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种肉类食材,像肥牛一样,对懒人那么友好了。
不止是用来涮火锅,无论煎、炒、烤,肥牛不仅容易成熟,调味也很方便。
就算是零经验的厨房新手,也很容易做好肥牛,不会翻车。
可是,那么“完美”的肥牛,到底是牛的那个部位呢?
01谁创造了肥牛?
说起肥牛,绝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就是肥牛火锅。
< class="pgc-img">>这种在北方更为常见的火锅,其实出现也没多少年。
肥牛真正进入中国人的食谱,也就是最近30年的事情。
以前,北方说起吃火锅,大多数时候指的都是涮羊肉。
北京城里耳熟能详的火锅老字号,也都是涮羊肉的馆子,没牛肉什么事儿。
不是那时候的人们嫌弃牛肉,实在是吃不着,而且也不好吃。
< class="pgc-img">>作为一个农耕国家,牛在中国很长时间都是耕种的主力,干活是养牛最主要的目的。
很多朝代,私杀耕牛都是重罪,直到清朝中后期,才渐渐放松对杀牛的管控。
而且,长期以来中国人对牛的选育目的都是耕种,选育出来的牛都偏瘦,涮着吃口感会柴,并不好吃。
而现在我们吃到的肥牛,其实是起源于美国。
美国的安格斯牛,油花分布比较均匀,他们选择脂肪含量相对比较高的部位,切成薄片,就成了“肥牛”。
< class="pgc-img">>后来,随着美国牛肉的出口,“肥牛”也传播到日本、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等东亚地区,到上世纪90年代,又渐渐传入中国大陆,并掀起肥牛火锅的热潮。
除了进口牛肉以外,促成肥牛火锅热潮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中国肉牛养殖业的兴起。
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正式取消禁宰耕牛的规定。
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华北地区的肉牛养殖业开始迅速发展,杂交牛种也越来越多。
直至今天,山东仍然是中国牛肉产量最高的省区,其次就是内蒙古和河北。
< class="pgc-img">>90年代时,肥牛火锅也开始在华北地区出现。
在牛肉产量最高的山东,肥牛火锅成为当地火锅的代表。
而在北京,一个著名的连锁肥牛火锅品牌,就是源自河北三河的一家养殖集团。
就这样,肥牛成为中国火锅界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02肥牛到底是牛身上的哪块肉?
我们知道,牛身上的部位有牛身上的部位肉有上脑、眼肉、牛腩、黄瓜条……
< class="pgc-img">>好像并没有哪个部位叫做肥牛。
的确,“肥牛”这个名字其实是一个商品名,牛身上并没有“肥牛”。
肥牛是选取牛身上肥瘦相间的部位——一般在脊背或者腹部——脂肪含量通常达到30%甚至更多。
把这些部位的肉切成薄片,就是我们日常涮火锅吃到的肥牛卷了。
想要切成肥牛卷,首先得有肉砖,肉砖的好坏就决定了肥牛的质量。
一般来讲,肉砖可以分成两大类,原切和压制。
