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时间8月18日,来自成都的李与白包子铺在纽约的第一家加盟店正式开业。李与白联合创始人郑小琴告诉记者,开业第一天,约40平方米的门店营业额4000多美金,卖得最好的是特色酱肉包。
< class="pgc-img">>与此同时,成都的火锅品牌小龙坎也在努力耕耘欧洲、北美洲和东南亚等海外市场,开在巴黎第二区的门店已营业三年有余,成为了巴黎社交平台上的热门餐饮目的地,迎接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和消费者。
茶百道4月23日在香港交易所成功上市,在新茶饮企业纷纷赴港上市,争夺“新茶饮第二股”的当下,这家来自成都的茶饮企业拔得头筹。上市后的茶百道,将海外拓展的首站选在韩国,随后逐步扩展至泰国和澳大利亚。
从美国到法国,再到韩国,无论是小到早餐的包子铺,还是麻辣鲜香的火锅,抑或年轻客群钟爱的奶茶,尽管天南海北各自精彩,但细究它们背后却都有一个同样的坐标——成都。这些餐饮品牌在成都生根,从成都出发,也正走在遇见世界的路上。
根植成都
在这里,吃是大事更是大市场
在成都从早到晚,沿着时间的刻度,美食的选择愈加丰富,而其中任何一个选择的背后都可能是个大市场。
“老板,来两个包子,搞快点哈,赶到上班。”在成都,忙碌的清晨,不少人会选择吃几个包子当早饭。这是李与白包子铺上演的最为寻常的一幕,三三两两的顾客围坐一起,一边吃着早饭,一边沐着晨光,蒸蒸烟火气溢满整个小店。
这家在2020年6月开张的“小包子”店,在之后的几年时间迅速生长,通过精细化打磨产品、梳理门店模式,与传统的包子铺形成了差异化,很快在成都市场出圈,并且跑向全国市场。
从成都诞生,可以说,即便是小小的包子,依旧拥有无限的想象空间。李与白联合创始人郑小琴告诉记者,如今李与白在成都有150家签约门店,在全国更是达到了760家,“虽然我们已有一定规模,在成都也有一定影响力,但仍然需要不断精进、探索。”
最能让人感受经济温度的,是火锅。
晚上10∶30,小龙坎全球旗舰店门外步梯上,人来人往,络绎不绝,甚至有人还拖着行李箱在排队。
待招呼客人坐下后,小龙坎全球旗舰店服务经理侯永欣告诉记者,正常情况店里每天客流有900多人次,翻台率6.5次左右,黄金周更可高达10次,“天南海北,有时左耳朵听到的是东北话,右耳朵就可能传来上海话,单是这家店平均下来,外地消费者就餐约莫占到60%。”
在成都,吃是大事,更是大市场。2014年,小龙坎在成都水碾河开出了第一家门店,小龙坎品牌负责人称,目前他们在成都已有25家门店,全国门店数量超过800家(含在建门店),“2015年,我们还首次推出24小时营业模式,不仅满足消费者随时品尝到地道成都火锅的需求,还顺应营业时间增加了早餐和夜宵系列。”
消费者的感受可以直观反映消费的火热趋势。
“美食特别多,让人眼花缭乱。”从上海来的谭欣怡是个狂热的火锅爱好者,“辣椒碰撞着花椒,裹挟着牛油特有的香气,麻而不燥,香气扑上来的那感觉简直是‘不摆了’!美食,靠的就是口口相传,选择这些‘名声在外’的,总还是稳当。”
企业的快速成长,缘于其生长的土壤是厚实的。成都这片土壤,不仅培养了本地人的味蕾、孕育了大量的本土餐饮企业,还吸引来了四面八方的食客和餐饮企业。
美团和大众点评的数据显示,7月以来,成都地区餐饮堂食消费较去年稳步增长,其中,异地游客贡献的餐饮堂食订单量增长超36%。而高端餐饮品牌新荣记在北京、上海、香港之外也布局了成都市场,新荣记创始人张勇曾称:“成都不仅是一个懂吃的城市,消费市场也很有前景,近年来,成都米其林餐厅数量越来越多,这也从侧面显现了这座城市的市场潜力。”
开枝散叶
成都餐饮品牌把“入口”生意做“出口”
李与白将出海的第一步迈向新加坡,事实上,新加坡也是不少品牌海外布局的重点。
2012年,海底捞在海外的首家门店就开在新加坡克拉码头;2017年,小龙坎首度出海,在新加坡和新西兰奥克兰开始海外的发展;今年8月,霸王茶姬在新加坡迎来3店齐开。
为什么选择新加坡?李与白联合创始人郑小琴认为,这里华人占比非常高,对于中餐市场是非常好的机会。当然,如何选址,存在不同的看法。
2023年10月23日,茶百道海外首店落地韩国首尔江南区,这是一个韩国人的聚集区。韩国是一个咖啡消费大国,普遍观点认为,韩国奶茶市场的主力是中国留学生。
