滦博物馆
1878年7月24日,开平矿务局在唐山正式启用关防,挂牌立局。这座大型现代化煤矿甫一出现,便成了全国新闻的焦点——历经战乱、内外交困的晚清政府,开展了十多年的“洋务运动”,太需要一座现代化的工业企业来提振全国人民的精气神了。
早在1876年10月,时任轮船招商局总办的唐廷枢,受李鸿章委派,带英国采煤工程师勘查开平煤田,一个月后,便写出了一份开平煤铁矿务情形的报告。报告中,唐廷枢向李鸿章详细论述了唐山一带山川形势,当地土人采煤和西人采煤的异同,并对当时开平煤的性质及成本价格进行详尽考证。第二年,唐廷枢提出建局开矿招商的报告,时间不长,便得到批准。
开平煤矿在筹划建局招商过程中,《申报》便马上跟踪介入报道,这份1872年4月30日在上海创刊的报纸,在中国新闻史和社会史研究上都占有重要地位,被称为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我们从这份报纸刊登开平煤矿的消息中发现,当年的人们对在北方开办一座大型现代化煤矿是充满了期待的,甚至把它当作振兴民族工业的标志。
《申报》有关开平煤矿的最早报道,始于1877年12月18日,在这张报纸的第三版上,一条《议开煤矿》的消息记述道:“石门(位于滦县西)以外,煤矿极佳,其绵远不知几百亩。旬而又甫破土皮,俯拾即是。”按文章所记述,当时的人们认为,开平一带的煤炭极好开采,质量又好。
实际上这一年,开平煤矿正在酝酿招商凑股,所有的事情都在规划中。面对一座新兴煤矿,《申报》文稿作者也说明了煤炭开采后的运输问题:“但略嫌出水太远,开须用机器掘深河道运出芦台,再由芦台运至津埠。但掘煤亦需机器,工本计时不赀。现在招商局唐君景星著有《开煤论略》一书,欲集巨股以成是事……”
十几天后,即1878年1月2日,《申报》又在一版头条位置发表了评论《论开平矿务》,向读者介绍李鸿章对开平矿务的想法。李鸿章认为如开办开平煤矿,高水平的技术人员是第一要义,要请欧美最好的矿师:“此事应以订请矿师为第一义,其地学高下,必应访查明确,重价延聘……其高手则西国彼此争募,非重价不能罗致东来,若但从洋商咨访,恐仍得其下乘,果能矿师得人,则订购机器开厂兴办诸事,皆可从容就理云。”文章对此看法非常赞同,“观此数语,可谓要言”。
此外,评论还分析当时中国煤矿开采技术现状,“中国开采煤矿之法,当推江西乐平为第一,其法颇与西国相似,唯恐矿内灌入水耳。然仅有小水,乐平人亦尚能取吸,第有大水灌入,无法取出,必至废去,是非西国机器不能为功,但乐平仅藉人力,每日采取无多,不如用西国机器,可以日增数倍,其于他处开采之法,多有尽美尚未尽善者处矣”。文章作者很有见地:在开平煤矿开办之时,就要用欧美最好的机器采煤。
评论更是对未来的开平煤矿充满期待:“闻历年采访之煤铁各矿,当推此次之开平矿为第一,煤既为上等之物,铁亦为罕有之品,似可大兴鼓铸制造铁轴、铁板、铁条等物,以供制造轮船铁甲与铁皮炮台及枪炮等件之用。”
开平煤矿建矿出煤后,当年各种媒体便长期关注这座现代化企业的发展,事无巨细,有闻必录。比如1879年在上海发行的一本新闻刊物《益闻录》,对开平煤矿的关注度非常高:“开平矿事,本馆每有所闻,必为列报,兹闻开采之功,方兴未艾,按西人采法,不沾沾于近效,故先将煤穴开深若干,横扩称是,然后可以展布……”
唐山矿一号井建成后,《益闻录》马上详细介绍煤矿情形:“唐山向有煤井一所,井口在街前,井深一百六十余丈。井上设有火轮机器,用砖垒成高八九丈大小锅十余口……按此井深,大而坚牢,出煤之多,速而省工,诚中国第一佳矿也。”这些内容,为当时开平煤矿在上海的股东,增强了买卖开平股票的信心。
