圳市烹饪协会会长刘永忠表示2022年是餐饮人最难的一年,也是餐饮行业经历三年疫情后发生转折的一年。
2023年,餐饮行业能否逆袭,又该如何逆袭?餐饮人该如何规划品牌和企业的发展?2023年,又有什么样的商机可以驱动餐饮企业走得更好、更远?刘会长深刻解读餐饮行业的现状和趋势,并在“中华餐饮双创论坛暨中国餐饮Boss有约”直播间进行了精彩分享。
以下为分享摘要:
行业大数据,餐饮人历劫2022
关于餐饮大盘,刘会长分享了几组数据:
< class="pgc-img">>▲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一是2019年至2022年10月的全国餐饮收入。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疫情爆发之初的2020年,餐饮行业总收入骤降15.40%,从2019年的46721亿元跌到2020年的39527亿元。2021年,餐饮总收入为46895亿元,同比上涨18.64%。
正当餐饮人期待餐饮业逐渐复苏时,2022年疫情的多地散发形势,再次为餐饮业兜头浇了一盆冷水。2022年1月至10月,餐饮总收入为35348亿元,同比下降5%。
< class="pgc-img">>▲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二是2019年至2022年初全国餐饮门店数量变化。分享中,刘会长多次提到2022年是最难的一年。但难度升级的2022年,并未阻挡餐饮人的创业热情。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0年和2021年,全国餐饮门店的数量均呈现下降态势,这一态势,在2022年初发生改变。2022年初,全国餐饮门店总量为898万家,较2021年的863万家增加了36万家。
总体来看,疫情对餐饮业的影响非常明显,但餐饮行业以及餐饮人也表现出了极大的韧性。
< class="pgc-img">>多维度现状,餐饮人正在经历什么?
大环境之下,餐饮行业呈现出哪些新的特征?刘会长针对当下的行业竞争格局、品类融资情况、消费者画像三大维度进行了深度解读。
1、 行业竞争格局
对于餐饮业行业当下的竞争格局,刘会长分别通过“区域竞争”和“业态竞争”洞察餐饮业的竞争情况。
(1)区域竞争:广东最强,前五总收入均突破3000亿大关
根据《2022年中国餐饮业年度报告》数据显示,在2022中国各省区市餐饮收入排行中(2021财年),广东省以4760.66亿元稳居第一,同比增长15.%;住宿和餐饮业固定资产投资速度同比增长33%。从数据来看,广东作为“吃货大省”不仅表现出了强劲的消费动力,投资活力也同样名列前茅。
< class="pgc-img">>▲数据来源《2022年中国餐饮业年度报告》
山东省紧随其后,餐饮收入为3828.2亿元。四川、江苏、浙江则分别位列3、4、5位,餐饮收入均突破了3000亿大关。
(2)业态竞争:烘焙、烧烤增长最明显,烧烤呈“北串南下”新特征
就业态竞争来讲,餐饮业主要有六大主要业态,分别为正餐、火锅、茶饮、快餐、烘焙、烧烤烤串。其中,正餐、火锅、茶饮三大业态表现出了稳健的增长态势;烘焙和烧烤串的增长态势最为明显,同比增长率分别为104%和91.4%。而在“营业额同比变动”和“门店数同比变动”两项对比之下,快餐品类明显遇冷。
< class="pgc-img">>▲数据来源《2022年中国餐饮业年度报告》
刘会长特别提到,烧烤品类呈现出了明显的“北串南下”特征,曾经以东三省为主要阵地的烤串正在迅速渗透南方市场,并取得了不俗的战绩。
