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T POT
蜀王火锅
/用/热/辣/迎/接/冬/天
经营近三十年的“江湖大哥”
提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你会想起什么?
乐普生、五里墩立交桥、还是迎香港回归时的万人接力跑活动... ...作为上世纪最早一批入驻合肥的火锅店,蜀王火锅可以说是承载了一代合肥人的共同回忆。
< class="pgc-img">>叫上三五好友,围聚在一起,蘸着油碟边煮边吃,这可绝对是那时候时髦青年的标配,好友间的感情也随着冒出的热气一起升腾。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现在的蜀王火锅,口味和人气依旧丝毫不减当年,店内的装潢也是相当高大上,还有超级可爱的送餐机器人在辛勤地为大家服务喔~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能火三十年!
蜀王火锅究竟有什么秘密?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鲜香的牛肉、肥美的羊肉、爽脆的毛肚、鲜嫩的虾滑、牛蛙、巴沙鱼片...让火锅成为一大票吃货的天堂,更是满足了肉食动物关于美食的所有想象。再配上各式各样的川卤、鸭血、海带芽、娃娃菜... ...辣锅中的香辣劲爽,一汪红火又热辣的牛油,让你期待不已,又或是菌菇三鲜汤里的醇香滋味,让人感到暖心暖胃,火锅都让我们在寒冷的冬天里,感到快意真实。
肥牛一涮 烦恼全散
必点菜品:霜降肥牛
精心挑选的品质草饲牛肉,牛肉的白色脂肪在肌肉纤维中有序沉积,形成密集的大理石花纹,如同霜雪。看这细腻的纹理,实在是太漂亮了,光是看着就十分诱人,不仅如此,霜降肥牛还有着脂肪含量低,口感极佳的特点。从入锅到入口的时间...
只需要9秒!
只需要9秒!
只需要9秒!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小编吃火锅只知道七上八下的毛肚,这9秒的霜降牛肉,还是头一回听说,可见霜降牛肉还真是不一般。夹起一片肥美的牛肉,让鲜嫩肥美的牛肉吸饱够味的汤汁,食材本身的肉香配上浓郁的汤汁,光是想想就让人垂涎三尺。
必点菜品:四川空运毛肚
你以为这只是一份平平无奇的毛肚?nonono~
每天从四川阿坝牧场空运来,面积比脸还大!因为是自然放牧,牛的出栏量少,所产的毛肚都是每天定量供应,吃到就是赚到!涮的时候,遵循“七上八下”的原则,在毛肚微微卷曲后就可以吃啦,鲜香麻辣,爽脆美味,超级爽口哇!
< class="pgc-img">>必点菜品:现挑手工豆皮
吃过蜀王火锅的朋友都知道,现挑手工豆皮可是一大特色,有时候一桌点一份都不够。他家豆皮选用的是东北黑土地的有机黄豆,山泉水浸泡6小时,手工石磨研磨,现做现挑,豆香浓郁,易消化、吸收快,吃起来薄嫩爽口。
< class="pgc-img">>神仙鸳鸯锅底
满满大料
选材
老母鸡、黑毛猪肉的龙骨、猪皮... ...
来猜猜看蜀王火锅用这些大料是来干嘛的?
正确答案是:汤底。
蜀王火锅的清汤锅底可不同于别家的汤底,用现成的料包倒入就算完成。上面提到的这些食材,都是用来熬制汤底的。大厨每天需要精心熬制足足六小时,汤汁熬至牛奶般的乳白色才算到大功告成。用这么多上好的食材成就一锅汤白汁浓的醇香汤底,还真是一种奢华的享受呢,是不是感觉与国宴中的开水煮白菜有几分相似?光是汤底上就花了这么大的功夫,也可见蜀王火锅对于高品质的追求。
< class="pgc-img">>介绍完清锅汤底,咱们再来看看红汤底料。
严选四川28味地道食材
5道工序
26年资深炒料师黄金配比调制
历时8小时手工炒制而成
使用多款辣椒,用于提鲜、锁辣、提味、增麻。经过并用醇厚牛油锁住底料香味。香辣劲爽,一汪红火又热辣的牛油红汤 ,香辣劲爽,涮什么都是人间绝味!
