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长期低迷之下,拥有“达利园”、“好吃点”、“可比克”、“豆本豆”等知名零食品牌的达利食品宣布从港交所退市。创始人许世辉全资持有的融世国际投资有限公司,将收购达利食品约96.11%股份。至此,这家曾经成为2015年港股最大民企IPO的企业,即将离开二级市场大舞台。
一手把达利食品推上巅峰,又亲眼见证了它渐露疲态,“零食大王”许世辉的经历,是三十余年中国商业市场时运流转的注脚之一。
1990年代的下海浪潮
1958年,许世辉在福建泉州下辖的惠安县出生。那个物质贫瘠的年代,教育是比稻米更稀缺的资源,许世辉和周围大多数孩子一样,连小学都没读完就背上行囊,出门打工扛起了养家重任。
涉事已深的青年时期,许世辉在一家食品加工厂做着足以糊口的工作,一成不变的流水线虽能提供稳定的收入来源,但却满足不了许世辉“爱拼就会赢”的本能冲劲。时代的进程,正好回应了他的少年雄心。
那是1989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华夏大地,曾经在海运贸易上尤为兴盛的泉州又在商业上活络起来。尤其在食品工业领域,泉州源和堂蜜饯、泉州绿豆饼、石狮甜果、晋江衙口花生等传统零食从这座小城销至全国,大把财富开始流入。
刚迈入而立之年的许世辉决定拼一把,投入全部身家成立了美利食品厂。
由于启动资金有限,美利食品厂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只有许世辉、许世辉的发小和堂哥三个员工,一间租来的简陋厂房,以及一条生产线。正是在这条生产线上,一款名为美利牌咀香饼干的产品,从福建一路卖到了沈阳、成都。尤其在成都,美利牌饼干一度卖到断货。
美利牌饼干走红并非偶然。首先,饼干在当时还是个稀罕物,闽南人娶媳妇,饼干一定是喜糖的标配,广受男女老少热捧。其次,在当年食品普遍以散装称斤的环境下,许世辉以敏锐的眼光为产品设计了精美的独立包装,让它凭着独特的“颜值”脱颖而出。同时,随着新世纪的到来,风靡全国的泉州糖果、蜜饯、罐头等产品由于卫生问题开始走下坡路,饼干饮料等更“洋气”的休闲食品开始受到热捧。
彼时,“消费升级”这个词还没有被市场熟知,但欣欣向荣的消费气氛已在感染着每个人,许世辉从已能吃饱肚子的中国人手里淘到了第一桶金。
1992年,拿着美利牌饼干赚来的丰厚利润,达利食品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新千年的开放奇迹
2002年,加入WTO把中国推向了巨大的全球市场,亦带来了一大批对这个新兴市场虎视眈眈的海外品牌。
在零食领域,来自韩国的好丽友自1990年代中期开始在国内走红,并逐步独霸市场。然而,14元一盒的价格在当时的市场中并不便宜,2002年,许世辉推出“达利园”蛋黄派,价格仅为好丽友的三分之二,成功从韩国巨头手中抢下市场。
同样,薯片领域的乐事、品客等跨国品牌亦是当年的“顶流”,许世辉采用相同的策略在2003年推出了价格更低的可比克薯片。从品牌名称来看,“可比克”直接对标“品客”,寓意与其比肩,并先后请来陈冠希与周杰伦代言,让这一品牌迅速深入人心。
2004年,达利食品继续对标饼干巨头亿滋国际,推出烘培饼干好吃点;2007年,王老吉凉茶总销量突破50亿元人民币,超越可口可乐、红牛等成为年度全国罐装饮料的销售第一之时,达利食品推出了和其正凉茶;2012年,红牛在中国的销售额破百亿元,后一年,达利食品推出了同为功能性饮料的乐虎;2017年,伴随整个即饮豆奶市场的火爆,达利食品又看中了豆奶标的,推出豆本豆豆奶。与此同时,这一系列明星产品在价格上都相较同类产品低三分之一左右。
在蜜雪冰城、瑞幸咖啡成功攻占下沉市场之前,达利食品早已深谙“低价”的魅力和“国货”的价值,通过“跟随战略”,达利食品很快爬上了食品行业的头把交椅。