1881年1月25日,一位叫“蓬莱樵客”的访员,再一次在《申报》发表长篇文章《开平煤矿情形》,此文内容皆为作者现场亲历,文字写来栩栩动人。如今我们再次读到130多年前的文字,依然能真实感受到当年开平煤矿的恢弘景象:
余初游厂外之东偏约半里许,为总局办公之所,层层廓舍,宏敞可观,迤西至铁陂山下,有洋房五六楹,旋折而之厂外,北首又有洋匠及养病院屋宇。由是步入厂内,周围四百亩垒石为墙,向北双扉,从其出入。内有机器房四间,火锅房一所,置锅入座,东西则木作厂、锯木厂、生熟铁厂、煤灯厂、修造机器处、制造家具车房、材料房、画图房,另有缸砖窑六座、水灰窑一库,砖灰石炭等厂及司事工匠住房,莫不星罗棋布,一无闲地。
厂内所开二井,一提煤拟六十丈,其机器每日能提煤百万斤,一抽水贯风拟三十丈,每分时辰可抽水千斤,井面至底,上下尽垒石级,每日工程只开尺许,其提煤之井,开至二十丈即开一横道,直达各煤槽,又与抽水之井横道相通,俾各道可引风透气,其第二横道,拟开三十丈,其第三横道,拟开五十五丈,之间所开横道工程与开井相仿,每日亦只开尺许,因道之高宽七尺,只能容石工三五人。
余下井周览,但见第一井内已开横道二,系一北一南。北首开至八丈五尺见煤二槽,一厚二尺半,一厚七尺,其质坚硬,其色光泽,闻试烧火势极旺。南首亦开至六丈有零,亦见煤一槽,厚二尺,质比北道稍松。统计北首有煤六槽,现只开二槽,以七尺厚而论,每日采万斤,可供三十年之久,若六槽一并开采,可供六七十年之用。若再将提煤之井开深,虽百年亦取之不竭。此专指已钻之北道言之,至南道一带,钻不到者,尚有煤槽若干,均未算及也。
窃以欧美各国钻地开井,往往年分阅五六年之久,资本经百余万之多,今开平局系光绪三年招商,次年钻地,去今两年开井,仅及三年,煤槽已见,此事半功倍之举,而又能经费从省者,可为有股人贺,亦可谓唐观察(唐廷枢)贺。缘观察初办时,人皆视作畏途,既办后,人又揣生疑窦,独观察力任其艰,小心兢业,人言不恤,告厥成功,且赶筹运道以挑河,迅驰车行以筑路,明年三月便可竣工……并知轮船亦系其整顿,而矿局之煤,即为轮船所用,合而观之,均足以收回中国利权,而杜洋人垄断居奇之念,且其所著章程,才大心细,非寻常人所能企及……
(本文作者:韩立军)
江西小炒”不仅量大实惠、口味独特,更承载着一个群体的体面。对于来这里放松身心和胃口的普通打工人来说,热菜配酒,越吃越有。
这些日子,“江西小炒”突然爆火网络。在某短视频平台,一则关于“江西小炒”的短视频,点赞、转发和留言超过10万。
视频内容讲的是,在义乌一场音乐节上,歌手周梓倩在互动环节问现场观众义乌特产是啥,大家异口同声地喊:“江西小炒!”这个答案让初来乍到的周梓倩蒙圈了好一阵子。
“江西小炒”凭什么征服义乌人民?这个特殊的“特产”背后有怎样的故事?
< class="pgc-img">遍布街头巷尾的“江西小炒”餐馆。
>一
自古民以食为天,我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吃在中国,神州大地的菜品千姿百态,按照不同的口味,形成各自的体系,还有很多主菜系衍生出来的支派,遍布全国各地。
作为美食大省,江西风味的经典菜肴不胜枚举,藜蒿炒腊肉、宁都三杯鸡、莲花血鸭、余干辣椒炒肉、井冈烟笋等都是其中的代表。
中国是饮食文化大国,长期以来由于各地地理环境、气候物产、文化传统以及民族习俗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菜肴派别,知名度较高的有鲁菜、川菜、粤菜、闽菜、苏菜、浙菜、湘菜、徽菜,俗称“八大菜系”。
八大菜系中有七个都在南方,浙菜名列八大菜系之一,而赣菜并未上榜。那么,“江西小炒”作为赣品菜肴,凭什么“喧宾夺主”打败鼎鼎有名的浙菜,在“小商品之都”义乌开疆拓土,俘获一众食客?
