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加盟网-免费发布餐饮招商信息!本站不提供任何加盟资料,如需加盟请去其官网了解详情

福建渔民迷失太平洋8天7夜,靠舔锅底、喝尿保命

来源:餐饮加盟
作者:小吃加盟·发布时间 2025-10-13
核心提示:茫大海中,他和渔船一起漂在海上。这条船六米长,两米宽,汪洋之中,渺小如沙。漂在海上可能是第七天,也可能是第八天。天快亮了

茫大海中,他和渔船一起漂在海上。这条船六米长,两米宽,汪洋之中,渺小如沙。

漂在海上可能是第七天,也可能是第八天。天快亮了,他在黑暗中感觉到了早晨的来临。几只海燕从空中落下觅食,发出细微的哀鸣声。

没有水,没有食物,没有光,没有电,没有燃油……一切都指向死亡。

【一】

5月14日,黎明时分,渔民念星华装上稀饭和开水,带着他的渔网,六根钓鱼竿,一斤活虾饵料等钓具从家里出发,穿过一条狭窄幽静的乡间土路,哼着小曲,向海边走去。

他的小渔船停靠在福建平潭县岭前村的港口。村外是台湾海峡,这里是大陆距离中国台湾最近的地方。村里有一两百位渔民,每人一艘小船。其他渔民的船也泊在那里。

它们一出港,就分散开去,一条条驶向希望中可以找到鱼的那片海面。陆地上空,云块一片连一片,慢慢浮动,海岸只剩下一长条绿色的线,背后是一排青灰色的小山。

念星华用娴熟的技法启动渔船,这条天蓝色的二手船是他三年前买的,花了两万二千元钱,以前是三十匹马力,他花一万五千元改成了四十匹的马力。

天阴阴地,他载着四个从十里外的县城跑来钓鱼的客人,驶向太平洋深处。他们雇了念星华的船,每个人给他一百元钱。

这次,他们计划钓石斑鱼。念星华把客人送到近海的一座小岛上,他独自去海上钓。

钓多少鱼全凭运气,如果运气好,念星华能钓到最好的鱼,比如鲈鱼,石斑鱼,鲑鱼,一天可以卖到七八百元,一年能赚七八万。他钓到过粉色的真鲷、黄色的黄鲷、黑色的黑鲷。有次他钓到一条16斤的鲈鱼,卖了1600元。

运气差的时候,每天只有一两百元收入。也有亏本的时候,饵料很贵,一斤一百元,还有汽油的钱。

四个客人上岛后,他把船开到另一片海域,大概又开了十分钟。他把锚抛下海,撒下渔网,坐在船上钓鱼。

天色尚未大亮,他放出一个个挂着鱼饵的钩,让它们随着海流漂走,下沉,它们差不多沉到海底七八十米的地方。每只活虾做的鱼饵都是头向下,钓钩的钩身穿进小虾的身子,扎好。

那里水深,水流急,钩沉不到底,鱼上不来。他想还是先回去岛上。他把锚拉起来,准备往回走。

等他环顾四周时,陆地已经不见一丝踪影。

上午10点10分,海上的雾开始变大,很快已经看不到方向。他打电话给在岛上钓鱼的客人,那人说指南针朝西,朝270度的方向开,就能上岸。

原本航行十分钟,就可以看见离岸不远的小山。但这次,足足开了半个小时,也没有看到。迷雾中,他不知道自己在哪里。

他意识到可能开错了方向,雾越来越大,船头看不见船尾。他想再打电话给那位客人,但手机没电了。雾气团团围住他。

念星华原地抛锚等待。他的两只手浸泡在水里,把锚抛入一百米深的海里,用力拉着绳索,结茧的皮肤磨成焦黄色。在海里,锚可以控制方向。有风浪时,他把三十斤的锚抛下海,船保持原地不动,风浪过后,再把锚捞起来。

雾帘中,他看见有一条小船,马上跟过去,发现那是艘运输船。他想可能自己开到了货船的航道,货船几乎都是从台湾海峡的航道经过。他估测自己漂离海岸大概有63海里,那里的海有三百米深。

他想返回,但已然越开越远,迷失了方向。汽油只剩下不到五十毫升。

【二】

漂在海上,念星华只能等。他想,船已经漂到运输船和大轮船的航道,一定会有货船经过,把他救起。

天色渐暗,薄暮刚至,他看到有一艘大货轮经过,于是不停挥手,又把橙色的救生衣绑在鱼竿一头,左右挥舞,但那艘大轮船径直开走了。他和船都太渺小。

船上,只有一小锅白米粥和几十只活虾饵,一小瓶矿泉水。

在越来越冷的海面,没有半点星光。当海上最大的浪袭来时,他把伞状的锚从船上抛下去,让船头慢慢调转,抵挡三米高的浪花。如果是船身迎浪,那船很可能会翻过去。

他觉得非常疲惫,夜色降临。船上没有灯,没有任何亮光。夜晚的海漆黑一片。

海上风大,湿冷,他里面穿着一件短袖,中间一件保暖内衣,外面套着一件棉夹克。戴着一顶灰褐色的毛线帽,一直从头套到脖子,只露出脸和眼睛。帽子原本是冬天风大时用的,一直放在船上没有带上岸。

