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项目近日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中国是茶树的故乡,中国人饮茶已有千年历史。从神奇的东方树叶,到盏中佳茗,让我们开启一场奇妙的“茶之旅”。
寻茶
杯中一叶何处来?
唐代的陆羽被称为“茶圣”,据他所著《茶经》记载,茶树形如瓜芦木,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种子类似于棕榈树的种子,花蒂像丁香,根类似于胡桃树的根。
在古代,寻茶不易。如今,人们不必再踏遍深山,去寻觅野生茶树。茶业传承、茶园广布、物流便捷,茶叶已融入中国人的日常。
中国各地茶田广布。西湖龙井、六安瓜片、武夷岩茶、崂山绿茶、紫阳毛尖、君山银针、黄山毛峰、祁门红茶、台湾冻顶乌龙……以地为名的茶,为人们徐徐展开一幅宽广多彩的中国茶叶地图。
采茶
“采茶非采菉,远远上层崖。”唐代皇甫冉一诗写尽采茶辛劳。
在现代,采茶机解放人力,让“口粮茶”有了着落,一台采茶机日采摘鲜叶5000多公斤,相当于80至100名采茶工的采茶量……不过,许多茶客坚信,人工采茶的古法,依然是产出上等佳茗不可或缺的步骤。
煎茶
好茶需好水,好水煎好茶。明代许次纾说:“精茗蕴香,借水而发,无水不可与论茶也。”
关于宜茶之水,陆羽说:“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
如今,市面上连水也细分出众多品种,更有了软硬之辨、酸碱之别。伴随着物流的畅通,好水进入寻常百姓家,水增益,茶更香。
斗茶
饮茶有道,艺茶有术,斗茶由此而生。
“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在范仲淹笔下,斗茶是一场风雅的仪式。
当下,斗茶以多种风貌呈现在中国人生活中。茶坊遍布街巷,新茶饮层出不穷,“店伙计”奋力摇臂制作手打鲜茶,情状令人遥想起《斗茶图》中的人物风采。
品茶
《陆羽烹茶图》《品茶图》《惠山茶会记》《烹茶画卷》《事茗图》……从一张张古画中,我们得见古人品茗的情致。
山间,松下,溪畔,江岸,古亭内,家舍中,人们逸兴饮茶、神思粲然。明代朱权说:“茶之为物,可以助诗兴而云山顿色,可以伏睡魔而天地忘形,可以倍清谈而万象惊寒。”
现代作家老舍说,有一杯好茶,我便能万物静观皆自得。
人们或以茶为媒,谈天说地;或品茗养生,舒展身心。茶,不仅是润喉的饮料,更是滋养心灵的甘霖。
古人煮茶、煎茶、点茶,今人则百花齐放、博采众长……中国传统饮茶习俗,在历史长河的淘洗中,自然而然地发展、融合、创新。
小小茶芽,可成巨木;千古茶事,今日犹新。
监制:赵丹平
策划:卫铁民 刘畅
文案/绘图:谈昦玄 朱昊晨
编辑:闵捷
新华社对外部出品
捧一杯茶,你品的是茶的清香,余扬举却要探寻茶的奥妙。
你喝茶,喝的是一种心情。作为“寻知”茶业的掌门人,余扬举讲究的,却是一种境界——
世间万物,唯真永恒。
在他的世界里,从“千寻墨问”到“寻知”,他的茶,最终只会有一种朴素的传奇,那就是“让更多人喝到真正高品质的、真正的名山古树普洱茶”。
< class="pgc-img">>声名远播,“千寻墨问”余香悠远
“千寻墨问”是余扬举涉足茶业做的第一个品牌。短短三年时间,“千寻墨问”的影响力早已蜚声海内外。
从做茶的第一天起,余扬举会亲自去茶山,找相熟的老师傅,亲眼看着鲜叶一步步杀青、揉捻、日晒、压饼。
最后,一饼茶拿在了手里,心里的笃实与喜悦,满山遍野流淌。
< class="pgc-img">>“千寻墨问”的茶,就是这样问世。老茶树,老茶农,老技艺,循环往复,茶叶里蕴藏着千年茶山的滋味,厚重,古拙,岁月绵长。
这些年,做茶的余扬举深耕临沧双江勐库茶区,心内虔诚,且诚惶诚恐。每一座茶山头,他必派专人盯管,从采摘到摊晾、杀青,再到揉捻、解块、渥堆,直至筛分、存储、成型包装,无一疏漏。
仅山头茶,从冰岛老寨为起点,到昔归,到冰岛五寨的地界、南迫、坝歪、糯伍,再到小户寨,余扬举往返考察,反复品鉴,只问质,不求量。
20多款“千寻墨问”茶品,每一款年产量仅20余公斤一百余饼。因为在资深茶友圈层口碑甚好,每每包装成型,即告一抢而空。
< class="pgc-img">>著名导演、演员徐峥,香港名媛刘嘉玲,演员周杰、晋松,歌手杨坤,中国时尚大咖苏芒,中国油画大师、天安门城楼毛泽东巨幅画像作者葛小光,中国著名舞蹈家杨丽萍,著名作曲家马常胜等,这些在中国文化与艺术界熠熠生辉的人物,全都是“千寻墨问”的忠实主顾,余扬举的茶,成了他们志同道合的友谊桥梁,大家共同品鉴“千寻墨问”,深入交流普洱茶文化。