其实早在去年2月,在乐平市鸬鹚乡召开的“江西小炒”产业促进座谈会就披露了一个惊人的数据:乐平市在省外开办的“江西小炒”餐饮店近5000家,主要分布在江浙一带,这个数字目前仍在增长。
因为地理位置毗邻,两地交通便捷,很多江西人到浙江务工赚钱,据说最高峰的时候,有近300万江西人在浙江务工。大规模的人员往来催生了文化交流,也培育了独特的群体消费。
他们既是“江西小炒”的“掌勺人”,也是“江西小炒”的消费者。
< class="pgc-img">“江西小炒”常见菜品——辣椒炒肉。
>二
义乌人异口同声喊出家乡的特产是“江西小炒”,这足以说明“江西小炒”在义乌乃至在浙江的影响力,低调的 “江西小炒”这一回被动高调了起来。
浙菜大多鲜嫩软滑、香醇绵糯、清爽不腻,其中代表名菜有西湖醋鱼、东坡肉、龙井虾仁、荷叶粉蒸肉等。这些菜肴往往出现在大酒楼和高档饭店中,请客吃饭很有面子。
但普通大众更青睐的是接地气的家常小炒,在烟火气十足的集市、农贸市场和工地小区门口,“江西小炒”无疑成为大多数人的第一选择。
菜随人走,遍地开花。江西本地菜肴口味偏重,江西人尤其喜辣,很多去到浙江务工的江西人难以适应浙江菜喜甜的口味。他们思念家乡菜口味,爱吃风味独特的江西小炒,于是,最初服务于江西务工人员、以“江西小炒”冠名的街头菜馆开始雨后春笋般出现。
当年,很多新店都是不需要广告,不用宣传营销,自然而然就会有可观的客人登门。江西老表在当地盘下个小店,做餐饮赚钱的消息传回了老家,成群结队的江西人就干起餐饮这一行。随着两地日渐活跃的经济文化交流,“江西小炒”就此扎根在这种土壤里。
量大实惠,口味纯正。走出江西的“江西小炒”,并不算当地的“硬菜”,而是最普通的家常菜。没有石耳炖鸡,也没有砂锅甲鱼,他们做的都是下饭菜,相比较其他快餐,“江西小炒”量多实惠、口味纯正,深受当地人和外来务工人员的喜爱。
据非官方统计,在外经营“江西小炒”店的老板有将近10万人,其中大部分都是夫妻店或者父子店,这些店多分布在社区、集市,相互辐射,彼此合作。吃苦耐劳的他们起早贪黑、兢兢业业,用实惠和诚意打动了食客。
打工人难得的一份体面。出入“江西小炒”店,你几乎看不到一个人借酒消愁,也看不到悲伤难过。这里的菜普通,人也普通,但小锅大盘,就是能给普通人以一种生活的体面,这里就像一个短暂的休息港湾,能让明天干活更加卖力。
亲民的菜价,说鸡就是整鸡、说鱼就是大鱼的菜量,还有永远离不开的鲜辣椒、豆瓣酱等。便宜量大又下饭,“江西小炒”成为了很多普通人改善伙食、老乡聚餐的首选。
打工人特别是农民工群体,他们能一边看菜,一边掏出半瓶白酒,喝着一口老家带来的酒,喝的是乡愁,喝的是生活,喝的是为家庭干活赚钱的劲头。
如果说黄焖鸡米饭是一个人孤独地享用食物,那“江西小炒”更像是一场宴席,但这是属于那些普通打工人的宴席。
在“江西小炒”店出菜最多的就是干锅菜,干锅鲫鱼、干锅肥肠、干锅花菜、干锅土豆,一切都可干锅。热气腾腾的干锅,既入味、也暖胃。对于来这里放松身心和胃口的普通打工人来说,热菜配酒,越吃越有。
他们并不在意档次,他们需要的是一个可以放松的地方,一个让自己努力生活、拼命干活的加油站。“江西小炒”恰巧能给他们这样的体面。
< class="pgc-img">“江西小炒”常见菜品——辣椒炒肉。
>三
近日,赣菜(杭州)中心在杭州市举行揭牌仪式,正式投入运营。“赣菜中心”抢滩杭州,彰显出江西打造赣菜品牌、做大做强赣菜产业的决心和信心。
目前,江西省外的赣菜正餐厅已接近3500家,江西启动实施赣菜“扬名”行动,将进一步提升赣菜知名度和美誉度。在这种背景下,推动“江西小炒”做大做强,江西能做的还有很多。
热情好客就是“江西小炒”的代名词。人才资源是发展的第一资源,眼下,江西各地开启了新一轮的引人、留人大战。
值此契机,通过大力发展赣菜精品文旅产业项目,发挥城市资源优势,用特色亮点来镌刻城市活力印象是突出重围的有力举措。要想留住一个人的心,就要先留住他的胃。
