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金骏眉。
你们到外面买1斤金骏眉需要多少钱?1斤要不要1000多?你不是欺负老实人吗?这桶金骏眉大不大?这一桶大不大?您到外面去买1桶多少钱?498块钱。茶叶大家一定要认准大品牌:三国饮艺,全国有500多家的专卖店,大品牌金骏眉有一个防伪标识,假1,我给你赔3可以吗?并且它是十大品茶师联名推荐款。
< class="pgc-img">>打开里面都是这样1小包1小包的独立包装,给不给力?我把茶叶打开看一下,打开看一看,为什么要喝金骏眉?你们有见过这么好的金骏眉吗?上面的发丝有没有看到金丝?你们买的金骏眉是不是都没有金丝?价格还很贵,有这样金丝的是天花板级别的。这茶漂不漂亮?漂亮就能打出两个字,漂亮!
< class="pgc-img">>这个茶在外面1斤多少钱?您到福建去旅游的时候1斤卖1500块钱很正常。我这一桶300克在专卖店卖到498块钱,今天不管你要不要,我希望你一定能够把它拍回家。为什么以后家里面来个客人,泡个好茶给别人喝不挺?99块9一桶!点击下方链接即刻下单。
要:厦门日报社不断探索两岸传媒双向交流新举措,跨行业整合两岸优势资源,推动两岸民间在文化、经济、传媒等领域的深度交流。两岸斗茶活动借助于闽南茶文化平台,让“两岸同胞携手同心”,推动“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它建立了独有的文化产业化,平台品牌化,交流基层化,运作市场化的运作模式,在文化统战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也提高了党报的影响力。
□ 文/李泉佃 王 彪 李莉琴
厦门日报社地处大陆对台工作的最前沿,拥有天然的地缘优势,在海峡西岸占据了主流媒体的高度。这些年,厦门日报社始终在两岸民间交流中积极先行先试,不断探索两岸传媒双向交流新举措,跨行业整合两岸优势资源,推动两岸民间在文化、经济、传媒等领域的深度交流。这些年相继开展了两岸甜蜜季、两岸汉字节、两岸斗茶等系列两岸民间交流活动,在两岸影响甚广,活动的运作模式得到中央和省级领导的高度肯定。
在所有这些活动中,尤以厦门日报社旗下《厦门晚报》发起组织的两岸斗茶活动为特色。其作为全国第一个横跨两岸、时间长、范围广、权威性最高的两岸茶界交流平台,经过前后八年的深耕,对接起两岸茶业前、中、后端产业,推动了两岸茶产业链聚集,更推动了两岸民众友好往来,创新出两岸民间交流的一种新型模式。这一模式首开两岸茶业界先河,被业界专家称为两岸斗茶“厦门模式”。
一、以茶交流为平台,推动两岸文化融合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民族,这种凝聚力和向心力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文化对民族的凝聚力和民族对文化的认同感,是一个民族团结统一的心理基础和精神支柱。就对台工作而言,文化是其出发点也是其归宿点。
海峡两岸相通的文化传统是天然的精神纽带。学术界认为,闽台文化互为镜像,是同质文化,属于同一个经济文化区域,即闽台文化区。闽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分支,台湾民众保留了闽南文化,自然就留住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
闽台两地历来都有以茶会友的传统,茶文化已经成为民间交流的重要载体之一。早在200多年前,福建先人漂洋过海开拓台岛,带去了武夷山、安溪等地的珍贵茶种,并把种植技术和制作工艺带到台湾。一脉相承的闽台茶叶经过各自水土的滋养,生成不同的风味。作为同是生产乌龙茶的主要地区,闽台地区形成了一个功夫茶文化圈。从共通的文化延伸出两岸活动,就是顺势而为了。鉴于此,打造“两岸斗茶”的构想被提出。
