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和平解放70年)滇藏赓续世代茶缘
中新社大理8月16日电 题:滇藏赓续世代茶缘
中新社记者 缪超 史广林
苍山脚下,洱海之滨。云南下关沱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工人们正在赶制支援西藏的数千吨边销砖茶。今年是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云南支援西藏的茶叶数量将超过以往任何一年。
图为8月12日,云南大理,包装好的紧茶。 中新社记者 刘冉阳 摄
拼配、蒸茶、揉茶、压制……原本分散的毛茶原料通过一套历史悠久的制作技艺,紧团在一起变为一粒粒沱茶、一片片砖茶、一枚枚紧茶。这些造型独特的沱茶、砖茶、紧茶见证并赓续着滇藏世代茶缘。
与云南相邻的青藏高原,气候严寒、植物稀缺,包括藏族在内的各民族一日三餐不可或缺酥油茶、奶茶。明代《严茶议》中有记载:茶之为物,西戎吐蕃古今皆仰给之,以其腥肉之物,非茶不消;青稞之热,非茶不解。
图为8月12日,工人正在包装边销砖茶。 中新社记者 刘冉阳 摄
“茶叶是青藏高原地区的生活必需品,茶叶可能具有帮助人类适应高原环境的辅助作用,不仅仅是化解油腻和补充维生素。”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保亚告诉记者,他是茶马古道的发现和命名者之一。
有研究显示,中国人均耗茶量上,青藏高原是其他地区的十倍。陈保亚说,因为青藏高原地区对茶叶的刚需,进而形成了茶马古道。这条如毛细血管般的商道,维系着中国滇、川、藏以及周边印度、尼泊尔等国家的贸易和交流,也成为一条中国西南西北各民族团结交往之路。
图为8月12日,工人正在生产边销砖茶。 中新社记者 刘冉阳 摄
云南是滇藏茶马古道的源头。因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条件,使得云南盛产具有香高味浓、醇厚耐泡的大叶种茶,自古以来备受中国西南西北各族民众喜爱。
过去,滇茶销往西藏等地,路途遥远,加之雪山深谷阻隔,运输一趟耗时甚至长达一年,因此茶叶在涉藏省区十分珍贵,有时被当成货币流通使用。
为了向西藏供销茶叶,智慧的云南马帮、茶人创制了各种紧压茶,大理下关的沱茶、紧茶、砖茶是典型代表。云南下关沱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褚九云告诉记者,“制成紧压茶讲究技巧,既要密度大,又要保证透气性,目的是长途运输不易受潮霉变,又可增加运量,还可以长时间保存。”
图为8月12日,工人正在生产紧茶。 中新社记者 刘冉阳 摄
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正式签署,宣告西藏和平解放。1951年至1952年,为支援进藏部队以及解决西藏民众茶叶紧缺问题,下关茶厂(云南下关沱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两年内共计加工援藏紧茶754吨,熬制茶膏42担。
“当时的云南援藏茶是经过外贸渠道,过缅甸、印度,再运到中国西藏。”褚九云介绍,解放后至今,下关茶厂一直是国家边销茶定点生产重点企业,承担着向云南、西藏、四川以及陕甘宁等地区生产供应边销茶的任务。
边销茶是中国新疆、内蒙古、云南、四川以及陕甘宁等边疆民众的生活必需品,区域覆盖中国国土面积的50%以上,饮茶人口上亿,民族众多。褚九云对记者说,“新中国成立后,加快了边疆民族地区交通基础建设,一系列民族政策落地生根,边销茶生产供应工作快速发展,积极促进了边疆稳定、民族团结、社会进步。”
在下关茶厂参与边销茶历程中,紧茶不得不提,因形状似牛心或蘑菇,俗称牛心紧茶、蘑菇沱,其下方带有短小的茶柄,此特殊设计可让紧茶平稳放在双手合十的手上,为的是方便涉藏省区民众、僧人礼佛。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几条进藏公路相继通车,边销茶供应量迅猛增长。下关茶厂为了加快生产以满足市场需求,便暂停了制作工艺复杂的紧茶生产。
直到1986年10月,当年第十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参观了下关茶厂。“他回忆起小时候喝的牛心紧茶,希望恢复紧茶的生产,后来公司就恢复了紧茶的生产。”褚九云告诉记者。
20年后的2006年5月,第十一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杰布到云南下关沱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参观,表示希望加强紧茶、砖茶的生产,以确保青藏高原各民族对茶叶的需求。
近年来,中国愈发关注涉藏省区民众的健康,要求边销茶生产企业生产更为健康的低氟茶。褚九云表示,“我们一方面要支援好西藏对茶叶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在生产上注重产品质量,为各族同胞持续供应更为健康的低氟茶。”(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人说柴米油盐酱醋茶,七个生活必需品,也是过日子老百姓每天开门必须面对最基本的七件事。您要抬杠说我从来不喝茶,茶不是我的生活必需品;缺了茶我照样可以正常过日子……也对,因为您的身体可以从多种途径获取植物维生素,不像是古人,获取的途径很单一。