2021年,六大主要餐饮业态在全国主要城市的发展数据中,正餐在32个主要城市发展情况良好,整体呈现营收与规模双增长。其中广东省深圳市正餐规模增长速度最快,发展综合指数最高,市场活力也较高。
2、品类融资情况
融资情况往往可以反馈出一个品类未来的发展趋势。餐饮行业融资热度的持续升高也从侧面反映出餐饮行业持续发展的韧性。
红餐数据显示,2011年至2022年上半年中国餐饮业累计融资次数达到2957起,累计融资金额达5274.3亿元。其中2016年融资次数达到顶峰,在2018年融资披露金额达到顶峰。受消费环境影响,近两年餐饮行业融资次数有所回落,但融资单次金额逐步上升。
< class="pgc-img">>▲数据来源:NCBD
NCBD数据显示,就在2022年上半年,茶饮、咖啡与小吃快餐领域融资数量最多,三者占比接近一半。按金额来看,咖啡赛道最吸金,进入资金占比高达32.6%,是2022年最热闹的赛道。
此外,预制菜板块在疫情催化之下,也表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在2022年上半年热度高涨,获得资本青睐。
3、 消费者画像
刘会长指出,餐饮业的消费人群也正在发生“迁徙”,85后、90后成为餐饮市场的主流消费人群。艾媒数据显示,27-39岁的青年是餐饮市场的中流砥柱,占比达到60.3%。他们主要是居住在一线城市已婚已育,月收入在5000-15000之间的人群。
< class="pgc-img">>主流消费人群的年龄特征和收入,决定了他们是消费能力强劲且稳定的一批人,他们的就餐方式和人均消费也正在发生变化。
艾媒数据显示,在就餐方式方面,2022年,受疫情管控影响,消费者选择外卖的就餐方式有所增多。另外,84%的餐饮消费者消费频次增加或保持不变,行业需求仍旧旺盛。
体现在人均消费层面,人均消费150元以下占比约84%。受经济环境的影响,未来有可能还将持续维持该数值。但消费者将加强对极致性价比的追求,转向更具有竞争力的餐企消费。但这并不是“消费降级”,而是人们的消费回归理性。比如未来餐饮企业的“质量”,指的不是单纯的产品质量,它还包括口碑的质量、食品安全的质量等,就是让消费者在“150块钱”左右吃得放心、吃得满意。这对餐饮企业连锁化、供应链建设提出新的要求,也是未来餐饮企业走得更远更长的牢固护城河。
< class="pgc-img">>六大维度,解锁高质量发展
中国餐饮的发展周期从速度迈向质量,这是必然趋势。对此,刘会长特别强调,2023年,餐饮业将聚势生长,步入“新周期”,从“速度经营”迈向“高质量经营”。如何实现“高质量经营”?刘会长给出了通过品牌、商品、人才、顾客、组织、财务六大维度为大家带来细化解决方案。
1、品牌建设走向精细化发展之路
围绕品牌建设,应从顾客追求安全、便捷性、喜好多样化、独特性需求上,定义餐企品牌的核心客群,并用品牌语言表达链接消费者。品牌语言表达非常值得关注的一个关键点是“情绪化”,通过“情绪化”的语言去引发用户的共鸣,吸引消费者。
2、筑牢产品护城河
在产品方面,需要通过食材、方法等,围绕新鲜度做文章。正如二十大提出的“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需求,在餐饮中体现为尊重食材本味,做应时应景健康美食。比如深圳的超市近两年为生鲜产品戴上了“身份证”,就是为了让大家吃得更安心、更放心。
3、转换赛道寻找人才
当下共同富裕的大背景之下,人力成本持续走高成为不可逆的趋势。餐企要适时转换赛道,一是从人工智能等技术层面替换劳动型人员,二是培养高精尖行业综合性人才留存,为企业培养“多面手”,由此让人才成为品牌增长的坚定动力。
4、多渠道刷脸,沉淀顾客
当下是品牌化时代、社区经济时代,互联网红利将不再,信任消费成为主流,通过一切渠道培养品牌的粉丝顾客成为重要一环。“线上+线下”相结合应成为每一个餐厅运营的标配。