举办两岸斗茶,厦门日报社有良好的基础。早在2005年,《厦门晚报》首创了“闽南斗茶”活动,历经多年,赛茶规模一年比一年大,参赛企业一年比一年多,影响力也不断提升。虽然这一活动当初仅在闽省南部几个地市范围内举办,但海峡对岸的台湾茶界同行纷纷派人前来学习参观,并表达了合作意向。六年之后的2011年,《厦门晚报》与台湾阿里山茶业协会携手,将“闽南斗茶”升格为“两岸斗茶”。活动以民间传统斗茶形式举行,旨在促进两岸茶叶产业交流,进一步推动茶文化发展,也为两岸文化融合做出了一定贡献。
在第一届两岸斗茶决赛的现场,中国国民党副主席、台湾嘉义市市长黄敏惠致辞时说,“两岸斗什么都不好,就是斗茶好”,赢得两岸茶商和媒体人的喝彩。
2015年4月7日,两岸斗茶组委会名誉主任、厦门日报社社长李泉佃带领两岸斗茶赴台交流考察团一行60多人,首次与台湾茶人共同举办奉茶节活动,“感恩·奉茶”主题贯穿交流活动全程。4月12日,两岸斗茶赴台考察团在台北与中国国民党中常委廖万隆举行会谈。廖万隆对活动给予高度评价。他说,两岸斗茶为两岸茶界交流搭建了很好的平台,发挥了桥梁纽带的作用。两岸应进一步携手推广中华茶文化,在更宽广领域开展两岸业界互联。
二、培育核心竞争力,建立两岸业界权威平台
厦门的民间社团对台交流一直较为活跃。据不完全统计,仅2005-2010年间,厦门市社科联所辖学会、协会、研究会共举办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相关活动100多项。一些重大活动,成为厦门对台文化交流的品牌活动,也成为厦门对台交流有别于其他城市的特点和亮点,树立了厦门在两岸闽南文化交流中的龙头地位。但同时,一些困难和问题的存在,也制约了厦门民间交流拓展的空间。比如,多数民间交流主体缺少“核心竞争力”,没有相应的学术权威性,难以让对方认可。
厦门日报社意识到这点,组织人力开展攻关研究,短时间内推出一系列整改举措,整合两岸各方资源优势,共同磋商、谈判、协调,最终达成了共识,从专家团队、规则、标准三个向度,做足“权威性”的功夫。
首先,组建权威的专家团队。为求赛事的公平、公正和客观,两岸斗茶活动的审评委员会专家团聚集了两岸茶界权威人士,其技术支持单位是国家茶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和台湾茶叶改良推广中心,阵容十分强大。如,来自大陆方面有国家茶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主任郑国建;来自台湾方面有台湾茶评权威(台湾农委会直属的茶叶改良场主任)杨盛勋,茶叶改良场课长陈国任等。
其次,设立公平合理的斗茶规则。《厦门晚报》真正把活动作为品牌来培育,淡化活动的商业味。斗茶活动的基本规则是,参赛茶商只要交1000克茶样,报社不收钱,获评茶王、金奖、银奖还发给奖金。具体评审原则是将台湾的合议制、淘汰制与大陆的打分制相结合,形成一套独特的原则,确保不会漏掉一泡好茶,也不会误选不好的茶。
再次,统一两岸乌龙茶标准。在开展两岸斗茶前,两岸茶业的评判标准一直是各行一套,不利交流。通过厦门日报社的不懈努力,双方于2012年9月共同制定了两岸乌龙茶的评判标准。这个标准目前已被编入台湾大学农业系的教学大纲,被福建农林大学、杭州国家茶叶研究院、安徽农林大学编入教材。至此,厦门日报社两岸斗茶活动打破了两岸农产品的技术壁垒和交流藩篱,成为两岸茶业界的权威标杆。
