们常说“没有什么事是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但现在,火锅连自身的难题都难以解决。
去年,巴奴5片土豆卖18元引发热议;今年火锅动辄68元、78元的锅底,也上了不止一次热搜——人们渐渐发现,出去吃饭,火锅未必是高性价比的选择。社交媒体上不乏消费者抱怨,“两个人随便吃吃就三五百元,菜品分量越来越少”“火锅越来越贵,吃不起了”。
“高价赶客”的影响目前还不好说,但连锁火锅们已经有了充足的危机感,并实实在在加快了下沉的步伐——与其被平替,倒不如自己平替自己。
今年7月,海底捞旗下的平价副牌“嗨捞火锅”宣布品牌升级,改名“小嗨火锅”并将人均消费由80元降至60元左右;八合里牛肉火锅发布降价通知,称“价格回到10年前”。楠火锅、小龙坎、怂火锅等也在卷价格,试图用8元的锅底、9.9元的菜品留住顾客。
不管原先身段有多高贵,这价格战是不打也得打了。
窄门餐眼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7月6日,过去一年国内新增20.6万家火锅店,但净增长仅6.8万家,这意味着有超过13万家火锅店关闭。
究竟是火锅太贵,还是消费者吃腻了千篇一律的火锅?无论如何,火锅赛道的内卷已经到了next level。
“满大街的火锅店,我却没那么想吃了”
“一般聚餐人多的时候,我都会提议吃火锅,因为没有人会拒绝火锅。”
对消费者来说,火锅至少能吃上肉眼可见的新鲜食材,并且口味包容、调料自由、丰俭由人,很容易成为朋友聚餐的首选。2018年,新周刊《火锅中国》专题曾总结出“火锅社交学”,想知道一个人的人品如何,吃顿火锅就能略知一二。
但渐渐也有人发现:“为什么现在跟朋友聚餐,大都吃火锅而不是炒菜?”甚至有人发出近似“世风不古”的感慨,觉得“不需要厨艺”的火锅走红,是中餐行业的退化。
但“受欢迎”意味市场接受度高,“零厨艺”代表容易标准化出餐,这些特点反倒让火锅成为餐饮业最热门的创业赛道之一。
据《2024火锅产业发展报告》,截至2024年第一季度,火锅依然是正餐中最大的品类,不仅20%的门店数量占比居首位,团购订单量与金额也是餐饮业第一。
究其原因,火锅只需准备好食材和锅底,连厨师都不用请,把“下厨”交给顾客,被认为是外行人开馆子最省事的买卖。
标准化程度较高的火锅,也受到了资本的青睐,热钱疯狂涌入火锅行业。2021年中国火锅行业全年投融资金额达6.7亿元,为历年最高值。2019—2023年,中国火锅行业的连锁化率从16.3%上升至23.6%。连锁品牌不断开店,纷纷占领人流量大的地段,带给消费者最直观的感受便是“哪哪都是火锅店”。
但当一个赛道同时具备了门槛低和流量大的特点,离饱和也就不远了。
据火锅全产业链媒体“火锅餐见”,2024年1—6月火锅行业新注册门店数是2.8万家,而注销门店数是3.4万家。美团团购的数据也显示,火锅门店数量在2024年1月达到了一个最高点,此后有所下降。
后火锅联合创始人黄菱告诉记者:“去年下半年开始,我们和同行都发现人们对餐饮消费的热情不及预期,消费者花钱更谨慎了。”
的确,对于一部分消费者而言,火锅似乎不再是出门吃饭的首选了。上海女生小婧表示:“我现在没有那么喜欢吃火锅了,因为上海外出就餐的选择太多,总有新鲜的美食品类流行,根本吃不过来。”