那顶帽子是妻子买给他的。

5月14日下午两点,岭前村,妻子刘瑞钦拨通念星华的电话,那头只有嘟嘟声,转到了语音信息。她想,一定是海上信号不好。

过去每天的下午三点,念星华抓完鱼,开船进港后,刘瑞钦都会到码头接过丈夫手里的鱼,拿到菜场卖。

一个小时后,刘瑞钦又打了几次电话,无人接听。她不安起来,开着电动车到南边的码头东张西望,没有丈夫和船的影子。

她又到北边码头,看到了丈夫早上拉去的四个客人,或许他们会晚些进港。她回了家,丈夫的电话依然不通。

四点。五点。六点。刘瑞钦打了十多通电话,丈夫没有回音。儿子说父亲在海上,或许信号不太好。再等等。村里的渔民从来不在海上过夜。

刘瑞钦坐不住了,她跑去海边,看看有没有丈夫的船。她站在码头,看到有一条船开进港口,靠近后,发现不是丈夫的船。

她四处寻找,去了丈夫可能去的地方。沿着海岸线,不知道走了多少里路。

她再次跑去北边码头,碰到钓鱼回来的客人,发现丈夫并没有和他们一起。她才知道,不久前丈夫在海上遇到大雾,和客人失去联系。客人以为念星华已经进港回家。

刘瑞钦预感不好,傍晚六点,她跑去边防派出所报警,找当地的海关,恳求他们出海找人。海关的船有雷达,搜索到痕迹的可能性更大。海关告诉她,需要上级批准才能开船出海。

晚上九点,海关定位念星华最后的位置是东庠岛附近,刘瑞钦决定雇三条船和一些村民,出海寻找丈夫。一直找到深夜十二点。

第二天上午八点左右,海关也派了三条快艇出去找人。寻人的快艇往东开到了牛山岛,往南到了东沙群岛附近的海域。无迹可寻。

刘瑞钦在家里等到天亮,凌晨四点多,她跑到码头,继续雇四条船找人。夜里十点。十一点。十二点。村民没有找到人。

一个渔民海钓时消失在太平洋上,消息很快像风一样刮遍了岭前村。念星华失去联系的第二天,从邻近的流水村传来两个渔民的死讯,那边有人通知刘瑞钦去辨认尸体,看看是不是丈夫念星华。

刘瑞钦去了,一看,不是丈夫。她记得丈夫穿的衣服。

搜寻了五天五夜,不见蛛丝马迹,刘瑞钦彻底绝望了。她冲到海边,望着黑洞洞的大海嚎啕大哭。

太平洋浩渺无边,在这里,即使一次最普通的旅行,也意味着某种冒险。

【三】

黑夜,是最接近死亡的时刻。

漂在海上的第一个夜晚,念星华看到有四只货船从他周围开过,几十吨的货船会掀起巨大的海浪,摧毁他的小船,甚至直接从他船上轧过去。肚子不算饿,也不渴,他全神贯注盯着那几只船,盯着海面看了一晚上。

第二晚,念星华看到一艘大船朝他开过来。夜里,货船的船头有两束灯光,红灯和绿灯,船尾只有一束红色灯光。如果他同时看到红绿灯,说明那是船头,有船正向他驶来,就必须拉起锚,让船漂离这个庞然大物。

夜幕中,没人知道他存在,他得躲开。他迅速启动发动机,整颗心在颤抖,拉了一下,两下,三下,启动不了。

大船越来越近,他身体开始发抖,第六下,启动了。他开到26码,几乎和大船一样的速度,避开了。辨不清方向,就朝着远离眼前那唯一两束灯光的方向开去。汽油耗尽了。

在夜晚的海上,死亡的威胁主要来自夜晚行经的货船。睡觉是件相当危险的事情。

他强迫自己不能睡着,必须保持头脑清醒。那样一来,如果有货船经过,他就不会被撞翻或者被浪打翻。“如果你想用睡觉度过那种寒冷和恐惧,你可能永远不会再醒来。”

货船来时没地方躲,就要跳海。救生衣浮力不够,他就把空油壶系在腰间。

晚上的风浪很大,小船漂在海上,浪一直打进来,打进舱里面。船上只有四个窟窿,舱里面积的水流不出去。第二个浪又进来了。

念星华和小船一起漂在海上。 采访对象供图

海上太冷,为了让血液循环,他躲藏在座舱里,不时爬出来看看有没有大船开过来。

大海一片漆黑,即便有船经过,也不可能看到他。

他肚子有点饿,嘴唇已经干裂掉皮。一天过去,锅里的粥已经吃完了,他把粘在锅底的一层米舔个精光。撑了一个晚上。

还剩下半斤左右虾仁饵料。他把虾仁一一拿出来摆在船上,扒开虾皮,把虾肉铺在甲板上晒干,连皮带肉一起吃下。

希望在白天。一定会有路过的船只救他,他想。

【四】

黑夜和白天轮流接管海面。穿过黑夜,黎明的天色依然苍白。

第三天,一艘货船从海面驶来。那是艘拖驳运输的台湾船只,船底的四根柱子插入海里,正在作业。

念星华的船离它只六七百米左右。他能看到那艘船的甲板上有人走来走去,戴着安全帽。

他一直挥手,没有人看见他。他穿上救身衣,把空油壶用绳子捆在身上,这样可以增加在海里的浮力。他跳进海里,往那艘船游过去。

一百米,两百米,三百米,越来越近,游到离它最近时只有两百米左右。眼前的这条船看起来特别高大,“好像它是大象,我是苍蝇。”

他大声呼救,声音被海浪的声音掩盖住,没有人理他。他只得游回船上,歇了一会儿,又跳下海去。但那艘船越开越远,没有停下来的意思。

念星华从小在海边长大,水性很好。但海浪一波接一波,他体力渐渐不支,海水灌进嘴里,咸咸的,他往外吐了几口。

海水冰凉,他的身体越来越沉,四肢僵硬无力,开始不听使唤。好容易游到船边,他累得像要死了,爬不上船。但爬不上去就只有沉入海里,他越想越害怕。

念星华用尽最后的气力,大约半小时后,爬到了船上。腿被船舷划出一道长长的口子,鲜血一直往下流,他顾不上了,整个人瘫倒在船舷上。他浑身湿透,祸不单行,痛风的老毛病又犯了,膝盖的关节疼得像要炸裂。此时,他的嘴巴已经干得说不出话来。

