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重庆的第一天,飞机在晚上十点四十五分降落。另外两个好友一天前到了,他们说在老洞亭火锅,也就是《火锅英雄》拍摄地的那家馆子等我们。
< class="pgc-img">>傍晚六点多,他们去拿号子,等我们十一点多到达市区,刚好排到了,可以吃,可见网红店的魅力,即便到了十一点多,门口的塑料板凳上还坐着很多人。
走进防空洞,每张四方桌都坐满了人,底下弥漫着火锅的香味,还没吃,仿佛就已闻见毛肚在滚烫的牛油锅里捞出来的香味。
和其他城市的火锅不同,重庆火锅有一种江湖味,这与它城市的精神,与它的人文精神紧密相连。就像电影中说到的,“重庆,大家都晓得,是一个充满火锅的城市”。爱吃火锅的人,图的是热闹,讲的是义气。
< class="pgc-img">>红油滚,滋味足,手不停落,挥手四方吆喝。起源于码头纤夫粗放的饮食习惯,火锅承载了这座城市的江湖情结、市井气息。重庆这座城市,拥有成千上万的火锅店,无论是什么事情,重庆人都习惯坐在一起吃上一顿火锅。
过来的路上,还记得出租车师傅看到我们要去洞亭,他笑了。他说在重庆,像这样好吃的火锅店遍地都是,不用找网红店,随便楼下一家就可以。
但不论是网红防空洞火锅,还是山城坡上随便的一家,它的那种共性都是在的。所以,今天想各位聊聊重庆火锅的发展史。
< class="pgc-img">>1.码头雏形火锅
中国火锅的历史很久,《韩诗外传》中记载,古代祭祀或庆典,要“击钟列鼎”而食,即众人围在鼎的周边,将牛羊肉等食物放入鼎中煮熟分食,这就是火锅的萌芽。而四川火锅能追溯的历史没有那么久,发源于长江边的酒城泸州的四川火锅也是就是道光年间的事情。
火锅的诞生就是得益于码头文化,泸州是个小码头,而重庆是个大码头,它因水运而兴,川流不息的长江和嘉陵江中,有无数在水上讨生活的人。这其中,有不少人不但在水上工作,甚至将自己一家老小的生活也搬到了水上。
火锅顺流而下,在重庆生根发芽,发展成为今天的样子。
大约是在清代道兴年间,重庆的筵席上才开始有了水锅。清末民初,牛贩子多从川黔水路运牛羊来渝,并赶至江边宰房街宰杀,取其肉、骨、皮,内脏弃之不用,也称“水八块”。相传当年的嘉陵江畔、朝天门前,舟楫如梭,樯帆如林,船工纤夫众多.。
< class="pgc-img">>由于生活拮据,这些下力人往往舍不得花钱,总是会找一些便宜的东西用来果腹,别人吃猪肉,他们就吃猪杂碎,别人吃新鲜蔬菜,他们就捡烂菜帮子。
大家围坐一起吃这一大锅菜,菜品都是捡来或者贱买来的,你凑一点,我凑一点,热腾腾的晚餐就煮好了,几口下肚,便能缓解一天的疲劳。这种码头上的大锅菜,便是“重庆火锅”的起源。
后来一些精明的小贩,以菜一锅烹制而食的吃法稍加创意,挑担叫卖。街头大众饮食摊上的“水八块”。水八块全是牛的下杂(毛肚、肝腰和牛血旺),生切成薄片摆在几个菜品不同的碟子里,食摊泥炉上砂锅里煮起麻辣牛油的卤汁,食者自备酒,自选一格,站在摊前,拈起碟里的生片,且烫且吃。
< class="pgc-img">>力夫们身体劳累,体内湿气大,便喜欢围着担子吃,每人一格,吃后按空碟子计价,经济实惠。
这是重庆第一代火锅,它的诞生与码头文化有着紧密的关联。无毛肚不火锅,它曾经为社会底层的人带来了希望,那些市民们不屑的禽类下水都会被直接丢掉,是纤夫们求之不得的“加餐”。
“毛肚要刚好起泡泡,鸭汤要刚好起绞绞”,纤夫们只能守在炉边一边涮一边吃,便有了今日火锅的吃法。所以重庆火锅才会有那种低调,充满侠义江湖的情怀。
2.餐桌火锅:食材变得丰富了
有研究者认为,创办于清末民初的南纪门江边“马记老正兴”,是把重庆火锅从街边小摊搬进店堂的第一家。
当年牛贩子多从川黔大路赶运菜牛来渝,在南岸过夜,翌日早过江,将牛赶到宰房街宰杀。有马氏兄弟廉价收购不易售出的牛毛肚和血旺,在下宰房街开了一家以毛肚为主要菜品仿市井“水八块”的制作和吃法的红汤毛肚火锅馆。将毛肚漂白洗净,去梗,外加一碟只是芝麻酱和蒜泥的调和。
< class="pgc-img">>虽说从担头移到桌上,但泥炉依然,只是将分格铁盆换成了赤铜小锅,卤汁、蘸汁也改由食客自行配制。
抗战时期,国府西迁,火锅的第一个时代来了,而当时的火爆程度“日暮长街吃火锅,家家扶得醉人归”。当时戴笠就开过一次500人火锅宴,来显得阔绰大方。