小婧觉得,吃火锅人均消费在100元上下是可接受的范围。最近小婧的朋友吃了顿巴奴毛肚火锅,三人花费600元,还有两人在湊湊火锅吃了300多元,确实都算不上便宜。
至于楠火锅、海底捞等头部品牌,虽然正在推出降价活动,但同样很难在一时之间,摆脱其在消费者心中价格偏高的形象。
何况火锅总与社交分不开。
“一个人的火锅叫冒菜,一群人的冒菜是火锅”,另一位年轻消费者娜娜表示,自己减少了很多无用社交,一个人去店里吃火锅有些尴尬,所以当她想吃火锅时就会自己在家做,毕竟买火锅底料也很方便,“零厨艺”的属性也难不倒多少人。
年轻人依然爱火锅,只是附加了更多的条件。
要么卷价格,要么倒闭
一名餐饮设备回收商用“九死一生”来形容餐饮业,“今年比往年更不好做,10个老板9个亏”。
他告诉记者,今年4月,他连续见证了9家火锅店的倒闭,“火锅是餐饮行业倒闭最多的品类”。常常有人投资几十万元到上百万元,刚开业时生意红火,往后顾客越来越少,半年可能就撑不住了。
90后王先生曾在2022年尝试加盟某火锅品牌,一次性投入80万元,但在管理和营销上处处受制于品牌,盈利情况并不理想,让他感觉自己更像“被割了韭菜”。最终他决定及时止损,重新开一家自己的火锅店。
王先生告诉记者:“其实火锅赛道两年前就已经很卷了,很多店早就被‘卷死’了。”他观察到,以前北京的火锅店人均花费大约在150—200元,近两年以来,客单价整体降了20%—30%。
无论品牌大小,火锅店似乎只剩下两个选择:要么倒闭,要么跟风卷价格。王先生感慨:“不卷没人吃啊,但即使用低价吸引了顾客,利润也几乎没有了。”
降价的风,已在大数据上初露端倪。
海底捞2023年财报显示,其客单价为99.1元,跌至近五年最低水平。主打高端的怂火锅,客单价从2021年到2023年分别为129元、128元、113元。据久谦中台数据,谭鸭血的客单价也降至百元内。
具体到各家的实际行动上,咖啡茶饮的“9.9元价格战”,已经被大规模复制到火锅的战场上。
楠火锅推出的3.0店型,有1.9元的素菜、9.9元的鲜牛肉、39.9元的锅底,其创始人公开表示人均消费会降至70-80元。怂火锅部分门店贴出的“认怂公告”显示,锅底8元起、荤菜9.9元起、素菜6.6元起、焖饭6元任吃。鸿姐火锅更是下了血本,率先推出9.9元抵100元的代金券。
黄菱表示,后火锅也会做“0.1元抢100元代金券”这样“钩子性质”的活动。“但所有品牌的优惠活动都不可能长期维持,而是在特定节点推出,以起到引流作用,否则大家都会活不下去。”
中国烹饪协会分析称,今年前5个月,“餐饮行业出现了增收不增利的现象”,原因就在于价格战、同质化竞争和成本压力的不断加剧。
降价意味着压缩利润空间,商家不得不想办法降本增效。今年越来越多的川渝火锅推出三味锅、四味锅、小份菜等,通过调整产品结构尽量保证利润。当然,一些操作在消费者看来,免不了“虽然降价,但分量也变小了”的嫌疑。
黄菱也表达了对价格战的担忧,“品牌依然要坚守品质,在合理的前提下进行产品调整,再去顺应市场”。
网红新火锅,接力把价格打下来
显然,如今要是还想开火锅店,只能另辟蹊径了。而市场就是如此残酷,老店们焦头烂额,新店们奇招尽出,让吃货们直呼“还有多少惊喜是朕不知道的”。
比如今年风很大的菜市场火锅,把市井气的氛围感作为卖点,加上人均70元左右的价位,一度在社交媒体上霸屏。不少五谷不分又社恐的年轻人总怕逛菜市场被宰,在店里沉浸式体验现场选菜称重倒是津津有味。
