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餐饮也是灰常高频的领域,其网络变现能力更是排名一。
微投行说……
在新兴的小餐饮项目中,一般网络打法是,会预先炒热某个概念,之后提高曝光量,提高流量。
再之后就是流量转换,讲故事,讲品牌,通过持续运营,将流量变现。
< class="pgc-img">>其实,对于餐饮,醉醉重要的是口味和价格,以及是否好吃才是餐饮的底层资产。
现在百姓不是傻子,忽悠是你的理由,但口碑是我的自由——
如果本身餐饮产品强,再加上流量扶持,发展当然很快!
但如果产品弱,真要附上流量,结果是死的更快。
例如:皇太极,铁锹海鲜,——牛腩都是很好的反面教材。
< class="pgc-img">>实际上,互联网餐饮项目只是一种偷换概念的模式,其本身就是方法论指导下的一种商业模型。
可以这么说,这种方法论学会之后,大家就又从新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最终决定餐饮企业能否成功的无外乎两个主要因素:
一个是口味,需有覆盖老人、孩子、家庭味道的产品线。
另一个是亲人式的风格再加上全员股权的责任感。
本身餐饮是人为本的服务业,那么非标、有温度更适合远期市场。
< class="pgc-img">>在本人看来,传统餐饮,在将来都会被机器所替代。而个性化的、体验式的餐饮服务、社交餐饮才是新零售的精髓。
例如:日本的寿司,溯源农业等。
从投资管理角度上看:
在传统餐饮领域,控制现金流是非常头疼的问题。不过目前的收款系统,电子菜单,可以让餐饮领域的现金流完整的展示在投资者面前。这为民间资金的介入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信用基石。
< class="pgc-img">>谈行业盲区:
在我这么多年的务实中看到,其实有能力做一间个性化小店的人往往在这里都会犯的一个错误:就是用连锁模式去扩张。
如一个店有特色,那几个店同时就会出现人才不济的现象。
目前年轻一代做餐饮的意愿很低,这让这个领域出现所谓匠人的店很难,一旦一个匠人做一个店觉着好了,就会有N多自以为牛的人鼓动开连锁、做培训。
之后在资本的诱惑面前,所谓匠人就成了一个完完全全的投机性格,那之后,就不会再对餐饮细节进行更新的能力,结局就是慢慢淡出市场。
< class="pgc-img">>再有,我要和网友谈的一个很严厉的问题:
那就是,特色小餐饮更需要城市的文化和人口作为支撑,所以一座城市人口低于300万(最好500万以上才好)做匠人店的空间其实很小。
在个人看来,做一座城市中的一个名店,要比做一堆同类的店有竞争力。
网友也要清楚,网络运营通常获客成本在营业收入的20%左右。
如果单指这种运营类项目做融资的话,个人看来,这类下沉的项目并不具备投资的价值。当然情怀除外!
< class="pgc-img">>这句很扎心:
新餐饮、新零售更考验在税制改革之后的真实盈利能力。
1、餐饮安全要讲的清楚。
2、原料渠道绑定的做法也是不错滴。
3、财务、电子支付、通道的成本控制。
在数据驱动,终端为王的时代。小餐饮的毛利润占比控制应在50% 以上才可能有发展。麻辣串之类的要控制在70%以上才行,原因是这个领域生命周期更短,就需要更高的收益才能抵御风险。
< class="pgc-img">>透过沈阳2018这波小餐饮江湖的纷争,得出:
这块区域市场仍是以朋友圈社交为主导,通过线下的一波波活动积累客户群体。传统媒体和商业聚集区的大屏广告依旧占据主导地位。这个城市截止2019年1月19日仍旧没有过多的网红概念节点出现。
商业变现处于网络下沉的阶段。
温馨提示:
我常常能接到做区域社交、平台类的项目,其实用信息不对称为主导的项目,在我看来,在信息愈加垂直的环境,此类确实没有过多的远期收益,创造价值才是项目的根本。
< class="pgc-img">>一份完善的调研报告与项目计划书是摆脱蛮干、走向成功的最近的路。
关于投资、创业的务实案例,我们每星期将会更新一期,如果网友对哪个领域有话说,可私信我。让我们聊聊!
