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志红注册营养师 原创内容 欢迎转发】
最近媒体报道,上海市试行了全国首个饮料「营养选择」分级标识,引起了网友的热烈讨论。
根据饮料中非乳源性糖、饱和脂肪、反式脂肪、非糖甜味剂等4种成分含量,评定等级一共四级。营养质量和推荐程度从A、B、C、到D,逐步递减。相关标识就挂在瓶盖处。
这是一个非常令人赞赏的政策。
比较令人惊喜的是,这个营养分级方案,包括了现场制作的奶茶。而以往的各种营养营养评价,往往只包括「预包装食品」,而不包括现场制作的食品和饮料。在现场制作时,没有强制标注配料表和营养素数据的法规,操作自由度更大,店家说法是否真实,消费者很难准确判断,管理起来也更加困难。这次的评估建立在对当地现场制作饮料的广泛测定基础上,对其他地方的市场管理者也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 class="pgc-img">>不过也有很多网友说,对这次的饮料营养分级看不太懂,希望我解读一下。
问题1:为什么要按照饮料中的4种成分进行分级,而不是仅仅按照有多少糖来分级?
这个分级制度,涉及到食品的综合营养评价方法,学术词汇叫做「食物营养素度量法」(nutrient profiling)的范畴。它是一类以多种营养素的组成为依据,对食物的营养价值进行综合分级的评价方法。
比起单纯比较食物能量或某一种营养素含量的做法,这种评价方法更注重食物的营养素密度,以及食物对预防多种慢性疾病的综合效果,有利于在相同品类中优选出营养素最密集,或最有利于防控慢性疾病的产品。
上海实施的这个饮料营养分级,就是重点关注奶茶中与肥胖和慢性疾病预防相关的成分,包括了糖、甜味剂、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这些成分含量较低时,有利于预防肥胖和慢性疾病,故可以得到较高的评级。
因为是多个指标综合评价,不同指标的打分不一样,于是管理者选择了以最低评分项来确定评级的简明方式。
很多消费者只关注其中的一点,比如有人只关注反式脂肪,有人只关注糖。实际上,即便没有糖,没有反式脂肪,但如果含有大量饱和脂肪,而且脂肪多意味着热量很高,也是不利于健康的。
也就是说,即便你的反式脂肪、饱和脂肪评分是A,但含糖量的评分是C,那么得到的总评就是C。反之,就算糖含量评分是B,但其中饱和脂肪评分是C,那么得到的总评还是C。
< class="pgc-img">>问题2:为什么有些奶茶的配料中含有植脂末,而又说产品中没有反式脂肪?
植脂末是固体化的脂肪,可以用油脂氢化工艺和酯交换等工艺来生产。其中饱和脂肪含量很高,也含有乳化剂和香精。
十几年之前,工艺水平差的植脂末是含有较多反式脂肪的。但自从国家要求标注反式脂肪含量之后,油脂工业的工艺进行了改进,植脂末中的反式脂肪含量可以做到很低。理论上说,如果让植物油充分氢化,不饱和脂肪酸都变成了饱和脂肪酸,也就不存在什么「顺式」、「反式」的问题了。
用植脂末配成奶茶之后,奶茶整体的反式脂肪含量低于0.3%,就可以合法标注为零。
问题3:为什么有甜味剂的产品不能评级为A?
这是因为,各种甜味剂,在食用量较大时,也有它们的健康隐患。
比如糖醇类甜味剂,虽然没有致癌风险,也没有大幅度升血糖的风险,但它们摄入量多时可能带来肠道不适,敏感者喝了会肠鸣胀气,甚至腹痛腹泻。对肠易激人士、腹泻人士和消化不良者是非常不友好的。此外,近年来有多项研究发现,赤藓糖醇大量食用会明显增加血栓风险。
一杯奶茶的总量较大,比如说300毫升一杯,其中如果添加10%的糖醇,那就是30克了。其数量不可忽视。如果一天不止喝一杯,产生不良反应的风险还是不小的。
阿斯巴甜、蔗糖素等高效甜味剂(代糖),也有研究显示它们可能降低胰岛素敏感性,或扰乱肠道菌群等。虽然研究结果还不够一致,但谨慎起见,也不应鼓励多摄入这些成分。
再说,应当鼓励消费者避免嗜甜口味,远离对糖和甜味剂的依赖,而不是让人们认为,只要使用代糖,没有真的糖,就可以放心沉溺于甜味食品饮料的快感当中。
< class="pgc-img">>问题4:什么叫做「非乳源性糖」?为什么评级时要考虑糖的来源?
