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确实很忙,每天按时备课,在网上回答学生的提问。不少学生的家长都奋战在抗疫一线,他们守护着我们,我们要帮忙守护好他们的孩子。”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百官街道阳光假日小区住户、中学教师马伟强说。
从发现当地本轮新冠肺炎疫情的首例确诊病例开始,阳光假日小区已封闭了一个星期。约1600户居民居家隔离,积极配合着防疫工作。14日上午,当记者走进小区采访时,看到的道路上的落叶扫得干干净净,服务点的物资储备满满当当。
12月14日,在绍兴市上虞区阳光假日小区,医护人员和志愿者对居民进行例行核酸采样。新华社记者 翁忻旸 摄
自12月5日至14日下午4时,浙江杭州、宁波、绍兴三地累计报告新冠肺炎确诊病例235例、无症状感染者1例。其中,绍兴累计报告确诊病例161例、无症状感染者1例。浙江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相关负责人说,绍兴特别是绍兴市上虞区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已经成为浙江省这场疫情防控遭遇战阻击战成败的关键。
7日,绍兴市上虞区百官街道、曹娥街道等6个镇街纳入了封控区。一个星期以来,当地努力满足封控区居民的合理需求,确保其基本生活。截至12月13日,当地共储备各类防疫物资860.7万件,累计发放582.18万件。
“一开始有点紧张,现在平静多了。特别是看到各方面的工作都有条不紊地展开,相信疫情会很快过去。”阳光假日小区住户潘萍说。“邻居们经常在微信群里晒厨艺。”小区居民陈条娟说,政府送来的生活物资超出了预期,“昨天送来鸭子、大白菜、土豆、小黄鱼等等,连葱蒜都考虑到了,很贴心。”
12月14日,在绍兴市上虞区某集中隔离点,医护人员将前来隔离的市民带入隔离区。新华社记者 翁忻旸 摄
据悉,浙江通过落实落细智控举措,进一步加强了封控区的网格化管理。封控区的社区通过利用数字化改革平台和手段,建立起了“五本台账”:实住人员台账、特殊群体和困难群体登记台账、实住人员每日健康监测台账、驻点工作人员核酸检测和健康监测台账、卡口出入人员登记台账。
“我们将强化区域协查,进一步落实管控闭环;强化‘哨点’监测,进一步加强主动发现。我们正在调动所有可利用资源,提升隔离场所和配套人员的物资储备。我们将切实做好物资保障、医疗救治、特殊药品供应等工作。”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孙黎明说。
12月14日,建设中的可容纳2500人的上虞体育中心临时隔离点。(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翁忻旸 摄
记者在上虞的封控区内看到,无数一线工作人员,持续发扬着连续作战的精神,努力用“辛苦指数”来换取人民群众的“平安健康指数”。
“90后”党员邵根磊是上虞区的社区志愿者之一。记者见到她时,她刚刚做完一整幢楼居民的核酸采样。从14日凌晨4点半到中午11点,整整6个半小时。“昨晚10点半在微信群里接到招募志愿者的通知,我毫不犹豫就报了名。”
绍兴市上虞区委党校,是全区最早启用的隔离场所,也是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第五次作为集中隔离收治点。“我们严格按照防疫要求设置了‘三区两通道’(生活区、缓冲区、污染区与隔离人员、工作人员通道),目前这里共有72名隔离人员,基本生活需求能够得到比较好的保障。”绍兴市上虞区委党校副校长程江桥说。
目前绍兴市、区两级公安机关出动警力2100余名,严格执行上虞区高速、国省道、县乡道、村道、车站、水路五级交通全域封控。截至14日中午,上虞区共设立了28个集中医学隔离观察点,每日投入警力200余名。
12月14日,工作人员在高速上虞出口执勤,查验进出车辆信息。新华社记者 翁忻旸 摄
“一往无前,生生不息。”连日来,许多隔离中的绍兴人都下载了这部战“疫”宣传片。“今天做核酸,我是维持秩序的工作人员。群众大多会自发配合我们,也有很多暖心的人送来奶茶、咖啡、水果。我们众志成城,共渡难关。”一位网友在评论中写道。
记者:方问禹、马剑、俞菀
来源: 新华社
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周夏林
“我妈妈快没有降血压药了怎么办,可以帮忙买一下吗?”
“优甲乐有没有?快吃完了!”
“现在药店医院关门了,处方药买不了……”
上虞阳光假日小区的业主群里,一条条购药求助信息发了上来,大多数是求助如何购买处方药的。
12月7日上午,出现第一例确诊病例的上虞百官街道阳光假日小区成为第一个被封控管理的小区,小区里约有1600多户居民。
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所有人都手忙脚乱,当道路封控、小区封闭,所有人只能居家隔离,小区里有特殊需求的居民们该怎么办?
