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
在中国各地的超市和街头摊贩中
榴莲以其独特的魅力占据了市场高地
随着越来越多东南亚国家
的榴莲获准进入中国市场
这种曾被视为小众的水果
已发展成为“顶流单品”
消费量逐年递增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榴莲进口国和消费国
2003年
泰国成为首个获得中国海关总署批准
向中国直接出口新鲜榴莲的国家
此后,马来西亚冷冻原粒带壳榴莲
越南、菲律宾鲜食榴莲
相继获准进入中国市场
共享巨大市场机遇
中国消费者购买榴莲的途径变得更加多元
从传统的实体店选购
到电商软件及小程序下单
再到视频直播带货中亲自挑选
多样、便捷的选购方式
不断刷新着消费者的购物体验
也持续助推东盟榴莲畅销中国市场
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深化
RCEP的生效实施
西部陆海新通道
中老铁路等
一批互联互通项目相继落地
区域经贸交通网络正不断织密
为东南亚榴莲对华出口按下“加速键”
新鲜榴莲的运输时间不断缩短
确保了它们以最佳状态抵达中国消费者手中
榴莲奶茶、榴莲芒果冰、榴莲拿铁……
这些融合了榴莲风味的小众冷饮
正成为夏日消暑解渴的“新宠”
榴莲冰粽、榴莲月饼、榴莲酥
由火锅+榴莲推出的榴莲椰子鸡
黄金榴莲鱼……
成为当下美食界的“特殊”选手
为食客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味觉盛宴
中国人对榴莲的“狂热”
加速了榴莲的“国产化”进程
近期,国产榴莲多点开花
自去年首批国产榴莲在三亚上市销售
今年海南保亭、五指山、乐东等地
也迎来榴莲挂果
目前,海南榴莲种植总面积约4万亩
预计今年挂果面积约4000亩
东南亚国家与中国之间的榴莲贸易持续扩大
是多方共赢的结果
广西社会科学院东南亚研究所研究员
雷小华表示
东南亚榴莲“北上”规模持续扩大
时间持续缩短
中国消费者在购得物美价廉水果的同时
当地榴莲种植户也能够增加经济收入
成为共建“一带一路”
合作促进互利共赢的有力见证
监制:卫铁民、向志强
策划:徐欣涛
记者:陈露缘、赵欢、李欢
logo:谢雨(全国教育书画协会会员)
编辑:陆烨
新华社对外部
新华社广西分社
联合出品
当时到北京的第一个想法,就是要去喝一杯‘一点点’。”2018年,家住甘肃兰州的丁女士到北京看演唱会,第一站却选择了奶茶店。
那时的“一点点”无疑是奶茶店里的“初代网红”,网上铺天盖地的晒图引得不少人垂涎欲滴,门前排队也是常事。
令人唏嘘的是,再如此“轰轰烈烈”进入大家视野,竟是因为多条倒闭传闻。尽管“一点点”官博亲自下场辟谣,直呼“假假假”,但依然难掩过气事实。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实际上,不只是“一点点”,鹿角巷、贡茶、避风塘……这些曾经在年轻人心目中的“yyds”,有些已经一店难寻。
到底是消费者嘴变刁了,还是这些品牌干不动了?