鉴于两岸斗茶广泛的参与性和业界的权威性,台湾中部地区的蓝营和绿营的官员每届都共同参加了活动。2014年3月份,两岸斗茶嘉义分赛场升级为台湾赛区,台湾各茶种争相加入到“两岸斗茶”活动中来,打破了原来台湾各产茶区互不往来的局面。这意味着两岸斗茶活动已经成为全台湾业界共同认可的茶业评审权威平台。
因此,厦门日报社两岸斗茶获得了“两岸茶界风向标”的美誉。在举办两岸斗茶不乏其众的当今,一个由媒体首创并发起的活动却成为左右两岸茶界的风向标,难能可贵。
三、“向南部”“沉下去”,入岛交流开两岸业界先河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曾对福建省的对台工作做出重要指示,要求今后的对台工作要向基层延伸、向南部发展、向青少年倾斜。围绕着习总书记的要求,两岸斗茶组委会运作中力求突出“三个重”原则:重基层民众交流,重专业技术交流,重入岛交流。
两岸斗茶系列活动,包括“两岸茶王赛”“茶业高峰论坛”“茶业品鉴会”“茶叶产区行”等主活动,以及“茶仙赛”“茶叶形象大使评选”“十佳茶艺小姐评选”等配套活动,从年初征集茶样到年底的斗茶高潮,连续推出,持续发酵,聚集读者的关注力,逐渐引发全国范围的广泛关注。
这个“两岸味”十足的斗茶活动,不论是主活动还是配套活动,每个活动都获得台湾同胞的热情参与。不仅有来自台湾的专家、茶商茶农,还有台湾当地的茶艺小姐。2012年举办的两岸十佳茶艺形象大使评选,来自高雄的选手颜伊莲进入前十强。
两岸斗茶每年在厦门和嘉义轮流举办。除了组团参赛之外,每年三四月,斗茶组委会都组织一次入台湾岛的交流活动。活动对象是茶商茶农和爱茶人士;活动内容是组织大陆的茶商茶农到台湾的茶产区参观茶园,学习交流制茶工艺,考察当地的茶叶营销;而在台活动则以嘉义为中心,辐射到新北、台南等台湾的中南部。
厦门日报社两岸斗茶,给台湾中南部的人民制造了与大陆直接交流的机会。一些台湾同胞因此首次走进大陆。大阿里山茶区的瑞峰大窑茶园负责人叶旭清,经营茶园33年,为参加斗茶,第一次来厦门。逸菘茶园负责人刘铭松去年来厦门两次,都是为了参加斗茶赛。他们说,厦门的斗茶“十分热闹,十分扎实”“一看吓一跳”。更多的两岸茶人,在茶会上交结了新朋友,建立了友谊。
2014年3月底,两岸斗茶组委会一行70余人,包括来自厦门、安溪、武夷山、漳州、汕头等5地的茶叶协会负责人和茶商代表,到台湾嘉义与台湾的茶商茶农“零距离”交流。两岸茶叶界围绕茶叶科普教育、生产与市场营销、产区科学种植管理等方面展开切磋。由此,两岸斗茶活动直接带动了两岸观光产业的发展和茶叶工艺的提升。
这样的活动无疑是最接地气,最深入的民间交流活动,让平时少与大陆接触的台湾中南部基层民众,增进了对大陆的了解,减少了因隔阂产生的误读。
四、聚媒体合力,提升活动影响力
经过八年的运作,厦门日报社两岸斗茶已经成为全国第一个横跨两岸、时间长、范围广、权威性最高的两岸茶界交流平台,成为厦门的特色经贸、文化名片。
由于两岸斗茶在两岸农业深层次融合方面做出了特殊的贡献,再加上主办者厦门日报社的媒体身份,吸引了两岸各大媒体眼球,在全球颇有影响力的美国CNN网站也专门就此做了一期深度报道。每届两岸斗茶在台湾地区举办活动,台湾中视、东森电视台及新华社、香港《大公报》、福建电视台、《厦门日报》《厦门晚报》、厦门电视台、厦广新闻、《海西晨报》《海峡都市报》等海内外数十家媒体都前来聚焦赛事。
这些年来,两岸斗茶的影响力持续上升,培植出了一个又一个知名茶企和热销品种,如雾中天、三国饮艺,以及海堤、八马等热销品种。参与的茶商茶农从最初到200人上升到目前突破6万人;茶样从三十多个到2015年的5000多个;品种从单一的清香型的铁观音,到清香、浓重铁观、红茶、大红袍、白芽奇兰、凤凰单纵、普洱、青心乌龙(两岸高山茶)等,涵盖了大部分的茶叶品种;赛区也从厦门与嘉义单一地区,扩展到全台湾赛区和大陆的厦门、武夷山、安溪、漳州、汕头、云南、澳门、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11个赛区。
