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餐饮行业上团购已不再是什么新鲜事了,反而开了店不上团购的才叫新鲜。无论你是百年老店也好,新开业也好;生意好也好,坏也好,都赶着去上团购。即使你无心顾及团购事业,但是你的同行、竞争对手都在团购上挂着,看着人家销售了几百甚至几千单,你也开始动心了。每天不停地被团购业务员游说,包括你的上帝消费者也会好奇的问你“亲,你今天上团购了没”。这就是在团购行业流传至今,百战百胜的天使魔鬼法则!那么上了团购后生意就真的好了么?你被团购“抱大腿”了么?
首先来看为什么会产生团购
中国人普遍爱占小便宜心里严重,以为便宜就等于物美价廉,这就出现了团购中的好多“超值套餐”。这其中的水份有多大,不便在这里透漏,但这已是业内人士中公开的秘密,而消费者就是团购中所讲的 C 端。
互联网行业的迅猛发展,以及020事业不可估量的宏伟前程,好多接地气的老板一听互联网这些名词,都要洗耳恭听,肃然起敬,仿佛和网络沾点边都能赚大钱似的,这就是团购中所讲的 B 端。
然而,团购事业真的那么无私么?为了消费者得实惠,商家多赚钱么?
团购事业可以拉动我国GDP的增长,因为好多家网站为了拉新,竞争,不停地补贴消费者做活动,本来无心购物消费的人们大部份看到便宜来临都会坐不住了。再来看商家这边——我们所讲的 B 端。个别团购网站为了走流水、赚返点,不惜伤害商家的利益来做爆单,十多元吃顿套餐,结果,商家越卖越赔。
再来看商家最后在团购中赚了多少?
我亲身经历了一家新开业的店因为同时上了三家团购网站最后被团购价拖垮的例子。产品还算新颖有卖点,味道服务都算可以,位置也OK,店里本是15元的产品卖到9元左右,无论你是否团购来的顾客,统一走团购价,但是并没有因此而好转,反而生意每况愈下,不得不关门大吉。这就说明了,上团购太多,反而会搅乱店内生意,和菜品本身价位。
作为商家你有没有做过一个统计?你所接待的团购顾客有多少是直接通过网站找到你家,或通过团购第一次来消费的?有多少是来店后发现上了团购,店里当场团的,又有多少是老顾客得知你们上了团购后,团购再次来消费的?团购网站真的能给你带来他们所承诺的宣传效果么?这点数据如果作为老板的你都没有掌握,那你也真是够糊涂的了。现在做什么事都要讲究经营,上了团购后相当于是在网上开了一家店,不去精心打理怎么能行?唇寒齿亡听过没有?
那么作为餐饮行业来讲就不能上团购了么?
不是的,任何事情都要辩证的对待,至于如何借势来造势?接下来本人会传授大家一些“武林秘籍”。
一、选择一家适合自己家店的团购网站,明确自己目的不要盲目不要跟风。
比如你是真的想做特价菜、活动套餐,还是想让更多的人知道你新开了一家店,这里的学问就大了。如果你真的是店内本身就想做活动的话,那么建议你选一到三款特价菜或者套餐,来在网站上做,切记不要让你所有的产品都打特价,这样无疑是告诉消费者你的东西物无所值。
如果你是单纯的为了做广告,那么你就出大额套餐,一个月都不见得有几位团的那种,只是做广告。或者出一个爆单,比如西餐厅可以出一款特价几乎零利润的冰淇淋,这样会带来好多顾客,提高店的知名度。最重要的是,好多人来了后,大部份都会再选些其它产品,即便他这次只是为了这个冰淇淋而来,如果你的口味足够正点、店内环境还算好的话,想必下次吃大餐他也一定会记得你。
二、识时务者为俊杰
团购可以做一期的,具体一期的时间段是多长,都可以和团购业务员商量的。比如最近本来就是生意的旺季,那么就请你先停停团购,等到淡季再来做也不晚。如果店内生意本来就不行,那么靠团购是救不活你的,反而一些虚景会让你更加的迷离。
三、老板们要通过团购网站来了解你的对手情况
包括你方圆三公里内都有哪些和你相同品类的店,人家菜价如何,环境如何等等,这些都是免费且最真实的信息,要善于利用。
餐饮企业该不该上团购?