但“人生在世,吃喝二字”,对于吃饭这件事,氛围感始终只是锦上添花。要吸引顾客,取胜的根本还是口味。
众所周知,检验一种口味火不火,得看多少店紧急转行跟风。之前享受这个待遇的是淄博烧烤和天水麻辣烫,现在轮到了贵州酸汤。
辰智大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第一季度,全国店名包含“酸汤”的餐饮门店,在过去近一年同比增长超过40%,“酸汤”菜品同比增长超过60%。不管是海底捞还是毛肚火锅、川渝火锅,都推出了类似酸汤口味的锅底。怂火锅所属的九毛九集团,今年也顺应市场,开出新的贵州酸汤火锅连锁品牌“山外面”。
番茄发酵和辣椒混合而成的锅底,爽快地满足口腹之欲,叠加“中医说夏天多吃酸”的养生buff和人均几十元的性价比buff,确实能轻易俘获年轻人。
站在商家的角度,卖得便宜自然是因为成本更低。
红餐网报道,牛油锅底的成本能达到40元以上,而酸汤锅底则便宜得多。酸汤火锅店的锅底售价可以低至二三十元,甚至有些自助小火锅能把价格打到15元。
追求性价比的消费者,还再次捧红了一人食小火锅。企查查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新增“小火锅”相关企业已超过2000家。
这场求生存的价格混战之中,小火锅在卷大火锅,大火锅也开起子品牌试图“降维打击”小火锅。去年,海底捞推出平价副牌“嗨捞火锅”,近日改名“小嗨火锅”并降价。今年,呷哺呷哺发布新菜单,套餐均价降幅超过10%。
谢女士也将小火锅当作自己的创业赛道。她告诉记者:“我之所以选择小火锅,是因为看到海底捞等品牌都开始做小火锅,说明风口在往这里吹。大小火锅毛利率都在60%左右,但小火锅可以用更低的成本、更少的人工、更精简的流程去争夺消费者。”
谢女士表示,五十平方米的小店除去房租,前期仅投入5万元左右,而如果是一两百平方米的大火锅店,前期投入50万元都算少的。“现在很多一两百平方米的火锅店,一天的营业额只有三四千元,我的小火锅店试营业,每天也有3000多元的营业额。”
不过,黄菱则认为,品牌只能聚焦于某个特定人群,不能贪多。“大火锅跟小火锅针对的并不是同一类消费人群,吃小火锅的人更加注重性价比。而吃大火锅的时候,人们更多是为了放松地与朋友聚一聚。”
在她看来,一个火锅店既然能够成为连锁品牌,意味着它的味道是过关的,火锅品牌的竞争最终还是会落脚在情绪价值上。“与朋友聚餐有很多选择,就看这家火锅店提供了什么让大家愿意选择它,让人能够记住它。”
但火锅店应该提供什么样的情绪价值,在执行层面又是一个问题——比如,人人都做海底捞不现实,也不是每个消费者都吃这一套。
归根到底,火锅行业不得不狂卷性价比的背后,是因为这才是餐饮的最大公约数。回归本质,来上几口简单又极致的满足。才是食客最想要的情绪价值。
编辑:郑宗敏
来源:新周刊
< class="pgc-img">>月17日,火锅餐见举办的2024年第二届中国火锅领潮峰会·定心力大会上,餐见数据研究院院长张冬做了《用数据驱动决策,透视火锅领潮风向》的主题分享。
在火锅下半场,究竟都有哪些风向?一起来看。
第 1638 期
文 | 张冬
趋势:行业平稳前行,百姓消费谨慎
客流锐减,是这两年火锅老板最大的心病,透过数据,能否找出客流减少的原因?
