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露营设备已经外流闲鱼
足球场上玩飞盘的人也越来越少
城市自行车道穿梭的人
倒是越来越多了
据说
这叫 City ride
暑期出行 安全先行
选择骑行外出时
会骑≠能骑
请务必注意
这些安全知识要牢记
出发前3项准备别忽视
车辆全面检查
对车辆各部件进行全面彻底检查,观察其是否灵敏可靠,性能是否良好。
工具随身携带
出发时,建议携带常用的修理工具,如扳手、钳子和各种易损坏的备用零件。
装备准备齐全
头盔:安全头盔是保护骑乘人员生命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当事故发生时,头盔可吸收大部分撞击力,起到缓冲、减震的保护作用。
骑行服
色彩鲜明的骑行服能够让骑手更加显眼
手套
可以防滑,还可以防止手掌磨破皮
骑行年龄有规定!
这些安全知识要牢记
在合适地点骑车
骑行时
应选择有骑行道的广场或公园
在街道上骑车,务必走自行车道
严禁在车流中穿行
避免在人群中骑车
骑行年龄要合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
第七十二条规定:
在道路上驾驶自行车、三轮车
电动自行车、残疾人机动轮椅车
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驾驶自行车、三轮车必须年满12周岁
驾驶电动自行车和残疾人机动轮椅车
必须年满16周岁
守规则、遵秩序
骑行非机动车上路
要在非机动车道内通行
若道路未设非机动车道
应靠道路右侧行驶
骑行过程中,要遵守交通信号指示通行
红灯停,绿灯行,
别走神,确保安全后再通行
不可图一时之快而闯红灯
远离车辆盲区
大型车辆转弯时
前、后车轮的运动轨迹不重合
会出现盲区
若此时处在这一区域
极易被碰倒、卷入车底
发生碾轧事故
△SUV车辆盲区示意图
△货车车辆盲区示意图
保护未成年人出行安全
监护人必须把好第一关
请家长们务必做好孩子的
交通安全教育
确保行车安全
综合 | 央视新闻 济南公安
来源: 菏泽交警
日,上海一家冰淇淋店吸引年轻人大排场长队,原因是该店推出多种药膳冰激凌,例如,薄荷西瓜霜、野菊开心果、烟熏乌梅、竹香茉莉、山楂佛手柑、川贝枇杷膏等,还有东北长白山人参、冬虫夏草作为加料。
有的消费者表示,体会到了“一边吃冰淇淋一边养生”的快乐,精准贴合年轻人“朋克养生”的真谛。但是也有不少网友表示质疑,中医不是不让吃冷饮吗,吃中药冰淇淋的意义是什么?
中药冰激凌适合养生吗
中医认为,人体健康与人体内的阴阳平衡密切相关,寒凉食品因性质属寒,易导致人体内阳气受损,会影响脾胃功能。
冰淇淋属于寒凉食物,容易对肠胃造成刺激,导致患者出现腹痛、腹胀以及腹泻等症状。如果患者在服用药物期间食用,还可能影响身体对药物的吸收,或与药性发生冲突,影响药效发挥。
有的中药冰激凌是将具有药食同源特性的中药材成分添加到冰淇淋中,以提供额外的营养价值或健康效益。但是,中药冰淇淋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中药,它们多是作为一种风味独特、具有一定营养价值的甜品而存在。有临床营养科医生表示,中药冰淇淋并无养生功效。
“中药+食品”成新潮流
除了冰激凌,中药还被应用于其他食品。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将中药和雪糕相结合,打造国内首款中医雪糕;重庆一家医院将中药材做成奶茶、糕点、棒棒糖;广州一家中医养生咖啡馆推出多种中药咖啡;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开了“药食坊”烘焙店,提供麦冬清润吐司、阿胶软欧包、黄芪养生包、荷叶消暑包、当归罗汉果吐司等多款养生系列面包……
“中药+食品”意味着具备养生功效的中药材可与年轻人喜爱的各种美食相融合,不论是受追捧的中药茶饮、面包、咖啡,还是冰淇淋、雪糕,主打新中式草本概念的中药食品,正在受到年轻消费者的青睐。
药食两用有相关规定
根据最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生产经营的食品中不得添加药品,但是可以添加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目录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公布。
我国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目前已有上100种,包括人参、当归、山奈、西红花、草果、姜黄、荜茇等,这些在限定使用范围和剂量内作为药食两用。
