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2号,谢先生的朋友给他点了两杯“都可奶茶”,他说第一杯喝到底时,嘴里吃到了异物。
两杯奶茶21块钱,送到了谢先生上班的地方,一杯是双拼奶茶大杯,已经开封了,另一杯是茉香奶茶大杯,还没有开。谢先生拿出了两截“塑料条”。
谢先生:“喝到底了之后,我想吸珍珠和红豆了,吸到底的时候,发现根本就吸不上去,然后我用力一吸,就连着珍珠,扯着红豆,扯着塑料带,就一起进到我嘴里了,我当时也不清楚,咬着咬着,发现怎么咬也咬不断。”
谢先生说,发现问题以后,他第一时间把都可奶茶的工作人员叫到了现场。
谢先生:“吴副店长也明确地跟我说了,这是珍珠的包装,而且她跟我说过,她们员工的标准操作,是要用剪刀剪的,而不是用手撕的,你可以看到这完全是手撕的痕迹,所以导致这个,可能会进到加料里面。”
CoCo都可茶饮杭州城西银泰店 吴副店长:“不好意思,我给我们领导打个电话。”
被谢先生打开的这杯奶茶,当时加了珍珠和红豆。吴副店长纠正,她当初怀疑这是红豆的外包装,不是珍珠的外包装。半个多小时后,这家店的秦店长赶了过来,她出示了涉及到的两款包装袋。
CoCo都可茶饮杭州城西银泰店 秦店长:“这是珍珠粉圆的,这里有写珍珠粉圆,(谢先生:这是双面的,单面的厚度在多少)单面你摸这里(记者:这很硬啊)这是我们红豆的(记者:这倒是有那么一点,看下面行吗)(谢先生:你换个面,换个面捏吧(记者:有没有可能是这里)。”
两款包装袋的材质都是透明塑料,都很难被撕破,和谢先生手上的塑料不同。在店里同意的情况下,谢先生走进配料间检查,由于塑料袋很多,难以辨别。
CoCo都可茶饮杭州城西银泰店 秦店长:“如果这个真是我们饮料里喝出来的,我们愿意赔偿,(同事)当下也有跟您说,是一赔十的方案(谢先生:我接受那个方案,但是后面的事情,你应该清楚了)后面就是您要走公司的账户,然后我们公司确实也是在5月初在休假的(谢先生:这个不是重点)(记者:什么叫走公司的账户)(谢先生:因为我本身是,就像我之前说的,以前也是做过餐饮的出来的,然后我知道门店的一些规矩,然后我不想让店员去承担这种)。”
谢先生说,当时门店主动提供了补偿方案,按照两杯奶茶的价格,退一赔十,他也接受了,但后来公司方打来一通电话,让他感觉不太舒服。
谢先生:“一而再,再而三地问我,之前的工作是哪个品牌的。”
杭州都可CoCo奶茶有限公司 胡经理:“因为他跟我说他是做餐饮行业的,那我顺便就问了一句,我就担心是不是我们的同行,我觉得我就稍微问了一下,我说您也是做餐饮的,您是哪个公司,或者哪个品牌的。”
胡经理在公司分管后勤,她表示当时只是随口一问,并没有恶意,公司方面也愿意按照门店给出的方案处理。不过,谢先生没有接受这些方案,他表示会向市场监管部门反映问题。
新网北京11月30日电(刘越)北京时间11月29日深夜,中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在摩洛哥拉巴特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7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一句话总结——与中国人息息相关的“茶文化”,申遗成功啦!
那么,关于“中国茶”的这十大知识点,你知道多少呢?