两岸斗茶在拓展分赛区时,运用了“品牌植入”的概念,即依托当地的茶叶协会和主流都市类报刊,将厦门当地成熟的运作方式移植到茶产区,与厦门当地的主场活动遥相呼应,在几大赛区织就一张强大的互动网络,迅速在当地引发斗茶热潮。同时,通过网络、APP客户端等新媒体进行二次传播,推动两岸斗茶品牌蜚声海内外。2013年,《厦门晚报》在中国晚报协会年会上推介了两岸斗茶的品牌活动,全国26家茶叶产销区的晚报社,如《深圳晚报》《齐鲁晚报》《成都晚报》等,纷纷与厦门日报社签署了合作协议,以期携手推广两岸斗茶,共同做大平台。
2014年3月,两岸斗茶组委会筹备成立“两岸茶商联合会”。目前为止,两岸共有近百家行业协会、6万余家茶商加入两岸斗茶活动,其中半数来自台湾,成为名符其实的“两岸”范畴的活动。澳门、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也陆续加盟了该活动。至此,“两岸斗茶”开始走向世界。2014年10月,两岸斗茶组委会组织了首届“世界茶商领袖圆桌会议”。据悉,这是目前在全世界茶商范围举办的最高规格论坛。
厦门日报社旗下厦门晚报社主导推动的两岸斗茶活动借助于闽南茶文化平台,让“两岸同胞携手同心”,推动“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它建立了独有的文化产业化,平台品牌化,交流基层化,运作市场化的运作模式,在文化统战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这一以茶文化、茶交流为核心的两岸民间交流活动,在市场化的串联运作过程中展现了多重领域联动的辐射性和联动性,打破了两岸的农产品交流的藩篱,推动两岸茶文化的交流,并促成两岸茶业市场的对接,带动茶叶工艺的提升。而参加活动的两岸民众相互串门式的走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两岸观光产业的发展;两岸乌龙茶统一标准进入大学教材,也体现了两岸教育正在融合。因此说,这项活动的重要意义在于从一个单项的突破口,将单项的文化做到民间交流的极致,给两岸民众交流提供正能量,也给其他领域的文化产业化提供了一个两岸民间交流的样板。
这些年,厦门日报社两岸斗茶在海峡两岸的影响力不断增强,其重大意义在于一点一滴地汇积两岸之间的积极民意,建构出两岸关系平稳发展的民意基础。(作者分别是厦门日报社社长、编委、编辑)
来源: 《中国记者》杂志
要:安溪铁观音是中国传统名茶,历经30多年发展—调整—再发展的历程,以其独特的品质风味赢得了人们的青睐,成为大江南北家喻户晓的茶叶领军品类。当前,茶叶产销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安溪铁观音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与挑战。近年来,安溪铁观音市场出现回暖局面,为推进安溪铁观音高质量发展,文章从运用定位工具重塑品牌形象、创新销售渠道、洞察顾客需求、建立品类自信等方面提出了安溪铁观音最新营销策略,为铁观音企业提供参考。
关键词:安溪铁观音、营销经验、优化建议
文:林荣溪
