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按
如果把孩子的成长历程比喻为一颗种子发芽、成长、开花和结果的过程,那我们期望孩子的未来能够成长成什么模样呢?在着力从智育、德育和体育等方面培养孩子的同时,我们却往往忽略了孩子的“食育”。
漫画 小林 作
在我的工作中,可以接触到很多长大以后的孩子,我会带很多的学生,包括本科生,还有研究生,也有很多来访者。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一些问题,也产生了一些担心。因为当我在带学生军训的时候,发现很多孩子在年龄那么小的时候,就已经有了高血压、高血糖,身形肥胖,不爱运动,也不爱社交。而我的来访者也会带着一些情绪问题、饮食的困惑来找我,比方说抑郁、焦虑、饮食障碍,还有对生活的不满意。
人与食物的关系:小A的故事
小A是一个20多岁的女孩子,毕业于名牌大学,工作很好,而且很有投资头脑,已经实现了一定程度上的财务自由,是我们经常讲到的别人家的孩子。但是小A来找我,是因为她发现自己对生活好像没有热情,找不到生活的成就感和满意感。用她自己的话来讲,她对生活很悲观。当然她来找我,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她很瘦,她发现自己对吃东西没什么兴趣,她希望能够通过咨询,让自己能够喜欢上食物,能够让自己胖一点,不要出现健康的问题。
我在跟她谈话的过程中,会发现她好像把食物看成了一种负担,和食物的关系非常糟糕。然后我就跟她通过对话,回顾了她童年的成长经历。小A告诉我,她小的时候,家里的吃饭氛围是这样的,她的爸爸妈妈很忙,并没有太多时间在一起好好吃饭,而且在吃饭的时候总是催促她说,唉,你赶紧吃完,可以去写作业了。另外就是父母在平常也会这样说,哎呀,如果我们不用吃饭该多好,因为太耽误时间了。在这样的状态下,这种跟食物之间的关系就在小A的心里扎了根。在她看来吃饭是一个负担,而且这种观念进一步转化,她会认为自己的身体也是个负担。因为身体会饿,所以她才需要吃东西。在这样的认知前提下,小A看待生活的方式是非常功利的。在这个过程中,她丧失了去欣赏生活中的美好的能力。
在小A的故事里面,我们看到了一个人和食物之间的关系。在我看来,食物是一个心灵的地图。我们从一个人对待食物的态度,可以看到这个人是怎样看待自己的,怎样看待人际关系以及他的生活节奏,还有他的生活态度。甚至,我们的情绪状态,也能够反映到食物关系当中。
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一种说法,如果一个人对吃好的东西是具有热情的,那这个人往往对自己、对生活都充满了热情。我们可能长久以来都忽略了食物的重要性——它不仅仅能够给我们带来健康的身体,而且,通过食物我们还可以收获具有满意感的生活。而这种通过食物获得的满意感,是会体现在一个人的脸上、一个人的心里,还有他的生活状态中的。
儿童的外因性进食:对饮食环境的关注
我最近在北京刚刚完成了一个针对北京3到6岁的学龄前儿童的饮食行为的调查。在这个调查里面,我们探索了跟儿童的饮食行为相关的七个维度的行为特点。
这个研究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发现,就是外因性进食,什么叫作外因性进食?就是我们在吃饭的时候多大程度上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我们知道孩子社会性的交往的需求是从3岁开始的。伴随着这个社会交往需求,孩子在吃东西方面也会发生一些变化。从5岁开始,他对于食物的关注度,从食物本身转向了在什么环境下面吃东西,也就是说从食物的内容,转换到了食物的环境。如果家长留意一下的话,会发现很多商家在这条心理学原则上运用得非常好。
比方说,我们会发现主打儿童顾客的餐厅,它们往往会用橘色、橙色、红色这样的色调。而且在餐厅里面会放一些很活泼的儿童喜欢的音乐,儿童套餐都配有玩具,所以不管这个食物怎么样,都会特别受孩子的欢迎。
看看我们家庭里的喂养环境是怎么样的呢?家长很关注孩子吃了什么东西,但是对于饮食的环境其实关注得非常少。饮食环境包含了很丰富的内容,它包括家里的餐桌是怎么样的,餐布是怎么样的,用的餐具是怎么样的;在吃饭的时候,家长营造的氛围、脸上的表情,还有谁跟他一起吃饭?这些因素都非常重要。
我们一日三餐发生的频率,还有它的规律性,在我们生活中是一件头等大事。如果能够把我们关于孩子的教育,一些正向能力的培养,融合到一日三餐里面,对孩子正向能力、心理能力的养成是非常重要的。
一些暖色调,可以促进人的进食的欲望;一个人愉悦的心情,可以改变他对食物的态度。心理学的干预也好,教育也好,都可以很好地融合到我们吃的每一餐饭里面,当我们谈到教育的时候,其实,还应该认真关注对孩子的“食育”。
食育的重要意义:培养丰富的人性
教育是为了什么?教育是为了培养面对未来的孩子,未来的孩子需要什么样的能力呢?