5、搭建新型组织架构
餐企要学会拿企业当下的发展现状结合未来的发展需求,构建符合企业规模的分工和岗位职能。在避免组织架构臃肿的同时,搭建符合品牌发展特征的新型组织架构。
6、从关注营业额到关注利润
企业要从“跑马圈地时代”向“剩者为王时代”过渡,从追求营业额转向提升利润率,成本向更多可变成本迈进,维持支出弹性。
< class="pgc-img">>疫情开放
2023年将出现哪些趋势?疫情的开放,让餐饮业出现重大转折,餐饮人对2023年充满信心。刘会长在与餐饮老板接触的过程中,老板们均表示期待2023年的消费增长。那么,经历三年疫情后重新出发,2023年将会出现哪些新趋势?刘会长从市场、业态、连锁化、用户群体变化四大维度给出了重点解读。
1、 用户需求旺盛,市场规模提升
数据显示,疫情防控政策调整,49%的消费者对后期经济复苏的信心持乐观态度;政府也相继出台支持政策,预制菜、数字化技术的发展,餐饮行业整体向好。
< class="pgc-img">>2022年39.2%的餐饮消费者的消费频次增加,16%的消费者的消费次数减少,行业整体需求较为旺盛。疫情反复情况下,越来越多的餐饮企业通过开通外卖业务,外卖市场增长明显,餐饮市场规模将持续上升。
2、业态呈多元化、细分化趋势
艾媒数据显示,中国餐饮企业注册企业逐年增多,2021年全年达到334.7万,行业经营则持续增多。因消费者地域、习惯、口味等不同,形成了多元化的餐饮需求,企业为满足消费者需求不断寻求创新,餐饮行业业态不断丰富,并向细分化发展。
< class="pgc-img">>在这种背景下,中国餐饮行业形成了地方菜系、融合菜系与西餐、日料、东南亚菜等外国精理多元化发展新格局。以深圳为例,2023年,接地气的早餐市场,高大上的高端餐饮,都有着很大的提升空间。
3、餐饮连锁化将持续加快
数据显示,2020年餐饮市场营收下滑至39527亿元,但连锁企业门店数量却持续上升,2021年中国连锁餐饮门店更是达到41641家。疫情期间连锁化进度持续加快,大湾区餐饮市场连锁化率已经高达26%。
连锁化是未来餐饮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4、 Z世代消费者成为消费者新增极
数据显示,“Z世代”餐饮消费者占比迅速提升,由2016年的29.1%提升至2021年的41.3%。
“Z世代”生长在国家经济快速发展,信息技术不断成熟的社会,他们更愿意为兴趣买单,喜好线上外卖点单,这部分消费者将为餐饮需求端带来新的变化。那么,餐企也需要深度洞察“Z世代”的喜好。
022年岁末,随着各类防疫政策的优化,新冠也开始实行“乙类乙管”,餐饮行业的曙光不远了。
而在整个2022年,在各大城市严格的防疫措施下,无论是连锁餐饮企业还是街边小店,都受到了不小的冲击。但在此背景下,也有一批企业选择“逆势”冲击资本市场,还有一些企业的预制菜业务在疫情之下得到了飞速发展。
大中小企业都不好过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2年1~10月份,全国餐饮收入35348亿元,同比下降5%。原本2021年已经在一定程度受疫情的影响了,2022年又因为更长时间的封控导致了餐饮消费的微跌。
就连头部上市公司的日子也不好过。2022年上半年,海底捞(06862.HK)亏去2.66亿元,海底捞称,报告期内的净亏损中包含一次性损失、减值损失等合计约3.08亿元,以及今年上半年中国大陆地区部分餐厅暂停营业或暂停堂食期间产生的固定开支和员工成本。
与之相似的是,呷哺呷哺(00520.HK)也亏去了2.8亿元,九毛九(09922.HK)虽然在今年上半年获得了5770万元的净利润,但也同比下滑69%。