吃的是心理安慰和文化认同
由于有中药背景加持,很多消费者在心理惯性作用下会认为药膳食品多少会对身体有一定好处。除了满足口腹之欲外,一些年轻人群体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年轻人群体对相关“周边”的需求。
不过,大多数消费者对于中药餐饮仍持有清醒态度,不相信偶尔吃一次中药面包、喝一杯中药咖啡,就能达到养生的目的。他们只是希望借此表达自己的养生态度,即便生活再苦再累,也要抽空照顾好自己的身体。
药膳食品并非适合所有人
中药首先是药材,除了药食同源的食材外,任何其他药材都不能加入普通食品中。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营养科主任、临床营养学主任医师江涛表示,药膳所用药材必须是国家公布的按照传统既是食物又是中药材物质目录中的物质(食药同源物质),遵循中医药理论配伍。
只要从药食同源物质目录中选用药食同源的中药材制作药膳都是安全的。如果使用超过范围的药材,需要找专业的医生进行辨证用药,且不能对外销售。在施膳时,也要遵循传统中医药膳学的配伍禁忌,包括药食同源中药与食物的配伍禁忌、疾病的食物禁忌、孕产妇的配伍禁忌等。
专业人士提醒,“中药+食品”相关产品进入消费市场前,须经过严苛的科学验证和审视。无论是生产厂家还是市场监管部门,也有必要对这类产品“要求严格一些”。对消费者而言,也要保持理性认知,在了解个人体质的基础上享受美味,真正收获健康。
聚 焦
“乙肝病毒携带者不需要治疗”是旧观念
7月28日是第14个“世界肝炎日”,我国的宣传主题是“消除肝炎,积极行动”。肝炎通常由病毒、酒精、药物等多种致病因素引起,一般有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5种病毒性肝炎。在我国,乙肝与丙肝是导致肝硬化和肝癌的主要原因。
乙肝在我国仍是导致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的主要肝炎类型。很多乙肝患者曾被诊断为“乙肝病毒携带者”并被告知“不需要治疗”,这是之前陈旧的观念,早已被摒弃。大量研究证明,只要身体内有乙肝病毒就会对我们的身体造成损害,都应该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结合各项指标情况,决定是否进行抗病毒治疗。
“乙肝是治不好的,只能终身携带病毒”也是错误的认识。随着临床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部分乙肝患者能够实现乙肝临床治愈,即乙肝表面抗原转阴。因此,乙肝患者一定要树立信心、定期检查、科学治疗。
丙肝被称为“沉默的杀手”,因为很多患者并没有明显的不适,甚至转氨酶都可能是正常的,但丙肝病毒却在悄悄地损伤肝脏。我们呼吁丙肝高危人群,一定要去做丙肝抗体筛查。一旦确诊就及时治疗,以免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
如何预防腺病毒感染
反复高热,还伴有喉咙痛......最近,不少家长反映孩子相继“中招”,感染了腺病毒。腺病毒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病毒,主要经飞沫、接触和粪口途径传播。
腺病毒传染性强,各年龄段人群均易感染,多见于5岁以下儿童,其中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感染风险较高。人感染腺病毒后,潜伏期一般为2~21天,平均为3~8天。患儿感染后主要表现为反复高烧、咳嗽等症状,还可能引起咽结膜热、角膜结膜炎、胃肠炎和腹泻等疾病。
如果孩子出现持续高热、心慌、气促等症状,要及时带去医院就诊。大部分腺病毒疾病为自限性,轻症患儿一般5~7天左右发热可退,伴随症状随之改善。目前尚无可供使用的人腺病毒疫苗。加强个人防护是预防人腺病毒感染的重要手段。
(综合来源:劳动午报、极目新闻、光明日报、上海新闻广播、市场监管管理、南国早报、健康中国、合肥疾控等)
来源: 工人日报
秋时节,蚊虫凶猛
发现小虫,屏气凝神,抬起手,啪!
相信你我都曾这样做过
然而,杭州一男子却差点毁了容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有媒体近日报道,杭州一男子睡梦中感觉被蚊虫叮咬,迷迷糊糊中随手一拍。结果第二天早上,该男子就发现自己脖子后面出现了大片水泡和类似烧伤的创口,又疼又痒、灼热难耐,立即前往医院诊疗,医生诊断为,他被隐翅虫所伤。
一
毒性强,识别隐翅虫是关键
隐翅虫是什么?为何这么大攻击性?该如何识别和预防隐翅虫带来的伤害呢?