行业快速迭代
部分品牌“一点点”掉队
近日,在社交媒体上,南充、大连、苏州等地均有网友称,当地有一点点的门店关闭。据某餐饮数据查询平台,截至2021年2月11日,一点点的门店超过4000家。截至2023年11月2日,一点点门店数为3018家。
不只是一点点,有零售数据监测平台的数据显示,快乐柠檬中国门店由2022年的约690家,减少到目前的246家,关闭了近450家门店。
< class="pgc-img">>快乐柠檬过去店型。图片来源:快乐柠檬官方微博账号
艾媒咨询CEO兼首席分析师张毅接受中新社国是直通车采访时指出,新式茶饮品牌当前已经进入到红海时代。“过去的茶饮门店,只要有一个不错的品牌,一个比较好的门面,基本不愁卖。也正因为如此,茶饮品牌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对于消费者而言,其实各家的口味和产品品类相差并不多。大概是从2022年开始,整个市场出现可以说兵戎相见的竞争场面。”
对于竞争中逐渐处于下风的品牌,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盘和林认为,是因为现在新式茶饮品牌选择太多,且同质化严重,消费者逐渐失去聚焦,出现了审美疲劳。
而在网上搜索“一点点”时,也会出现“糖分太高”“起送费太高”等网友吐槽。
< class="pgc-img">>广东现代城市产业技术研究院首席专家罗学铭接受中新社国是直通车采访时指出,传统的奶茶制作工艺和配方往往含有高糖、高脂的成分,而现代消费者越来越注重健康饮食,对高糖、高脂、特别是有食品添加剂的食品有所顾虑。网红品牌如果不能调整自身产品结构,以满足消费者对健康饮食的需求,就难以保持市场竞争力。
一点点明显已经意识到这点。在其近期发布的微博中,就有一份低卡攻略,推荐了四款无糖饮品。
花样营销为“战场”加把火
“你爱我,我爱你,蜜雪冰城甜蜜蜜。”蜜雪冰城将雪王IP和自家主题歌结合起来,一时间实现洗脑式的传播。
今年上半年,喜茶联名意大利著名奢侈品品牌FENDI,38块钱就可以带回家一套含周边的联名饮品。点单小程序连续多天都是1分钟售罄,足见其火爆程度。
此外,奈雪的茶联名《武林外传》、书亦烧仙草联名《封神》、蜜雪冰城联名蛋仔派对……不同于衰退品牌的暗淡,当红茶饮品牌花样营销玩得不亦乐乎,尤其是联名产品更是层出不穷,引得消费者心甘情愿为其买单。就连一点点下场辟谣,也是“赶快”表态要推出联名活动。
< class="pgc-img">>某大型商超内部的奶茶店联名活动。国是直通车 高琰瑭 摄
罗学铭表示,从经济角度客观分析,茶饮品牌的联名现象反映了市场的变化和消费者需求的多元化。联名合作可以提供新鲜感和独特的消费体验,促使品牌之间相互借力,创造共赢;从营销角度来看,茶饮品牌联名的好处包括扩大品牌知名度、增加产品销量、提升品牌形象以及实现市场份额的增长及扩大消费者对茶饮品牌的需求,通过联名合作来增加产品多样性,可以延长消费者对品牌的兴趣和购买欲望。
同时,侧面来看,实现资源共享,降低市场推广成本,增加品牌的曝光度,并且为消费者带来更多选择,提高市场的竞争力。
对于联名的效果,盘和林表示,是爆款的加分项,对品牌发展并没有起到决定作用。他认为,“当红”的茶饮品牌主要靠两样,一是大单品,出爆款,持续抓住潮流趋势,走差异化路子;二是靠地段。“同样是‘奈雪的茶’,具体到单家门店,业绩也有明显的分化。所以爆款和地段选择,缺一不可。”
常青没有捷径
品牌定位至关重要
艾媒咨询发布的《2023-2024年中国新式茶饮行业运行状况与消费趋势调查分析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新式茶饮市场规模将达3333.8亿元。随着新式茶饮消费场景更加多元化,品类不断创新拓宽,消费者对新式茶饮的热情持续上升,预计2025年中国新式茶饮市场规模达到3749.3亿元。