业委会迅速成立购药群,处方药让所有人都犯了难
小区封控之后,业委会第一时间行动了起来,“每栋居民楼都有一个微信群,大家有什么需求可以告诉负责的楼长。”小区业委会主任吴建华告诉小时新闻记者,业委会成员和楼长还有一个群,每天会把信息汇总起来,看看大家的需求,业委会可以做什么,所以每家每户的实际情况业委会也基本清楚。
小区封控管理五六天后,上虞疫情愈发严重,许多药店和医院都关了门,求助购药的信息越来越多,也有很多居民打电话或是微信向吴建华求助。
“我想大家都有购药的需求,一个个反映上来也不好处理,就和业委会几个成员商量了下,建个微信群把大家集中起来。”12月11日到现在,这个名为“阳光假日疫购药群”的成员已经有206个。
吴建华说,因为我们是第一个封控的小区,根据我们掌握的情况,小区里有很多老年人,他们大多有慢性病,像高血压、糖尿病之类……一些慢性病的药需要定期去医院配,封控之后小区业委会组织了专人去采购药品,但是对于一些处方药就无能为力了。
经过排查,业委会还了解到小区里有三位独居老人,其中有位老人子女都在国外,平日里生活由保姆照顾,现在家里高血压的药也快吃完了。
“业委会给每位独居老人安排了专门的志愿者对接,一有情况就和我们说,我们好马上做出安排。”
“一般的药品我们是和定点药店联系的,他们每天根据小区给的药品单子打包好消毒,然后送到小区门口,再由物业分发给各楼道志愿者送上门。”但是众多处方药需求让业委会犯了难,没有医生的处方药店开不出药,用这种方式从药店买药也用不了医保。
从配到送“一条龙”,送出近120份“救命”药
这时候吴建华想起来业委会成员杨利君就是卫生院的医生,不如问问她关于处方药有没有办法。
自上虞疫情发生以来,49岁的杨利君从12月6日开始就值守在上虞谢塘镇卫生院,至今没有回过家。12月16日,杨利君接到了吴主任的电话,她一口答应了。“因为我就是医生,可以给小区的邻居们开处方,没有处方的问题就能解决,很多慢性病的药不能停。”杨利君说。
很快杨医生被拉进了小区的购药群,一条接一条的购药信息在群里刷了屏。吴建华说,杨医生每条信息都会仔细查看,然后和患者沟通,再给出配药方案。第一天为了帮大家把药配好,她从早上10点一直工作到晚上10点,整理出来的购药文档足足有18页。
杨利君告诉小时新闻记者,卫生院的药房里都是一些基础药品,主要用来满足附近居民的日常需求,但是小区很多居民求购的都是进口药,在卫生院的药库里就有,有了处方就能把这些药从药库调出来。
“比如复代文(缬沙坦氢氯噻嗪片)这种药是治疗高血压的,平常我们都是不用的,药库里有备着应急用。”
正常来说慢性病患者的药一次开三个月的量,杨利君先给患者开了一个月,“就怕求药的人很多,至少先保证所有人都有药可以用。”
对于买药不能用医保的问题,杨利君还想了一个巧妙的法子:平日里在上虞看病可以用电子医保卡结算,有购药需求的业主只要把电子医保卡的二维码发给她,就能直接开药了,这对于那些有长期大量购药需求的家庭可帮了大忙。
吴建华说,电子二维码的有效期只有一两分钟,经常会出现码刚发过来就失效了,只能重发。“码来,不灵,再发……”购药群里能看到杨利君不厌其烦地一遍遍等邻居们发二维码,扫码,开药。
开完了药,该怎么把药送过去呢?
谢塘卫生院的工会主席陆奇波得知杨利君在给小区居民配药一事后表示可以帮忙,每天卫生院都要派车把核酸样本送至上虞市人民医院,而阳光假日小区距离医院只有百来米,正好可以把配好的药一起捎上。
到12月21日,杨利君已经给阳光小区居民配了120份的药。
杨医生耐心又仔细,是我们小区的“送药天使”
42岁的顾先生是阳光假日小区29幢的业主,平常工作总是坐办公室,有腰间盘突出的职业病。最近正通过游泳做康复训练,小区封控之后,游泳中断了,这两天腰又疼得不行,家里的止痛药也吃完了,顾先生正发愁该怎么办。
12月17日,顾先生看到小区业主大群里在说,买药可以进购药群找杨医生,就想进群试试。
“杨医生人特别好,她先问我具体症状,确认好要什么药,因为有些药名字一样厂家不同,还会拍照给我确认是不是这一种。”顾先生说,整个配药过程非常便捷,还能刷电子医保卡,和去医院配药一样,甚至不用排队。
杨利君给顾先生配了一周量的止痛药和保护神经方面的药,第二天就会送达小区,吃完了可以再配。
吴建华说,“现在小区里大部分的用药需求都被满足了,大家都很感谢杨医生,有的人说放出去了要请她吃饭,有的说要请她喝奶茶……我们业委会也很感谢她。”
同是小区业主的范华英没有购药需求,但是在业主大群里“围观”了杨医生帮大家购药的故事后很是感动,她收集了群里的素材,为杨医生剪辑了一个视频,视频里,她把杨利君称作小区的“送药天使”。