重庆的火锅遍地开花,除了一些简陋的小店,也不乏陈设雅致的高档火锅店。一些高档火锅店内,设了瓷面圆桌或方桌,每桌四人,桌面中央挖一个圆洞,放入泥水炉,卤汁多是用铜锅或铝锅盛放,装菜用的碟子是金边瓷盘。
有资料称,当时最有名的火锅店是临江门的“云龙园火锅店”和“述园火锅店”、保安路的“一四一火锅店”、五四路的“不醉无归火锅店”,还有在南岸海棠溪的“桥头火锅店”。
解放前,重庆的女子多穿长旗袍,坐着高凳才方便,因此不少的火锅店矮桌配着高凳,大家围坐一桌,埋头开怀大吃,也是一副有趣又经典的画面。
有些外埠人也特别喜欢吃重庆的火锅,并吃上了瘾,军政要人多以火锅为席上珍肴。
到了50年代,由于经济发展的原因,火锅的发展有一段时间处于一个停滞期。
3.创新融合,给不会吃辣的人吃鸳鸯锅
改革开放后,跟着重庆直辖和西部大开发等一系列机遇的来临,重庆火锅又迎来了新的发展。
上世纪80年代,那时店堂里的桌数都不多,很少有人单独烫一口锅,吃火锅兴打组合,“镶起吃”成为一种流行。聂赣如说,几家人围烫一口锅,锅里放上九宫格,既方便分隔菜品,也方便客人各认各的格子。
< class="pgc-img">>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重庆火锅更为普遍了。那时候的火锅又叫“三拖一、四拖二”,这里面的数字,是指菜的价格,荤菜三元素菜一元,就叫“三拖一”,荤菜四元素菜两元,就叫做“四拖二”。
在毛肚火锅的基础上,发展到清汤火锅、鸳鸯火锅、啤酒鸭火锅、狗肉火锅、肥牛火锅、辣子鸡火锅等等,品种不下百余种,还有为外国人准备的西洋火锅。
2001年重庆火锅协会成立后,还诞生了一批著名的老火锅品牌,像是德庄,小天鹅这样的。重庆火锅运用加盟店的形式,形成了向全国的低成本快速扩张。
有众人围食的酣畅淋漓,也有一人一锅的小资情调,这满足了更多潜在火锅爱好者的需求。
< class="pgc-img">>重庆火锅开始不断创新创造,并结合其他地方的火锅文化,后来诞生出辣而不燥、鲜香补人的鱼头火锅;麻辣与鲜香并存的,为了让怕辣的人也可以参与到重庆火锅来,还出现了合适多人一起吃的鸳鸯锅。
只不过和杭州这一半一半的鸳鸯锅不同,重庆的鸳鸯锅不辣的仍只是中间的一个小圈。虽然给了不吃辣的人机会,但依旧这也只是礼貌,意思一下。
此外,重庆火锅的味碟也变丰富了,可用麻油、蚝油、熟菜油、汤汁和味精、蒜泥、蛋清等调制而成,将烫好的菜品蘸着吃,既调和滋味,又降火生津。
如今去到重庆的码头,你既看不到人挑肩扛,也听不见下力人的号子,但老重庆的豪迈,也许在火锅店里,还能看到一些影子。
< class="pgc-img">>重庆人爱吃火锅,从来不看季节,不看时间。夏天吃火锅配冰镇啤酒,畅饮开怀;冬天吃火锅配煮啤酒,放上冰糖、枸杞、银耳,别有一番风味。
有时盛夏临锅,在炉火熏烤中汗流浃背。重庆人吃火锅很豪迈,那种气势是骨子里散发出来的,是其他地方的人无法相比的,这也正是古老巴民族勇武豪放性格和饮食文化心理的表现。
全国各地的人也疯狂地爱上了重庆火锅。
因为单从牛油来看,重庆火锅就抓住人性的根本欲望:脂肪。
< class="pgc-img">>在很久以前那个不穿裤子穿树叶的年代,人类祖先倘若想不在冬天冻死,就必须寻找脂肪含量高的动物宰杀食用。脂肪=存活,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类似俄罗斯这类寒冷的国家一提到吃,想到的就是肉,没什么绿色蔬菜。原因之一是那里没有蔬菜生长的环境,之二是只有脂肪才能带来存活率。所以,当一代又一代的同胞将摄取脂肪能力作为繁衍方向,人类的基因也就开始谱写一曲名叫“我爱脂肪”的歌。
牛油火锅就是重庆人对人性最原始欲望的回应。
很多人云集到重庆,有的只为每天刷一次火锅。如出租车师傅说的那样,想吃火锅都不用找的,拐角就有一家。
重庆火锅煮什么最好吃?必点鲜毛肚、鸭肠、黄喉、鸭血、千层肚等,家常的有老肉片、耙牛肉、撒尿牛丸、午餐肉、耗儿鱼、鹌鹑蛋等,重口味的人可以尝试脑花、肥肠等。
“还记得南山上咱们常去的那俩家连锁火锅店么”
“不用老油了,一次性锅底又不行,每次吃饭还要收锅底费,没有人吃了,关门了”。
虽然味道也会变,但不妥协的重庆人,总会费尽心思找到一家合适的。如果你有一个重庆朋友,那就跟着他走吧。
别像我们这样,在网红店排上大半天的队了。当然,在老洞亭的我,依旧吃得很欢。毕竟鲜鸭血太好吃了……
< class="pgc-img">>互动:重庆火锅,你怎么看?