在这些能力中,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史蒂芬·平克提到了未来的孩子需要六项基本技能,这些技能里面包含了很多软性的能力,比如说设计感、讲故事的能力、寻找意义感等。我们国家很有名的职业规划师古典老师,把未来孩子需要的各项能力归结为三点:第一个是感性的思考力,第二个是创造力,还有一个就是找到幸福的能力。
这些能力在饮食教育里面都有体现。为什么这么说?因为饮食教育会强调我们的这种体验,它会强调美感,以及我们自我觉察的能力。
日本应该说是在食育方面做得最好的一个国家,成为其他国家效仿和看齐的一个标准。
日本的食育有一个基本的宗旨,通过食育培养国民健康的身心,这是从营养学的角度来阐述的。另外一个它还提到了“通过食育来培养国民丰富的人性”。我们作为人的存在,要学会发现自己,努力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希望去建立一个什么样的人际关系,还有培养我们的感恩之心。而所有这些,和孩子未来的成长,以及对于我们在儿童教育中希望孩子获得的能力,都是紧密相关的。
基于这样的思考,我在北京一所小学的低年级,推行了一门叫作《儿童美食心理学》的课程。我特别想把美食、饮食教育,还有心理学进行良好的结合。这个课程是结合了营养的知识,还有心理学的理论而创设的。在这门课程里面,会涉及孩子认知能力的提升,孩子的情绪、情感的能力,孩子的行为习惯,还有他的社会交往的能力。我希望通过饮食教育,帮助孩子进行全面的心理能力的提升。
家庭饮食教育的误区与基本元素
谈到教育的时候,很多家长都认为学校的教育很重要,实际上,家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场所。中国的父母可能都会有一些焦虑,担心自己会不会成为一个足够好的爸爸妈妈,实际上一旦你成为了家长,你就具有了这样的一种潜能。那做好父母需要的是什么呢?需要一些科学理念,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潜能发挥到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去。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会碰到两个教育误区:
一是停止强迫式喂养。所谓的强迫式喂养,就是我们会发现,往往我们让孩子去吃东西的时候,强迫他吃东西的时候,往往认为是健康的食物,那强迫他吃东西的时候,我们会很严厉,提高音量。那个场景对于孩子来讲,感受是很负面的,这种负面感受反而会加强这个跟健康食物的负面联系。
二是我们要用正确的指令。比如我们经常对孩子说,你要吃青菜,吃完了之后,你才能吃蛋糕。这个时候家长其实是希望孩子能多吃青菜,但这样一种指令方式,实际上让孩子觉得蛋糕更有意义和价值,反而他会降低对于青菜的偏好。所以,如果想让孩子多吃青菜的话,不妨把饮食教育的元素放在里面。
饮食教育的基本元素很简单,第一个是帮助孩子打开五感,所谓的五感就是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当我们看到一个食物的时候,我们需要完全地去打开我们的感官,其实孩子的感官是非常敏感和敏锐的,那么我们需要从小就去让他保持住这样的一种能力。第二个是充分互动,给孩子一些很好的互动体验。第三就是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最后,是让孩子去发现自我,让他自己去觉察自我,比如:我什么时候吃饱了,让孩子有这样一个基本的判断,不出现这种过度进食的状态。
结语
饮食跟每一个人都是紧密相关的。在饮食里面其实包含着我们的记忆、人际关系,还有对于自我的追寻。我们在想着如何去培养一个面向未来的孩子的时候,可能解锁的密码就包含在非常简单质朴的好好吃一顿饭的过程中。可以通过陪伴孩子好好吃饭,在这个过程中去培养孩子感性的思考力,去发掘他的创造力,并且帮助他提升自己的幸福力。
我理解的幸福力是这样的:如果孩子未来的生活是一幅画的话,那么幸福力就是这幅画上面泼洒的底色。饮食教育,可以帮助孩子去发现更美好的世界,也可以照亮更具有幸福力的自己。(张婍:美食心理学创始人,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心理学系副教授)
□ 当美食遇上心理学
你可能会好奇,心理学和美食有啥关系?
简单举个例子:心情难过的时候,不知道为啥就只想吃垃圾食品。是不是突然觉得还是有些道理?
美食以诱人的风味吸引了世人,世人也被美食所影响!