图为两位茶农在云雾镇鸟王村茶园采摘茶叶。 瞿宏伦 摄
茶之起源
茶叶起源于中国。历史文献中最早关于茶的记载传说,出现在中国第一部药物专著《神农本草经》中:“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茶)而解之”。而中国民众饮茶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秦,顾炎武在《日知录》里写道:“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
中国人的祖先饮茶经历了生吃药用、熟吃当菜、烹煮饮用、冲泡品饮四个过程。茶叶中含有700多种成分,对人身体健康有益,因而成为不少国人的生活必需品。
茶之功效
除了饮用,茶还有一定的药用功能,它可以去油腻、助消化、益思提神、利尿解毒、消除疲劳。
航拍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水北镇1000多亩生态茶园。 赵春亮 摄
古人对茶的药用功能有着深刻的认识,根据《神农本草经》《伤寒论》《本草拾遗》《茶经》等记载,茶不仅可以使人省睡、明目、有力气、精神愉快,还可以减肥,增加思想的敏锐。
纵观全世界,“中国茶”可入药的说法也得到了普遍认可。日本种茶鼻祖荣西禅师在《吃茶养生记》中说:“茶者,养生之仙药也,延龄之妙术也。山谷生之,其地神灵也。人伦采之,其人长命也。”
此外,日本科学家富田勋在1987年最早报道了茶多酚具有抑制人体癌细胞活性的作用,引起世界关注。2002年美国《时代》杂志推荐了十大健康食品,中国的绿茶榜上有名。
手工炒制的贵州绿茶。中新社记者 瞿宏伦 摄
茶之“圣经”
唐代,陆羽所著的《茶经》问世。“分其源,制其具,教其造,设其器,命其煮”,这部关于茶叶生产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的综合性论著,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专著,使茶文化发展到空前高度,也标志着中国茶文化的形成,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
因此,陆羽被誉为“茶圣”。他在《茶经》中专门阐述了煮茶的过程,对燃料提出“其火,用炭,次用劲薪。其炭,曾经燔灸为膻腻所及,及膏木、败器,不用之。”水则要“其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
茶之工艺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开始种茶、采茶、制茶和饮茶。传统制茶技艺主要集中于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江南、江北、西南和华南四大茶区,相关习俗在全国各地广泛流布,为多民族所共享。
制茶师根据当地风土,运用杀青、闷黄、渥堆、萎凋、做青、发酵、窨制等核心技艺,发展出绿茶、黄茶、黑茶、白茶、乌龙茶、红茶六大茶类及花茶等再加工茶,2000多种茶品,供人饮用与分享,并由此形成了不同的习俗,世代传承,至今贯穿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仪式和节庆活动中。
外国人体验泡茶喝饮茶技巧。张晓燕 摄
茶之讲究
中国人喝茶讲究“品”,要求色香味俱全,亦讲究文化内涵、所用器皿及意境。
中国人通过制茶、泡茶、品茶,培养了平和包容的心态、形成了含蓄内敛的品格,提升了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茶的饮用与分享是人们交流、沟通的重要方式,以茶待客、长者为先等与茶相关的礼俗彰显着中国人谦、和、礼、敬的人文精神。
茶之典故
中国人有“柴米油盐酱醋茶”、“琴棋书画诗酒茶”之说,也诞生出了不少与茶有关的典故。
《三国志·吴志·韦曜传》记载:“吴国国君孙皓嗜好饮酒,每宴群臣,不管酒量大小,来客至少饮酒七升。朝臣韦矅博学多闻但酒量不大,孙皓对其颇为器重,常常破例,“密赐茶荈以代酒”,允许他喝茶来代替饮酒,这便是“以茶代酒”的最早记载。
图为茶艺师正在展示八宝茶泡制过程。中新社记者 于晶 摄
爱茶之人
唐宋之后,饮茶风气极盛,上至王公大臣,下至平民百姓,都对茶“爱不释手”。王安石曾说:“夫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不仅如此,茶更是受到文人雅士的喜爱,苏轼、陆游、黄庭坚等诗人都爱茶,并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