><>段时间刚在电影院看完《少年的你》,看完的当天剧情还时时环绕在我的脑子里。
而电影的取景地,真的让我觉得太熟悉了:重庆。
我去过几次重庆,感觉重庆就像森林一样,听说剧组在准备拍剧时准备几个城市,但第一个到了重庆后,导演就决定在这拍了。
< class="pgc-img">>这里有很多大型立交桥、高楼,交错着,也有小巷子,像个迷宫。对于电影而言,这里能反应那种难以逃避变成大人的忧郁,而对于普通人而言,则是要迷路。我到了这看到导航1公里以上的距离绝不对会徒步走,必须靠出租车师傅。
< class="pgc-img">>但即便有出租车司机,也出了很多岔子,比如我在地下七层的桥下,师傅在桥上。我们还很难形容清楚自己的位置。
不过,也因为这些魔幻色彩,我每一次去重庆都会有惊喜,这里好玩又好吃 ,实在没有理由不多玩几次。
< class="pgc-img">>今天,就打算把国庆时没写完的重庆游记写完,这次因为去参加婚礼,我没有做任何攻略,但反而瞎逛,找到了一些有意思的店。
为了让第一次要打卡的重庆的朋友看得更明白,我把这些店并入要去重庆最值得做的四件事。
第一件事:吃一顿火锅
来到重庆的第一天,飞机在晚上十点四十五分降落。另外两个好友一天前到了,他们说在老洞亭火锅,也就是《火锅英雄》拍摄地的那家馆子等我们。
洞亭火锅(防空洞店)
地址:中山三路149号附1号
傍晚六点多,他们去拿号子,等我们十一点多到达市区,刚好排到了,可以吃,可见网红店的魅力,即便到了十一点多,门口的塑料板凳上还坐着很多人。
走进防空洞,每张四方桌都坐满了人,底下弥漫着火锅的香味,还没吃,仿佛就已闻见毛肚在滚烫的牛油锅里捞出来的香味。
< class="pgc-img">>和其他城市的火锅不同,重庆火锅有一种江湖味,这与它城市的精神,与它的人文精神紧密相连。就像电影中说到的,“重庆,大家都晓得,是一个充满火锅的城市”。
爱吃火锅的人,图的是热闹,讲的是义气。
红油滚,滋味足,手不停落,挥手四方吆喝。起源于码头纤夫粗放的饮食习惯,火锅承载了这座城市的江湖情结、市井气息。
< class="pgc-img">>对我来说,第一顿吃到老洞亭的火锅,已经很幸福了。而且必须要说,重庆的火锅红油香,然后我们用的是一罐一罐黄色的桥头油碟。
虽然调料简单,但食材新鲜,加上锅底的滋味,真的很不错。尤其是鸭血和牛百叶,鸭肠,鸭血和果冻一样Q弹,和杭州那种褐色的完全不同。唯一要吐槽的是酥肉并不好吃,所以在重庆吃火锅,还是专注吃火锅就可以。
< class="pgc-img">>而来的时候出租车师傅告诉我们,说重庆的火锅店其实都好吃,不用追网红店,味道都各有各的特色。
< class="pgc-img">>酒友老火锅
地址:枣子岚垭张家花园隧道口
这家火锅,是第一次去重庆的时候当地的朋友带我去吃的。火锅店在枣子岚垭,准确来说,枣子岚垭应该是一整条街道和一片偌大区域的合称。岚垭是重庆地形里典型的山路,早年这里有许多大枣树,故得名。每年四五月,树上的老叶子被风一吹,便铺满一地。
所以去吃火锅,还能顺便在附近逛一逛。
< class="pgc-img">>火锅一共两层,地方不大不小,比起很多火锅店来说,算是比较干净的。店开了有近十年,算是一家老店了,不少当地人在这吃火锅,而且价格非常实在。
他家可以说是“驻扎在卡儿湾里”的神级馆子代表,生意平日里都很火爆!香菜丸子、干贡菜、黄喉、牛肉口碑一直都不错。
< class="pgc-img">>第二件事:刷一些重庆小食
重庆的美食多得写也写不完,所以想要一次吃完,怎么可能。即便是每种只吃一家,也得留下来吃个半个月。所以,到重庆吃东西随缘就好。
你可以选择住在九龙坡或者杨家坪附近,然后就可以开启随便吃喝模式了。早餐我就推荐两家我觉得很不错的。
< class="pgc-img">>五大金刚
地址:北城天街九街高层B屋1楼1F酒吧旁
五大金刚在重庆不夜九街上,我们误打误撞住到了这个深夜也热闹非凡的地方,甚至在酒店还能听到蹦迪的声音。
这家早餐店并不是老字号, 也不会是美食号会推荐的。但对于很多重庆本土的早餐店来说,这家对外地人实在是太友好了。
< class="pgc-img">>五大金刚包含了油条,糯米团,油茶,糍粑块,豆花。这是一家24小时营业的早餐店,油条现炸,豆花拌上辣椒酱,豆浆可以自行加糖,糍粑里有香香的花椒。
既好吃,又不会非常油腻,听说很多人都是宿醉醒酒去那边吃的。而且环境也很干净,店里还有卤菜和冷串串,能让你一次吃上很多小吃。
< class="pgc-img">>板凳面庄
地址:松石支路112附31
来到重庆,还是得吃一碗重庆小面,一碗真正的重庆小面,应该是怎么样定义的?