无疑,摒弃“华人扎堆”的选址让人不解。对此,茶百道韩国市场负责人王欢表示,这个选择其实是为了更长远的考虑,“真正的国际化是让当地的用户爱上你的产品,并且重复地购买你的产品,如果出海后依旧只有华人在买,那代表着我们没有真正进入当地市场。”
为了走入当地市场,各个品牌也各有招数,其中,“在地化”“本土化”成为关键词。
李与白微调了VI,单独做了一个熊猫的形象,希望以此得到海外市场的关注。小龙坎在保证核心风味不变的前提下,会根据不同地区饮食习惯调整辣度。海底捞在日本樱花季上新了“樱花水晶冻”及“粉红泡泡”饮品,又在欧美圣诞季推出“肉肉圣诞塔”及“草莓奶盖椰椰”。
出海充满不确定性,一定程度上,是品牌的再一次创业。经过耕耘和沉淀,成都餐饮品牌长势不错——
海底捞在海外经营着115家店,2023年,海底捞海外业务主体特海国际控股有限公司收入达6.86亿美元,比2022年增加了23%,净利润达2530万美元,同比增长161.2%。
茶百道海外门店已正式落地海外4城8店,其中,韩国4个、泰国2个、澳大利亚2个。
小龙坎在海外布局已超过40个国家,门店数超过70家,未来还将持续拓展海外门店规模。
霸王茶姬马来西亚门店覆盖东马、西马地区,是少有能够在当地获得多族群、多年龄段消费者青睐的中国茶饮品牌。截至2024年月7月,霸王茶姬海外门店数超过110家。
花开芬芳
从美食“入口”到文化“入心”
盛夏的巴黎,火热的不仅是奥运赛场。
7月22日,霸王茶姬TEA BAR线下快闪店落址巴黎圣拉扎尔火车站,开业当天就吸引了近2000人排队打卡。
在法国,霸王茶姬还没有落地的门店,“这次也是趁着奥运会先开一家快闪店,借这个机会让更多人体验到我们中国的茶。”霸王茶姬巴黎快闪店的其中一位负责人顾荞说。
事实上,霸王茶姬想让大家体验的不仅是中国的茶,而是“以东方茶,会世界友”。为此,快闪店还推出了闻香识茶、投壶、蹴鞠等中国味儿十足的互动游戏。顾荞表示,“开业前几天,客群基本以当地中国留学生为主,随着奥运会临近,明显看到前来体验的外国友人多了。”
这家快闪店俨然成为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在巴黎这座咖啡文化盛行的城市,来自东方的茶散发出不一样的芬芳。央视主持人白岩松也说:“茶与咖啡,看似不同,实则相通,它们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文化的载体。巴黎不仅应该有咖啡,也应该有茶。”
同样在巴黎,除了茶香,还有火锅香。
小龙坎在巴黎的店已经营业了三年,成为了巴黎社交平台上的热门餐饮目的地。
店里的一砖一瓦、一桌一椅都来自中国,火锅底料、辣椒、花椒、花菇、大枣等均来自成都,还专门设置了一个名为“宽窄巷子”的包间。小龙坎品牌相关负责人表示,“小龙坎海外门店比较强调中华文化的体验,门店基本都是以传统的中式古建筑出现,在用餐过程中还会有川剧变脸表演。”
中国文化是小龙坎吸引海外市场的关键点,“今年,我们还推出了龙年相关周边,也和故宫联名出了一些产品。我们希望能成为世界了解中国文化、四川文化的重要窗口。”上述相关负责人说道。
海底捞也将川剧变脸、融合中国功夫的捞面表演等融入服务,这些表演纷纷从线下走到线上,在国外社交平台引起广泛传播。冬至当天喝羊肉汤是成都人的习俗,海底捞甚至在海外多家门店开展冬至送羊肉汤的活动,以美食为载体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在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看来,川菜的产业化发展需要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实现。而通过在全球范围都已有一定“群众基础”的美食这一“无国界语言”,成都显然能够赢得更多的国际“粉丝”,从而拓宽成都融入世界的范围和深度。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孟浩 吴喆 图据 采访对象 责任编辑 常莉娟 编辑 王奕然
<>多人认为餐饮门槛低而冒然进餐饮行业创业,但也有很多人看到餐饮高淘汰率犹豫不决。如今餐饮适合创业者入局吗?