黑夜将至。

一只轮船从他旁边经过,他心砰砰直跳,飞速从船头把锚拉起来,借助风的力量,漂离那只货船,躲过一劫。

水喝尽了,他需要水。海面上偶尔漂来一只矿泉水瓶,他捞起来看,里面没有一滴水。他把矿泉水瓶剪开,放在甲板上,晚上空瓶凝聚一点点雾气,次日天亮后,瓶底有几滴雾气冷凝成的水。再用舌头舔舐。

但远远不够。第四天,没有雾气,他想到唯一的办法,是喝自己的尿液。他将尿液装进瓶子里,肚子饿了,喝两口尿,吃一只虾。

有新的货船路过,他跪在船上,不停挥手,大喊救命。四周没有其他船的影子时,他蜷缩在存放钓鱼具的舱底下,眯一小会儿。

他想,这回真要死在海里了。那片寂寥的海曾是他值得信赖的朋友,赖以生存的根基,但此刻,它将吞噬他。

晚上,他已经没有一丝力气,眼睁睁看着周围的船来来往往。它们看不见他,海上起了点雾,他只听到货船的喇叭声一直在响。听天由命吧,他想,大船可能会直接从他的小船上碾过去。睁着眼睛,度过又一个晚上。

第五个晚上,海上的风浪异常大,风灌进他的嘴巴,耳朵,他身体摇晃不定。船头的锚已经顶不住了。他扯下平日遮盖机器的那块破布,做了一个散锚,扔进海里。锚沉不到底,只能悬在半空,船一直漂着。

风浪太大,没有一只货船经过,他孤零地漂在海上,听着黑夜里呼啸的,似乎永不停歇的海风。四周听不到任何船的声音。

那个晚上特别冷,尿液喝光了,他的嘴唇干裂出几道口子。他跪在船头,双手合十,祈求一场雨。

大约过了四五个小时,接下来的第六天上午,大海上狂风暴雨,乌云压顶。他用船上的盆和矿泉水瓶接雨水,持续了一个小时。

到了中午,风骤然停了,海面寂静,一片湛蓝。他觉得自己的祈祷灵验了。

他攒了两瓶子水。一瓶留在船上喝,一瓶留着,如果半夜被大船轧过去,跳到海里时再喝。

第七天夜里,四艘巨大的货船从他的船边擦身而过,掀起的浪很快涌过来,他马上拉起锚,在海上漂了一整夜。他想,或许能漂到香港,台湾,肯定有人救他。

这个晚上,他一直等。如果有船过来,他会拼了命呼喊。但船已经往东漂了很远,能看到的货船没有前几天那么多。晚上的浪也更大,在更深的海域,即便没有风,也会起浪。

他一直熬到天亮,凌晨四五点,他看到有一只船从身边经过,他扯破喉咙叫,没有回应。只有从船头向上跃起的飞鱼,往两边跳去,还有几条漂在海上的马尾藻。他连一只鸟也看不见。

在海上捕鱼二三十年,他从来没有遇到过类似的危险。那种煎熬,他称之为“肉体、心理与精神上的痛苦。”

他哭过,但没有考虑过自杀。

【五】

新的黎明,他看到太阳从海平面升起。

接下来,太阳越发明亮,耀眼的阳光射在水面上,反射到他眼睛里。他眼前发黑,感到一阵刺痛感。

挨过黑夜并没有让白天变得容易些。他已经没有食物,没有水。每天,他能看到三四艘货船从深蓝色的海面经过,但没有一艘停下来。

风吹日晒雨淋了几天,他已经不记得时间,只感觉过去很久。他的体力已经逼近极限,小虾仅剩下七只。那么多艘船经过,没有人看到他。

小船再漂四五天,就要到太平洋一千米深的地方,恐怕很难生还了。迷迷糊糊中,他想到岸上的妻子,一定不吃不喝等他,找他。一些过去的记忆浮现在他脑中。

在这次出海之前,念星华半辈子都是渔民。16岁时,他跟着亲戚到浙江舟山和嵊山,出海捕鱼,赚钱养家。每年八月出门,十月回来。那时,去的人很多,一条船上三十几个人,一个月能赚两三百。

二十岁出头时,村里有人渡过台湾海峡,去捕鱼,或者做船工,一个月有上千块的收入。

那年,念星华娶了妻,妻子叫他“阿弟”,他叫妻子“瑞钦”。儿子出生几个月后,他偷渡去台湾,到那的第一个星期就被警察抓了起来。在监狱里关了半年,家人借了一万块钱才把他接出来。

回家后,念星华和两个朋友合伙,买了一条船撒网捕鱼,一天能挣一万多。但开销也大,油费,雇人的费用,伙食费,剩不了几个钱。后来雇不起工人,就把船卖了,反倒亏了十几万。

后来,念星华换了艘小船,每天凌晨一两点,赶在潮水来之前,把几十张网撒向海里。他有着渔民天生的判断力,洞悉潮水涨落的秘密,比如,每个农历的十五到十七,三十到初五是大涨潮的日子,他会等待潮水退去,收网捞鱼。

八年之后,他的肠子糜烂大出血,昏迷过去,差点没命,做了一次大手术抢救过来,他只能暂停捕鱼的活儿。

手术之后,他买了条小船到海里钓鱼。船太小,如果风大,就不能出海。

他通常只在夏天出去。夏天鱼儿蜂拥出来找食,而冬天太冷,鱼不张嘴,上不了钩。

他都是独自出海捕鱼。妻子刘瑞钦晕船,只得在家打临工,帮人织网,喂养鲍鱼。渔村里,男人出海捞鱼,女人卖鱼,一年收入四五万。

结婚后,她常陪丈夫到海边抓饵料。潮水退去后,海滩礁石上有不少沙蚕栖息。他们选择夜晚出动,她拿手电筒,丈夫从石头缝里挖。

潮水有时候十一点退去,有时是半夜一两点。寒冷的冬夜和无月的海边,没有一个人影,只有海浪哗哗作响。

【六】

5月20日早上7点,货轮“新福州”号从香港出发,载满集装箱,开往青岛。

21日上午10点40分,“新福州”号行经海坛岛附近海域。“附近有遇险渔船,船上有人需要救助。”值班驾驶员从VHF16频道(国际遇险、安全、通信频道)听到另一艘散货船的呼叫。