目的是,让国内没有难做的项目——
>经历了上一轮O2O的洗礼后,传统餐饮业首次见证了互联网的颠覆力。
从2013年年底开始,美团、拉手的“千团大战”,还有饿了么、新美大、百度外卖的“三国争霸”,几度让餐饮行业产生了剧烈的“脑震荡”。
长期以来,餐饮行业通过线下门店捕获流量的做法被颠覆,在团购和外卖中,丰富海量且获客成本更低的线上流量具备规模和性价比优势。线上获客+线下服务,也是上一轮O2O时代的主旋律。
但这场变革也堪称是对传统餐饮业的“破坏性重构”。接受线上流量变革的餐饮企业,发现用大幅度优惠吸引来的线上消费者,最终只是损害了门店利润率和品牌形象;而那些想置身事外的餐饮品牌,由于思维没跟上变化,最终被无情淘汰。
线上线下大融合来临
从2017年开始,更多的新概念涌入餐饮行业,其中以“新零售”的跨界最为明显。
以7-11、罗森、全家为首的便利店,纷纷发力餐饮,一份方便快捷、口味还不错、质量可靠安全的盖浇饭,只卖到10元,低廉的定价令快餐同行咋舌。
“大型零售+餐饮”的复合业态层出不穷,其开山鼻祖是风靡欧美的Eataly, 国内从阿里旗下的盒马鲜生到永辉的超级物种,再到最近美团的掌鱼生鲜和百联的RISO,跨界的玩家既有强大的零售商和商业地产,也有上一轮“大获全胜”的互联网巨头。而新一代无人新科技的出现又一次在劳动力密集的餐饮行业掀起一股变革潮流,电商巨头从线上走到线下,亚马逊推出无人便利店, 阿里巴巴的无人咖啡厅前不久刚亮相,互联网企业已经不满足于只是为线下行业提供流量。
在这一轮“零售+电商+餐饮”线上线下行业跨界中,一个区别于O2O时代的新纪元—O+O(online plus Offline)线上线下大融合时代来临。
O+O时代,已经不再单纯是线上导流线下服务的单向传输,线上互联网和线下实体借由新的科技技术和人流的引导机制,实现了双向的深度融合,这是O+O区别于上一个O2O时代最明显的标志。
如果说O+O在中国国内只是刚刚兴起,但放眼国外,线上线下大融合的时代已经到来,其中以亚马逊为首,围绕“万物商城”战略,利用线上技术和线下实体布局,同样带来了O+O对于行业的巨大颠覆。
亚马逊引领O+O浪潮
2015年11月,亚马逊推出餐厅外卖服务。通过自身已有、高效率的配送物流团队,联合餐饮品牌,将这项服务遍布了全美,覆盖从早餐到晚餐的所有时段。
2016年6月,亚马逊推出生鲜订购配送服务,用户可以在网上选择亚马逊自营或者第三方店铺提供的蔬果、肉类、奶制品等生鲜食材,所有商品可以当天配送到用户。
2016年12月,亚马逊推出无人便利店。店内主营三明治、酸奶饮料、零食等简餐系列。顾客可以在货架上随手拿起需要的物品,放入自己的购物袋,在出门时直接用手机付款,全程无需收银员人工参与,预计在2018年底之前将开出2000家门店。
2017年6月,亚马逊花费137亿美元,收购美国最大有机超市集团——全食超市,开始布局线下食品零售行业,继亚马逊书店开到线下之后,把线上线下融合的触角延伸到了餐饮流通零售。