红餐专栏作者蒋毅结合了在香港和欧美的见闻后认为,内地的餐饮创业给很多普通工薪族带来了逆袭的机会,而餐饮在接下来有十年的黄金机会,因此餐饮创业要趁早。
一直以来,我都强烈反对别人冒然进入餐饮,但现在,我却认为餐饮创业要趁早,这是为何呢?
下面,我实事求是地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写出来。
01 200平面馆需要370万 ,才能在香港开出
元旦后,我在香港待了4天时间,与大多数游客去香港购物不同,因为职业习惯问题,我这次去香港全在考察香港的餐饮市场。其中,我花了一天时间去深度了解当地的食材、餐厅的经营等,考察完以后,再结合自己在欧美的旅游见闻,于是观念产生了转变。
以前我反对别人冒然进入餐饮,是从风险和损失角度出发的。因为我看到太多因为冒然进入餐饮而亏得很惨的例子,于心不忍的情况下,凡是遇到我觉得没有准备好开餐厅的,全都予以“劝退”,目的是希望替他们规避风险,减少在餐饮的损失可能性。
但是,香港几天的见闻,让我突然意识到,在香港开餐厅,已经完全是和普通老百姓无关的事情了。拿在香港开了四家餐厅的慧慧来说,她其中一个不到200平方的面馆,投资了370万才开业,每个月需要承担23万的房租,20万的人工成本,再加上物业费和水电气费等,这家店每个月的固定成本就50万。
另外一家烤鱼店,只有100多平方,同样是投入了几百万才顺利开业,房租是19万,人工成本加起来超过20万,加上其他成本,每个月的固定成本超过50万。这意味着,光是这两家店,慧慧每个月就要承担100万以上的固定开支,再加上其他两个店,她每个月的固定成本超过150万。
如果你认为慧慧是特例那就错了,慧慧在元朗的四个店我都去现场观摩过,它们并不算特别高大上的好店,而是路边常规的普通餐厅,与香港绝大多数餐厅一样。也就是说,要在香港开一家餐厅,前期需要投入几百万,开业后每个月面临四五十万的固定成本,是普遍现状,而不是特例。
有人可能反驳,那边的人收入高,在香港投资几百万,就好比在内地投资几十万,那是不是这个道理呢?很遗憾,我专门请教过好几个在香港生活的朋友,事实并非如此,在香港的工薪族虽然收入很高,比内地高好几倍,但他们可支配的现金储蓄非常少。
在香港,最低的时薪是37元,一天工作八个小时计算的话,最低日薪就是300元。因为严重缺乏劳动力,所以在香港,只要你愿意工作,那基本上一个月赚上万元是没问题的,比起内地,这算是很不错的收入,但相对应的是,香港的生活开销非常高,一万多的月收入,只能勉强维持生存,不可能有存款。
首先是房贷,因为人多地少,香港的房价高得离谱,绝大多数年轻人根本没能力买房;如果好不容易按揭买房了,别高兴太早,因为后面每个月的房贷,会把他们的月收入挤压一大半,留下的一小部分仅够日常生活开销;如果租房呢?对不起,香港的租赁成本也很高,一个14平方的单间,月租金就6500元,对于月薪一万多的工薪族来说,缴完房租还能剩下多少钱?