还记得网上的《控诉美团 48小时让我赔掉120万 三个月后无奈关张》一文吗?作为餐饮老板,很多都表示看完这则新闻后感触很大。那么,餐饮行业到底该不该上团购?
团购 共赢是初衷
在移动互联网如此普及的今天,小到一只牙刷大到汽车房子,在网上购买已经成了大家的一个重要选项。要购物、要吃饭先在手机上查一查,餐饮行业在这个大趋势下也不得不触网,于是,团购网站就在这种背景下诞生了。
团购网站的初衷,是想帮商家将浪费的生产能力通过这样一个平台,低价撮合成交给一群寻找优惠的客户,然后从中获取提点,从而达到三方共赢。但现实的情况是,团购早已偏离了初衷。
绑架 跳楼也要团
一些商家试图通过爆单、低于成本价促销等不正当竞争手段吸引眼球,一夜之间打开市场。而团购网站也极力怂恿商家折扣再折扣,低价再低价,这就造成了恶性循环。竞争对手跳楼团了你也得上啊,不然你的客人就被吸引走了啊。
笔者所在的小城市就是这样一种状况,几乎所有叫得上名的餐饮店都有团购,结果是全行业处在亏损边沿,而团购网站却在后面偷偷赚钱!事实上,大家都已经被团购绑架了,上团购似乎是不得不做的选择。
出局 吃力不讨好
餐饮上团购首先要想清楚你的目的,如果低于保本价还要考虑你的费用预算,以及你的接待能力,如果团购带来的流量导致服务下降、出品质量下降、投诉增加,那干的其实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是负营销。
如果你做了低于成本价的团购,却没有管控好风险,那就会像《控诉》一文中千叶巴西烤肉老板一样,倾家荡产,然后被餐饮市场淘汰出局。这就好像是一个大字不识几个的农民老大爷拿着身家性命去玩了期货的下场。
《控诉》一文中,老板天真地期待别人来帮自己做风控,首先别人有没有真心诚意在帮你控制风险我们不清楚,但我们知道团购这个行业是一个新行业,这个行业积累下来不过区区几年,命是自己的,造不?
利用 一把双刃剑
那团购究竟有没有给餐饮带来好处呢?
首先,团购给餐饮企业提供了一个展示的平台,增加了企业的曝光度,可以吸引一批新客户。
第二,就像团购的初衷一样,你可以将自己被浪费掉的生产能力变现成为营收。
第三,团购有一个商家回复评价的功能,可以随时随地在回复客人的评论后插入推广企业的最新消息,不知道你有没有意识到。
总之,团购是一把刀,它不过是一个工具,关键要看刀工,刀工不好你得悠着点,小心切到肉肉。
>饮业新一轮闭店潮来袭。
< class="pgc-img">>本文由红餐网(ID:hongcan18)原创首发,作者:李金枝;编辑:方圆。
“不是卷价格,就是卷铺盖。”
“开小店亏小钱,开大店亏大钱。”
“今年的餐饮,主打一个参与。”
11月,伴随着全国多地气温下降,餐饮人也感受到了“寒意”,不少从业者表示,又一轮闭店潮来了。
企查查数据显示,今年1-10月全国餐饮累计新增注册量为350.1万家,较去年同期多了37.4万家;与此同时,全国餐饮累计吊销量达105.6万家,去年同期为53.8万。
尽管11月通常也是餐饮行业的淡季,但今年的生意似乎格外难做,街上关门转租的餐饮店都比往年更多一些。
近日,红餐网实地走访了广州多个商圈、街区,同时采访了北京、成都、深圳、上海等各地餐饮人,发现当下餐饮市场的真实温度完全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寒气逼人。
< class="pgc-img">>一条街数十家餐饮店倒闭,
转让4个月无人接手
“真的被江南西的倒闭速度震惊到,星期一还去吃的螺蛳粉,星期六再路过已经在搬设备了。”
广州消费者momo(化名)告诉红餐网,她常去的江南西是广州热门商圈之一,周边有不少大型商业综合体,人气一直都很旺。
“前几天路过时发现,8月已经关店的一家螺蛳粉店至今还空着,无人接手。”momo说道。