因为牛奶里天然自带4%~5%的乳糖。奶粉里也有乳糖。这个是不算添加糖的。在乳糖以外,人工添加进去的糖/糖浆/果酱/蜂蜜等甜味配料,就属于「非乳源性的糖」。
世界卫生组织和中国居民膳食指南都建议居民控制添加糖,每天最好不超过25克,最多不能超过50克。奶茶中的「非乳源性糖」实际上就是添加糖,越多则越不利于健康。
问题5:有些奶茶产品说自己添加的不是蔗糖,而是结晶果糖,这个果糖是否健康一些?
甜奶茶好喝,原因之一是它使用结晶果糖或果葡糖浆来增甜。蔗糖(白糖、冰糖、红糖)的分子中,也有一半的果糖。
按8%的果糖添加量,300克的甜奶茶,就能喝进去24克的果糖。加上果汁和其他甜食中的果糖,一天超过50克很轻松。这不仅仅是糖本身的问题,更令人担心的是,大量果糖不仅促进肥胖、升高血脂,而且强烈地促进尿酸水平增高。
高尿酸水平,开始看起来没什么可怕。在关节和肾脏坏掉之前,不疼也不痒。但是,它是一种身体代谢能力低下的指示,与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上升密切相关。
如果对年轻人来说,慢性疾病显得还比较遥远的话,有一点不能不重视,那就是高尿酸血症和生育能力和性功能之间的关系。十年之前就发现了这种负面关联,而更多的研究越来越证实了这一点:高尿酸血症的男性患弱精症、阳痿、不育等问题的风险远高于尿酸水平正常的男性。
< class="pgc-img">>问题6:很多甜奶茶中同时含有咖啡因,它算是好的成分还是坏的成分?
目前的饮料分级评价还没有纳入咖啡因的问题。咖啡和茶是饮品中咖啡因的来源,但如果没有搭配糖和植脂末,它们对肥胖和慢性疾病预防并无不良影响。
但是,额外添加咖啡因,那就是另一回事了。再说,即便茶和咖啡,也不是人人适合多喝的。
现在不分奶茶中咖啡因含量超过正常一杯咖啡或红茶绿茶的量,会让人感觉兴奋、提神。但是,每个人对咖啡因的代谢能力不同,其中既有基因差异的原因,也有体质和健康状态差异的原因,所以不能一概而论。
< class="pgc-img">>总体来说,对咖啡因代谢能力差的人,容易失眠、容易紧张的人,心率较高的人、心率不齐的人,胃病的人、腹泻的人,以及缺钙的人来说,添加咖啡因都不是一件好事。
含大量咖啡因的饮品,喝久了之后会产生依赖。喝了之后没觉得多提神,不喝就感觉精神不振,情绪低落,甚至头疼、沮丧、抑郁,这就是戒断反应的表现。消费者对产品产生依赖,持续性地消费,这对饮料销售商和生产者都是好事;但不消费含咖啡因的饮料就没法得到正常的生活质量,这对消费者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
一个独立的人,要尽量避免受到一些化学物质的控制。简单说,所有带来「欣快感」的物质,都应高度警惕,避免成瘾。成瘾药物也好,酒精也好,咖啡因也好,糖和甜味剂也好,都有可能控制我们。如果不吃/不喝什么东西就能影响你的情绪,甚至无法正常生活,那就说明已经成瘾,一定要对那种东西高度警惕,要尽早摆脱。
所以我认为,应当对饮料中的咖啡因含量水平进行分级,标示出来,让一些不适合的人能够主动避免它们,预防不良作用。
问题7:喝甜饮料会让我快乐,快乐有利于健康,所以饮料的快乐价值是不是也应肯定?