香港的朋友对我说,他们在香港判断贫富的标准很简单,就是看一个人可支配的现金收入多寡:除了基本生活开销,还有很多现金可随意支配的,那就是富人;反之,除了基本生活开销,几乎没有现金支配的,就是普通居民或穷人。
对于香港普通居民来说,虽然他们收入比内地高好几倍,但因为他们的生活成本也比内地高好几倍,所以他们可支配的现金并不多,无法支撑他们一次性拿出几百万来创业。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香港没有内地这样的创业氛围,他们好像都习惯了在原有的工作节奏里慢慢熬,不是自愿,而是没得选择。
02 餐饮创业要趁早
我在西班牙旅游时的也有一个疑问,即为什么欧洲国家的很多餐厅服务人员都是中老年,而且以大叔居多?这次到香港也一样,比如很出名的陆羽茶室,店里的服务员几乎全是上了年纪的大叔,一看就是在这个餐厅工作了很多年,我终于彻底理解了这个现象。
对于这些有基本福利保障的地方,普通居民只要愿意勤勤恳恳的工作,那么基本的生活保障一点问题都没有,工作的收入会让自己生活得比较体面,该度假度假,该休息休息,不会有太多焦虑。如果想创业做生意,对不起,社会没有给普通人群太多的机会,他们拿不出那么多钱来投资,也承担不了创业带来的风险。
基于这个原因,有一种说法得到应证,那就是在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方,因为收入差异带来的阶级固化现象越来越严重,上班族很可能一辈子只能打工,每天努力的都是希望能拿到更多的工资;而商人有足够的资金实力去不停的发现新的商机,投资新的商业机会,导致以收入区分的阶级之间的鸿沟永久存在。
反观内地,目前还不存在阶级固化的概念。拿餐饮来说,我身边虽然很多人因为餐饮损失惨重,但同样的,也有很多朋友因为餐饮而爆发,由以前的一文不名,逆袭成年收入几百上千万的高收入人群,他们拼的不是学历,不是文化和长相,甚至都不是能力,很大可能只是撞对了一扇门而已。
我一直说餐饮创业是一个撞门游戏,在内地创业,撞对门的朋友彻底改变了自己(以及他的家庭)的命运,在很短的时间内人生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逆转。从这个角度来看,不得不感谢餐饮留给普通创业者的机会,因为在香港和其他发达国家,普通人连撞一次门的机会,可能都没有了!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很多方面中国都在亦步亦趋的走西方国家走过的那些老路,我认为餐饮也不例外。内地餐饮现在所谓的高房租、高人工等困难,在香港餐饮和欧美餐饮同行面前,完全显得微不足道,未来,内地的餐饮也很大可能会变成有钱人的游戏,普通工薪族彻底失去参与的资格。
我知道这话听起来有点悲观,但很遗憾的是,它是事实,以前我在欧美旅游时,虽然也看到了一些餐饮现象,但对它认识不够深刻,这次香港行,在深度考察和调研后,我把各种表面现象窜到一起,发现这可能就是我们内地餐饮未来将要面临的现实,那怎么办呢?
写到这里,大家也就明白我为何突然转变观念,用这篇日志来提醒那些想进入餐饮的朋友。如果你确实对当前的工作失去欲望,想通过餐饮来获得一次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那就趁早行动,毕竟,单就当前局势而言,内地的餐饮创业,还是有很多普通工薪族逆袭的机会,比如投资十多万就可以开家小快餐店。
早一点开始,至少有两个好处:其一是现在的餐饮,还处于相对原始的状态,哪怕你目前什么都不具备,但运气好,只要“撞对一次门”,也有可能改变人生命运,而且代价不大;其二,如果努力后发现自己搞不定餐饮,那早一点彻底放弃,以后安心上班,这样也可避免未来更大的投资风险。
上述文字,基本上把我的观点表达清楚了,去香港之前,我认为内地餐饮形势一片大好,接下来十年都是内地餐饮的黄金时期;从香港回来后,我对这个大趋势保持乐观的情况下,增加了一个新的观点,那就是:大趋势虽然好,但留给普通工薪族的餐饮创业机会却并不乐观。
我这两天一直在思考,有没有可能例外?也就是我拿香港和欧美市场的餐饮来作为参照,判断内地餐饮的发展,是否合适?我们这个餐饮大国是否在餐饮上走出一条完全与其他地方不停的道路?反复思考下还是比较悲观,原因很简单粗暴:巨额的可支配现金和高额的固定成本压力,普通工薪族承受不了。
事实上,现在内地餐饮80%的淘汰率,已经让餐饮创业这个游戏在不停地筛选人,那些在餐饮赚到钱的人,通过投资其他品牌的方式,在不断的扩大自己的餐饮版图,壮大自己的投资实力;而那些冒然进入餐饮的创业小白,他们只有一次创业的机会,一旦败掉,就可能把前面十多年的积蓄全部亏掉,又回去上班。
现在还有很多普通人群大量涌入餐饮,无非是当下的内地餐饮创业,前期投入和固定成本还不是太高。比如在成都,投资十多万就可以开个小面馆,每个月一两万的固定成本就可以保证一家餐厅的运转。但如果前期投入和月固定成本翻五倍,甚至翻十倍,所有普通工薪族都只能望而却步,排除在外了。
我身边有不少朋友都移民国外了,平时交谈中,他们经常无意中感慨,作为新移民,想在国外创业实在太难了,而要融入别人的生活与文化,更是难上加难。交流下来,大家觉得深层次的原因,可能就是“阶级固化”问题:你是苦逼的打工一族?还是商业精英?你是依靠劳力获得回报?还是依靠脑力获得收益?