原切很好理解,选择某一部位的肉,按模具尺寸修整,制成肉砖切片就行了。
很多可以做成牛排的部位,也都可以切片做成肥牛。
< class="pgc-img">>比如眼肉,选择牛脊背中部肉,因为肥瘦相间,形似眼状所以叫眼肉。
涮好的眼肉口感特别细腻,除了贵,没毛病。
类似的,牛小排做成肥牛卷也是又好看又好吃,但也就是贵。
< class="pgc-img">>外脊肥牛,是牛脊背的中后部肉,这一部位在牛排里就是西冷牛排。
脂肪沉积于肉的一侧,红白相间,视觉上就很有冲击力,柔嫩的口感也令人沉醉。
< class="pgc-img">>上脑肥牛是牛脊背的上部肉,因为靠近头部,所以被称为上脑。
脂肪沉积形成大理石状的花纹,口感上既有嚼劲,又不失嫩度。
上脑的块头比较大,综合口感和价格,在原切肥牛里,已经算性价比不错的选择了。
< class="pgc-img">>当然,原切肥牛里性价比最高的,其实是腹部肥牛,也叫“肥牛一号”。
火锅店里最常见的几种肥牛卷,被编成了一、二、三、四号,质量和价格也是由高到低。
肥牛一号的原料是去掉骨头的牛腹肉和牛肋条肉,按模具尺寸修整,做成肉砖。
它的纹路没有那么规则,口感比较丰腴,涮火锅最为合适。
< class="pgc-img">>从肥牛二号开始,就不是原切肥牛了,而是用瘦肉和脂肪压制成的肉砖。
肥牛二号是用两层脂肪和两层瘦肉压制成的,肥牛三号是用一层脂肪和两层瘦肉压成的。
这两种肉砖切成肥牛卷之后,会有非常明显的一道红一道白的肥瘦分界,而且特别整齐。
这两种肥牛虽然是压制的,但也不能算“糟糕”,毕竟瘦肉部分还是一整块肉的。
< class="pgc-img">>肥牛四号相对来说就很一般了,它是用牛碎肉拼接压制而成的。
价格嘛当然是很便宜,你在火锅店里遇到的一下锅就散掉的肥牛,大概率就是它了。
03除了涮火锅,肥牛还能怎么吃?
要说吃肥牛,大多数人还是只拿它来涮火锅。
这其实有点可惜。
< class="pgc-img">>虽然肥牛是美国传入的,又长期雄霸火锅界,但这一点也不妨碍它完美融入中国人的食谱。
而且,比起牛腩牛排牛腱子,肥牛做起来不需要什么复杂的处理。
汆熟、调味、起锅,既不需要长时间的焖煮,也不需要预先的腌制,既省时又省力。
很多我们常见的菜式,都可以把其中的肉类替换成肥牛。
< class="pgc-img">>川菜里的水煮牛肉,既好吃又过瘾,除了做起来有点麻烦。
牛肉需要先切再腌,最后还要一片片抖散汆熟。
替换成肥牛就可以省却这些步骤,直接在炒好的汤汁中汆熟即可。
类似的,川菜蒜泥白肉里的猪肉,也可以替换成肥牛,做成鲜辣清爽的蒜泥肥牛。
不喜欢吃辣的,把肥牛做成三杯肥牛、番茄肥牛、葱爆肥牛都没有问题。
< class="pgc-img">>还可以将肥牛与白洋葱一起炒,加入酱油、味淋、高汤烧煮一会儿,起锅浇到米饭上,再打上一个温泉蛋,就完美复刻了吉野家的牛肉丼。
……………………
其实,还有很多的菜,都可以用肥牛做替代。
至于挑肥牛,其实也没有什么太复杂的。
一些超市会有冷鲜的肥牛片,这种肥牛片基本都是原切,上脑居多,冷鲜肉的味道也会比冷冻的更高。
唯一的问题,还是那句话,除了贵,没毛病。
< class="pgc-img">>我们平常买到更多的还是冷冻肥牛卷。