GDP是行业生存的土壤,过去三年,GDP平稳上升,但三年的增速则是下降的,原因很多,外部有全球通货膨胀、外部打压,内部来看,有预期不够、产业结构需要升级等。
再看拉动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外贸、投资和内需。
外贸:出口数据,较为平稳,没惊喜,也没落差,进口也少。外贸的收缩,造成大量工人失业,对经济的影响不可忽视。
投资:数据在增长,说明民生基础设施在改善,各项产业在优化,也说明经济在回暖,但如果深扒投资方向,就会发现,国家对第三产业的投资,像餐饮、房产等,一直不大,所以,餐饮行业、火锅行业,还是要靠自己。(2023年第三产业投资同比增长0.4%)
社会消费数据:2021和2022相差不大,2023比2022增长了3.1万亿元,形势不错,今年可能更多。
餐饮行业的占比一直在10%左右,增速也不大,火锅行业的收入也在增长,占比也在扩大,这说明,餐饮环境整体是向前的,有可为。
看完经济表现,再看看老百姓对钱的态度。
根据金融数据,过去4年,全国人民往银行存了58万亿,相当于2009年到2019年,11年存的钱,如今4年存完。
梳理8年来的人民币存款结构,会发现,在存款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住户存款(居民存款)占比不断上升(从2016年的39.7%,增长到2023年的48.2%);与此同时,非金融企业存款占比由2016年的33.3%下降到27.7%。
这些数据反映两个状况,第一,居民偏向于储蓄;第二,非金融企业存款占比降低,说明这些企业的资金要么在流动中,要么压根没资金,而没资金只有两种情况——关门和濒临关门。
这是数据透出来的逻辑。
尽管外贸和投资大环境不尽如人意,但餐饮整体形势向好;老百姓对于房车珠宝黄金等物持观望态度,没有花大钱的出口了,所以更倾向于储蓄。
当一个人消费意愿降低,又想下馆子的时候,他会有怎样的心态?他们会谨慎理性,货比三家,想吃好的、用好的,又不想花那么多钱。
这是数据反映出的消费心态。
顾客:年轻人倾向“N价比”
火锅是年轻人的生意,那么,年轻人怎样了?
先看国民收入结构,根据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2023的数据,近95%的国民月收入在5000元以下;另外,据官方数据,年轻人的失业率一直居高不下。
再看一组侧面数据,拼多多营收三年暴涨。为啥?便宜实惠。很多人从讨厌拼多多,到接受拼多多,再到离不开拼多多,不过三年时间。
年轻人的日子不好过,花钱也不再大手大脚,他们的钱,有用。
那么问题来了,火锅店减少的年轻人,去哪儿了?
他们去了——寺庙、彩票站、商场负一层、郊外、小城市,所以,有些火锅品牌投其所好,把火锅店开到寺庙旁边、搬进菜市场、吃火锅送彩票、进负一楼、去往郊区、下沉市场等等。
说到底,“低价好物、平价尖货”已成当下消费趋势,而这个逻辑,是现在中国市场消费的重要逻辑。
火锅品牌要跑出来、供应链要跑出来,必须满足这个逻辑,即是,让顾客用最少的钱,买到最优质的产品。
有人说,一分价钱一分货,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这个逻辑没问题,但是,同样的价钱,你做不出来,人家能做出来,你就没了竞争优势。
所以,低价不是竞争优势,低成本竞争才是。
除了性价比、质价比,年轻人还要颜价比、鲜价比、心价比等,这就要求火锅店有颜有料。
行业:“轻量型火锅时代”来临
如果把行业和消费趋势、消费心理结合起来看,会发现一个现象——火锅变轻了。
这种轻,不止是店面大小、投资多少、模式的繁简,而是整体变轻了,尤其是这两年“卫星店”的出现,更验证了这一说法。