还有一系列网红餐饮品牌,在今年变得低调,甚至直接撤离市场。曾经创下日排3000桌的“电台巷火锅”,目前在营门店数不足30家;门店数曾突破800家的贤合庄火锅,截至2022年11月28日,全国门店数仅余400家左右;网红炸鸡品牌Popeyes在年中被曝倒闭,目前在上海仅剩2家门店在营业。
一些个体户餐饮人的2022年则更加艰难,他们面临着员工流失、现金流不足等问题,导致了一部分餐厅的倒闭,当然也不乏坚守的餐饮人。
“我们总共20名员工,封控期间走了几名,他们害怕疫情再度来袭影响收入。每一个老员工的流失我们都很心疼,新员工的磨合也需要时间。”2022年7月,上海刚恢复堂食之后,一位在普陀区经营融合菜的餐厅老板朱雨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进入下半年,朱雨的餐厅总算平稳营收了数个月,可是年底又碰上防疫政策优化,感染人数太多,12月的销售额再度跌入谷底。
对于个体户餐饮人来说,房租是一笔较大的成本支出。万幸的是,在2022年,政府曾为一些中小餐厅免去6个月的房租。
5月29日,上海市政府发布的《上海市加快经济恢复和重振行动方案》指出,对承租国有房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免予提交受疫情影响证明材料,2022年免除6个月房屋租金。
据朱雨回忆:“园区物业从4月份的时候就不断安慰我们,告诉我们不要焦虑,他们是国企,可以免房租的,虽然当时具体政策还没出来。每个月小10万的房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排队上市,成功率却低
欧睿国际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餐饮的连锁率仅为10%,而美国、日本的连锁率在50%左右。资本程度和规模化程度低,但这也正意味着该赛道存在大量的投资和上市机会。
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已有10家餐饮企业先后向资本市场冲击,包括网红餐厅绿茶、披萨企业达美乐、火锅品牌捞王、麻辣烫之王杨国福,还有中式快餐连锁品牌乡村基、老乡鸡和老娘舅。
可惜,直至年底,除了达美乐近日通过了港交所上市聆讯,其他的餐饮企业,或因为一直未更新招股书导致材料失效,或准上市企业主动撤回申请,甚至还有企业已经被暂缓上市。
早年间,多数餐饮品牌对“融资、上市”等进程并不感冒,而不少投资机构也因为餐饮企业的现金流水居多导致“算账难”而望而却步。而近几年来,融资和IPO为何却接连涌现呢?多位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企业争相上市是餐饮赛道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
餐饮连锁专家、和弘咨询总经理文志宏认为:“业者选择上市更多的还是从企业的发展角度,把上市作为企业发展的里程碑,因为上市之后有了资本平台,有利于企业更好的进一步发展,当然对于创始者或者股东来讲,也是一个很好的财富实现的途径。”
至于为何到了年底,真正成功上市的企业却那么少,文志宏认为,可能有两个方面因素,既有交易所、证监会审核周期的因素,也有企业本身的业绩因素,例如业绩增长情况、规范化情况,或企业对上市时机、节奏的把握等。“但是我觉得餐饮连锁企业上市的大趋势和方向是确定的,餐饮行业的竞争已经进入到资本化的竞争时代。”
预制菜、本地餐饮飞速发展
在疫情的大背景下,“宅经济”乘势起飞,这也为预制菜在C端的进一步发展添砖加瓦。