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写下50多首与茶相关之诗,他在《夜闻贾常州崔湖州茶山境会亭观宴》中写道:“遥闻境会茶山夜,珠翠歌声俱绕身,盘下中分两州界,灯前各作一家春。青娥递舞应争妙,紫笋齐尝各斗新。”
而曾写下“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南宋诗人杨万里,一生与茶相伴,是个不折不扣的“茶痴”。他看重煮茶之水,“清如淮水未为佳,泉迸淮山好煮茶”;他钟爱煮茶之声,“茂松轩里清更清,松风一鼎煎茶声”;他甚至自我调侃煮茶煮到把茶鼎烧穿,“老夫平生爱煮茗,十年烧穿折脚鼎”,真可谓爱茶如痴。
茶之产量
2020年,世界茶叶产量626.9万吨,中国茶叶产量298.6万吨,居世界第一;世界茶叶总面积7647万亩,中国茶叶总面积4747.5万亩,同样居世界第一。中国的茶叶对世界茶叶生产和消费影响巨大,产量占世界茶叶产量的47.63%,消费量占世界茶叶消费总量的41.68%,出口量占世界茶叶出口的19.14%。
目前,国内有1085个县、3000多万名茶农靠“一片叶子”生活富足,茶产业成为拉动民生的大产业。
小哥现场制作丝袜奶茶。 中新社记者 崔楠 摄
茶之变迁
当“茶文化”登陆现代,衍生出了更多的新玩法。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新式茶饮市场规模将达2795.9亿元,预计2022年将突破3000亿元。似乎一夜之间,奶茶这种“新式茶饮”横空出世,获得了众多年轻人的青睐,但其实奶茶的历史非常悠久。
据史料记载,奶茶起源于中国西藏。奶茶的出现和北方游牧民族常年食用牛羊肉的生活习惯有关,对于蔬菜稀少的草原地区,奶茶可以促进肠胃消化,因而成为大受追捧的饮品。有趣的是,当时的北方游牧民族喜欢往奶茶里加入盐巴,搭配炒米食用,所以最初的奶茶口味是咸的。
茶之交流
在古代,中国茶叶随着丝绸之路传到欧洲,而后逐渐风靡世界,与丝绸、瓷器等,被认为是共结和平、友谊、合作的纽带。
茶文化通过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万里茶道等,茶穿越历史、跨越国界,深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已经成为中国与世界人民相知相交、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媒介,成为人类文明共同的财富。
始于17世纪的“万里茶道”,南起中国福建武夷山,途经江西、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山西、内蒙古等省区,穿越蒙古高原,最终抵达俄罗斯圣彼得堡,总长14000余公里,是继古代丝绸之路后在欧亚大陆兴起的又一条重要国际商道。
2013年,为致力复兴这条古道,中、蒙、俄三国联合发起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倡议;2019年,国家文物局将“万里茶道”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完)
国药养生”火了?小心别“喝错了”!
半月谈记者 董小红
保温杯里泡枸杞已流行多年,属于年轻人的养生热正朝着专业化进阶。姜黄肉桂奶茶、百合红枣八宝饭……药食同源理念不断普及,“国药养生”已成为青年社交圈不可或缺的话题。
我国药食同源传统源远流长,《黄帝内经》中就指出了食疗对疾病的预防治疗作用。然而,中药、食材一起吃就等于药食同源吗?就拿一杯驱寒中药茶举例,喝对了才暖身,喝错了,暖的就是不法商家的腰包了。
药食同源虽好,食补不能乱补
药食同源指的是很多食材既是药物,也是食物,二者之间并无绝对的分界线。
近年来,中药咖啡奶茶、中药药膳等在年轻人中逐渐风靡。“现在大家不仅要吃得饱,更想吃得好。药食同源的食材,让人可通过‘吃’来养生,一举两得。”24岁的成都大学生李女士说。
脱发要吃何首乌、肾虚进补枸杞、贫血来点当归和人参……这些看似很有道理的“养生经”却让很多人吃亏上当。比如何首乌是有毒的,需要炮制才能减轻毒性服用,直接服用不但起不到保健作用,还会引起肝功能损伤。再比如,几十元一杯的中药奶茶,如果奶茶中所加的不是药食同源的食材而是药物,就存在健康风险且属违规行为,但是眼花缭乱的奶茶品牌太多,监管难度很大。
养生汤、滋补药膳、润肺茶……半月谈记者在电商平台搜索发现,所谓的药食同源产品名目繁多。