巨大的市场规模下,如何成为行业“常青树”?罗学铭指出,品牌定位至关重要。茶饮品牌需要明确自己的目标消费群体和所提供的产品特色,以便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也需要与当地文化相结合,满足顾客的身份认同感并注重产品研发和创新。配方要向天然健康靠拢。消费者对健康饮食的追求越来越高,茶饮品牌应该注重产品的健康性和营养价值,提供更多天然、有机的茶饮选项,以吸引健康意识日益提升的消费者。
激烈的竞争下要长远发展,还需要不断推出新品并满足消费者的口味需求,才能保持竞争力。茶饮品牌应该投入更多资源进行产品研发,探索更多口味和配方的组合,以提供独特的味觉体验;以及通过市场调研和推广手段,了解目标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和消费偏好,以有效传达品牌价值,并采取相应的定价、渠道和促销策略,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和要密切关注宏观经济形势,合理调整运营策略,以适应市场波动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
在谈到长远发展时,受访专家均提到了低端茶饮转型。盘和林指出,茶饮行业规模基本触及天花板,未来将以存量竞争为主,高端茶饮如果能够保持差异化和独特性,应该能够走得更远,低端茶饮替代品太多,前景不容乐观。
罗学铭也认为,低端茶饮品牌应该思考如何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以吸引更高端的消费者,进一步提升品牌的价值和影响力。
来源:国是直通车
国的强大,其实不用看海军或大英博物馆,只要看一杯小小的茶。
< class="pgc-img">英国红茶
>一杯正宗的英国红茶往往需要三种东西,茶叶、牛奶和方糖,这其中,茶叶来自印度和中国,牛奶来自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糖来自加勒比海上的巴巴多斯和牙买加。
< class="pgc-img">印度大吉岭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茶叶生产基地之一,这里最早的茶种来自中国
>这一杯小小的英国红茶,汇聚了五洲四海。
< class="pgc-img">>英国本土市民每天早上起床后,一定要喝红茶,但他们都没有意识到,茶里的东西基本都是不远万里来到英国的。一杯茶的背后是国力的体现,英国本土的人们稳坐家中,只要动动手,就能每天买到无数从万里之外远道而来的茶叶、牛奶和方糖。这背后是巅峰时期英国国力的体现,当时的大英帝国坐拥半个地球,统治着34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和4.5亿人口,约占地球总面积的1/5和当时地球总人口的1/4。
< class="pgc-img">英剧《神探夏洛克》中,几乎每一集都有喝茶的镜头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英国人,“嗜茶如命”应该再合适不过。
< class="pgc-img">>英国人爱喝茶,爱到了没有茶就吃不下饭的地步。欧洲许多国家都有自己的传统饮品,比如法国红酒、意大利卡布奇诺、德国啤酒、俄罗斯伏特加等,唯独英国人最喜欢喝的红茶,不是英国原产的,全部都是进口的。是的,事实上,英国本土,一棵茶树都没有。
< class="pgc-img">英国电影《傲慢与偏见》中有大量喝茶的片段
>凡是英国的影视剧或关于英国的文艺作品中,不管是什么题材,总能看到喝茶的场面,这已经成为全世界对英国人的“刻板印象”了,不管遇到是火烧眉毛的大事,还是麻烦不断的小事,英国人总是茶不离嘴,英国有此俚语:“天塌下来,先喝杯茶”。
< class="pgc-img">英国茶叶广告
>在英国电影《女王》中,因为戴安娜王妃意外去世,英国王室深陷公关危机,就在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忙于处理应对戴安娜危机而产生的一系列公文的时候,她的丈夫菲利普亲王却依旧煞有介事地让她喝茶,英国人之爱茶可见一斑。