< class="pgc-img">>川卤系列
吃火锅的时候,有时候食材刚下入锅中,还没煮熟,这样的等待是不是让人感到有些煎熬呢?蜀王火锅贴心的帮大家想好啦,点上几盘川卤,让大家等待的时候嘴巴也不寂寞。蜀王火锅特意从成都找来师傅专门制作川卤系列,让大家不用去成都,就能吃到绝对地道的成都卤味。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除了火锅常见的配菜,蜀王火锅还带来了川菜,成都朋友扫过都说巴适滴很~
花椒牛舌
< class="pgc-img">>牛舌肉质饱满,软嫩鲜香的口感,与花椒的微麻糅合出一种多层次口感,给你带来原汁原味的感受。
川味辣子鸡
< class="pgc-img">>家养土仔公鸡,肉质鲜嫩肥美,尝一口鲜嫩化渣,麻辣酥脆、香嫩可口、诱人食欲。
< class="pgc-img">>蜀王火锅
跨过千山 穿越人海
将你我相连
听过桌边种种故事
火锅里翻滚着的
都是世间滋味
店名:蜀王火锅
地址:合肥市梅山路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旁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一家店,老板可以靠自己、靠努力影响、带动员工。
管三五家店,老板一个人日日巡店、时时紧盯业绩,也能勉强维持。
但人的时间精力毕竟有限,小到食材采购,大到扩张加盟,无一不需要老板亲自“指点江山”,时间不够用、分身乏术,太辛苦也太过时。
高效管理,即使老板不在,门店运营、员工努力也如老板在时一样,不是更好?
有家大型餐饮集团,其创始人是位超人一般努力拼搏的人。自开第一家店起,每天所有的精力都用来管店。可开到第七家店时,她发现自己即使不寝不食都管不过来了,怎么办?
餐饮老板内参 内参君/文
< class="pgc-img">>一问老板:事必躬亲你不累?
从一家只有几张台子的火锅店开始,到专业团餐管理、集团配餐、川味火锅、中式正餐、食品加工配送和物业管理等服务为一体的大型集团。
如今蜀王餐饮集团旗下拥有十几家子公司、几十家加工厂,仅靠一个人的力量根本不可能把控一个多元化连锁服务集团。
当年在开到第三家火锅店时,蜀王集团创始人孔健就开始了夜以继日地工作。开到第七家店时,孔健真心觉得“已经带不动了”,努力、奋斗已经不能解决问题,选址、环境、服务等问题的不满意无从解决。
< class="pgc-img">>其实,除了创业初期时,老板会事事亲力亲为,很多发展中的中小型企业也在绕回这样的误区。
“你永远无法真正理解一个人,除非你从他的角度考虑问题,除非你钻进他的身体,设身处地地想问题。”《杀死一只知更鸟》中的这句话,在企业管理中成为一派观点。
在这个观点影响下,不少企业开始主张并身体力行:管理者亲自走进一线,用普通员工的眼睛观察,可以帮助其具备更敏锐的洞察力,从根本上了解企业面临的真实问题。同时,与普通员工的并肩奋斗,更有助于管理者树立威信。
原本自有优势的这种管理秘诀,在不少企业却演变成了管理混乱——“高层干着中层的活儿,中层干着基层的活儿,基层员工却在私下讨论企业的发展方向。”
< class="pgc-img">>二问管理层:你是在做牛做马,还是在做管理?