而当年在云南冰岛茶山的寻茶之旅中不期而遇、且一拍即合共同促成“千寻墨问”品牌的电影人李亚鹏,如今,更是成了余扬举心灵相交的忘年知己。
< class="pgc-img">>志存高远,“寻知”茶业完美蜕变
这些年,在少有人迹的山川和与世隔绝的村寨,看那些千百年来依然新枝绿意的古茶树,看茶农攀上树杈,伸出黝黑的大手采摘茶叶,余扬举的心中总有一种难以抑制的感动。
千百年来,人们孜孜以求真茶、好茶、健康茶,不遗余力。他一次又一次听到自己内心的那个声音——
寻好茶,知未明,揭示好茶的奥妙,满足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全部向往,这,不就是一个茶人此生最大的成就吗?
< class="pgc-img">>2022年年初,余扬举将“千寻墨问”的品牌郑重地更名为“寻知”,品牌语“寻好茶,知奥妙”, 已然超越了“千寻墨问”本心制茶,问道普洱的理念,涵盖了余扬举和他的公司也许是穷尽一生的追求。
无疑,这是对“千寻墨问”品牌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升级换代。
新的“寻知”茶业,已经成长为一家集基地与生产、加工与销售、文化与推广、茶叶与茶具为一体的普洱茶综合型企业,并正朝着有核心原料基地、有核心研发管理团队、有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有完整初制精制厂、有完善销售网络的目标发力奔跑。
如今,“寻知”茶业逐步在临沧、普洱、版纳三个普洱茶的核心地区,在冰岛、昔归、景迈、布朗山等名山建立古树茶、乔木生态茶基地。公司同当地茶家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保证了茶源的优质稳定。
成立伊始,“寻知”茶业的第一个加盟经销商昆明云玺店即将开业。一大批急等加盟的合作伙伴,也早已让余扬举的公司每天热闹得门庭若市。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初心在方寸,咫尺见匠心。除了继续销售“千寻墨问”原有茶品,“寻知”几款中高端新产品凤凰窝、曼松,薄荷塘,小户赛等,即将震憾推出。
真正的茶人,都有一种事必躬亲的态度。今年春天,余扬举亲自带队,抓住今年春茶采摘时机,再一次深入临沧,普洱,版纳三大普洱茶主产区,开展原料考察选择制作,收获颇丰。
去茶山的路,已经很熟了。余扬举说,仔细想想,一辈子称得上熟的地方,其实也没有多少。
今后每年采茶季,“寻知”人都会深入茶山、村寨,如果你要感受普洱茶的文化氛围,还有茶山的自然生态,不妨加入“寻知”茶业每年的寻茶之旅,见一见山,也见一见自己。
好茶德馨味厚,丹青难写。产地、山头不同,普洱茶会有明显的风格差异。配方的变化,也会使拼配技术有万千变化。“寻知”的行业权威性,也体现在从茶源、工艺、口感,直到包装,所有环节均可根据需求,专版专款定制。
至于藏茶,学问并不比品茶简单。“寻知”代客藏茶,发挥昆明纯干仓自然贮藏的优势,专人专管,服务及时贴心,一如香茗在手,和清静美。
< class="pgc-img">>余扬举说,茶有八德,和诚处世,敬爱为人。三年前,刚开始做“千寻墨问”,余扬举称自己从未有过做茶的念头,直到有一天,他平生第一次看到古树茶,心中震惊,直觉须仰视才见。
有过漫长从政生涯的余扬举,此前自觉见多识广,但初见古树茶,它的那种原始的遒劲,那种充满了生命力的震撼,给了他从未有过的要做茶的冲动。
从“千寻墨问”做到“寻知”,从野心勃勃做到心存敬畏,已经在普洱茶业中摸爬滚打了整整三年的余扬举,历经千帆,却仍似归来的少年,他内心的纯真与追求,簇新如初——
寻好茶,知奥妙。
谭铁 2022年6月于昆明
华社合肥9月2日电(记者马欣然、汪海月、白斌)雨季里的尼日利亚卡诺州,潮湿闷热并未消退54岁的哈鲁纳的工作热情。作为黄山市金昱茗食品有限公司的海外仓经理,他正与其他4名当地雇员一道,忙着为海运卸载的180吨“弓箭牌”中国茶分批包装,销往非洲各国。
安徽黄山是中国绿茶的主产地之一。2008年以来,金昱茗茶叶出口到加纳、塞内加尔、摩洛哥等近10个非洲国家,每年出口量约8000吨。
哈鲁纳说,中国茶风靡非洲,称得上家喻户晓。