驾驶员把情况报告船长周永光。周永光举起望远镜观察海面。此时,海面偏北风6-7级,海浪涌起3到4米。

上午11点,周永光在距离自己3海里处的海面发现一条在风浪里颠簸的小船,远远望去,它就像漂在海上的一片树叶。

小船就像飘在海上的一片树叶。采访对象供图

周永光决定调整航向,驶往事发海域。“新福州”轮装有侧推器,以便转向和靠近。

小船上的人越来越清晰,中年男人,五十出头,中等身材,套着救生衣。当“新福州”号右舷一侧距小船15米左右时,水手、木匠迅速抛出撇缆绳,试图给它带上艏缆。

但风浪太大,船舶横摇不断,两个小时后,念星华才抓到从“新福州”号上抛下来的缆绳。

大船开走后,小船翻沉到了海里。

船上的人问念星华在海上漂了多少天,他恍恍惚惚,答不上来。此时,他才知道,自己已经漂到北纬25°45.2′、东经120°24.9′的地方,离家千里之外,他度过了一生中最绝望的八天。

如今再回想,他涣散的眼神中流露出恐惧,“那时你会有信仰,你会祈祷。你祈祷有轮船经过。”他的目光停在远处,眼泪掉了下来。

在船上,他吃完饭,洗了澡,换上干净衣服。打电话给妻子。

丈夫失踪后的第八天,5月21日,中午,刘瑞钦接到一个“00886”开头的电话,说念星华找到了。

刘瑞钦和两个孩子买了前往青岛的机票,见到了丈夫。他长了一圈灰白的胡子,长长的胡须盖住下巴,头发也长了,白发让他看起来更老了。脸部因为风浪和阳光的灼蚀,皮肤变成深棕色,衣服也是海水的味道。

念星华回家的背影。 澎湃新闻记者 袁璐 图

重新回到家里,念星华睡得并不好。每天夜里,他都会回到那艘船上,在梦中听到海浪的隆隆声。梦里,他孤身被关在一艘大大的轮船上,船找不到方向,他往四周张望,没有人,只有无边无尽的海,海浪和海风。

被救后的第四天,丈夫在家里午睡,刘瑞钦从外面回来,她刚把一桶桶食用油送给帮她寻找丈夫的村民。一进门,目光四处搜寻丈夫,最后走进卧室,定在那里看了一阵,才安心离开。

念星华被救的新闻震惊了岭前村的村民,念星华从青岛回来的那天,码头站着上千人。村民都说,念星华为人好,善良,老天有眼。

他们称这是一次“奇迹”。数十年来,这个小渔村遭遇过几次海难,那些消失在海上一两天的人,从未活着回来过。

现实比传说更离奇。一个人确确实实在太平洋的海面上漂了八天七夜,没有食物和温暖的衣服,能生还简直是闻所未闻。

【七】

夏天的拂晓,岭前村滨海的街道上,那些开海鲜店的商贩,已经在他们的店铺里忙活起来。

回家后,念星华和朋友一起去了沿街最大的海鲜饭庄,那里是他过去常去的地方。眼前依然是蔚蓝色的太平洋,大海茫茫。

停泊在码头的渔船大大小小,整整齐齐,海湾环抱的村庄洁净一新。不远处,一片低矮的绿色岛屿横卧在台湾海峡。“谁能想到,就在几天前,我可能再也看不到这一切了。”

傍晚,结束和朋友的会面,念星华站在码头,看着远处船上三三两两忙碌的渔民,一艘轮船从夏日的海面上向东驶去。

几个渔民在船上整理渔网和捕鱼的工具,耀眼的蓝天下,海风不时吹起,渔船摇摇晃晃,色彩炫目地移动。

几十年里,念星华每天独自乘小船在这片海里捕鱼。他黝黑皲裂的皮肤,能看出岁月的印迹。他的双手由于常用绳索拉锚和打鱼,留下一些很深的伤疤。左手大拇指头少了一块肉。但他的双眼像海水一样清澈。

他的家里,堆放着大大小小的渔网和鱼竿,渔网上连着一百多个鱼钩,它们堆叠在暗红色的塑料大盆里。

念星华拿着在海上漂泊时戴的帽子。 澎湃新闻记者 袁璐 图

念星华想过换工作,去做保安或者在工地看仓库,但他还是最喜欢钓鱼。在海上捕鱼,他见过最绚丽的景色。卯时,太阳从海面慢慢升起,像是从海底长出来。快要下山时,天空一片橙红,海被印染成红色。

家里需要钱,需要他。这次雇船找他借了几万块钱,儿子结婚也要花钱。在他们村,孩子这么大还没结婚的,很少。城里的房价已经涨到一万七一平米,儿子谈了个女朋友,对方问他县城里有没有房,他家买不起,女孩不愿意了。

他决定等身体恢复之后,再买条二手船,出海捕鱼。除了与海有关的工作,他别无选择。

下次出海,他会带上充足的汽油,充电宝,灯,水,到能够看到岸和山的位置,抛下锚,在那里钓一整天。

他天生是个渔民,就像鱼天生就是一条鱼一样。

(来源:澎湃新闻)

华社北京12月2日电 12月2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打捞沉睡700余载的“海丝”遗珍——漳州圣杯屿元代海船从何处来,往何处去?水下考古发掘全面启动》的报道。