拥有20多年企业管理经验的日本管理顾问山本真司,在其著作《你是在做牛做马,还是做主管》一书中写道:升上高位之后,不应该还是一味硬拼蛮干,而是应学会善用管理技巧,“放下做牛做马的哀怨”,做个轻松又称职的主管,让工作团队自发工作,自己完成任务。
管理层事必躬亲自己更累,管理也会陷入恶性循环。
< class="pgc-img">>山本真司在书中解释说,“公司升你做主管,并不是要你加倍努力、加班蛮干,而是要你管理人才,让自己和部属都能成长。如何建立一套‘即使主管不插手,部属也能创造成果’的工作系统是重要的,主管们也应该懂得,如何让部属握有主导权的同时,也能确保工作的品质和效率”。
再有能力的管理者,都不可能管理企业的所有事情,掌握企业的所有细节。而且,管理者被琐事缠身,就没有时间和经历考虑企业最重要的问题。
管理者事必躬亲,基层难以成长,中层无用武之地。其发展结果,要么是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要么是企业渐渐无人可用,最后管理者不得不更加事必躬亲———企业管理的恶性循环由此产生。
< class="pgc-img">>精益化管理真正“各司其职”企业才会向上走
发现一个人精力有限、无法带领企业更好地发展之后,孔健开始走出去学习管理。蜀王从此开始了现代化管理之路,走入体系化、流程化。
孔健把企业发展比作斜坡上前行,发展停滞了,企业并不会停在原地,而是会下滑。流程跟不上企业发展速度、高管流失、企业没有跟进互联网等原因,都可能会让企业走下坡路。
如何固化企业的流程、管理,如何稳定住企业发展,让企业向上走?如何做成百年企业?要想企业不滑坡,靠人不如靠管理体系。
< class="pgc-img">>人的精力、思维有限,管理体系才是稳定企业在斜坡上发展的“销子”。2012年,孔健认识了丰田制造中国质量管理部的本部长,开启了蜀王集团精益化管理之路。
精益化生产
精益化生产(Lean Production),简称“精益”,是衍生自丰田生产方式的一种管理哲学。
丰田生产方式被认为是世界上最为精益的生产管理方法,自1942年由创始人大野耐一公布以来,世界各国的企业都在学习。中国各行业的管理法,都或多或少受到精益化生产的影响。
丰田精益生产方式的关键在于“全员参与”和“持续改善”。每个员工都可以提出问题、提出改善问题的办法。“提案制度”在全体员工的智慧下成为精益管理中“持续改善”的精髓。
维持、改善、创新才能让企业向上发展,这个过程中各岗位的工作必须各有重点。孔健说,精益化管理的秘诀在于:基层要有执行力,中层要有改善力,高层要有决策力。
1
降成本、提效率,只有一线员工最清楚怎么做
如何降低成本?如何提高效率?这是很多企业高管在思考和解决的事情,大家并不觉得高层考虑这样的问题有何不对。在很多企业中,高管承担着所有责任和目标达成,成本、质量、效率、人才培养等。
但成本和效率是基层员工的工作内容,每天做着最具体的事情,他们才最清楚成本、效率如何改善和提高。
日本五十铃是一家汽车企业,在上世纪90年代时受经济环境影响,不得不关闭部分生产工厂。当时五十铃品牌旗下有大中小多种类型卡车,同时在一家工厂生产,怎么规划安排?管理者和专家们束手无策。
这个当时近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最终实现。完成这个任务的并不是高薪聘请来的专家,而是一线技术人员,一线员工用自己的经验和智慧合理规划了一条生产线同时生产多品种卡车的方案。
< class="pgc-img">>成本、效率如何控制,应该是由基层员工来思考和解决,而不是高层。因为高层在这些问题上不起到决定性影响,基层员工去发现、思考、解决,才能真正改变成本和效率。
“如果总经理去端盘子上菜,那不如用总经理的薪水请十个服务员,服务员端菜肯定比总经理端得好”,孔健说。
同样,人力资源、管理效率、组织内耗是中层需要思考解决的问题,中层需要负责企业短期内的发展和是否具备足够高的工作效率,而高层需要思考的是企业成长和长期发展。
2员工什么时间、做什么?要和岗位相匹配
管理常说“各司其职”,每个岗位的员工做着自己应做的事情、做够应有的时间,才能保证企业可以稳定持续发展。
那么,你家各个岗位的员工,在自己岗位上都做些什么、做了多久、是否合理?
< class="pgc-img">>孔健解释说:
以企业八小时工作制为例,基层员工最重要的是执行,每天要用七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完成好基本工作,剩下的一个小时用来想想自己手上的工作有没有可以改进、改善的。
中层员工除了执行之外,还要有改善创新。每天用三至五个小时的时间,高质量完成每天的具体工作,剩下的时间用来进行改善和创新,中层的改善才能带领一线员工改善。
而高层管理人员应该做品牌拉伸、战略、预决算,用战略、体制、流程带领企业发展。高层用八分之一的时间走到一线做了解,剩下的时间就可以用来通过精益化管理的工具、流程和体系,进行不断的改造、修正和创新。
企业内部真正“各司其职”的情况下,高层管理者对企业的成长和长期发展做出贡献,中层管理者对企业的稳定和效率做出贡献,而基层管理者对企业的成本、质量和短期效益做出贡献。
当所有的管理者都能够做出贡献的时候,企业发展就可以获得稳定持续的成长。
10月8日至14日,餐饮老板内参·大鱼游学,将带领大家走进日本,开启“餐饮精细化管理提升之旅”。由丰田精益化生产的大咖讲师亲授课程,学习提高管理及生产效率,现场诊断、改善指导,并前往丰田工厂参观学习管理模式。
行程中还会前往日本餐饮标杆企业物语集团、无印良品、阿米巴京瓷馆等企业,开拓视野、深入交流学习。
< class="pgc-img">>· end ·
轮值编辑|于聪聪 编辑|刘珍 视觉|刘珍
>述:孔健 蜀王集团董事长、正和岛岛邻
采 访:徐悦邦
来 源:正和岛
< class="pgc-img">>01、大夏天开火锅店,这姑娘疯了呀!