作为赣菜“课代表”的“江西小炒”,想必也能为江西吸引人才尤其是吸引江西籍在外人才回流加分不少。
沙县小吃、兰州拉面,在国内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南昌可以靠走出去的“江西小炒”品牌提升城市知名度,利用“文旅+美食”的黄金组合吸引人气。餐饮消费是旅游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拉动经济发展的地位中举足轻重。
近年来,南昌通过烟花秀、龙舟赛等一系列主场活动成功聚集“网红”效应,来昌旅游游客人数显著增长,可以通过发放赣菜消费券针对性刺激本土菜系良性发展,用美食招待八方来客。
事实上,品牌建设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有关部门应加强良性引导,整体打造提升,为“江西小炒”提供公益宣传,鼓励各大直播平台给予流量支持,组织网络“大V”推广宣介,对于外地的江西人给予更多的关怀与支持。
如今,“江西小炒”迎来了产业发展的风口。恰逢各地抢抓预制菜产业,产业融合发展正当其时。可着力在食品包装、产品研发、品质提升、品牌创建上下功夫,打造更多具有“江西小炒”特色味道的预制食品,充分挖掘品牌发展潜力,把产业热点变成发展亮点。
只有接地气的、符合大众的产业才能拥有广阔的群众基础。道道“绝杀”的“江西小炒”妥妥又是江西一张闪亮的名片。当更多“江西小炒”的“流量”转化为江西发展的“增量”和百姓福祉的“分量”,“江西小炒”的故事就会越来越精彩。
作者:章志鹏
来源:“当代江西”微信公众号
< class="pgc-img">>878年7月24日,开平矿务局在唐山正式启用关防,挂牌立局。这座大型现代化煤矿甫一出现,便成了全国新闻的焦点——历经战乱、内外交困的晚清政府,开展了十多年的“洋务运动”,太需要一座现代化的工业企业来提振全国人民的精气神了。
早在1876年10月,时任轮船招商局总办的唐廷枢,受李鸿章委派,带英国采煤工程师勘查开平煤田,一个月后,便写出了一份开平煤铁矿务情形的报告。报告中,唐廷枢向李鸿章详细论述了唐山一带山川形势,当地土人采煤和西人采煤的异同,并对当时开平煤的性质及成本价格进行详尽考证。第二年,唐廷枢提出建局开矿招商的报告,时间不长,便得到批准。
开平煤矿在筹划建局招商过程中,《申报》便马上跟踪介入报道,这份1872年4月30日在上海创刊的报纸,在中国新闻史和社会史研究上都占有重要地位,被称为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我们从这份报纸刊登开平煤矿的消息中发现,当年的人们对在北方开办一座大型现代化煤矿是充满了期待的,甚至把它当作振兴民族工业的标志。
《申报》有关开平煤矿的最早报道,始于1877年12月18日,在这张报纸的第三版上,一条《议开煤矿》的消息记述道:“石门(位于滦县西)以外,煤矿极佳,其绵远不知几百亩。旬而又甫破土皮,俯拾即是。”按文章所记述,当时的人们认为,开平一带的煤炭极好开采,质量又好。
< class="pgc-img">>实际上这一年,开平煤矿正在酝酿招商凑股,所有的事情都在规划中。面对一座新兴煤矿,《申报》文稿作者也说明了煤炭开采后的运输问题:“但略嫌出水太远,开须用机器掘深河道运出芦台,再由芦台运至津埠。但掘煤亦需机器,工本计时不赀。现在招商局唐君景星著有《开煤论略》一书,欲集巨股以成是事……”