2015年11月20日,达利食品在香港风光上市,成为当年全球消费品项目最大的IPO,亚太区过去12个月以来最大的食品饮料IPO,2015年香港股市最大的民营企业IPO,更是福建省8年以来上市市值最高的企业。股价最高峰时,达利的市值接近千亿门槛。
IPO后,许世辉家族身价一度高达506亿,成为2016年福建首富,并在随后三年连续蝉联首富宝座。
这是许世辉人生最为高光的时刻。
新时代的大浪淘沙
江山代有才人出,许世辉稳坐福建首富宝座几年后,2020年,一位在一年内身家暴涨1000亿元的“黑马”夺走了这个位置。这个人叫曾毓群,身后是世界动力电池第一大厂宁德时代。
福建首富的悄然更替,暗示了资本市场的风向流转。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为经济市场带来未曾预料的寒冬,在互联网的全面渗透、科学技术飞速前进的背景下,两个关键词成为中国资本市场的新热词——新消费、硬科技。
在这一年,完美日记、泡泡玛特上市,奈雪的茶、喜茶启动IPO,互联网起家的新消费品牌们如火如荼地飞速扩张。在餐饮领域,从堂食到外卖、从八大菜系到火锅烧烤、从正餐到零食到代餐、从奶茶到新式茶饮,大批创业者涌入消费市场,恨不得把所有细分赛道都在互联网思维下“重做一遍”。就在此时,61岁许世辉掉队了。
在互联网几乎改变了一切的环境下,达利食品始终坚持 “传统渠道为王”。兴业证券一份产业报告显示,达利食品的传统渠道占销售额约三分之二,现代渠道占约四分之一,电商渠道仅占8%。在新品牌的冲击与新渠道发力不足之下,达利食品的营收增速逐渐下降,甚至直接在2020年转为了负值。正是在此时,达利食品的股价走势疲态尽显。
同样在2020年,特斯拉市值超过6500亿美元,是丰田的三倍;比亚迪市值涨了三四倍,超过5千亿人民币;蔚来汽车市值超过650亿美元,超越宝马,成为全球第四。宁德时代作为背后的动力电池提供商,市值亦一度暴涨到了7959亿。
新能源,以及更广泛的硬科技行业,成为资本青睐、政府支持的黄金赛道。大把大把的资金涌入“真材实干”的新兴领域,靠“卖水”、“卖房”和“做流量生意”造富的时代远去了,科技、科技、还是科技,成为新时代的强国主旋律。
不仅是资本的流向不再青睐许世辉的“饼干生意”,达利食品的打法也逐渐在竞争中乱了阵脚。先是迫于成本压力屡屡提价,打破了自身“低价战略”的玩法,后是在渠道能力上优势渐失,经销商流失严重。
甚至,达利食品还一度走入歧途,于可比克瓶身上印制“快乐助非遗、红包抢不停”的活动刺激销量,但相关部门的调查后发现其罐身印有的合作方不存在,最终市场监管局认定达利集团进行了虚假宣传,违反《广告法》,对其处以3673.04万元的罚款。至今,这仍然是《广告法》出台以来,国内对品牌虚假宣传的最高罚款之一。
达利集团退市消息一出,大批网友纷纷留言表示,“这是童年的味道!过年必买!”“都是从小吃到大的经典!”
但童年终究是记忆中美好的过去,蓬勃发展的市场经济在中国茁壮成长了四十余年,仍停留在“童年记忆”中的达利集团,渐渐被后继者赶超。
然而,许世辉在资本市场上的“退场”并不黯然。退市公告发布后,达利食品股价一度飙升了 29%,许世辉本人的账面财富也大增 12 亿美元,达到 73 亿美元。
更由于许世辉及其家族通过信托拥有达利食品 85% 的股份,另外 3.9% 的股份通过员工股权奖励计划持有。这意味着这位亿万富翁只需支付约 7.28 亿美元购买剩余股份,即可完成交易。
这位“沉默”的“零食大王”,此前极少出现在公众面前,也从未接受过任何媒体采访。如今,他将带着昔日的荣光和丰厚的财富,仍旧沉默地呆在聚光灯后,静观时代浪潮的喧嚣起伏。
本文源自财联社
为"火锅界的LV",海底捞从不缺乏话题性,从抖音海底捞番茄锅底泡饭到4月调价风波以及新加坡传统小吃事件,传统饮食行业的海底捞总能成为互联网讨论的焦点,而今天,轩爸想同大家聊的是海底捞"破圈"的那些事儿。
2元吃上海底捞
2.99元一碗特色凉面、9.9元一碗炸酱面、10元一杯水果茶、一份小吃卖4块钱。
对于海底捞粉丝而言,这些似乎都不是菜单上能见到的菜品,2元吃海底捞,多少有些标题党之嫌,实际上,2元解决一顿饭的故事源于海底捞旗下一家面馆。