上世纪90年代初,在合肥一所老牌科研单位,传统又严肃的工作氛围中,沏上一杯茶,在外语和马列的学习中度过每一天,闭上眼睛都能想象出自己退休前的样子:
一位女工程师,戴着老花眼镜,坐在办公桌前,喝喝茶,看看设计图纸……
这就是我下海前的工作与生活规划。
我叫孔健,来自安徽合肥。1993年,在我哥哥的多次鼓动游说下,渐渐生发出了下海经商的念头。
由于曾经在成都出差期间经常吃鸳鸯火锅,麻辣生香、畅快淋漓,让我回味无穷。而当时安徽市面上只有少数的炭烧火锅,我心想:安徽人怕麻不怕辣,如果把四川鸳鸯火锅稍微改良一下在合肥经营,应该是个大商机。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我们兄妹俩一合计,下海经商就是它了——开个川味火锅。
开火锅店,得先找个四川火锅师傅来安徽吧,于是我便只身一人揣着钱又去了四川。当时我“很傻很天真”,想着在四川的地盘上,火锅师傅应该遍地都是,随便吃个火锅店就能找得到的。
创业的第一坎立马就来了,每家火锅店的服务都很热情,可一听到我打听师傅,就变得一脸谨慎,更别想能让我到后厨跟师傅接触了。
好几次失望而归后,我又一次去了店里吃火锅,一咬牙,一跺脚,我把自己半个月的工资50块钱,给了店里的服务员,就让她帮我给师傅捎句话,给我一次机会。
回到宾馆,我就后悔了,刚给出去的半个月工资会不会打水漂?捎上话后师傅会不会来找我?我在心里暗暗责怪自己太鲁莽了。害怕、担心、着急和期待的复杂情绪交织,让我独自在宾馆如坐针毡。
但感谢老天眷顾,当晚火锅店的师傅汤大和汤二兄弟俩真的如约来宾馆找我了。
我很感动,就和他俩坦白地说了:我没做过餐饮,什么都不会,年龄比他兄弟俩也大不了多少,而且是只身一人来四川找师傅,是真心想把四川火锅带回安徽。不信的话,我可以先给你们每人500块钱,我回安徽等你们来。
话说出去后,我心想恐怕要黄了。意外的是,他们居然答应跟我回安徽,到安徽去闯一闯。他们说我这个姐姐看上去挺和蔼可亲的,应该值得信任。
张罗好师傅,我拿着8000块钱就一头闯进了火锅市场,租了一间40平米的小门店,勉强能放下7张台,定了个8月8号的吉日,就等着蜀王火锅店开张了。
曾经的单位同事一听说我的火锅店在8月8号开业,都说“8月的合肥,就是个大火炉!这么大热天,又没空调,谁去吃火锅啊?姑娘你疯了呀?”