这家名为“品疯味”的螺蛳粉店,门头早已被拆,玻璃门上贴着近10张旺铺招租广告。如今快4个月过去,招租广告越来越多,却找不到下一个接手的商户。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红餐网摄
红餐网前往江南西商圈走访当日,离“品疯味”不远的另一家名为“占柳记”的螺蛳粉店,也已经停止营业,正在拆除门店设备。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红餐网摄
沿路直走,2公里长的路,就有10多家门店关店歇业,包括卤肉卷店、炸鸡店、泰国菜店、猪杂粥店、烧烤店等等,这些关门的店大部分是单体小店,也有少数是连锁店。
在一家关门的猪杂粥连锁店前,红餐网看到门店内的设备都已拆除,店内一片狼藉,只剩一把孤零零的椅子。
更令人感到寒意的是那些连排倒闭的餐饮店,放眼望去,更显得凄凉。比如,连排的4家餐饮店,只剩中间一家小吃店还在营业,其余3家店均已关门。
一位仍在营业的馄饨店店主告诉红餐网,其对面的小吃店开业才几个月,现在已经开始转租了。“刚开业时生意还是挺火爆的,经常有客人等位,这个月几乎每天都没什么客人。”
江南西商圈的萧条并非特例。
素有广州“茶饮一条街”之称天河南一路,门店洗牌更加残酷。红餐网走访当日,该区域正在转租或者招租的茶饮店就有6家,还有3、4家正在围挡的门店。
< class="pgc-img">>△一条街上好几家倒闭的餐饮店,红餐网摄
与此同时,不少仍在经营的门店,与红餐网五一期间走访观察时相比,也已经大有不同。比如茶百道旁的珍珠奶茶,已经换成了冰糖葫芦店;茶救星球隔壁的肉夹馍小吃店,也不知什么时候换成了“煲珠公”奶茶店……
广州网红街区六运小区附近,也有不少倒闭的咖啡店、小吃店。
六运一家咖啡店店主CowCow其其表示,11月的营业情况非常不乐观,目前闭店数大于开店数。“临近过年装修、开业、招人都不方便,近期倒闭的这一大批店铺,到明年3月前,都很难找到合适的下家接手。”
< class="pgc-img">>△倒闭的咖啡店,红餐网摄
在人口密度更高的广州城中村,不少小吃、快餐店的生意也不好做。
红餐网来到广州市天河区车陂附近,这里有大量的村民自建房,也是不少打工人的落脚点,一条弯弯绕绕、几百米长的小路两侧,有10多家餐饮店已经关门。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红餐网摄
其中一家粥粉面的门店招牌还很新,贴着“低价转让、可空铺转”的广告,在转租广告下方,还贴着一张刚发布不久的“招洗碗工”的招聘信息。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红餐网摄
一家牛杂店老板对红餐网表示,自家门店开业3个多月,生意越来越差。“想早点把店铺出手,挂了几天转让的牌子,还没找到人接手,现在一边做着一边等着转让。”
这条街上的一家车轮饼店,转让的牌子挂了2个月,还没有转让出去。而在这期间,它旁边的餐饮店已经换了一轮。
综合来看,广州的线下餐饮生意并不乐观。红餐网所在的一个广州餐饮老板微信群中,不少餐饮老板也直言近期生意难做。
“同比亏损增长。”
“增长没用,比去年赚的还少。”
“?现在流传一句话,不是卷价格,就是卷铺盖。”
“过完年再开店,现在准备过年了,广州很多地方又变空城。”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红餐网摄
< class="pgc-img">>北京、成都、深圳……
多地餐饮业进入新一轮寒潮
市场的寒意不止表现在广州。
深圳、北京、成都、贵州、长沙……各地的餐饮市场都不容乐观。
(1)半年亏了近20万,转让时全部设备只卖了5000元