当今的生活与古人的生活发生了质的变化,茶对一些人不再是必需品而是生活的点缀了;您的生活必需品可能已经是外卖、网络、电脑加手机,但即使您自己不喝茶,来了客人总要沏上一杯茶吧?或者至少询问一声您是喝茶还是喝点其他的东西?否则显得您欠缺了中国人待客的起码礼仪;这样说来,这古代的生活必需品到了现在,还是离不了的必需品……
茶之于我,是必需品。如同加油站之于我的小黑马一样。因为我的旅行,也因为我的生活习惯。旅途中不可能像在家里一样,有充分的植物性蔬菜来维持身体中植物维生素的需求;获取维生素的渠道就只能来自于茶水,如同古人一样,也如同牧区的牧民一样。看过旅行日记的朋友都会记得,我的旅行途中,每天都会有一壶浓酽的茶水相伴(普洱茶或是红茶,绿茶绝对不可以闷泡)……每天早晨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自己沏好一壶茶,看看油箱加满了没有……如同大草原上的牧民,早晨起来第一件事,就是喝上一碗浓酽的奶茶……喝了茶才可以做事,没有茶,这个世界就不是世界了……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普洱茶山的山和路,真正的好茶就出自幽闭的大山。
< class="pgc-img">>中国的茶叶为什么可以行销全世界,为什么会出现始自云南普洱辐射欧亚大陆各个方向的茶马古道,茶叶为什么会成为世界三大健康饮品之首?我以为除了茶叶自身的香气、色泽、口味让人恋恋不舍之外,能够从茶叶中获取人体必需的维生素,是茶叶得以行销千年而不衰的基本因素。
爱茶的人倘若是走进了云南,你会发现自己掉进了一个幸福的茶世界……云雾缭绕的茶山、青翠欲滴的茶树、亲切可爱的茶人、温馨暖人的茶店、撩人心脾的茶汤……在云南凤庆县晚上发送的一组动态图片,遭遇了一个老朋友的气不忿:老白你好像是进了茶库!!!回来一定要给我带一点儿云南茶叶!……当然,当然,既然是进了“茶的库房”,随手顺一点儿库房里的茶叶末,也够朋友喝一壶的了……老白真的是进了“茶库”,真的是掉进了茶叶堆里面。谁让凤庆县就是咱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滇红”茶“茶库”呢?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凤庆“滇红”做茶人
< class="pgc-img">>茶香、人美......回味悠长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古老是制茶工具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这可能是中国唯一用“滇红”命名的一条茶叶路
< class="pgc-img">>小黑马在世界滇红之乡云南凤庆县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莽莽“冰岛”茶山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红河县,中国唯一由马帮驮运茶叶而产生的县份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走遍云南的旅行接近尾声,一百二十九个县市区已经走遍九十多个,被我起了绰号“陈半省”的爱人来检查工作并且陪伴我走遍余下的县市。每天早晨沏茶的工作就由她来承担了,我的茶杯里面永远是浓酽“如同中药汤”(爱人语录)的茶水,而她的茶杯里则需要兑上大半杯的白开水……爱人原本是不喝茶的,自从嫁了我之后,对茶的依恋越来越腻,茶对她来说也是一日不能离的生活必需品了……
旅途走到了普洱县(当下的宁洱县,不知道为什么会把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名字改掉?搞不懂!无论是我这个外地人还是老普洱的当地人。),还没有到达的普洱时候就告诉自己一定要在普洱好好问问茶、品品茶、在普洱买几个普洱茶饼收藏起来留作纪念……这里是茶马古道的始发地、是方圆几百公里茶山的圆心、是“普洱茶”这个世界品牌的永久持有者……前往普洱的路途上已经醉了……见过几个茶山的我,从来没有见过绵延几百里的茶山,没有见过从山脚铺展到山头的茶树……
在普洱古镇幸遇普洱著名茶山“困鹿山容云茶叶”的年轻掌门人小吴,这个因了茶的清香和“茶花女”美丽而从广东深圳龙岗“远嫁”到普洱的年轻人与我一见如故……品尝了六七种他亲手“创作”的茶……刚刚三十岁的他讲述了曾经的美术创作、当下的茶叶创作……怎么为爱人在困鹿山的茶山上种下一片她所喜爱的蔷薇,也为自己种下了未来和希望……
旅行者会永远记得年轻的老茶人小吴的话:酒自甘泉来、茶生清幽处……普洱千万座茶山的茶青没有什么大的区别,茶的品质好坏出自制茶人的双手和用心……喝茶没有什么高下贵贱之分,主要是看喝什么茶,更加重要的是和什么人一起喝茶……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小吴和他的爱人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小吴正在研制的“橘红普洱茶”,让珍稀中药“橘红”和美味普洱茶结合......味道美极了!