挑肥牛卷首先还是看是不是原切,原切一定是会给自己标明的,毕竟好东西是会吆喝出来的。
当然标明了的也不一定都是真正的原切,这时候就需要注意肥瘦的分界是不是特别明显和规则。
除此之外,就是根据自己喜欢的口感,来选择哪个部位的肥牛就好了。
END
文 | 卫奕奕
< class="pgc-img">>
底料配方
< class="pgc-img">>
原料:
郫县豆瓣150克,姜片25克,葱节15克,蒜米10克,冰糖15克,豆豉5克,白豆蔻5克,猪化油300克,熟菜油100克。
香料:
八角5克,桂皮4克,山奈2克,草果5克,砂仁4克,丁香2克,小茴3克,香叶2克。
制作:
1、郫县豆瓣稍剁;八角、桂皮瓣成小块,草果、砂仁、白豆寇拍破;所有香料用清水分别冲洗,沥净水;白豆蔻加少许熟菜油焙酥;冰糖敲成黄豆大小。
2、锅置中火上,加猪化油、熟菜油,烧至四成油温,放姜片、葱节、蒜米炒香,下豆瓣酱、冰糖、豆豉,小火炒至豆瓣水分快干时,加入香料,炒至豆瓣酥香时起锅,凉后绞碎,加白豆蔻拌匀,即成底料。
火锅油配方
< class="pgc-img">>
火锅油是用干辣椒、花椒、香料与其它原料精心调制而成。它在火锅中不仅具有浓稠火锅卤汁,保持汤卤温度,滋润烫食原料作用,而且还具有增强汤卤色泽,增浓汤卤香味、麻味、辣味的作用。
原料:
干辣椒节3000克,干花椒1000克,郫县豆瓣2000克葱段1000克,姜片150克,蒜颗150克。
香料:
八角200克,桂皮100克,山奈150克,草果50克,白豆蔻25克,砂仁30克,肉豆蔻15克,丁香5克,白芷10克,小茴香20克,香叶30克,灵草15克,排草10克。
调料:
冰糖50克,米酒汁100克,熟菜油25千克,牛化油5千克,猪化油20千克。
制作:
1、将干辣椒节入清水锅中煮至变软后捞出,用清水冲洗,沥净水,加工成茸,即成糍粑辣椒。
2、干花椒入锅中用微火焙至酥脆;八角、桂皮掰成小块,草果、白豆蔻、砂仁、肉豆蔻拍破,白芷、香叶、灵草、排草切碎;冰糖敲成黄豆大小;牛化油切成小块。所有香料用清水分别冲洗,沥净水。
3、将牛化油放入汤桶内,置中火上炼至香气四溢时加熟菜油、猪化油烧至三成油温,放入葱段、姜片、蒜颗炸香,下郫县豆瓣、糍粑辣椒、冰糖、花椒,小火炒至香气四溢。
4、当水分快干、辣椒微微发白时,放入白豆蔻、草果、砂仁、肉豆蔻、八角、桂皮、山奈、丁香、白芷、小茴香、香叶、灵草、排草,继续炒制。
5、炒至豆瓣酥香时,烹入米酒,小火炒至米酒水分完全蒸发时,汤桶移离火口,凉后加盖,12小时后,滤去料渣,即得火锅油。
技术关键:
1、下葱段、姜片、蒜颗、郫县豆瓣、糍粑辣椒、香料等原料入汤桶中时,应慢慢下,以防溢锅。
2、炒制时,应用铁铲不停铲动,以防粘锅。
3、制作以鸡、鸭、鱼等鲜味足的原料为主料的风味火锅时,一宜少用或不用牛化油,改用熟菜油、豆油或猪化油。
4、制作全牛油火锅时,油脂全用牛化油。制作纯清油火锅时,油脂全用熟菜油。
骨汤配方
< class="pgc-img">>
主料:
猪棒骨15千克。
辅料:
老母鸡1500克,老母鸭2000克,猪肘2000克,猪肚1000克,老姜300克,大葱500克。
调料:
白胡椒3克,料酒500克。
制作:
1、将鸡、鸭宰杀后剖腹,治净;猪肘、猪肚刮洗至净;猪棒骨洗净,敲破。
2、将猪棒骨、老母鸡、肥鸭、猪肘、猪肚入沸水锅中汆一水,取出用清水冲洗,沥净水;老姜拍破,大葱挽结。