< class="pgc-img">2006年英国电影《女王》中的片段,当时英国王室正因为戴安娜王妃之死而产生公关危机,喝茶仍然是第一要务
>事实上,英国是少有的将饮茶作为一种文化传统,而并非仅仅是饮食习惯的西方国家,不止“嗜茶如命”,也“爱茶至深”。虽然从2022年世界茶叶人均消费量看,英国不是世界第一大茶叶消费国,它居于第一的土耳其和第二的爱尔兰之后,位列第三。
< class="pgc-img">2022年,世界茶叶人均消费量最高的前21个国家及地区
>但是,前两国之所以消费量大,是因为它们不止将茶叶用以制作饮品,而是用于方方面面,比如制作餐点或干脆以茶代水,而且这两国对茶叶的品质要求不高,什么茶都有,因而消费类奇高;而英国人却固守着对茶叶品质和制作方式的严格要求,欧洲还有个段子:“如何惹怒一个英国人?骂他们的国王、嘲笑他们的茶叶”,因此,英国才是最爱茶的欧洲国家。
< class="pgc-img">英式下午茶往往有三层点心,每一层配什么茶都有讲究
>英国人之爱茶,首先就体现在喝茶花样繁多上面,英国茶向来不止是简单的茶水,往茶里加蜂蜜、牛奶和方糖都已经满足不了英国人,甚至有些时候,英国人还要往里头加柠檬水、咖啡甚至酒水。而且,英国人甚至连喝什么茶、配什么茶点都有讲究,比如锡兰红茶配培根煎蛋、中国绿茶配法式马卡龙,“像英国人一样喝茶”曾经是欧洲社会的风尚。
< class="pgc-img">英国画家笔下的贵妇喝茶图
>其次,英国人喝茶有许多礼仪规范。从王室到民间,都视喝茶为大事,可不止是解渴消遣那么简单,它其实是一种社交文化。用什么茶具、几点喝、和谁喝、怎么喝都有门道,正宗的英式下午茶得在下午4点开始,男士着燕尾西装、女士着白纱礼服,都戴礼帽,女宾来男宾起立,吃东西必须掩着嘴巴,甚至连加几勺砂糖、搅拌几下都有明确规定,十分繁琐。
< class="pgc-img">英国庄园
>这套规矩本来是英国贵族专用的,后来传入民间,大家嫌喝个茶这么麻烦,于是渐渐就不断简化,但是英国人在喝茶上面的认真劲可是一点没少。事实上,一个英国人每天要喝床前茶、早餐茶、工作茶、下午茶、晚餐茶五种茶,其中下午茶甚至还是政府法定的休息时间。
< class="pgc-img">英国工人家庭的下午茶时光
>关于这个法定下午茶,还有个故事,这得说到英国传奇首相丘吉尔。1908年,当时的丘吉尔还是商务大臣,当时议会关于许多问题争吵得很严重,为了平息矛盾,丘吉尔就提出“把15分钟的下午茶作为一个法定休息时间”,得到了议会一致的同意,平息了争吵,可见不管是什么身份的英国人,都爱喝茶。
< class="pgc-img">丘吉尔和罗斯福
>二战爆发之后,整个欧洲陷入大战,但这也无法阻止英国人喝茶。根据美国总统办公室记录,1943年的一天,美国总统罗斯福要和英国首相丘吉尔进行电话会晤,丘吉尔的秘书很抱歉地让罗斯福等7分钟,因为丘吉尔要喝下午茶,虽然为了罗斯福,丘吉尔已经大大缩短了喝茶的时间,可是堂堂美国总统罗斯福还是等了7分钟,后来美国人哭笑不得地说:“如果下午德国人发起进攻,英国人也会一边躲炮弹,一边喝下午茶”。
< class="pgc-img">丘吉尔
>二战时期,由于处于战争前线,英国的水源、食物、药品等物资供应都十分紧张,然而最让英国人无法忍受的就是茶叶的供应也受到了很大影响。对于英国士兵而言,缺衣少吃都可以忍受,但是没有茶叶,就没有战斗力。为了保证前线茶叶供给充足,英国政府不得不实行战时茶叶配给制度,后方老百姓每人每周只能领到1 盎司茶叶,大概可以冲泡12杯,是的,英国甚至把茶叶纳入了“战略物资”,和炮弹、枪支、子弹一个级别。
< class="pgc-img">二战时期,英国士兵在休息期间喝茶
>许多美国兵上了欧洲战场,都会被英国人索要茶叶,也是十分有趣的现象。
< class="pgc-img">一个英国士兵向美国大兵分享他的茶
>从1942年开始,英国政府为了保证茶叶供应,就从日本、德国以外的所有国家收购茶叶,根据英国国防部的数据,茶叶是英国在战时购买的仅次于子弹的物资,排在炮弹、炸药之前。