“今年市场行情这么不好吗?转让1个多月还没有成功。”深圳一面包店店主阿欢(化名)表示,自家门店开在小区街道口的位置,人流量也比较大,但1个多月过去,还是没有转让出去。
“上个月还去吃了他家串串,当时客人确实不多,这个月再去就关门了。”贵州消费者辛朦上周末发现,自己经常去的一家串串店已经倒闭了,附近好几家自己吃过的店都关门了。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福建一家卤味快餐店店主则选择在11月放弃了自己没有盈利的门店,“4月盘了一个店铺,50多平米,月租7000块。每天营业额就600、700元,扛不下去了,只能转让。”根据店主的说法,自己半年亏了近20万元,最后转让时,店里的设备才卖了约5000元。
长沙一家烤肉店亦是如此,据店主讲述,他的烤肉店每月租金6900元,还有400元的物业费,成本太高了,生意也不好,就选择关店了。
< class="pgc-img">>△街上关闭的门店,红餐网摄
在北京,红餐网专栏作者翟彬直接形容当地的餐饮市场,“跟外面的气温一样凉”。
翟彬告诉红餐网,在他家附近的一条平日比较热闹的商业街,已经有5、6家临街店铺超3个月没租出去了,“疫情期间都没有出现过这样的情况。”
翟彬表示,部分购物中心晚市生意都比较冷清,多家餐饮门店在做打折促销。“龙湖常营天街地下的一家连锁品牌开业没两个月就关门了,油卤串串、卤山川等几个新品牌撑不过一个月也关了。”
(2)营收惨淡,没有倒闭的都在苦苦支撑
一些仍在营业的餐饮门店,经营情况也不容乐观,大部分门店普遍面临营收下滑的困境。
一家川菜馆老板表示,这个月门店每日营收下滑至8月的一半,最少的一天甚至不及8月日营收的零头。
一位开了多家门店的粉面品牌老板告诉红餐网,他已经关掉了几家街边店,新开的商场店生意也一般,目前正在考虑其他业务为明年的调整做准备。
< class="pgc-img">>△图文无关,图片来源:红餐网摄
从业十几年的成都餐饮人、豪虾传创始人蒋毅则在朋友圈写道,“成都餐饮数据用惨不忍睹来形容都还算温柔的,据说有势头正劲的品牌,旗下门店业绩腰斩……”
蒋毅告诉红餐网,近2个月成都餐饮业很惨淡,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大家都看得到的餐饮店倒闭、转让惨烈,另一方面是看不到的——有的餐饮店虽然没有转让,但每天都在亏损,生意惨淡。
今年刚在成都开店的一位连锁餐饮品牌区域合伙人也表示,当初开店前后1个月,临街有3家店跟她是差不多时间一起开业的,分别做的是咖啡、奶茶和烧饼的。“几个月后那3家门店,不是贴了转让告示就是好几天没营业了。”
在社交平台、餐饮人朋友圈、各个行业交流群里,红餐网也注意到,很多餐饮人都因眼下惨淡的行情叫苦不迭。
“开小店亏小钱,开大店亏大钱。”
“今年的餐饮,主打一个参与。”
“最近关门和转让的咖啡店不少,三四线城市做餐饮原来这么难。”
“国庆之后,餐饮行业仿佛迎来了闭店潮。一条20-30米的小巷子,有5家店铺在转让。”
“新开两个月的饭店倒闭了,是今年第三次倒闭。”
“我们小区同时有3家才开业几天就倒闭的餐饮店。”
< class="pgc-img">>△图片来源:红餐网摄
小 结
尽管2023年还没结束,但不少餐饮人都有这样一个共识:“今年的生意比往年更难”。一方面,消费下行,客流减少。另一方面,行业涌入大量创业者,竞争压力变得更大。
最直观的表现就是激烈的价格战,从咖啡、茶饮到粉面、快餐、各类正餐,商家纷纷采取降价、推套餐、低价团购等手段。价格战不仅搅乱了餐饮生态,还加速了闭店潮的出现。
在这种环境下,不少餐饮人预测,今年12月底,行业将迎来一次大规模的闭门潮。
正如翟彬所说,“现在就是存量博弈,大店挤掉小店,连锁出清夫妻店。”一批门店倒下的同时,也有一批门店逆势而上。
你是否感受到了实体生意的寒意?