3、将猪棒骨、老母鸡、老母鸭、猪肘、猪肚、老姜、大葱、白胡椒、料酒入汤桶中,注入清水,旺火烧沸,撇净浮沫,用中火熬至汤色乳白、鲜香味浓时即可。
适用范围:
多用于制作白味、鸡、鸭、鱼等火锅,以及不喜食牛肉味食客使用的火锅。
技术关键:
清水须一次性加够,中途不加水。水不宜掺得太满,以免沸后溢锅。需旺火或中火熬制,小火熬制汤色不白。
锅底配方
主料:
鲜活草鱼1000克,魔芋250克。
辅料:
干辣椒节80克,干花椒30克,葱段25克,姜片15克,泡椒节35克,泡子姜片25克,底料全部,独蒜50克。
调料:
精盐5克,料酒30克,胡椒粉5克,米酒汁20克,鸡蛋2个,干细淀粉30克,香菜段3克,鸡精5克,味精3克,猪骨鲜汤1000克,火锅油850克,熟菜油1000克(耗150克)。
制作:
1、草鱼去鳞、鳃、内脏,清洗干净,鱼头从中对剖,鱼身对剖后斩成长约6厘米、宽约1.5厘米的条。
2、鸡蛋液人盛器中,加适量精盐、料酒、清水、干细淀粉调成糊状,下鱼头、鱼条拌匀。
3、魔芋改成长约4厘米、宽约1厘米的条,入沸水锅中汆一水,捞出,用清水冲洗,沥净水。干辣椒节、干花椒入锅中加少许熟菜油,用微火焙酥,凉后加工成粉。独蒜煮至熟软,用清水浸漂。
4、锅置中火上,烧热,加熟菜油烧至七成油温,鱼头、鱼条抖散入锅中,稍炸后定型,再入锅中炸至色泽金黄,皮酥肉熟后捞出。
5、锅置中火上,加火锅油,烧至三成油温,下葱段、姜片、泡椒节、泡子姜、入鲜汤,调入精盐、料酒、胡椒粉、米酒汁,熬出味后下鱼头、鱼条、魔芋,入味后加鸡精、味精推匀起锅,入火锅盆中,撒上香菜,锅底即制成。
技术关键:
1、草鱼须鲜活,鱼条大小要均匀,挂糊只需薄薄一层。
2、炸制时需先将鱼头、鱼条炸至定型后,再入锅炸至色泽金黄,外酥内嫩。
油酥豆瓣尖椒味碟配方
主料(以5份为例):
油酥豆瓣50克。
辅料:
尖椒粒15克,大头菜粒20克,芹菜粒10克,香葱花15克,香菜末10克,酥黄豆20克,熟芝麻5克。
制作:
取5个专用碟,均匀放入油酥豆瓣、尖椒粒、大头菜粒、芹菜粒、香葱花、香菜末,撒上酥黄豆、熟芝麻即可。
适用范围:
鸡、鸭、鱼等火锅。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一起来涮毛肚吧!摄影/吴学文
-风物君语-
每次吃火锅涮毛肚的灵魂三问——
为什么火锅的头牌是毛肚?
毛肚为何只涮15秒就熟了?
毛肚到底是牛的哪个胃?
一筷子挑起大片毛肚,在红红亮亮的滚汤中“七上八下”,微蘸蒜泥香油,在口中“咔嚓”一声……
一场香辣热闹的火锅“江湖”,便由此开幕。
< class="pgc-img">>▲ 来,吃火锅!图/图虫·创意
“火锅”两字,道出多少人间热闹。最“火”的锅,莫过于麻辣鲜香的川渝火锅。其中,更以牛油红汤的重庆火锅,突出麻辣与“霸道”。
而说起涮火锅的头牌菜,灵魂菜品,那莫过于爽滑鲜脆的毛肚了。《2017年火锅大数据报告》称,“川渝系火锅称雄六大派系火锅”,毛肚以37%的占比高居最受欢迎菜品榜首,成了“万人迷”。
▲ 霸道麻辣九宫格,是重庆火锅的经典配置。图/网络
最爱吃火锅涮毛肚的,莫过于生猛硬核的重庆人。别的地方吃毛肚按斤,重庆人涮毛肚,按吨。
一天五十吨,重庆人对毛肚火锅爱得有多深?