曾经的“重庆小面”是指没有加肉类的素面条,但现在约定俗成成了人们对重庆所有面条的统称。它多出现于城镇的路边摊、大排档,是一种平民小食。尽管各家秘方不尽相同,但重庆小面的基本口味始终是四个字:麻辣鲜香。
< class="pgc-img">>而这家板凳面庄,大家真的是蹲在门口的板凳上吃面的。这感觉真的够接地气了,而店里的其实是最简单的小面,没有很多浇头可以选择,只能加蛋,没有肥肠和牛肉。
所以,点餐就可以点特色小面加荷包蛋,价格十元起。可以好好感受一下小面上的油辣子,毕竟那才是小面的灵魂。
< class="pgc-img">>不过,在重庆真的很难说哪一家小面好吃。
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标准,即便是上过《舌尖上的中国》的秦云老太婆摊摊面,被誉为重庆小面第一,也有人觉得不好吃。
< class="pgc-img">>所以,吃小面放轻松就好。外地人其实还是吃一个感觉。即便是我在成都无意吃到的豌杂小面,我也觉得好吃。
第三件事:在山坡上喝一杯咖啡
这一次在重庆逛到的咖啡馆,真的给我很多惊喜。因为这里的咖啡馆真的不是北上广这种网红咖啡馆,它开在半坡的小巷子,风景好的不行。
人很少,老板很专业,整个风格就让人觉得很舒服,不是那种只有“颜值”的。
< class="pgc-img">>末末小姐姐出镜
Coffee location
地址:临江路戴家巷25号2单元1-7朱氏胖子妈老街糯米团左侧巷子走到底左转
光是看到这个这么长的地址,就能把人吓一跳。但其实,它的位置真的很好,因为就在洪崖洞旁。我们是十一去的重庆,所以可想而知,洪崖洞上一定是人满为患。
当然,其实我还是喜欢洪崖洞的,因为早几年来的时候夜景真的让人觉得很梦幻,在楼层里穿梭会分不清地面和屋顶。不过,人多的时候就还是快逃离吧,因为电梯都会挤不上。
< class="pgc-img">>离开洪崖洞,我们就来到了这家咖啡馆,其实原本要去隔壁家,但先到了这家,看到了店里的画很喜欢。和洪崖洞不同,这里在一个居民小区里。但这里也有观景台。
门口就能看到东水门长江大桥,也能看到洪崖洞,风景嚒,就躺着看就别挤着去看。
< class="pgc-img">>店里没什么人,家具很漂亮,店长做得饮品也很好喝。
< class="pgc-img">>我们点了一杯伯爵百香果和一杯拿铁。店里还特意给想看风景的人留了观景座位,在窗台吹吹风,感觉很悠闲。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Banana
地址:南岸区南滨路龙门浩老街8号
同样的,Banana的位置也真的是非常好,去到Banana的那天,我们去坐了长江索道。因为是工作日,大家都上班了,所以真的很空,完全不用排队。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不排队的时候,长江索道还是可以坐坐。20元一张门票,到站后我们就下坡沿着江边走,然后就走到了龙门浩老街。
江沪浙的老街都是很商业化,但重庆的老街是一层一层往上走的,是艺术商业街的感觉。抬头的时候,我们就看到了这家Banana,准确地来说,这是一家西餐店,吃Brunch的。
< class="pgc-img">>因为对于南方人来说,每天吃辣其实肠胃也是没有那么自如能切换的,所以可以吃个西餐调节一下。而因为Banana的位置比较高,所以在这里又能看到东水门长江大桥了。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店内的艺术氛围浓重,店也有两层,楼上有非常多的观景位。也适合坐下来慢慢吃,没有拍很多景观的照片,但保证实地会更棒。
我们点了班尼迪克蛋,味道的话其实和杭州吃到的差不多,感觉水准比较稳定,是好吃的,但不惊艳。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备注,老板长得很好看。
所以非常值得去坐坐。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第四件事:去老街,梯坎散个步