她告诉小时新闻记者,“在大家都为处方药发愁的时候,看到杨医生和业委会的吴主任挺身而出,帮助大家解决燃眉之急,他们就像黑夜里的光,给大家带来了希望。这样的环境下,这种精神,这种正能量,就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来源:钱江晚报·小时新闻
市快报
作者:记者 王潇潇 编辑 童蔚
“消费者可能真的尝不出来,就我本人而言,干了这么多年稽查工作,比一般消费者的味觉敏感一些,同样被蒙在鼓里。”绍兴上虞区市场监管局稽查大队支队长说。
近期,上虞区市场监管局开展的专项整治行动中,发现了火锅店用猪肉冒充牛肉,浓浆饮料勾兑出“鲜榨”果汁,奶茶店用奶精冒充鲜奶等“挂羊头卖狗肉”的行业潜规则。
监管部门以保障传统意义上的食品安全为主的惯性思维,转而加强对扰乱市场公平竞争秩序、侵犯消费者权益违法行为的查处,起到了规范行业的作用。背后是修订实施的新《反不正当竞争法》这一利器,让所谓的行业潜规则无处藏匿。
今年是新《反不正当竞争法》修订实施的第一年。今天,浙江省工商局召开了全省反不正当竞争“百日执法”专项行动实务公示会。
蟹棒是蟹味棒 撒尿牛丸是撒尿肉丸
“4月中旬左右,当时稽查大队在上虞区的一家火锅店里做日常检查,发现火锅店菜单里有撒尿牛丸,但产品外包装的配料表上标注的是猪肉、鸡肉、猪肥膘、水、鸡肉糜,以及一些食品添加剂。我们做了检测,没有测到一丁点牛肉成分。” 参与检查的上虞区市场监督稽查大队支队长说。
是偶然事件还是行业普遍现象?随即,绍兴市市场监管局对全市火锅店展开了一次突击检查,发现40多家火锅店普遍存在品名宣传与实际不符的情况。
除了牛肉丸,其他荤菜食材也有大问题。
比如,很多人爱吃的蟹肉棒,在食材外包装上明确写着“蟹味棒”,配料表成分是鱼糜;
多家火锅店中发现的撒尿牛丸,并没有任何牛肉成分,食材原包装上用的名字是“撒尿肉丸”;
菜单中的虾饺,来自一种名为“虾味火锅饺”的速冻食品,配料表中只有鸡肉、鸡皮、水、鱼糜、淀粉、食品添加剂,虾味是靠各种添加剂调配出来的。
突击检查还发现,火锅店销售的所谓“鲜榨”“现榨”果汁,其实是调制饮料。比如一款黑米汁,其实是用黑米味的饮料浓浆勾兑而成,而且浓浆配料表中都是添加剂,根本没有黑米成分。
对外宣称鲜奶茶 后厨照样用奶精冲泡
近年来,各色品牌的奶茶店如雨后春笋出现在街头巷尾,特别在一些热闹的商圈附近,奶茶店扎堆、密集分布的现象尤为明显。
用奶精而不用鲜奶冲兑,是行业内公开的秘密。“一般一杯奶茶,奶精成本在7-8毛钱,而鲜奶的成本在1元左右,成本其实差不多,但在口感上,奶精冲泡的奶茶味道香浓,口感顺滑,这也是多数奶茶铺使用奶精的原因。”一位业内人士对记者说。
消费升级让一些“高级”的奶茶店涌现,除了装修风格、服务体验上的升级,在原材料上也进行了优化,比如用优质茶叶替代碎茶,鲜奶替代粉末奶精。
问题来了,店家宣称的“鲜奶茶”真的是鲜奶冲调的吗?
在刚刚结束的针对奶茶的专项整治行动中,市场监管部门又发现了其中的猫腻。
“共查获了35起案件,除了原料过期、三无食品问题,也发现了一批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比较常见的就是用奶精冒充鲜奶。在上虞区15家奶茶店里,我们都发现了类似情况。”上虞区市场监督稽查大队支队长说。
其中不乏知名的连锁品牌。查获的15家奶茶店里,其中有3家是连锁品牌“蜜果”。在它的后厨,稽查人员检查到了食品外包装标注着“奶茶伴侣固体饮料”的产品,对外,它一直宣称用的是鲜奶。
上述行为已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八条第一款的规定,属于虚假宣传行为,绍兴各地市场监管(工商)部门将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有关规定依法予以处罚。
浙江工商率先全国开展反不正当竞争专项行动
会上了解到,浙江年初率先于全国组织开展了反不正当竞争“百日执法”专项行动,重点围绕社会关注和民生聚焦的网络交易、企业知识产权保护、老年人保健品推销等行业领域,重点针对网络违法行为、商业贿赂、混淆仿冒、虚假宣传、侵犯商业秘密、违规有奖销售、商业诋毁等七大类违法行为进行有力打击,守护市场公平。
专项行动期间,全省工商(市场监管)系统共出动执法人员3.6万人次,立案查处各类不正当竞争案件1098件,涉案金额4.38亿元,罚没款5554万元,查处了一批在全国范围内有影响力、社会反响强烈、严重扰乱公平竞争市场秩序的大要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