700多年前,一艘满载陶瓷的中国商船在福建漳州圣杯屿海域沉没。这场浩劫,将一段历史封存海底,等待着后人唤醒。

直到十多年前的一场台风过后,掩埋了700多年的元代海船重新走进人们视线。经过多次水下调查,今年9月开始,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联合福建省考古研究院等,正式在圣杯屿海域的元代海船遗址全面启动水下考古发掘。

这艘海船从何处来,往何处去?沉船里有何宝贝?水下考古队和专家对此展开追索。一批打捞上来的元代外销瓷器陈列进博物馆橱窗,穿越历史向世人展示它厚重的时代魅力。

圣杯屿元代沉船遗址点水面,水下考古队员从大型作业船上跳入水中。(新华每日电讯记者郭圻 摄)

11月上旬,“漳州圣杯屿元代沉船发现十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漳州市博物馆举办。考古专家指出,圣杯屿元代沉船的发现与发掘,填补了中国古代瓷器外销链条中的国内运输这一重要环节,对研究元代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具有重要价值。

未完待续的水下考古发掘,正将这艘元代海船的真面目一点点复原,续写着当代水下考古的新故事……

元代沉船“浮出水面”

圣杯屿元代沉船的考古发现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早在2010年,来自这艘沉船的瓷器就已零星面世,文物遗址陷入危险之中。

2010年10月,第13号台风“鲇鱼”在漳州市古雷半岛附近海域登陆,吹翻了当地渔民的养殖箱。渔民雇请潜水员下海打捞时,却意外发现了少数散落的瓷器。“古雷半岛附近海底有宝贝!”消息迅速传开,引来了一批冒险下海“寻宝”的人。

以往,当地渔民时常从海底捞上来除渔获之外的东西。如果是骸骨,他们会专门供起来,认为是“海兄弟”;如果是瓷器,他们认为是海龙王的东西,就扔回海里。后来,有文物贩子去沿海渔村搜寻,故意抬高瓷器等海底文物价格,吸引渔民在捕鱼过程中留意。

文物贩子通过渔民的线索组织潜水员下水打捞。由于潜水技术日益普及,包括渔民在捞海螺、海胆时也可以使用简易的潜水工具,因此非法盗捞海底文物的现象时有发生。

阮永好是漳州市文物保护中心水下考古的带头人,时常奔走于沿海渔村。台风过后的一天,有渔民告诉他,最近有人从海底捞到了瓷器,听罢,他立马“绷紧了弦”。

“这些是来自龙海半洋礁沉船的瓷器吗,还是意味着发现新的沉船遗址?”从周边渔民多番打听后,他发现很有可能是一处新遗址。随后,他开始在漳浦、东山、云霄沿海一带打听,追踪瓷器的来源和具体位置。

来自圣杯屿元代沉船的高足杯,在漳州市博物馆展出。(受访者供图)

逐渐,他将线索范围缩小到了圣杯屿海域。“初到屿上就发现它的外形酷似一个倒置的高足杯,当听到‘圣杯屿’的名字时,就觉得这个寓意很可能‘有戏’,往往地名也可以反映线索。”阮永好说。

2011年11月,阮永好再次接到来自渔民的电话,“村里来了好几个潜水员,估计又要盗捞了”。他连忙与两个同事一起,联合边防支队和漳州市文化综合执法支队,组成临时小分队。经过3个晚上的蹲守,他们抓到7个人,缴获722件瓷器,其中三级文物有112件。

“从市面上出现的以及缴获的大量瓷器来看,很可能是来自一艘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的沉船。”阮永好推测。他将线索上报到福建省文物局和国家文物局后,随即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

经过项目批复和筹备,2014年,考古队第一次对圣杯屿海域进行水下调查。阮永好等水下考古队员根据渔民提供的线索,搜寻了两三天,终于找到沉船的位置。他们发现有六道隔舱,面上散落的文物不是太多,基本掩埋在泥沙里。

“这是好事,埋在泥沙下的文物得以免受偷盗和破坏。”阮永好说。由于沉船表面有很多小石头,若用大型的抽泥抽沙设备,对文物破坏比较大,而且沉船位置距离水面比较深,一般的潜水员使用简易潜水设备很容易出事故。

考虑到水下考古的难度较大,当时并未立即对圣杯屿沉船开展水下考古发掘。两年后,在对厦漳海域水下文物调查过程中,水下考古人员调查了1600多平方米的海底面积,才将主要的散落区基本摸清。

由于漳州海域沉船遗址较多,开展水下调查的同时也意味着遗址位置暴露。2020年11月,圣杯屿沉船遗址再次陷入盗捞危险。幸运的是,由公安部督办的“11·23”系列盗捞海底沉船文物案告破,漳州当地警方打掉了2个水下盗捞犯罪团伙,抓获犯罪嫌疑人19名,追缴各类文物1500余件,其中宋元龙泉窑“海捞瓷”846件。

“盗捞犯罪者不计损失,常常会使用炸药爆破、强行拽取等手段盗取沉船中的文物,无异于‘杀鸡取卵’。”福建省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中国古陶瓷协会理事羊泽林说,在过去的水下考古发掘经历中,曾有过潜水到沉船点时,看到海底一地的碎片,十分痛心。

为防圣杯屿沉船遗址再度遭到破坏,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22年9月,圣杯屿元代沉船的水下考古发掘全面启动。“这是为了杜绝不法分子惦记的‘抢救性发掘’。”羊泽林说。

水下考古队员在圣杯屿元代沉船遗址发掘文物。(受访者供图)

水下考古队与时间“赛跑”