2017年7月,亚马逊在美国西雅图内测推出食材包净菜订购服务,通过按月订阅的服务方式,将搭配好的食材包配送到用户家里,让消费者享受自己烹饪乐趣的同时,免去采购、清洗、切配预处理的麻烦。
如今,亚马逊这家传统认为只是在网上卖书的电商,已经通过外卖、生鲜、便利店零售,在餐饮行业完成了线上线下的整体布局,同时手握海量的亚马逊会员,构筑了完整的生态系。这背后也暗藏着着对于餐饮行业彻底革新的可能。
O+O带来餐饮成本结构的“质变”
成本效率的提升永远是时代的主旋律。在上一个O2O时代,表面看来是外卖获得更多线上的顾客,引流更多,导致互联网新模式对传统线下店面的取代。但究其本质,是运营成本结构的根本改变。
线上的获客成本相比于传统线下更低,外卖的模式可以降低店铺成本,前厅服务人员可以大幅度削减,这些成本结构的根本性变化才是新模式大面积取代老传统的原因。
如果说上一个O2O时代,对于传统餐饮业的成本结构只是“量变”的削减,那在O+O时代,新科技的应用则对旧有的餐饮成本结构进行了大刀阔斧的“质变”。
亚马逊的无人便利店,或是阿里巴巴的无人咖啡厅,在传统餐饮行业中占巨大比例的人力成本消失了。
除了人力成本,无人科技的运用还在坪效和时效方面改变了成本结构。一家商场店最多一天营业12个小时(10:00-22:00),但一家街边无人商店可以24小时营业,两者的成本效率,不可同日而语。
传统餐饮业成本结构的商业模式,就在起跑时被对手远远地甩在身后。
消费体验 会员体系或成O+O两大法宝
以零售行业为例,从传统商超的领军沃尔玛,到在线电商巨头亚马逊,销售的产品本身并没有什么变化,变换的是一种消费体验。
线下商超时代,消费者需要自己走到不同超市货比三家,或者街坊邻里打听交流,才知道去哪儿能买到更加便宜的商品。在线电商时代,只要通过搜索和价格排列,就能清晰快速地选到价格最优惠的产品,这是互联网时代信息透明化为消费体验带来的本质性改变。
在亚马逊的无人便利店能够做到买完东西,直接出店门,这是对传统消费体验的革命性提升——不需要排队结账,不需要一堆找零。
而亚马逊大力投资物流的基础设施建设,机器人快递、无人飞机投送纷纷上阵,目的只有一个,比竞争对手更快地把货品送到消费者手里,获得一个更好的消费体验。
无论是低价优势还是消费体验提升,无论是线上导流还是线下获客,都只是企业用来吸引消费者的方法。但如果花了大力气引来的人流不能留住,不能有效盘活,就好比一个千疮百孔的水瓢,捞了一大把,结果什么都不剩。
而亚马逊无人超市所有这些服务都只是对亚马逊的会员开放。事实上,亚马逊最大的杀手锏就是他的会员体系。
成为亚马逊会员可以获得免费配送(普通商品当天免费配送,生鲜商品享受2小时免费配送,外卖配送免费),免费线上电影、音乐、电子书阅览,独家获得各种商品的折扣,对于秒杀的优惠商品,还有提前30分钟先抢的优先权及其他联名信用卡5%返点的政策等。
通过这一系列的会员机制模式,亚马逊的会员数在2016年达到6300万名,平均会员的年消费金额在1200美元左右(折合人民币8100元),是非会员消费的两倍之多。
而餐饮企业,有没有设计这样的会员留存机制,真正沉淀和盘活会员,形成流量的闭环?