一个成熟社会的标志,就是商业的规范,所以不管是香港、台湾,还是欧美国家,单从商业上来看,社会整体感觉有点“死气沉沉”,其显著代表就是老店很多,新店很少;而我们所处的祖国大陆各地,虽然各路专家学者对大趋势都表示担忧,但是不得不说的是:商业氛围和创业氛围是拥有很强的生命力。
背后的原因就是目前国内的商业还没有足够规范,这虽然导致了很多乱象和不合理的地方,但换个角度看看,这对于创业者来说是好事,意味着还具备一些商业逆袭的机会,尤其是餐饮行业,对于绝大多数普通的工薪族来说,是他们想改变自己命运的各种选项里,为数不多的商业机会。
小结
这次香港行,虽然只待了短短四天时间,但让我对国内餐饮在未来的发展有了新的思考。我一如既往的坚信餐饮在接下来十年的黄金机会,也是一如既往的保持整体乐观心态,但同时,借这篇文章来提醒那些对餐饮摩拳擦掌的创业者,如果你准备好了,早点行动吧,作为普通创业者,越往后你的机会可能越少!
只是,要做好风控!
>< class="pgc-img">>我不是不愿意陪客人喝酒,家太远,叫代驾就一百块,还挣什么钱?
开店,就是这么现实。”
口述 | 陈果
文 | 张机
张机按:
生在新疆,长在上海,陈果是很多人眼中的酷男孩。样子很酷,讲话很酷,好像对什么都不以为然。
我好奇的是,酷男孩年少时的梦想或许是篮球、机车、AJ和那些看起来酷酷的一切。当他们长大后,还梦想什么?
开餐厅的琐碎和忙碌,会是他们觉得酷的人生吗?
欢迎来到鸡蛋FM系列真实故事:”我在成都开了家新疆餐厅“,第四集。
我叫陈果,今年31岁,来自新疆乌鲁木齐,现在在成都经营一家新疆烧烤店。
我原本以为自己会成为一名篮球运动员。高一,我通过篮球特招进入上海市光明中学。一年之后,因为学习成绩跟不上被退学。我球打得不错,但17岁身高长到178公分以后,没再长过。
后来我干过销售、卖过干果、做过赛事运营,跑过滴滴……兜兜转转,在成都开了一家烧烤店。这家小店已经第三年,生意说不上好,也不算坏。几个月前,我回本了——我打算再开一家。
20万 干起来
2019年的春天,我和老葛骑着摩托车在成都的大小街道里穿梭了好些日子,打听了好多中介,找到了位于祥和里的这个店面。
祥和里是一条长六百米的小巷,离339只有三百米,路两旁是有好几十年的老式居民楼,楼下被各种餐馆塞得满满当当。几年前来成都玩的时候,我曾在这条巷子里吃过一家自贡菜,味道极好,印象很深。
祥和里
人气看着还算热闹,40多平的店面月租金5000块,好的铺面市场上紧俏得很,吃了几次亏的我们,也不得不学着眼疾手快。
老葛是我在新疆一起打球的好朋友,我们合伙,加上转让费前后投了20万。我们都从没搞过餐馆,想起来弄烧烤,纯粹是自己爱吃,觉得这个味道好,晚上和朋友围在一起喝酒吹牛想起来也倍儿棒。
原店面之前是一家抄手店,转让给我们,桌椅板凳冰箱都留了下来。我们彻底打扫,刷了刷墙,买了一台大烧烤炉就开业了。
赚得还没上班多
店名叫0991新疆烧烤,羊肉从阿勒泰进货,想了一句广告语贴在墙上:“我们的羊肉都是从新疆坐飞机来的!”没做宣传、没打广告,我们甚至连上点评网站这件事都没有想到,发了一条朋友圈,店就这么开了起来。
好在祥和里这条街确实算热闹,路过的人看着好奇,有时候就进来尝尝。天气越热,生意越好,看着路边支的小桌子热热闹闹,我和老葛都挺开心的。
店内的菜品和价格