所谓卫星店,就是以中心店为核心,辐射周边的小店,小到十几平,大则几十平左右,所选位置,往往坐落在人流量大的街区,产品则由中心店统一配送,主打外卖的居多。
◎变轻的餐厅
餐见数据研究院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6月底,已有超过50个品牌在全国率先跑通卫星店模式,累计开出超600家卫星店。根据火锅餐见走访数据,门店坪效基本能做到5000元左右、人效在3万元以上。
除了老乡鸡,农耕记、海底捞、太二等品牌,也都在尝试“卫星店”的新模式。
这是轻量化带来的效率、流量和营收的改变。
从细微处看,不止卫星店这种模型轻量,连锅底和产品都变得轻量了。
疫情前,很少有地摊火锅、市井火锅、菜市场火锅、街坊火锅这种以场景为细分标准的火锅品类,但从2020年起,这些“场景类火锅”纷纷崭露头角,有点餐形式,也有自助、半自助形式,而且多是小份菜。
盘子变小、变轻了,很符合消费趋势。过去,顾客花同样的钱,只能吃两个菜,现在,同样的钱,能吃几个甚至十几个,不同口味会带来不同的体验,顾客自然觉得超值。
这是轻量化带来的顾客体验的改变。
◎变轻的锅底和产品
还有锅底,过去,锅底很重,48元、58元、68元的比比皆是,而现在,很多锅底价格都在降,18元、28元的很多,还有锅底小料餐具餐巾纸免费的,不仅如此,还免费送小吃水果和凉菜。
如果别人能做到,你做不到,那就要思考,是不是供应链的问题?
这是轻量化带来的供应链的改变。
品类:将出现大规模分化
这两年,品类涌现不少。翻开大众点评,输入“火锅”,不再是清一色的川渝火锅了,像酸汤火锅、山野火锅、渣渣牛肉等,地域性明显,很有特色。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品类不断分化的行业,发展是良性的。当然,从侧面来看,不同品类的火锅,也在分割川渝火锅的地盘。
品类走向分化,是行业发展的必然,毕竟,分化是破内卷的方式之一。
◎酸汤火锅
根据餐见数据研究院的报告,2024年有6大潜力品类,酸汤火锅、下饭小火锅、砂锅菜、鲜烧牛肉、旋转小火锅、渣渣牛肉,这些都是从数据中发现的潜力品类。
值得注意的是,分化有个前提,即,越基础、越原始,就越稳定。
比如酸菜牛肉火锅,切中的仍是火锅这一大的、原始的品类,品牌只是将酸汤的名字提了出来,顾客仍旧有认知,这一品类就是稳定的。像去年大火的冒烤鸭,是冒菜加烤鸭的组合,看似切中的是冒菜这一大品类,但品类上并没有体现,所以冒烤鸭的周期就会出现问题。
还有一些在社交平台上火爆的品类,也需要注意,有可能是通过网络外力作用下的火爆,极大程度上,是一种虚假的繁荣,而非品类分化的自身优势带来的火爆。
品牌:以“品牌力+低成本低价”竞争
再来谈一谈价格战。经济学上有个“价格敏感度”的概念,讲的是价格与需求的关系,有的产品价格高、需求量大,有的价格低、需求量小,价格敏感度的存在,会影响商家的判断和决策。
有商家觉得,顾客不来是因为价格太高,于是降价,再不来,继续降,价格战就这么打起来了。
餐见数据研究院数据显示,2023年的主流客单价为60—80元,较之过去,有所降低。同时,30—50元和150元以上客单价的品牌,增幅比较明显,说明消费分级进一步加深。
高层和底层一样,厮杀更为惨烈。
我们不仅要关注外贸、投资和内需,更要关注如何跑赢竞争对手,从当下的消费趋势来看,“品牌+低成本低价”将是企业的必杀技。
道理很简单,同样两个人吃火锅,预算100块,在选择餐厅时,一个有品牌一个无品牌,他会去哪一个?大部分人可能都会选择品牌,因为品牌的背后是信任感、依赖感和尊重感。
“餐见联创”研学社成立
六边形单店盈利爆涨模型课程发布
疫情三年,停摆三年,老百姓都吃了不少老本,要想彻底恢复气力,确实需要一段时间。
所以,不止餐饮行业,各行各业都要定下心来,制定好战略、战术,准备打一场持久战。
上阵杀敌,就得准备充足的弹药和粮草,知识,就是最好武器。