但那时,我们的口袋早已空空,也没钱买空调了。开业时会不会有客人来?会来几桌客人?我们心里直犯嘀咕,但事到临头,也只能硬着头皮上了。
7月底,我们开始试营业,没想到啊,试营业期间,生意意外火爆。每天还没到中午,7张台子就订满了,晚上来都要等几十桌才吃得上,开业第1个月的营收我们就做了将近30万元。
< class="pgc-img">蜀王第一家店
>老天眷顾我们,好运气是一方面,现在回想起来,当时能一炮而红或许有几点关键因素:
1. 我们没有做餐饮的经验,我们就想着把来的客人都当成亲人一样对待。
所有来吃火锅的,排队等着吃火锅的,我们都免费赠送西瓜、八宝粥。连送客人来的出租车司机,我们都送打火机、餐巾纸。
2. 为了让客人更好地体验川味火锅,我们最大限度地还原了四川火锅特色:装潢用四川石雕、涮锅用鸳鸯铜锅、所有的原材料都来自四川、员工工服穿的是四川民族服饰,现场还有茶师演艺长嘴壶茶艺。
这在当时的合肥仅我们一家。
后来我把这些归纳为“多一点”工程,那就是做餐饮企业:永远都要比竞争对手做多一点点、比顾客的心理期待高一点点,哪怕只是一点点。
在当时,客人夸我们的鸡汤好喝,我们立即就会在加汤时多往里边放几块鸡肉。永远都是多一点、再多一点。
这多一点的习惯变成我们的经营理念,也得益于家庭生活对我的影响。
小时候家里一旦做点什么好吃的,父亲就会让我们给隔壁的小兄弟姐妹送一点。自然而然,我就会觉得给别人“多一点”,给顾客“多一点”都是应该的。
02、做企业,不能只是老板“累死累活”
从1993年到1997年,蜀王发展得很快,门店数量每年翻一番。当时一赚到钱,转手就被我拿去开新店了,没几年时间蜀王就开到20几家店了。
从1家店发展到20几家店,是一段难熬的苦日子,最苦的事就是学炒火锅底料。
从蜀王火锅第一家店火爆后,为了能多开店、开好店,我就安排两个小孩去给那两位四川师傅当学徒,学炒料。
没想到,这让他们两位师傅产生了危机感,他们担心炒火锅底料的技术被学走了,就要求给炒料房装个玻璃门,每次炒料时都把插销插上,不让那两个小孩子去学。
后来没办法,我只好亲自上阵,在旁边看他们炒料,他们俩也拿我这个老板没办法,但他俩见招拆招,将炒料时间从晚上10点改成凌晨2点。我也没辙,只好吃个哑巴亏。于是,我也改成晚上11点先回家睡一觉,凌晨2点再回来看他们炒料。
就这样,每天凌晨4点学完后,我就把店里7把长椅拼起来躺着睡觉。6点再接着起来买菜,买完菜后回家照看一下孩子,早上10点再回门店打扫卫生,然后营业,传菜、跑堂、收银,我一个人身兼数职。
每天能够眯一会儿的时间很少,那段时间好多人看到我脸上长的斑,都说你这个脸像吸毒的一样。
当时做餐饮还经常会遇到各种“恶霸”,故意上门找事儿。比如菜霸垄断掉鸭舌,他们定什么价就什么价,如果偷偷去找其他农户低价拿鸭舌的话,他们知道了就要来揍我们的员工。
还有卖猪肉的要求必须进他们家猪肉,如果拒绝,他们就佯装到火锅店吃饭,然后故意滋事。当时他们来闹一次事儿,我们就跟他们干一仗。
后来,我慢慢地开始意识到,企业要想做大,单靠一两个“能人”呕心沥血,是绝对不行的。毕竟一天24小时还有8小时要睡觉。真正聪明的,是要靠团队的力量,要把每个团队都培养起来,培养越多像老板一样有奋斗精神和经营意识的人,企业才能做得越大。
于是,1997年我去中科大读EMBA,回来后有意识地进行组织的变革,先设立一个小培训部,每天各种“抓”:抓服务、抓产品、抓团队培训。
这次组织变革让我们尝到了甜头。那时我们最大的店有3000多平米,60多桌,中午翻一轮,晚上翻两轮。门店外面再摆上40多桌,里外一起干,一晚上翻100多桌,特别火爆。就是靠团队一起奋斗来实现的。
< class="pgc-img">>1999年6月,蜀王迎来了转折点,进入团餐领域。
海尔集团当时有一个“激活休克鱼”的著名案例,他们准备兼并合肥无线电二厂。政府邀请海尔到合肥建工业园,海尔只管技术,其他事情让社会力量帮忙,所以我们被推荐参与海尔合肥工业园食堂的招标。
中标后,我带着公司20多位高管和员工一起去了海尔总部学习他们的食堂管理。那时海尔食堂是全中国管理最领先的,是用工业企业的模式来管理现场,就是5S“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
在海尔学习的半年多时间里,我们20多个人都住在大通铺,睡在一起、吃在一起、学在一起,团队学到了海尔的体系化管理,拿到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这也成就了我们后来的发展。
< class="pgc-img">>在不断亲身体验到学习给企业带来的好处后,我的学习根本停不下来。但凡打听到好的课,我都报名去学。从中科大EMBA班毕业后,我又先后去了北大汇丰商学院、新加坡国立大学学习,还跟着陈春花老师学习领导力。
这个过程就像爬山。学得越多,能爬上的山就越高。站得越高,自然就越知道企业下一步该怎么走,企业家本人才能相信“相信的力量”,相信“看见的力量”,才会真正成为企业的“地板”。
从1999年进入团餐后,我们不停学习,持续创新、深化管理、积极变革,才让我们发展到今天的规模,也让我们有幸为500多家像华为、阿里、腾讯、通用电气、博世、ABB等世界500强企业、政府、医院和学校等各类客户提供服务。
03、创业27年,我的4点感悟
?创业至今27载,蜀王集团成长为了“中国餐饮百强企业”“中国团餐集团十强企业”。经常会有人问我,从一家40平米、7张台子的小店,发展到今天20亿营收、上万名员工的企业,你有哪些心得可以分享给大家?