十几天后,即1878年1月2日,《申报》又在一版头条位置发表了评论《论开平矿务》,向读者介绍李鸿章对开平矿务的想法。李鸿章认为如开办开平煤矿,高水平的技术人员是第一要义,要请欧美最好的矿师:“此事应以订请矿师为第一义,其地学高下,必应访查明确,重价延聘……其高手则西国彼此争募,非重价不能罗致东来,若但从洋商咨访,恐仍得其下乘,果能矿师得人,则订购机器开厂兴办诸事,皆可从容就理云。”文章对此看法非常赞同,“观此数语,可谓要言”。
此外,评论还分析当时中国煤矿开采技术现状,“中国开采煤矿之法,当推江西乐平为第一,其法颇与西国相似,唯恐矿内灌入水耳。然仅有小水,乐平人亦尚能取吸,第有大水灌入,无法取出,必至废去,是非西国机器不能为功,但乐平仅藉人力,每日采取无多,不如用西国机器,可以日增数倍,其于他处开采之法,多有尽美尚未尽善者处矣”。文章作者很有见地:在开平煤矿开办之时,就要用欧美最好的机器采煤。
评论更是对未来的开平煤矿充满期待:“闻历年采访之煤铁各矿,当推此次之开平矿为第一,煤既为上等之物,铁亦为罕有之品,似可大兴鼓铸制造铁轴、铁板、铁条等物,以供制造轮船铁甲与铁皮炮台及枪炮等件之用。”
开平煤矿建矿出煤后,当年各种媒体便长期关注这座现代化企业的发展,事无巨细,有闻必录。比如1879年在上海发行的一本新闻刊物《益闻录》,对开平煤矿的关注度非常高:“开平矿事,本馆每有所闻,必为列报,兹闻开采之功,方兴未艾,按西人采法,不沾沾于近效,故先将煤穴开深若干,横扩称是,然后可以展布……”
唐山矿一号井建成后,《益闻录》马上详细介绍煤矿情形:“唐山向有煤井一所,井口在街前,井深一百六十余丈。井上设有火轮机器,用砖垒成高八九丈大小锅十余口……按此井深,大而坚牢,出煤之多,速而省工,诚中国第一佳矿也。”这些内容,为当时开平煤矿在上海的股东,增强了买卖开平股票的信心。
1881年1月25日,一位叫“蓬莱樵客”的访员,再一次在《申报》发表长篇文章《开平煤矿情形》,此文内容皆为作者现场亲历,文字写来栩栩动人。如今我们再次读到130多年前的文字,依然能真实感受到当年开平煤矿的恢弘景象:
余初游厂外之东偏约半里许,为总局办公之所,层层廓舍,宏敞可观,迤西至铁陂山下,有洋房五六楹,旋折而之厂外,北首又有洋匠及养病院屋宇。由是步入厂内,周围四百亩垒石为墙,向北双扉,从其出入。内有机器房四间,火锅房一所,置锅入座,东西则木作厂、锯木厂、生熟铁厂、煤灯厂、修造机器处、制造家具车房、材料房、画图房,另有缸砖窑六座、水灰窑一库,砖灰石炭等厂及司事工匠住房,莫不星罗棋布,一无闲地。
厂内所开二井,一提煤拟六十丈,其机器每日能提煤百万斤,一抽水贯风拟三十丈,每分时辰可抽水千斤,井面至底,上下尽垒石级,每日工程只开尺许,其提煤之井,开至二十丈即开一横道,直达各煤槽,又与抽水之井横道相通,俾各道可引风透气,其第二横道,拟开三十丈,其第三横道,拟开五十五丈,之间所开横道工程与开井相仿,每日亦只开尺许,因道之高宽七尺,只能容石工三五人。
余下井周览,但见第一井内已开横道二,系一北一南。北首开至八丈五尺见煤二槽,一厚二尺半,一厚七尺,其质坚硬,其色光泽,闻试烧火势极旺。南首亦开至六丈有零,亦见煤一槽,厚二尺,质比北道稍松。统计北首有煤六槽,现只开二槽,以七尺厚而论,每日采万斤,可供三十年之久,若六槽一并开采,可供六七十年之用。若再将提煤之井开深,虽百年亦取之不竭。此专指已钻之北道言之,至南道一带,钻不到者,尚有煤槽若干,均未算及也。
窃以欧美各国钻地开井,往往年分阅五六年之久,资本经百余万之多,今开平局系光绪三年招商,次年钻地,去今两年开井,仅及三年,煤槽已见,此事半功倍之举,而又能经费从省者,可为有股人贺,亦可谓唐观察(唐廷枢)贺。缘观察初办时,人皆视作畏途,既办后,人又揣生疑窦,独观察力任其艰,小心兢业,人言不恤,告厥成功,且赶筹运道以挑河,迅驰车行以筑路,明年三月便可竣工……并知轮船亦系其整顿,而矿局之煤,即为轮船所用,合而观之,均足以收回中国利权,而杜洋人垄断居奇之念,且其所著章程,才大心细,非寻常人所能企及……
作者:韩立军
来源:唐山风物