< class="pgc-img">>近日,成都金牛区肖家港附近海底捞"捞派有面儿"悄然火了起来,该店建筑面积约200平,上下两层,可同时容纳62位食客就餐。相对于干净整洁装修略带文艺范儿的店面,人们似乎更关心它菜品以及背后的故事。
据悉,捞派有面儿SKU共有12款,包括川香鸡杂面、红烧肥肠面、泡椒鸭血面等,最便宜的特色凉面仅售2.99元。据店员透露,捞派有面儿内设62个餐位,平均60秒可出一份面。
这样的价格对于出生重庆的轩爸而言绝对是相当实惠的,而在大众点评上,食客们对于"捞派有面儿"的评价也相当不错。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 class="pgc-img">>虽不清楚大众点评不到4分的评分怎么来的,但轩爸点进去具体看食客们评价的时候,只能说羡慕嫉妒了。
相对于食物,"捞派有面儿"背后的海底捞也是大众争相打卡的原因。
据天眼查搜索结果显示,"捞派有面儿"的大股东为海底捞旗下的全资子公司新派餐饮,供应商为海底捞旗下的蜀海,数字化服务商为用友餐饮云。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事实上,新派(上海)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控股了七家企业,除"捞派有面儿"外,"佰麸私房面"与"十八汆面馆"同样属于海底捞系的"平价快餐店",都采取了"区域+特色面+低价"的餐饮模式。
"捞派有面儿"从店铺命名到菜品设计都具有十足的川味儿川香鸡杂面、红烧肥肠面、泡椒鸭血面等很容易打动成都本地食客,而首家在北京开设的海底捞快餐品牌"十八汆"则主打招牌炸酱面、京城打卤面、茄子打卤面、鸡蛋打卤面等北京人居家在外常吃的打卤面。
开个店,连当地人饮食习惯、甚至用语文字习惯都照顾进去了,这才是人们熟悉的海底捞吧!
推出文创产品的火锅店
如果说卖面、卖快餐多少还属于餐饮的大圈子,那品牌特色文创产品绝对体现了网红海底捞"破圈"的努力。
环保袋、套袖、便利贴、ipad保护壳、手账本等文创产品其实并不少见,可再加上诸如"一锅香气、两袖清风"等字样以及特点鲜明的火锅图案呢?会不会有麻辣雪糕的既视感?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海底捞火锅微信公众号及淘宝店截图
除了海底捞忠实粉踊跃支持外,其实市场上也有人认为海底捞的周边并没有新的创意,比如手账、环保袋等,无非是印上自家图案,稍显敷衍,而且同质化严重。
< class="pgc-img">>< class="pgc-img">>而后,藕遇耳饰、角星耳饰、椒颜耳饰等文创产品的不断涌现,真的让不少人惊讶了,真的喜欢火锅到把香料八角、辣椒戴在耳朵上?
海底捞的半成品菜"开饭了"
如果说仅仅是外卖火锅,显然不足以体现海底捞"破圈"的坚决,中餐半成品菜成为海底捞"破圈"的又一尝试。
今年一季度,海底捞在海底捞App等多个电商平台上推出了自家的系列半成品菜"开饭了"。"现行方便菜肴主要以冷藏方式为主,保质期为4天,顾客下单后生产,24小时完成配送。
< class="pgc-img">>"开饭了"系列产品总共包括12道菜,4种汤,食材已预先做熟,消费者加热3-5分钟即可食用。目前推出的菜品包括宫保虾球、鱼香肉丝等,分为单人餐和多人餐,价格在36-125元之间。
有点遗憾的是该项目目前在北京地区试点,后续会根据情况在全国其他城市推行。
< class="pgc-img">>相对于外卖火锅,半成品中餐或许更好做标准、量化,可问题是从物流、口味到推广,半成品中餐本身就是困难重重,再加上各区域餐饮的转型,海底捞想要在半成品中餐上做大做强,还真不好说。
失速海底捞的焦虑
从快餐、文创到半成品中餐,火锅界的网红海底捞为了出圈也真够拼了。事实上,更多人对于海底捞如此积极努力"破圈"的原因猜测,还是在其自身成长降速上。