安溪茶产业一直是中国茶业发展领头羊,2019年,全县茶园面积4万hm,茶叶产量6.5万t,连续11年位居全国重点产茶县首位,获评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中国茶业品牌影响力全国十强县。作为安溪茶叶当家品牌,安溪铁观音入选中国茶叶十大区域公用品牌、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在2020年5月举行的2020中国品牌价值评价信息发布会上,安溪铁观音以1426.86亿元位列区域品牌(地理标志产品)价值排名第一。连续5年位居全国茶叶类区域品牌价值第一位,安溪铁观音文化系统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随着茶叶产销市场发生多元化变化,安溪铁观音面临激烈的竞争和挑战,近年来,安溪通过内练品质、外塑形象等举措,铁观音品质全面回升,市场回暖,出现产销两旺局面。本文针对当前茶叶形势变化及今后发展趋势,在总结安溪铁观音营销成功经验的同时,提出安溪铁观音营销创新和优化建议。
< class="pgc-img">>一、运用定位工具,重塑安溪铁观音品牌形象
目前,中国茶叶总体供过于求,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数据,2019年中国茶叶毛茶产量达279.34万t,库存压力继续加大,消费者对茶叶产品的选择更加挑剔,品牌成为消费者选购的重要因素。在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的背景下,企业需要更加准确的定位。
定位之父杰克·特劳特提出,企业战略定位就是企业在市场定位和产品定位的基础上,对特定的品牌和文化取向及个性差异性上的商业性决策,它是建立一个与目标市场有关的品牌形象的过程和结果。定位也就是差异化,就是与众不同。安溪铁观音有着庞大的品牌企业群,定位也都比较精准,企业通过分析自身的优势,提炼差异化策略。有些是定位于大而全的领导者品牌,如八马的中国好茶定位、华祥苑的庄园茶定位等;有些是定位于小而美的特色品牌,如国心茶业的茶旅游定位、品雅茶业的有机茶定位、举源合作社的传统茶定位等,都运用了品牌定位的工具,聚焦于自身最强的部分,利用差异化的策略,把产品做到极致,形象做到最好,服务做到精细化。
30多年来,从南方到北方,从国内到海外,铁观音市场得到快速扩张,占据了各大名优茶的榜首地位。这是基于铁观音与众不同的品质优势和数十万茶人在全国、全世界各地大举营销的成果。但近年来,随着国内各大茶类的崛起,茶市竞争日趋白热化,安溪铁观音龙头企业更需在不断提升品质的基础上,通过茶园生态修复、传统工艺回归、品质不断提升,以差异化的战略定位找到市场蓝海,巩固市场。
企业要根据自身的能力规划战略定位,做精做专自身最擅长的环节。目前,安溪具有完善的茶叶产业链,产业资源丰富,资本和人才相对集中,做精做专各个环节,就能使企业得以生存和发展。
< class="pgc-img">>二、创新升级销售渠道,增强顾客体验感
1
升级传统销售渠道
近30年来,10万安溪茶商率先在全国各地开茶店,处处都有铁观音零售渠道,流传着“无安不成市,无铁不成店”的佳话。数十万茶店将铁观音带到全国各地,也是铁观音家喻户晓的最重要原因。其中,安溪铁观音茶叶品牌连锁一直是全国茶叶营销的标杆,如八马、华祥苑、日春、三国饮艺等品牌,连锁店规模都达到数百家以上,八马茶业更是开到了1800家以上,位居全国 茶行业首位。
随着茶叶消费市场的变化,传统门店已经难于适应市场需求,特别是一家一户的小品牌商家,更难以在市场上立足,必须转型升级。
在新形势下,渠道的构建必须高度契合消费者的诉求,而不是一厢情愿地强推一种模式。消费者心中比较完美的茶叶零售渠道必须满足4个关键要素:质量、价格、便利、体验。基于此,茶叶从业者的营销思维要从“我有什么”变为“他喜欢什么”,铁观音零售门店的选址、形象、布局、陈列等要素,都要从消费者的思维角度来安排,门店切忌无重点、无亮点、杂乱无章的陈列。