在去年第一届中国火锅领潮峰会·破内卷大会上,火锅餐见成立了餐创联大家庭,让诸多火锅人一起抱团取暖,走得更远。
今年,火锅餐见在餐创联大家庭基础上,设立了“餐见联创”——为餐创联成员精心打造的研学社,让火锅人可以精进专业技能,提升认知,扩充企业天花板。
在今年2024第二届中国火锅领潮峰会上,火锅餐见正式推出“六边形单店盈利爆涨模型课程体系”,从“线上、线下”吸客流、“产品、运营”拉复购、“会员、降本”促增长六大方面,助力品牌走上快车道。
同时,我们会邀请资深行业专家学者、有着成功经验的品牌创始人助阵,助力品牌被更多人看到。
创业,是“一个人的长征”,在这条路上,会布满荆棘和泥泞,充斥悲观与自我怀疑,然而,我们依旧要心怀理想。
虽然理想如天上的星辰,此生都无法触达,但我们可以像航海者一样,凭着星光,找到前行的方向。
对接通道
如果您对餐见联创研学社学习感兴趣
可以添加小助理微信
了解更多课程信息
17740410447(同微信)
< class="pgc-img">>能熬过三四月的,都是神仙店了”
“三月营收与去年同期相比,真是拦腰斩”......
在厮杀激烈的火锅赛道,有人调整战略方向,一边练内功一边等待市场好转,但有火锅店也已经悄悄退出这场竞争。
第 1565 期
文 | 大龙
1.27万家火锅企业“阵亡”
“春天”并未真正到来
最近,在行业的交流中,有不少火锅店的老板纷纷开始焦虑,门店生意不好,眼看很多兄弟品牌陆续关店,有的火锅店已经开始让员工调休了。
很多火锅店的老板,都想与爆火的天水麻辣烫一样,能够有一个机会,体验一下甘肃天水的热闹。
也有火锅老板告诉火锅餐见,原本同一条街打价格战的火锅店,已有多家店黯然离场。
企查查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第一季度,我国新增火锅相关企业1.14万家,期间注销吊销企业数量1.27万家。
在社交媒体,火锅店闭店、转让的案例不胜枚举这里不乏一些全国连锁、区域大牌子。
河南信阳火锅某火锅(万达店),也在3月11日发出“关店会员退费公告”。公告中写明因特殊情况不适合继续营业,决定于2024年3月11日闭店,有充值的会员可以来办理退费事宜。
此外,3月26日,该品牌(菏泽万达店)正式闭店,门店负责人发布短视频称,“满含泪水拍完这个视频,没有永远的巅峰也没有永远的低谷!江湖再见!”
无奈、不舍,充斥在创业者表露的字里行间。
3月17日,位于浙江绍兴银泰火锅店某王门口,赫然放着一个闭店的通知,上面写道:本店将于3月17日关店。据了解,此店成立于2018年,作为人气火锅店,它的关闭也让很多人表示惊讶。有网友表示惋惜:每次去都排队,怎么说关闭就关闭了。
通知还写道,如果还想吃某王的话,就只能去绍兴柯桥万达店或者万和城店就餐。
不止是生意艰难,也有头部火锅在对其门店进行优化。
一个多月前,某奴毛肚火锅在平顶山的一家门店也宣布闭店,缘由是店内环境设施老化,并推荐顾客到就近的门店享受优质服务。
除此之外,前段时间网红知名火锅“某某锅”,在经历了短暂的高光时刻后,也走向滑落,目前显示位于广州、深圳、上海等地的门店,均为“歇业闭店”状态。
火锅店开始闭店,也是火锅行业现状的一个缩影。随着开店数量的不断增加,市场竞争加剧,行业“内卷”愈发激烈,在行业加速洗牌之下,想要实现突围更是难上加难。
餐饮关店潮来临
一众火锅利润承压
闭店歇业、成本压缩、品牌收购,这两年火锅行业似乎很不平静,从头部连锁品牌到中小商家,都受到了波及。火锅餐见此前就曾报道,2023年火锅店闭店3.37万家,今年经营状况压力骤增。
很多品牌最终也没有熬过出头之日,用关店来压缩运营成本,成为了很多火锅店的必经之路。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些品牌火锅店纷纷闭店呢?
