDP成正比。夜色下的城市,涌动着经济活力和生机。近年来,各地纷纷掘金夜间经济,培育经济新增长点。而当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经济社会秩序慢慢恢复之时,发力夜间经济就更具现实意义——从当前看,可以拉长“营业”时间,促进消费回补和潜力激发,把前期的损失尽快补回来;从长远看,有利于促进旅游业、文化产业发展,不断提升城市魅力。
目前来看,各地发展夜间经济仍面临诸多难题。比如,消费者的新需求尚未被完全满足;夜间营业的收入和支出可能不成正比;再比如,夜间公共交通、相关管理配套没有跟上等。找准问题短板,制定出台具体举措,点燃夜间经济正当其时。
点燃夜间经济,要“以点带面”。孤零零的某一家店营业,很难吸引消费者专程跑一趟。如果一家24小时餐厅旁配有健身房或者影院等等,就可能满足人们的联动需求,也会延长人们的消费时间。夜间消费不只是“吃、喝、购”,还包括观光旅游、休闲娱乐、体育健身、阅读学习、艺术欣赏等多元形态。要推动服务业和创意产业融合发展,让生产、生活、生态协调起来,推动文化旅游新兴消费产业集群发展,形成规模效应。提供“餐饮+观光”“健身+休闲”等多种选择方案或线上线下多种消费模式,满足人们多样需求,夜间经济才更具吸引力。
点燃夜间经济,要“新老融合”。一方面要依托地方优势资源,进一步挖掘特色文化内涵,亮出“老字号”等精品,让地方传统文化更有魅力;另一方面,发挥“网红餐厅”“网红书店”等吸睛作用,进一步放大“网红效应”,带动年轻潮流。要让“传统文化”与“年轻潮流”、“老字号”与“新网红”交相辉映、互动融合,才能吸引更多不同年龄段的消费人群。就拿姑苏古城来说,要带动古城网红化、年轻化,赋予其更多的朝气和活力。
点燃夜间经济,要“协调联动”。发展夜间经济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做好各项保障服务。城市的灯光设计及安全防护措施,应更多考虑市民的夜间出行需要,既方便市民夜间活动,也要确保夜间人身安全。延长地铁、公交等公共交通的运营时间,加开夜间线路等,让夜间消费的人们出得了门、回得了家。系统解决停车、垃圾清运等问题,完善相关保障措施,进一步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平。
点燃夜间经济,撬动消费回补,必将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可以想见,随着复工复产的全面推进,夜show、夜游、夜食、夜购、夜娱、夜宿等将充分融合发展,点亮经济的繁荣夜空。(杨 丽)
<>富的经验是餐饮创业成功的重要保障,经验从何而来?当然是从一次次尝试与失败中得来,很少有餐饮老手愿意倾囊相授,更有一些餐饮行业的“真相”是这些老手三缄其口的。
< class="pgc-img">>调查显示,消费者最看重的因素依次为:就餐环境、菜系风味、服务水平。
让无数餐饮创业者将眼光看向了这三个方面,那么我们就从这三个方面来揭秘老手们不曾提到的秘密。
1、抄袭不来的就餐环境
很多传统餐饮企业越来越觉得力不从心,因为年轻消费群体的崛起,使得消费者更加关注就餐体验,追求真正有品质的生活方式,相比以往的“少花钱吃饱”,现在的消费者宁可选择“多花钱吃好”。
这就对餐厅的菜品、环境、服务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意识到这一点的商家也是不遗余力打造良好的用餐环境:亭台水榭的王府饭庄、苗家风情的土家菜、异域情调的自助烤肉比比皆是,门前顾客络绎不绝,让很多创业者认为只要有足够的亮点与爆点就可以让自己的餐厅红红火火。
< class="pgc-img">>事实并非如此,很多创业者发现,花了大笔钱财打造出的用餐环境,食客尽管就餐后记忆深刻,却不容易带来二次消费,年轻消费者大多只图一时新鲜,体验过后就一去不回。
而环境投入的巨额成本一旦投入就无法收回,收入与支出完全不成正比。
餐饮老手没有说明的玄机就在于:
就餐环境的打造必须和品牌定位紧密相关,包括品类定位,产品定位,人群定位,场景定位等等,品牌定位与街区,餐厅空间融为一体,有机结合。
在一系列特色门店中找到自己独有的创意理念,不仅涉及单纯的空间设计问题,而是关系到以这个品牌理念打造为核心的一系列综合设计和打法。
这是一套“组合拳”,而不是新手们照猫画虎抄袭而来的三脚猫功夫。
2、单品店致富“鸡汤”喝不得
只要关注餐饮,您一定知道年入百万的重庆小面,知道靠煎饼混得风生水起的黄太吉,知道在论坛发家卖肉夹馍的西少爷,更知道人人湘累计获得了2700万人民币融资的新闻。