< class="pgc-img">>在战场上,英军甚至发现出现了许多坦克乘员停下来喝茶,而被德军发现并击毁的情况,为此还发明出了“坦克煮茶器”这种东西,方便坦克手在坦克里就可以喝茶,直到今天,英国陆军都人手一个便携式煮茶器,真的是拿命在喝茶。
< class="pgc-img">英军发明的“坦克煮茶器”
>1944年还发生了一件奇事,一支英军空降兵部队被德军围困,结果英国人最先做的事情,不是想如何解救这支部队,而是派遣飞机躲过重重炮火拦截,投下大量茶叶包给这些士兵。对于英国人而言,不能不吃的是炸鱼薯条,不能不喝的是茶。
< class="pgc-img">英国传统名菜炸鱼薯条
>同时期的美国,却对军火非常着迷。
< class="pgc-img">美国妇女组装炸弹
>其实,茶有咖啡因,是一种温和的成瘾物。从自然角度看,英国人之所以如此热衷于茶,是因为英国气候终年湿冷,容易让人昏昏欲睡,喝茶可以振奋精神,所以经久不绝。对于军队而言,茶叶更是一种极佳的兴奋剂与安慰品,由此风靡。
< class="pgc-img">>英国人从早到晚,从少到老,无时不喝、无处不喝,对于他们而言,喝茶是一件极具仪式感的事情,正如英国人自己说的:“每一个英国人的血管里,都流淌着茶水”,这个国家真的是“无茶不成国”。你可以怀疑德国人对啤酒的喜爱程度,也可以认为俄罗斯人不是都喜欢伏特加的,但你确实找不到一个不喜欢喝茶的英国人,正如英国民谚所言:“午后时钟敲四下,世间一切为茶停”。
< class="pgc-img">英国士兵出征也在喝茶
>有一些历史学家还认为,英国人之所以如此狂热地满世界殖民,和英国人嗜茶有很大的关系,正是因为英国人对茶叶消费的极端需求,推动了英国大肆殖民入侵的步伐。肯尼亚、印度、斯里兰卡、北美、乌干达、马来亚等一系列英国殖民地,都以盛产茶叶著称于世。
< class="pgc-img">世界茶叶出口大国中,有很多都是英国的前殖民地
>如果你熟悉历史,就会发现,北美十三州爆发独立战争的直接原因就是因为北美殖民地人民对英国高昂的茶叶税不满,而1773年的波士顿倾茶事件由此成为导火线,看来反抗英国人的最好方式就是倒掉他们的茶叶。茶,间接发展出了一个世界超级大国。
< class="pgc-img">波士顿倾茶事件,1773年因为北美十三州对英国茶税不满而爆发,是北美独立战争的导火线
>然而,这个世界上最奇怪的事情之一就是,虽然英国人极度喜欢喝茶,并以茶作为国饮,然而英国本土是没有任何一个茶种植园的,甚至没有一棵茶树。目前公认最早发现茶并种植茶的国家是我们中国,早在公元前就有茶叶种植的历史。唐代陆羽所著的《茶经》,更是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权威的茶类科普著作”。
< class="pgc-img">西湖龙井茶
>就算从欧洲人喝茶的历史看,英国也不是第一个,葡萄牙才是欧洲一个接触茶的国家,这得益于葡萄牙最早接触到亚洲国家。16世纪末,中国茶叶经由葡萄牙传入欧洲,1598年英国小说《林索登旅行记》是英国最早出现“茶”的文献,当时的英国人将茶叫做“Chaa”,就取自汉语“茶”的谐音,然而茶叶最早进入英国还是在1615年,由葡萄牙商人带入英国。
< class="pgc-img">大不列颠东印度公司
>1600年,西方列强开始疯狂殖民世界,为了争夺更多的殖民地与更高的商业利益,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授权组建东印度公司,这是为了和荷兰的东印度公司争夺亚洲殖民地的利益。1610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将从中国、日本采购的茶叶转卖到欧洲,引发热潮,利润率高达500%,眼见茶叶利润如此之高,英国人也开始动起念头。
< class="pgc-img">荷兰殖民者登陆印尼群岛
>在当时,中国就是最好的茶叶出口国,因此,1637年英国商船第一次驶入珠江海面,虽然遭到了寄居在澳门的葡萄牙人的阻扰和广东官府的警告,但英国人最终还是顺利进入广州,得到了第一批茶叶。1644年,英国人又进入泉州同安(今厦门),厦门港由此成为英国商人在华最大的茶叶出口港,事实上,“Tea”的读音,最早就来自福建闽南语“茶”的谐音。