(1)什么时候算真正的吃饱
为什么饮食有度很难?因为我们无法准确感知何谓吃饱。尤其当受到环境影响时,我们可能真的要到感觉快吃吐了才停下来。
(2)爱吃辣的人更愿意寻求刺激
辣椒素会刺激一个人的神经,让人变得亢奋甚至烦躁。而亢奋的精神状态是喜爱刺激的人必不可少的,爱吃辣的人常常精力充沛,乐于尝试新事物。
(3)心情不好确实会让你乱吃
如果情绪不佳,人们会视油腻食物为良方,和一顿正餐或蔬果相比,会更想放肆吃零食。虽然心情好的时候人们也会吃很多,但是饮食会更加均衡。
人生百味,生活五味,你想过用美食来疗愈自己吗?
满足感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的,得到了口欲的满足以后,你没发现心情会格外敞亮?在心理学的疗愈下享受美食,在美食中体验酸甜苦辣咸的百味人生!
满足自己,在满满的幸福感中疗愈自己!享受不一样的美食人生,让那些唯有美食不可辜负的人给自己一次爱自己的行动吧!(小愚)
< class="pgc-img">>穷人定律让许多底层家庭陷入恶性循环,孩子们未来的选择也因此受限。本文将探讨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以及底层家庭普遍让孩子从事的三种工作,带你深入了解这个颇具社会意义的话题。
在我们的社会中,有一个无形的“穷人定律”正在悄然影响着无数家庭的命运。你也许听过这样一句话:“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但你有没有想过,这种成长环境和社会背景会对孩子的未来产生怎样深远的影响?
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是“穷人定律”。它指的是由于经济、教育等因素的制约,许多出身贫困家庭的孩子难以获得向上流动的机会,最终只能被限制在与父母相似的社会阶层中。这不仅仅是钱的问题,更多的是一种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的延续。
那么,底层家庭的孩子都在做些什么呢?根据观察,他们普遍从事以下三种工作。
餐饮业是许多底层家庭孩子的首选工作,这是因为门槛低、入职快。大多数情况下,餐厅并不需要太高的学历,只要能吃苦耐劳,便可以顺利上岗。
这样的工作虽然能够带来一定的收入,但却往往是高强度、低回报的代表。长时间的站立和繁忙的工作节奏,常常让年轻的他们感到疲惫不堪。而且,由于缺乏职业技能,他们很难在这个行业中获得晋升机会,最终归于“行行都一样”的迷茫状态。
许多从事餐饮业的孩子,在工作几年后,仍然拿着微薄的工资,面对同样的工作内容和生活压力,难以实现自我的价值。
另一类底层家庭的孩子,则选择了进入制造业。制造业通常对劳动者的要求较低,因此对于很多家庭来说,都是一种可行的选择。
然而,制造业工人的工作条件相对恶劣,往往需要长时间的加班,且大多数岗位单一重复。这种高度机械化的工作,不仅消耗了他们的体力,更削弱了他们的求知欲和创造力。许多人在这样的环境中,坚持着朝九晚五的生活,却始终无法突破这个锁住自己的枷锁。
更为重要的是,制造业的工资水平普遍较低,很多家庭甚至要靠这份微薄的收入来支撑日常开销。这导致孩子们在承担家庭责任的同时,也失去了追求梦想和提升自我的机会。
除了餐饮和制造业,底层家庭的孩子还常常被迫投身于一些低端的服务行业,如保洁、快递等。这些工作看似简单,但背后却隐含着巨大的社会成本。
首先,这些工作不仅缺乏保障,工资也普遍偏低,许多年轻人在工作中遭遇的不公正待遇更是屡见不鲜。他们为了家庭生计而不得不忍受种种不平等的对待,甚至在工作中受到身体和心理上的双重伤害。
其次,长期从事这些低端服务行业,孩子们的视野和发展空间自然也会受到很大限制。即使他们渴望改变自己的生活,也因为缺乏资源和机会而感到无奈,陷入无尽的循环之中。
穷人定律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涉及教育、经济、文化等多个层面。家庭的经济状况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环境,而这种影响往往是潜移默化的。
底层家庭的孩子们,不仅要面对物质上的缺乏,还要承受心理上的巨大压力。他们从小就被告知要努力工作,以帮助家庭脱离困境,却往往在成年后发现,生活的重担依然压在肩头。
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孩子感到迷茫与无助,尽管他们努力拼搏,却发现自己依旧在同一条道路上不断徘徊。这种循环让人心痛,也让我们深思:我们到底该如何打破这个可怕的穷人定律?
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光靠个人的努力显然是不够的。社会需要从根本上改善底层家庭的生存环境,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教育和就业机会。
首先,教育是改变命运的关键。只有通过高质量的教育,才能提升孩子们的综合素质,帮助他们拓宽视野,获取更好的发展机会。政府和社会应加大对贫困地区教育的投入,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
其次,社会保障体系也需要完善,尤其是对底层家庭的扶持政策。通过提供更多的培训和就业机会,帮助他们跳出固有的生活圈,让孩子们可以有更多选择的空间。
最后,增强社会的关注与支持也是至关重要的。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推动改变的一份子,无论是通过慈善、志愿服务,还是简单的关心和理解,都能让这些底层家庭感受到温暖与希望。
穷人定律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视而不见。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真正为那些底层家庭的孩子们打开一扇窗,让他们有机会拥抱更加美好的未来。希望未来的某一天,当我们回首往事时,能够看到更多孩子打破了这一恶性循环,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我们都有责任去为此努力!