在重庆,数万家火锅店里的汤锅,在时时刻刻沸腾。涮毛肚,就是这热气腾腾的火锅江湖里的一大快事。
据有关数据,若把毛肚在重庆的一年销售量铺平摊开,大概有4800万平方米,足够给整个澳门盖1.5层“夏凉被”,这一种吃货的力量,实在是如同重庆火锅一般,热火霸道!
热火霸道,是重庆火锅的汤底本色。对于热爱生活的重庆人,“秋老虎”越热,他们越要吃得红火香辣。这是对炎热天气的最好回应。
“六分牛油四分水,姜蒜花椒和海椒”,这样的锅底,尤其厚重浓郁。红亮的汤锅咕噜咕噜翻滚,牛油香气混着蒜泥香油蘸碟里的芝麻香微微泛起。让食客们翘首以待的,就是那第一个闪亮登场的主角毛肚了。
▲ 火锅未动,调料先行。图/图虫·创意
也只有毛肚的独特结构,才能饱饱地吸满这浓郁的汤汁。它鲜嫩薄脆的质地,保证了食客们能够完整享受到欢腾汤锅的第一抹味道。
▲ 毛肚,火锅第一“香”。图/网络
吃火锅必点毛肚,不只是在重庆人的心目中分量极重,对于懂火锅的老饕而言,这其实是一个常识。
祖籍广东潮州的美食家蔡澜,虽然对火锅兴趣不大,却独爱火锅中的毛肚,对他来说,“吃不到毛肚,就像没吃火锅”。
▲ 吃火锅必吃毛肚,可以说是吃货界的共识了。图/《极限挑战》
今年夏天最热的综艺节目里《向往的生活》中,黄磊也给大家普及了毛肚火锅的历史知识。
▲ 为什么毛肚是火锅的代名词?图/《向往的生活》
这话可就有意思了,能涮火锅的有很多菜,各种肉肉肉肉自不必说,鸭肠黄喉也都是15秒就熟的狠角色、还有豆皮腐竹金针菇、各类绿菜……为什么毛肚会成为火锅的灵魂角色呢?
这,就要从一百多年前的重庆江边码头说起了。
在清末民初,毛肚就是火锅的代名词
“巴奴”二字,道出了毛肚火锅的前世百年。
所谓巴奴,就是在重庆川江航道上拉船的纤夫。清末民初,这些纤夫在劳累之余,以方便获取的牛肚等内脏,就地“野炊”。他们发挥智慧,因地制宜,用石块架起锅,和着菜叶熬汤,用花椒、辣椒、盐与牛肚等齐煮,别有一种天然风味,于是一种火遍大江南北的美食——毛肚火锅便诞生了。
▲ 当年生猛的“野炊”,如同今日的麻辣牛杂锅。图/soogif
便如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牛肚,补中益气”。这一种简单的麻辣鲜香,为劳动人民所用,既充饥解馋,又发汗健体,煮出了川渝火锅的百年热情。
毛肚自此在文学大师、川味名家李劼人的笔下,伴随着川渝火锅一起“野蛮生长”:最初,这种江边野炊被江北小贩依样效仿。他们挑着担子,以泥炉铁盆,调制麻辣卤汁,烹制各式水牛内脏,这种“移动火锅”,被叫做“水八块”,成为江北远近闻名的美味。
▲ 一身都是宝的牛,处处都是美味。图/网络
民国十年(1921年),终于有一位较场坝的“千里眼”店主,把泥炉搬上桌子,让毛肚火锅登堂入室。他换用赤铜小锅,以毛肚为压轴食材,甚至准备了自选蘸料的服务,可以说是非常亲民了。