“我妈妈血糖有点高,最近喉咙痛,就在网上买了一款滋补润肺的养生茶,回来泡着喝了半个多月,却没注意到茶包里含糖,不适合血糖高的人长期喝。”四川一位市民说。
保健品市场向来是假冒伪劣的重灾区,打着药食同源旗号的骗局屡见不鲜。例如,成本仅10多元的普通食品,经过包装摇身一变,就成为售价几千块的名贵保健品,宣称既能治未病又能治已病。
补血吃红枣、补气吃当归……这些看似正确的搭配,也可能会适得其反。虽然许多中草药既是药物也是食物,但有些药食两用的中药是需要在限定适用范围和一定剂量内使用的,药食同源有讲究,食补不能乱补。《黄帝内经太素》中写道:“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物”,反映出“药食同源”的理念。
传统融合现代,焕发生机活力
“其实,大家生活中熟悉的花椒、生姜、金银花、山楂、决明子等,都是融入我们生活中的药食同源代表。”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药推进办公室主任秦悦思说。
红枣和百合一起下锅煮,混合多种谷物熬得浓稠,香味四溢……在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院内食堂,一款在大寒节气推出的药膳“百合红枣八宝饭”非常受欢迎。
“最近降温了,吃一碗百合红枣八宝饭,又养生又暖和。”陪同父母一起来就诊的秦女士告诉半月谈记者,她平时在家做饭时也喜欢添加一些常见中药食材,比如炖汤时添点红枣,好喝又补气。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中药药食同源文化,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在十二节令推出了特色中药药膳,比如立冬时节的“高纤五黑豆面包”、小雪时节的“红枣芋泥小雪人”……
青海省西宁市一中药茶饮店内,工作人员为顾客制作药食同源饮品
“特色中药药膳非常受欢迎,年轻人也很喜欢。我们研发的一款姜黄肉桂奶茶,就很火爆。”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临床营养科副主任刘言说,在研发药膳的过程中,该院营养科和相关中医专家紧密沟通,从《黄帝内经》等经典医书中获得灵感,再结合当前年轻人的喜好和习惯进行改良。
“我们推出的当归生姜羊肉汤,就来源于医圣张仲景的方子;我们还针对年轻人的喜好研发了中药材药膳包,在炖汤时可以直接放进去,比较方便。”刘言说。
在产业端,药食同源产业链条也在不断延伸。走进四川内江市东兴区郭北镇青台村的天冬产业园,一排排天冬苗郁郁葱葱。内江种植天冬历史悠久,天冬作为当地的道地药材,如今正焕发新活力。
目前,内江市仅东兴区就有40余个天冬种植基地,已种植天冬5万余亩,除了粗加工,相关的药食同源产品研发也加快推进。“我们已经和20多家科研机构开展了合作,将加快促进天冬优质幼苗的培育和相关产品的研发。”四川天草润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汪东海说,他们已经研发出了天冬膏、天冬饮料等产品,未来还将针对天冬的药用价值,研发更多药食同源产品。
科学恰当使用,食补还需有“方”
药食同源虽好,但也要适合自己的身体。刘言指出,要想通过药食同源来补益身体,建议先明确自己的体质,针对体质来科学养生。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生产经营的食品中不得添加药品,但是可以添加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简称食药物质)。食药物质目录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制定、公布。
“在研发药膳的过程中,我们严格遵循国家公布的食药物质目录,还咨询了中医专家的专业意见。将传统中药与现代生活方式结合起来,更契合年轻人的心意。”刘言说。
半月谈记者从四川省卫生健康委药物食品处了解到,2019年11月,四川结合当地实际,将天麻、铁皮石斛、灵芝3种物质作为四川省食药物质开展管理试点;2023年11月,天麻、铁皮石斛、灵芝3种物质会同党参等9种物质被纳入了国家食药物质目录管理。为助力乡村振兴,四川鼓励和支持地方改革创新,发展相关食品产业,将持续支持三台麦冬、内江天冬等符合条件的川产道地药材申请纳入食药物质目录管理。
汪东海表示:“希望能多挖掘食药物质资源,加强资源共享和技术合作,与道地中药融合发展,让更多药食同源产品融入年轻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