从宏观角度来看,一个行业总会面临新的升级和更替,而且必须承认,身处变革年代必须面对改变。跟不上浪潮的,只能最终被下一个浪头打翻。
而从微观角度理解,一家企业或一名个人,如果想要有所突破,如果想要打破现有规模站到行业的头排位置,不做改变是没有任何胜算的。只有思考不一样的策略,执行不一样的做法,才会收获不一样的新天地。来源:博览餐饮
延伸
饿了么引入众包 线上线下融合拓展配送业务
近日,外卖平台饿了么召开新闻发布会,高调宣布将首次引入众包物流平台点我达,并且以战略合作伙伴方式,互相打通双方的后台订餐接单与物流派单系统。有电商外卖领域的业内人士透露,此举可以理解为饿了么正在为收购百度外卖做铺垫,随后将会启动大规模的扩张。与此同时,饿了么CEO张旭豪也表示,运力的拓展也是服务于多样性的品类,如早餐、夜宵等。而点我达的派送范畴可涵盖生鲜水果、商超便利、鲜花蛋糕、包裹等,可以说能够支撑饿了么未来拓展更多业务品类的潜在可能性。
快递专家赵小敏认为,双方合作为点我达带来了充足流量,短时间内点我达可以较为平稳地发展。目前的同城众包市场主要由点我达、达达和闪送占有,未来这几家同城众包配送能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成为关键。不过此次合作也有一定的挑战,面对饿了么的突增流量,点我达是否还能完成高品质服务有待考证。
分析认为,当下配送时效正是即时配送类业务的揽客命门。饿了么与点我达双方形成一个从线上到线下、上游到下游的完整配送链条后,将有利于送餐时效的提升。
据了解,目前饿了么平台配送类目已扩展到生鲜水果、商超便利、鲜花蛋糕。饿了么表示,不排除提供更多品类配送的拓展服务。饿了么选择将点我达作为唯一众包物流战略合作伙伴,也正是看中点我达运力的多品类配送能力。点我达配送涵盖生鲜水果、商超便利、鲜花蛋糕、包裹等,能针对不同品类定期提供标准化配送培训,让骑手能够保证规范操作。
来自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互联网经济研究室的行业专家赵京桥表示,目前饿了么已不仅专注于食品配送。而互联网行业中,绝大多数企业都希望抢占市场份额的前几位,若未来饿了么与百度外卖真的合作,将对双方用户资源进行整合,包括线下商铺资源整合及百度外卖合并前线下物流配送团队的整合等。对于当前的市场环境而言,新增流量成本较高,这时候企业就会考虑以收购和并购的方式获取新用户资源,以此来扩大平台在线上线下的市场份额。来源:北京商报 文治 陈韵哲
<>如今,越来越多的餐饮行业新模式、新技术、新概念纷纷登上舞台,新的机遇与挑战也与之相伴。餐饮零售化趋势愈加明显,互联网大数据的应用更加充分,基础设施服务需求进一步催生。为此,“千店经验探索占领4万亿+新餐饮制高秘诀”论坛在本市举行。创业者们围绕新时期、新餐饮、新模式,共同探索分享新餐饮行业趋势、商业模式、创业经验,探讨和分析2019年快简餐饮行业大趋势。
< class="pgc-img">>“在消费需求改变的背后,事实上是对本质的探索与创新。虽然餐饮快简餐品类竞争激烈,但是只要对于品类的特性把控到位,深挖消费者需求,就能在餐饮行业始终立于不败之地。”龙实同创集团总经理穆峰表示,要进一步研究顾客的消费习惯和消费场景的变迁,在消费者中进行细分。同时,还要清楚了解消费者心理,让顾客得到更好的体验才是好的创新。让品牌成为一类人群的生活方式,这个品牌才算有了灵魂。
< class="pgc-img">>在龙实同创集团位于北辰区的中央加工工厂看到,该工厂在为老城街小面店面提供半成品及核心料包加工服务的同时,还能提供专业的冷链物流配送服务,确保食材的新鲜健康。据了解,该品牌自2014年创立至今,经过4年不断地创新与发展,现已在全国开设超过1100家店面,店铺足迹遍布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域。(岳珊 文/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