< class="pgc-img">>但是您可能不知道,黄太吉的创始人赫畅22岁起先后经历了百度、去哪儿、谷歌担任品牌与用户体验管理工作,26岁与英国传奇广告教父萨奇兄弟创办4A数字营销公司,28岁创建数字创意公司DIF,黄太吉是他的第三次创业。
而人人湘则是由多名互联网公司高管汇集成的,规模堪称 “豪华”的团队。创始人刘正曾在众多知名公司担任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而其它创始人也均来各大著名互联网公司。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句话在互联网这个倡导“往后将相宁有种乎”的时代经常被热血上脑的年轻创业者选择性地忽略,只看到光鲜的庞大巨额的营业额而没有看到其背后的“一将功成万骨枯”。
对于单店创业,餐饮老手没有说的是:
餐饮业具有低门槛的行业属性却又有着极高的竞争壁垒,单品店尤为突出。若想创业成功,就必须把产品做到极致,必须玩透互联网。
网上铺天盖地的创业“鸡汤”喝不得。
3、海底捞你真的学不来
提到服务水平,不管是餐饮大咖还是新人都会搬出海底捞的案例好好研究借鉴一番:超高的服务员素质、亲切的欢迎语结束语、贴心的上菜时间、等位的免费服务、适时清理餐盘等给消费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但有句话说“吃别人嚼过的馒头不甜”,即使将海底捞的服务照搬过来,消费者也会自动与海底捞进行比较,进而先入为主地认为抄袭者远不如本家做得传神到位。
同时日趋增加的人员雇佣成本也让想要提高服务质量的餐饮老板不得不另辟蹊径。
在这个摸索的过程中闹出了许多笑话,比如服务员太过亲切吓跑顾客、比基尼服务员让顾客鼻血横流、机器人服务员赚足了噱头,却用冷冰冰的铁皮脸冷了顾客的心等等。这些我们通常称之为“服务过度”,反而会引起消费者的不适心理。
相比之下一些中小型餐企善用互联网工具,节省了雇佣、培训大量员工的成本,还提升了服务质量,让顾客过了一把手机点餐的瘾,比起花大价钱搞噱头的餐企显得更加的明智有效。
关于“服务过度”问题,餐饮老手没有说的真相是:
消费者不会仅仅因为产品而记得产品,而是消费这个产品的过程帮助了记忆点,那个情境之下,消费者和餐饮者的关系是所有故事的开始。
所以餐饮企业要懂得拿捏服务尺度,更要根据店内顾客群体的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盲目模仿或者搞噱头只会过犹不及,海底捞你真的学不来。
总之,我国餐饮行业的“水深”已经是一个公开的秘密,作为创业者首先要苦修内功,拥有卓越的产品与丰富的理论基础,同时要不忘初心,不要被充斥在耳边的成功“鸡汤”冲昏头脑,一步一个脚印方能走向成功。
来源:职业餐饮网
>心阅读
从整体来看,目前发展夜间经济仍面临诸多难题:消费者的新需求尚未被完全满足、夜间营业的收入和支出不成正比以及夜间公共交通运营、相关管理没有完全配套等。
为进一步点亮夜间经济,激发更多消费潜力,需要不断创新消费场景和业态,更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措施,提升城市公共服务和管理水平等。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从古代都城上元夜的热闹,到如今越来越多“不夜城”的出现,从赏月观灯到餐饮、购物、文旅、休闲等交叉融合,夜生活花样迭出,夜间经济悄然兴起。
对于大多数上班族来说,白天要上班,夜晚才开始个人生活。在技术不断发展、消费加速升级的当下,夜间经济的发展正孕育着巨大市场。各地纷纷发力夜间经济,培育经济新增长点。
发展夜间经济,各方怎么看?还有哪些需要改进和加强之处?各地又推出了哪些值得借鉴的措施?记者进行了采访。
面对需求升级 业态如何创新
南方游客到北方,会不太习惯冬天的夜晚,10点后一些街巷就一片冷清;而北方人到南方,常常感叹一家小面馆也能营业到深夜12点。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校长助理、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研究院院长邹统钎认为,除了气候原因,目前一些城市发展夜间经济还局限于餐饮、购物、灯光秀,高品质的文化、体育、竞技、表演等产品亟待开发和营销创新。事实上,这一现象已经得到地方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各地纷纷要求在发展夜间餐饮、商业之外,促进夜间的文化、体育赛事、旅游等活动的发展。
在北京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赖阳看来,目前一些城市发展夜间经济主要是在延长营业时间方面进行探索,但从结构上而言仍处于“点状”,尚未形成“网状”系统,集中性的整体区域开发较少。“孤零零的某一家店营业,很难吸引消费者专程跑一趟。如果一家24小时书店旁还有配套餐饮、咖啡馆等等,就可以满足人们的联动需求。”