< class="pgc-img">>▲ 最初的毛肚店所用的赤铜小锅,便类似这种羊肉火锅用锅。图/soogif
此后二十多年,毛肚火锅逐渐成熟。李劼人先生同样记载了丰富的火锅配料:有“骨汤,固体牛油,豆办(瓣)酱,豆母,辣椒末,花椒末,生盐……”。今天的芝麻香油碗,在当时也已成型,香油之外,还要加生鸡蛋,以便“清火退热”。
涮毛肚在当时已经是压轴好戏,比起今日别有特色,要先在汤锅中加蒜苗提味,待到“将卤汁煮得滚开”,再细细涮烫,最后与煮好的蒜苗共食,汤汁麻辣、蒜苗辛辣、毛肚香辣……两个字,地道。
▲ 香油蒜泥是基底,蚝油、剁椒、香菜、葱花……任君挑选。图/soogif
1946年的秋天,一句化用唐诗《社日》的广告语“日暮汉宫吃毛肚,家家扶得醉人归”更是让毛肚火锅名声大振。
当时的文人雅士,都以毛肚配酒为一闲趣。用医学史大家陈邦贤的话说,“毛肚味道鲜脆,下酒吃饭都好”,火锅女招待,也成为热门职业,“公教人员望尘莫及”。
< class="pgc-img">>▲ 火锅开锅咯!图/图虫·创意
带壶酒吃毛肚,人间寻常事也。“毛肚开堂啰!”的吆喝,伴随着一股股浓浓的牛油香味,扩散开来。一叠叠毛肚、牛肝、血旺、蒜苗……展览似地陈列在桌上,炭火在炉子里熊熊燃烧,发出噼里啪啦的炸裂声……人们尽情地把毛肚往嘴巴里面送,往肚里咽,一刻也不愿意停,任由汗珠子从毛孔中冒了出来,这小天地里,简直是春天,人们已不会感到秋的肃杀,和冬的荒凉。”
< class="pgc-img">>▲ 人们尽情地夹起毛肚,一刻也不愿意停。图/吴学文
这一种吃火锅的热闹滋味,跨越几十年,仍然活色生香。
当时的毛肚火锅店,也被爱打麻将的重庆人开出“牌面”。“三六九”、“二五八”、“一四七”等毛肚火锅店,生意如火锅般红火。
“三六九处处,二五八家家”,毛肚,就这样火到今日,吃火锅,必点毛肚,已成为一种吃货的常识。
< class="pgc-img">>▲ 上世纪80年代,重庆八一路的国营火锅老店“一四一”,两块钱解饿,五块钱吃爽,是一张老重庆们的童年回忆名片。图/《八千里路云和月》
而巨大的商机也从小小的毛肚身上开始显现出来,比如被称为“毛肚火锅大王”的巴奴将毛肚带热到了全国,大街小巷的很多火锅店都以毛肚为招牌。
< class="pgc-img">>▲ 最近大火的综艺节目《向往的生活》里,黄磊煮毛肚火锅,用的就是巴奴的底料。图/《向往的生活》
巴奴在北京的店,风物君经常与朋友一起体验,却总是人山人海,需要排队。他们家的招牌,就是大片大片的毛肚,下锅即熟,蘸上经典的香油蒜泥,口感超级脆嫩,令人停不下筷,只想再来一盘。
< class="pgc-img">>地道毛肚怎么吃?薄到透亮,脆到蹦迪!