从海底捞2019年财务报告可以看出,得益于大力扩张门店,海底捞的营收猛增,但其翻台率、单店营收、净利率却都在下降,对于一二线消费者拉新困难的问题更是突出。
< class="pgc-img">>财报显示,海底捞的增速与2018年相比下降了3.04%,净利润的增速直接降低了17.72%,整体翻台率从2018年的5次/天下降为4.8次/天。与此同时,海底捞的同店销售增长率为1.6%,其中一二线城市同店销售增长率分别为-0.2、-1.9%,这与2016--2018年的14.1%、14.0%、6.2%相比,降速明显。这直接表明了,海底捞在一二线城市的门店增长已经停滞。
传统火锅业务增长放缓的同时,开辟新的战场,寻找第二增长曲线就成为海底捞维持高成长性的优选。只不过,虽然海底捞已经很努力了,可第二战场的开辟却远比想象的难多了。
2012年,海底捞曾内部孵化冒菜品牌优鼎优,优鼎优曾于2017年登陆新三板,但后续因为持续亏损,最终于2019年3月被海底捞2.04亿元全资收购。而在孵化十八汆、捞派有面儿的同时,另一家孵化于西安的"新秦派面馆 "在大众点评上虽已不见踪迹。
1994年就成立的海底捞,至今已经走过了26个年头,对于餐饮而言,这样的沉淀不可谓不宝贵,只是对于江山代有才人出的餐饮业,海底捞还能红多久呢?
(编辑:张毅)
、掉渣烧饼:这是中国餐饮历史上一瞬间,也是被记录下来的一幕。
< class="pgc-img">>20年前的北京,一夜之间冒出了众多土掉渣烧饼的门店,两块钱一张,油油腻腻的,完全不同于北方常见的干干巴巴的烧饼,但就是这样一款产品,竟创造了含有的餐饮奇观。不过,奇观来得快,去的也快,不少人纷纷入行,或自营或放加盟,但由于这种产品本身不具有多频刚需的属性,加上口味单一、油腻,不到两年时间便销声匿迹了。
2、自助骨头馆
< class="pgc-img">>大众的价格实现骨头自由,让自助骨头馆一夜之间火遍大江南北,火爆的同时也开始伴随消费者的疑问:为什么他们可以这么便宜?在常识的普及之下,“冻骨头”、“进口货”、“便宜货”等字眼被悉数爆料,自助骨头馆的生意也江河日下。
3、自热火锅:
< class="pgc-img">>受益于疫情的影响,堂食变得飘忽不定,自热火锅横空出世,但是,疫情还未结束,这个品类先走一步了。除了口感之外,自热火锅还有个几乎人人提及色变的品类属性:预制菜。
4、围炉煮茶:
< class="pgc-img">>一方面是新中式概念的复兴,另一方面是茶饮品类的大爆发,围炉煮茶在2022年火爆一时,但是这块季节性很强的品类还是遭遇了消费寒潮,加上蜂拥而上的经营者,在原料上偷工减料,试图用煮茶的形式和场景,掩盖茶叶的品质,熙熙攘攘间将刚刚兴起的新品类扼杀在萌动状态。
5、脆皮五花肉:
< class="pgc-img">>脆皮五花肉,一度赋予了五花肉第二大食用方式---除红烧肉之外。眼见的低门槛,眼见的大食欲,眼见的灵活从业方式,不管是小推车,还是档口店,不管是城市餐饮街,还是乡镇村集市,随处可见脆皮五花肉的身影。可惜,这种适合“趁热吃”的品类,受限于产品自身,加上这样一个单一的产品形式不足以支撑起一个门店的生意,脆皮五花肉不知不觉间就不再脆了。
6、冒菜:
< class="pgc-img">>冒菜的流行,一度被认为是麻辣烫的升级版,谁知竟成了山寨版。10年过去了,麻辣烫依然生命力强大,不断涌现出新的品类和品牌,而冒菜已经成为历史。
7、旋转小火锅:
< class="pgc-img">>凭借新颖的形式和大众的价格,旋转小火锅一度被认为是一门门槛低、受众广的餐饮生意,但是,因为旋转小火锅只是就餐形式上的差异化,并没有给食客带来独特的价值,加上门槛低,入行者甚众,旋转小火锅盛行一时后便鲜有存活了。
江山代有才人出,餐饮江湖概莫能外。一个新品类有没有生命力,不仅要看他的名字,还要了解产品、定价、人群、消费品频次等,究竟是否具有长红的基因。
你还能说出哪些流行一时的品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