同样,线上渠道一样要升级换代。安溪茶叶电商发展迅猛,目前年销售额40多亿元。随着各大茶类竞争加剧,线上渠道更是竞争惨烈,商家除了对品牌形象、产品结构进行升级之外,要善于运用现代传播工具,通过各种茶事活动、促销活动造势,无时不在宣传品牌与产品,其中,加快产品迭代是升级换代的核心。八马茶业2011年才开始涉足电商,从年销售134万元跃升到2亿多元,电商销售连续5年位居乌龙茶首位,其成功经验就是强大的品牌背书、不断创新的产品和超值的服务相统一。
2
拥抱新时代,学会新零售
新时代下消费不断升级,营销手段不断在翻新,线上线下渠道融合发展,这就是新零售的思考依据。新零售带来的是一种新的商业机会,造就了新的商业模式。
在不同的时代,“茶叶、渠道、消费者”3个因素的焦点与重心都是不同的。基于对新时代的理解,零售的重心如果还放在“货”和“场”上,没有很好地把握消费者和消费需求的共鸣性,那就不是“新零售”。同样,如果在客户端有 很好的数据资源与运营计划,却没有把“货”与“场”这两个要素纳入发展计划之中,这也不是新零售。
针对铁观音这个家喻户晓的产品,要将顾客的需求放在第一位,要将铁观音新零售的重点放在健康、文化、品味等顾客的关注点上,同时设置好有品牌背书的消费场景,增强体验感,加强可感价值的展现。在新零售时代到来之际,安溪茶商作了很多成功的探索,比如八马茶业、日春、华祥苑通过举办茶王赛,向全社会遴选好茶,向消费者甄选高端铁观音,顾客体验得到极大的满足。
三、深刻洞察顾客需求,抢占消费者心智
1
研究和洞察顾客需求
从“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角度看,茶叶是必需品;从“琴棋书画诗酒茶”的角度看,茶叶是嗜好品。由于茶叶具有必需品和嗜好品的双重属性,在营销上就要洞察顾客的需求。高端铁观音产量稀缺,好茶可遇不可求,要从稀缺和文化的角度做好营销;中低端铁观音具有较高的品饮价值和商业价值,要从安全性、养生保健、性价比等角度做好营销。
在满足顾客需求的过程中,要根据不同季节、不同人群、不同地区等因素,选择适时、适地、适人的茶叶产品,包括风味、包装、价格、规格、赠品等产品要素。一般情况下,清香型铁观音适合口味较轻的人群,浓香型铁观音适合口味较重的人群,陈香型铁观音适合老茶客。
当下,创新铁观音产品有着很大的市场潜力,要不断开发铁观音深加工产品、铁观音新式茶饮、铁观音日化产品等,通过创新的消费场景和销售渠道,挖掘铁观音价值,扩大铁观音用途。
< class="pgc-img">>2
抢占顾客心智
如今商业之战不是产品之战,而是心智之战。人们的心智资源是有限的,往往只会记住排名前几位的品牌。要让顾客在选择产品时,首先想到你,就要抢占消费者心智。20世纪90年代之前,铁观音产量稀少,而需求量大,甚至供不应求,顾客在意的主要是价格和服务,只要价格合理、品质保证、送货及时,铁观音茶商不用过多地考虑销售问题。
在商品供大于求的情况下,顾客的心智主要集中在品牌、功能、渠道、性价比、关系等方面。因此,要从企业品牌的美誉度、产品的优点、服务的优势中挖掘亮点,通过各种传播诉求,争取更多的客户,进一步抢占消费者的心智。同时,面对琳琅满目的茶叶产品,消费者往往无从下手,茶企要善于打造自家的明星产品,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以最简单的描述让顾客明白产品。八马茶业的赛珍珠铁观音、华祥苑的金凤凰铁观音等明星产品,都是通过聚焦明星效应,进行一系列有效的市场推广活动,抢占了高端人群的心智资源,从而成为品类代表。八马茶业提出安全、对口、正宗、稳定四大标准,有效地解决消费者的痛点,从而激发了消费者的需求。
从茶文化层面,安溪铁观音具有“中庸之美、中国功夫、大慈大悲”三大灵魂;从茶叶保健层面,清香型铁观音更加抗衰老,浓香型铁观音更加降脂减肥,陈香型铁观音更加消炎去火;从茶叶产品特性层面,安溪铁观音具有“三高”:香高、颜值高、性价比高;从茶叶产品定位层面,安溪铁观音品种之优、栽培之精、加工之难、品饮之雅、功效之强、品牌之大成为茶中贵族。