圣杯屿元代沉船水下考古工作启动后,汇聚了一批来自国家、福建省、漳州市各级以及从省外抽调的水下考古工作者。

在距离圣杯屿约200米的海面上,漂浮着一艘巨大的水上作业船,设置有文物保护室、更衣休息室以及简易的餐桌等,各类潜水及考古设备一应俱全,这是考古队员们日常工作和休息的地方。

作业船的正下方,就是元代沉船遗址所在,船体位置距离水面约30米。虽然就在脚下,但要靠近并不容易。

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此次水下考古领队梁国庆说,水下考古发掘得“靠天吃饭”,根据天气、洋流、水温、水压、海底能见度等实际情况来决定能否下水。

由于水下环境复杂多变,考古队员须利用涨退潮之间的平潮期,下潜到遗址点进行考古作业。趁着高潮期和低潮期,海底作业时间加起来大约3个小时。“水下作业时间很有限,这就需要水下考古队员争分夺秒。”梁国庆说,队员们每天早出晚归,抓紧天气海况的好时机。

海上长时间的作业把考古队员的皮肤晒得黝黑,但更大的考验在水下。每趟下水前,考古队都要制定周密的工作计划和人员分工。一般情况下,两人一组,分批次下水,后一组随时准备接替上一组队员,就像一场“接力赛”。

为延长水下工作时间,此次水下考古使用高氧、双瓶潜水技术,但受到氧气、体能等各因素限制,每组下水作业仍只有宝贵的25分钟。

考古队员顺着潜水绳下潜,以防偏离遗址点或被洋流冲走。岸上有专岗负责协助记录潜水员装备参数、入水顺序、出入水时间、海底停留时间以及天气、海况等信息,若出现突发危险及时发出警报。

作为副领队的阮永好说,在深海中,人的反应要比在陆地迟钝许多,队员们需要在短短半小时内进行清理、编号、测绘、摄影摄像和物件提取等工作,作业难度颇大,也非常考验团队的默契。

在前期的大多数时间里,队员们主要任务是清理覆盖在沉船上的泥沙。“去年的水下调查后,为保护水下文物不被海流泥沙侵蚀,考古队用沙袋进行了回填保护。但跟去年相比,遗址变化还是蛮大的,都被泥沙覆盖了,沙袋上也长满了附着的海洋生物。”考古队员陈浩说。

水下考古也需严格按照考古工作流程布设探方。海船水下遗址被考古人员细致地划分了若干个工作区域,用代号来表示,分别是0、北1、北2、南1、南2等,划分的依据是船舱的位置。初步发现的船体残长13.07米,最宽处3.7米,舱宽一般为1.5米,最宽的北3舱宽度达2.6米。

令人欣喜的是,在最近的考古发掘中,队员们又新发现了两道隔舱板。这也意味着,该沉船目前发现有八道隔舱板,推测至少有九个船舱。

“在水下的每一步发掘面貌都需要被记录。”担任此次水下考古摄影师的孙少光说,“因为肉眼在海底的视线范围很有限,能见度仅有一米多,需要利用水下摄影对遗址的外观和细节一一记录,然后拼出完整的遗址分布图,这是考古中非常重要的参考。”

此外,考古工作中不乏科技力量“保驾护航”,如借助合成孔径声呐、多波束声呐等新型设备对遗址进行高精度测绘。“如今的设备条件比早年好多了,包括氧气装置、水下定位等都已更新换代。”梁国庆说,也有不少水下考古器材是考古队自制的,比如改造出小型水下吹泥设备、文物筛选架等。

根据考古发掘调查结果显示,遗址周边散落较多瓷器,其中海船船体周边10米范围内为文物密集区,面积不低于300平方米,且大多数为完整器。

阮永好说,在提取文物时,要高度注意器物的安全,若遇到较为脆弱的水下文物,则不能直接打捞上来。此次提取使用到一种由环氧树脂和碳纤维布结合的新型材料,对水下文物和周围环境进行打包提取,以便从中获取更多历史信息。

重现宋元海上商贸盛况

目前,从圣杯屿沉船打捞上岸近1700件瓷器,已经陆续移交给漳州市博物馆保管。与此同时,漳州市博物馆正在进行的“海贸明珠——漳州圣杯屿元代海船遗址水下考古成果展”,第一次向世人展出首批采集到的出水文物。

“从打捞上来的瓷器形制基本可以断定,这些瓷器与元代晚期浙江龙泉窑的外销瓷高度吻合。”梁国庆说,根据所掌握的情况,圣杯屿海船遗址是我国目前已发现的保存较好的元代海船遗址,出水文物主要是元代龙泉窑青瓷,数量众多,类型丰富。

在漳州市博物馆展出的文物中,约有320件来自圣杯屿元代沉船的龙泉窑瓷器。器型以碗、盘、洗、碟为主,少量盏、高足杯等,其中不乏精品。

透过展览橱窗可见,一件青釉双鱼洗小巧精致,是圣杯屿沉船出水的精美瓷器之一,备受观众喜爱。这件文物仅有巴掌大小,特别的是内底模印两条游鱼,活泼灵动,饶有情趣。与它造型同款的另一件“洗”,内底的游鱼消失不见,被一块砖红色胎体取代。这处砖红色斑点,在专家看来,正是700年前圣杯屿海船遗址的时代印记。

打捞上来的高足杯,也是元代较为多见的流行器具。这与蒙古族的生活习惯有密切关系,他们喜欢在马上执足饮酒,所以高足杯又名“马上杯”。只见高足杯青绿釉泛灰,通体冰裂纹,外壁上五条横线连贯周围,再加三道类似音符的短斜线点缀。专家称这种纹样为“五线谱纹”,是典型的元代特征。

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副教授刘淼介绍,元代是中国陶瓷外销的高峰时期,这一时期海上贸易的品种具有极其鲜明的特点。元代以后,瓷器大量生产,从上层贵族使用普及到老百姓,实现从追求品质到追求量的过程,更加迎合大众的需求,注重印花纹饰,但为量产则图案较为简单,造型多种多样。