起源于中国的“东方树叶”——茶叶,是世界三大饮品之一,更成为诸多非洲人在高温干旱条件下解渴去火的每日必备。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茶叶出口量为36.75万吨,出口额17.39亿美元;中国茶叶出口量前10位的国家和地区中,有7个是非洲国家。
中国与非洲虽相距遥远,但哈鲁纳坚信:“世界上和中国文化最相似的就是非洲文化,两个大陆历史上就已因商路相连,又借文脉走近。”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中国与非洲对发展的共同渴求以及它们各自的发展阶段、禀赋决定了中非合作发展“互有需要、互有优势、互为机遇”。中国茶叶出海潮起,正是中非商贸互利合作的生动例证。
千年前的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曾将对外开放的贸易大港广州与东南亚、中东,乃至非洲相连,中国茶叶飘香非洲的故事由此开幕。
而今由一片片“东方树叶”连接起来的“世纪经贸动脉”在新时代中焕新。越来越多的中国茶企热衷深耕非洲市场,为当地民众量身定制茶叶。
在黄山一品有机茶业有限公司的展厅里,近50种出口茶叶产品将货架挤得满满当当。“我们会针对非洲各国饮用习惯、口味等,开发不同产品。”该公司出口业务负责人程海霞以西非地区为例说,当地人习惯用小壶煮茶,公司研发的25克小盒装适宜单次取用,一经推出就占据了公司出口业务的90%。
“非洲多数国家不产茶,为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中国企业一系列新举措对于激活当地市场、带动就业而言,是一大利好。”她说。
从2020年的1000多万美元增长到2024年的预计6500万美元,这家公司对非出口贸易额年均增长近60%。然而程海霞的信心远不止于此,“考虑到非洲各国经济发展不均衡,我们计划进一步扩大马里办事处的规模,将在非销售的茶叶价格再降一点”。
在黄山王光熙松萝茶业股份公司副总经理吴伟伟看来,中非茶叶合作不仅是有前景的经济事件,更是“有温度的文化故事”。
多次前往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参加茶叶展会的他说,当地人最常说的一句话是“中国人是真真正正地带着诚意而来的”。
合作共赢、幸福共享是共筑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的应有之义。“我和非洲人交谈时,他们听到我来自中国,经常会把话题从茶叶引向当地生活,例如中国援助非洲的铁路港口等基础设施、兴建的商业综合体等。”吴伟伟说。
近年来,在贸易促进、投资驱动、减贫惠农等工程带动下,中非经贸合作稳步发展。2023年,中非贸易额达2821亿美元,中国连续15年保持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地位;截至2023年年底,中国对非直接投资存量超过400亿美元,成为非洲最主要的外资来源国之一;过去3年,中国企业为非洲创造超过110万个就业岗位。
中非合作正为双方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福祉,也为更多非洲青年提供了放飞梦想的舞台。
28岁的加纳新闻学院学生马哈茂德在“中非上扬的合作线”中找到了自己的爱好与梦想——学习“茶礼”,并期待能有一家属于自己的茶叶店。
从小喜爱中国电影的他,对于中国茶并不陌生。“小时候,我梦想着能够尝一口大银幕里浓郁芬芳的中国茶汤,如今这已是我和朋友们的生活日常。”马哈茂德说。
“茶叶就像纽带,随着加中交流频繁,当地人慢慢接受了饮茶方式,了解并喜欢上中国茶文化。”他说。
“一片茶叶,让非洲人民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继而是热爱,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文化习惯与认同。”中国茶叶流通协会茶旅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徐纪苗说,东西南北彼此的异同,在这碗中国茶里,真正地相知相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