< class="pgc-img">东印度公司在亚洲的商业路线
>在今天的欧洲,许多国家都将“茶”读作“Tea”或“The”,都是受到英国人的影响。
< class="pgc-img">除了葡萄牙将茶读作“cha”,其他欧洲国家的读音都类似“tea”,显然是受英国影响
>1657年,一个名为托马斯·加威的英国商人在伦敦开了英国第一家销售茶叶的咖啡店,他这个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很快就成为了英国上流社会的宠儿,大量贵族都聚集在他的咖啡店里,他们对来自中国的茶非常好奇,将其称为“东方珍馐”。事实上,当时由于技术限制,英国市场上的茶叶数量稀少,每磅价格高达10英镑,而当时伦敦一名律师的年薪也才25英镑。
< class="pgc-img">>可见,茶叶在当时是绝对的奢侈品,是专供富人和贵族消费的。
< class="pgc-img">英国人尤其喜爱红茶
>1662年,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嫁给英国国王查理二世,她的嫁妆是20箱黄金、印度孟买殖民地和15000箱中国茶叶,虽然黄金让人眼馋,孟买更是一个大便宜,但是查理二世更在乎的显然是那15000箱茶叶。因为,英国人虽然嗜茶如命,但是温带海洋气候的英国其实种不了茶叶,茶只能靠进口,在当时的英国,茶叶比黄金还贵,这可不是一个比喻。
< class="pgc-img">查理二世和凯瑟琳公主
>有意思的是,当时的欧洲王室都十分糜烂淫乱,查理二世本人有20多个情人,私生子女就有15个,而凯瑟琳公主却洁身自好,而且很健康,她很喜欢喝茶,英国贵族就认为茶是一种灵丹妙药,于是喝茶瞬间成为宫廷之中的一个新时尚。
< class="pgc-img">英国贵族喝茶
>当时的英国只有上层社会喝茶,茶是英国贵族社交场合喝的高级饮品,传入民间之后,老百姓也对这种东方饮品痴迷不已,将之视为身份的象征,而且当时的英国人还相信茶可以“解酒”、“治病”,在民间更加风行。许多贵族的仆人甚至会偷已经泡过茶的茶叶到民间售卖,而老百姓喝完这些剩茶,还会把茶叶拿去做饭或者干脆直接干嚼,一点不浪费。
< class="pgc-img">17世纪,英国贵族储存茶叶的木箱
>1664年,英国东印度公司进入孟买,并以此为基地,开始大量收购来自中国、日本、印度和印尼各地的茶叶,在东印度公司的努力下,大量茶叶源源不断从殖民地流入英国,由此茶叶才慢慢从一种奢侈品向畅销品转变,民间也开始大肆饮茶。
< class="pgc-img">炒茶
>其实,在茶叶在英国盛行之前,英国也是以咖啡作为国民饮品的,17世纪末,光是在伦敦,就有超过2000家咖啡店,但是1857年,锡兰的咖啡种植园爆发了大规模咖啡锈病,导致5.2万吨咖啡豆损失,英国人由此才选择了茶叶作为国民饮品。直到今天,英国都是唯一一个以茶代替咖啡作为国饮的西方国家。
< class="pgc-img">咖啡锈病
>18世纪,英国国力上升,正式取代荷兰成为欧洲在亚洲最大的贸易国,获得了和中国进行茶叶贸易的特权,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清政府统治下,鸦片战争还未爆发,唯一的通商口岸只有广州十三行,都是英国商人。茶叶、丝绸和瓷器是英国人最喜爱的三种中国商品,特别是茶叶,为此中国政府对此课以重税,一度高达70%。
< class="pgc-img">英国人笔下的广州十三行
>1722年,中英茶叶贸易额只有12万两白银,到了1800年,就上升到了480万两,足足上升了40倍。1770年,英国进口茶叶就已经高达1400万磅,如果加上走私的茶叶,数字还要翻倍,当时英国市面上3/4的茶叶都是走私而来。这些走私茶叶的来源五花八门,有从法国、丹麦这些不爱茶的国家转购的,有从中国私商手里走私的,等同于同时薅了英国和中国的羊毛,这些茶叶利润巨大,走私船甚至有足够的财力安装大炮。