欢迎留言分享。
半年前的“风口”、“砸钱”相比,此时的社区团购更像是一场大逃杀。
“早上还在工作,下午就收拾东西走人。”在杭州十荟团工作了4个月的的杜铭说道,这场突如其来的离职处处透露着行业的瞬息万变。从北京寄来的离职证明上写着“因个人原因离职,跟公司没有经济劳动纠纷”,而杜铭目前的情况是:公司还拖欠着自己一个月的工资并且没有拿到一分钱补偿。
但在书面文件上,他已经和这家公司没有了一分瓜葛。
曾经火爆一时的社区团购正在变成修罗场,而身在其中的公司则想尽办法逃出生天,关停、裁员则是企业最有效的断臂自救之法。
同时开启裁员的,还有互联网巨头滴滴旗下的橙心优选。最近一张讨薪图正在互联网上流传,白底黑字,赫然写着“橙心优选 还我血汗钱”,从场景来看是橙心优选的办公室,图片中还能依稀辨别出员工桌签。
据《财经》报道,滴滴旗下橙心优选正在进行大范围的调整和收缩,“第一批就会关掉现有60%的城市的业务”。而就在一年前,滴滴CEO程维曾表示,对橙心优选的投入“不设上限”。
在最近一个季度,社区团购像积木城堡崩塌一样在进行“调整”,风口来得如此迅速,退潮也如此狼狈。短短一年,社区团购便从风口掉到了谷底。
据鞭牛士了解,多家社区团购和生鲜电商企业于最近开启裁员,十荟团、美菜网、橙心优选均在其中。
为了自救,社区团购们主动开启了“大逃杀”。
关停、裁员
8月21日,社区团购企业十荟团宣布关停全国21个城市圈的业务。8月24日,杜铭便从这家公司办完离职手续:“几乎是上午通知,下午就收拾东西走人。”
杜铭告诉鞭牛士,自己并不接受这样的结果:没有解释,没有赔偿,甚至公司还欠着自己一个月的工资,他很有可能会申请劳动仲裁,因为他工作四个月"连劳动合同都没有签",这在劳动仲裁中是可以得到2N赔偿的。
这样的例子在十荟团并不是少数,据鞭牛士记者了解,在十荟团离职员工中,有很大一部分入职时间不足三个月,这些员工告诉鞭牛士,最初来十荟团,看重它有“大厂”背景。因为在2019年,阿里曾独立投资十荟团,2020年十荟团再获两次阿里投资,今天3月,十荟团的7.5亿美元D轮融资中,依然有阿里身影。
但这些荣誉,似乎和杜铭他们没什么关系。
“我们很多员工来十荟团很少有超过半年的,大多数都是两三个月工作时间,很多人都不愿意把十荟团工作的经历写进简历里。”杜铭说道,他还提到自己其实算是十荟团挖过来的,面试的时候HR不断强调自己是上市公司、淘宝买菜,没想到离职的时候这么“迅速”,很多都是上午告知,下午就收拾东西走人。
在十荟团,这是一次全国范围内的业务紧缩,据媒体报道,8月,十荟团关停了全国21个城市圈的业务,同时江苏、山东多地也重新整合,只保留湖南、湖北、江西等核心地区的业务。
本次大裁员几乎等于一场全公司的“地震”。
另一位十荟团在职员工告诉鞭牛士记者,目前在公司钉钉打卡系统里,团购业务只有1500多人(送菜上门业务3000多人)。据鞭牛士了解,十荟团员工总数曾超过1.1万。
企业加速撤离
十荟团并不是第一个爆发裁员潮的社区团购平台,这是逐渐蔓延开来的一场灾难。这场“大逃杀”,早在两个月前,从同程生活就开始了。
今年7月初,刚刚改名为“蜜橙生活”的同程生活发布公告称,公司经营不善,虽经多方努力,但仍然无法摆脱经营困境,决定申请破产。
7月下旬,食享会被爆武汉总部已人去楼空,供应商货款未结,员工工资被拖欠,创始人戴山辉宣布转型社区零食便利店,告别单纯的社区团购。
更多不为大众熟知的创业公司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倒下,一些地方团早就在第一轮混战中失去了作战资格。
9月,这场裁员潮再次来袭。据《财经》报道,9月中旬会是一个节点,到时候,橙心优选会进行全国分批次收缩,第一批会关掉现有60%的城市的业务。
另有消息称,橙心优选的产品研发岗位已经裁掉了一半的员工。
据《晚点LatePost》报道,橙心优选的大范围收缩非常突然,而橙心优选背后的滴滴,目前仍在接受网络安全审查,沉默地面对新的网约车大战。
据《界面》报道,滴滴旗下的橙心优选平均每个季度亏损30亿元左右。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橙心优选一直在资本市场上寻求数额较大的融资,但融资过程并不顺利。“橙心优选的C端用户只有30%,而B端用户占据70%。”上述消息人士称,资本市场觉得这个数据水分比较大,所以都不看好。
十荟团早在2019年就抱上了阿里,后面又多次获得阿里的融资。而这次迅猛的撤退,也与阿里有关。
十荟团创始人陈郢在内部信中说,将与阿里MMC在部分区域整合。虽然阿里方面否认了这一消息,但据十荟团的被裁员工称,公司宣布解散的时候还说会给大家介绍MMC的面试机会。
烧完钱该怎么办?