在古代中国,瓷器是外销的大宗产品,其重要性不下于丝绸,因此海上丝绸之路也被称为“瓷器之路”。

“晚唐五代时期,长沙窑的瓷器占据了绝对的主体;五代到北宋早期的时候,又出现了越窑作为主体;到了元代中晚期的时候,基本上就是以龙泉青瓷占据了船货的主体。它也代表了我们古代海外贸易发展的不同阶段。”刘淼说。

学者认为,海外贸易的发展,与当时的官方政策密切相关。延续南宋时期对外开放的风气,元朝打开了历史上较为开放的海外贸易格局。据记载,忽必烈曾下令招降南宋主管泉州市舶的官员蒲寿庚,并让福建行省向外商宣称:“其往来互市,各从所欲。”因此,元代中国通过海外贸易与世界上14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了交往,从而让中国认识了世界,也让世界了解了中国。

因此在出水瓷器中,不乏隐含着异域元素的元代龙泉窑外销瓷。如龙泉大盘,口径35厘米、足径6.2厘米、高4.3厘米,青绿釉泛灰,内壁刻划一圈印花草叶纹,是国内比较少见的大容器。

专家表示,元代龙泉窑瓷器外销迎来鼎盛时期,窑厂开始有意识根据海外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偏好来生产定制瓷器,比如受到西亚围坐成一圈吃饭的习俗影响,远销到这一地区的碗盘形体较为硕大。

“这些来自700年前的器物,诉说着当时海上丝绸之路的中外交流故事,也折射出我国宋元时期海上贸易的繁盛程度。”刘淼说。

经过海底漫长的岁月洗涤,如今圣杯屿沉船的瓷器静静地躺在博物馆展台上,依然呈现出柔和的釉面光泽。打捞上来的瓷器,从出水那一刻到摆放在博物馆内,中间则要经历若干个环节。

据介绍,这些文物在海底浸泡数百年,吸收海水中的盐分,必须在出水后第一时间洗净表面盐分,然后经过多道“脱盐”工序,直至内部盐分全部析出,否则会导致瓷器釉面崩坏。而且,每件文物都拥有“身份证”,包括出水方位、出水时间、尺寸及器物描述等信息,以便后续研究开展。

沿海水下考古方兴未艾

沉睡七百年,一朝惊天下。从历史中走来的圣杯屿元代沉船,逐渐揭开神秘面纱。放眼广袤海域,这仅是我国水下文化遗存的“冰山一角”。

我国历史悠久的海洋文明遗留下数量众多、类型丰富、价值巨大的文化遗产。福建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之一,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

史料记载,早在汉代,福建就已开始与海外交通、贸易往来。经福建通往海外的航线众多,辐射辽阔,是向海开放的前沿。“福船”也是历史上木质远洋船舶中的佼佼者,为海洋贸易作出了重要贡献。

由于福建海岸线曲折,岛礁众多,加之夏、秋海上台风多发,东北、西南季风变幻,多处航段艰险难行,沉船不在少数。福建省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栗建安介绍,福建沿海水下文化遗存埋藏尤为丰富,是我国开展水下考古工作较多、时间较长的海域。

1973年,福建省泉州市文物部门在泉州后渚港的海滩上发现一艘宋代木质沉船。翌年,由福建省与泉州市文物考古工作者组成的“泉州湾古船发掘领导小组”对其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羊泽林说,此次考古发掘,是福建地区水下考古及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的先声。

1980年代,福建连江定海湾发现多处古沉船遗址。其中南宋沉船“白礁一号”,1990年作为首批水下考古培训实习地,见证中国第一支水下考古专业队伍的诞生和初次考古成果。

继“白礁一号”之后,福建沿海又有元代沉船“大练岛一号”、明朝“九梁号”、清代“碗礁一号”等古代沉船陆续现世。圣杯屿沉船是继平潭大练岛沉船之后,福建沿海发掘的第二艘元代沉船遗址。

福建的古沉船发掘史,也是中国水下考古史的缩影。

福建省文物局局长傅柒生说,几十年来,福建长期持续开展沿海水下考古调查,经过对平潭、漳州、泉州等重点海域的系列考古学专题调查,目前已确认沉船和遗物点50多处。自1987年中国建立水下考古学以来,福建也被业界誉为我国水下考古专业人才培养的“摇篮”。

据福建沿海水下考古调查报告显示,在福建海域发现的一批水下文化遗存,覆盖自五代以来直至清代各历史时期,其丰富的水下考古文物与古代文化内涵,是研究、复原海上丝绸之路历史面貌的十分珍贵、重要的资料。

今年,圣杯屿元代沉船遗址发掘被列入国家文物局“十四五”考古工作专项规划的重点项目之一。“它的发掘对研究元代中晚期龙泉窑瓷器的生产和销售、福建古代海洋交通线路,以及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方式等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考古资料。”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水下考古研究所所长孙键此前表示。

包括圣杯屿元代沉船在内许多遗址的发现,均始于盗捞,也给后人留下警示。羊泽林指出,亟需进一步发挥现代高科技力量守护水下文物,提升民众的海洋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莫让遗存成为“遗憾”。

发掘打捞沉船仅是开始,后续如何保护、研究和利用好水下文化遗存又成为重要的新课题。

长期关注海洋文化研究的福州大学副教授杨宏云认为,可以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以及空间信息化技术等,将沿海水下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利用进行多样化呈现,并加大传播,推进水下文化遗产的普及和可持续发展。

文化遗产连接着历史和当下。“圣杯屿元代沉船对于当今讲好海上丝绸之路的故事、讲好中外交流互鉴的故事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傅柒生说,世界最丰富的博物馆就坐落在海底。

来源: 新华社

源:中新社

中新社平潭12月26日电 题:大陆离台湾最近的铁路开通 平潭台商:迎来发展好机会

作者 闫旭 郑江洛

26日9时43分,从平潭站开出的G5322次列车驶向福州,坐在车厢内的平潭台湾同胞投资企业协会会长吴政言最大的感受是,“平潭真的跟其他城市‘接轨’了!”