重庆虽然很难走,也没法骑自行车,不过它却真的是一个适合闲逛的地方,不管看过多少的攻略,走到重庆的一些老街道仍有惊喜。如果不知道怎么走,可以按这条线路:中山四路-重庆人民广场-枣子岚垭-临华路 来走,因为这里涵盖了景点,老居民楼,而且会路过各种各样的火锅店。
中山四路位于重庆市渝中区上清寺,是抗战文化一条街。这条街上有很多漂亮的老建筑。
< class="pgc-img">>这几座几座重要历史建筑值得特别去逛逛——桂园、周公馆、戴笠公馆、国民政府总统府旧址等,不少名人在这留下了足迹,他们是重庆历史重要的一部分。
对了,中山四路在《少年的你》也出现了,电影最后的彩蛋,变成英文老师的陈年和一个学生走着的就是这条路,而小北也在身后跟着。
< class="pgc-img">>这条街还有两个地方可以去,一个是吃货们都会去打卡的老字号九园包子,包装还是很精致,可以点一个麻辣牛肉包子试试,,有一股特别的火锅味道。
还有一个就是王琦美术博物馆。馆内收藏有中国现当代著名美术家王琦先生捐赠的作品近200件,文献资料500余件,主要反映抗战时期重庆人民的生活,也是免费开放的。
< class="pgc-img">>而枣子岚娅在之前说酒友老火锅的时候提到了,曾经这里有一个一段风起云涌的岁月,文人志士聚集,如今这里也是诗人、作家、电影人、戏剧家、音乐家会去选择的居住地。
再说到重庆人民广场,国庆的彩车回来之后,就在人民广场放着。重庆人民广场还有两个比较重要的建筑:三峡博物馆、重庆人民大礼堂。三峡博物馆的馆藏很丰富,可以帮助你了解重庆的水文化。而人民大礼堂是重庆的地标,它是一座仿古民族建筑群,也是重庆独具特色的标志建筑物之一。
< class="pgc-img">>临华路则将重庆城内的地势落差表现得相当完满。在这里你能看到非常有重庆特色的架桥、梯坎。
梯坎,也就是石梯坎,是重庆方言对阶梯或石阶的称谓,应该算是重庆独有的风景线之一了。梯坎一般指连接山体上下落差坡度的底部和顶端供人们上下通行道路的阶梯,它有别于商场酒店商务大厦和住宅楼等的阶梯,那不叫梯坎而雅称楼梯。
< class="pgc-img">>图片@ CongQin波浪号
如果你是一个吃货,到了临华街逛累了,一定要去临华路53号的临华饭庄。这是一家开业超过二十年的老店,画像下方是老板自己毛笔书写的本店招牌菜单。
< class="pgc-img">>店里没有很多看起来标新立异的名堂,就几样遵循传统技艺的老派川菜,像是鱼香肉丝,火锅肉,剁椒蹄花,泡椒兔,口味都不错,得到了很多本地食客的认可。
而店里的招牌茄饼更是名不虚传,都知道川菜中的茄饼是极其考验技术的一道菜。有机会试试,你就知道多好吃拉。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除了这些地方,有机会去重庆也可以去川美看看。川美很适合拍照,因为川美的涂鸦墙真的还满奇特的,很有当代感。
< class="pgc-img">>不同于一般高校建筑的规整与对称,川美可以说是做到了最前卫和最古朴的两个极端。学校里也有麦田和古朴的农舍,甚至有农户就居住在这里放羊插秧,打谷堆垛。
< class="pgc-img">>还有川美的黄桷坪校区也很美,这里有个茶馆叫交通茶馆,这里,是新潮与旧迹的碰撞,也是青春与迟暮的相遇,如果喜欢重庆的茶馆文化,也不妨去瞧一瞧。
< class="pgc-img">>还能找到《少年的你》的另一个取景地:重庆铁路中学,也就是每天放学路小北默默陪伴陈念走过的这条路,就是重庆铁路中学附近。
总之,其实每一次去重庆,都会解锁一种不同的玩法。
重庆有太多的惊喜,去两次怎么够?这48小时的散步记也只是一个参考,我也希望能有机会第三次再去刷刷重庆。
>陵故事——老洞庙会
< class="pgc-img">>
2020年,突如其来的不是爱情,而是新型冠状病毒席卷全国的疫情。历时之久,超越想象,犹如拿破仑自厄尔巴岛返回巴黎一般,专家和媒体们不断地做着疫情结束日期的预测,同时预测也被不断地被着修正:正月初九、正月十六、雨水前、二月二前。
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这一天,对于霸陵乡、乃至灞桥区,甚至整个西安东郊来说,不是吃棋子豆、脆麻叶的日子,也不是理发的日子,更不是打牛春耕的日子,而是一个重要庙会——老洞会的日子。