< class="pgc-img">>1757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武装殖民孟加拉,掀开了殖民狂潮,自此席卷整个南亚大陆。到了19世纪,英国已经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其版图囊括了1/5的地球,号称“日不落帝国”。
< class="pgc-img">维多利亚女王,英国巅峰时期的国君
>光是1800年,英国商人就从中国收购了大约2700万磅的茶叶,贸易逆差太大,大量白银输入中国。这让英国人难以为继,于是他们就开始动了歪心思,准备盗取中国茶种,移植到印度殖民地。刚开始英国人从中国安徽、杭州、福建等地盗取了大量茶种,可是还没等到移植就死了,后来1810年才慢慢在印度阿萨姆地区移植成功。
< class="pgc-img">>在鸦片战争之前,中英贸易中,其实英国处于巨大劣势,每年中国光是靠光是茶叶和丝绸就能从英国手里赚走大量白银。从1700年到1840年,欧洲和美洲一共向中国输出了多达1.7亿两白银,整个18世纪,英国对华贸易输出80%都是白银。
< class="pgc-img">中国古代喜欢以白银和黄金作为交易的货币
>为了逆转贸易差距,英国才开始无耻地向中国走私鸦片,从1790年到1838年,英国通过印度向中国输出了高达2.4亿两白银价格的鸦片,以不正当手段牟取暴利。
< class="pgc-img">>面对鸦片之毒,清政府选择禁毒,结果英国最终在1840年选择军事入侵中国,史称“第一次鸦片战争”,由此中国进入了近代。没有人想到,这背后的“始作俑者”就是茶叶。
< class="pgc-img">晚清鸦片吸食者
>1842年,英国又资助植物学家罗伯特·福琼以科研考察为名,让他在中国盗茶,此人在中国安徽黄山、福建武夷山三年之久,最终带走了中国最好的茶种,随后在印度大吉岭移植成功。这就是后来名扬天下的印度大吉岭红茶的来源,充满着不义,而印度也由此成为世界第二大茶叶出口国,仅次于原产地中国。
< class="pgc-img">英国茶学家
>19世纪末,英国以立顿和川宁为代表的茶业巨头开始了工业化制茶之路,而它们的茶叶来源主要就是印度。1888年,印度茶叶产量高达8600万磅,世界第一。
< class="pgc-img">川宁,世界上第一个茶叶专卖品牌
>根据英国商务部的数据,英国每年要消耗掉大概700亿杯茶,相当于6800万人口的英国,每人平均每年喝掉1029杯,平均下来也就是每天2.8杯,让人咂舌。而且,越是低收入人群越爱喝浓茶,而且喜欢加牛奶与糖,越是高收入人群则更喜欢淡茶,在许多贵族子弟看来,加了太多糖的茶,甚至会被戏称为“乞丐茶”。
< class="pgc-img">>说起来,印度还真得“感谢”英国,正是因为英国人,印度才成为世界茶叶大国。1901年,印度和斯里兰卡出产茶叶达3.59亿磅,正是印度和锡兰的茶叶产业,让英国的公司在20世纪上半叶控制了全球茶叶贸易,取代中国成了新的“茶叶帝国”。
< class="pgc-img">>印度独立不久,茶叶年产量就达到了5.6亿磅,继承了英国在茶叶市场上的地位。
< class="pgc-img">印度奶茶
>不过作为原产地的中国仍然不会放弃,2001年中国茶叶出口量再次超过印度,2008年超越肯尼亚,重新回到世界第一大茶叶生产国的位置,每年产量达15亿磅,其中1/3用于出口。
< class="pgc-img">80年代英国工人大罢工
>事实上,英国作为世界上阶级固化最严重的国家,平民和贵族的分化非常严重。最开始,英国贵族其实是将喝茶当作一种身份象征的,只有贵族才能喝。可是,随着时代发展,涌入英国的茶越来越多,价格也越来越亲民,便自此“飞入寻常百姓家”。茶叶从贵族阶级流入中产阶级,再流入底层百姓的餐桌上。小小的茶叶,折射出了英国这个老牌帝国主义国家的兴衰无常,从贵族沙龙到平民作坊,茶叶始终活跃在英国人的餐桌之上,无声讲述历史的变迁。
< class="pgc-img">英国电视剧《唐顿庄园》
>一杯小小的茶,背后是英国的大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