日,国民营养健康指导委员会办公室印发《“减油、增豆、加奶”核心信息》。在“减油”方面,《核心信息》明确,长期过量摄入脂肪会导致肥胖,增加血脂异常、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和2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发病风险。儿童青少年要从小培养清淡不油腻的健康饮食习惯,超重肥胖、高血脂人群等更应控制脂肪摄入,做到食物多样、合理膳食。
因此,家长和孩子应该关注油脂的摄入,做到正确认识油脂、合理摄入油脂。
勿入减油误区
摄入油脂的量和种类对于儿童青少年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然而,由于部分家长和孩子对于油脂的认知存在一定误区,导致他们的油脂摄入往往并不科学。
误区1.
所有植物油都健康
一些家长认为,动物油脂如猪油、牛油等含有饱和脂肪酸不健康,而植物油则普遍较为健康。实际上,并非所有的植物油都是健康的。一些植物油在加工过程中可能会被氧化或产生其他化学变化,从而失去其原有的营养价值。此外,部分植物油如椰子油、棕榈油等也含有较高的饱和脂肪酸。因此,在选择油脂时,家长应关注油脂的种类,尽量选择新鲜、未被氧化、饱和脂肪酸低的植物油。
误区2.
高温烹饪更营养
许多家庭习惯高温烹饪,认为这样可以更快将食物煮熟,并使食物更加美味。然而,高温烹饪会导致油脂氧化,产生有害物质,从而降低油脂的品质。在烹饪过程中,家长应尽量采用低温慢炖、蒸、煮、烤等烹饪方式,以减少有害物质的产生并保留油脂的营养价值。
误区3.
只使用一种油
有些家长在选购油脂时,为了方便常常只选用一种油。然而,不同的油具有不同的营养成分和特性,如果只使用一种油,可能会导致营养不均衡。家长应该根据不同的烹饪方法和营养需求,选择不同的油进行搭配使用,例如,可以使用橄榄油进行凉拌和低温烹调,而炒菜时则使用花生油或菜籽油。
误区4.
忽视“隐形油”
减油的重点是减少烹调油,但“隐形油”也需要注意,很多孩子喜欢吃的零食其实是“含油大户”。
例如,制作1份75克的薯条,需要120克土豆加10克油;一包75克的原味薯片,会用到160克土豆和26克油;8根辣条相当于40克面粉加16克油;看起来清淡、健康的蒸蛋糕,吃下4个就相当于摄入了1勺油;松软可口的网红小吃华夫饼,2小包4片就有20克油;一些宣称“非油炸”的薯片,听起来似乎更健康了,但仔细看配料表,每100克就有30克脂肪。
掌握正确做法
儿童青少年改变油腻的饮食习惯,培养健康的饮食观念,可以尝试以下几种做法。
1 使用控油壶,健康烹饪
家庭应减少日常烹调油的使用量。使用带刻度的控油壶,定量用油,有助于控制总量。少用煎炸的方法,选择蒸、煮、炖等烹饪方法,可以有效减少油脂的摄入。这类烹饪方法不仅能保持食物的营养成分,还能避免因高温油炸产生有害物质。
2 增加豆类和奶制品的摄入
对于儿童青少年来说,豆类和奶制品是非常重要的营养来源。大豆及其制品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钙、钾等营养成分,经常食用有助于儿童青少年的生长发育。奶及奶制品是钙的良好来源,充足的钙摄入对骨骼和牙齿的健康至关重要。每天适量摄入豆制品和奶制品,可以帮助儿童青少年保持营养均衡。
3 合理选择外卖和餐馆食品
在外就餐时,儿童青少年应学会选择低油的菜品,并主动向餐馆提出少油的要求。可以选择蒸、煮、凉拌等低油菜品,避免油炸等高油食品。在点外卖时,尽量选择一些健康的套餐,既能满足口腹之欲,又能保持营养均衡。
4 从小培养清淡的饮食习惯
饮食习惯往往是从小养成的。家长应鼓励孩子多吃蔬菜水果、粗粮和低脂肪的食物,少吃油炸、膨化和高糖食品;学校和社区也应开展健康饮食的宣传教育活动,帮助儿童青少年树立正确的饮食观念,从小培养清淡的饮食习惯。
来源:学生健康报
作者: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〇医院健康医学科 张玉 井莎
审核: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专家、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学校卫生所所长 郭欣
策划:张灿灿 王宁
来源: 健康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