弗若斯特沙利文白皮书数据显示,至2020年,中国“在家吃饭”市场规模达29,238亿元,复合增长率为13.3%,预测2025年其市场规模可升至35,529亿元,“在家吃饭”行业未来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实际上,在被C端消费者熟知之前,我国预制菜行业的发展有20多年之久。
“到2014年左右,因房屋租金、用人成本持续提升,大量餐饮企业开始采用中央厨房+预制食材的经营方式,B端需求的增长催生了该行业的第一次爆发。而新冠疫情的突如其来,宅家经济为预制菜行业在C端市场的渗透和发展按下了快捷键。”简餐品牌理象国负责人王林表示。
消费者们对预制菜的接受程度在提升,使用场景也在拓宽。家住上海浦东三林的陈女士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因为家里有宝宝,不方便出行,所以2022年度经常在家里张罗家庭聚餐,会在生鲜电商平台上下单一些火锅食材和几道预制菜大菜招待亲友。
谁在买预制菜?叮咚买菜预制菜负责人欧厚喜表示,叮咚平台的预制菜用户年龄段在30-45岁左右,已婚、有孩子的相对较多,文化层次素质相对较高,白领比较多,对价格也不那么敏感,对商品和健康的需求更高。
此外,第一财经记者还注意到,直至年底防疫政策优化之前,消费者外出旅行都不是很方便,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假期的本地餐饮消费。所以在假日期间,一些连锁餐饮品牌的菜单里推出了不少区域特色新品,给顾客带来本地化的食材。譬如在杭州的部分海底捞门店,可以吃到豆汤排骨火锅;苏州部分门店上架了木瓜酸辣火锅;扬州、无锡的部分门店有蟹粉金汤火锅。而这些菜品大多都是就地取材。
在餐饮行业从业十余年的周岩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无论是对于连锁餐饮品牌,还是个体餐饮门店老板来说,随着本地客人比例的增加,对餐品的品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之前在景区就餐的大部分是外地游客,他们可能并不知道本地菜是否正宗,更多是尝鲜,基本很难成为回头客。而现在,如果能够推出高质量、口味正宗的本地餐食,则可以吸引不少老顾客,提高他们的复购率。”
2022年底,疫情政策的优化让餐饮人看见了希望,不过业内人士告诉第一财经记者,虽然疫情政策的大幅度改变让餐饮行业的预期变得更加值得期待,但在目前这一阶段,餐饮行业还需渡过最后艰难的100天。随着人们对疫情心态的放平,国家防疫政策的不断优化,市场将不断回暖,餐饮行业也必将迎来新的机遇。
|红餐智库
本文看点:
1. 餐饮行业景气指数趋势解读
2. 茶饮、咖饮、面包烘焙、火锅品类2024年7月上新产品速览
3. 7月餐饮领域融资事件、餐企上市详情速览
4. 7月餐企大动作以及行业大事件
01
餐饮行业景气指数:整体发展态势稳健,品类发展受季节性影响明显
指数说明:红餐产业研究院通过大数据抽样分析以及市场调研的方法,采集了全国18个城市8大品类超过10万家餐饮门店的店均营收以及店均订单量原始数据,并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合成指数法进行指数编制。该指数为综合反映餐饮行业各地域或各品类所处的状态或发展趋势的一种指标,景气指数低于100表示其发展处于衰退或者不景气的状态,而高于100则表示其发展处于扩张或者景气的状态。
全国:整体态势稳健,6月餐饮景气指数微幅上涨
2024年上半年,餐饮行业面临着价格和同质化竞争加剧的挑战,餐饮收入增速持续回落,恢复处于低位,但整体处于经济景气状态。从数据来看,全国餐饮景气度在去年8月达到顶峰后开始回落,并在今年保持景气状态,指数数据呈现整体稳健的发展态势。截至2024年6月,全国餐饮景气指数为111.4,相较于上一期有略微上升。