近期播出的一期《消费主张》节目详细地介绍了防蚊虫叮咬的内容,其中,隐翅虫榜上有名。
隐翅虫是一种细长、体小的鞘翅目隐翅虫科昆虫,因常态下翅膀不可见而得名,故称之为“隐翅虫”。
绝大多数隐翅虫生活在地表栖息于落叶之间,白天在潮湿的菜地、草地阴暗处,昼伏夜出,有趋光性。每年春夏繁殖较快,寿命可达6个月左右。也就是说从初夏到末秋均可见隐翅虫的身影。
二
隐翅虫处理与防护建议
隐翅虫本身并不会蜇人,但是其体内含有大量毒素,且毒液的pH值约为1至2之间。要知道,浓硫酸的pH值通常在0至2之间,也就是说,隐翅虫自己本身就是一个小型的“飞行浓硫酸罐”。
一旦皮肤接触到隐翅虫体内的毒素后,通常会出现疼痛、灼痒、片状水肿、红斑、脓包等症状,并且随着毒液在皮肤表面的流动、溅射,创伤面还可能呈现条索状、斑片状、点状或混合状,并引起隐翅虫皮炎。
处理不当轻则留疤、毁容,重则会导致皮肤溃烂进而出现感染、发热、头昏、头痛等现象。
该如何识别隐翅虫呢?
隐翅虫一般体长在0.6厘米到1厘米之间,身体修长,头尾黑色,胸部和腹部为红棕色。
一旦发现隐翅虫该怎么办?
如果在室内发现隐翅虫,应避免皮肤直接接触,可使用胶带或纸巾包裹住隐翅虫再丢到室外。
如果发现隐翅虫在皮肤上爬行或停留,千万不要用手拍打,正确的做法是吹开或者晃动身体把它甩开,之后要用清水或碱性肥皂水清洗接触过的皮肤。
日常生活中如何预防隐翅虫?
在家庭生活中,应对门窗做好防蚊虫处理,定期除虫,如果前往室外,尤其是公园、草地、池塘等蚊虫较多的区域,应穿长袖衣裤,并携带驱蚊用品。
三
蜱虫、毒蛇防护全攻略
除了隐翅虫之外,《消费主张》节目也特别提醒,蜱虫、毒蛇等也应重点防护。
蜱虫
被蜱虫叮咬者有可能会被传染上各种疾病,严重的会危及生命。
蜱虫叮咬时,绝大多数被叮咬者毫无感觉,直到出现麻木、疼痛、僵硬的感觉时才能发现。因此一旦发现它,万不可强行拔出,会造成蜱虫口器断落在皮肤内引起进一步过敏或炎症反应。
被蜱虫叮咬后,应及时就医,并可使用随身携带的护肤品等油性物品包裹住患处致蜱虫缺氧,它会自行脱落,清洗伤口后,还应尽早就医。
蛇
一旦被蛇咬伤第一时间应立即拨打120,并迅速拍摄下蛇以及受伤部位的图片,方便医生辨别蛇是否有毒并根据毒性种类使用血清。
由于蛇的毒素绝大多数存在于血液中,所以被蛇咬伤,千万不可进行剧烈运动,这会加快血液循环,加重中毒症状。
如果蛇咬伤的是手指、脚趾等部位,应在近心端缚扎,松紧程度约为能够容纳一指左右,每2至3小时要适当松开几分钟,恢复血液循环,避免局部组织坏死。
识别误区!
至于影视剧中经常出现的“用嘴把蛇毒吸出来”等桥段,千万不可模仿学习。口腔黏膜会吸收毒素,造成施救者中毒,正确做法是挤压或者负压抽吸的方式将毒素、脓血抽出。
END
要点速览
隐翅虫揭秘:毒性强,识别预防是关键。隐翅虫是一种细长、体小的鞘翅目隐翅虫科昆虫,从初夏到末秋均可见隐翅虫的身影。
隐翅虫本身并不会蜇人,但是其体内含有大量毒素,所以千万不要用手拍打,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防护。
来源: 央视财经中国好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