不过店开了一阵子,真算起账来,我们发现挣不上什么钱。店里请了一个烧烤师傅、一个嬢嬢,加上我和老葛,一共四个人。人员工资是成本,店租是成本,加上羊肉从新疆采购成本也高,烧烤店又主要做晚上的生意,每个月算下来,净利润也就一万多块钱。
更重要的是,这一万多要分给我和老葛两个人。算下来,每个人赚的,还没上班的赚得多。
我爱摩托
我觉得自己不算佛系的老板,但忙着低头走路,可能就顾不上思考那么多了。开店渐渐成了日常,日子一天天地过。
工作之外,我喜欢玩摩托。六七岁,我就对姨夫的那台踏板摩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上海念高中的时候,我每天骑着摩托上下学,拉风极了。来成都后,我买了台川崎Z1000,上下班可以代步,有时候骑去龙泉山、蒲虹路或者兴隆湖,过瘾。
摩托是最大的爱好
骑摩托车和开车太不一样了,挂挡、油门、引擎的声音,掠过加速的风景,
“在最爆裂的排气声里,做最安静的自己。”
“帅”的幸运
我没办法回答别人问我“为什么喜欢摩托”,我觉得很简单:就是很帅。
不少顾客会在点评APP里夸我帅,然后给我的店一个好评。这让我开通不到一年的点评评分一度高达4.8分。
点评平台是去年5月开通的,上平台不要钱,开通团购、套餐和页面美化花了6800元。没错,在这之前的一年多里,我的烧烤店一直依靠店面的自然流量。
朋友说我,“心有点大。”
有很多朋友建议我,试试能不能朝网红那个方向努努力,说不定能给店面带来更多的客流。我的确有试过,我甚至签了一个公会,还照着他们给的剧本,拍了两个短视频。
短视频播放量有好几万,但没转化什么客流。我也尝试过直播,打开摄像头也不知道说些什么,人多的时候,立在店门口的直播架子还几度被客人撞倒,尴尬极了。
出镜短视频
不陪酒 因为贵
人人都在说要做网红做流量,不过我想,这事哪有那么容易啊……
还有餐饮老板跟我说,我们这种做烧烤卖啤酒的,陪着喝喝酒聊聊天,和客人打成一片,生意才好做。
我不是不愿意陪客人喝酒,是我家离店里实在有点远,喝完酒回家叫代驾又得小一百块钱。每天这样,还赚什么钱呀。
我算了笔账,差不多到去年9月份,也就是开店一年半以后,我们才回本。我和老葛两个人分这一家店的利润,实在有点老火。
待上桌的烤肉
所以我想开第二家店。这家店的体量有限制,40来平,坐满了也就8桌,空间和接待能力的确受限了。再加上我们开这家店积累了一些经验,做好的概率更高了。
另外我想试试上外卖平台,之前考虑到烤肉对现做现吃的风味要求比较高,再加上平台抽成比例不低,一直没做。但想想现在把椒麻鸡、大盘鸡和烤羊肉之外的烧烤放上去,多少营业额还是能涨一涨。
中学时的陈果
我有时候也会想,开这个烧烤店,忙前忙后在忙什么,因为确实没赚上什么钱。但有时候也能说服自己,就像一个朋友说的,成都的餐饮行业竞争这么大,能把一家店完完整整地坚持下来,不亏本,不关门,已经挺不错了。
没有人不向往成功,但有一句话可以治愈我自己,25岁的时候我发在了朋友圈:
如果热爱和众望所归背道而驰,我选择热爱的一切。
30岁的我,还愿意相信这句话。
开餐厅系列:
《在成都,我的新疆米粉店只活了17天》
《我的新疆餐厅成都第一,却赔了100万》
《告别新疆,我在成都卖米粉谋生》
更多新疆餐厅故事
关注鸡蛋FM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张机 / 排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