重点区域:各地呈现稳步复苏趋势,多地位于景气区间
从数据上看,广东省2024年6月的餐饮景气指数为117.3,较5月的115.8有所上升,显示出一定的上升趋势;四川省6月的餐饮景气指数为88.9,较5月的91.0略有下降,但整体趋势是向上的;北京市的餐饮景气指数在2024年1月至6月呈现波动上升趋势,6月的指数为126.6,较5月的126.1略有上升;上海市的餐饮景气指数在2024年1月至6月呈现也波动上升趋势,6月的指数为112.2,较5月的112.8略有下降。整体来看,2024年6月各地呈现景气但增速放缓的趋势,除四川省外其他地区都处于景气状态。
目前已经进入夏季,人们更倾向于外出就餐,享受夜生活,餐饮行业进入旺季,促进了各地区餐饮景气度上涨。未来几个月,随着促消费政策的持续发力和“夜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餐饮市场有望继续保持复苏态势。
重点品类:季节性因素影响显著,烤串景气扩张明显
从数据上看,中式正餐依旧处于景气状态,但6月餐饮景气指数有所下调,其发展呈现出一定程度的降速;火锅在市场环境不佳的情况下仍逆势增长,6月火锅的景气指数为85.0,较前几个月有所回升。烤串品类受季节性因素影响,6月的餐饮景气指数为178.0,可见夏季其市场需求旺盛,呈高度景气;快餐品类总体上呈现出企稳迹象,6月的餐饮景气指数为80.9,与前几个月相比略有提升。
综合来看,六月份的餐饮景气指数反映了不同细分赛道的不同走势:火锅和快餐市场相对平稳,但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中式正餐和烤串市场则继续维持较高景气度,特别是烤串市场因适应年轻人消费需求及季节性因素表现得尤为突出。虽然整体行业可能仍处于恢复阶段,但特定领域和品牌可能展现出更强的增长势头。
02
产品上新:咖饮、烘焙、火锅上新加速,时令蔬果成为宠儿
7月,红餐产业研究院对茶饮、咖饮、面包烘焙、火锅这4个餐饮品类的样本品牌进行了新品上市情况监测,具体结果如下:
茶饮:水果茶新品数量持续领跑,柠檬成茶饮新品热门元素
2024年7月,在红餐产业研究院监测的连锁茶饮品牌中,有46个连锁茶饮品牌共推出了174款新品,环比下降1.7%。从产品的细分种类来看,当月茶饮新品涵盖的种类有奶茶类、水果茶类、轻乳茶/纯茶类、酸奶/奶昔类、咖啡类及其他类。其中,新品最多的细分种类为水果茶类,7月共推出了76款新品,占茶饮新品的43.7%,较6月下降了9.4%。其次,奶茶类新品数量为26款,占比16.8%。轻乳茶/纯茶、酸奶/奶昔的新品数量则相对较少,占比均未超过15%,咖啡类产品上新占比不足2%。
从新品的元素来看,柠檬、椰子、青提成为了当月茶饮品牌上新的热门元素。比如,桂桂茶推出了青提酒酿冻柠茶、青提鲜柑冻柠茶、鸭屎香柠檬茶吨吨桶等产品;茉沏推出了马蹄鲜椰水、冰鲜香椰水两款椰子新品;悸动烧仙草也推出了醉意青提、芝玉青提、甘露青提等包含青提元素的产品。
此外,蔻蔻椰、丘大叔、黑泷堂、阿水大杯茶等品牌也推出了包含柠檬、椰子、青提元素的产品。
咖饮:产品上新速度加快,水果元素仍然占据主导
2024年7月,在红餐产业研究院监测的连锁咖饮品牌中,有18个连锁咖饮品牌共推出了72款新品,环比增长20%。从产品的细分种类来看,当月咖饮新品涵盖的种类有非咖啡饮品类、美式/意式浓缩类、特调类、冷萃咖啡类、拿铁类和酒咖/酒饮类6种类型。