自古以来,直到40多年前,饮料进入中国之前,千千万万的中国人有过抑郁情绪,但那时候人们从未想过靠喝甜饮料来解决这个问题。
把甜食甜饮和快乐联系起来,是90年代之后商业推广的洗脑。
电影里、电视剧里、视频里、报刊杂志文章、小说里,到处都在渲染一些固定的套路:难以决策的时候要抽烟,受到打击要喝酒,女人不开心了要吃甜食,工作累了要喝奶茶,过生日必须吃蛋糕,宴会和聚餐必须提供甜饮料......而大部分消费者,特别是伴着甜饮料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就被动接受、以为当然了。
各种营销都在暗示你,买甜饮料是在买快乐,你就不在乎钱多钱少了,也不在乎健康不健康了。快乐二字,就把你所有的纠结都消解了。
人生快乐有很多种,甜食甜饮这种快乐是容易得到的,最不费智商的,长期来看也是最不值的。
- 因为多项研究证实,长期来看,喝甜饮料是增加抑郁风险的,而不是让人变得更快乐的。
- 也有动物实验证实,小鼠长期摄入甜奶茶可能造成类似于焦虑、抑郁的行为,甚至出现认知功能受损。
- 一项新发表的研究对我国5281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收集了受访者喝市售甜奶茶的频率和成瘾状态,并用心理量表测试了焦虑、抑郁、自杀倾向等方面的数据。
研究者表示,所谓奶茶成瘾,可以用奶茶饮用频率、对奶茶的耐受性、依赖/渴望、喝了之后又内疚感、想戒而戒不掉、存在戒断反应等方面来衡量。
研究者发现,奶茶成瘾严重的状态,与较高的抑郁、焦虑和自杀意念风险相关。
研究者发现,年龄较小的女性更容易奶茶上瘾,而奶茶对她们的情绪影响也更大。事实上,年轻女性确实是甜奶茶的最大消费人群。此前多项调查发现,女性更容易对甜食产生依赖。
实际上,喝甜饮料增加抑郁风险的研究报道,此前已经很多了。
< class="pgc-img">>个人理解,奶茶和情绪的关联之间可能有以下机制。
一方面,糖是一种容易产生依赖的成分,动物实验早就证明甜食和甜饮料具有成瘾性。一旦得不到上瘾的甜饮料,就会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甚至导致抑郁。奶茶中既有糖,往往又含有大量咖啡因,两种成瘾成分叠加,可能产生更强的作用。
另一方面,大量的糖会引起血糖剧烈波动,在短暂血糖上升造成的满足之后,又会带来血糖快速下降,造成情绪低落和抑郁。
第三方面,糖会额外消耗维生素B1,甜饮料中各种B族维生素含量都很低。缺乏维生素B1会导致情绪沮丧,缺乏维生素B6则神经递质紊乱,容易产生抑郁情绪。相比而言,如果喝杂粮粥、喝牛奶,能供应更多的B族维生素,对改善情绪更有好处。
同时,大量甜食甜饮料会提升身体的压力水平,令人容易产生焦虑情绪。这项研究的讨论中也指出,大量糖会提升压力激素皮质醇的水平,从而影响到动物和人的情绪和行为。
< class="pgc-img">>(如果你爱的只是红茶+牛奶那种不甜的奶茶,不在本文讨论范围里,我很支持你继续喝。)
那些让我们觉得特别快乐的东西,一旦过度,就会带来风险。就像毒品一样,带来欣快感,也带来依赖,长期而言会毁伤身体。美味的食物也一样,酒也好,肉也好,甜食甜饮料也好,一旦过量,一旦纵欲,都会带来负面的效果。
喝甜饮料时那几分钟的快乐,弥补不了后面长久的不快乐。过度依赖食物来提供快乐的人,往往也不是能够主动消除郁闷原因的人。
戒掉甜饮料,开头可能有点难,但只要坚持两三个月不喝,后面就轻松了。
特别需要提醒的是,要戒掉糖瘾,日常要吃够淀粉类主食,而且要适当吃全谷物,注意维持餐后血糖稳定。一旦血糖水平稳了,B族维生素供应充足了,就不那么容易渴望甜食甜饮料。
很多女生是吃饭吃得特别少,血糖低落、情绪低落,就靠甜饮料。而甜饮料消耗维生素B1,会导致情绪更低落、精神更萎靡,更想吃甜食甜饮料。可以说是饮鸩止渴,恶性循环。
如果你爱的只是红茶+牛奶那种不甜的奶茶,或者茶水+柠檬片那种茶饮料,不在本文讨论范围里,我很支持你继续喝。如果你一定要喝甜饮料,那么建议优先选择营养等级高一些的产品,比如A级或B级。
欢迎关注:头条号【范志红注册营养师】
第一时间get最实用的营养干货,和家人一起吃出健康。