长大后,我在很多城市逛过政府组织举办的庙会:在划定的广场或会战中心外,一群黑衣保安把守着几个气拱门;几个冲天的彩色大气球竖立着某某庙会的标语;一个接着一个的小吃摊位,没有商贩多的游客,零零散散,唯一像样的是被父亲架在肩头的小男孩,拿着一串火红的草莓糖葫芦,但这也配叫庙会?这也配姓赵?看官,让我给你讲讲啥是真正的庙会吧。
小学时代,我们玩快板:“二月二,三月三,老洞会,开地欢:烧香的,磕头的……”三月初三的老洞会,据传只有附近的居士们会去老洞坡上的庙里住一晚,舍些米面;听庙祝讲那不知是佛教还是道教的劝人向善故事。这些我是没见过,也未参与,只是听奶奶说有这么回事。二月初二的老洞会,则是整个西安东郊的盛筵。
< class="pgc-img">>一般认为:庙会会持续三天,二月初一、二月初二、二月初三。其实自正月二十九有荞面饸饹摊子、炒凉粉摊子支起军用、救灾帐篷时,就已经逐步开始。前后跨度至少一周时间,姐姐因为读高中的原因,只能趁着周末逛个“巴巴会”(尾巴会,庙会的末期),买个桃木雕刻饰品,用红色绳子绑了,套在手腕或坠在胸前。那个周末的巴巴会后,才算彻底的完结。
我们正月十五报名上学后,就开始掰着指头数日子,马上老洞会就开了。我曾就读的老洞中心小学和市五十六中,由于庙会赶集的人太多,进而自行封闭道路,学生们不容易上下学,索性会调休三天。假期,学生们总是企盼的,除此之外,老洞庙会对于小学生意味着:甘蔗、糖枣粽子、芥末呛鼻的凉饸饹,送社火、敲锣锣儿后村里给的一块钱和年轻姑娘的大棚歌舞。
“今年扎了七个大棚歌舞!”莫铃庙村的赵欣兴奋地告诉班里同学。莫铃庙村村南的旱地,背靠狄寨原坡,是老洞会的主会场。旱地、坡地种植着冬小麦,二月初二时节,西安气温尚且寒冷,冬小麦未到返青期,赶庙会的人践踏小麦,主家却并不懊恼,但这件事一直是我的心头病:我踩了人家的麦子,会不会挨揍?大棚歌舞也选址在村南的麦地里,草台班子用巨大帐篷围成舞台;扔几根条木,便是观众席位;大棚子是这种草台班子歌舞团的标签,乡民称之为“大棚歌舞”。九十年代,乡民逐渐有了点钱,但娱乐业并未跟上,这种大棚歌舞迅速风靡起来。哪个庙会若没有秦腔剧团,那一定是不合格的;哪个庙会若没有大棚歌舞,那肯定是失败的。
在大棚歌舞的入口处,通常会搭建一个吸引观众的台子:几名大姑娘随着劣质音响发出的劲爆音乐,搔首弄姿、舞摆扭动;旁边的男演员会唱几句付笛生的《众人划桨开大船》:“一支竹篙也,(吼嘿吼)难渡汪洋海”。招揽顾客的男班主指着其中最漂亮的姑娘说道:“脱咧、脱咧、脱咧!”,随即脱下自己的白色西装。乡民哪里见过这些?小伙子们像黄鼠狼一样纷纷站在坟头的墓碑上往里张望;旁边吃炸油糕,戴着石头镜的山羊胡老头,忘记了吃食,目不转睛,涎水细细地流淌、粘连在胸口;小脚老太太则一手拿着给香蜡纸烛(给庙里烧香)、一手拄着拐棍,不屑地骂道:“真不要脸”!
上小学的我们,戏虐的邪恶念头从胸中升起,从书包里踅摸出弹弓,寻一块石子,瞄准姑娘的身上打出去。没有弹道学知识,随着重力,击中了姑娘姣美白嫩的肚皮,一股快感从下腹升起。男人发现了我们,指着我们、叫骂着跳下台子。我们扭头鼠窜,淹没到人群中。
和大棚歌舞唱对台戏的则是西安城易俗社的秦腔。三天三部本戏,几出折子戏。戏报早早地用红纸黑墨写了,张贴到各个村子。穿着黑色棉袄的老头,用三轮车拉着蓝色棉袄的老太太,早早地去秦腔台子前占个位子。通常,还会拿一把黑伞遮阳,带着当天的食物和水:白蒸馍夹着炒鸡蛋用蓝色手帕包了,过年吃过的水果罐头瓶子灌满开水用麻绳提着,便去看戏。
小学时代的我,并不懂得《五典坡》故事,只是看见一个提着篮篮的女戏子(王宝钏),做作地挑着地菜,随后来了一个跨刀的军汉(薛平贵),拿着一个马鞭,便是牵着一匹马。《占单童》,红头发、红胡子,脸谱画得像鬼一样的单童,红衣红袍,束着双手,唱词铿锵有力:“马踏五营谁敢来!”爷爷告诉我,不是单童厉害,是唐营的英雄们都受过单童的恩惠,没人愿意出面和他为敌,却成了他“马踏五营”吹牛的谈资。《下河东》红脸黄袍、腰里别着盘龙棍的赵匡胤,悲伤悠扬地唱着“三十六哭”,悲怆的唱词飘荡得很远很远。