说茶的文章浩如烟海,说滇茶的诗文也成千上万......喝了大半辈子茶的我,到了云南这个茶的世界,发现自己既不懂茶也不知茶。
这不,今天刚刚走到了西双版纳,遇到一个美丽娴静的茶人;她的名字竟然叫做“林西双”,她的弟弟竟然叫做“林版纳”......娴静的西双告诉我:虽然都是普洱茶,澜沧的普洱茶性格暴烈,香气浓郁直接,口感甘冽,像是一个正值青春的小伙子;版纳的普洱茶温顺厚实,香气口感要到了几泡之后才可以慢慢品味,如同走到中年的汉子,有内涵有品味,需要你慢慢去咂摸;普洱的普洱茶则像是风情万种的少妇,有味道、有姿色、有韵味,一旦端起了一盏好普洱,真的是很难再割舍......
而林西双今天给我品尝的又是完全不同的“老挝普洱”,西双说这个“老挝普洱”是在唐宋年代云南还是“大理国”的时候,我们的先人把茶树种到了现在的老挝国......这个来自于老挝的普洱茶,口齿之间真的焕然一新的感觉......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美丽娴静的年轻茶人林西双,她的“老挝普洱”别有风味......
< class="pgc-img">>在云南,喝不完的好茶,听不够的茶话,学不完的茶知识......
所以,这一段文字的题目不敢写成“云南的茶”去介绍、解说博大精深的滇茶;那样只能贻笑大方......
只能说是在云南遇到茶、喝到茶的一点点感受,就写到这里吧。
二零一八,六,三,云南西双版纳景洪市
随笔:怒江纪行(三)
随笔:也说“任性”!
随笔:苴却砚
<>< class="pgc-img">>创 | 义芳君说茶(每日原创深度精彩茶说,告诉你一个真实茶世界!)
茯茶,曾经的古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上商贸往来的“主角”之一,我国众多黑茶品类中独树一帜的品种。
如今正在用它的历史厚重感、非凡的品饮价值、独特的药理功能慢慢占据着越来越多新生代茶人的味蕾体感。
在跨越千年的风云际会中,茯茶已然实现了“鸟鸡变凤凰”的嬗变,如今在新时代的风和日丽中,我们得以更加真切地感受一杯茯茶的红艳明亮、醇厚绵香。
< class="pgc-img">>历史上,茯茶曾经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作为古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物资,与滇茶、藏茶等一起销往甘肃、青海、西藏、新疆等西北边疆地区,为喜食肉类、高原干冷、缺乏维生素的边民们带去了日常健康饮品。
显然,为了适应长时间风餐露宿般长途运输的便利及确保品质的需要,茯茶的制作加工历经选料、筛制、渥堆、压制、发花、烘干等多达二十九道工序,最终被压制成标准的砖型。
这种标准砖型的茯茶,一般呈长方体状,方方正正,产量及消耗量均十分惊人。据说,这是我国紧压型加工茶类中,工艺最复杂、流传最久远的品类。
< class="pgc-img">>在边疆地区,茯茶以低廉的价格、醇厚平和的品性、便于储藏的特点,常常作为独具风味的奶茶饮品的最佳茶原料,倍受边民们的青睐。
然而,长期以“边销茶”形象示人,却并不会让内地的人们对其真实的价值充耳不闻。
近年来,随着黑茶的药理功能逐渐被热爱养生的人们所认可,乃至其身上自带的收藏价值、金融属性被人们充分挖掘,黑茶逐渐在市场上风生水起。
作为曾经的“边销茶”——茯茶,开始进入大中国的千家万户,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养生饮品,也是在情理之中。
< class="pgc-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