我想有以下4点心得可以跟大家分享:
1. 企业要懂得“借假修真”
蜀王创立27年,从1993年一直跟着我的员工,现在大约有50人。工龄 15年以上的有几百人。
大家到底是在一条船上,还是时刻想溜走,作为企业家是能感受到的。这就需要用企业文化来凝聚人。我很认同张丽俊老师说的,在组织管理上,“虚的东西实做,实的东西虚做”。
文化一直是我们绩效考核的一部分。在蜀王,我们基层员工会学习《弟子规》,中层学《了凡四训》,高管学《大学》《道德经》。企业营造一个文化学习的场域:案例宣讲会、茶话会、表彰会等,让不同年龄段的员工在玩中学、学中干、干中比、比中优,以此让员工在学习中修行,借假修真,深化对文化的理解与践行。
思想文化对了,工作成果自然不会差。
2. 几个亿换来的教训:每年要留存40%利润
为什么蜀王会从火锅做到团餐,再做到中餐?就是因为2003年,我们曾经迎头碰上了SARS。那时我们已经有近2000名员工。SARS一来,火锅店立马停摆,但团餐却在贡献利润:因为企事业单位规定员工不准出来,只能在单位里吃。这样一来,把钱左串串右串串,也就侥幸活了下来。
从那时起,我就开始意识到,蜀王绝不能只有一个事业部,否则风险一来就容易死翘翘。所以从2003年开始,我们每年都会将股东利润的40%留存作为发展基金。
今年的这次疫情,蜀王的规模比2003年时大得多,上万名员工,但这次我们的现金流却可以支撑半年。同时还有能力去选址收店,收购一些优质资产。
3. 企业没有利润是犯罪,但只强调利润也是犯罪
这次疫情一来,我们立马就通过钉钉转成线上办公,启动战略委员会把问题思考清楚,捋出紧急又重要、重要不紧急的工作。
疫情当前最重要的是:增效减亏。
于是我们第一时间研究了客户即时的需求,将客户需求转变成经营和服务的项目,比如团餐立即启动“菜篮子工程”,急客户所急,在团餐现场卖米面油、肉禽果蔬菜等各类原材料;社会门店立即由堂食转外卖、转社区营销。
一切以客户为中心,把客户服务好,我们才会有营收。同时,还要加强经营管理,既要客户满意,也要经营业绩。把自己养活,就是对团队、对企业最大的贡献。
对一家企业而言,没有利润是在犯罪。当然了,只强调利润同样是犯罪。这中间是个度的问题。
4. 千斤重担人人挑,人人头上有指标
许多企业家都会被这样一个问题所困扰:怎样让企业成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组织呢?怎样让企业里的每一位员工都有主人翁精神把工作干好呢?
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千斤重担人人挑,人人头上有指标。
过去我们也存在着“大企业病”,集团职能部门抱怨:活太多了,人忙不过来,得多招点人呀;但营运部门又投诉职能部门服务效率不高,支持不够。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逐步在职能部门中导入“阿米巴经营”:将部分部门分拆,独立核算,在集团内部实施市场化经营,团队与企业共享经营利润。
现在我们的职能部门是真正把运营部门当成客户在服务,提效率挣效益,由原先的按劳分配到多劳多得,再到现在的多挣多得。蜀王成了一个平台,大家在这个平台上共生、协同、共赢。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百年蜀王的梦想很远,企业发展的担子很重,但当人人都有为自己的奋斗精神和经营意识时,这个担子不就轻了吗?公司不就走得远了吗?
我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将来我对公司的作用越来越不重要,但在蜀王的生态圈里,大家能够通过持续奋斗获得更多的利益。那也就算是尽了我们企业家应尽的一份责任和使命了。
感恩大家,祝福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