1、网红不是长久之路,口碑下降成为闭店原因之一。
即使有流量夹持,也难逃闭店魔咒。像网红火锅店某某锅的闭店,自身也存在了一定的原因。
闭店前期,就有消费者反馈,“某某锅的产品、服务已经出现下滑。”“上菜很慢,服务员态度也不好……”由此可见,客流量的下滑、口碑的下滑都导致了某某锅的运营不堪重负。很多网红火锅店,开业时依靠线上流量等传播,迎来爆火,但是后期不注重对产品的把控,最终口碑下滑。
2023年5月,某某庄卤味火锅位于广州、北京、上海等地的门店全部关闭,品牌有明星加持固然很好,但是一波流量之后,就剩下了冷清了。
所有流量最后依然是靠品质、服务来支撑,当品质下降的时候,人流就会随之下滑,这也让火锅店走向闭店之路。
2、行业“内卷”加剧,为生存大打价格战
对于火锅行业来说,锅底、菜品、人工、房租等成本居高不下,但是行业价格内卷,很多情况下支撑不了运营开支。不少火锅品牌因此出现资金链断裂、门店持续亏损。成本和盈利达不到平衡,但是品质不能下降。造成一些门店退出市场。
曾经有火锅品牌老板告诉火锅餐见,他们家只是火锅底料的成本都在79元,如果降低成本品质势必受影响。
目前,很多商家开始采取降低价格,利用抖音退出团购,价格的内卷虽然短期内看到了巨大的流量,但是在核算成本的时候,就会发现盈利基本没有,有老板说就是在赔钱赚吆喝。
从营销到供应链,每个环节都在内卷的环境里”摸爬滚打”,当利润率长期受到严重挤压,一些火锅店只能闭店。
有火锅资深从业者认为,这波闭店潮可能将持续到年中,一些盲目进入餐饮圈,认知跟不上的老餐饮人都会逐渐淘汰,从某种程度上讲也加速了行业的洗牌。
3、没有充分的理由吸引顾客到店。
有些火锅餐饮品牌并不注重营销,甚至不去做相关的营销服务。
当你不动的时候,就会有品牌在这个方面努力。比如火锅店门口外摆、在吃火锅的时候给予顾客一定的情绪价值,这些都促使顾客想要去店内消费。
就像,海底捞以服务为行业头部,怂火锅将情绪价值给足;后火锅、萍姐将火锅店的场景、氛围给全面打造好,每个火锅品牌似乎都在使出全身的力气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火锅餐见了解到,有些火锅店品质很好,味道也不错,但是并没有做任何的营销或者有提高品牌知名度的动作。酒香也怕巷子深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很多时候火锅店还是要多去做一些动作,吸引顾客进店。特别是在商场店,更需要一个进店理由,让顾客在众多的餐饮品牌中选择你。但有时候,真诚也是必杀技。
总结
在内卷加剧的火锅市场里,火锅赛道依然是“热辣滚烫”。而越来越多的火锅店在这波流量里,使出浑身解数。
对于整个行业来说,摆在面前的问题早已不是多赚少赚,而是如何活下来度过寒冬,又或者是更好的活下来才能“剩者为王”。
不好的时代终将过去,对于火锅人来说,好与不好都需要提高自己的认知,苦练基本功,什么时候都有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