四、建立品类自信,抱团发展安溪铁观音
01
修正认知,建立品类自信
经过30多年的发展,安溪铁观音成为大江南北家喻户晓的茶叶领军品类,独特的品质和文化内涵,彰显出了铁观音无与伦比的品牌之美、中庸之美、文化之美。八马、华祥苑、日春、山国饮艺等企业的铁观音产品系列线上销售每年都在增长,2020年“双11”八马铁观音电商销售增长27.34%,12月28日晚网红薇娅直播带货八马铁观音,仅3min销售额达1 200万元,说明了铁观音 市场需求量长期庞大,一直在全国名茶中稳居主流地位。要以品牌价值、功能价值、商业价值、文化价值、质量安全等五大价值为诉求,修正人们的认知,增强铁观音品质自信、文化自信、商业自信,从而让铁观音实现“二次腾飞”。
02
恪守标准,抱团发展
安溪茶帮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大军团,安溪茶人永远保有“不忘初心、记住乡愁”的铁观音情结。茶叶是地缘性产品,顾客会将区域品牌作为第一菜单,企业品牌作为第二菜单,即人们选择铁观音,首先想到的是产自安溪的品牌,首先认同安溪铁观音区域公用品牌,再从这个区域内的企业品牌中选择购买。安溪铁观音地理标志品牌价值高达1426.86亿元,位居全国各大名茶之首,这是一个难得的公共资源,是铁观音原产地企业品牌发展最有力的背书。因此,具有安溪铁观音地理标志产品销售资质的企业要善于运用地标进行营销,以正宗、安全、质优的产品获得消费者的信任。
品牌的基石是品质,品质的精髓是标准。在严格对照标准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要抱团向消费者宣传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在消费者的心智里建立原产、正宗的信任度,引导顾客认准地理标识来消费。
铁观音的成功得益于强大的产业集群,得益于当地政府的持续推广,也得益于成百上千个铁观音企业品牌的集群效应。未来,铁观音市场品牌集中度将越来越大,广大茶企一方面要打造自身品牌,也要自觉维护和宣传铁观音区域品牌,让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品牌相得益彰,共同发展。(来源:茶友集结号 文/林荣溪 图/安然)
参考文献
[1]胡振涛,项喜章,吴素春.武当道茶区域品牌忠诚影响因素的结构模型分析——基于消费者感知视角[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 划, 2015, 36(1): 38-43.
[2] 李宏英. 茶产业区域品牌文化内涵塑造与传播策略研究[J].中国 管理信息化, 2020,23(5):150-151.
[3]叶航.茶叶体验营销及其对顾客满意度影响之研究——以福州 地区茶会所为例[D].福州: 福建农林大学, 2011.
[4]姚建凤.新零售背景下茶叶销售策略研究[J].中国市场,2018 (30):130-131, 138.
[5] 陈东灵.茶叶营销发展趋势探析[J].福建茶叶,2011,33(4):52-55.
[6]林艺珊,蔡烈伟.体验消费行为下的茶叶营销策略分析[J].福建茶叶, 2019, 41(5):39-40.
[7]陈堃辉.福建省农产品区域品牌的效应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 大学,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