“发展夜间经济,应当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依托优势资源,挖掘地方特色内涵,拓展和提升品质。”中央财经大学城市管理系副教授王伟表示。
“餐饮街、电影院、酒吧、KTV是目前国内多数城市的夜间经济承载体,导致大多数人对夜间经济的印象还停留在‘啤酒烤串购物唱歌’上。”成都大学文化旅游产业学院院长诸丹教授认为,消费者的夜间消费需求在不断扩大,但消费者对夜间消费的新业态、新场景和新体验等需求还尚未被完全满足。要充分挖掘城市本地文化旅游资源,从消费文化、地方特点、民宿文化入手,结合时代发展特征和商业进化模式,把握契机,寻找切入点。
夜间营业考题 商家如何破题
最近,位于北京东南四环的“李嘉嘉串串鲜”负责人正忙着跟合生汇商场里的电影院谈广告位,目标锁定为夜场观影人群。
为了从夜间经济市场里分一杯羹,商家各显神通。超市发总裁王增庆透露,超市发在北京玉泉路和学院路的门店已经实现了24小时服务。借助超市发“生鲜超市+罗森便利店+书吧”的形式,为当地消费者提供了一个24小时全天候的消费场所。“便利店里夜晚灯光通明,提供全天候服务,消费者可以买东西,也可以看书和工作。”
尽管夜间消费需求见长,对于商业企业来说,在实际运营中还是不得不算一笔经济账。一位餐饮从业者坦言,24小时营业意味着营业时间至少要增加8—10个小时,水电费用和人工成本都要增加至少一倍,如果营业额不能有相应增长的话,企业还是有不小的经营压力。
位于北京崇文门商圈的新华书店(花市店),这两年正成为文艺青年们的网红打卡点。因为2017年以来,这家书店开始24小时营业。
“我们想营造的氛围就是读者随时来,我们随时在。”书店经理李莉说。要24小时服务读者,必定要付出成本,尤其是夜间的支出。人工夜间的工资比白天高出30%,但是从晚上9点到第二天早上8点半开门这段时间所产生的销售额,大概只占全天销售额的5%左右。这样看来,夜间营业的收入和支出并不成正比。
如何平衡夜间营业产生的成本?书店想了个招。今年3月,店内在进门左侧开辟了一个多元化产品经营区,引进文创产品售卖,产生的利润就用来弥补夜间成本。
在北京市政协近日举办的“促进夜间经济发展”委员沙龙活动上,委员们建议,在鼓励相关企业开展夜间经营业务的同时,想方设法协助企业降低经营成本和实际负担,让企业能够持续经营下去。可以在鼓励商业零售企业、商业中心晚间延长经营时间的同时,给予企业用水、用电、用工的差异化价格政策或相应补贴等。
完善夜间配套 各地如何发力
保障夜间消费,夜间公共服务和管理如何进一步完善,也是摆在各地面前的一道新考题。
不少消费者反映,国内大部分城市公交车和地铁最晚运营时间为22点至23点,在大型商圈,夜间打出租车也经常需要排号。
为完善城市公共交通,去年3月,成都推出12条夜间公交线路,将22点至凌晨1点的运营线路比例提高至32%。成都公交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些公交线路有效提升了市区各商圈、餐饮、娱乐等大型场所夜间经济发展的公共交通服务水平。目前成都文旅公交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正规划设计一条夜间旅游线路,将通过旅游观光巴士串联宽窄巷子、东门码头、春熙路等热门地点。
北京市商务局局长闫立刚介绍,北京将地铁1号线、2号线运营时间进一步延长,每年5月至10月,每逢周五、周六,1号线双向延长运营时间1小时,为消费者前往长安街沿线及二环周边的“夜京城”消费场所提供便利。
对于一些商业综合体反映的夜间停车难问题,北京市交通委也在组织各区结合停车位供需情况,利用空闲土地等新增一批停车位。交通部门还将对“夜京城”地标、商圈及生活圈加大出租车调度,增加周边驾驶员数量,通过鼓励措施及优先调派策略引导驾驶员接单。
除了消费者的困难,不少商家也反映在延长夜晚营业时间时遇到一些阻碍。
成都一家火锅店负责人提出,尽管目前很多餐厅已经尝试延长服务时间,但针对餐饮业的垃圾清运时间还没有跟着延长,相应配套措施应该到位。
上海市流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丽媛建议,对夜间消费集中区域的灯光、交通、停车及垃圾等制定一系列标准和导则,支持各商家规范增设亮化设施和设置霓虹灯。同时,还应加强对夜间消费相对集中路段的交通疏导,制定出台更具灵活性的停车管理措施,满足夜间出行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