距台湾新竹仅68海里的平潭,是福建第一大岛,也是大陆距离台湾本岛最近的地方。当日正式开通运营的福平铁路,自福州站引出向东南经福州市长乐区,以桥梁跨越海坛海峡至平潭岛,线路全长88公里。

中国首座公铁两用跨海大桥——平潭海峡公铁大桥同步投入使用。该桥为福平铁路重点控制性工程,起自长乐区松下镇,在苏澳镇连接平潭岛,全长16.34公里。

吴政言来自台湾高雄,9年前到平潭发展。对于福平铁路的开通,他“期待已久”,因此特意来体验搭乘首发列车。

“在动车上的感觉,尤其是经过平潭海峡公铁大桥的那一段,非常平稳,但可惜的是路面两侧装了风屏障,看不到海景。”吴政言说。

平潭是福建省强风区之一,大桥所处的位置更是与百慕大和好望角齐名的世界三大风口海域之一。大桥上层的公路面和下层的铁路面两侧,都装有风屏障,可有效削减风力。

“对台商来说,在平潭正迎来非常好的发展机会。”吴政言说,“我刚来到平潭时,一切都还在建设中。现在雏形样貌慢慢出来了,随着福平铁路的开通,平潭配套会越来越齐全。”

吴政言告诉记者,协会的很多台商都非常期待福平铁路的开通。对从事观光业的台商来讲,福平铁路将带来更多客流。如果没有疫情的影响,台商往来两岸,也可以搭乘“海峡号”再转乘动车,顺利通达大陆各个城市。

薛清德第一次来平潭是在20年前。他向记者回忆道,那时早上5时30分从台中的家里出门,搭乘大巴到桃园机场,经由香港转机到福州,跑着去通关、取行李,搭乘机场巴士到汽车站,转乘到平潭的末班车,运气好的话顺利搭上轮渡上岛,全程至少需要14个小时。

2010年,平潭海峡大桥通车,台湾台北、台中、高雄与福州的空中客运直航航线也已经开通。薛清德说,“真的方便了很多”。

“铁路的速度就更快了!”薛清德感叹道,福平铁路开通后,福州至平潭最快35分钟就可以到达,给生活在平潭的台商带来更大的便利。

“从原来的14个小时,到现在早上从台中出门中午可以到平潭吃午饭,这种便利是过去不敢想象的。”薛清德说,希望以后有机会带着台湾的家人、乡亲来到福建,来美丽的平潭看看,一起见识平潭海峡公铁大桥这个“超级大工程”。

福平铁路的开通,让宗仁科技(平潭)有限公司总经理、台商陈孟邦觉得“像自己在办喜事一样”。搭乘首发列车,他连用三个“非常”形容自己的心情:“非常期待、非常激动、非常幸福!”

陈孟邦第一次来到平潭时,也是在平潭海峡大桥通车以前,进出岛只能靠轮渡。“那时我在深圳创业,想在大陆四处看看发展机遇,我和来自芬兰的生意伙伴来到福州,到福清的码头搭乘轮渡去平潭,他却无论如何不肯上船。”陈孟邦回忆道,“那时候没有桥,投资兴业几乎是不可能的。”

“这些年来,桥建好了,高速公路修好了,动车进来了,平潭一点点建设起来,速度令人惊讶、惊艳、惊叹。”陈孟邦说,他所从事的集成电路产业,上下游供应商、客户都在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他很确信,铁路通了距离会拉近很多。

上周,陈孟邦的客户从上海来平潭,仍需要搭乘动车到福州站,再转乘汽车。福平铁路开通后,陈孟邦打电话给客户邀请其再来平潭。“我跟他说,现在可以从上海虹桥站坐动车到我家门口了。”

“我来平潭真的来对了。”陈孟邦感叹,“未来台湾人搭乘‘海峡号’到平潭,再搭动车到大陆其他城市,会非常方便,我对平潭的未来越来越有信心。”

如果您对此项目感兴趣,请在此留言,坐等企业找您(成功的创业者90%都是通过留言,留言只需5秒钟)
  • 知名招商项目汇聚平台

    汇聚海量知名、高诚信度品牌招商项目,随时为您提供招商信息

  • 事实和口碑胜于一切

    千万创业者通过这里找项目、迈出成功创业第一步;

  • 诚信的商机发布平台

    请你在加盟留言时,选择有实力、 加盟店多、成功案例多、合法资质、 证照齐全、诚信经营的品牌.

郑重承诺:本公司郑重承诺尊重你的隐私,并承诺为你保密!
随时 上班时间 下班时间
您可以根据下列意向选择快捷留言
  1. 加盟费多少
  2. 我们这里有加盟店吗?
  3. 我想了解一些加盟资料
  4. 我对这个项目感兴趣,尽快联系我


创业专题



热门创业项目

精品推荐

餐饮项目分类

联系我们

微信扫一扫
第一时间推送投资小回报快利润高的项目

合作伙伴

我们也在这里

关注微信关注微信

您身边的财富顾问...

扫一下
客户端客户端

iPhone/Android/iPad

去下载
关注微博关注微博

官方微博随时分享...

加关注
手机看hbdrt.cn手机看hbdrt.cn

随时随地找商机...

去看看

温馨提示

  • 1在找餐饮项目的过程中多对比同类项目。
  • 2了解项目时多打电话,进行实地考察。
  • 3投资有风险,请谨慎加盟。
  • 4本网站对投资者的风险概不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