据公开数据显示,2020年社区团购赛道,公开披露过的融资事件共19起,金额达171.7亿元,同比增长356.3%。
但进入社区团购的资本,远不止这些。在社区团购平台疯狂融资的时候,滴滴、美团、京东、阿里也高调入场,抢夺团长资源,要打“一场必须要打赢的仗”。
“社区团购行业从拼创新、拼执行的时代转变为了拼资本、拼补贴的时代,同程生活必须做出战略上的调整,放弃整个社区团购业务。”在给同程生活画上不甘心的句号后,其CEO何鹏宇如是总结。
纵观近十年的互联网大战,几次大战均经历了从“资本涌入”到“行业竞争”再到“洗牌”的过程,由此诞生出了美团、滴滴这两家巨头而足以进阶到互联网第一梯队而和“AT”站在同一体量竞争。
而滴滴旗下橙心优选的“退出”,是否说明烧钱也不管用了呢?
如今,曾经的社区团购独角兽们在大逃杀,巨头们社区团购业务也进入冷静期,要么主动收缩业务,要么低调避开“团购”话题。
疯狂烧钱占领市场,互联网一贯的快速打法,在社区团购领域折戟。
事实上,互联网公司打起仗来有先天的优势。本就拥有成熟的用户群和电商基础,又舍得烧钱铺市场,BD(商务拓展)挨家挨户挖团长,不管你是夫妻老婆店还是深居居民楼里的宝妈,都要被疯狂的巨头“一网打尽”。团长一天能被不同平台的BD轰炸好几次,手里同时做着三四个社区团购平台。
但监管,首先打断了社区团购疯狂扩张的步调。
2020年9月市场监管总局出台新规,要求互联网平台要严格遵守“九不得”,其中第一条就是不得“低价倾销”;今年,政策愈加严格:3月3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曾发布公告称,对十荟团的不正当价格行为处以150万元人民币顶格罚款,随后又在5月27日,再次对十荟团作出150万元的顶格处罚,并责令其江苏区域停业整顿3日。
据《深燃》报道,去年12月,香飘飘、华海顺达、卫龙等多家企业发布通知,停止向社区团购平台供货,原因是社区团购平台的低价倾销行为严重搅乱市场。
2021年3月,市场监管总局对橙心优选、多多买菜、美团优选、十荟团、食享会五家社区团购企业不正当价格行为做出行政处罚。虚火被扑灭,变化也从那个时候开始了。
除了监管,庞大的供应商、团长管理,对于刻着互联网基因的社区团购而言,依然是巨大的挑战。
目前,有一大批供应商,在艰难地向已经宣布关停、转型的社区团购维权,这批曾经吃螃蟹的人,如今成为这个行业最受伤的人。
从目前留下来的玩家美团、拼多多、京东、阿里来看,大厂还在坚守,但模式已经不是单纯的拼低价的团购模式了。它们有电商的供应链储备,又有本地生活体系,它们都能实现社区团购与主业流量的双向互惠。
社区团购大逃杀后,将开启互联网大厂的精细化时代。
(应受访者要求,本文人名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