范志红
北京食品营养与人类健康高精尖创新中心岗位科学家
中国营养学会理事
中国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协会理事
中国科协聘营养科学传播首席专家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博士
几年,各式奶茶、茶饮料横空出世,迅速占领市场。茶市场的火热,其根本原因还是因为国人对于茶文化的追捧。
随着茶文化的普及,市场为了迎合不同喝茶人对于茶叶的需求,以及更高的利润,针对茶叶也制定了不同的分级,以此来区分茶叶的“好坏”。
< class="pgc-img">>像是黄山毛峰,其中最顶级的特级、一级茶,就要求茶叶中不能有一点点的红边更焦糊,而稍差一点的二级跟三级对于这些要求就会有所放低。
作为茶叶加工企业来说,追求利润最高的特级茶自然是刻在骨子里的本能,但如何将特级茶从众多的茶叶中给“挑”出来,却是一个大难题。
毕竟只是一点点的焦糊都会影响茶叶的品质,从而影响到茶叶的价格。
< class="pgc-img">>这时候就不得不说到捷迅光电。
旗下的DF系列茶叶色选机,能够对茶叶进行双面、无死角的扫描,轻松的就能识别出隐藏在其中的碎茶、杂质以及不符合标准的茶叶,实施精准打击。
< class="pgc-img">>当然,茶叶加工中除了追求精度之外,产量也是重中之重,捷迅光电DF系列凭借着独有的技术,在满足精度的同时,还兼顾生产效率与产量,是真正意义上的“双腿走路”。
你以为这就完了,捷迅光电能做到的还远远不止于此,DF系列茶叶色选机甚至能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以及不同茶叶要求,现场进行程序的定制,主打就是一个技术强,任性。
< class="pgc-img">>设定不同的标准,分选出不同品质的茶叶,从而针对不同茶叶需求的客户,这样的模式已经成为当下的市场主流。
但归根究底,茶的味道到底如何,还是取决于饮茶的人,不知道屏幕前的你,对于不同分级的茶叶口感有什么感觉呢?不如分享、评论!
< class="pgc-img">>叶,只是大众消费品,是农学,但由于价格、品类、口感、玩法实在太宽泛,导致让一部分人觉得茶是个玄学,茶叶好坏难以区分。
有人觉得自己喜欢喝的茶就是好茶,适口为珍才是正解;有人觉得贵的是好茶,一分钱一分货,在我看来只对了一半。
至于什么是好茶,9块9一斤和几万一斤两个极端我们不去讨论,闭着眼睛都知道9块9一斤的肯定不是好茶,几万一斤的也基本都是带有金融属性,不再是纯粹的茶饮,我们就只说说绝大多数人接触的中间那段。
八月份的天气,晴空万里,你说天气很热,这是事实吗?不,是主观感受,有可能我觉得不热,外面气温38度才是客观事实。一款茶有生津回甘,正常情况下我们会觉得茶好,多数情况下也确实是这样的,但并不绝对,如果原材料带有超标的农药残留,即使有生津回甘,还能称之为好茶吗?肯定不能。好比烧烤炸串吃起来很爽,极大刺激我们的味蕾,但经常吃身材遭罪,我们不能称之为好的食品。对生命而言,健康是最重要的基础,其他的次之。
香气高低、汤感醇厚柔滑与否、是否有回甘生津,这些都是主观感受,虽然我们的主观感受很多都是基于客观事实下自然表达出来的东西,不能忽略,但也不能将其作为评判一款茶好坏的唯一标准,不然就不科学。所以一款好茶,在评判和购买的时候,一定脱离不了两个重要的客观事实。
1. 原材料正常:
不能用农药超标,虫害侵蚀过多的原叶做茶,这是食品健康的源头。也不能用作废或者坏掉的原料二次加工,好比一块臭肉,我通过油炸和添加大量调味剂来掩盖臭味,再让你吃你敢吃吗。使用劣质原材料的茶市面上不少,反正商家的心态就是吃不死就行,总有人贪便宜会购买的。
2. 干净卫生:
对于任何食品而言,卫生都是最重要的监管,所以制茶环境和使用器具需要达到正常的卫生标准,茶喝得才放心。
————
原材料没问题,加工流程和存储又干净卫生,就意味着综合成本会增加,几乎所有卖家都是根据成本来算售价的。茶叶从茶园采摘到消费者手里,中间有很多工序流程,正常来讲,电商平台各种几十一斤的低价茶远低于成本价,可想而知给你的能有好茶?