< class="pgc-img">>我最喜欢的却是眉户戏《张连卖布》,赌徒无赖张连,给媳妇画着大饼,报菜名一般:“清早吃的是臊子面,午间涝糟打鸡蛋,四大四小四拼盘,十三花,往上端,这些吃喝还不算,外加火锅子摆在中间,烧肘子,氽丸子,猪蹄蹄 ,甜盘子……”还有对付丈母娘的办法:“你妈听言心发闷,寻不着拐拐拉咧个棍。走进门,啥也没问,迎面抡了我一闷棍。我张连不服她,我假装死着爬在地下 ,睁不着眼话也不答,把你妈吓得啪啪啪。”唱词口语化,朗朗上口,也不需要背景知识,生活气息浓郁。只是结尾:经乡人劝说,张连便改邪归正,安心务农,这个不能令人信服,爷爷说秦腔戏的目的是教化乡民、劝人向善,那就姑且如此结尾吧。
老洞庙前有一块碑文,模糊的字迹表明是清朝光绪年间所立,简介老洞庙。小学时代,听端着大茶缸,带着石头墨镜的老师说,碑文的大意是:明朝秦王府崇信道教,有一个王妃为子孙问药祈福,在距离城十六里的老洞庙选址祭祀药王孙思邈。历代明朝秦藩王多有布施,当年庙宇宏大;经有明一代二百多年修建,除祭祀孙思邈外,也祭祀灞河的河神——宁河王邓愈,且河神庙的殿宇更加宏伟(邓愈,明朝宁河王,明朝首任秦藩王朱樉的岳父,历代秦王都是朱元璋和邓愈的子孙;现在看来,或许祭祀孙思邈只是噱头,其实明朝秦藩王是为了祭祀宁河王邓愈,因为孙思邈是铜川人,常年在终南山生活,与老洞庙并无瓜葛;而邓愈则确确实实是渡过灞河击败元朝,占领西安,平定西北,加封宁河王)。经明末战乱和清朝同治回乱,原来的庙宇都毁坏了,清朝光绪年间重新修建,仍祭祀药王爷孙思邈。 老洞庙会原来是乡民趁明朝秦藩王祭祀布施,赶到这里做点小生意而形成的,后来谁也不知道缘由了,总之就这么代代传了下来。
老师说,其实我们看到的老洞庙也不是清代的——文革期间,红卫兵用破四旧,用炸药炸毁了清代的庙宇;现在看到的庙宇都是改革开放后,四周的居士们化缘重修的。父亲也给我讲述过小时候自己见过的灞河将军庙,非常宏伟,但后来不知怎么也就不见了。
正月里,过完初七也就不再走亲戚。村里开始组织送社的社火。从大队部库房拿出锣鼓、旗帜、红绿秧歌服装,开始排练。牛娃子是父辈的人,却热心这个事业,组织村中青少年敲锣打鼓。敲锣打鼓需要谱子,而农村会画谱子、识谱子的人不多了,他找来一块黑板,画上圈圈和叉叉,斜上或斜下的箭头当做音符,握着鼓槌,挥舞指挥,竟也把送社的锣鼓调子敲了出来。噹噹!洽!噹噹!洽!噹噹!洽噹洽!
二月初二这一天,村里精壮年将锣鼓家伙抬上骡车(现在多为农用三轮车,少了很多的气魄),骡子的铃铛在前面拼命地铃铃作响;敲鼓的青年,绑着头巾,赤着上身,阳刚雄健的胸膛,流淌着汗水,甩开膀子有节奏地敲着大鼓;跟着的少年叼着纸烟,啵啵地咂着,跟着大鼓的节奏,有序地敲着大小铜锣,击打着铙钹。
村中妇女穿上红绿戏装,戴上大头娃娃帽子,东张张、西望望。也有划旱船的老汉,骑假驴的媒婆,神气活现地表演着。儿童们则打着彩色的飘带旗帜,旌旗招展,以壮声势。
踩高跷,灞桥话叫柃木腿。本村的凡利走得最好,他也是父辈的人,脸上画好可笑的丑角脸谱,再穿好戏装,坐在院墙上,将一人高的柃木腿绑在小腿上,走起来不时还装作控制不住,将要倒地。待众人赶去帮扶时,却奇迹般的恢复了平衡,泥泞的街道,如履平川。领着一群本村青年,踩着柃木腿,一路跟着送社的队伍走向老洞会,走上老洞坡,走到老洞庙前。
< class="pgc-img">>在老洞庙前,有人组织,每村可以给爷庙敲击、表演二十分钟。周围群众里三层、外三层地围着观看,院墙上,山坡上,也都围满了人。这时候的社火声音更加整齐划一,声势雄壮,锣鼓喧天,旌旗遮空。社火表演不受年代、曲目限制:自天上可以请来孙悟空、猪八戒;也可以请来红脸的关二爷,黑脸的包文正;《说岳》的笑死牛皋、气死金兀术;《隋唐》的四棱金锏秦叔宝、双锤将军裴元庆,场面热烈壮观。周围群众的叫好声是各村社火好坏的评判标准。
我不懂这些,只是听从奶奶的吩咐,代奶奶逐个庙宇烧香礼拜过去。后来,大一点了,我有意问旁边组织秩序的居士,这庙中供奉的是哪位神仙?居士是一个乐善好施的老太太,但并不知道这些,一会儿说是观音菩萨、一会儿又说是送子娘娘。呵呵呵!倒是门口卖(或者说“舍”)黄纸角包的妇女,硬塞给我一个黄纸折成的三角包(据说是祈福用的),并问我索要三块钱,用肯定的语气告诉我,这是何仙姑!