其中,非咖啡饮品类新品数量依旧领跑,7月共推出了24款,占咖饮新品总量的33.3%。其次是美式/意式浓缩类,7月共推出了18款新品,占新品总量的25.0%。特调类新品相对上月数量有所增加,占比达13.9%。酒咖/酒饮新品虽相较上月有所增加,但占比仍然较低,仅为5.6%。
从当月上新的咖饮产品(不含非咖啡饮品)中可以看出,咖饮品牌上新的热门元素较多,与上月相比,本月仍然以水果类元素居多,如葡萄、柠檬、草莓、柚子等。比如,Peet's Coffee皮爷咖啡推出了冰摇葡萄乌龙茶、莓莓冷萃咖啡等;幸运咖推出了手捣冰柠气泡咖、葡萄气泡咖、柚c气泡咖等;库迪咖啡推出了宝石葡萄美式、宝石葡萄气泡冰萃、宝石葡萄燕麦奶昔等。面包烘焙:月饼类新品数量大幅增长,芝士元素仍然热门7月,在红餐产业研究院监测的面包烘焙品牌中,有13个连锁面包烘焙品牌共推出了64款新品,环比增长4.9%。从新品的细分种类来看,当月面包烘焙新品涵盖的种类较丰富,有月饼、蛋糕、中式糕点、面包、麻薯、泡芙、小贝、蛋挞等九种类型。
其中,月饼类的新品数量最多,共上架23款,占7月面包烘焙新品总数的35.9%,其次是其他类,7月共计推出了13款,占比达到20.3%。除此之外,麻薯、泡芙和饼干类等也有上新,但上新数量相对较少,占比均不足2%。在7月的面包烘焙新品元素中,芝士继续领跑最热门元素。同时,由于月饼类产品上新数量占比较大,鲜肉、牛奶等元素的热度也很高,如KUMO KUMO推出双莓半熟芝士、轻柚半熟芝士、流心黑芝麻芝士月饼等;美心西饼推出美心流心奶黄月饼、美心黑松露流心奶黄月饼等。火锅:众多品牌扎堆上新,应季蔬菜成焦点2024年7月,在红餐产业研究院监测的火锅品牌中,有12个连锁火锅品牌共推出了53款新品,较上月的火锅新品数量增长了96.3%。从新品的细分种类来看,当月火锅新品涵盖的种类有火锅配菜、饮品、锅底、特色小吃、甜品和特色菜品。
其中,火锅配菜的新品数量最多,共28款,占火锅新品总数的52.8%。许多火锅品牌推出了应季蔬菜类产品,比如珮姐重庆火锅推出了丝瓜、付子瓜、木耳菜等;捞王猪肚鸡推出了秋葵、茭白、绣球菌等;楠火锅推出了“你好菜”全素拼盘等新品。此外,本月火锅品牌上新的甜品和饮品数量也较多,占比分别为15.1%和13.2%,如后火锅推出了夏日香芒糯乳冰和熔岩可巧糯乳冰;海底捞推出了草莓味蜂窝煤雪花冰、吃瓜了莓雪花冰、夏日AD钙奶雪花冰;四季椰林推出海南鲜榨椰汁等。特色小吃、特色菜品、锅底等也有所上新,不过占比均不超过10%。
03
融资上市:7月仅3起融资事件,餐饮市场融资、IPO热情较低
2024年7月,餐饮领域融资事件较6月有所增加,录得融资事件数3起。这3起餐饮品牌融资事件分布于2个不同的餐饮品类。
上市方面,7月餐饮领域整体上市新动向相对较少,具体资讯如下:
古茗向港交所递交的招股书失效7月2日,古茗控股有限公司尚未通过聆讯,其向港交所递交的招股书失效。招股书显示,2023年,古茗门店售出现制饮品12亿杯,GMV超过192亿元。截至2023年9月底,在10~20元的大众现制茶饮市场,古茗市场份额约16.4%,位列第一。在全价格带的现制茶饮市场,古茗市场份额约8.3%,位列第二。小菜园向港交所递交的招股书失效7月16日,小菜园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于2024年1月16日递交的港股招股书满6个月,于7月16日失效,递表时华泰国际、瑞银集团为其联席保荐人。截至2023年9月30日的九个月内,按门店收入计算,“小菜园”在客单价在50元至100元人民币之间的中国大众化中式餐饮市场中排名第一。2021年、2022年以及截至2022年及2023年9月30日的九个月内,来自“小菜园”门店的收入分别占公司总收入的98.7%、98.8%、98.7%及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