上面两个基本条件达到了之后,再讲适口为珍,自己喜欢喝的茶就是好茶,我觉得没毛病。茶本身就是饮品,每个人的口感偏好不一样,也没必要追求很细微的差别,除非你是发烧友,有较高的追求。
当这两个基础达到标准之后,茶叶还是会有较大的价格区间,而这个价格的变化就是我们追求的主观感受,不管是嘴巴上的还是心理上的,影响价格的因素通常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原材料:选用嫩芽做的茶一般比较贵,百年古树的茶一般也比较贵,毕竟物以稀为贵,嫩芽比叶少,几百年的古树也不多。你要说其内含物质,可能相差不大,但就是因为少,大家都追逐,自然也就有贵的理由。
2. 加工工艺:假如一款岩茶需要小火烘焙10个小时,而你用中火只用了3个小时,做出来的茶哪怕长得一样,但我10个小时的喝着口感更柔一点,哪怕就只有一点点,我的价格也要卖的比你高,因为我的时间成本在那里。再比如小罐茶,每个小罐都充了氮气保鲜,尽管这对于茶的口感影响可能微乎其微,但大家都没有就它有,属于亮点和卖点,价格自然会更高,再说这个充氮设备也是有投入成本的,价高一点很正常的逻辑。
3. 名人效应:我这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某某制茶大师做的,一听对茶的期待就不一样,那价格肯定飙升,大师能有几位啊对吧。
4. 品牌溢价:不用多说,这大家应该都清楚。前期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打造出一个行业品牌,售价自然就下不来,同时也就具有溢价的话语权,因为大家都认同它,奢侈品溢价就非常高。
5. 市场地位:我们去网上搜中国十大名茶,发现有很多版本,并不统一,但有一个不变的就是西湖龙井基本上都是处于榜首,是老大哥,所以龙井比一般的绿茶要更贵。价格是由其本身价值和市场供需关系共同决定的,热度越高,消费者越接受,就更能卖出好的价钱。
6. 产区:白茶要福鼎的,龙井要西湖的,岩茶要武夷山的... 理论来讲,同一片茶叶通过不同的加工工艺,可以制作成任何一种茶,茶树虽然有适制性,但并没有严谨科学的实验证明福鼎的茶树叶子用来做红茶、绿茶就不好喝,就只能做白茶。人们都讲究产区,所以出生不一样价位自然就不一样。
上面几个因素,要说和茶品质本身最能关联的,属原材料和加工工艺这两个。嘴巴和心理上的主观感受,就是商家赚钱的溢价空间。贵的茶跟性价比不沾边,越贵,口感差别越细微,90分跟92分的茶喝起来感觉差不多,但价格可能相差好几倍。
所以,总结一下,如果茶的原材料和加工流程是干净和卫生的,根据自己的经济情况适口为珍就好,没必要纠结这茶到底好不好。
如果非要放在一起评比,那好茶在以下几个方面更胜一筹:
1. 干茶外形更匀称没什么碎茶,更洁净,色泽更鲜明。
2. 香气更高,更持久。
3. 汤色更清澈透亮。
4. 滋味更醇厚饱满、柔和、有生津回甘。
5. 叶底更加匀整、该嫩则嫩该老则老,跟干茶差不多判定。
而差茶一般具备的属性:
1. 汤色浑浊。
2. 苦、涩或两者都有。
3. 原料不干净,加工不卫生。
以上是我个人对于茶好坏的分享。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