焚蜡进香后,便是自己的时间。我去买一根甘蔗,卖力地啃着。现在庙会的甘蔗都切成小段,并除去难肯的结节,老洞会的甘蔗,却连黑色的硬皮也不曾去掉,啃一口,糖汁喷溅满口,咀嚼过后,吐出一嘴甘蔗渣。嗯!吃得就是这个滋味。蒙古烤串,身穿蒙古衣服的小贩秃噜着嘴,学着维吾尔人的腔调,售卖着烤串,五块钱三串,香气扑鼻。我想吃,可我上会来,只拿了五块钱的年钱(压岁钱),其他的年钱则年年都被母亲索要去帮我攒着了,所以只能干看着小贩的表演,闻闻烤肉的味道罢了。凉饸饹也是一定要来一碗的,一块五一份,赶庙会穿着棉袄、一路走,摘下帽子,头上都冒着白色的热气,灞桥话叫“罡汽”,吃一碗抹着芥末、调着醋水、辣椒油的凉饸饹最为解馋、解渴。油糕、粽子则通常不在现场吃,而是捎回家的礼物。
老洞会上有两种流传颇广的游戏:第一,套圈游戏。用绳子围上一块麦地,铺上塑料纸,其中放上各类大小玩具、啤酒、香烟。摊主一只手上、胳膊上套着很多竹圈,另一只手则拿着长长的竹竿,竹竿前绑着铁制弯钩。十块钱六个竹圈,或甩或滚根据游戏规则不同而不同。若竹圈完全套住了玩具、啤酒或香烟,则所套住的物品归游戏者所有,若没套住,则竹圈被摊主用弯钩拾起,游戏结束。
父亲曾在一个套圈摊前,花了二十块给我套了一个红色的玩具车,我很是兴奋,回家路上,我骑在父亲的肩头一路把玩着那辆玩具车。现在回想,那辆玩具车不值二十块吧。孩子们对这个套圈游戏很是喜欢,我们模仿起来:用报废的自行车外胎,当做竹圈,让伙伴们蹲着当奖品,套人玩,套中后可以把家庭作业给他写。
第二,弹珠游戏。摊主坐在马扎上,面前摆上一个自制的弹珠游戏机,并不是电子游戏,而是木制的,一头圆一头方,圆头高,方头低,方头这边格成五个格子,其中靠右的是击打格子,安装一个击打装置:皮筋套着木槌,拉一下,击打格子中的圆球,这个圆球旋转出去,落在其他四个格子中,分别是奖励一块、三块、五块、十块。
这个游戏,倘若试玩,则圆球总会成功的掉落在其中一个格子之中;倘若交钱真玩,则不知为何,圆球总会原路线掉回击打格子中。这是个骗局,但这个骗局是如何完成的,一直是小学生讨论的话题,但总也没能讨论明白。后来,在抖音中我也看到过这个游戏,并有人解释这个骗局,但还是没看明白其中的原理。
老洞会除了社火、戏剧、游戏、吃食外,更重要的作用其实是农资交流:农具、种子、肥料、骡马的交易。我曾在人群中看见何家村的同学何迪,在他父亲的允许下,在铁器摊子前,买了一把小斧头。嗯!香港电影斧头帮的影响,拿着小斧头,真酷。
小学时代,老洞会上会的人很多,街道的人用小学课本《晏子使楚》的话叫:“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前后相拥,实夯夯的人,会场延绵五六里,七八个村子。初中时代,人就少了许多,会场也缩小到三四里,除了二月初二的正会日子,其实可以骑车穿过街道回家吃饭。近年来,老洞会势力更加衰落,小孩们可以在街道滑扭扭车,前后追逐嬉戏,会场也限制在了莫灵庙周围,老年人上会或许还会看戏逗留,青壮年人多是为了事业去庙中进香,伴随着娱乐业的繁荣,大棚歌舞这种草台班子早已没落,再也吸引不到年轻人,社火也随着上一代人的老去,年轻人不再接班,只剩下了敲锣打鼓,除了扭秧歌,各类表演几乎绝迹。
政府一直在城中组织各类庙会,但没有传统,没有爷像的庙会,是庙会吗?反观老洞会:有泥塑的神像,有社火的传统,易俗社的秦腔,草台班子的歌舞,还有一米长的糖葫芦与两米高的甘蔗,这种庙会怎么没有大力扶持呢?
2020年2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