有句话说,“幸好牛有四个胃,不然还真不够重庆人涮的”,这当然是一句戏言,牛的其他胃固然好吃,但真正适合涮进火锅的,还是脆脆嫩嫩的“毛肚”。
▲ 七上八下刚刚好。图/soogif
不过在介绍毛肚之前,还得介绍下它的其他三个“美食”兄弟。
第一胃“瘤胃”,另称之“牛草肚”,炖煮牛杂,滋味醇厚;第二胃“网胃”,表面似立体网状分布,弹性十足,酥而不烂,被称为“金钱肚”。做粤式卤味,浓香悠悠;第四胃“皱胃”,也就是一般动物的“胃”,传说中的“牛肚”。它很有嚼劲,是卤煮里的常客,也适合酱制焖锅。
▲ 牛瓣胃独特的结构,是为了处理难以消化的青草。图/乌堆
而隆重登场的火锅的主角“毛肚”,源自牛的第三胃“瓣胃”,瓣胃的结构表面凹凸不平,是调料汤汁的天然“旅馆”,除了在北京、河北一带被炒成爆肚,蘸芝麻酱外,更适合的,还是在火锅中作为头牌菜品。
▲ 爆肚蘸麻酱,是老北京经典小吃。图/网络
细细分说,毛肚在火锅店里也有黑毛肚、黄毛肚、白毛肚等等分类。不同的牛吃饲料或是粮食庄稼,会让毛肚有黑黄之分,比如上好的毛肚,多选用来自天然牧场的牛,毛肚的颜色就会显得发青一些。
▲ 光线让毛肚充满“层次感”。图/图虫·创意
曾经有一些不良商家,为节省成本,多采取火碱发制毛肚,对健康有害,今天的高端毛肚火锅,已将食材处理与最新的技术结合。木瓜蛋白酶既能保证健康,又能部分适当分解毛肚中的蛋白,让它变得脆嫩Q弹。将处理好的毛肚放至手掌上,轻拍手腕,甚至能看到它在手掌上“跳舞”。
▲ 弹弹弹,弹走饥肠辘辘。图/soogif
搞明白了食材问题,地道的吃货专家们,对好的毛肚,同样有一套讲究。要问毛肚为何是重庆火锅的灵魂?大抵无非几点:易吸附汤汁,易熟,口感好,火锅底料去其膻腥。吃毛肚,便是依照这几点,逐次满足。
一块好毛肚,首先尺寸要足够大大大大,巴掌大小是起步,所谓“大刀毛肚”,吃的就是一种江湖纵横,人间快意;毛肚颜色需幽深,颗粒明显,刺根直立,结构完整,才能涮进味道。
▲ 直立的刺根是毛肚口感的保证。摄影/吴学文
薄厚则决定口感,太薄没有嚼劲,非常疲软;太厚嚼半天不动弹,汤汁全失。恰恰超过硬币厚度,是毛肚口感均衡的黄金比例。拿筷子挑起毛肚,隔光来看,如果没有透光但微微发亮,那就对了。
< class="pgc-img">>▲ 毛肚最适合涮牛油锅底。图/吴学文
这样足够新鲜脆嫩的毛肚,在沸腾的红汤锅里“七上八下”十五秒,也就足以入口,若是担心涮不熟,时间也不要超过一分钟,再涮下去,毛肚就会变成一块考验你牙口的纠结“小恶魔”。
选好毛肚,终于来到了锅底,骨汤、菌汤……都是鲜香醇厚的新式吃法,但是涮毛肚最经典的吃法,还是涮牛油红汤,蘸香油蒜泥。
< class="pgc-img">>▲ 牛油红汤,香油蒜泥,地道毛肚味。图/吴学文
用筷子夹起这大片大片的“火锅之灵”,在翻滚着红色的汤锅里轻轻抖动,让它饱饱地吸一层火锅汤汁,再沉入香油蒜泥碗,消去些许火辣的躁热,一筷送入口中,任它在舌尖上跳跃起舞。心中唯有一句:
巴适,巴适。
< class="pgc-img">>除了毛肚,你还喜欢在火锅里涮什么?
- END -
文丨苹果
封图摄影 | 吴学文
参考资料
《火锅考》文史杂志 江玉祥 2019
《火锅中的重庆》 重庆出版社 余勇、林文郁 2013
《毛肚火锅流源》 南京晚报 1949
《漫谈中国人之衣食住行》李劼人 1948
《自勉斋随笔》陈邦贤 上海世界书局 19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